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知识归类(整理精校版)

时间:2024.5.8

游褒禅山记的知识归类

必修教案

0405 08:42 ::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

(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四、一词多义: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7. 观 (1)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五、古今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 古义:“悲”,感叹 今义:悲伤。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 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今义:表提及。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整理精校版)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必修教案

0329 21:50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游褒禅山记。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文言文。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引下,王安石写就了《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有“深思慎取”的态度。这来自生活的体悟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再思考。

文言文教学,大多数高中学生缺的不是文言知识的积累,不是查找资料的技能,而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结合近年来我校倡导的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熟读精思,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参照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所确立本课的教学策略是“言”、“文”并重,以“言”为突破口,以学生诵读讨论为主,完成对文本的审美和智慧的汲取。

1、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重点:

重点积累 “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教学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4、教学方法:我采取的教法是点拨法、归纳法。学法是诵读法、圈点法。

5、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课文录音、文字资料。

6、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根据教学重点和本课特色,我的板书分预设和生成两块。预设板书设计为结构思路和写作特点。生成板书以强调和答疑为主。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 力 物(3)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

写作特色 即事说理 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结构严谨 前后照应

教学流程

前置学习:课前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

我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入

1、简要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2、由游记引入,回顾初中学过的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哪些?其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二、课文导读

1、学生读题注,了解及背景。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

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

三、语言积累

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

(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

(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

(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

3、课时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

四、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

五、检测导入

学生齐背课文1、2段

六、品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 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七、相关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八、拓展迁移

学以致用: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可写成周记。

更多相关推荐: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无二古今异义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王春光一生字词庐冢zhng青冢谬mi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谬种流传窈然yo窈窕yotio咎ji既往不咎咎由自取瑰怪gu二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甫三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动筑屋定居2以故...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庐冢仆道梵语昏惑华山窈然瑰怪罕至胜道懈怠2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至于古达到今表到达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连词非常古不同寻常不平凡今表程度的副词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重点字词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名动筑舍定居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动命名起...

游褒禅山记整理重点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词类活用名作动1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2名之曰褒禅名命名称呼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名字名作状1有泉侧出侧从旁边形作名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作者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hu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

20xx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20xx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

(20xx年高考复习资料)《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检测(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检测一重点实词28分1有碑仆道道路2何可胜道也哉说讲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刻4于人为可讥是5盖音谬也大概错误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使错7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命名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明白...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临川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无二古今异义事关联词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有专门学问的人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