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岗:社会责任管理呈现三大特点

时间:2024.5.14

龙源期刊网 .cn

彭华岗:社会责任管理呈现三大特点

作者:

来源:《WTO经济导刊》20xx年第07期

今天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本次论坛选择在今天召开,并以“责任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作为复兴崛起的责任大国的责任理念、责任能力和责任承诺日益提升和凸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论坛主办方对我国社会责任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时代议题的准确界定,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的形成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在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社会责任管理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新阶段,企业管理的新模式,资源配置的新机制。应该说它有一般管理的普遍性,但是也有它的特殊性。它与我们日常所进行的各项管理相比,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综合性。社会责任管理是建立在现有体系之上,也就是要求我们把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现有管理体系当中去。在融入企业战略、治理方式和日常运营的各个流程的同时,社会责任管理对其他业务的开展和专项管理领域提供服务和优化的作用,进而实现风险规避、价值共赢。

其次是对外性。社会责任管理通过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正逐渐由企业内部的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向全产业链和价值链扩散。通过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融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统筹配置,进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同的价值。

第三是超越合规性。在保证符合当地法律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社会责任管理还要求综合考虑企业在生产运营、产品生产等环节背后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除了需要履行企业的必尽责任之外,还要努力担负应尽的责任和愿尽责任。因而是一种高起点、更具质量和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管理理念。由此带来的则是多方共赢、价值共享。

社会责任管理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实践和持续改进完善的系统管理工程,目前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供借鉴。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现有的管理基础也不同,所以我们希望企业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找准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升的着力点,通过探索实践力争走出一条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行业实际,更符合企业实际的社会责任管理推进模式,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进一步落实中央企业“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纲要,发布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引,推动中央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2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案例导入 “丰田汽车”能笑到最后吗

20xx年1月21日丰田汽车宣布,因油门踏板有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对在美国销售的Camry(凯美瑞)等约230万辆乘用车等实施召回,进行免费修理。这令该公司曾经良好的品质声誉再遭损毁。去年11月因“脚垫门”事件,丰田在美国以约420万辆车为对象,进行了无偿修理或更换油门踏板、脚垫。此次虽然是其它原因,但近来丰田在主要市场国连续进行大规模的召回修理。

2月5日,在日本丰田总部,丰田章男45度鞠躬,在全球媒体的闪光灯下首次就召回等问题公开道歉。这位丰田汽车总裁先用日语说:“多个地区发生召回事件,给客户造成极大不便和担忧。”他“深感抱歉”。他随后用英语说,自己了解召回事件使许多客户驾驶时心里紧张,“但请相信我,丰田汽车是安全的……”

大规模召回事件让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陷入其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很多丰田车主被迫封车,很多打算买丰田车的人纷纷收手。丰田车的销量应声下跌几十个百分点,而同时竞争对手也获得了数十个百分点的销售增长。

这些召回究竟是将更多人(包括丰田)置于风险当中还是挽救了更多人的性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为企业提供了树立负责任、值得信赖形象的机会。况且,召回是所有企业都会碰到的,并不是丰田一个碰到的,丰田公司大召回的面也大,别的公司小召回的面也小,大家了解召回的面以后,慢慢也觉得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正如曾庆洪说所说:“任何车都有召回,你们上网看就知道,哪种车没有召回,有些车甚至召回100%。召回是很正常的,召回不是说明企业不行,召回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

这样,卷入“踏板门”的丰田召回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汽车产品缺陷召回事件。这样大规模的召回,成本就是天文数字,正值丰田攀上全球产销第一的至尊地位却遭遇消化不良之时,对丰田的打击可谓雪上加霜。但丰田还是在“主动召回”、“指令召回”、“隐匿召回”和“拒不召回”的诸多选项中,果断选择了“主动召回”和“主动申报”。这看似费解,实则来源于日本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请问:丰田是怎么面对信任危机的?其做法对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关键概念

社会道德规范 管理道德 诚信经营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

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维权意识等的增强,人们对企业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上,而且要考虑其对社会的长期利益和社会福利问题。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发展,不仅要遵守法律,同时还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管理者要进行正确决策,必须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讲,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提出是企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管理理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因而,在现代管理学研究中,应重视对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研究。

第一节 道德与管理

20xx年9月11日,上海《东方早报》的记者简光洲发表了一篇题为《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报道,这篇报道不仅让三鹿集团彻底跨台,还让多名高官下台、奶农遭受严重损失,甚至严重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人形象的将这一事件称为中国食品行业的“911事件”。

三鹿公司为了提高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往奶粉中加入成本极低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儿患上肾结石。一年前,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三鹿奶粉广告“1100道检测关,呵护宝宝健康,值得妈妈信赖”。如果真的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奶粉的检测,是觉对不可能出现三聚氰胺事件的。因此三鹿公司欺骗了广大的消费者,毫无社会责任可言。当有人举报时,又对涉嫌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被媒体曝光后,还一再发表声明称其产品符合标准,恶意隐瞒真相,将责任推脱至奶农身上。

社会道德规范是不能容忍这种损害消费者利益、打击报复检举人和对社会公众撒谎的现象。在消费者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道德”面前,三鹿公司的管理道德是很低下的。三鹿公司的管理道德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许多企业在经营中都存在管理道德失衡的问题。①

一、 道德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首要任务。人们否定了长期以来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动摇了循规蹈矩、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做人标准,改变了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生活价值观,各种利益关系重新分化组合,人们提高了对物质需求的水平,增强对自身利益的真切感。按理说,这应该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却引发了许多道德问题,在思想和行为上也存在许多误区。最主要的表现是:

(1)许多人认为放任是市场经济的本能,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追求利润是它的唯一目标。这就意味着企业是一个经济动物,甚至是一台生产钞票的机器。长期以来,“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在此过程中不择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 ① 李宏勋,贵树兰.从三聚氰胺事件看中国企业的管理道德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第33页

管理学原理

首先,许多企业和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不守信用、不讲商誉及个人在其行为中信用缺失,这是反经济道德和反伦理经营的行为。不守“诚信”,或许可“赢一时之利”,但一定会“失长久之利”。如不法厂商盗版、冒用名优标识,盗版书籍、盗版光碟侵占专利和知识产权的行为;利用大量虚假广告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违反商业伦理的商业间谍活动、商业诽谤活动及商业贿赂行为;串通的招标投标行为;商品房、路桥等建筑物构筑物建设中出现的“豆腐渣”工程,老板拖欠民工工资、保险,乃至要劳动总理去给工人讨薪水;经济合同中的违约、欺诈行为;企业间相互拖欠贷款,企业拖欠银行贷款逾期不还,甚至逃废银行债务;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资金行为等等。

在本该是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里,诚信问题也令人担忧。大学毕业生考试中作弊现象严重;拖欠贷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毕业生过分夸张推销自己,在简历里加上许多欺骗的成分;与多个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从中选择工资高、福利好的职位;校门外墙上随处可见“#b@2”广告,布告栏里堂而皇之“请枪手”;网上名目繁多的“论文售卖”;文凭造假等等。①

其次,为谋私利,许多企业和经营者从事造假和售假活动,产品或服务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如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以旧换新,缺斤短两,管理粗枝大叶,质检形同虚设;不符合执行标准的产品随处可见,尤其是食品、药品等直接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所占比重相当大,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正规生产厂家的负担,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给国家税收也带来了巨大的流失,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20xx年的阜阳有毒奶粉事件、广州发生假酒致人中毒事件;20xx年的苏丹红事件、湖南株洲劣质“正蒙黄金搭档”婴儿奶粉事件、小杯装果冻致死婴儿事件、光明山盟“变质奶加工再造”事件,雀巢奶粉含碘超标事件及哈根达斯“黑作坊”事件等;20xx年的北京食用福寿螺导致患广州管圆线虫病事件、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蜜蜂”事件、浙江台州市毒猪油事件、上海瘦精肉中毒事件等;20xx年上海星巴克售过期苹果汁事件、味全食品旗下奶粉被查出致病菌事件;20xx年的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和鸡蛋等事件,四川广元柑橘蛆虫疫情事件;20xx年王老吉添加非食用物质事件;20xx年3月18日,针对“地沟油”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发布《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还有3月山西疫苗事件等。这些事件使消费者增加了对企业产品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加之企业信息披露失真,无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陷入极度恐慌之中。

其三,企业经营管理者及相关机构的从业人员在经营过程中不遵守道德伦理的问题也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虚置,法定代表人或产权实际执掌机构缺乏实施产权约束的动力,致使内部人控制、在职消费和代理人腐败严重;而且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信息的编制和发布不严肃、不对称,出现经理人道德风险和小股东利益受损;另外许多企业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与相关中介机构合谋骗取上市资格已司空见惯;而更有许多上市公司及相应的中介机构违反财经纪律,编造虚假公司财务报表、伪造假账以保住上市资格。“郑百文”、“亿安科技”、“银广厦”、“安然公司”等事件就说明这一问①杨孝伟,赵应文.管理学:原来、方法与案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397页

题的严重性。20xx年8月财政部发布的第十一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显示,在对18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和55户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发现,10户上市公司为粉饰业绩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也存在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造假现象,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第四,许多企业和经营者只顾自身利益而漠视社会责任。如有些厂商在招聘员工时存在种族歧视、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国籍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现象;许多厂商对同业竞争者恶意低价竞争、对消费者高价垄断和强行搭售、对债权人逃废债务和恶意负债、对国家偷税骗税和走私骗汇等;还有许多厂商以大量言不符实、虚假杜撰的广告充斥市场,以低级重复的手段长期侮辱公众智商。另外,有些企业忽视员工的健康和福利,如雇佣童工,员工加班而不付加班费,故意拖欠职工工资,不注重职工生产安全防护,不给员工缴纳必要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更有甚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员工在遇到工伤、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凭证;一些外资企业为防工人私自外出,紧锁工厂大门,住宿区也安装坚固的防盗网并且不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常有火灾发生,工人忍受不了工厂的条件而跳楼、保安殴打工人致残等事件发生;许多厂商不顾环境保护法规的制约,超标排污或违反排污,对周边单位、社区、居民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如电影《无极》摄制组因搭建设施对云南碧沽天池的生态造成了破坏,使碧沽天池犹如遭遇了一场毁容之灾,这样破坏景观的行为很不道德。《无极》毁景后,建设部出台通知严格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等活动,要求各地立即组织力量对此类行为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对造成严重破坏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并要求各地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限期上报。

(2)许多人认为对市场的管理与调控是政府和法律的行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所以,人们虽然深恶痛绝经济生活中的反道德、反伦理现象,但只是被动的等待着某一天市场经济能用完善的法制来规范,这实际上是放弃了至少是忽视了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而也放弃了管理过程中的道德努力。但是,大家要知道,政府和法律的规范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任何外在的规范都必须由人来认识、理解和执行。因此,当目前存在大量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就必须考虑道德、伦理的调节、教育、激励及约束作用,并通过社会舆论等将这种外在的规范内化于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人们的内在道德自觉,并外施于人用以引导人们进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这两种规范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法律具有硬性调节作用,道德则具有软性调节的价值,只有“软硬兼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可以说,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也应当是道德经济,道德约束是对法制约束的补充。

