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意义

时间:2024.4.27

双降背后的央行货币政策走向

央行2月4日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6.2410, -0.0105, -0.17%)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去年底降息后,又一次货币政策的调整,意味着货币政策并没有排斥总量工具,而是希望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和货币政策的效率。

“双降(降息、降准)”的背景是基于我国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增速双双回落,央行通过M LF等创新工具补充基础货币的同时,通过降准提升货币乘数也是应有之义。不过,笔者认为,根本而言,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取向是“补缺口”而非“总量放松”。“放松”并不等于“宽松”。当前货币政策的立场和取向不是“刺激”而是“调整”,不是“增量”调整而是“存量”调整。

随着美国Q E退出引发的全球货币金融周期的新拐点到来,人民币资产扩张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可能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结构性偏紧”的常态化外部货币新环境。美元进入强势周期,外汇流入将出现缩减甚至负增长,从而切断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来源。因此,央行盯住“流动性水平”而非“流动性总闸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虽然央行在20xx年末已经启动降息,但20xx年中国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动用利率杠杆的可能性和空间:一是由于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干预,20xx年央行口径的新增外汇占款会进一步下滑,在基础货币需求变动不大的背景下,意味着基础货币缺口将更大。

二是考虑到当前全球不确定性风险依然频出,国际大宗商品、能源价格进入下行周期,而国内去产能过程缓慢,特别是美国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处于历史低位。因此,如果美联储不提前启动加息,货币政策仍存在进一步降准的空间。

三是从存准率水平看,中国经济常态时期的存准率在10%-12%,目前的存准率水平是2005-20xx年期间较高的国际收支顺差形成的,然而目前,从中国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差额看,高存准率的必要性已经大打折扣,特别是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20xx年12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1184亿人民币,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为-1289亿人民币,外汇占款大幅下降,创历史新低。美联储加息预期使资本大量外流,银行代客结售汇出现连续四月逆差,维持高存准率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当前,央行主要货币政策目标是降低社会实体融资成本。未来我国需要逐步确立以利率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加强货币政策对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率的引导,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一方面继续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另一方面继续引导利率下行,利率框架不妨以“短期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为框架,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正回购利率等引导货币利率下行,但相对于短端利率,中期政策利率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政策工具箱,PSL、M LF甚至LLF等引导中期政策利率的新型工具须进一步推出,保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货币条件。

近几年,金融和政府部门创造的货币增速在上升,而居民企业、

国外部门创造的货币增速下降。货币结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国货币创造的“脱实向虚”倾向。因此,近一时期货币政策正在向定向调控转型,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在重点发展产业领域要保障适度流动性,实施定向、定量、定期宽松。特别是需要进一步采取创新融资工具,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不折不扣地将定向宽松政策落到实处。

除了降准、降息之外,提高货币政策效率还有其他途径,如以新指标替代存贷比考核。调整存量货币是未来货币政策的重要方面,增加存贷比弹性就是重要方面。事实上,存贷比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地位早已发生变化:一是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下降,证券类资产的占比显著上升;二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早已改变了以存贷为主的业务模式,借短贷长使银行由于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随之上升。因此,在当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必须以新指标替代存贷比考核来增强货币政策效率。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将存贷比作为防范流动性风险考核指标不仅起不到防范流动性风险的作用,反而还成了束缚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枷锁”,削弱了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因此,改革存贷比考核势在必行。而改革主要思路是“降低分子,扩大分母”,未来可以考虑存款端增加稳定性较好的金融工具,比如同业存款、同业存单、创新类金融产品等主动负债工具,其流动性接

近于存款性质,可计入分母;在贷款端比如再贷款、小企业专项债等与资金来源相匹配的贷款应从分母中扣除,这样将大大提高货币存量,显著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除此之外,在央行体系中,需要优化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推进政策框架改进。随着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以及前些年受制于汇率和结售汇制度安排的被动投放——— 外汇占款压力已经减轻。我国需要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调整国内资产规模和资产组合为实体提供流动性,未来可以适当创造“债券池”来对冲“货币池”水位下降。

央行降准人民币会进入贬值周期吗?

