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

时间:2024.5.4

阅尽苕华人间词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酷爱诗词,因此喜欢上《人间词话》,爱读《人间词话》,因而更加倾心于诗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后对古典文学特别是词的评论。有人则认为是 “熔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以作用中国古典文学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作为一本文学批评的代表作,这本书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而这样一本理论性很强的著作,读来却可亲可感,温暖人心。

一本《人间词话》,寥寥数言,却似重在写意的水墨画,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生机盎然的词的王国。淡淡数语,于浅吟低唱间讲述词里的起承转合和风流的天上人间。

翻开这本词话,你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个遥远却熟悉的身影款款向你走来,一篇篇阅过的好词更加生动清晰起来,那些经历岁月淘漉的绝妙好词就如一颗颗沧海的遗珠,在此刻却在你面前串成明媚的珠链,熠熠生辉,楚楚动人。

读这本词,我看到了寂寞的文人在俗世沉浮里悟出的淡淡禅意,不由得欣赏那些文人骚客赋予寻常景物的哲思与深情,更让人由衷赞叹的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思想的芬芳。 当你翻开此书,在不经意地阅读中,在那么一个个瞬间,字字珠玑,会让你眼前一亮心里一动,或许会叹句“果然好词”,收获满满的感动。读它的时候有时就像与清风明月相伴,读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时也似游离于大漠长河,慨然而歌,扼腕长叹;有时如品沁人心脾的绿茶,口齿噙香,香雾缭绕;有时似与故友重逢,欣喜万千,感慨良多??闲婉与沉雄,穷达与甘苦等所有的感怀都纳入一本词话,融于心中,百转千回。

当你读到“古今之称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不由欣然叫好,三大境界,是对古人深刻人生的提炼,是对今人做事求学的提点,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写照呢?

当你读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不

由颔首赞许,为诗人的那份通达与洒脱,也为作者的那份情思与豁然。

当你读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当你读到他写纳兰评李后主析东坡述放翁时,他果然是词的知音人。

一本《人间词话》,虽不算洋洋洒洒,但其中的情思理趣已足以蔚为大观,这些话语纵然是对有志之人的鼓励,而从其中又何尝不能体会到作者本身的深厚积累呢?古往今来,优质之词有名之词人何其多也,而作者却将词人的诗心词性与豪情壮志于融于一炉,信手拈来,漫不经心的评述中文思斐然 。

平时看词,只看到游离于长亭的古典,红豆里裹满的相思,镶满离情的柳枝。或许也会吟诵晚唐的缠绵南宋的纤秀,看到文人墨客欲诉还休的英雄豪气与儿女情长??而王国维则看到了词中愁思里的通达和叹息中的深意,情理相融,见解非凡。

烟雨绵绵的西子湖畔,腻脂流涨的秦淮河边,一个个美丽的身影,落花飘零,流水远逝,无处寻觅,词里的风情万种和词人的百般心绪早已随着韶华的易逝而渐行渐远,而一本人间词话,让似乎让我们感受其中的风流旖旎,无限风情。

掩卷沉思,觉得他是懂词的,也是懂词人的,而要对那些风情各异的词了然于胸,对那些情态各异的词人熟悉,要做到如此的通透和豁达,那他也或许会像那些高人逸士一般看清世间的百态,也不摒弃意识里的理想国,或许他也会在雨景中默默伫立,在晚风中凝眸夕阳,神思游遍词里的山山水水,不然也不会有这样充满智慧的话语,也不会如此懂得那些词人。可惜自古志士文人多寂寥,他们的命运总是走不出之字形的轨迹,作者的诗心词性虽然能够慨然对待词里的天上人间,却避不开尘世的铅华,“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是他最后的一声叹息。观其生平,不由想到他的那首《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诗人的灵魂赋予他悲剧的色彩,他正如一首沉郁的好词,知音难觅,无端自解。遂逐水而去,留下这本内涵深厚历久弥新的《人间词话》,在时间的酝酿下更加香气袭人。

古今多少词,都付此书中,其中有真意,知音解其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生香。


第二篇:虞美人读后感


虞美人读后感

虞美人>读后感(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

无边的凄楚,无尽的愁思,往日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如今只剩下虚无缥缈的轮廓。于是只能逃避。春花秋月,却殷切期盼它早日了却,只因怕勾起内心最深处的伤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所有的心碎、心酸、心痛都融在这一声叹息之中?

