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鸿门宴的读后感

鸿门宴的读后感

成王败寇,这是人们历来所遵循(信奉)的“真理”。惟有千年前的楚汉之争好像是个例外。这场战争最终是以项羽命断乌江而告终,刘邦才是最后的胜利者。然而,后人往往是不为刘邦喝彩而为项羽惋惜。

众人皆知,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带兵打仗,乃一代枭雄。他身上无处不透露着慑人心魂的威严、虎虎生风的气势和与生俱来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现,似乎其他人立刻变得渺小了。而刘邦,出身寒微,举止粗俗,为(是)公认的地痞无赖。想当初,西楚霸王项羽无敌于天下,有谁能想到刘邦会这么快地战胜他呢?但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如同一盘棋局,项羽善于勇往直前,大砍大杀,当他把刘邦逼得就要满盘皆输的时候,刘邦突然妙手转动,最后竟反败为胜。

鸿门宴被认为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正如宴后范增碎玉所言:无知短视之辈,不足共谋大事。天下,终归要落入刘邦手中。天意,这是天意!正所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往今来,多少人感叹:如若鸿门宴上项羽狠下心来置刘邦于死地,哪里还会再有后顾之忧;如若战败时项羽横渡乌江东山再起,哪里还会落得如此下场;如若??可我想说的是,如若这一切统统实现的话,那他就不是项羽了,而是另一个“刘邦”。没错,比起戎马一生的大英雄项羽,刘邦是个十足的小人,阴谋家。但他却有着精明的政治头脑和笼络人心的技巧,这恰恰是项羽所不具备的,而这又恰恰是在乱世争雄中独占鳌头的锐利武器。

所以,刘邦最终获得了胜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礼义廉耻,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阴谋诡计、权术厚黑。这也正诠释了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即使是这样的结果,后人还是一味地敬佩项羽的一身正气,而将刘邦视为阴险狡诈的反面典型,但是,作为开创西汉王朝二百多年霸业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惧。

再看这最后的失败对于项羽未尝不是一种公平。以他的性格,注定不会成为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这条不归路,项羽必须为自己的妇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单,就算代价是死亡。可怜项羽和虞姬的生离死别,也不过是其悲壮结局的序曲!而项羽的傲骨和正气必将流芳百世,只不过,是以一种失败者的姿态。

…… …… 余下全文

篇二 :鸿门宴观后感作文

千古一宴宴鸿门

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饭局----鸿门宴。 众所周知,鸿门宴是楚汉争夺天下的转折点,智谋不如范增、兵力不及项羽的刘邦正是凭借逃脱杀机四伏的鸿门宴,进而扭转乾坤成就霸业。影片从棋局开始谈起,用棋局把故事推到高潮,再以棋局结尾。我猜想,李仁港导演放弃了“饭局”而改用“棋局”作为整部影片的线索无非就是想让我们明白,鸿门宴这张偌大的历史棋盘上演着一场博弈,一场成王败寇的博弈,在这静若止水的表面下又是何等的血雨腥风。

说起《鸿门宴》的精彩之处,众说纷纭,大多数人喜欢楚汉两个阵营对决、斗智斗勇,不仅有刘邦、项羽的正面对决,也有张良、范增两个谋士的智谋对弈。那些看得见的谋士的对弈,和那些看不见的双雄争夺天下的谋算。整个过程人人设局、人人入局、局中有局、计中有计。而我,更偏向于每个角色的生存博弈,对弈或许精彩,但决定这一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博弈,选择与放弃之间的博弈。 就拿影片的主人公举个例子,刘邦,出身平民,小时候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他爹都叫他为无赖, 长大后更是一好酒贪色之徒。而项羽,出身高贵,武艺超群,有情有义,在人们心中英雄一般的存在着。这样的一位英雄却输给了一介流氓,总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然而这一切,正是这两位主人公对自己命运博弈的结果。

