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时间:2024.5.9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个家庭的期望。在教师岗位上执教多年,当了母亲的我,除了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更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现在社会,常常听到有孩子被父母或老师批评了,就离家出走,就跳楼。与朋友争执了几句,就执刀杀人。太多的问题反映出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受搓能力太差,只能听表扬,一点批评,一点儿指责都受不了,觉得这个世界应以自己为中心,稍不如意,不会正确处理,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每次看到这些报道,我心里都为这些孩子感到心疼!一个个父母用全部心血培养的孩子,一个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说没就没了,有些为自己一时冲动犯下的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看着这些,大人痛苦,社会惋息。可是在这些事件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家庭教育的失衡,家长的溺爱,对孩子过度的包容、骄纵。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教育机构等对孩子的心理关注不够。没有更多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没有更多关注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

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孩子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健康放在首位,指南中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在满足孩子身体发长需要的同时,还应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3-6岁这个阶段,是奠定人一生创造力的基础,孩子的自信心开始形成。如果这个阶段发展的不好,孩子今后就会更多的体验到自卑感。 孩子长大首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其次才

是一个有成就、有贡献或者是一个平凡、平庸的人。

做为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甚至一个小动作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良好温馨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也能感受到家人的爱,妈妈的爱。在我园“泛爱泛育”的办园理念指导下,我们开展了“三爱”教育,除了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同时提出了微笑面对每个孩子,蹭下来拥抱每个孩子,把对孩子的关爱,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在每天的工作中,除了组织好常规工作,教师也应特别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快乐,而且更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能很好的调节自己,能表达自己的情绪,能承受挫折! 这样我们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好!

用爱的语言温暖孩子

改变语言模式,“心理惩罚”对孩子的伤害大,比如恐吓、冷落孩子。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来恐吓孩子,或是将孩子关在门外,更有甚者,将孩子关在车子后背厢,或是扔在路边,让孩子害怕而“就范”。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总是会想,这样小小的身躯,她无法反抗,只能忍受,这样的方法,会让孩子多么地恐惧。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胆小恐惧,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敏感,抑郁、胆小等反应,容易造成人格的偏执,强迫等。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避免说出这类话语,以免因为一时的努气,而伤害到孩子的心理。特别是教师,班上几十个孩子,难免有挺调皮的孩子,这时更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妈妈不来接你了、今天不回家了”等话脱口而出。更不能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笨、你就是个坏孩子”等这些非常伤

害孩子心理的话。

在《指南》健康的身心状况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中,给出了具体的目标: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依赖感。如: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和打骂。孩子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幼儿园,我们更应为孩子们营造温暖轻松的环境。每天早上入园时,一个拥抱,一个微笑,让孩子开始快乐的一天。孩子有进步,表现好时,我们不要吝啬表扬的话语,及时肯定,鼓励,这会增长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调皮时,换个方式鼓励孩子,如:你是哥哥,是不是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给小朋友们做榜样呢?避免严厉的指责和打骂。当孩子难过、受委屈时,我们老师更要关注他们,主动去关心他们。做孩子的朋友,让他愿意对你说悄悄话。一个温暖轻松的环境里,孩子的情绪才会稳定愉快,才会愿意每天都来幼儿园。才会每天都是快乐的!

良好的情绪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指南》健康的目标中指出: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每天,我们都难免遇到不开心不顺心的事,如果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那很容易累积在心里,暴躁、易怒。不仅自己每天都不快乐,影响与别人的交往,如果长期如此,也容易影响身体的健康。孩子也是一样,经常发脾气或是经常哭的孩子,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也会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或是更任性。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理解他人情绪,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面前,做为老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孩子做出榜样,比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告诉小朋友,老师因为什么事情而

不高兴了,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谈论自己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大人常常会因为一些锁事而不高兴,生气,发脾气,几岁的孩子也是会有脾气的。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有些小脾气,并接受他们的情绪。有些孩子脾气很大,平时都很乖,可是只要被批评,或是大人的要求和他的想法不一样,他马上就会变得非常地愤怒,小拳头紧紧捏着,涨红了脸,大口喘气,憋着声音流眼泪,这样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非常不利。这是因为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抱抱他,拍拍他的背,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

良好的情绪情绪表达的方式是影响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个砝码,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周围人群和环境一起和谐地走向未来。

温馨的家庭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现在的家庭,家长们都为孩子创造了非常好的物质条件,竭尽所能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忽略的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心理培养。这让许多孩子都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偏差,自私、任性,胆小、暴力。当发现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庭教育情况,与家长商量教育策略,帮助家长关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我们常说:自理能力强的幼儿自信心强。晰晰一直是爷爷带,孩子眼睛不好,爷爷心疼小孙子,什么都不让他做,也不放心爸爸妈妈带,什么事都是自己经手。晰晰来幼儿园时天天哭,老师哄了很久好一会就又坐着默默地流泪。一遇到不高兴的事就哭,看到不想吃的菜也哭,内向、胆怯,喝水,吃饭,起床总是最后一名,在幼儿园情绪一直不高,也不愿意参加活动。了解到家庭的教育情况后,除了老师在幼儿园多鼓励,多关注孩子,同时建议家长在家里多

培养幼儿能力,对孩子学会放手,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细微进步和改变,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晰晰的情绪好了很多,喜欢笑,喜欢和同学一起玩,做事的动作比以前快了,也更愿意参加活动了。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过分宠爱或严厉,都会造成孩子心理的偏差。有的懦弱、胆小,有的自私、任性,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与小朋友产生矛盾喜欢使用暴力。

