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

《喜宴》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剧情之后能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影片的开头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而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深爱着赛门,但他一方面担心父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后接受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一方面还要应对父母频频向他施加的相亲、结婚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的第一道转折——与威威假结婚的情节。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恋人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起,在伟同的父母真心相待之下,三人都竭尽全力去圆这一个谎言。第二道转折出现在威威怀孕之后,她怀孕的事实更是将剧情推上了风头浪尖,仿佛谎言即将被揭穿,真相呼之欲出,让观众着实捏了一把汗。伟同因多方的感情纠葛而对婚姻束手无策,最终他选择了实话实说,向他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并表示不会放弃心爱的赛门,体现出了新一代人的对开放、自由的追求。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笔锋一转,让观众出乎意料的是伟同的父亲竟然会说英语,这也就意味着他知道一切谎言,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选择了沉默,将一切真相都烂在肚子里。庆幸的是电影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可以相爱。这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看了这部电影,我收获良多,感想如下:

1

(1)百事孝为先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百事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这一传统,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一次来到世界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次创造、实现自己人生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孝顺他们。其实,孝顺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反而是人性的本真。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都应当具备一颗孝心,孝敬长辈,特别是父母。所以我很能理解高伟同之所以为了一个“孝”字,而与赛门及威威苦苦设计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圆谎行动。

…… …… 余下全文

篇二 :《喜宴》观后感

透过《喜宴》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随之出现的文化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影片《喜宴》讲述的不仅仅是中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更表明了中西迥异的思维方式。一场伴着幽默滑稽的中式结婚宴会在异国欢喜结束,让人们在在最传统的中国生活方式感受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差异。但经过一系列细节的发展和磨合,又表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是可以逐渐融合交流、是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同性恋、结婚、交流、理解

刚看完《喜宴》这部片子的第一映像是觉得很无厘头,认为在传统文化课堂上播放了一部讲述涉及同性恋的电影,丝毫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联系到传统文化。但是后来回顾片子的细枝末节时才发现了片子的真正目的是让观众们了解和理解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并能进一步解放国人部分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主角高伟同在国外定居十年,所受到的教育和被影响到的思想观念都已经被西方同化,他坦然的接受了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当我看到伟同是同性恋的时候是一点都不能接受的,在潜意识里是反感他的,相比伟同自己,他也不能明确的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甚至不惜假结婚来蒙骗父母,而相比他的男友赛门,则是坦然的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的实情,而且赛门自己的生活从来都不涉及他的家人,他的父母也不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清楚他的父亲住在什么地方,毫不掩饰的讲述父亲的外遇,一直都没有见过的兄弟;在当伟同妈妈知道伟同和赛门是同性恋时,震惊的表情和失声痛苦的无措,都很明显的表现出了不能接受,伟同父亲则因此气的犯病住院,可见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在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是不能容忍的,最起码我不可以很坦然的接受。

二、不同的礼节表达

在伟同父母来到赛门家收到赛门给他们准备的礼物时很惊讶,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哪有主人给客人准备礼物的?而赛门则是站在未来儿媳妇的立场上送给二老的是见面礼啊。但二老看到礼物是可并不高兴,原因是赛门送给高爸爸的血压计,让高爸爸觉得自己没有病,他却咒自己有病,当然不高兴了;而高妈妈的面膜本来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赛门却说人老了就应该好好保养之类的话,试想一下:我们谁愿意别人说自己老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喜宴影评

《喜宴》,听似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字,看似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看完这一部电影的人都会感觉到,《喜宴》所想表达的绝不仅仅是这样一种简简单单的中国传统礼仪的风采,它包含的内容和层次丰富得惊人,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对传统

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甚至整个华人社会对性的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所蕴涵的政治暗指,让人笑中有泪地观看完《喜宴》之后,仍觉得回味无穷。

影片围绕传宗接代的伟大蓝图,上演了一出充满了欺骗但又饱

含真情的戏中戏。先是儿子与赛门等人合伙骗父母。当父亲发现骗局而又装作不知,他就在更高的层次上骗着所有人。但父亲也不是全知的,母亲后来也知道了儿子的取向,父亲未必知道母亲这一发现,于是母亲和儿子合伙对父亲构成了欺骗。