人们在谈论刘邦的胜利时,势必会说刘邦的用人之法。陈平当着

刘邦的面所说的一段话最为坦白,项羽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楚,刘邦慢而少礼,士廉洁者不来,然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在用人之法上,项羽选择了以德聚人,用人也一定是要以德为首的,更象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为道德而战斗,是一个靠信念和理想支撑起来的政团,而刘邦选择以利聚人,用人是以能力为首要,道德人格是可以不计较的,是以利益为驱动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则更象是一个聚在一起为了打劫和分赃而组织起来的黑社会团伙。在赴鸿门宴之前,布衣皇帝刘邦将印鉴交给萧何,信任令萧何感动效忠。刘邦大胆起用张良这种“野路子”人才,将性命交到傲气十足的韩信手上。这是他在用人时的博弈,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场博弈。刘邦选择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是他选择,而他的选择,成就了他统领天下的梦想。

…… …… 余下全文

篇三 :鸿门宴观后感

刚看完鸿门宴传奇 有感受如下

一,从刘邦和项羽的对弈来看,刘邦奸诈,喜怒不形于色,表面仁慈大度实则心狠手辣。这种人最危险,因为不容易被人看透,并且他比项羽沉稳内敛,善于忍辱处下,像项羽这样率直冒进的人根本不是其对手,从兵法的角度来讲,五事七计中,道,天,地,将,法。第一,道,刘邦打着替天行道,为君(怀王)报仇的旗号,首先站在了道德高度,所以君民同心,共击项军。第二,天,天时在当中没起到多大的因素。第三,地,刘邦在汉中,项羽贸然攻城,是兵家最下策,死伤本当惨重,且没有考虑到刘邦的八路诸侯援兵,腹背受敌,死地。第四,将,韩信被刘邦所有,项羽不仅不爱其仅有的范增,居然轻信初识不久的张良,让谋士寒心。并且对项伯,项庄等家族人士一再纵容,对手下的人性格不了解而盲目任命且忽视细节,最终因小失大。第五,法,项羽能够与士兵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没有许诺胜利所得,导致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流失,意气用事,军纪不明。

二,从范增和张良的谋略来看,文士最是死心塌地。两者各为其主,始终不曾逾越。他们两个是博弈论上的经典案例。两者都善计谋,最后两者皆输。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互相坦诚,像隆中对或者墨子演示退敌一样,在战事尚未发生之前已预见结果,这样胜负自见分晓,天下本是由他们来定的,又何必要伤及无辜大众,自己也晚年落魄。

三,从项羽和虞姬的故事来看,虞姬始终追随项羽,这本是项羽最大的胜利和最大的幸福,而他却到最后才明白这个道理,尔虞我诈,拼死厮杀,为的不就是与心爱的人一起共享这人生美境么,可惜最后英雄美人,风华正茂,竟成永久分别。这为当代的我们当头棒喝,“赢得了天下失了ta”(不过我是虞姬,也只能拔剑自刎,不然被刘邦截去,对不住项羽英魂。还好现在有麻醉药)

四,从跟随刘邦的文臣武将来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必然下场,就算没有范增毒计,多少历史人物也印证了这句金玉良言,最后要不代而取之,要不像范蠡曾国藩那样急流勇退,泛舟江湖。 而他们几个结局最好的当属樊哙,樊哙是义士,心直口快没有头脑,不会对刘邦这样心机深沉的人构成威胁,他如果不自杀,卸甲归田什么的一定能够安享晚年。

…… …… 余下全文

篇四 :鸿门宴观后感

信任

高一十二班 魏冉

“你知道这赴宴的代价吗?”

“我已经知道要赴这鸿门宴,就要用尽办法,去算计和猜度对方,而代价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一个人。”

-

----题记

鸿门宴上,刘邦看似怯弱恭敬的表情掩盖了他的勃勃野心,也骗过了狂妄的项羽。他仿佛经过内心的重重挣扎,接过宝剑,刺向张良,通过了项羽的考验。“获救”的张良,双腿支撑不住身体,颓然跌坐在地上,意有所指的话脱口而出:

“你这一剑,是最错的棋啊!”