松松平时不爱说话,动作挺慢,但很听话。可是一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就使劲打小朋友。只要有家长来接,马上变成另外一个人,爬桌子,乱扔瓶子,踩小朋友的床,提的要求家长不满足马上就又哭又闹打家长。我主动找到家长与之沟通,了解到家里也正为教育问题伤脑筋:之前奶奶带得太细,现在是父母在带。妈妈和奶奶很溺爱孩子,爸爸又很严格,提倡自由教养,可一当孩子越过家长的底线,直接就打。这才造成孩子的这些表现。在老师前很乖,可到了家长面前就非常任性。遇到问题就模仿家长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给了父母很多建议,家庭教育要一致,不过分宠溺,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孩子有原则的爱。家长要控制好情绪,尽量避免严厉的责备和打骂。孩子有情绪时,接受他的情绪,鼓励他说出来,并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同时教孩子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一段时间后,松松有了许多改变,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与小朋友友好的相处,在家长面前也没有那么任性了。

现在的孩子听到的表扬、鼓励太多,家长或老师的语气稍微重一点,或是做错了事被批评,心理就随不了。这样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挫力能差。成长的路会走得很辛苦。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多给一些挫折教育。可以经常

和孩子在家玩下棋等竞技类游戏,但不能一味让孩子,也要适当赢几次。有很多孩子这时就输不起,有些伤心,有些生气。这时这胀就要及时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赢回来。我们要让孩子不仅仅只为赢高兴,也能接受输。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家庭成员间有礼、和睦,互相关心。家长能经常与孩子聊天,说说话,玩玩游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遇到事情家长永远在他身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孩子的性格养成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性格特征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良好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感到温暖,有安全,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第二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面对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

因此,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我国幼儿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必要的紧迫的任务。

我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 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现象也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也对幼儿产

生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复杂现象,有些是健康的、纯洁的,而有些是不良的、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的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师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工作的。

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二、 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环境影响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幼儿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作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园风,以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班集体或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这个环境建设得好与不好,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如果班风、园风不正,幼儿的心理就会被扭曲,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冲击。相反如果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风、园风,幼儿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就要着力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园风,这也应该是不争之论了。 2、教师要端正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 <BR><P></P>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有香港脚,小便总撒在身上,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说:“走开、走开,你又脏又臭。”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口实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谩骂、侮辱、指责、压制、强迫、威胁、挖苦、无情的惩罚等等。

3、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三、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

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的关心太少所至。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的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四、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呢?除了上述所说的健康环境的影响外,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来培植。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也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入幼儿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 <BR><P></P>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等得以纠正。

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小孩。这里的“问题家庭”指的是父母中一方亡故或父母不和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小孩,心灵上都受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关心,让其在幼儿园里得到家里本应得到的那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愿每位幼教工作者(也包括家长在内),都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愿每个幼儿的心理都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资料:

1、 王积葵.略论幼儿心理卫生教育.幼儿教育,19xx年,第2期

2、 方文心.论幼儿心理健康与音乐教育.幼儿教育,19xx年,第1期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许多学校展开并成为发展趋势。然而,作为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幼儿,其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社会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往往偏重于身体好、吃得好、睡得好等生理健康方面的单一要素,而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方面。实际上,幼儿与成人一样,心理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幼儿时期若不能维护其心理健康,成年

后将会产生广泛的、深刻的、难于修复性的后果。因此,研究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出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对于不断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二)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三)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如果儿童生活环境的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幼儿生活的其他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幼儿生活的其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自然环境带有程度不等的社会性,是人化的自然。实际上幼儿出生在世,其周围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除了上述家庭环境和托幼机构环境外,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还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周围的社会气氛等。社会环境中很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以及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被剥夺了学习机会的儿童其心理发展水平显然较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五)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二、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有关遗传方面的知识,少生、优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遗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首先要把好遗传这一关。提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注意产前检查和诊断将对新生儿是否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幼儿生理成熟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医疗保障制度,家园共建及时处理幼儿所患各种疾病,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减轻幼儿心理压力。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所以家庭应成为良好的育儿环境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应注意一下几点:

1.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

理想的家庭生活气氛是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带来轻松的、欢乐的、积极向上的感受,将有助于不断巩固家庭关系,从而消除幼儿紧张等心理压力。父母对幼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幼儿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

现代家庭已将家庭环境提到了首位。家庭中有了孩子,环境布置的要求应向儿童倾斜,就是说要考虑环境布置对儿童的影响,家庭中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

3.文化生活渗透

必须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因为它对儿童将产生精神影响,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书籍、歌曲、影片、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游戏等,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成长,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活。试想:如果家庭中已赌博为娱乐内容,将会给幼儿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为此,家庭应慎重的选择安排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三)社区、家庭、托幼机构相互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1.托幼机构必须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的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打破班级界限,由大、中、小班各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合群性。

2.托幼机构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托幼机构环境创设必须给幼儿轻松、愉快的感受。教师应尽可能的关爱幼儿,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为:学习积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品行端正,适应良好等。教师应时刻注意

观察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儿童成长过程显现出来的幼稚心态和偏移行为误归为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3.以社区为依托,实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小的社会环境,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各社区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对幼儿发展计划。如:以“三优”(优生、优育、优教)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开设“家庭教育铺导站”、“家长学校”;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等。利用社区的力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构建面向21世纪的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在社会急剧变革、文明加速发展的现代,幼儿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全的幼儿,谁便拥有未来。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幼儿关注的力度,建立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从儿童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人际互动、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策划,以便使幼儿从小形成合理的心理结构,获得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心理背景和素质条件。这对于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抗挫折能力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抽取中班30名幼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调查问卷活动,现将问卷情况分析如下:

一、问卷收回情况:

本次发放问卷30份,收回26份,收回率:87% 二、家长对挫折教育的认识情况

问卷的第一题至第三题是针对“幼儿家长对挫折教育认识情况”的调查。

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否存在必要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96%的家长认为是有必要的。可见,现在的家长都认可了挫折教育以及耐挫力培养的重要地位,这对于进行幼儿耐挫力培养来说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在“对挫折教育是否了解”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1%的家长是了解的,他们主要通过书籍或上网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有4%的家长不了解挫折教育,也没读过这方面的书籍;65%的幼儿家长则是对挫折教育不怎么了解,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或其他信息也知道得很少。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家长虽然都认可了挫折教育以及耐挫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但对这方面的关注还是不够的,这对幼儿耐挫力的培养并不利。对于“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哪方应承担主要责任”这个问题的回答,38%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应承担主要责任,54%的家长认为家庭应承担主要责任,只有4%的家长选“社会”,实际上,幼儿耐挫力的培养需要靠的是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少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 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提高家长对挫折教育的认识,是开展幼儿耐挫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之前,首先自己应正确的认识挫折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何谓真正的挫折教育以及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而不是将挫折教育简单理解为“吃苦”,以为只要吃一次苦就可以解决问题。此外,还应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进行挫折教育。

三、当幼儿遇到困难时的表现

问卷的第四题至第六题是针对“幼儿遇到困难时的表现”的调查。

在对“孩子想吃肯德基,家长不同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7%的孩子是“哭闹”,42%的孩子表现为“郁闷”,31%的孩子是“听话,不再要求”,可以看出,当成人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大多数孩子的表现为不满意或哭闹;家长在对“幼儿之间发生冲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19%的孩子是“哭闹并以武力解决”,58%的孩子寻求家长的帮助,23%的孩子可以“和朋友好好商量解决”;同样,在“做作业时遇到困难”时,27%的孩子采取“不做了”的态度,42%的孩子是“叫大人做”,31%的孩子能够“请教大人再继续完成”。第五、六题可以看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多数是采取依赖于成人解决或完成。

通过这三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班幼儿在面临挫折情境时,能够适度地忍耐,如向成人请求帮助而遭到忽视时能够继续耐心等待或提高噪门继续请求,有克服挫折的愿望,愿意学习排解的方法。中班幼儿在对学习和交往领域的挫折存在畏惧心理和逃避行为,只有少数中班幼儿能够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对于4岁幼儿来讲,某些需要细心和坚持性的任务已经不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其次,中班幼儿对熟悉的事物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从而有助于加强自身对挫折情境的客观认识。如在向教师请求帮助而被忽视时,中班幼儿能够认识到自己受忽视是因为老师没有听见,或者正在照顾别的小朋友,而不是老师不喜欢自己。第三,在语言发展方面,4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有了长足发展,不再需要用哭闹的方式表达其挫折感受,而能通过与教师、同伴的言语沟通,获得克服挫折的方法。因此,在中班年龄阶段对幼儿实施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是最佳时期,能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

四、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家长的表现

问卷的第七题至第九题是针对“幼儿遇到困难时家长的表现”的调查。

在对“孩子摔倒了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所有的家长都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家长在对“如何对待幼儿的求助”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4%的家长选择“直接替幼儿解决”。96%的家长则选择“鼓励自己解决,适时引导”的方法;从这两题中我们发现现代的家长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也懂得科学教育幼儿的方法,可是,在真正的教育过程中也会科学育儿吗?我们看!在是否赞成“成人应主动为幼儿排除挫折,不让孩子承受太大压力”的问题中,不赞成的有38%,不太赞成的54%,还有8%的家长赞成,虽然,家长们知道科学育儿的道理,但在实际中还是有想为孩子分担的意愿。

五、家长对幼儿挫折教育的方法及意见

问卷的第十题和十一题是对“家长对幼儿挫折教育的方法及意见”调查。

大多数家长运用的方法是“鼓励、讲道理、让他们自己解决。”较少的家长能够做到“帮助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意见“中,绝大数家长还是要求老师多给予鼓励。说明家长只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了解挫折教育的实际意义,真正的挫折教育是抗挫折教育,是使幼儿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和有能力解决难题。在幼儿受挫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在面对挫折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正确的认识现实,以较强的意志与困难作斗争,家长应教给孩子调整与控制情绪的方法。

六、结论与讨论

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当前幼儿耐挫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但是如何正确地培养幼儿的耐挫力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讲还是一个未知领域,或是知之甚少,因此还需不断地宣传和学习。挫折教育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养德”功能,是德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精炼的概括了人生成才道路的真谛。从这里可以看到,挫折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坚强的行动,失败不失志,有较

高的逆境商,即人面对逆境所产生的反应能力,挫折就可以变成养德成才的精神沃土。此外,我们还应看到,除了要重视培养幼儿的耐挫力之外,我觉得培养幼儿对挫折的恢复力也十分重要。要知道,乐观的幼儿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很快能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因此,家长和教师除了要重视培养幼儿的耐挫力,也应认真培养幼儿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课题组:童菁 高淑娟

20xx年10月

博主:生活好了,关注和关心也多了,溺爱成为新的话题。对于这种能力,我没有系统的建议和措施,但是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白这种生存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

作者:刘丽英 刘云艳 来源:(2011-5-2)

[摘要]幼儿抗挫折能力是幼儿适应社会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能力,是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7名3~5岁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3~4岁可能是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幼儿抗挫折能力;年龄差异;性别差异