父亲不知道儿媳要堕胎,母亲知道却无力阻止,这就是儿子和媳妇对父母的又一重欺骗。最后矛盾解决时,儿子说:“我终于告诉他一件真事了。”岂不知父亲知道了多少真事,又告诉儿子多少?我不否认生活中有时的确需要欺骗,但是如此登

峰造极,不正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瞒和骗”,不仅适用于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性,在评价《喜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同样准确。 影片中两代人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认识,对个人幸福的定义,借伟同把东方

社会的压抑和中西文化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不正是切切实实的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差异所在么。在中国,传统一直将人们的性欲望压抑着,而它却又让人们心中有一种难以启齿的冲动。在西方,人们崇尚的是解放,对性的诚实表达

则是这种解放的很好体现。

我想影片最令人深有感触的场面是伟同到父母房间里去磕头,母亲抓着他的手臂咬,父亲在回忆他小时侯的模样,而儿子早已是脱离父母的独立个体,没法再承受父母对他如此亲昵的态度。也许

所有儿女长大成人的中国父母,看了这一段都会老泪纵横,一转眼,儿女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他们,那种失落感我想当我老了的时候也一样会无法承受。正是如此难以撇清是非黑白的亲情,才让我们在新观念和旧传统里不知何去何从。

…… …… 余下全文

篇四 :喜宴影评

在异国的中国餐厅,一场典型的中国式“喜宴”正在异常热闹纷繁进行。但在那热闹的基调之下又隐藏了如何纠结且复杂的情感。那一场“喜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为了“爱”平衡的委曲求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解剖?还是真正的皆大欢喜?我想李安导演不光用影片的独特角度给予了我们展示,还以一个镜中人的身份进一步向我们诠释。

《喜宴》是李安在19xx年创作的,是他“家庭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家庭三部曲”中都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给予现世关注的电影。单说《喜宴》,它不像《推手》那般歇斯底里,残酷决绝和些许的奇幻。也没有《饮食男女》那般跳跃,庞杂和出人意外。它给人的感觉就象是一壶温吞吞的清茶,表面虽波澜不经,但底下却是暗流涌动。悠悠的,简约的,略带隐忍的叙述中,会不经意间让人触动。

李安对家庭伦理题材的处理,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就《喜宴》而言,不是以进化论和现代性视角来诟病传统,也没有站在保守主义立场上来拒绝历史的发展,通过一个中国家庭在完成他的神圣使命时遇到的危机,以一种全新的中庸视角展示了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生活方式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的挣扎和变异。作为这种挣扎和变异的基础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品格,不管表面的生活内容发生了多大变化,它依然会在深层结构上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平淡的叙述,却给人十分强烈的感觉。他其实不想解决任何的问题,几千年的伦理建制,任谁也无法撼动和改变,李安只是把每一件东西都码放的很特别,组合的很奇妙,然后淋漓尽致的加以体现。

《喜宴》以简洁明了的开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不幸”:颇有社会名望的高家在完成他的神圣使命时遇到了致命的危机。这个“神圣的使命”是这个家庭的独生子高伟同必须要为家族增添一个子嗣,而“致命的危机”就是高伟同是个同性恋,他空有“儿子”之名而不能行其职。确实,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没有子嗣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事情。高家的这个任务理所当然的要交给独生子高伟同来完成,而作为一个同性恋,高伟同难当此任。于是,伟同的性取向这个纯粹的私生活问题便成了这个家庭的敌人,同性恋的中国式孝子高伟同备受煎熬。为了化解危机,一场又一场的骗局戏剧性上演。这是这部围绕家庭而言电影的基础背景,也是那场喜宴出现在荧幕的直接“导火索”。

…… …… 余下全文

篇五 :看《喜宴》有感

《喜宴》观后感

姓名:丹正杰 学号:0832038 学院:藏学研究院

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在艺术概论课上欣赏到了李安早期成功的电影之一《喜宴》,我随即静下心来观看,感触颇深!