'雕栏玉砌'不会因为人间是是非非而改变,改变的是作者见到它的心情--两个沉重的字眼:苦涩;但它又是改变了颜色,曾经的红似火,如今已真正化成了一团火,灼伤了李煜的心,成了不可愈合的伤口。

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愈愁,愁无底!愁长流!锁眉,垂头,叹气,那深深地痛?

在我,一个后世读者的眼光看来,这首诗写的是那样凄美,那样震撼人心。本词通过采用问答形式,描绘出词人悲恨交织的内心世界,读来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作者先以问句撩开无边的愁绪,'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一声发自心灵深处的绝望和悲戚!春花年年开,秋月月月圆,你何时才能到了最终的时候?问得如此突兀,大胆,摄人心魄。

对于常人而言,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但对于昔日高高在上,今日却沦为阶下囚,朝夕以泪洗面的李煜来说,春花秋月着实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转而,他又问人间:'往事知多少?'往事,主要是指他在当南唐皇帝时的岁月。这

一深沉的发问中,包含了他既有悲哀亦有后悔的心情。他后悔像南唐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阔,实力雄厚的国家,竟由于自己的贪于享乐而失天下;他后悔自己宠信奸臣小人,而帮助宋朝大军渡江围攻金陵,致使家破国亡;他后悔忠直大臣因劝谏未成而悲愤自杀,自己也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他悲哀,悲哀历史不能给予他一个改过自新,自强自立的机会。这,一个多么心酸的问号?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夜深人静,月光似水,凝目向窗外望去,那过去曾经是自己的国土,现在却处在别人的掌控之中,更可悲的是,连自己的自由都丧失了,只能在被圈定的范围内徘徊,哀叹。为此,他有太多的感慨,故国何堪回首?失国之君的亡国之恨和那种对故土的悠悠眷恋之情,尽在这一声叹息之中透露出来。

无边无际的哀愁与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他不由得又向自己发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又自答道:'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君者,词人自己也。这些仇恨,悲哀,辛酸,郁积在心,沉淀为浓浓的一汪愁绪,无法消除,无法解去,历史的沉沦?

追昔抚今,这一首千古杰作,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李煜,一代帝王,却一世悲哀,他的愁,他的悔,他的痛,化作星光,成为历史长空里的一角,时时给我们以警戒。

虞美人读后感(二)

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含时间的概念。诗歌在唐代发展到极为成熟、辉煌,后世没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词更有发展之地,到宋代达到了极致。更确切来说,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词最先在民间流行,后来为文人士层接受,并采取这种体制创作,经李煜等人之手,渐渐由宴间助兴的功能演变为表达士大夫情怀的文体。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尤以词名世。因为,醉心声色犬马,最终国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药而死。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绝对是一个境界高妙的词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对是一个荒淫误国的君主。他不眷恋君主之为,然而历史却把他推到了这个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宁为一词人,也不愿身处高高庭院而束缚了自我。他的词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与陶醉的情绪;后期因境遇的变化,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其词前后题材变化有多大,但都贯穿一个特点:“真”。词的感情处理上,少有理性的节制,一任真实情感的宣泄。《虞美人》便是他后期亡国经历下的一首绝好之词。

《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囚居汴京时所作,是一首表达亡国之痛,感叹人生苦短的词。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设问,非常概括凝练,将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和过往时间的难寻一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对这样的节气自然变化时内心无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将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缓缓道来,不加掩饰,往事如风,但是此刻不能潇洒,因着囚居与屈辱,愁怨与悲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倘若你要问“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会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东流去的春水啊,数不清!

