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1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1

时间:2024.4.2

3 , . s , , ,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1

“北风和太阳”的教育

热闹了一个上午的校园随着师生的午睡进入了沉睡状态。我按照往常一样巡视了全校一遍,然后对纪律较差的班级又重点巡视了几遍,确信那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都睡着了,我才停下脚步,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坐下来,沉醉于这片宁静的气氛中,边享受着这难得的安宁,边欣赏着校园那优美而充满朝气蓬勃的花草树木。心里想:喧闹了一个上午的校园,总算平静下来了。我疲惫的身心也暂时得到了放松,睡意很快就向我袭来。

突然,头顶上“轰隆”一声巨响,心里叫了一声“不好”,睡意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紧接着就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教室,因为我对这样的响声太熟悉了,而且每次都不会有好事发生,肯定又是外号“小恶霸”子超又在闹事了,这次还不知道玩什么新玩意,谁又遭殃了呢?我边跑边想,一眨眼就冲到教室门口,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小恶霸”正举起椅子向“小炜”的头掷去,我看到这情景,一个箭步冲上去,用手挡住了椅子,阻止了恶果的发生,但我立即就觉得钻心的痛,手被椅子刮去了表皮,并渗出了血,被椅子击中的地方还有点红肿。我愤怒的盯着他,他知道闯了大祸,不敢正眼看我,嘴里却嘟囔着什么。我忍着疼痛,用命令的口吻让子超把椅子捡起来放好,然后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出来,开始他还恶人先告状,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说:“谁叫他睡着了还用脚踢我。”小炜听了很委屈地辩解说:“老师,我不是有意的,睡着时觉得脚很痒,不自觉抬起用手抓,不小心才踢了他一下。”小炜还没

说完,他就插口说:“他分明是故意的,他是报复我昨天在厕所踢他的一脚。”小炜又马上说:“老师,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昨天的事我都忘记了。”我听了完全相信小炜说的是真话,子超真的可称得上“小恶霸”,平时依仗自己个子高力气大,经常欺压同学又屡教不改,同学见了都退避三舍。可是,这次同学们见打伤了我,估计我一定会整治他,于是纷纷站出来历数他的恶行。子超见寡不敌众,自知理亏,低下头沉默无言。见此我就让他到卫生室给我拿点药油和止血贴,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同时,也想着该怎样教育他,如果训他一顿,固然可解我一时的“心头之恨”,大快人心,但这之后呢?他不是依然我行我素,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故事重演。于是,我决定来个正面教育,用我昨天晚上和女儿一起听的故事——《北风和太阳》来引导他。

因此,我等他把药油拿来后,我就对大家说:“今天午睡,反正大家都被吵醒了,我就给大家讲个故事解除睡意吧!我讲的故事名字叫《北风和太阳》。有一天,北风和太阳相遇,北风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太阳大,就对太阳说:“我们来个比赛看谁最快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就算谁赢了。”太阳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它。北风以为太阳看不起它,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用力向行人吹了一口气,把行人的衣服吹得撩了起来。北风见了很得意,心想:“我只是稍微用了一点力气,就能把他们的衣服吹起来,如果再加把力,一定很快就能把他们的衣服吹走。”谁知,它再用力一吹,行人觉得有点冷了,把撩起的衣服紧紧捂住。北风见此情景,很生气地用尽浑身力气吹了起来,哪知道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了,任它怎么吹,他们就是不脱。北风很快弄得筋疲力尽,只好败下阵。太阳见了,不慌不忙把头从云里探出来,笑眯眯看着路上行人,行人马上觉得浑身暖洋洋,把原来抱紧衣服的双手松开了。太阳又整个从云里走出来,挂在天空中俯视着路上行人,行人觉得更暖和了,有的开始解开了钮扣;太阳赶紧再用点儿力气,行人忍不住脱了一件又一件;太阳见了展开了灿烂的笑脸,晒得行人有的干脆脱光了外衣跳到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北风见了,只好甘拜下风,灰溜溜地走了。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听得入了神,我马上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吗?”学生听了,才回过神来,似乎若有所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颖芬说:“北风只知道用自己的威力去压服行人,而没有想到行人却不怕压服,寓意想告诉我们同学之间要平等和谐相处,不要自恃自己比别人强就去欺负别人,而要像太阳那样把温暖(爱心)送给别人。”秀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在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各有长处,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欺压别人。”冼明又说:“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服比压服更有效。”