2月4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即从2月5日起降准国内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0.5%,并相应对一些特殊的金融机构采取定向降准政策。这是中国央行近3年来第一次降准。尽管这次央行降准符合市场预期,但同样对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股市的影响更是会大。估计从2月5日起中国A股会出现一波升势。这是没有多少疑问的。 这次中国央行降准,尽管是受国内外的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受国际因素影响更大,针对近期国际市场的巨大的变化,中国央行不得不出手。因为,从1月15日瑞士央行宣布瑞士法郎“脱欧”,全球各国都在调整货币政策,以便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比如先有瑞士央行,然后有丹麦、印度、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先后宣布降息,连一向稳定的新加坡也不甘示弱,也放宽货币政策,应对输入性通货紧缩。 最为重要的是1月22日欧洲央行宣布量宽政策,更是把整个国际

汇率市场搅得翻天倒海。不仅全球各国的汇率震荡不已,美元强势了再强势,而且也引发了一波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潮,引发了国际热钱逐渐地退出中国市场。自欧洲央行年初启动大规模QE以来,人民币受到了较强的贬值压力。2月2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一度跌至

6.2604,较当天中间价跌幅达1.986%,再度逼近央行设定的单日汇率浮动下限2%。这已是过去8天内人民币即期汇率第五次逼近跌停位了。可以说,这次人民币的贬值应该是央行降准的触发器。所以,央行降准之后,市场上一片呼声,人民币将进入贬值周期。

可以说,按照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一国货币当局增加本币的发行量,增加市场本币的流动性,就可能导致该国货币的贬值。这次央行降准,估计可释放出近9000亿流动性,以此认为人民币当然会贬值。如果中国央行也如世界各国的央行一样再全面推行量宽政策,如果中国的货币政策进入降准降息周期,那么人民币自然是会进入贬值周期了。

不过,央行降准之后,人民币是否会进入贬值周期?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考虑。第一个问题是,当前中国的汇率政策主要是针对人民币对美元的管理。所以目前市场上所说的人民币贬值或人民币进入贬值周期主要是针对人民币对美元而言,也就是说,最近人民币的贬值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实际上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或非美元货币是升值的。而且对一些非美元货币升值幅度还很大。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当局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做少许的改革,从而改变当前人民币贬值的含义,那么央行降准后人民币是不会进入贬值周期的。

第二个问题是,按照一般理论,货币的流动性增加,会导致货币的贬值。但这是以金本位下的一价机制为假定前提的。在这种假定下,货币的发行取决于黄金的持有量及这种持有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但是,从19xx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完全以信用美元为主导。在这个体系下,货币之间的关系无法用实体经济的定价基础来确立。所以,不同的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往往取决各国的货币政策及汇率制度,取决于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无论是市场公开还是政治上的较量都是如此。既然汇率作为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人民币是否贬值并不在于中国央行流动性发行多少,而在于中国央行对这种人民币汇率变化国家整体利益的衡量。比如,2009-20xx年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最快的几年,但这个时期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是升值最快时期。因此,这次央行降准是否会引发人民币的贬值周期是相当不确定的。它完全取决于中国央行对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评估与权衡。任何外部市场的力量是无法就人民币汇率的趋势与中国央行来较量的。

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早就成了中国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这几年来也取得重要的成果。如果人民币出现周期性贬值,那么作为一种周期性贬值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很快就会终止。也正是这意义上说,尽管目前存在不少驱动人民币贬值的因素,但是央行仍然会以中国政府的信用来保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估计这点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可见,在当前情况下,人民币进入贬值周期的概率不会太高,只不过是波动而已。

央行降准之意义及对市场冲击

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可以说,从今年1月以来,全球各国央行掀起了一轮量宽降息的高潮。比如瑞士、印度、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央行的减息,欧洲央行量宽政策的推出,这不仅让全球市场的流动性涌出,也导致了全球各国的货币竞争性贬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不得不采取应变之政策,以减少外国市场变化对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所以,这次中国央行降准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宣布,基本上与市场预期相符。

当然,从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不仅刚公布官方PMI还是汇丰的PMI都跌到荣枯线之下,可见,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不仅没有缓解而且也在加大。同时,春节马上来临,市场流动性又开始紧张,货币市场的利率又开始急剧上升。再加上从20xx年第四季度以来,由于中国出口增长开始放缓,市场已经形成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从而使得国际热钱开始撤出中国市场,并在欧洲央行量化政策推波助澜下,人民币兑换美元汇出现贬值下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降准就是要改变当前市场之态势,形成市场的新预期。

