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

时间:2024.4.13

一 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首先,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时安排: 三教时

教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

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你对鼎湖山之泉有怎样的认识。

三、教师范读:

将你所喜欢的句子圈画下来,并注意老师是怎样朗读这些句子的。

四、自由诵读:

1、请有自信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诵读,并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

2、学生点评,明确优点和不足。

1

3、再给5分钟时 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教师在班上巡回指导。

4、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5、思考: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五、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六、布置作业:《同步探究》的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 赏析泉之美,语言之美:

1、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明确:“听”和“泉”字是关键字。其中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 写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明确:黄昏进山,烟雨迷蒙,看不真切;隐于密林,泉踪难觅;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而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3、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明确:①“过了寒翠桥??已人山中。”

②“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入夜??交响乐。”

教师可归纳为:初闻泉声——再睹泉踪——钟泉之声相应——浑然一片

4、请学生从上述四段中选择喜欢的一段,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赏析第③、④段。

5、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

明确: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衬出山泉的青春气息;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6、用批注的方法赏析④段中描写泉水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2

老师示范:

原文: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在赏析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8、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 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 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9、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明确:课文写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而且同时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等。

二、 小结:

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一起游览了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

三、 布置作业:

1、 选择你喜欢的语言优美的片段诵读,并思考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2、 完成《补充习题》(除了“随文练习”的二)

第三课时

一、 体会作者的情感,领会人生感悟。

1、 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置身如此美景,你的心情怎样?

2、 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一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 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明确: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自由诵读2——3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明确: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娇女有着相通之处。 3

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4、3段结尾写到“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此中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5、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却仍是遗憾:“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树林深密,水在近侧。

6、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入夜静心听泉,作者除了听出了泉水丰富的声响,还听出了别的什么了吗? 明确: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7、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快速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赋予了作品时代意义。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下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8、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9、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这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明确: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二、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鼎湖山之旅实为心灵之旅。我们也与作者一起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三、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探究》的“课内阅读”

2、结合课文内容,为鼎湖山写一个广告语或拟写一副对联。

3、补充阅读《听潮》

四、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初闻泉声:泠泠淙淙,极清朗

再睹泉踪: 无处不鸣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 钟泉之声相应:欢快清亮 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浑然一片: 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

4


第二篇:1鼎湖山听泉


《鼎湖上听泉》练习

一、阅读文章2、3、4节,完成下面各题:

1.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4节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

答:

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

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

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

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作者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如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心

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

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5.山泉本无生命,但在本部分作者却把它化为一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根据文意,概括这一形象

的两个特点,并揣摩作者寄托其中的情感。

特点

① ②

情感:

6.文中引用了补山亭中的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有什么用意?

7.你是如何理解“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

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这一句话的?

8.“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一句写

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请默写出来。

二、最新考题展示(2004·贵阳)阅读文章第8、9、10自然段,按要求作答。

1.本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答:

2.请仿照语段中的“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自己写一句话。

答:

3.请写出语段中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答:

4.比较两组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又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答:

5.作者听泉并感悟到了“一番滋味”,请说说此处“滋味”的涵义?

7.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答:

8.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

答:

9.判断下列说法,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

A.“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把泉声具象化,突出了泉

声对作者心灵的净化。

B.本文写作者与泉水亲近,从泠泠淙淙的泉水声中感悟到了生活的节奏和人生的启示。

C.文章主要描写清泉、绿树,兼写了亭子、寺院,托物寓意、情景交融,表达了自己观景后的愉悦、

感奋的情怀。

D.最后两段是全文的余韵,既写了自己对似梦似醒的夜的回味,又写了对鼎湖山的祝愿,让人们感悟

历史和人生。

E.划线句②中,用“淌过”一词修饰小溪,表现泉声汹涌流淌的浩大气势,与小提琴的乐声相符。

10.作者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句化出“山不

在名,有泉则灵”的语句,你觉得好不好?说说理由。

答:

11.文中说“入夜,山中万籁俱寂”,接着又写到“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你觉得前后矛盾吗?

说说理由。答:

12.文中语言精妙形象,有些甚至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效果,例如:“泉声浸着月光”中的“浸”就用得很好,它既写出了山中夜晚的寂静,又写出了泉声的清澈、空灵,描绘了泉声与月光交融的美妙意境。请你

也举一例,并说说它妙在何处。

答:

13.联系全文来看,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

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开头一段却首先写山中蒙蒙的细雨和雾气,这是因为雨和雾遮

挡了视线,“眼不见,耳则愈灵”,突出了本文“听泉”的特点。

C、本文主要是写鼎湖山的泉水,但文中却用大量的文字写鼎湖山的树木以及庆云寺的历史与现在。这是因为这一切都和泉水有关,是泉水滋养了这一切,为后文“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内容作铺垫,

起着蓄势的作用。

D、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变化的过程:有些怅然——萌生爱意——“顿生雀跃之心”——听

中悟理——美好祝愿。

14.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几个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

么? 答:

15.文中的哪些词语能揭示出泉鸣的层次?