一、问题提出

挫折(frustration)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幼儿抗挫折能力即幼儿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方面。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是其健全人格形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㈦我国关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而出现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挫折及挫折教育、抗挫折能力的基本含义、影响因素以及挫折产生的心理学基础和挫折应对策略等方面,研究对象多为青少年,较少涉及幼儿。而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挫折理论和幼儿挫折的产生及教育对策。鉴于此,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特点,以为幼儿抗挫折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河北、山东、江苏等7省市选取16所幼儿园的3-5岁幼儿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25份,回收率为95.56%,其中有效问卷为507份,有效率为93.89%。被试中,小班儿童141人,男童86人,女童55人;中班儿童167人,男童84人,女童83人;大班儿童199人,男童111人,女童88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幼儿抗挫折能力教师调查问卷》(自编)。该问卷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维度,由23个题项构成,包括19个正式题、2个测谎题和2个关于教师观念的题项。问卷采用四点量表法,用分值1至4依次代表幼儿最消极、比较消极、比较积极和最积极的挫折反应。问卷后附有一个用来了解幼儿挫折反应的原因和动机的开放式问题。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318,分半信度为0.7640,问卷各因素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除“生活排解力”外都在0.70以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0至0.60之间,且各因素之间的相关低于各因素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可见,本研究自编《幼儿抗挫折能力教师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问卷以邮寄的方式发放给7省市16所幼儿园的62位教师,由教师从所在班级随机抽取不超过10位的幼儿,依据其近半年的表现填写。所有数据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年龄、性别特征分析

以年龄、性别和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为自变量,幼儿抗挫折能力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性别差异不显著,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见表1)。

(二)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年龄差异

对幼儿抗挫折能力在年龄水平上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挫折排解力的年龄差异十分显著(P<0.01)(见表

2)。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班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最强,中班幼儿次之,小班幼儿最弱,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总体发展趋势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为进一步分析幼儿抗挫折能力各维度的年龄差异,对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分别进行了年龄差异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小班与大班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小班与中班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年龄差异十分显著(P<0.01),而中班与大班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年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小班与大班幼儿挫折排解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而小班与中班、中班与大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见表3和表4)。

LSD多重比较进一步显示小班幼儿与中班、大班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班与大班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小班与中班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01),而中班与大班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见表5)。这一结果表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不是均速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幼儿抗挫折能力在3-4岁期间发展速度最快,3-4岁可能是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此外,对一阶因素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幼儿生活耐受力和学习排解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学习耐受力、交往耐受力和生活排解力的年龄差异显著(P<0.05),而交往排解力的年龄差异不显著(见表6)。

(三)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性别差异

经方差分析发现,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耐受力和排解力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生活、学习、交往各领域的抗挫折能力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四、讨论

(一)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年龄差异

幼儿抗挫折能力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讲,小班与中班儿童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小班与大班儿童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中班与大班儿童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抗挫折能力在儿童3—4岁时发展速度最快。这可能是因为3~4岁儿童刚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不适应及挫折在所难免,从而使得抗挫折教育成为小班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积极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面临挫折情境时的表现存在很大差异。小班幼儿在面临挫折情境时,通常表现为哭泣、急躁、生气或逃避,缺乏耐心,依赖性强,逆反性强,沟通能力较差。在成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多数小班幼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忍耐和自行排解一些生活领域的挫折,如自己穿脱衣服,但对交往领域的挫折则无法忍耐,如教师的批评性语言、同伴之间的冲突等。首先,这与小班幼儿思维发展水平有关。小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不能对别人的意图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与判断而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其次,3岁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比较有限,所以一遇到挫折就会以哭泣、急躁等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其挫折感。再次,从环境适应的角度来看,幼儿入园之前的许多问题都是由家长解决的,入园以后的许多问题需要自己亲自去面对,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在客观上给小班幼儿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各种冲突和矛盾在这一时期都比较集中,也较为激烈,故小班幼儿容易产生逃避和退缩行为,从而表现出较低的抗挫折能力。

中班幼儿在面临挫折情境时,能够适度地忍耐,如向成人请求帮助而遭到忽视时能够继续耐心等待或提高噪门继续请求,有克服挫折的愿望,愿意学习排解的方法。中班幼儿在生活领域遭受的挫折明显减少,但对学习和交往领域的挫折仍存在畏惧心理和逃避行为,只有少数中班幼儿能够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从生理发育的角度来看,4岁幼儿神经系统的兴奋功能和抑制功能的发展达到相对平衡,从而为其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已有研究表明,3岁与4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年龄差异比4岁与5岁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这就意味着对于4岁幼儿来讲,某些需要细心和坚持性的任务已经不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其次,在思维发展方面,中班幼儿对熟悉的事物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从而有助于加强自身对挫折情境的客观认识。如在向教师请求帮助而被忽视时,中班幼儿能够认识到自己受忽视是因为老师没有听见,或者正在照顾

别的小朋友,而不是老师不喜欢自己。第三,在语言发展方面,4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有了长足发展,不再需要用哭闹的方式表达其挫折感受,而能通过与教师、同伴的言语沟通,获得克服挫折的方法。

大班幼儿在生活领域遭遇的挫折已经很少,面对学习和交往领域中的挫折时能够坚持尝试,不服输,这主要是因为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强,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较为客观,能够对挫折情境进行正确的归因,认识到自身意志努力的重要性。其次,从环境适应的角度来看,大班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已经非常熟悉,以往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地应对当前的新挫折。

(二)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幼儿抗挫折能力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个体在幼儿阶段还没有形成性别稳定性和性别的恒常性。幼儿的性别差异与幼儿性别概念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ganderidentity)、性别稳定性(gender stability)和性别恒常性(gender

constan—cy)。性别认同指能够正确地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别稳定性指对人的性别一生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恒常性指对人的性别不因外表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幼儿大约在2,5~3岁时出现性别认同,在明了自己的基本身份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同时即开始习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但是3~5岁的幼儿还没有形成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如“许多3—5岁的孩子认为,如果他们真的愿意,男孩可以成为妈妈,女孩可以成为爸爸,而且一个人只要换换衣服和发型就可以成为另一种性别的人”。幼儿的性别角色观和性别化行为模式还未明显分化,因此在面对挫折情境时,幼儿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虽然在个别项目上反映出一些性别差异,如女孩在受到年长同伴欺负时更多地表现为哭泣或退缩,男孩多表现为退缩或反击,但在总体上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其次,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幼儿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不同性别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来讲,父母和教师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期望和要求没有性别上的区分。再次,在幼儿阶段所遇到的挫折通常是个体在成长初期都会遇到的,如生活方面要具备自理能力,学习方面要不怕困难,交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等。对于不同性别幼儿来讲,这些挫折源和应对策略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也可能是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冯江平,挫折心理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1

