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时间:2024.4.7

《学记》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教育学基础,由于我是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所以平时对关于教育的书籍都很感兴趣,刚开始上课老师就要求我们学习《学记》这篇文章,虽然都是文言文,但是也阻挡不了我对他学习的兴趣。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发现,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道理,对我们这些以后要成为老师的学生来说更有好处,它告诉我了以后当作老师需要做的事,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原则,和一个老师应该如何学习。《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还告诉我们一些古代的教育方法和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品的情操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书中其实较多的文字还是介绍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要循环渐进,教与学要互相促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讲述的就是: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让自己不断学习,从而得出了书中提到的“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好方法,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这些好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与众不同。 在学习《学记》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一个颇深的道理,要想教好别人教会别人,就要先自己懂自己会自己理解,只有在不断的学习的同时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教别人和自己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一心的想把别人教的更强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真正变的更强,这世间的知识太多太多了,只有我们每天不断的吸取,才能获得更大的积累。我可不想哪天让学生问倒,答不出学生问的问题!现在社会进步的这么快,知识更新的也很快,我们如果不每天学习,每天不留心存在的变化,因为在当前的社会只有我自己更好的适应别人,适应我的学生,不能要求别人适应我。我们迟早要在教师的队列里被淘汰。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自己主动学习,只有真正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教学

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第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居于怎样一种角色?有着怎样一种地位?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所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时代赋予我们更重的责任,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同事虚心学习,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一名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家长认可、学生认可的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好老师。

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它、学习它,了解、认识和掌握过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经验,是为了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更为美好的现实。


第二篇:学记读后感


《学记》、学记,学者慎记

——浅谈《学记》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谈一部《学记》统教育。《学记》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它所包含的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1】《学记》的确是我国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要充分地弘扬它、吸取它的合理核心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运作。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记》毕竟是两千年前的智慧结晶,内容有精华,也不无糟粕,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总是批判地继承,不是原封不动。

关键词:《学记》 教育思想 学生 教与学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记》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首先它得力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动了自然科学类如天文、地理、数学、力学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发展。其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为教育的发展奠基了强大的政治基础。最后是上层建筑作用的强大。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使人们有了更多时间来研究教育,为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学记》不免会受到儒家学派的影响,有人说《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2】《学记》荟萃春秋到战国的儒家思想,包括孔子、子思、孟轲、荀况,也许还涵盖稷下学宫的“儒家者流”。但除此之外,它多少吸纳墨家乃至道家(应该是春秋时老聃)的思想精髓。 一部传承了几千年的古书,历经风雨变换,接受实践检验,包含了精湛的教育理论,至今仍有它无以伦比的现实意义。

现在,我一点一点走进《学记》,走进那个窗内竹简成山,夫子衣袂飘

飘。学生坐地而席的远古时代,带着人类千百年来的经验、教训与智慧,走向科技高速发达,世界日新月异的未来。

一、教育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3】这一章是《学记》的总纲。它开宗明义揭示了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后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教育路线及其相互关系。“发虑宪”揭示的是“法先王”的政治路线,“求善良”、“就贤体远”揭示的是以“亲亲”为主的组织路线。“化民成俗”揭示的是“仁民”的教育路线。

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看到了教育对于生产力发展,社会的安定,人类的进步的重大作用。

【4】《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的方式,用格言式的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这一章里我们看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样也看到了中国的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即虽然教育为政治服务,但如果国家的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也不会安定,国家的治理也会变得异常的艰难,就更不用说人类的发展了。

《学记》告诉我们,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5】而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它不应该局限于社会上层,而应该兼顾乃至向中下层倾斜,除了那时还未曾改变成分的奴隶。所以受教育的人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有等级制度的单个人。

虽说是几千年前的思想,对现今仍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从现今各个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就可以看出来。美国、德国、日本······各国都把教育放在了第一位置,二战后的德国,日本就是凭借教育、科技的强大力量,又一次顽强的站起来,让国家再一次走向辉煌。

二、教育机构

《学记》率先说明了教育的作用,提升了教育的地位。【6】但要落实此既定政策,在考虑教些什么、怎么教之前,首先要解决教育的空间,即机构的问题。《学记》提出其“历史根据”来,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尚且不讨论历代学者所争论的“党是否有庠,术或遂是否有序”的问题,单看其中的由此机构而普及教育的思想就已经先于外国两千多年了。