《喜宴》这部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比李安以往电影更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喜宴》说的是一个延续香火的故事,而这就象征着传承。李安电影的文化底蕴之所以要高于大陆名导,其关键也在于传承,我认为这是其他大陆导演的作品停滞不前的原因! 影片开始从台湾优秀男青年伟同在美国惬意的生活,和上海女青年威威在美国较为艰辛的生活片段,风趣的展示了中西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突。而伟同父母对他在婚姻和传宗接代上的期望:即使是远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的台湾也是无时无刻的在为儿子的婚事操心。从母亲为伟同介绍的一位十分优秀的歌剧研究者身上的各种优势看,伟同的父母也是大多数中国传统家长对子女婚姻观的代表人物。这同时也是与现代青年对婚姻的新观念相冲突的。伟同的父亲在儿子院子里的一段话,简单概括了他的一生,他是位老师长,逃家当兵,随着蒋公干了一辈子,抗战、剿匪,结果兵退台湾,再也无法回家看自己的老父亲,高家传宗接代的希望就全寄托在了流落异乡的他身上。这简单的描述,也许是李安对于自己身上文化传承的艰巨任务的隐射。而这位国民党老军官表现出的的高深的文化素养——如用王体字写白居易的诗等,以及他的下属对他表现出的忠诚和敬仰,令人更是感慨良多,这一情节也承托出了影片后面中西文化的碰撞!!另外,伟同与

1

赛门作为房东开始表面看似对威威一直不交付房租和平时说话的方式而感到对这样的女性毫无好感,但他们却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表示怜悯和友好。在他们三人成长的环境又不一样的前提下,在美国他们却能彼此信任。威威也始终对伟同与赛门感情的认可,这也是可以从伟同与母亲介绍认识的女友一起约会时威威产生的愤怒中体现出来。也正由于他们之间的信任,威威也愿意将自己生活的无奈无忌讳的、真诚的表现出来,同她亲爱的朋友沟通。他们毫不避讳的面对自己所存在的,当今社会中的一些敏感性的社会边缘性问题,诸如同性恋和非法移民。而这些恰恰又是在我们国内人们无法接受的,且又是议论的焦点,而他们却又都是十分坦然的面对。《喜宴》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

…… …… 余下全文

篇六 :喜宴影评之一

《喜宴》:喜?不喜

不得不说,《 喜宴》是一部可以证明李安的片子,而不是《卧虎藏龙》、《断背山》,更不是《色·戒》。

喜宴,喜在哪里?在婚礼上高爸的笑容里?在那些宾客满意而归的脸上?还是伟同和weiwei强装的婚纱照?就在闹剧的最高潮,李安亲自上镜说了那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这些表面的喜,是悲凉的,东方文化被谨小慎微地解剖,如果你只看到了婚礼的繁文缛节,只看到了老人抱孙子的强烈愿望,只看到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不理解,那你就对不起李安了,而李安也不惜直接用台词讲出来,中西文化的对立都源自压抑和自由的对立。

喜宴,不喜在哪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伟同的说不出来的表情。伟同的不喜,是因为他力求皆大欢喜,又不想牺牲自己的喜,幸好最后的结局还算喜,可以说是导演“仁至义尽”了。如果说伟同代表夹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男人,那weiwei就代表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女人,而这个人物似乎容易被忽视,所以这里就多说一些,weiwei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寄予期待,是传统的她;后来发现这不现实,就想打掉孩子去追寻自己的生活,是西方文化熏陶的她;最后还是和伟同、Simon组成了特别的家庭,是折衷的她。

这些年轻人找到了一个delicate balance,是妥协,也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交融,这也正是贯穿李安作品的东西。而对于高爸和高妈,恐怕谈不上交融,最后高爸在机场接受安检,双手举起,酷似投降,是东方向西方的投降吗?这得问导演,不过至少也是打开了东方文化的门,话说回来,两个星期的美国之行,足够让高爸这个中国老人举手吗?这得问自己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影评《喜宴》

投资100万美元的小成本影片《喜宴》,不仅取得了3000万美元的票房,几乎成为近十年来全球回报率最高的影片,而且还使其敏感的话题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收益呢?原因包括类型与元素的混合(现实题材+喜剧片+伦理片),敏感话题的探讨(同性恋)以及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与矛盾(父子关系)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为“仁者”提供了见“仁”的机会,为“智者”提供了见“智”的机会。欧洲人看见了文化冲突和同性恋文化,中国人看见了我们纵向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然而,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受到如此之大的好评,还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喜宴》采用了中国人喜欢的形式和故事结构;而是它讲述了一段中国观众能够接受的父子关系。