【3】雷鸣强,逆境教育应从幼儿开始,学前教育研究,1994,(2)

【4】苏玲,王春梅,民族地区幼儿抗挫折能力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广西教育,2003,(2)

【5】刘丽菊,关青,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新探(之一),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2002,(6)

【6】刘丽菊,关青,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新探(之二),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2003,(5)

【7】Andfew A.Proffer.Adaptive alternatives,Childhood Education,1994,71:100

【8】Jan Drucker.How children express trustration,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1999,14:26-27

【9】Joan A Kearney.Early reactions to frustration:Developmental Rends in anger,individual response styles,and caregiving risk implications in infancy,Joum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tic Nursing,2004.17:105-112

如何教育孩子越挫越勇

作者:翁秋虹

这段时间我发现川川很爱发脾气,也很爱哭。刚开始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川川一向是很少乱发脾气,也很少哭闹的,怎么最近这么 烦躁呢?后来每次他哭的时候,我就仔细观察和寻找原因,才发现,原来川川的哭和发脾气来源于他的挫折感。 有一次,我和川川正兴冲冲地堆积木。我堆到了第三层,川川也要来堆,我便把机会给他。他开心地把手一按,结果积木不但没有堆 上去,反而倒了。于是小家伙特别生气,用手把积木扔开,还狠狠地用脚一踢,脾气之大,是我以前所没有见到过的。 我试图去安慰他或是拥抱鼓励他,可是我忽略了他正处于愤怒期,任何的语言和行动在这一刻都是无效的。所以当我试图拥抱他的时 候,他反而推开我,一个人趴在地上伤心地哭起来。 于是我冷静下来,默默地坐在原地看着他。我知道此时他的内心是挫折感非常强的,他恼怒为什么堆不上积木。他的这种情绪是正常 的,我必须等待他把这种恼怒的情绪发泄完。在他发泄的时候,我也在想,或许从一开始我就错了,我应该堆到第二层的时候再让他堆, 可能他就堆上去了,也就不会产生这种挫折感了。 我一边静静地等待着他发泄完毕,一边在一旁默默地又堆

起积木。川川发泄完了以后,看见我又在堆,早已经忘了之前的挫折,迅速 地爬到我身边,又跃跃欲试地要来堆。 我笑了,此刻我知道是帮他重新树立信心的时候:“宝宝,咱们重新再来堆一下,好不好?” 川川疑惑地看着我,也许刚才的失败还有点让他不敢再堆,怕又会倒下来,他把积木捡起来一个一个递到我的手上,看着我堆,他自 己就是不堆。我也不着急,因为我知道他的心理调整是有个过程的。我每堆好一堆,我就问川川:“妈妈棒不棒?”川川就会拍起他的小手 掌。 经过几轮以后,我看时机差不多了,再次鼓励川川:“你也来试一下,好吗?川川也是最棒的哦!”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我只堆了两层,就把积木递给川川,川川从我手上拿过积木,还是用巴掌一把按在下面两层积木上(其实我早 就知道这是他的方法不正确,可是我并不想直接告诉他,我想让他自己去尝试什么样的方法最好,说不定他还能比我做得更好),这一次, 积木没有倒。那一刻,我看到川川的眼里是放着光芒的,兴奋和骄傲的光芒。 我赶紧拍起了手,川川真棒。我没有让川川再往上堆,而是推倒了这个积木,让他重新再堆。因为如果再往上堆,可能又会再次引起 他的挫折感,而推倒重新再来就可以让他多累积一点信心,然后再进行更高层的堆积,这样即便是他堆不上去,也不会有第一次那么强烈 的挫折感了。 果然,堆了几次以后,我看他自信心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就不再推倒积木,而是让他继续堆第四层。失败第二次的时候川川和第一 次一样,也是大发脾气,也接着哭,可是这一次的时间比第一次短了很多。他迅速地又开始进行第三次。第三次他又堆倒了,但他没有哭, 只是把积木扔得远远的,然后又去捡回来再堆。到第四次失败的时候,他已经能平静地面对,把积木拿过来重新开始堆了。 这时候我是真心地笑了,对于一个1 岁多的孩子来说,心理调整如此快是我感到欣慰的。我也庆幸他有了这样的挫折事件,才能让他 去体验怎么面对挫折。也许在面对以后的挫折中,他仍然会哭泣,仍然会发脾气,但他也会懂得重新再来过。 由此我总结出关于1 岁宝宝遇到挫折的一些心得,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让我们这些新手妈妈都能做得更好: 1.孩子在生活中需不需要挫折? 很多父母会担心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对他的自信心是否会有影响?但是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的挫折是他成长过程中 所必经的。孩子是需要鼓励,可是如果鼓励过头就没有动力了,这不就是物极必反了吗?所以我一般不回避孩子的挫折,而是教会孩子或 者让孩子去体验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 其实在川川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是很多的,比如满1 岁刚开始自己吃饭的时候,勺子总是喂不到嘴里,但是我们没有因此而阻止他自 己吃饭,而是让他自己去探索。虽然在初期他会掉很多饭粒在衣服上、地上,甚至有时候因为勺子送进嘴里的方法不正确,而把碗给扔了。 但是慢慢的,他就会自己吃了,不需要我们帮他,他也能很好地把勺子喂进嘴里。 孩子自己体验到的比我们大人手把手教给他的可能要宝贵得多,但我们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信,挫折不能太多,适当就可以了。如 果挫折过多,孩子就真的变成没有自信了。 2.孩子发脾气时大人要发脾气吗? 当孩子遇到挫折发脾气时,如果大人再发脾气,可能会加剧孩子的挫折感,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外婆的脾气比较急躁,川川发脾气 的时候,她总想去帮他或是批评他,可是这样反而让川川哭闹更厉害。 我们应该冷静地理解孩子,他需要情绪宣泄的渠道和时间。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宣泄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他闷在心里的情绪也越 来越多,长久就会形成心理抑郁症。所以在孩子宣泄的时候,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有的孩子希望父母能拥抱他,而有的 孩子希望父母坐在一边什么也不做,等着他宣泄完毕。实际上,任性与发脾气是宝宝学习应付生活中失望和挫折的一种技巧。 3.孩子宣泄完后该怎么办? 当孩子宣泄完情感以后,接下来这步非常重要。我们要鼓励孩子重新再来,不要惧怕失败。这时候孩子因为已经宣泄完自己的情感了, 也平静了,往往你跟他讲的道理或是你的鼓励对孩子的作用就会很大,他也会接受你说的话。如果能讲一些孩子崇拜人物的失败又成功的 故事给孩子听,可能效果会更好。 4.如何教给孩子正确的宣泄方法? 父母可以视孩子的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你可以像孩子一样失败,然后模仿孩子刚才的哭泣或是发脾气的行为,让孩子去思 考这样的行为是否有效?告诉孩子,除了发脾气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办法,可以用语言表达刚才我很生气。那样,以后孩子在面对挫折的 时候,就会表达我很生气,而不会大哭大闹。 我们不能苛求孩子,就连我们大人都会有大哭大闹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尽可能地教会他们正确宣泄情感的渠道,既宣泄了 自己的情感,又不至于伤害到别人。对于像川川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我们除了理解和冷静以外,就只能接纳他们的情感,让他们知道父母 是理解和相信他的。慢慢大了,能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正确的情感宣泄方法了。 “要想没有挫折感,就必须遭受挫折。”很多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怕孩子有挫折感,