在以后历朝历代里,所建立的教育机构都和《学记》有惊人的相似。以至今天到今天的各村各乡各社区的小学,各市各县的中学高中,各省乃至全国世界的大学。不能不说仍带有《学记》的痕迹。《学记》中这个理想化的教育机构,最大限度的集中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建造适合不同层次的聚落的学校,这对我们现行的学校合并、学院合并,学校的建设仍有巨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三、教育内容

【7】《学记》按照儒家的思想框架把学校的课程教材设定为乐、《诗》、礼,其他的知识技能都被摈弃。这使我们联系到同时期或其前后的西方,像希腊雅典已经把算数、体育,罗马把数学、科学知识纳入普通或高等学校课程;柏拉图还主张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教授学生几何学和天文学。在东方,埃及的高等学校还讲授高等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学和水利学。

从这里面,我们不难看出《学记》为思孟学派的作品,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乐、《诗》、礼仍是其主要教育内容,自然科学并没有进入学校讲坛,“大学之教”中,没有自然科学的席位。

中国的古代,无论是文化、科学、艺术在世界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为什么到了清代末期、近代的中国,科学技术就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被凌辱。最终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我想这与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重礼教轻科学的教育内容有关。科学技术一直以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科学技术只是人们生活中传授的经验,在生产中改进生产工具的一种尝试,并没有上升到教育层面,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

在当代世界里,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第一要务,科技发展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现在的小学课程里,就有了有关科学知识萌芽的科目,这是对《学记》里边有关教育内容的一个批判性的继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的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8】《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这个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几句话当中就可以看出来。其次《学记》的作者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学记》的作者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它把大学的教育划分成“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七年,“大成”学习年限为两年,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确立年级制的萌芽。

年级制的思想可谓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在现行的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仍以年级制来区分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

《学记》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9】《学记》作者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10】《学记》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五、尊师重道的风尚

【11】《学记》是我国历史上(也许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提出尊师的一部论著,说名副其实,是通观此前诸如“祭先圣先师”、“养国老庶老于东胶虞庠”,乃至“官官相会“来维系,而且所谓的“尊师”,实际上是老吾老、亲吾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师,才是或基本上是从“官”分离出来的,真正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人。孔子、墨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尊师事迹,可也只是各自门庭的事儿。只有《学记》,才以“三王四代唯其师”相号召,唤起全社会都来尊师,树立前所未有的良好风俗。

自古以来,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甚至有些受歧视。韩愈的《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鲜明的反映出教师的悲惨的社会地位,更别说尊师重道的风尚了。

【12】邓小平同志率先为教师呼吁“老九的地位提到老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从恢复高考到尊重知识,到尊重人才,到全国的教师节。教师就这样一步一步。从一个【13】不能称之为“完全”的专业人员,成为如今人人称赞、人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当代的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已跃居其他职业之首,排名第一,

【14】19xx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市民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中国21种全民所有制职业者中,教师形象最佳。排名第一。虽然这项研究调查的年代已经有些久远,但它仍然反映了一个事实。教师的社会地位已空前提高。尊师重道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六、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规律性

【15】《学记》思想在中外教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揭示了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规律性。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6】“教学”作为特定的教育词汇,无论是中国抑或是外国,都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即如《学记》的“教学为先”,从文字本身来说,也只能揭示为教育为先。但也就在《学记》里我们看到了它又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学”从“教”字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教育范畴,与“教”构筑对立的统一关系。

这说明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领域不仅仅只有教师一个主体,还有另一个主体学生。要让教学这个活动过程发挥到最好。必须两个主体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互动下,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7】第一:从认识论角度说,人的心里既是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但又不是消极地顺应外部世界的刺激,它的本质是积极能动的。同样,在教学领域,即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面对教师、家长、社会的影响,也从来不全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业务不过硬,方法不对头,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子路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夫子斥之为“佞”真理却仍在子路这一边,读书并非“学”的“全权代表”。这也说明教师、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记》说“教学相长”,道理就在此。第二,人毕竟是能动的社会性实体,自我意识是从来就存在,只是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被抑压和掩没。教育应当以发展人的个性为其主要任务,给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环境和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逸而功倍”。《学记》的“使人由其诚”和“教人尽其材”的因材施教原则与方法,可以说都是为了追求并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纵观现在的择校、择师的社会风气。家长不惜重金,托关系、送礼百般折腾,把孩子送到最优的学校,到了最优的学校还没完事,还要进所谓的“实验班”、“火箭班”、“重点班”······学生考试失利的时候,遇到不顺