可悲如项羽,竟听不出话里的弦外之音,最终被人用计逼走范增,一败涂地。

携手作战,最要紧的便是凝聚力,而这种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没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盘散沙,又如何能够凝聚的起来呢。称帝成功的刘邦,又何尝不是因为不信任自己的将士兄弟,轻信范增,将他们赶尽杀绝,最终只能孤独终老。

信任,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的源泉。回首历史,何处不是信任涉足的脚印。刘备,并无过人之处,军事谋划,他不如诸葛亮,舞刀弄棍,他比不上关张二人,那又是为何这些贤士才人都心甘情愿的跟随他呢?正是信任,信任使他得到了这些知己、这些左膀右臂。

信任,是社会中人与人联系的纽带。若失去信任,人们之间会更加冷漠。还记得几年前的彭宇案,好心扶老奶奶却被她趁机敲诈,我想,他在震惊心寒之余,对别人的信任也一点点流失了吧!看到这种事的我们,也会同时一点点丢掉信任不是吗?

信任陪在身边时,我们或许不会在意,但当我们渐渐丢失它时,便能体会它的可贵,刘邦在弥留之际,见到了从他的追杀中逃生的张良,他伸出颤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说:“这些年,我过得很不好,晚上总是睡不踏实,我总觉得他们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独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让人同情。但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吗?若不是当年的他不相信一同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将他们赶尽杀绝,又怎会换的这身心俱疲,孤独终老的下场呢!

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条件。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人生

…… …… 余下全文

篇五 :鸿门宴观后感

鸿门宴观后感

看了鸿门宴以后,我深有体会。

本片以张良叙述这千古棋局为主要,向观众们把鸿门宴的始终展现出来,表达出众人因鸿门宴而改变命运的无奈,透过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价吗”道出命运的无情。本片以鸿门宴为矛盾中心,再现了历史上的楚汉战争,以及在战争中谋士的机谋较量和项羽与虞姬的凄美恋歌。

本片的一大叙事特点在于设悬与释悬,通过悬念的设置引起观者的求知欲。神秘的老人为太傅及其学生讲述这场楚汉战争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设下的第一个悬念,一直到最后揭示他是张良才算是释悬。本片便是张良的一场回忆录。如果说范增锦囊的悬念,内容是兔死狗烹的开端。那么虞姬的那句:“这赴宴的代价你知道吗?”的设置悬念,则是揭示全篇的猜忌。这个代价在本片最 后由垂垂老矣的刘邦来释悬,这赴宴的代价,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悬念是范增与张良的最后一盘棋的结果,最后历史诠释了这结果——两败俱伤。历代君主与帝王内心最大的敌人就是猜忌,位高权重,时时刻刻提防别人觊觎自己的位子,内心的多疑使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去,只剩下孤寂,没有了敌人与朋友的人生也就没有那么可以留恋的乐趣。

整部电影人物鲜明,诸多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项羽的霸气,刘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计,张良

的韬略,韩信的急功近利,樊哙的粗鲁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诸多死士的苍凉壮烈。

我从这里知道了,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轻易听取别人的话,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 …… 余下全文

篇六 :鸿门宴观后感

观《鸿门宴》有感

---最后的赢家

影片开篇,鹅毛大雪漫天飞舞,而年迈的太傅此时正带着一群年轻的后生到太祖庙向高祖皇帝祭祀,唯君者坐北朝南,鸿门宴之时,项羽自诩为君,因此太傅自认为应领着学生们向南拜祭,而张良的声音恰在此时响起,引出了整部电影故事的始末。这部新版的《鸿门宴》与以前的版本略有不同,与其在这里说刘邦与项羽是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还不如说是两个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只可惜的是一山容不得二虎,获得王权的只能是他们其中之一,鸿门宴于是就成了这场王与王的争锋、对决的最佳契机和见证。可是在影片中真正获得胜利的一方又当属这场宴会的最大赢家吗?不尽然。俗话说的好,有得必有失,得到有时未必是件好事,而失去又未必是件坏事。

影片开头就有一个镜头扫到了太祖庙内的一盘棋,这盘棋为整篇故事的叙述埋下了伏笔,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其实一开始不论是项羽还是刘邦就注定是这盘棋上的两个棋子,他们自以为自己已经掌握自己的人生,殊不知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