没有信心,其实这些都是需要锻炼的。 举个简单的比喻,要学会打仗,首先要有勇敢的精神才能上战场。可是我们很多父母不要说让孩子 "上战场",枪声也不愿让孩子听到。因 为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会使他有挫折感,没有信心。如果这样,勇气何来?信心何来?

体验失败 让孩子越挫越勇

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曾说过:“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很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点 委屈,这无异于温室中的花朵,注定受挫必碎。如何给孩子真切的挫 折感,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习成长呢? 创造挫折情境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方法,但屡屡的挫折又会让孩子 失去自信,所以,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孩子面对挫折,培养他们受挫 后的恢复能力和自信心。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面对挫折时,能泰然 处之,永远乐观。 沪上知名儿童社会角色体验乐园——星期8小镇,在设计其“职业 体验”的游戏中,充分融入了“挫折教育”的元素。比如,孩子应征成 为“烘焙师”,蛋糕做坏了怎么办?作为一名“赛车手”,比赛落在人后 怎么办?“警察局”里抓“歹徒”,失败了怎么办?很多孩子可能会哭,表 现出气馁、沮丧和不能接受,也会因此放弃继续完成“工作”任务。儿 童对成败的表现都很直接,因为它通常与体能联系在一起,比如说: 跑步、爬山、下棋等,竞争的标准也多是最快、最远、最高、做到与 做不到。虽然孩子在“失败”时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标准 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们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父母或老师强 加的,孩子们就会很快地摆脱挫折感。 孩子因失败而沮丧时,父母不要说“我认为你是最好的”,孩子会 认为自己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把失败归在裁判或他人身上。这时应积 极引导孩子正视失败,告诉他“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继续努力,也许下 一次就会成功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天早上起床后,瑞士的小 孩子就会把被子叠好、床铺整理好。上学回来之后,得整理好自己的 房间,不能等着爸爸妈妈来收拾。这些事情不用别人督促,他们觉得 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房间都整理不好的人 能成什么大事。在生活中锻炼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委屈、哭闹,而心 疼得轻易满足他的要求。要让孩子明白,想得到一个东西,必须自己 付出。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最值得珍惜的。 父母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遭遇挫折,不 要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就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应给 孩子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任何人都无法避免遭受挫折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在成人宠爱、关怀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多数存在着依赖、敏感、不愿承受困难、不能接受批评的情况。一旦离开熟悉的家人或环境就会显得胆怯、委屈、惶恐。这也是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挫折锻炼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当孩子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父母会惊喜地发现,他已经逐渐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了。

挫折教育就是一种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其潜能的教育方法。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切实有效地掌握知识、获得解决将来所遇问题的经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都是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在生活中不断遭受挫折的人,才能最终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而那些选

择走捷径的人往往会丧失一些锻炼的机会。需要说的是,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选择都是在帮助孩子走捷径,对孩子个性的养成十分不利。

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事例:一个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却在十分危机的关头,爆发出巨大的潜能,起到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这些例子说明,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儿童来说,遭受挫折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潜能。例如,针对一道非常难解的数学题,孩子在解答的过程中会发挥出一些潜能以及探索精神,解题的过程变成了一项研究性学习。当答案终于解答出来之后,孩子才能切实地掌握知识。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需要成人积极地认同孩子的失败经历,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父母会根据孩子表面的成败来判定孩子的智商,甚至会用无能、笨蛋、白痴等词汇嘲讽孩子,这样的话无异于向孩子在挫败之后受伤的心口上撒盐。每个人都是从弱小变为强大的,经验值也是随着不断地遭遇挫折,不断地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方法积累下来的。孩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需要父母帮助养成。除了正常看待孩子的失败之外,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让他们熟悉挫败的感觉。挫败感就是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往往产生沮丧、失意的情绪反应。