心的事情时,抱怨的最多的是:“我们班那老师只会······而不会······”,“他什么都不懂”诸如此类的话语。 学生很少主动去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家长也不看看自己是否只顾赚钱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教育方法不当,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同样的,也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我班的学生太笨了,他们的基础没办法和你班的学生比啊!”,“他们根本就听我的,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老师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了?为什么他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呢?

在现代的教学一线中,教与学已经完全分离为两个单独的对立体,在教育领域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矛盾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主体。

【18】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双方都得到提高。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不可能高效和速捷。但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超前的。在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个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思考、乐于发言,并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若能沿着他们的思维去想、去做,可以一题多解或引出新的识记法。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知不足”,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激发更高的求知欲望,勤奋学习;教师“知困”,从而不断进修提高思想水平、业务能力,教学过程又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教与学相互促进,推动与提高,教学相长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预”“时”“孙”“摩”的原则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19】“预”就是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学记》提倡“禁于未发”,在问题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实践证明,帮助学生克服坏的东西要比培养学生好的东西艰难的多。因为坏的东西一旦形成,纠正它就要很大的气力。“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所以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塑造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从“预”中我们看到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小到写字姿势的调整,大到做人的道理。作为教师应从小处着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各方面预防一个孩子走上歧途,染上恶习。

【20】“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学记》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这有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莫失良机,因为“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时机,即学生有自觉要求时。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俗语也适用于此。

【21】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去进行,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一致。量变即渐变,质变即突变。所以,人的身心发展又是渐变与突变的统一,教育必须紧紧把握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从渐变过程中抓住突变机遇,充分利用发展的“最佳期”,适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2】为此,对儿童教育的是否得当可能关系着他们一生的发展。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进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23】“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施教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越级。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施教时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二是不能打破知识本身的连贯性,遵循科学知识的内容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24】“摩”,就是学友间互相取长补短,“相关而善”的原则。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如果一个人孤独的学习,拒绝学友的帮助,就会造成见解狭隘,见闻不广,既不利于品德的形成,也不利于知识的增长。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择友又必须要慎重,

如果不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不仅不能达到“相关而善”的目的,反而会违背师长的教诲,甚至荒废了学业,正所谓“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论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今的社会,朋友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在学习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虽然那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动肝火,但是问题往往就是这样越辩越明朗,真理就这样越辩越清晰,见识就这样越来越开阔,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应大力提倡这种讨论。

(一) 长善救失的原则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5】 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和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先天的遗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做一个有心人,挖掘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培养孩子不同的个性而不是扼杀其个性,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意念中的或自己所希望的那个偶像的模板,那样不光是孩子累,老师和家长更累。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什么都一模一样的孩子,即使双胞胎也会有些微的差别,我们的教育要帮助孩子找到其优点并发扬光大,找到其缺点加以改正。让那个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花园里娇艳的花朵。

(二) 藏息相辅的原则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 “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 ,其此之谓乎!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词汇,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成千上万的学生为了挤那一条独木桥,而放弃了各种各样的业余爱好,去钻研那些主课。殊不知如此的做法将学生推向了另一个边缘。150分的试卷能拿满分又怎么样,出去买一件衣服不知道货比三家,在真正的实物面前做实验时把试验仪器拿反了,甚至有的生活不能自理······都是高分低能的寄生者,这样的孩子我们怎么敢把未来交给他们?

