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一个妈妈的女儿》教学设计

时间:2024.4.13

六年级音乐《一个妈妈的女儿》教学设计

六年级音乐《一个妈妈的女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个妈妈的女儿》是一首曲调柔美抒情,言语朴实简练,主题鲜明的儿歌。其曲调采用了川藏地区的民歌音调为素材,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歌风。它热情地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妈妈无比热爱的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由五个乐局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二句是曲调的重复变化,旋律从低声区进入,流畅而又舒展。歌词将“太阳和月亮”,“长江和黄河”比拟成一妈妈的女儿,形象非常生动,起到了借景抒情的作用。第三句“啊”及八度大跳一下子把情绪推上高潮,充满激情地唱去了“我们的妈妈叫中国”。突出了主题,表达了女儿对祖国妈妈发自肺腑的心声崇敬的心情。第四乐句又运用了八度大跳,使得这一情感更为深情。最后结束在重复变化了前乐句后,音域向上高扬,最后结束在“la”音上。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2、表演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3、了解藏族的曲调风格,介绍藏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韧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2、使学生初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风格和体裁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讨论歌曲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的节奏比较复杂。

2、歌曲一字多音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随乐曲自编动作进教室。

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与节奏。

二:新课学习:学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1、 谈话导入——话题从妈妈谈起到:大家还记得《爱我中华》这首歌吗?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祖国就比作我们的妈妈,那么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今天我们就来学唱新歌《一个妈妈的女儿》

2、听录音范唱。

要求:(1)听听歌曲唱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绪?(亲切、柔美、抒情)

(2)歌曲是几拍子?

听后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习兴趣。

3、再听录音范唱。

问:(1)这首歌曲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2)歌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一段体)

(3)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风格?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要注意学生朗读的状态,要象唱歌一样去读,要及时纠正)

5、教师范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内容。

6、跟录音轻声唱词。

、 师:小声地跟着***姐姐一起来学习唱这首歌曲,你们要边看歌词,边听,边唱。

7、跟琴学唱曲谱

重点练唱:小节切分和后十六、三连音节奏,以及一音多字的地方,慢速连句成段后跟着琴唱,再跟着伴奏演唱。

8、分句指导唱词:咬字、吐字的完整、规范、清晰。

9、完整地跟琴唱。

要求:低声区的声音不要压,要放松,高音不要喊叫,用些假声唱。

10、歌曲处理。

简单介绍***的风俗:边出示图片边解说——一个遥远的地方--美丽的***,这里有美丽的大草原,你们看,还有穿着藏族服饰的美丽的***姐姐,她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藏族姐姐和我们汉族的小朋友都是一样,都是幸福地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11、歌表演

(1)、教授基本的***舞步动作。

(2)、跟录音边唱边表演。

师:把你们的嘴巴,手,和脚都动起来吧!看谁跳得最好。

三、小结:以鼓励与表扬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指出不足之处,希望同学们加以改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课后找一些关于***的东西下节课带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第11册

全 册 备 课

一 对新课标的理解

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即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要改变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的生成和发展的现象,我们必须强调音乐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才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之最基本方式和基础,也只有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一)使学生认识下滑音、上滑音、反复记号d.c.、倚音等记号,并在歌曲中正

确运用

(二)训练学生歌唱方法和技巧

(三)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提高他们音乐思维和初步的写作能力

(四)让学生了解乐器的音色及描写的形象.

二.过程方法

(一) 用专业的方法训练学生歌唱,并多进行范唱。

(二)训练学生学会在歌唱中掌握速度和力度,并能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努力让学生“知之”、“好之”、“乐之”。

三.情感态度

(一)学生能用符合歌曲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三 教学重点:

(一)有气息支持的歌唱,二声部合唱做到声音的和谐均匀,正确运用力度记号。

(二)学习民族乐器,口琴等乐器的正确演奏姿势,做到能够初步齐奏、合奏。

(三)通过欣赏对人声分类,乐曲表现内容及乐曲作者的了解。

四 教学难点:

(一)二声部合唱,做到声部和谐、均匀。

(二)培养学生运用独唱的形式初步表现歌曲内容。

(三)理解所欣赏乐曲的表现内容。

五 教学进度: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动方

案安排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表: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课《同一首歌》

一、教 学 目 标

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2、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演唱时能够用抒情的、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3、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的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演唱及欣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树立构建和谐 社会的意识

难点:和谐的表现歌曲的合唱部分,培养合唱能力

教材分析:

一、《同一首歌》

歌曲《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创作于19xx年。中央电视台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之前首次播出,并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向全国推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歌词里用“鲜花”、“大地”、“春天”、“甜蜜的梦”和“阳光灿烂”等词语,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里,意气风发,欢聚一堂,唱着“同一首歌”,畅叙衷肠,展望未来,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目标——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的心愿。歌词里用“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在改革开放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这“同一首歌”倾诉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渴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纯洁、憧憬幸福未来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E大调,4/4拍。歌曲结构为两段体(带再现的二部曲式)。

A段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第1~8小节)音乐流畅、平和,主题深沉、亲切、凝重,第三乐句(第9~1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小高潮,接着连接第四乐句结束。A段音乐抒发人们经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亲切交流时的真挚感情。

B段也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第17~20小节)以下属和弦的分解形式,从高音开始,造成柔和的色彩和热烈的气氛,力度逐渐加强的处理,形成全曲高潮,抒发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与A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第21~24小节)是第一乐句的的变化重复,力度逐渐减弱的处理,使感情进一步深化,体现发自内心的倾诉。第三乐句(第25~28小节)是A段音乐主题的变化再现,第四乐句中 的九度大跳,再次抒发出人们兴高彩烈的喜悦心情。歌曲最后的结束句是一个典型的由下属功能转到主功能的补充终止形式,使歌曲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B段音乐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唱着“同一首歌”去迎接新的辉煌。

二、曲作者介绍

曲作者孟卫东 (1955~ ) 北京人,部队文艺工作者。19xx年参军,1987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长期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工作。主要作品有:歌曲《同一首歌》,歌剧《雷雨》,舞剧《长城魂》等。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感受合唱《同一首歌》,初步体验合唱艺术的魅力,了解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增进其理论上的认识。了解歌唱的基本要素和姿势。

b、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歌唱的基本要素进行歌唱,体验歌唱《同一首歌》时,能分声部歌唱,关注声部之间和谐与均衡。

c、情感目标:通过排练《同一首歌》引导学生感受歌唱产生的美感和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发声练习和歌唱,音色统一,声部之间的谐调与均衡,做到演唱时声情并茂。

难点:低声部的难度大,变化音,声部之间的谐调与均衡。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播放同一首歌flash

简要介绍同一首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同一首歌》这首歌曲

三、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情绪、演唱形式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二声部合唱歌曲

2、复听,自主学习歌曲高声部旋律

在这个环节开始,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自己唱歌谱,由于高声部的旋律,大家很熟悉,音准节奏把握不成问题

3、分乐句学习歌曲低声部

4、二声部合唱

(1)都用u母音唱《同一首歌》中各自声部的旋律,老师提出相应要求。

(2)高声部用i母音唱,低声部用u母音唱。分乐句演唱

这样学生和老师能清楚的听出各声部。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

(3)学生熟悉各声部以后再唱歌词,要求在演唱的的过程中,注意在适当的位置换气以及正确的呼吸、发声、咬字等。用优美、亲切、甘甜的音色,声部之间的谐调与均衡

5、随伴奏完整演唱

四、拓展延伸

欣赏不同表演形式、演唱方法的《同一首歌》

第二课时:我的祖国

[教学内容]《我的祖国》

[授课类型] 音乐欣赏课

[教材分析]

歌曲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

电影介绍:19xx年秋,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侵略者在板门店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以后,妄图用战争来解决朝鲜问题,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他们先后出动了三万多兵力,使用大量的炮火、飞机和坦克,企图夺取上甘岭地区只有三平方公里的我方两个山头阵地,从而进一步向北进展,占领我主峰阵地五圣山。

敌人在我军狭小的阵地上倾泻大量炮弹,并对我后方运输线路进行严密封锁,致使我军在战争开始时处于被动状态,两个山头前边的主峰阵地十分危急,而在主峰上坚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七连几乎伤亡殆尽。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志愿军某部八连连长张忠发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

张忠发和他的连队冲上弥漫着一片硝烟的主峰阵地以后,才发现七连连长和他的战士已大部分伤亡,只剩下被打瞎了眼睛的七连指导员趴在石崖上坚持指挥。张忠发

从勇士们手中接过阵地,准备投入严酷的战斗。

师部原来要求张忠发的连队在阵地上能够坚守二十四小时,以待后援。但不到一个上午,敌人向这个狭小的阵地疯狂进攻竟达二十三次;连队伤亡惨重。这时,师指挥所发现敌人又在继续增兵,只得决定放弃表面阵地,命令张忠发部队暂时撤进坑道里去。