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失意沮丧、退缩不前;有的人却能轻松面对,积极克服,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一个人这一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心理准备。所以,向孩子贯彻一些遭受挫折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围棋课结束之后,孩子得意地告诉父亲,他今天赢了班上最厉害的孩子。听孩子这样说,父亲问他赢了几盘。孩子说,他只赢了几盘,还是对方赢得多一些。

父亲抚摸他的头笑道,看来还需要提高。但是孩子却反驳说,那个孩子已经学了很久,自己只学了几次而已。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有没有问你们的教练,他家里是否有聂卫平签字的棋盘?孩子侧目问道,谁是聂卫平。父亲清了清嗓子告

诉他,聂卫平是棋圣,同时还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让聂卫平当老师。然而,孩子却满不在乎地说,他才不要聂卫平当老师,他要给聂卫平当老师。看到孩子有点小小的骄傲,父亲没有批评他,而是趁热打铁地邀请孩子和他下围棋。

结果,父亲没有让他,孩子连输了两局。原本是休闲娱乐,孩子却大哭了起来,打电话向奶奶告状,说父亲欺负他。父亲看着这个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连连摇头。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父亲开始柔声细语地给他讲“戒骄戒躁”、“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孩子谦虚地学习和做人。从这个事例当中可以看到,挫折教育不仅能够开发儿童的潜能,还可以打击孩子的骄傲情绪。所以,生活中这样的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母亲做好饭之后,让孩子自己剥鸡蛋或是盛饭;再比如孩子想玩儿跷跷板,但是上面坐着小朋友,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交流、协商;晚上的时候,独自一人回家;想象一下,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孩子失败的经历予以认同,实际上是肯定孩子的付出并辅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当孩子再次遇到类似的挫折之后,就能够独立应对了。

这个过程中,成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 挫折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承受能力,要有分寸地进行,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当孩子遭受挫败经历的时候,不要随便否定他,要就事论事,在解决方法上多用心。

△ 如果孩子自愿挑战挫折,父母给予的启发和指导应点到为止,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即使需要父母帮助,也必须由孩子提出相关建议。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父母的关怀。

△ 面对各种挫折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思考和探索,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效率标准代替包办。

△ 孩子挑战挫折成功之后,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但是不宜过多。奖励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美好并为了更大的成功而努力。奖励过多会适得其反。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技能与智力的训练和提高当作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却忽视了孩子的人格与身心素质养成这一最为重要的环节。须知道,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生的,家庭教育的取向将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孩子适应社会,从小就学会正确面对各种压力与挫折,是家长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俗语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岳母刺字励子,孟母断织训子,历史佳话不胜枚举。可见,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学会从小小挫折中不断地汲取有益的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的5个方法 助孩子应对挫折

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得越多,他越觉得自己有能力,下一次再面临挑战,他会更少感到挫败感。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这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发展,那么人生中挫折不可避免,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更好地应对它呢?

1、学会辨识预警信号

山雨欲来风满楼,受挫感累积,即将大爆发前,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上总有种种迹象可循,仔细观察孩子,下一次,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就赶快设法 拔掉雷管

2、了解什么能让孩子安静

观察孩子心烦时会做什么:如果他不停地晃动身体,或骑在木马上使劲摇,就说明身体活动能令他平静下来。那么,当他感到受挫时,不妨建议他去楼下玩

一会儿。 把孩子抱在怀里,轻声地安抚他,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孩子,但也许你的孩子心烦意乱时,反倒会拼命挣脱你的怀抱,那么你能做的就是让他独处,给他自己安静下来的时间。孩子的拒绝可能令你心里不舒服,但孩子此时需要这样。满足了他,孩子以后会跟你更亲近。

3、鼓励孩子暂停一下

可可喜欢画画,可如果总是画不好,他就会发火。于是,妈妈会及时提醒他, 可可,你不一定得现在就画出来,我们先去游乐场玩玩吧。回来后你可以接着画。 知道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放下笔,通常会使可可的情绪平静下来。

如果在超市里,因为你不答应给他买饼干,你儿子气恼地拍打饼干箱,这种时候,你可以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他开始把货架上的饼干一箱箱拉到地上,还大声尖叫,你只需要立刻把他带离超市。因为这时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起不了作用。

4、有言在先 ,事先制定规则

比如,去超市或商店之前,告诉孩子, 今天不买任何玩具或每个周六去超市,你可以选两盒你喜欢的冰淇淋,放在妈妈的购物车里。

5、不做孩子的保护伞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的一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但,这往往只是美好的愿望。孩子不可能不经历挫折。挫折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部分,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学习如何应对挫折,这意味着父母要放慢步伐,给孩子时间琢磨出自己的应对之道。

尽管你能给孩子提供帮助,让他面临的事情变得容易些,但你不应该卷入其中或包办代替。很多时候,父母不让孩子自己完成任务,是因为不愿意浪费时间。你可以另选个你不需要赶时间的时段,让孩子可以从容地练习这些必要的技能。

挫折教育不等于随意打击

现代教育指出,要让幼儿从小接受挫折教育,来提高幼儿抗挫折的能力。如此稚嫩的孩子受到挫折后如何才能从痛苦的挫折中走出来,迈向前进,顽强自己的饿信心和毅力呢?