我见冼明答中的要点,子超听了也有所感悟的样子,马上问子超:“你同意刚才同学的回答吗?”他点点头没说话。我又问:“你觉得北风做得对,还是太阳做得对呢?”这次只听见他轻声说:“当然是太阳做得对啦!如果,如果------”他欲言又止。“如果什么呢?”我追问并鼓励他往下说。“如果每位老师都像太阳一样该多好啊!”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对呀,赏识犹如阳光,每位学生都渇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像子超那样的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作为老师更应该深刻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作为教师,只有像太阳对待行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才会不断赢得学生的爱戴、拥护、信赖和信服。因为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有真心付诸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才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智慧及迷失的心智,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产生共鸣,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对我产生亲近和依恋感。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对:“教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我作为教师,只有像太阳那样永远把温暖(爱心)奉献给学生,才会使好的学生更加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才会使得无视纪律的学生产生犯罪感与忏悔感,使他们悬崖勒马,从而使教育产生奇迹。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我心里庆幸刚才没有做了北风。要不然,子超也会像路人一样,不但不接接受批评,没看到错误,还可能会以执拗的态度予以反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甚的还会像其他问题少年一样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久而久之,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

厌恶学习,厌恶校园生活,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效果简直不敢想像。因此,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利用职权,压制与摧毁学生个人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心灵是无比的脆弱,难以经受“北风”般的吹刮。苏霍姆斯基也曾经谈论过这个问题,并用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而且,现在回想,子超同学变成今天这性格,也许就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自觉扮演“北风”的角色所造成。

我再次庆幸:我没有做了“北风”,而做了个小小的“太阳”。但愿与我同行的教育工作者,摒弃“北风式”的教育,而做一个发光发热的“太阳式”的教育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教育工作中实实在在地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明白:“世界万物没有太阳就会毁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道理。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关注所有的学生,也眷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教育中以热情的人文眼光对其给予关怀和引导,为其发展把握正确的方向,以“太阳式”的热情去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为每一个孩子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实现真正的教育。

(作者:04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本科班 任建英)

教育叙事研究范文2

一节数学评优课给我的思考

校一年一度的教学评优课又开始了,今天是我要上评优课的时间。为了能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我早早地挑选好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制作了漂亮的课件,连过渡语也进行周密地考虑,对于整个教学结构我是非常的熟练,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

教学的内容是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课一开始,为了体现“面向全体,关注中下生”的理念,我提问:“6能被2整除吗?”有意请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很好,他说:“能,6÷2=3。”我又板书425,指名一位学习一般的学生回答:“425能被2整除吗?”他说:“不能。因为425÷2=212.5,所以425不能被2整除。”我微笑地看着全班同学说:“那么1234567890能被2整除吗?请同学们计算后回答。”

全班学生动笔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其中有一学生小声嘀咕:“老师能不能不计算呀,其实??”我害怕他继续说下去,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的话:“大家是不是觉得用计算的方法很繁啊!老师倒有个不用计算就能判断的简便方法,只要你报出一个数,不管位数有多少,老师都能立即说出它能否被2整除,大家有兴趣试一试吗?”这时全班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举手。我有点急了,提高音量说:“大家想知道这个方法吗?”其

中有一学生忍不住了,站起来说:“老师,这种方法我知道。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另一学生说:“老师,我还知道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还有学生干脆坐在位置上说:我知道“奇数”的“奇”念“公鸡”的“鸡”音,不念“奇怪”的“奇”音;偶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双数,奇数就是平常说的单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在第一个学生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积极主动”地发言。

我没有了笑容,有点不知所措地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是自己看书自学的。”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妈妈是老师,是她教我的??”

我一时愣住了,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设,不知道接下来的课怎么上。本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却被学生将了一军,心里真不是滋味。想想整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先创设一个疑难情景(1234567890能被2整除吗?),在学生无法回答时,我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简便方法,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设计思路,应该说是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心理规律的。照理,我这样“匠心独具”的设计应该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天不从人愿”,正当我想制造悬念、激发疑问,以展示我的的“高明”之处时,想不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学生揭了底,原有的设计被完全搅乱——多不“爽”啊!更糟糕的是,学生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全说了,连“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甚至“能被2、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都说了出来,这时的我甭提有多尴尬了。急中生智,我连忙追问了一句:“你怎么来证明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呢?”课堂气氛这才有所缓和,我提着的心也渐渐放下了,课继续上了下去。

草草下课后,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刚才的情景,为什么我独具匠心的设计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呢?经过和同事的讨论分析后,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事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不知道其实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甚至也运用过,所以我是没有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才导致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而我在备课时,虽深入了解了教材知识编写的前后联系,并从中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但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教可以教得精彩,却不怎么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在备学生时,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我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我根本没有去估计,忽略了学生生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我的“主观”猜测与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导致了我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了不和谐。

