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视知觉

时间:2024.4.27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按阿氏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它是一种不动之动.“任何物体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

雕塑艺术从展示方式来看,是一种静态艺术,“它只宜选择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间的表情与形体运动”来传达情感,但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确实具有一种动感,能够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由于形象本身就是死的、虚构的,如果在其中不能看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他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增加”。(达.芬奇)

比如汉代的绘画与雕刻无不呈现一种飞舞灵动之势,图案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之龙构成,动物也常常是除遒劲雄壮之外,还要加上一双能飞的翅膀,。唐代吴道子的壁画也有“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美誉。在相对”静止”建筑领域,飞檐也似乎要参与到这种飞舞灵动的合奏中~~.

双林寺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从构图上看,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一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从马里尼的《人与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不动之动”的苦苦追寻,作品在高宽深三个纬度上全面外拓,马头向前,人仰向后,人的双臂伸向左右,马腿向下??人们欣赏它时,会感到雕塑内部的“张力”正试图冲破表皮,向空间无限放射似的,这种空间最大化的追求是雕塑不可或缺的形式特质。我国台湾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系列》也是如此,大多运用凌厉

的斜向形体,佐以粗砺的切割肌理,营造出强烈的空间张力(场)美感。

综上所述,雕塑造型中运用倾斜、变形、膨胀、不对称以及节奏与韵律上的变化,就可以产生出“张力”,从而也就产生出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这本书利用了心理学来告诉人们为什么会对艺术有美的感受并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解读,其间大量的分析和例证为我们这些入门级的学习者们理解艺术的原理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那些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里最本质的共性,也明白仅仅浮于表面创作是远远不够的,深入去理解设计的原理才能在艺术这条大路上走得更远。


第二篇:艺术与视知觉


2011-9-4 《艺术与视知觉》【美】阿恩海姆

我得老实地说,这本书我没有全部读完,只看了其中的三章——平衡、形状和色彩。看这本书是缘于美学老师刘慧姝的推荐,在众多的书目中我挑中了这本,或许是因为“艺术”这二字激起了我的兴趣。

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能够领会的东西不多,里面大量地涉及绘画理论、技巧。作为绘画方面的门外汉,我纯粹抱着欣赏的眼光来阅读,亦收获了不少精彩的见解。

“整体地感知”

这个提法与中国古代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但如何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见仁见智了。绘画中有非常巧妙的平衡,即使后现代风格作家的作品也存在着这种平衡。它不光是结构的,还有色彩、光影,很细小,类似琴谱里的装饰音,是一个个微小的亮点,窜起来就构成了整个画面的和谐。

书中提到如何以有效的形式发表言论时说——先提出粗略的观点,让后来的信奉者和反对者补充它。也就是说,你在创造一种言论时不必刻意追求天衣无缝的完美,只要基本的观点是你认可的,剩下的论据和条件就留待后人去补充。这似乎给人带来一种勇气——即使道理片面,也要勇于提出。有点类似于周国平在《经典的理由》一书中所述,那些偏激的、片面的真理往往能为人们所知,当更多的人不断补充它,直至它的言语变得平庸,真理就已经被大众所认可了。

另外一点,是对“简单”的理解——简单就是一针见血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不时地用具体的事例去说明这种见解。我总是在心底

推崇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虽然现实生活中我接受不了,但简单蕴涵着深刻。像文言文,几个字就代表现代汉语的一句话,一个词就包含了种种情绪——讽刺、愉快、愤怒......一个成语就能概括用二十个字都道不完的真理。作者在这提及的简单并不指形式,而是教导人们如何用语言讲道理。

再有,就是色彩。这一板块许多论述都与原田玲仁著的《色彩心理学》有共同之处。有些很有趣的言论。比方说,对色彩敏感的人是外向的、热情的、急躁的,对形状敏感的人是内向的、稳重的、理性的。我应该是前者吧,每次挑选饰品时都是先看色彩再挑形状。另外,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如黄色具有扩张性和前进感;绿色具有稳定性和满足感;紫色蕴含着虚弱和死亡;黑色会显得苗条。更有趣的一点是色彩的混合——绿黄色会让人恶心,红黄色会使人愉悦。两种色彩不同比例的混合会达到不同效果,但一定不能是50:50。如同真实和虚假一样,真实中带有一点点虚假或虚假中带有一点点真实都是迷人的,但一半对一半就最令人厌烦。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色彩的兴趣。现在特别想研究一下色彩搭配,还有关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每本书都在引领我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更多相关推荐:
艺术与视知觉 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之有关平衡小悟第一次仔细阅读艺这一类的书籍仔细阅读时总是反复斟酌试图正确的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后来慢慢的对书中某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艺术与视知觉gt读后感一读这本书实在大一时候自然设计的老师推荐的在了解我们所研究的方向时先具备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实在算是一本晦涩枯燥的专业读物虽然作...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实在算是一本晦涩枯燥的专业读物虽然作者始终在力图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并结合心理学规律将种种视觉艺术的原理阐释的简单明了但我努力跟随的思绪还是极易在稍不留神...

艺术与视知觉

艺术与视知觉对视觉效能的解读我们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是否我们看到的是否就是真是的世界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曾有过看错了的情景在黑暗的路灯下你看到的一团黑影真的是一个人么你判断其为一个人的理由来自于何处是理性还是本能作者...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大一设计老师说到排版的问题给我们翻阅了一些做的比较好的杂志里面的图片大多放置在四角顶住两边至少也是贴着一边并且也不似我们想象的和文字排版那样留出统一的页边距老师说这涉及到...

艺术与视知觉——翟安东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这一周导师安排我的任务是让我通过学习艺术与视知觉然后对幼儿的心理有所了解这本书分为了10个大的章节其中在第四个章节发展的前半部分提到了儿童从中我也了解到儿童画的画大部分是画的他们所看到的他们的...

艺术与视知觉

20xx94艺术与视知觉美阿恩海姆我得老实地说这本书我没有全部读完只看了其中的三章平衡形状和色彩看这本书是缘于美学老师刘慧姝的推荐在众多的书目中我挑中了这本或许是因为艺术这二字激起了我的兴趣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这...

读书笔记

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我觉得贡布里希的这本书是一本让人能静下心来欣赏的艺术作品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他19xx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xx年起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

【超级实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读后感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读后感夏诗雁原本这部小说是在高中时期语文老师推荐的也大致了解内容讲述的是主人公因丈夫魔术师死于车祸为了摆脱哀伤独自远行来到乌塘目睹了种种悲剧痛苦的故事寒假闲暇时仔细阅读了一番读后多了一些思考愿将...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而第一个便是便是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也难怪被老师第一个推荐上网查询下发现它被译成30种文字它的简介是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