现实主义的幽默感在中国银幕上都是经久不衰的传奇,用心去为大众讲故事的导演在那个年代总能得到尊重。19xx年对于李安来说并不是人生的高峰,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名气上都有待广大电影观众的认可,因此这部影片的各个方面都是个人追求与商业利益的完美结合,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追求向商业利益的妥协。

至于父子关系,《喜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第六代导演所拍摄的那些关于父子关系的影片不能取得很好的票房,甚至除了寥寥几个电影工作者外几乎无人问津。因为现代中国观众能够接受的父子关系是有限的。

在中国,父亲与儿子之间或许存在俄狄浦斯情节,但是中国的父子却永远不能接受俄狄浦斯式的方式来化解矛盾。有些导演只看到了父子关系中封建家长制的残余,而忽视了血脉相承的维系者是那份不可割裂的亲情。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所培育的“家”的观念使得“爱”成为平衡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主要力量,而《喜宴》恰恰是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这条命脉。

伟同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产生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新旧传统的碰撞,结束于每个家庭成员的退让。很多人说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父亲过安检的时候举起手)是父亲妥协的标志,同时代表着传统向现代的妥协。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父亲对儿子、对传统的妥协,反而恰恰代表了父辈一代爱护儿子的心情,表现出了一种现代的中国式父子关系——父亲出于“爱”的目的主动向子女,而不是传统做出退让。我想起第十六届大影节评奖的时侯有一部几乎没有呼声的影片《生日》,讲的是一个父亲为了在自己六十岁生日的当天进城看望三个儿女,后因儿女无疑记得自己的生日而作出惊人的举动,从而害死了好心帮助他的路人、自己的老伴儿,并让儿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谴责。当时有位老师对我说:“这不

…… …… 余下全文

篇八 :喜宴影评

中美文化分析之《喜宴》

年轻有为的伟同与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住在一所公寓里。母亲的多次“逼婚”让他焦头烂额。母亲在寄给伟同的录音带里说,她和伟同的爸爸很快就要到美国参加伟同的婚礼。无奈之下,伟同与一位租住赛门公寓的女画家微微上演了一场假结婚的闹剧。父亲因为中风住院,伟同趁机向母亲吐露了隐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秘密——自己是个同性恋者,并嘱咐母亲不要告诉父亲。与此同时,父亲与赛门正坐在海边,平心静气的谈论着伟同与赛门之间微妙的关系。婚宴上,由于众多亲朋好友的挑唆,导致微微怀孕,赛门也因此与伟同大吵一架。打算做掉孩子的微微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决定,因为她想为孩子找到另一个父亲——赛门,赛门得知微微想让他做孩子的父亲之后,三个人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回国的日子到了,伟同的父母与伟同,微微,赛门翻看着婚宴上的照片,五个人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电影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伟同和薇薇的婚礼,完完全全的给我们展示了一场中式婚礼的繁杂冗长,在这之前呢,他们原本只想简单的在公证处公证。可见,这之中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受美国文化强烈影响的伟同认为结婚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伟同的父母却不同意草率就有了之后的喜宴,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很强的一种“家”的概念,古时候甚至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虽然已经婚姻恋爱自由,但依然少不了父母的意见,家中儿子结婚,父母能否儿孙满堂,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直到现在,每个已经成家的人们都会被父母催促着生小孩,在现在生育政策的更改之后,甚至是希望能生好几个,这就牵扯到一个家的面子问题,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而在西方,结婚甚至不需要别人的祝福,自己幸福快乐就够了。

在影片的婚礼中,其中有几个美国的客人,就说了“以为中国人只会做数学”。而边上的另一个中国人就答道:“这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这很能体现中国人传统,自古强调三纲五常。所以对于同性恋,在中国都是不被看好不被同意甚至会认为这是变态的。所以当母亲直到这件事,无法接受。而美国历史较短,自然就能接受这种情感。 最后,父亲对赛门说出英文,表示自己至始至终都知道,都认可赛门,并将儿子的幸福托付给他。而他没有说出口的,也不必说出口的,是他那句“我也不知道”。他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父母不易做,儿女也难当。他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世界容不下这样的情感。他不知道为什么他纵横战场却要向这样的世俗投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