那么,对于“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学习内容,学生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原型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生活中,学生早就有了单数(奇数)、双数(偶数)的认识,许多学生常常会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数数,对能被2或5整除,乃至于能同时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与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却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任意书写美丽图案的白纸”,忽视了学生具有数学经验与认识的事实,没有利用好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现实起点不相吻合,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是“悬念”不成为悬念,“疑难”不成为疑难,真可谓我的良苦用心,学生一点也不领情。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我触动很大,也让我意识到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中一般性、普遍性的问题,也要关注具体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与特殊性。

第二,既要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确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要把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实践”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考虑进去。

第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整体上去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较为客观的把握。

在另一个班上同一个内容时,我马上改变了教学方法。课一开始,我先创设情境:我们班有49位同学,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学号,请把你的学号举起来让大家看一下,同时请你将自己的学号牢记在心。然后用小黑板出示1—49这些数字,让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学号中任选几个,用这两天学习的有关整除、约数、倍数等知识来说一句话。同桌交流后,请学号中能被2整除的同学站起来,并将学号举起来。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也站起来,也将学号举起来。然后提问:“你觉得能被2、5整除的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吗?”我想通过这个问题探探学生的底。学生很快说了出来:“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我趁机表扬了这两位同学:“你们都很厉害,知道得这么多,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其中有什么奥妙呢?”这时学生开始沉默。于是我说:“大家想不想揭开其中的奥秘,知道关于它们更多的知识呢?”在学生急切的盼望中引入课题《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探索能被2、5整除的数的奥秘。这样的导入不仅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驱动了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动机,也是我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握教学起点的重要环节,使课在一开始时就能确定从哪里开始教学,做到“以学定教”。

“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我们要他们去的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在哪儿。”当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还不理解的、还不知道的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非得将所有的知识嚼烂了,再一五一十地喂给学生。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你对新知识了解有多少,让学生跃跃欲试。因为这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谁都不会轻易错过。这样在学生积极参与、激情四溢的同时,教师也已经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为接下来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因此,只要教师明确了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04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本科班 李结明)


第二篇:教育叙事范例


抓不住“难点”的教学

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是靠自己还是靠别人?把上好课的希望寄托在教参的身上,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就失去了鲜活的个性,新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成性,失去了它尽可能大的教育性。有时,不起眼的窄窄阴沟里也是可以翻船的。

自我踏上讲台,我就听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是上课的制胜法宝,要上好公开课,更是要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什么是难点?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里早就说白了,用不着你瞎操心,我的确也没有操过心。可是,这一次,参考资料涮了老师,也涮了我,原来,它指出的难点竟然不是难点!

事情发生在一位教师要对全区上的一节公开课上。所取的教材是: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里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刚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完成本文教学,安排了2个课时。

依据我的要求,这位老师竟以这篇课文的教学探路,摸索怎么拓展教材预留的空间,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扩展课程的生成性,把学生带进新课程,也为来听课的外校领导与教师示范,显然,她肩负的使命是光荣而沉重的。

我决定她以第一课时做公开展示。

要上好这节公开课,老师需要进行排练。在排练前,依据大纲,她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自主完成识字;能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能进行说诗。教学难点是,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开课10分钟,课堂教学在波澜不惊、山水不显中平淡进行。老师手执课本,在组间走道上悠闲自得地带读,以为这样,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分散教学难点。可是,当第二遍还只读了一句“谁也没有看——见——过——风”时,倏忽,在我身后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老西(师),我看见过风!”“嗯?”老师吃了一惊,忙回头,看见第一排站起一个小不点,一脸的真诚,一脸的稚气。

“你看见过——风?”

“我昨天看见了的。”

“我也看见了,”又一个声音说。

“我也……”一片嘈杂。

老师停留在成人定势里的思维一下子乱了,人也一下子懵了,睁大的眼睛一动也不动,“你们都看见了风?”

霎时,教室里小眼看着大眼,大眼看着小眼,静得只听见手表的走动。

静。好静!

“以学生为本,以伢为本”,我耳边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幽默声音。

我见到老师舒缓了一口气,有意压低了自己的声音,故作和蔼地说,“胡伟,你真的看见风了?”