《毛诗序》里说:“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国之词中只有自伤之情,却不见对亡国后百姓的忧愁,何也?因为,他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词人,他以纯真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彷徨无依,但是缺乏理性的节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狭隘情感上,而无对自己反省,更不用说是忧民之心了!在这一点上,比之后世词人的忧国忧民、豪放如东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

艾青在《诗论》里头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可知,意象的选取是非常严格,而且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与意图的东西。这首词里,春之花,秋之月,东风吹过的小楼,玉砌的雕栏,向东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实还是虚,都传达出了与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无常。那玉砌的雕栏想必还是在那伫立着,但是朱红的颜色早已斑驳,故国的一切还在李煜的心中,像一个霉菌总是隐隐发痛。

虞美人读后感(三)

作者:溪悦

最近我又重读了李煜的《虞美人》,这名词我在童年的时候会背诵,但是童年的我并不理解词的含义,只是喜欢优美词句罢了。今天重读这耐人寻味词、不由觉得格外的亲切和伤感,它似乎把我带到秋风扫落叶的季节,让人感到无限的惆怅。不是吗?李煜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完全是发自他内心的呻吟和凄然,词的内容象征着国破人亡,江山已去,美好的往事如同梦幻一般、又象过雨烟云,悲惨的场面仿佛展现在我的眼前,年年岁岁,凄凄惨惨,害的人心惶惶,一切怎不叫人心破碎。

当李煜写到“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他完全沉浸在亡国的旋涡中,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声名狼藉,情绪非常低落,精神支柱完全崩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么真切的诗句,使我百读不厌,我的身躯仿佛已陷入东流的春水中去了。

更多相关推荐:
读《人间词话》有感

读人间词话有感刚接触到王国维的作品就是在我们初中时学的人生3大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原文为古今之成大...

人间词话读后感

浅读人间词话思政08本徐秀萍678826人间词话我称之为评说古文的古文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来说读它想来有些受罪一来我们不学中文读来何用二来向来对古文并不怎么理解读也读不懂原本从来不曾想要读的书偶然一翻耳目一...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梦里寻词读人间词话有感环境工程系给水1501班赵书峰19xx年6月2日的颐和园静静的鱼藻轩前徘徊着一位老人他带着深度的眼镜但厚厚的镜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惫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却满眼...

人间词话读后感成品

读人间词话有感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继承了中国...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说实话我从来就不认为我读明白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开卷便提出了境界一词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意思是词义境界或者意境为最高标准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崇高的格调...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卫琪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

人间词话读后感

读人间词话有感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的核心是讲境界境界属于艺术的审美方面的问题王国维强调境界是和他对文学的基本认识有关系的他认为文学是纯艺术的超功利的在王国维手...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文字大小大中小打印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有词高一5班陆敏燕静安先生所著人间词作文艺评论超脱境界之深在诗词中体得诗人之悲苦却又识得诗外意横生寥寥数词我欲在品品其中那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情不胜诗情画意随意淌下夜下执笔对月敬一番悼念之词写诗源于诗人内心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

读人间词话这是国学就不方便同外国的相提并论了这本书呢是小学老师4年级送我们的也就是那时国学的种子和这本书一起了解我看我能不能拥有对国学的学习因为这世界上只有事情选择人没有人选择事情这本书有种厚重感也独有一种墨香...

《人间词话》读后感

读人间词话有感12汉本3班谭人纯120xx40101看到王国维先生的三大境界马上想到人生三大喜事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同房花烛夜人生三大悲事少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人生三大问题生从何来死将何在今做何事现在读到王国...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辅导员帅爱军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具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的辉煌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全书融会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

人间词话读后感(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