我们的教育必须回到正道,帮助学生培养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到劳逸结合,帮助他们处理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真正的学的轻松,玩的愉快,体验成长的乐趣。

(三) 启发诱导的原则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27】启发诱导原则,即善喻原则。《学记》继承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所以《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学生是教学另一个主体。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好的老师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是“闻一知十”,而不是“闻一知一”。

“和”“易”与“思”的重心是“思”。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念”,使他们对个人的存在价值和能力充满自信,树立浓郁的学习情感和坚强的学习意志,以充沛的精力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七、结语

【28】《学记》的确是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要充分的弘扬它、吸取它的合理核心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运作,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记》毕竟是两千年前的智慧结晶。内容有精华也不无糟

粕。这就规定了继承历史文化总是批判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

历史早期的东西再好,也需要经历一番修整、加工,运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结合教育发展本身的实践经验,提高其科学水平使之成为崭新的教育理论,为现实生活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世界教育及其理论发展做出贡献,让它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永放光芒。

作为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学者。必须谨记《学记》,并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那么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都将会达到另一个高度、另一番境界。

学习教育学一年的时间,阅读的书籍、报刊、文摘仍然很少,还远远不够去评价这样一部辉煌的巨著,只能追寻前人的足迹,去领略其中的一点芳华,但我相信,终有一天那我会走进《学记》,走向巅峰,走向更好的生活。

八、参考文献:

【1】《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63

【2】《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62

【3】《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二编 《学记》的章句询义(上) 第一章 化民由学 P56

【4】《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6

【5】《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52

【6】《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54

【7】《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56

【8】《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7

【9】《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8

【10】《中国教育史论》王凌皓著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第五节 《大学》《中庸》和《学记》的教育思想 P122

【11】《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59

【12】《教育原理》 柳海明著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5月

第十二章 教师 P486

【13】《教育原理》 柳海明著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5月

第十二章 教师 P487

【14】《报刊文摘》 19xx年6月20 日

【15】《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57

【16】《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57

【17】《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58

【18】《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与艺术》杨兆山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2月 第十三章 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中地位不同的两个主体P363

【19】《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8

【20】《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9

【21】《教育原理》 柳海明著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5月

第十一章 教育规律第二节 教育规律 P453

【22】《教育原理》 柳海明著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5月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P224

【23】《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9

【24】《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9

【25】《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9

【26】《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9

【27】《中国教育史》 曲铁华主编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七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P49

【28】《学记研究》高时良著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1月

第四编 《学记》的历史评估 第四章 结论——弘扬《学记》珍贵教育遗产 P263

更多相关推荐:
《人民教育》读后感后记

后记童洪潮清风从水面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宁乡二中历经80年风雨沧桑年年儒学传承代代群英荟萃在20xx年即将来临之际把握人民教育的时代脉搏凝聚着全校130多名教职工...

朝花夕拾后记读后感

朝花夕拾后记读后感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

怎样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怎样写读后感教学反思叶长生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写读后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

读书后记

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蜗居生活我终于被自己弄得不成样子虽说以前也不是什么活泼爱动的人但是现在的状态也太萎靡不振整天昏昏欲睡一天睡上十几个小时也不够似的浑身发冷好像抵御寒冷这一生理机能坏掉似的不愧是到了大四我这是要安...

改善读后感

改善读后感世界著名质量管理大师今井正明的代表作改善揭示了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当改善思想成为日本继神道教佛教之后的第三大宗教后日本企业开始以无可匹敌的榜样力量席卷着全球中国不少企业经营者崇尚激进式变革视改善...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后感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华美玉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摘要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

反思经济学读后感

反思经济学大家好我的感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这篇文章反思经济学中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市场的失败还是市场理论的失败刚看见这个标题时一时还不能明白其中含义阅读完文章后发现张维迎老师认为我们所接...

《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这几天我再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

读后感

林肯传读后感一天的时间我用了24个小时仔仔细细的读完林肯传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生活细节也没有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情节也许是提前知道林肯成为总统的这种结局使我在合上这本书时并没有太多的惊讶但是我却从这种平凡又不平凡...

叩问课堂 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经学校推荐我拜读了周彬博士写的叩问课堂第二版一书这本书写出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的许多心声这使我有些激动可是继续看下去后我又陷入了无尽的沉默与反思中周博士的一句为课堂而沉沦的教师是那么的写实他写出了作...

读后感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做最好的老师这是很多求实老师的共同心愿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假期我读完了...

后记读后感(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