“我昨天回家,看见风把塑料袋吹飞了。”

哦,原来是这样!她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

“我也看见了,风把灰尘吹得漫天都是。”

……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啊,你们看见的那不是风。”老师笑了。

“那是什么?”孩子们睁大眼睛不解地问。

“那是间接看见了风,真风是看不见的。”

“不是简洁(一个女同学的名字)一个人看见的,我们都看见了,”孩子们不依不饶,他们以为老师只在表扬简洁一个人。

“我是说间接,不是简洁”。老师几乎有些愠怒。

“老师,间接是什么?”

“间接是……间接……就是……不是直接的”,这样的解释他们懂吗?老师语塞了。

是啊,“间接”是什么?对于五、六岁的孩子,该怎么解释?

“老师,我在《忍者神龟》里看见过风,直转直转的。”

“天气预报里的台风也转。”

连气带急,她都要糊涂了,“《忍者神龟》里的风,天气预报里的台风,那是大人凭想象画出来的,真风是看不见的。”不知不觉中她提高了语调,而高声调吓住了好几个孩子。

船在阴沟里翻了,一节课才上到这里就卡住了壳。她满以为,“流利地朗读诗歌”是本节课的难点,谁知道一个“间接”,不仅把学生难住了,也把老师难住了。这节课塌台了,老师,就是我都简直苕了。

“胡伟,你这小子!”现在记起来,我的牙都还痒痒的。

牙痒归牙痒,你还得给学生解释“间接”,不然,真上起公开课来,书上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胡伟偏要说他看见了风,不是出了个大洋像?

……

为什么教学参考资料所说的难点,竟然在教学实践中衍变成了“间接”,而且是一个隐型难点?

下课后,我冥思苦想了好一阵,才似乎慢慢明白,成人世界与幼儿世界是不会一样的,只有孩子们的难点,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难点。教案预设的难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我决定下一节课让老师把电扇带进教室,分散这一难点。

第二节课一上,老师就打开了电扇,顿时,一股凉风吹满教室。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见了风吗?”

“看见了。”活见鬼,他们竟然回答得这样整齐,这样快,而且都说“看见了”!

老师气得圆睁双眼,孩子们吓得又屏住了呼吸。

你生气有什么用?孩子们是“看”见了,他们看见了墙上的纸在飞,看见了你的头发在飘动,你不让他们说“看见了”行吗?

我在原地转了一圈,示意让老师冷静下来。

“同学们,请你们把眼睛闭上。”一双双小眼睛闭上了。

“你们感觉到了风吗?”老师问。

“感觉到了。”又是一次整齐的回答。然而对这一次回答,我的感觉却比上一次好多了。

“你们是用眼睛看到风的吗?”

“不是。”

“我是脸感觉到的。”我的心怦然一动,这里是一个可以拓展的视角:风可以被学生的触觉接受,不也可以被听觉、嗅觉接受吗?陡生的教育机智使我忽然明白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意义,也忽然对“教学相长”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可以这样表现出来!

“好,现在睁开眼睛,”老师帮我收回了思绪,刚才的气也消了一大半。

“胡伟,你看,这里有风,是吗?”老师用手指着墙上飘动的纸。

“嗯。”

“那么这里呢?”她用手指着纸与电扇之间的空间问。

“没有风。”因为这里没有可以飘动的物质,他看不见指示,所以说没有风。显然,孩子们的回答,更多的是直觉结论,然而这些直觉却是错觉。那些卡通片中的风、天气预报中形象化了的风,又再一次把孩子的直觉引向错位。

“你说风从那里来的?”老师继续问。

“从电扇来的。”老师要的就是这一句话。

“这里在纸的前面,这里没有风,纸那里怎么会有风呢?”

这会轮到胡伟懵了,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睁大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刹是爱人。

“同学们,风是看不见的,你们是通过看见纸被风吹动,才知道了风,这就是间接看见的”。老师趁热打铁,解释了“间接”。

为了巩固对“间接”的理解,她又举出了好几个例子,还让学生列举了许多间接看到风的例子。

这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就为了学生积累这一点生活经验。值吗?

哎,“间接”,这个半道杀出的程咬金,耽搁了我们两个课时!

……

两节课过去了,我们还在研究课的外围转。那么紧张的教学进度怎么办?心里那个急哟!