二、管理道德的概述

在研究管理道德的过程中,人们还提出了一个相关概念——“管理伦理”。有学者认为“管理道德”和“管理伦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两个含义相

管理学原理

同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我们在此不探讨二者的异同问题。

为了明确管理道德的含义,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道德。道德一词,古已有之。“道”是中国“轴心期”各派思想家公认的一个概念。儒家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里的道是一种规律。但是,道与德不是等同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因此,道德也就是人在求道中形成的内在体会及外显的品格。即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德”。道德通常指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它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管理道德或称之为道德规范,是指规定管理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的总和。简言之就是人们判断已结案事情对与错的原则和信条。这些原则与信条是企业处理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指导,也是判断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或恰当的基础标准。

对管理道德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来说,管理道德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内部行为要符合道德标准,还涉及到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外部利益关系处理时面临的道德选择。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管理道德取决于组织环境中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道德。社会道德是企业道德规范的基础,是企业生存环境的整体价值判断和标准。职业道德是针对不同行业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和标准。而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道德是指导个体与他人叫我时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狭义的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它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以实现、调整管理关系为目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狭义的管理道德是从企业内部来考察的。①本章中的管理道德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的。

三、几种相关的道德观念

(一)道德功利观

这种观点主张以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判断人类行为是否道德,当某行为能给行为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它便是道德的。反之,便是不道德。功利观鼓励人们提高效率,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

例如,当企业运行处于淡季时,接受功利观的管理者认为,解雇企业中20%的员工是正当的,因为这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留下的80%员工的工作保障,并使投资者获得最好的收益。

一方面,功利主义能给行为影响的大多数人(80%的员工)带来利益,同时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当然就可以认为该行为是道德的,必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如没有让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参与决策。二是功① 曹红艳.关于企业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几点思考.环渤海经济瞭望,2004(05),第44 -45页

利观只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而没有规定所得利益如何在相关人员中分配,所以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平,一小部分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资本,获取绝大部分的利益,而大部分人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利益,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三是导致了一些利益相关者(20%的员工)的权益被忽视,这也是不道德的。

(二)道德权力观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人都享有基本权利,诸如个人隐私权、言论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各项基本权利,只有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例如,针对雇员揭发雇主的违法行为,有的人认为这是不道德的,雇员要忠于雇主。但道德权利观认为应该尊重和保护雇员的言论自由权,谴责雇员揭发雇主是不道德的行为。

权利观积极的一面维护了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并把它作为评判道德与否的标准,符合道德的本意,对随意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无疑有制约的作用。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接受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在个人权益与组织利益发生矛盾时,权利观会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从而影响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和效率的提高。

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当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保障的程度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过高的保障期望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既要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又要确保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是道德权力观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三)道德公正观

这种观点认为管理者在决策时公正公平地实施规则,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不偏不倚才符合道德原则。管理者不会因为种族、性别、个性、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产生歧视,而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公平的规章制度,根据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作为衡量标准,使员工努力工作并取得与努力程度相应的报酬。

例如,接受公正观的管理者可能会向新来的员工支付比最低工资水平高一些的工资,因为在他(她)看来,最低工资不足以维持该员工的基本生活。

按公正公平原则行事,也会有得失。一方面,它保护了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影响生产效率。

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严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临时工与正式工、有编制和非编制等,工资待遇有着极大的差别。如果片面的强调基于简单的公正公平,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公正,并可能重新回到历史上的“大锅饭”。

(四)综合社会契约道德观

这种观点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这两种方法并入管理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这种道德观综合了两种“契

管理学原理

约”:一种是经济参与人当中的一般社会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另一种是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的较特定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

例如,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雇员,与美国本国的同等技能、同等绩效或同等职责的员工相比,工资待遇差别可能有5~10倍之多,并且中国员工在失业、医疗、休假等方面的保障往往更少。但这些行为通常并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而被视为是正常至少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综合社会契约道德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各业和各公司中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道德行为持功利主义态度。这并不足为奇,因为功利观与利润、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为多数人谋取尽可能多的好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社会意识日益增强,社会生存环境备受关注,功利主义遭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因为它在照顾大多数人利益的时候忽视了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对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的重视,意味着管理者需要在是非功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道德准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这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它使管理者在多种道德标准面前感到困惑,不断发现自己处在道德困境之中。

四、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个管理者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管理者个人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道德问题强度等是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一个管理者如果他受到规则、政策、工作规定或强文化准则的约束,即使他是一个缺乏强烈道德感的人,他做错事的可能性也很小。反之,一个非常有道德的人,也可以被一个组织结构不良的影响和允许或鼓励非道德行为的文化所腐蚀。此外,管理者更可能对道德强度很高的问题制定出符合道德的决策。

(一)道德发展阶段①

研究表明,人们的道德意识及其行为表现有个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管理者达到的阶段越高,就越倾向于采取符合道德的行为。 ①史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人们的道德选择仅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其行为特征是为避免物质惩罚严格遵守组织规则或只在符合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人们的道德选择受他人期望的影响,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人们的道德选择具有自主性,受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个人行为准则的影响,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原则。

通过对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以前后衔接的方式依次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是跳跃式地前进;道德发展随时可能中断,发展可能停止在任何一个阶段上;大部分成年人的道德水平处于第四个阶段上,他们被束缚于遵守社会准则和法律。一个管理者达到的道德阶段越高,就越倾向于采取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例如,处在第三阶段的管理者可能制定出能得到他周围人支持的决策;处于第四阶段的管理者将寻求制定尊重企业规则和程序的决策,以成为一名模范的员工;处于第五阶段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对他认为错误的组织行为提出挑战;处于第六阶段的管理者如中国企业家史玉柱在巨人集团破产后东山再起时,坚持要还清法律规定可以不还的欠债。