答:

16.你认为“看不见的指挥棒”应该指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鼎湖山泉水声欢快清亮、悦耳动听,充满生命的活力。

2.写树的浓密,表现环境的幽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3.青翠碧绿,了无杂尘 4.B(B后两个“反衬”应为正面衬托。)

5.(1)“半含半露、越近故远”的娇态让人顿生爱意。(2)

( C )( D )

6.借楹联反映出游人进山以后“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的感觉;“上来更有碧千寻”则引出下文“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这个楹联在这里既精炼地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又在结构

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7.鼎湖山古老厚重如钟声,欢快清亮的泉水则滋润着鼎湖山,赋予鼎湖山以无限生机和活力,使鼎

湖山焕发出青春的气息。这里钟泉之声相应,衬出鼎湖山的生生不息。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二、1、①鼎湖山多层次的泉声 ②作者在听泉时所产生的人生感悟 ③对鼎湖山泉水的由衷赞美。

2、①哺育人类,浇灌土地,水就是生命的源泉。②陶冶情操,开拓眼界,知识就是人类的导师。(所

写句子必须与样句的句式特点相一致,内容健康即可)

3、我俯身听着……引我遐想。

4、文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先举喻体,后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而且把乐器比泉声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这些乐器正好组成交响乐的各种声部,为下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5.作者领悟到了泉声的层次,领悟到了历史、生活、宇宙的规律。

7. 因为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

8.把乐器比泉声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

变万化。这些乐器正好组成交响乐的各种声部,为下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9.( C )( D )

10.巧妙化用刘禹锡的名句,突出泉对鼎湖上的重要意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1.这里是用了以有声衬无声的手法,借泉声来突出山中夜晚的寂静,同时也更体现出泉声的清澈

和空灵。

12.“心神犹如融于水中……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里的“融”字反映作者陶醉于奇妙的泉声中的感觉;

“滤”传神地写出泉声对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

13.D

14.诞生 成长 繁衍 死亡 这四个词正好是生命由生到死的成长过程,即是按成长过程来排列

的,所以不能互换位置。15.柔美、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

16.这“看不见的指挥棒” 是可以是作者的心,因作者的感悟解读,这些汇聚的声音才显示出它的意

义,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教师读后感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60篇读后感假期中阅读了小学语文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60篇感受颇深阅读教学是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细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文意有更好的把握对于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及...

读后感

1鼎湖山听泉长沙外国语学校凌霄鸿点击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读后感

读同途何以殊归有感我们新教师常常感叹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手段往往因为不同的教师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是为什么不过最近这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终于在孙小冬老师同途何以殊归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不容置疑的是教师在...

听小学语文精品课有感

听小学语文精品课有感听小学语文精品课有感上周听了张x张xx程x老师分别讲授的怀念母亲鼎湖山听泉自己的花是种给别人看的三篇课文让人品尝了一顿情感盛宴听完以后让人感觉特别的舒畅虽然三篇文章都是抒情散文但是落脚点却又...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60篇》读后感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60篇读后感假期中阅读了小学语文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60篇感受颇深阅读教学是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细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文意有更好的把握对于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及...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授课教师任国鹏考试数据分析试题错例分析一填空应得分364分实得分337分得分率926考察内容按要求查字典限时五分钟汉字的正确规范的书写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和句式...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园林史第一本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立基相地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

读后感

读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有感龙门浩小学涂山校区五1班宁爽曦指导老师段红听风听雨听泉聆听大自然美妙的沉静至真至善至美感受文明跳动的脉搏强劲的律动读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里面人物的感人故事常常在我的脑...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读后感

读后感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在古代的水墨地图上以青铜时代的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驿道相通四通八达长于说辞的谋士带着鱼肠的剑简朴的青衣一骑绝尘携着简书和符信往来于诸候国的城池之间穿山岭越栈道...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学法指导1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赣榆县黑林中学课题名称鼎湖山听泉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章工于取材话语运用追求典雅凝重在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本单元...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及练习

鼎湖山听泉点击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

鼎湖山听泉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