整个下半天都在想;一夜都没睡。第二天,我们一直讨论了好久。这节研究课可真难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终于,我们有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好办法。

第三天上课,我们将电扇放在教室门外,扇前放了一瓶香水,电扇忠实地在那里转悠着,阵阵清香随着凉风送进教室。

学生被老师带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境,老师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老西(师),我闻到了风,蛮香。”

“老师,我脸上好凉快。”

“老师,我听到了风,嗡嗡地。”

奇怪,今天就是没有一个人说“看见了”风。“老师,我间接地看见了风,看,您的头发在飘哩”。又是这个胡伟,他竟然说出了“间接”!我激动得都有点晕乎了。

越过了难点,下面的教学就如行云流水,连接龙式口头作文教学,都一气呵成了。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

学生接龙为:“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妈妈的头发飘起来,风儿在这里。

……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电线嗡嗡叫/那是风在吹。

……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油菜花香飘来了/风儿刚过小江堤。

……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汗湿的衣服有点儿凉/那是风吹的。

……

这节课成功了。紧接着面对全区教师以及省里的专家所上的公开课也成功了。听课的领导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这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也真正走进了新课程。听课的专家说,“一年级的学生能把口头接龙作文做成这样,是课堂教学创了新的结果。”这节课最终被湖北省创新教育荆州会议评为一等奖。学生反映怎样?小胡伟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会作诗了”。刘潞则跟爷爷说:“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风车转起来/那是风在推。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我闻到了油香/那是风走进了榨油厂……”他竟一口气说了7节。其实,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说上三两节了。

事情过去了,我的思考却依然继续。我在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要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学进度的完成为本呢?面对着学生突然产生的困难与教学进度发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要牺牲什么?能做到两者都不牺牲吗?如果以牺牲教学进度为代价,那么课后补进度,时间从哪里来?这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当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老师都要补吗?当老师都不能补时,该怎么办?

课《风》,留给我雋永的思考: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是靠自己还是靠别人(参考资料的编辑者)?把上好课的希望寄托在教参的身上,我们教师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就失去了鲜活的个性,新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成性,失去了它尽可能大的教育性。上这节《风》,为什么一开始就在阴沟里翻了船?就是因为课前老师盲目地相信了教参,也没有“吃透”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学情,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有对风的体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视觉会在“风”上错位,也没有想到卡通画、天气预报节目对学生的误导,使学生把想象当成了真实。

而第二节课正因为帮助学生完成了生活经验的必要积累,才使教学没有重蹈覆辙。更有意义的是,我们敏锐地关注了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发现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上的横向联系,有效引导了学生多角度地感知“风”,才使第三节课学生对课本诗歌接龙时一气呵成,而且把新教材的预留空间拓展得那样绚丽多彩。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难点。只有抓住了难点,才有可能突破难点。如果连难点都不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突破呢?难点,首先是学生的难点,因为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更多相关推荐: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

教育叙事研究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得...

教育叙事范文

案例描述转载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3241985968399939649823242005968400040...

如何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如何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新的学期来到了各地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叙事研究的活动中许多学校开展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我们注意到如果老师们仅仅停留在填写教师培训...

教育叙事范文

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教学叙事案例按教学计划这周要讲授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丑小鸭以前有过教学皇帝的新装的失败心中似留下一道抹不去的阴影对篇幅极长的童话体裁我似乎没有熟练驾驭的本领所以这次提前几天我就开始考虑教学方...

关于针对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1

HRPlanningSystemIntegrationandUpgradingResearchofASuzhouInstitution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1北风和太阳的教育热闹了一个上午的校园随着师生的午睡进入了...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叙事的撰写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一提到研究我们很多教师总以为与自己无关认为那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骨干的事情我们做不来我认为这是偏见校本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它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

教育叙事范文

1粗糙的美丽河北省沧县高川乡前高龙华小学沈培岗周五走进教室看到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紧盯着我一个个红红的小嘴抿着笑意孩子们等着我评价他们的小制作尽管有心理准备看到学生摆在课桌上的手工作品我依然有种失落感红土粘泥做的五...

教育叙事怎么写

叙事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它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教育叙事征文

教育叙事征文让爱拨开乌云阳光会更灿烂山东临邑师范附属小学李红梅让爱拨开乌云阳光会更灿烂记得上学的时候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当一名教师当教师多好呀人们把教师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因此我一直为这...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通榆县第二中学校邵娜那是一个星期三上午的第二节语文课按照我课前的教学计划与安排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课文麦琪的礼物的总结与课后练习的解答走进课堂简单地导入之后我就请学生们从小说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塑造...

教育叙事

爱让顽石开花时间匆匆光阴荏苒一转眼来到xx中学已经将近四个月了四个月中自己跟孩子在一起与其说我在向他们传授知识不如说是我在向他们学习四个月来他们帮助我成长他们教会了我责任教会了我管理教会了我懂得了反思四个月听起...

教育叙事故事

教育叙事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