(二)个人特征

组织中的每个人一般都会有一套相对稳定的判断是非的价值准则,它们是关于正确与错误、善与恶、勤奋与懒惰、诚信与虚假等基本信条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个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育与训练的结果。管理者通常也有不同的个人准则,它构成道德行为的个人特征。由于管理者的特殊地位,这些个人特征很可能转化为组织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准则。

这里所说的个人特征主要受两个变量的影响: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管理者的自我强度对管理者的道德选择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服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说,自我强度高的人一般都会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因而,通常都能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我们可以推断,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控制中心。罗宾斯·斯蒂芬在《管理学》中将控制中心解释为“衡量人们相信自己命运的个性特征”。它实际上是管理者自我控制、自我决策的能力。罗宾斯把控制中心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相信他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相信自己,人生中发生什么事情听天由命、依赖环境的力量。控制中心作为个性特征对道德的影响表现为: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比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在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具有更大的一致性。

(三)组织结构

管理学原理

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体现在较多方面。

(1)组织结构的关键在于减少模糊性。因为模糊性小的组织结构有助于促进管理者的道德行为。正式的规章制度、职务说明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可以降低组织结构的模糊程度,从而可以促进行为的一致性。

(2)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上行下效,上级的行为对个人在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具有强有力的影响。下级关注管理当局在做什么,并以此来确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和上级期望的行为标准。

(3)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要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从客观、全面的角度评价每一位员工。一个仅以成果为唯一标准的系统,会使人们在指标的压力面前“不择手段”,会助长不道德的行为。

(4)报酬的分配方式、赏罚的标准也是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与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准相联系,这就是公正。公正的程度关系着人们的道德选择,也关系着人们对道德的信念和坚持。

此外,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中,管理者在工作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越有可能降低道德标准,从而达成妥协。

(四)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范畴。组织文化的内容、性质和强弱程度对管理道德有明显的影响。一个企业若拥有健康、开放、进取,具有较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使组织成员普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极大地防止了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组织文化分为强组织文化和弱组织文化。

强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力。处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组织最有可能产生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将被激励进取和创新,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并且对他们认为不现实或个人所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进行自由、公开的挑战。

相反,在一个较弱的组织文化中,即使人们具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也难以坚持原有的道德准则,从而导致管理者的非道德行为。如管理者和员工在积极创新进取时,一旦遭受挫折或失败,就会受到组织的歧视和惩罚。在这种组织文化环境下,人们做事会很保守,有时为了取得成果取悦上级而采取不道德的行为,助长不道德管理行为的滋生与扩散。

(五)问题强度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管理者如果比较在意道德评价,认为道德问题很重要,他就会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并且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否则,就会我行我素。具体看来,道德问题强度取决于六个因素:

1.某种道德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有多大或对受益者的利益有多大?例如,企业不景

气,业务缩减,裁员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2.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如果大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恶劣则不道德;若很少人这样认为则无所谓。例如,高校里曾经流行这样的段子“天下论文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在高校抄袭论文已经越来越普遍。很多原本很在乎荣辱的学生都不再以抄袭论文为耻,而高校领导和教授们也欣然默许了这种现实。

3.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如公司拖欠员工工资比按时给员工发放工资更有可能引发信用危机。

4.在该行为和其预期后果之间,时间间隔有多长?例如,减少目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比减少目前年龄在40~50岁的在职员工的退休金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更为严重。

5.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与你(在社会、心理或物质上)挨得多近?丰田车主对丰田“召回门”事件,比通用车主所受的伤害更大。

6.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例如,担保政策的一种改变(拒绝给10人提供每人10000元的担保),比担保政策的另一种改变(拒绝给10000人提供每人10元的担保)的影响更快更集中。

综上所述,受伤害的人越多,越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出现越早,观察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问题强度就越大。这五个因素决定了道德问题的严重程度,道德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道德行为。

第三节 改善管理道德行为的途径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企业欺诈、同行间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员工不负责等现象泛滥,企业道德已到了一个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也正是改善和建设企业道德的好时候。高层管理者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这些措施包括: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准则、管理者以身作则、设立合理的工作目标、重视对员工的道德教育、对绩效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与监察及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等。

一、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每个人由于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生存环境、所接受的教育等不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可能会带到工作中去,因此组织在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招聘过程中,就必须进行道德考察,剔除道德上不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和候选人。挑选的过程,应当视为了解个人道德发展水平与道德品质的一个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毒品。”企业一般不会录用有案底(或前科)的人,一个有过道德不良记录的人也是很难改变其态度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考察真正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上。道德观本身比较抽象,道德考察的标准是模糊的,而且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

管理学原理

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自强自立、勤俭节约等多项内容,很难形成明确、单一的检测标准,因而无法使被测者在道德上有明晰的数量差别。同时,现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本来就处于一个多元乃至是混乱的状态中,有时善恶是非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二是道德考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发生误判。调查人和被考察人通常是在一起学习或工作的人,在此过程中,道德考察很容易变成人际关系的考察,从而极易造成人际关系水平等同于道德水平,偏离道德本身评判的要求,这种考察方法事实上很难真正对考察对象的道德品质做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准则

