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4.4.21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定)

城南中学 徐文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眷恋及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眷恋及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

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释义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3分钟)

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哪个同学能够帮我们回忆一下有关“秋”的诗句呢?(幻灯片展示:毛泽东“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王维“空山新雨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文人笔下,秋或壮美,或苍凉,或清新,每个人对秋的感受不是完全一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一起去看看在他的笔下,秋又有怎样的韵味!(板书: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题解(1分钟)

“故都”即北平,现在的北京。“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同时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为故都北平的清秋之景。

(三)鉴赏文本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在作者看来,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清——清闲;静——安静;悲凉——悲伤、凄凉)

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示学生先找出描写故都秋景的段落再进行概括)

课文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描绘五幅画面来突出故都秋景的特点: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或是秋花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意思相近即可)。

? 再读课文,赏析感悟:

3.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10分钟)

(1)赏析示例——秋院静观图(全班齐读本段,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赏析) 1

? 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作者很宁静、清闲)

? 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

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环境安静,以动衬静)

? 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淡红

者最下(环境悲凉,内心悲凉。牵牛花的颜色喜好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这是作者主观感受,这里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赏析,每组找一两个学生进行成果发表)

(2)秋槐落蕊图

? 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纹??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人很清闲)

?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环境安静,以动衬静) ? 悲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纹??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落寞”体现作者内心悲凉)

(3)秋蝉残鸣图

? 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

? 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蝉本身就有悲凉的意味)

(4)秋雨话凉图

? 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互答??(听到雨声,听到说话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

? 悲凉——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了(雨本身就给人悲凉的感觉)、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互答??(人们谈话缓慢悠扬的声调给人悲凉的感觉)

(找一个同学读一读原文“唉,天可真凉了——”与“耶,天终于凉了!”一句,通过比较可体会其中的悲凉感觉)

(5)秋日胜果图

? 悲凉——秋枣的颜色是“淡绿微黄的”,即使是红色也是“红完”(色

调上给人悲凉之感)

4.文章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什么还提到南国之秋?南国之秋又有什么特点?(3分钟)

课文第2段和12段描写了南国之秋,它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秋味“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秋味“浓”,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5.思考第11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3分钟)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

6.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分钟)

(1)总起(1-2)思秋,南北对比,衬托对故都的秋的向往

(2)分写(3-11)绘秋,描绘五幅秋景图,赞美故都的秋

议秋,进一步赞美故都的秋

(3)总括(12-13)恋秋,衬托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2

7.作者这么喜欢故都的秋,为何不用欢快的笔调来写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秋?而要写清、静、悲凉的秋?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5分钟) 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介绍:

郁达夫3岁丧父,17岁随兄长前往日本留学,10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19xx年回国后参与抗日救亡的活动,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xx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21-19xx年,正处于国民党执政的白色恐怖时期,这时期国民党对共 产 党及主张民主的人予以迫害。因此,主张民主主义的郁达夫被迫先后在上海、杭州、福州等地居住。颠沛流离的生活使郁达夫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思想苦闷。19xx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明确描绘“清、静、悲凉的秋”的原因: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故都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主观上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二是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三是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

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课外拓展,语言应用(根据时间安排进行扩展,或安排为作业)

(1)仿写句子——故都的秋在哪里(学生动笔写,教师巡堂指导)

①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

在 ,在 , 在 ,在 , 在 ,在 , 示例:在槐树落蕊的飞花梦里,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在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里;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在秋蝉衰弱的残歌声里。

(六)板书

清思秋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以情驭景 故都的秋静绘秋秋蝉残鸣图一曲悲凉的颂歌 秋雨话凉图以景显情议秋秋日胜果图悲凉恋秋

3


第二篇: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读文学作品,要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

2. 理清课文的结构,作者是按照“赞故都的秋—绘故都的秋—恋故都的秋”的

1

顺序来写的。

听课文录音,强调字词。

二、文本解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

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信息筛选

提问:

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2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

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静)

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味:破墙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凉风 微叹 清秋(悲凉)

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4)讨论: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联系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思考)

明确: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三)学习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

明确: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通过对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明确: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部分(1—2):赞秋

北国秋感:“清”“静”“悲凉” 江南秋感:慢、润、淡

第二部分(3—12):绘秋

“小院秋晨” 色 冷色调。

“秋槐落蕊” 声 寂静与落寞

“闲话秋凉” 味 悲凉

“秋果胜景”

第三部分(13—14):恋秋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 总结: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

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

4

更多相关推荐: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在家的时候没事随便翻翻找到了初中的课本看看里面的文章故都的秋给我的印象最深刻重新细读后我有不一样的感觉如果说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思乡情怀的那么秋便可以将人的思绪都带到过去的回忆中去的或许是在...

【读书札记】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摘抄

读书札记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摘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

《故都的秋》郁达夫教案

江西师范大学20xx届师范毕业生郭儒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郁达夫教案设计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儒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

散文评论: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19xx19xx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著有小说集沉沦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等感伤小说和抒情散文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郁达夫的散文清新秀丽真率酣畅富有神韵郁达夫的作品都带...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有这样一位作家生于南方却将北平称为故都并且对这故都的秋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爱得刻骨铭心他爱这故都的秋的清爱它的静爱它的悲凉这就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品味故都秋的悲凉了解故都了解故...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郁达夫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教学...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的异同

郁达夫的ltlt故都的秋gtgt和老舍的ltlt想北平gtgt的异同悬赏分5解决时间20xx10201822老师上课问的望各位帮帮我啊乞求啊要求有异同的鉴赏和品评先3K大家了哈呼啦啦提问者虾米蝶飞一级最佳答案郁...

【双语美文】郁达夫《故都的秋》

双语美文郁达夫故都的秋20xx1106英语美文AutumnInTheAncientCapitalByYuDafuAutumnisalwayswonderfulregardlessofwhereitisButau...

郁达夫《故都的秋》说dinggao(4)

故都的秋说课稿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位于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模块主要进行现代抒情散文的学习旨在把握其中的理趣与情趣即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把握散文内在的意蕴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读书札记】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摘抄

读书札记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摘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

故都的秋观后感

品味故都的秋以西安铁一中学贾鑫老师教学为例四季轮转更迭鸟语花香迁徙繁落洗尽铅华的凡尘抵挡不住一代爱国大师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向往本是受邀写稿但却成为千古佳作与情寓景颇有意味这篇散文似是写秋景可又夹叙喻理之词含蓄蕴...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论文摘要沉沦与迟桂花是郁达夫前后期的两部代表性小说这两部作品反映出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沉沦的价值体现为作者的时代性使命感大胆探索人的欲望与传统伦理的冲突而非文学本身而迟桂花更...

郁达夫故都的秋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