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视知觉

时间:2024.5.13

2011-9-4 《艺术与视知觉》【美】阿恩海姆

我得老实地说,这本书我没有全部读完,只看了其中的三章——平衡、形状和色彩。看这本书是缘于美学老师刘慧姝的推荐,在众多的书目中我挑中了这本,或许是因为“艺术”这二字激起了我的兴趣。

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能够领会的东西不多,里面大量地涉及绘画理论、技巧。作为绘画方面的门外汉,我纯粹抱着欣赏的眼光来阅读,亦收获了不少精彩的见解。

“整体地感知”

这个提法与中国古代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但如何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见仁见智了。绘画中有非常巧妙的平衡,即使后现代风格作家的作品也存在着这种平衡。它不光是结构的,还有色彩、光影,很细小,类似琴谱里的装饰音,是一个个微小的亮点,窜起来就构成了整个画面的和谐。

书中提到如何以有效的形式发表言论时说——先提出粗略的观点,让后来的信奉者和反对者补充它。也就是说,你在创造一种言论时不必刻意追求天衣无缝的完美,只要基本的观点是你认可的,剩下的论据和条件就留待后人去补充。这似乎给人带来一种勇气——即使道理片面,也要勇于提出。有点类似于周国平在《经典的理由》一书中所述,那些偏激的、片面的真理往往能为人们所知,当更多的人不断补充它,直至它的言语变得平庸,真理就已经被大众所认可了。

另外一点,是对“简单”的理解——简单就是一针见血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不时地用具体的事例去说明这种见解。我总是在心底

推崇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虽然现实生活中我接受不了,但简单蕴涵着深刻。像文言文,几个字就代表现代汉语的一句话,一个词就包含了种种情绪——讽刺、愉快、愤怒......一个成语就能概括用二十个字都道不完的真理。作者在这提及的简单并不指形式,而是教导人们如何用语言讲道理。

再有,就是色彩。这一板块许多论述都与原田玲仁著的《色彩心理学》有共同之处。有些很有趣的言论。比方说,对色彩敏感的人是外向的、热情的、急躁的,对形状敏感的人是内向的、稳重的、理性的。我应该是前者吧,每次挑选饰品时都是先看色彩再挑形状。另外,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如黄色具有扩张性和前进感;绿色具有稳定性和满足感;紫色蕴含着虚弱和死亡;黑色会显得苗条。更有趣的一点是色彩的混合——绿黄色会让人恶心,红黄色会使人愉悦。两种色彩不同比例的混合会达到不同效果,但一定不能是50:50。如同真实和虚假一样,真实中带有一点点虚假或虚假中带有一点点真实都是迷人的,但一半对一半就最令人厌烦。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色彩的兴趣。现在特别想研究一下色彩搭配,还有关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每本书都在引领我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第二篇:艺术与视知觉——翟安东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这一周导师安排我的任务是让我通过学习《艺术与视知觉》,然后对幼儿的心理有所了解,这本书分为了10个大的章节,其中在第四个章节,发展的前半部分提到了儿童,从中,我也了解到儿童画的画,大部分是画的他们所看到的,他们的画要不就是对自己生活的反应,比如画自己的父母,要么就是对未来的渴望,比如画自己当上科学家的样子。他们的画无所顾忌,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带有任何纷纷扰扰,与世俗参杂的东西。

不仅仅在他们的画中,我们还可以从儿童的游戏活动中看到这种整体性反映的特征。当一个孩子摆弄他喜欢的遥控赛车时,他一边自豪地指挥着,一边铿锵有力地叫着:“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开进!”“冲啊!”赛车随着他的叫喊、他的身体节奏行进着,孩子俨然就成了一个小小指挥家。他不仅指挥着自己的赛车,也指挥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熟悉了遥控赛车的操作,也创造了赛车的音乐、赛车的舞蹈和赛车的歌。审美和认识一样都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儿童对世界的把握是审美和认识同步的。儿童在和风车的游戏中认识风车的转动和风向、风速的关系;在对小动物欣赏和关爱中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在对花儿的体察和感知中了解它们的特征;在和白云的“对话”中了解它们的规律。

除了描写儿童外,我还大致翻了一下其他部分的章节,这本书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而且从网上的评论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

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这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地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并使它的机能得到恢复。

看了这本书后,我的收获也是颇丰的,从中我也感悟到,审美和认识在儿童那里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的审美活动,儿童的科学是儿童的认识活动,它们也是亲密交融的。儿童的心理和成人是完全两个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艺术就是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完美幻想。他们画的世界就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更多相关推荐:
艺术与视知觉 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之有关平衡小悟第一次仔细阅读艺这一类的书籍仔细阅读时总是反复斟酌试图正确的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后来慢慢的对书中某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艺术与视知觉gt读后感一读这本书实在大一时候自然设计的老师推荐的在了解我们所研究的方向时先具备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实在算是一本晦涩枯燥的专业读物虽然作...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实在算是一本晦涩枯燥的专业读物虽然作者始终在力图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并结合心理学规律将种种视觉艺术的原理阐释的简单明了但我努力跟随的思绪还是极易在稍不留神...

艺术与视知觉

艺术与视知觉对视觉效能的解读我们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是否我们看到的是否就是真是的世界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曾有过看错了的情景在黑暗的路灯下你看到的一团黑影真的是一个人么你判断其为一个人的理由来自于何处是理性还是本能作者...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大一设计老师说到排版的问题给我们翻阅了一些做的比较好的杂志里面的图片大多放置在四角顶住两边至少也是贴着一边并且也不似我们想象的和文字排版那样留出统一的页边距老师说这涉及到...

艺术与视知觉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按阿氏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它是一种不动之动任何...

艺术与视知觉——翟安东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这一周导师安排我的任务是让我通过学习艺术与视知觉然后对幼儿的心理有所了解这本书分为了10个大的章节其中在第四个章节发展的前半部分提到了儿童从中我也了解到儿童画的画大部分是画的他们所看到的他们的...

读书笔记

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我觉得贡布里希的这本书是一本让人能静下心来欣赏的艺术作品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他19xx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xx年起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

【超级实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读后感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读后感夏诗雁原本这部小说是在高中时期语文老师推荐的也大致了解内容讲述的是主人公因丈夫魔术师死于车祸为了摆脱哀伤独自远行来到乌塘目睹了种种悲剧痛苦的故事寒假闲暇时仔细阅读了一番读后多了一些思考愿将...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而第一个便是便是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也难怪被老师第一个推荐上网查询下发现它被译成30种文字它的简介是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