对于我们来说需要思考,在每一次给孩子一个挫折之时我们就的想到孩子遇到这个挫折后对他造成的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而我们大人给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呢?所以我认为,给孩子挫折教育不等于随意打击孩子,引导幼儿走出挫折不等于包办代替,因此挫折教育需要老师的智慧,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可随意,也切记随意。以上言语不可解决幼儿教育中的饿实际问题,只是想引起我自己对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

怎样与遭受挫折的孩子沟通

张勤说,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情绪具有记忆性,不良情绪若不及时清理就会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对于怎样与遭受挫折的孩子沟通,张勤给了广大家长一个方法———战胜挫折三部曲。

第一是肯定。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或者在外遭受了什么挫折(比如在全班同学面前摔了一跤,或因为上课分神被老师扔了一个粉笔头),当孩子回家后带着情绪说话时,那是孩子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时家长要善于做最好的听众,去理解与支持孩子。可以先用三五句话肯定他,比如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如果孩子刚开始说:“我恨死某某老师了。”这时家长马上说:“怎么可以恨老师呢?肯定是你不对??”这样孩子就不会再说下去了,这就中断了沟通,家长的行为就不是建设性沟通,而是破坏性沟通。正确的做法是等他说完、发泄完后,再通过讲理引导他。

第二是分享。孩子有情绪时,要先帮他消除不良情绪,再解决问题。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回忆当时的情况,此时家长的话不是越多越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家长要用90%的时间让孩子说事情的经过,了解他的心理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发泄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坚持对与错,而要了解孩子的真正动机,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三是规劝。当孩子发泄完情绪后,他的理智才回归本位,这时给他讲道理,他才听得进去。这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老师扔粉笔头这个举动是不对,但你不能恨这个老师,更不能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老师教的课,你想啊,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认真学习呢?

“现在的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话。”张勤说,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的话,那它应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因为它没有岗前培训,没有岗中培训,既不能辞职,也不能退休。“做妈妈的凭什么教育孩子?凭经验吗?哪里的经验?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得了重病放到了手术台上,妈妈对孩子说:‘我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我会付出全身心的努力把这台手术做好,但是我不是专业人士。’这多可怕!实际上很多家长每天都在做这种可怕的事情。做父母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要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沟通的品质决定亲子关系的品质,只有把沟通这门功课做好了,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的主要障碍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呢?张勤分析说,首先是因为孩子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在家里得不到认可。孩子喜欢的东西、崇拜的偶像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孩子在家里觉得做什么都是错的;当孩子要求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情时,家长总是不允许,要么就是全部被家长包办代替了。

其次,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使孩子没能敞开沟通的心扉。张勤说:“和很多人一样,我一直认为家是最温馨的港湾。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个10岁的小男孩打破了我的观点。这个男孩说他考100分的时候家里是温馨的,但他要

是考了30分,家里就不温馨了。孩子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时,最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理解,可等待他的可能是一顿批评、指责甚至暴打,他还会敞开心扉与父母沟通吗?”

另外,很多父母没有与孩子沟通的习惯,不能正确认识性格不同导致的沟通方式的差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都会造成亲子间沟通的障碍。

如何与孩子沟通才有效

有的家长问张勤:“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要求他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再出去玩,但是现在他都上小学五年级了,好习惯还是没养成。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话呢?”张勤解释说,这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效果不好。 如何才能提高沟通的效果呢?

张勤认为,家长首先不要带着标准答案与孩子讨论,因为人都不喜欢被说服。沟通时,家长应该把80%的时间用于倾听孩子的诉说,20%的时间用于说教。但很多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与孩子沟通时总是在说教,却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其次,家长的关注要源于真心。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无论在干什么,都应放下手中的事,全身心去倾听,这表示家长很重视孩子的事情,会让孩子感觉到他很重要。被父母重视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来源,这也让孩子乐于与父母沟通。 再次,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像对待客户一样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父母几乎每天都在向孩子“销售”自己的观点、知识、思想等内容,所以应该考虑怎样让孩子高高兴兴地接受家长“销售”的东西。家长要做好服务,而不要以权威自居对孩子发号施令。

当家长发现与孩子沟通不下去了怎么办?张勤介绍了一种名为“问号法”的良方———家长的问题不能大而化之,问的问题越具体越好,越小越好,比如“今

天的语文课上有什么收获呀?”“做数学题的时候碰到什么困难没有呀?”??如果孩子实在不想说话时,宁可先暂时放弃,这比追在孩子屁股后面问个不停要好。家长应把沟通的话,用叙述的语言、平和的语调,不带情绪地说出来,把消极、负面的语言转化成积极、正面的语言。

更多相关推荐: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五大领域.)

心理健康教育语言活动高兴和生气班级中二班执教老师王娜娜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3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活动目标1理解他人生气伤心的原因了解帮助和安慰别人的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爱心2知道能用多种方法让自己不再生气不再难过变得快乐具体分析活动过程本次活动我一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简单朴素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开始...

幼儿园心理健康讲稿

幼儿园心理健康讲稿主讲人黄峰地点各班教室出席对象中大班家长内容主题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过程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是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治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简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常德市汉寿县蒋家嘴镇红旗幼儿园李娜内容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曾国前话1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必有纰漏一个前提观念2班级授课制度的缺点委屈各位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综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基本认知儿童心理的典型特点1...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对象葛昶年龄5岁性别男好动不怕人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上课乱跑不能很好参加集体活动但学东西还可以挺聪明但在家一个人时挺好能安静的看书玩玩具看动画片而且坚持时间挺长至少在半小时以上在幼儿园的表现...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实施方法摘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关键...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维...

浅谈哪些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哪些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葛彩莲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新天学区闫户小学摘要早在一九四八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在宣言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计划的学习经验的过程旨在提高儿童对有关心理健康科学的认知水平改善对待个人和群体健康的态度培养有益于个人社会和民族健康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换言之当儿童遇到影响其...

浅谈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国家由于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幼儿教师队伍相关知识经验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存在众多不足因此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从幼儿心...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