还有,央行这次降准与20xx年第四季度以来,外汇占款开始减少

有关。可以说,就全球各国的情况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率应该是最高的。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所以这样高,就在于20xx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从而使得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中国央行不得不用基础货币来对冲大量流入中国的国际热钱,也不得不通过存款准备金来收紧市场过量的流动性。这就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越来越高。但是,从20xx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人民币汇率弹性空间的扩大,流入中国的国际热钱遯逐渐减少,外汇占款也开始下降。可以说,如果中国的外汇占款不断地减少,这自然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留出了降准空间,中国央行随时有降准可能。所以,这次央行降准应该是市场早已经预期的事情。

央行这次降准,估计可释放出流动性达近9000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特别是化解春节前对流动性增加的需求,也可增加国内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一定程度解决当前国内金融市场融资难与贵的问题。

还有,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也可降低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冲击所带来的风险。因为,在国际热钱正在逐渐流出中国的情况下,不仅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也会导致国内市场流动性的紧张,并由此来冲击国内信贷市场或造成信用市场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造成正在下行的实体经济进一步下行,也可能导致流动性从高风险的各种资产突然消失,而引发资产价格暴跌及金融市场的风险。而这

次央行降准既可缓解国际热钱流出对中国市场冲击,也可稳定市场的信心,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在这意义上说,这次中国央行降准对连续下跌多天的中国A股具有稳定信心的作用。昨天A股上升完全是与市场预期央行降准有关。

还有,在当前美元强势的情况下,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全面下跌,特别国际油价更是下跌厉害。对于大宗商品及石油出口依赖度较大的中国来说,这就容易把国际上的通货紧缩带到中国,从而引发中国通货紧缩的压力。从上几个月的CPI及PPI的情况来看,中国的CPI早就进入了“1”的水平,而PPI持续30多年下跌。在这种情况下,这次央行降准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既可减弱外部通货紧缩对中国压力,也可让中国的物价水平不走向通货紧缩之路。

还有,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央行不仅全面降准,也加大定向降准的力度,双管齐下,看到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用心良苦。一就是央行采取量宽政策的目标,尽管有利于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增加,更重要的是希望市场流动性增加并让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用来扶持弱势企业及弱势产业。这既有利于国内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二是以引导流动性入实体经济为前提,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仍然会以中性回归为主,而且不会采取过度量宽松来刺激经济。

总之,央行降准基本上符合市场预期。它有利于缓解当前流动性紧张局面,有利于稳定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有利于应对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再上一些定向性政策,更是有利降低整个市场的融资

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贵的问题。但是,市场也不要希望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会进入过度宽松时期。中国央行货向中性回归的基调将没有改变。(完)(更多:财经资讯 .cn)


第二篇:央行三大货币政策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2010-06-11 17:36:1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们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也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分别是存款准备

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由国家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但又是政府的一个机构(政府理财机构),却又不完全听命于政府。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的供给,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在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这个钱就从而流出来,如果拧紧的话,这个钱就收走。水龙头怎么打开的?

靠的就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的机构制定的存款规定,即存款准备金率,强制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法定

存款准备金。

当我们把钱存进商业银行的时候,如果法定准备金是10%,假如我们存100块钱,商业银行有90块钱可以贷出去,10块钱要交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是5

%的话,商业银行可以贷出95块钱,剩余5块钱必须交中央银行。

这上缴到中央银行的10块钱与5块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是以防商业银行出现信贷危机时。当商业银行不能提供客户所需取回的存款时,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上缴到中央银行的存款,中

央银行就成了商业银行的银行。

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节市场的呢?

如果我们拧紧了水龙头,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比如中央银行觉得经济有点太热了,放的款太多了,要产生通货膨胀,甚至通货膨胀太高了,它准备拧紧水龙头的时候,你们想从5%-10%的时候,或者是10%-15%的时候,如果升了10%,是不是原来带95块钱现在只能带85块钱了。可是银行已经把钱贷出去了,银行就按照原来的法定准备金率,把钱都已经贷出去了,以前比如有一个亿,我按照这个数已经贷了,一个亿的95%,可以贷多少?九千五百万。你现在可以贷多少?八千五百万,要收回多少钱?这时你要企业中