在一些组织中,员工对“道德是什么”认识不清,这显然于组织不利。建立道德准则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道德准则是表明一个组织基本价值观念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道德准则不能太笼统,即既要相当具体以便让员工明白以什么样的精神来从事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规定的内容也要相当宽泛,允许员工在不违反原则前提下有个人的见解和行动自由。因此,建立道德准则是减少道德问题、改善道德行为的一项有效的办法。

美国《幸福》杂志列出全美最好的1000家公司中,几乎90%的公司都有一套明文的道德法规。下面是麦道公司的道德准则:

麦道公司的道德准则

为了使正直和道德成为麦道公司的特征,作为公司成员的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①在我们所有的交往中要诚实和守信。

②可靠的执行分派的任务和责任

③我们所说的和所写的一切要真实和准确。

④在所从事的所有工作中要协作和富于建设性。

⑤对待我们的同事、顾客和其他所有人都要公平和体贴。

⑥在我们的所有活动中要守法。

⑦始终以最好的方式完成全部任务。

⑧经济地利用公司资源。

⑨为我们的公司和为提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生活质量奉献自己的服务。

正直和高尚道德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工作、具有勇气和做出艰难选择。有时为了确定正确的行动路线,员工、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之间进行磋商是必要的。正直和道德有时可能要求我们走在生意机会之前。从长期来看,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比做权宜的事情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管理者对道德准则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以及对违反者的处理办法对道德准则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如果管理者认为这些准则很重要,经常宣讲其内容,并当众给违反者指明,那么就能为道德准则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国虽然缺乏类似的统计数据,管理先进的企业也大多有道德准则或道德公约,如《华为公司的基本法》。但目前,在管理的道德准则方面,我国存在着两个问题:

1.规则与行为脱离。部分组织尤其是企业,把公司的道德准则当做是对外广告宣传的需要,或是应付外来检查的需要,在公司的活动中并不真正或认真执行,究其原因在于各级管理者长期以来只满足于提出空洞的道德口号,而没有进一步要求各行各业各组织健全道德准则,因而它对组织行为和组织中个人的行为事实上没有有效的约束力。道德准则对于管理来说,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就是说不仅要知,而且是在行为中落实,得到真正的实行。

2.不合时宜。一般来说,组织的道德准则一旦制定以后便相对稳定,越是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准则,稳定性越强。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准则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赋予原有的准则以新的内涵。尤其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这种变化尤显重要。

二、 管理者以身作则

道德准则要求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因此,要使组织的管理道德准则得到员工的认同与有效执行,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1.言传身教。管理者应当以自己克己奉公、敬业奉献的行动和诚信友善的态度取得员工的敬佩和支持,在道德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古人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每一个管理者都应当推己及人,要求别人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只有自己廉洁自守,兢兢业业,才能要求员工为集体尽力。所谓“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就是如此。管理者通过他们的言行建立了某种文化基调,这种文化基调向员工传递和暗示了某些信息:如高层管理者把公司的资源据为己有、虚报支出、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玩乐或优待好友,这无疑向员工暗示,这些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

2.必须在人员提升和奖惩方面把好道德关。选择什么人作为提升的对象,选择什么事作为奖赏的对象,将向员工传递强有力的信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擅长溜须拍马、弄虚作假,通过不正当手段博取领导信任。晋升这些人实际是对不良道德的鼓励,对诚实正直、实事求是品德的否定。最终会伤害多数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发展。再如,如果领导选择关系户作为提升或奖赏的对象,则表明靠拉拢关系这种不正当的方法获得好处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有效的,于是“关系文化”就可能盛行,人们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工作实绩的创造上,而是转向人际方面的钻营。

奖惩也同样如此,必须奖励真正该奖励的人,不让老实人吃亏。同时对明显不道德行为应及时作公开谴责和必要的行政处罚,让组织中所有人都认清后果,这就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做坏事要付出代价,不道德行为不是你的利益所在。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 设立合理的工作目标

目标是行动预期要实现的结果,工作目标集中体现组织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的要求。员工应该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道德问题。如过低的目标,降低实现目标的门槛,减轻应尽的责任,如此设定目标也是不道德的。通过降低预定目标,夸大最终成绩,谋取不正当利益。为了降低目标,有的管理者隐瞒事实,混淆视听,有的甚至上下串通,与道德规范格格不入。过高的目标把员

管理学原理

工压得透不过气,即使是素质较高的员工也会迷惑,很难在道德和目标之间做出选择,有时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牺牲道德。

一些组织的工作目标不合理,还表现在目标体系中只有数量指标而没有或极少有质量指标,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伤害客户利益。这种管理的缺陷表现为目标不完善,实质是职业道德低,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视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而明确的目标可以减少员工的迷惑,并能激励员工而不是惩罚他们。

四、 重视对员工的道德教育

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对员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们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如开设研修班、组织专题讨论会等。人们对这种做法意见不一。反对者认为,个人价值体系是在早年建立起来的,从而成年的教育是徒劳无功的。而支持者指出,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无论是高尚的道德品质还是低劣的道德品质,都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进了工作单位后员工的道德水准会因工作环境、组织文化和单位管理水平的差异而有较大的变化。另外,他们也找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表明:

第一, 向员工讲授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案,可以改变其行为;

第二, 这种教育提升了个人的道德发展阶段;

第三, 道德教育至少可以增强有关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如在日本企业界,员工的道德训练始终是与企业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企业悬挂着“道德进入企业,心灵进入工作场所”、“在企业中要有伦理,职业上要有心”的口号,他们以“明朗、爱和、喜劳”为中心内容普遍开展道德训练,启迪和内化员工心灵。可以说,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质,更取决于道德素质。