第二天,敌人在占领了这两个山头阵地以后,果然大举进攻五圣山。张忠发命令自己的连队,配合其它退入坑道的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进攻五圣山的大股敌人。师指挥所根据这种情况,决定放弃对这两个山头表面阵地的争夺,要求前边坑道部队把敌人拖住在这两个山头上,不让敌人前进一步,使后方能够争取时间调度兵力、补充弹药。

张忠发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士每天有伤亡,能够战斗的人一天天在减少。而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头顶上的敌人,还要面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艰难。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下山抢水的战士和运送给养的部队接连遭到牺牲。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张忠发和战士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着,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偷袭和毒气弹的袭击,奇迹般地战斗了二十四天,使后方作好了大进攻的准备。大反攻开始了,张忠发率领战士们冲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队一举歼灭了敌人,取得了战役的最后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形势,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门店重新坐下来,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本片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是第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

为拍摄这部影片,以导演沙蒙为首的摄制组曾专程前往朝鲜实地考察,对上甘岭战役的进程和战斗故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影片没有全景式地表现战役的全过程,而是“以小见大”,把视点投向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通过张忠发和他的战士的鲜明性格,勾画出志愿军英雄的群像。其中张忠发这一前线普通指挥员的形象塑造得尤为成功。影片在战争的背景中,注重以多侧面的生活表现他的性格特点。作为指挥员,他身先士卒,机智勇敢,带领全连突破重围,全力夺取胜利;作为战斗中的一员,他又生活在战士中间,有普通战士一样的情怀。通过和战友们一起抓松鼠和放松鼠等细节刻画,表现出他与战友们的兄弟之情以及志愿军战士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初上银幕的青年演员高保成的表演朴实真挚,使这一形象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把战争片中人物个性的刻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上甘岭》采用的是战争片常见的情节剧的剧情方式,节奏处理也颇具匠心,既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又有舒缓深沉的抒情段落,二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引人人胜。环境气氛的烘托和道具等细节物件的创造性运用,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在渲染气氛和对主题的烘托上起到重要作用,并成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歌曲。

作者介绍: 刘炽,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19xx年3月10日生,陕西西安人,中国电影作曲家。 九岁起学唐代古乐,擅长云锣、笙、笛的演奏。13岁时因家贫困,到西京印书馆铸字车间当童工。19xx年15岁时参加工农红军,历任抗战剧团舞蹈演员,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研究生,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兼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兼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顾问,辽宁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音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歌曲》编辑部编委。从事音乐创作五十多年,写了大中小音乐作品近六百件,其中有大型歌剧音乐《塞北黄昏》、《血泪仇》、《周子山》、《白毛女》、《果园姐妹》、《阿诗玛》、《节振国》等十部。其中《白毛女》于19xx年在莫斯科获斯大林奖金。电影音乐有甘岭》、《风暴》、《祖国颂》、《兵临城下》、《英雄儿女》、《走向新中国》、《大渡河》、《飞虎》等十余部。他创作的《工人大合唱》、《边疆战士大合唱》、《祖国颂》等,曾在北京及许多大城市上演,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独唱、齐唱、混声合唱、民歌合唱、无伴奏合唱、话剧配乐、舞蹈音乐、体操音乐等。其中舞蹈音乐《荷花舞》于19xx年在布加勒斯特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二等奖。他的作品大多紧密配合了各个革命历史阶段的斗争任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政治倾向,纯厚的民族特色,优美抒情兼以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19xx年出版了刘炽歌曲选《祖国之歌》,收选了代表性的歌曲《我的祖国》(《上甘岭》插曲)、《荷花颂》(《荷花舞》插曲)、《新疆好》、《胜利鼓舞》、《风烟滚滚唱英雄》(《英雄儿女》插曲)、《翻身道情》、《让我们荡起双浆》(《祖国的花朵》插曲)等,都是广为传唱,流行一时的佳作。

歌曲原唱者介绍:歌曲原唱者为著名女歌唱家郭兰英。19xx年12月出生山西平摇县一个贫苦家庭。她六岁开始学唱山西中路梆子,七岁在山西太原开化寺戏园初次登台。十一岁随戏班到太原市演出,她先后演出过《李三娘挑水》、《二度梅》等一百多部传统戏,扮演角色唱做俱佳,在戏曲表演方面初露头角。郭兰英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歌唱特色。由于她少年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她演唱的代表性曲目有《妇女自由歌》、《王大妈要和平》、《翻身道情》、《南泥湾》、《绣金匾》以及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歌剧《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等。

[教学目标]

一、 通过聆听,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知道曲作者的名字,记住两三首作者的其

他作品。

二、 通过聆听,体会歌曲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歌词中“美丽、英雄、强大”的含义。