必须赶快把钱收回来,我必须交中央银行。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

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打开水龙头容易,关上难。用这种方式关难,这是非常强烈的手段。等我们哪一天在新闻上在财政新闻上,听到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时候,这就是非常强烈的措施出现了,银行将处于非常困难的状况,因为钱都贷出去了。所以

这个手段不经常使,但是知道,这是一个手段,但是不能经常使。它向下我们一直在向下,很低了。说明这个钱一直大量的向下放。如果这个钱要向上收的情况之下,这时钱已经都放走了,除非银行还没有贷出去,你可以交,如果银行把钱贷出去,等于告诉所有的企业把钱赶快回来,我必须交中央银行。这样的话就会

引起非常强烈的手段。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的。

19xx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

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

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2. 再贴现政策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

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中央银行贴现率,是它一个控制货币供给闸门的一个手段之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贴现率。利率是由谁来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的过程,利率不是由国家来决定的,也不是由政府来决定的,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不是中央银行来决定利率,中央银行不能决定利率?这个利率是由市场来决定,市场经济价格最基本的,就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手,所有的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

既然利率是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决定,那么中央银行到底能决定什么呢?它能决定的只有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率来贴现率来调节市

场,影响利率,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操作的呢?

假若中央银行规定贴现率5%,那么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贷款时就要支付中央银行5%的贷款利息,商业银行再向个人或企业外贷时,为了保持利润,商业银行就会以高于中央银行贴现率5%的贷款利率外贷,如6%,如此

一来,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货币需求制定贴现率,再通过商业银行利用市场自动调

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3. 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如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

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

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三种工具当中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业务,因为这项政策比较温和,对经济起微调,而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都是相对强硬的手段。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在改变的时候,一般都被看作是宣布货

币政策有重大的变化。非常情况之下不怎么使这两种。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

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是指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

1.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3.再贴现,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1) 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2) 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货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3) 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2011-7-7 06:18 | 三级

1.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

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3.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4.通货膨胀下采用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在市场上卖出人价证券.在紧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市场基础货币减少,使物价下跌,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增长减缓,导致就业下降,人们收入下降,消费下降,进口下降,国际收支向顺差方向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大摩深度报告--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大摩深度报告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全解读MonetaryPolicyFrameworkWhat39schangedandWhy20xx年12月9摩根士丹利中国宏观经济团队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副总裁孙珺玮张胤货...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解读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解读QE不会有宽松不会少周五傍晚人民银行发布了20xx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这份每季度发布全面分析宏观金融形势阐述货币政策思路的报告投资者向来十分关注希望能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出未来货币...

分析20xx年央行货币政策

分析20xx年央行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

七大要点读懂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

七大要点读懂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过对比三季度报告以及整理宏观分析师的观点见闻总结如下要点1最大亮点下一阶段主要思路不再是保持定力对比三季度本次报告在对下一阶段政策主要思路的描述中取...

央行货币政策

央行发布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文20xx年02月08日2022来源华尔街见闻本周六晚间央行发布了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提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

20xx年度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归纳

20xx年度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归纳分析13会计2班冯天佑一、归纳1.货币信贷政策20xx年第三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平稳,贷款结构继续改善。①货币总量增速趋稳②金融机构存款增…

20xx年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展望

20xx年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展望编者按1月6日华尔街日报刊登20xx全球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展望指出20xx年全球各大央行将要迎着三大能左右航行的扑面巨浪奋勇前行第一对于美国经济前景越来越有信心的美联储第二围绕着其他...

央行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提出六条货币政策思路

央行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六条货币政策思路20xx年08月07日1914来源凤凰财经综合13人参与0评论央行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凤凰财经讯8月7日央行今日发20xx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

央行货币政策

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央行如何使用货币政策调整国民经济1从危机以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来看1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多目标保持低通货膨胀率保持经济增长创造适度就业机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成立了金融稳定局保持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新工具PSL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新工具PSL抵押补充贷款PSL即PledgedSupplementaryLending的缩写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其次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

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xx年版)

最新消息20xx年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xx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为内容摘要20xx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消费平稳增长进出口有所改善就业形势稳定投资增速和物价涨幅有所放缓经济结...

15年央行货币政策如何出牌

摘要央行报告透露的货币政策走向值得关注报告中指出的把转方式调结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等调控思路似乎预示着央行会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更加有力20xx年手握更多工具的央行将如何出牌值得关注环球视觉网综合财经消息2月10日央...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