五、 对绩效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绩效评价全面与否,对道德建设有重要影响。许多组织的奖励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绩效评价的片面性造成的。如仅以经济成果来衡量绩效,无视工作中的道德影响,人们为了取得成果就会不择手段,从而产生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如果组织想让其管理者坚持高的道德标准,它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把道德方面的要求包括进去。在对管理者的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经济成果,还要考虑其决策带来的道德后果。

因此,绩效评估必须全面而科学:既要看结果,也要看手段,看整个过程有无不道德问题发生;既要看近期经济绩效,又要看对组织长期发展的影响,防止行为短期化;既要看经济效益,又要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防止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绩效评价要达到手段和结果的统一、近期和长远的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六、 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与监察

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与社会监察,是改善管理道德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按道德准则办事,现实中总有一些道德水准差的管理者难抵利益的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弄虚作假,牟取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独立的社会审计与监察,是制止和预防这些不良行为产生的有效手段。根据组织的道德准则对管理者进行独立审计,可发现组织的不

道德行为;惧于社会审计的威慑力,可以降低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措施抓住了人们害怕被抓住的心理,被抓住的可能性越大,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比较而言,内部审计因缺乏独立性而往往“走过场”,外部审计独立性强,能有效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也有的企业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其他业务联系,使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做假账能顺利通过审计机构的检查,就是因为担任审计的公司安信达同时在负责做安然公司的管理咨询。审计机构安信达丧失了独立性,其审计的真实性就很容易出问题。这就相当于自己审计自己,谁能保证是真实的呢?因此,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应当获得法律和行业执业条例的双重保证。

审计可以是例行的,如同财务审计;也可以是随机抽查的,并不事先通知。有效的道德计划应该同时包括这两种形式的审计。审计员应该对公司的董事会负责,并把执行结果直接交给董事会,这种比较有利于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七、 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当人们面临道德困境即处于两难选择时,究竟是坚持道德原则,勇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还是放弃原则,同流合污,或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不仅取决于各人的道德水准,还和组织与社会是否提供正式的道德保护机制有关。正式的保护机制可以使那些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在不用担心受到斥责或报复的情况下自主行事。

例如,组织可以任命道德顾问,当员工面临道德困境时,可以从道德顾问那里得到指导。道德顾问首先要成为那些遇到道德问题的人的诉说对象,倾听他们陈述道德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在各种解决方法变得清晰之后,道德顾问应该积极引导员工选择正确的方法。另外,组织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渠道,使员工可以放心地向上一级政府部门或纪律检查委员会进行信访或上访。

改善管理道德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全体员工,从而减少组织中的不道德行为发生。在以上措施当中,单个措施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但若把它们中的多数或全部结合起来,就很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对企业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壮大,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对社会有利的长期效益。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史

20世纪60年代以前,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18世纪,企业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遵循市场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能被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了。一些富有的企业家如果还能为社区提供捐助和做点慈善事业,则会受到颂扬。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工业化完成,公司制日

管理学原理

趋成熟。但面对工伤事故频繁,劳工缺少安全保障和生活保障等问题,遵守经营伦理,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工地位,就成了社会对企业的普遍要求。20世纪初期,公司的公共性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向“对外”和“对内”两个方向发展。对外,更强调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责任,强调企业为公共福利、慈善以及科学与教育进行捐助;对内,则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对全体股东负责。

20世纪60年代后以来,社会责任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方面,从社会实践角度看,管理者经常遇到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决策,如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产品定价问题、慈善事业问题、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等;一方面,反映在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随之出现许多文章和论著也在探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许多社会团体纷纷开始对企业提出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这是道德问题对企业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认为,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因此,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承担法律义务(企业遵守所在国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济义务(为投资者实现保值增值的义务)之外,还应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社会责任虽然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但道德伦理要求企业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况且,法律的规定也不能 包罗万象、面面俱到,社会责任便成为法律责任的必要补充。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有必要对它和其它两个概念作比较,这两个概念是社会义务和社会反应。

社会义务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参与社会责任的基础。一个企业仅仅履行了法律上和经济上义务,可以说它已履行了自己的社会义务。如对一家依法纳税的企业,只能说它承担了社会义务,还不能认定它承担了社会责任,因为依法纳税是一个公民、每个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由此可以说,社会责任是一种比社会义务更高的道德标准。

社会反应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它是企业对社会压力做出的反应。它需要对社会变化保持一种敏感,但却不是从长期的社会利益出发,而更多是认识到流行的社会准则,然后改变其社会参与方式,从而对社会状况做出积极的反应。而社会责任则从长期的社会利益着眼,看企业何种行为对社会有益、何种行为对社会有害,并加入了一种道德准则,促使人们从事使社会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而不做那些有损于社会的事情。

与社会义务相比,社会责任和社会反应超出了基本的法律和经济标准。道德的力量驱动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去做对社会有利而不是不利的事。

二、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在“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古典观(或纯经济观)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格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 弗里德曼支持组织承担社会责任,但这种社会责任仅限于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他认为当今大多数的管理者是职业经理,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拥有他们所经营的企业。他们只是员工,仅向股东负责,从而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利益。那么,股东的利益是什么呢?弗里德曼认为股东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财务收益。

在弗里德曼看来,当管理者把企业资源用于社会目的时,他们是在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当然有人要为此买单。具体来说,如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使利润和股利下降,则它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如果履行社会责任使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下降,则它损害了员工的利益;如果用提价来补偿社会责任的行为,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如果顾客不愿意或支付不起较高的价格,销售额就会下降,那么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这时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会遭受或多或少的损失。此外,弗里德曼还认为,职业经理追求利润意外的其他社会目标,其实他们是在扮演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责任,而这方面的责任应由公民选举的行政官员来承担。至于“社会应该怎样”,他怀疑企业管理者不具有这方面的专长。