影片中,项羽,骁勇善战,恭敬爱人,同时他也犹疑不决,有妇人之仁,于是最后他受到张良离间计的挑唆背弃了疼爱他如儿子一样的亚父,项羽是爱虞姬的,可是他中途却要刘邦护送虞姬回到她的故乡,原因就是他不希望虞姬受到伤害,但刘邦却对虞姬说,如果我爱一个人,我就是要让她留在我的身边,即便是拼掉我的性命,我也要护她周全。这里的刘邦是温文尔雅,韬光养晦的,他处处隐忍着,不

是因为他害怕谁,而是他心存天下,以大局为重,更重要的是他敬重项羽,于是有着大智慧和勇气的刘邦得到了张良的帮助,鸿门宴上,亚父与张良的3盘对局,张良输了,可是这让项羽认识到了他,也为日后的离间计埋下了种子。看到这里,我们都认为刘邦赢了,张良赢了,可是恰恰我们都错了,最大的赢家居然是那个被项羽背弃的亚父。在刘邦安心握有玉玺的时候,亚父对张良说,其实你们谁都没有赢,他是对的,他恨自己被亲如儿子的项羽背叛,可是他又还疼爱着项羽,爱之深恨之切,他知道项羽注定输但是他没有出手阻止,也不能出手阻止,因为他知道这才是项羽最后,也是最好的归宿。他早就识破张良的计谋,可是他将错就错,因为登上帝座的人将不会再是以前的英雄,那时的刘邦将会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要他的江山而不是以前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亚父的预言都中了,萧何被装进布袋内乱棍打死,韩信被万箭穿心,义薄云天的樊哙受不了这种兄弟相残当着刘邦的面自刎而死,张良早知道自己的结局而流浪天涯。最后张良去见快要驾崩的刘邦时,刘邦泪眼婆娑地对他说,他很累,这么多年每日每夜都无法安稳入眠更无人可信。他得到了天下,却失了兄弟。

…… …… 余下全文

篇七 :鸿门宴观后感

《鸿门宴》观后感

—— 信任、团结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有很强的期待。由于堵车,我们迟到是20分钟,导致前面的一部分没看到。

进入影音厅,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场厮杀的战争,画面和音响效果非常完美。 整部电影围绕棋局展开,环环相扣,首尾呼应,两位军师斗智,几名猛将斗勇。 项羽、刘邦本是一家,同盟战友,由于性格、理念不同而不相为谋。我想如果他们齐心协力治理国家,也不会有这么惨痛的结局。

刘邦劝降咸阳陛下,拿下咸阳城,请来“棋师”张良,张良用一句话试探刘邦,却未看到刘邦嘴角一丝狡诈的笑,为刘邦的仁义之心臣服,甘心为其所用,为鸿门宴出谋划策,却不知反被雇佣为一颗棋子。张良就像企业里的战略层,处于公司的核心地位,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为公司的发展大业献计献策。

再忆用兵之神韩信,在这部电影里却成了武将,我更没看懂的是他事成之后拿回应得的什么东西?或许这就是生意场上的一种交易,双方各取所需,领导者用其所长。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鸿门宴中,樊哙为了让张良先入棋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掉,可见樊哙对刘邦的信任感达到了何种程度,到最后,萧何被乱棍打死、韩信被乱箭射死,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落得这种结果,他非常心痛以致自我了断在刘邦面前。可见,在团队中,员工之间的信任与团结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起到多大作用。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比较喜欢项羽,他不可一世,睥睨天下的狂傲霸气,以及对虞姬的铁骨柔情,英雄气概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是他轻信张良离间,逼走范增失大策。乌江情,霸王泪。失去江山,却得到美人心。或许世事仅如此,有得必有失!

鸿门宴范增大败张良,项羽欲杀刘邦,韩信临危救主,张良受困项营巧设离间计,项羽含泪逼走范增,范增走前却又埋下最大的杀招,迫使刘邦既得天下,却失左右臂膀,孤老终身。一局棋,一个故事,一场饭局,一局惨半的棋局,有谋、有智、有情、有义,或许只有范增的那句“这一部棋,你错了”注定了最后的结局,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

…… …… 余下全文

篇八 :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 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 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 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 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 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 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 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 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