这种从纯经济角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观点有:其一,违反了利润最大化原则。这些人认为,企业追求社会目标会冲淡企业的基本使命——提高生产率。而且,许多社会性活动不能自负盈亏,企业参加这些活动必将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最终必将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因此,他们认为企业应只参加那些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而其余活动让给其他机构去做;其二,应各司其职。在当今社会,企业拥有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如果让它追求社会目标,企业的权力会更大。况且,追求社会目标是政治相关代表组织的责任,企业与公众之间在社会责任方面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就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另外,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相关专门技能,企业管理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和能力基本是经济方面的。就能力而言,他们难以胜任社会问题的角色;其三,缺乏大众支持。公众在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见不一、争论较大,社会对企业处理社会问题的呼声也不是很高。如此,在缺乏一致支持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很可能会失败。

(二)社会经济观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发生了变化,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企业同时应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不仅要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还要考虑其决策和行为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社会经济观认为,古典观的主要缺陷在于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管理者应该关心资本的长期收益最大化,为此,必须承担一些必要的社会义务及相应的成本。如以不污染、不歧视、不发布欺骗性广告等方式来维护社会利益。他们还必须在增进社会利益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参与所在社区的一些活动和捐钱给慈善组织等。

这种从社会经济观的角度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观点有:其一,满足公众期望,塑造良好形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越来越多,公众对企业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目标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如同企业的生命,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它是否能获得更多的顾客、

管理学原理

更好的员工,能否较容易地筹集资本,能否使销售额得到提升等。由于公众通常认为社会目标是重要的,因此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目标,能够产生良好的公众形象;其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解决社会难以统一解决的问题,改善所在社区的状况,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从而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降低由政府管制而引起的社会经济成本,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其三,增加长期利润。在股票市场上,有社会责任的企业通常被看做是风险较低、透明度较高的公司。因此,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从而使股东获得较高收益。企业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其应该具有社会意识。况且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还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它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区关系和企业形象,从而使企业能可靠地获取较多的长期利润。

除此之外,企业拥有财力、物力、技术和管理等能力,它有能力帮助那些需要援助的公共项目和支持慈善机构开展活动。企业在社会中拥有很多权力,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企业才不会违背公众利益,从事不负责任的活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预防相关社会问题的产生也是必要的。社会性问题发展到相当严重而得不到处理时,往往需付出比预防行动大得多的代价,并分散了企业管理在经营方面的精力。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营业绩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会有损于企业的经营业绩?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各有说辞,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责任。根据纯经济观,如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淡化企业使命,影响其生产率的提高。许多社会性活动不能自负盈亏,企业参加这些活动必将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违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最终必将有人为此付出代价,或以更高的价格转嫁给消费者,或由投资者获得较低的边际利润来补偿。而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不仅履行了应尽的道德义务,满足了公众期望,还帮助企业同所在社区建立良好关系,改善企业在公众心目的形象,从而为企业稳定地获得长期利润提供有效保证,这也足以弥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之初所支付的成本。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是利大于弊的。

调查研究已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营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企业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获得长远的商业效益。如良好的社会形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更多的政府支持等。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明显损害其长期经营业绩。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怀疑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动机。有的企业是真正的从道德的角度办事,也有些企业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展社会活动,把社会责任作为营销的诱饵。企业把承担社会责任当成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想去承担社会责任。尽管企业的动机不纯,但它不仅实现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也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这是一种双赢的行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当企业树立起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时,才会意识到企业不仅要对投资者负责,还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企业才能从真正严格意义上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社会公正,增加社会福利,最终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

根据以上分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会增加经营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会使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好的声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由此可见,企业应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与员工、顾客、投资者、竞争者、社区、环境等构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可从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方面来承担社会责任。

(一)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顾客!顾客满意,股东才会满意!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为了使员工满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不歧视员工。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现代企业员工队伍也趋于多元化。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要同等对待所有员工,保证员工拥有平等待遇和机会,避免在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户籍、国籍等方面的歧视行为。

2.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企业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关系融洽、压力适中的工作环境。如推行民主管理,认真听取员工建议。重视员工的利益,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按当地政府规定为员工缴纳“三险”。赏罚分明、奖惩得当。必要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员工配备必要的设施,努力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物质条件。

3.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员工。能否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是决定员工(特别是高素质的员工)去留的一个关键因素。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会根据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和相对公正的报酬,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需要对他进行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员工能胜任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做既满足了员工自身的需要,也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二)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顾客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顾客的忠诚程度及数量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得失。企业对顾客的责任主要表现在:尊重顾客、为顾客提供真正需要的、安全的产品或服务;赢得顾客信赖,提高回头客的购买次数;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及时解决顾客在使用企业产品时遇到的困难。要明白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顾客是水,企业是舟。

(三)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投资者是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者。企业管理者受投资者的委托经营企业,必须为投资者带来有吸引力的投资报酬。而那种只想从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却不愿或无力给投资者以合理回报的企业,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投资者最终会解聘管理者、抛弃企业。因此,企业有责任与投资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将其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报告给投资者,假报或误报是对投资者的欺骗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四)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

管理学原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在此条件下的竞争是良性、有序的竞争。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会为了一时之利、逞一时之勇,通过不正当手段恶意挤垮对手,争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企业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五)企业对社区的责任

社区是企业生存的小环境,其对企业的影响不可忽视。为此,企业不仅要为所在的社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的财政资源,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尽可能的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如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对所在社区或其他特定社区的建设进行福利投资,包括学校、医院、老人院、公共娱乐设施、图书馆等。通过此类活动,不仅回报了社区和社会,还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六)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企业既受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环境,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有责任保护环境。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防止污染环境。在企业内宣传环保教育,培养员工环护意识。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会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同时,积极采用生态生产技术,开发绿色产品。

2.治理受污染的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消耗大量物资和能源,产生的“三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处理。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承担治理费用,不能推脱,更不能采取转嫁生态危机的不道德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有哪些基本观点?哪一种观点在企业经营中最流行?为什么?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影响管理者道德的?

3.管理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

4.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如果你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你将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读书提示:

1.[美]史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9.6

3.杨孝伟,赵应文.管理学——原理、方法与案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4.孙永正等.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5.倪杰,许芳,胡圣浩,周璐,王卫东.管理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案例点击:三鹿集团“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鹿集团)是一家位于中国河北石家庄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业务为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生产,主要经营产品为奶粉,其控股方是是持股56%的石家庄三鹿有限公司,合资方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股43%。三鹿集团的前身是19xx年2月16日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奶粉制造商之一,其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全中国第一。

20xx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国家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此后,全国陆续报道因食用三鹿乳制品而发生负反应的病例一度达几百例,事态之严重,令人震惊!20xx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20xx年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三鹿集团企业声誉急剧下降。20xx年12月24日,三鹿集团被法庭颁令破产。20xx年2月1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这家国内连续15年保持产销量第一的奶粉生产企业,最终宣告破产。

点 石 成 金

“三鹿奶粉”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巨大的阴影。近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为何接二连三。苏丹红事件、PVC保鲜膜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吊白块、大头娃娃事件......一件接一件;还有不断见诸报端的大米拌工业油、小米染黄颜料、鲜菜残留农药、地沟油、鸡肉激素超标、注水肉、瘦肉精、避孕药及大量假冒伪劣案件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充分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和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社会道德的缺失和沦丧。

一些企业的“无德”行为,造成普通百姓对食品消费忧心忡忡,心惊胆战,造成严重的

管理学原理

社会诚信危机,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常不利。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食品行业事关生命安全,它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要讲道德和良心。温家宝总理在看望“三鹿奶粉”事件患病儿童时指出:“这起事件暴露出政府监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良心?。”温总理的话一语中的。无德企业损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企业失守社会道德。

道德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基石。20xx年9月27日,温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讲到企业家责任时指出:企业家要有道德,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每个企业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合法经营与道德结合的企业,才是社会需要的企业。以松下之助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一直倡导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他说,道德给人智慧和力量。松下的经营理念、经营智慧是以道德观为支持的,这是松下电器成长和成熟的基石。

无良无德的企业和人员给全国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危害,也应了中国的俗语“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企业信誉扫地,砸了职工的饭碗,断了企业的前途。 “三鹿奶粉”等问题食品事件不断提醒和告诫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一刻也不能停。企业在追求最大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社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为消费者负责。如果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黑心利润,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鹿奶粉”事件,让我们真正感到:企业如人,不能无品无德。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记倡导诚信理念,建设社会道德。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社会责任总结

国药控股新疆阿勒泰药业有限公司20xx年社会责任工作总结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为表率,积极推进社会责任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并形成政府引导、…

社会责任内部审核总结报告

SA8000社会责任内部审核总结报告第一次内审总结报告一.审核目的:检查公司建立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否符合SA8000标准的要求以及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落实.二.审核范围: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会计事务所履行社会责任评价工作的总结报告

关于履行社会责任评价工作的总结报告为了贯彻执行**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履行社会责任评价工作方案》文件,本事务所按照方案的精神及要求,结合本所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建立并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诚信企业”主题活动工作总结

西门汽车站关于开展“社会责任、诚信企业”主题活动工作总结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树立践行公民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干部职工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更好的服务于交通客运事业,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展示客运窗口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

20xx年大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总结

20xx年大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总结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公益环保事业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大众汽车集团的核心价值是贴近顾客,最佳业绩,创造价值,创新能力,尊重与伙伴关系,责任,可持续发展,公开与透明,其中,基于…

社会责任管理评审报告[1]

祥兴制品厂社会责任管理评审报告评审日期:20XX/9/12评审地点:公司会议室主持人:赵**参加人:各部门负责人、管理者代表、健康安全代表、员工代表、内审组全体成员、各车间主管列席人员:陈总李小姐一、评审目的:…

社会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责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承担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

社会责任管理手册

社会责任管理手册任命书为了建立实施和维持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确保公司运作符合国家劳动法规和SA8000国际标准持续改善公司社会责任表现经研究决定任命HRMan先生为公司社会责任管理者代表自签发之日起生效董事总经...

XXX社会责任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XXXXXXX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任命及授权书为保证落实SA8000的相关要求全面贯彻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实施结合本公司实际现任命XXX先生为本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1确保本公司按SA8000...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评审程序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评审程序10目的确保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运作性充分性有效性并对政策及其他要素加以修正从而取得更好的社会责任效果20范围21本程序适用于本厂社会责任的管理评审30职责31总经理主持召开管理评审会议行...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SA8000)编写的基本要求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基本要求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文件化的体系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是公司为了实施社会责任管理而编写的系统化的和规范化的所有文件的总称建立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公司结合自身性质和特点将标准要...

个人总结20xx年社会责任报告及年度报告(A股版)

20xx年社会责任报告一年度报告编制原则1原则1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xx版2金融服务业补充指南3AA1000等标准2已满足相关要求1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2中国银...

社会责任管理总结(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