三、 尝试演唱歌曲,用声音或器乐表现“美丽的祖国、英雄的祖国、强大的祖国”。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为歌曲创编新词。

[教学重点]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体会歌曲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用声音或器乐表现“美丽的祖国、英雄的祖国、强大的祖国”

[教学方法] 介绍与讨论,聆听感受、演唱体验

[教学用具] 影片片断、音乐资料、电教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教学

(一)初听歌曲

问:歌曲的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初听后回答问题)

(二)细听歌曲

1、观看影片片断,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片断内容

2、老师介绍影片《上甘岭》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歌曲创作背景

3、看歌词听歌曲,了解歌词内容

4、学生有语气的朗读歌词

5、问:歌词中分别用“美丽的、英雄的、强大的”来形容我的祖国,分别包含了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或自由回答)

6、再次朗读歌词,用渐强的声音表现歌词“我们美丽的(英雄的、强大的)祖国”

(三)演唱歌曲

1、聆听歌曲,记忆旋律

2、模唱歌曲

3、老师指导帮助学生唱准歌曲

4、齐唱歌曲

(四)表现歌曲

1、考虑通过什么方法表现歌词中渐强的语气?(学生讨论、发言)

2、分三组分别利用打击乐器辅助表现歌曲

(1) 用相同乐器在不同段落不同力度演奏

(2) 用不同乐器在不同段落相同力度演奏

(3) 用相同乐器在不同段落不同节奏演奏

3、练习,汇报

(五)课外拓展

1、介绍原唱者郭兰英

2、聆听其他版本的《我的祖国》

第三课时:欣赏大中国

作者简介

高枫原名曾焰赤,他在武汉上小学期间就开始登台表演,但音乐那时只是他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他的专业。高中毕业,他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在工艺美院学习时,高枫开始涉足文艺界,为电视剧《赵四小姐与张学良》、《龙年警官》等配唱了主题曲,并开始练习作曲。

毕业后,高枫开始在北京闯荡,他放弃了学习多年的美术专业,开始从事音乐创作和演唱工作,平日依靠演唱维持生计。在内地第一个兄弟组合“楚奇楚童”的专辑里,高枫的作品占了近一半。与此同时,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皇城根》里也留下了高枫的声音。

随后,高枫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歌曲的创作中,一首首精美的作品问世了,唱红了一位又一位歌坛新秀。其中包括黄格选的《春水流》、红霞的《让往事飞》、思浓思雨的《双双飞》、老狼的《美人》等,并以一曲《大中国》为歌迷所熟知。 歌曲分析

歌曲《大中国》由高枫作词作曲是一首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通俗歌曲。曲调吸收了我国民歌素材创作而成,富有时代气息。 《大中国》的音乐由引子+A+B+A′构成复三部曲式。

引子。引子为4/4、2/4拍,开始在F调上,由主和弦 、下属和弦构成的和声来呈述:

这一曲调,造成一个明亮、柔和 的意境。然后转为降E调,以豪迈的气势唱出A段音乐主题的音调。

A段,第一部分。这段为单二部曲式,由一个主题乐段与一个变奏构成,结构为A(a+a′)。a 段主题乐段是一个四句体乐段,其音乐采用东北大秧歌的音调为主题发展而成,以齐唱形式呈示出来,表现出祖国大家庭中热烈、欢快、意气风发的扬景。a′段的第二乐段是a段的第一变奏。

B段,第二部分。这部分也是单二部曲式,结构为B(b+c)。第一乐段b中的音乐主题音调来自河北民歌,曲调流畅活跃,抒情开朗。第二乐段c是歌曲的高潮段落,唱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共同心声,在开始的强拍上就用了一个离调和弦(用3 5 7 3

构成),使全曲的情绪达到高潮,第二句开始的强拍上用了主和弦,使语气更加肯定,B段在激情中结束。在4个小节的间奏之后是第三部分。

A′段,第三部分。这段音乐是A段主题的变化再现,与B段中的第二乐段c 的再现结合,其 结构为A′(a2+c)。第三部分中A的主题再现是a段主题的第二变奏,它将a段主题的时值放宽,情绪热烈活跃。紧接着,是第二部分B段中的第二乐段c的再现。

教学目标

1、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 通过欣赏《大中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通过欣赏秧歌、表演秧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1、 通过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秧歌的特点。

3、了解有关民族打击乐器的知识。

教学难点

1、感受八分附点音符节奏的韵律特点,体会它在秧歌中的表现作用。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录音(MTV)等不同版本

课 件 显 示 图 片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教师播放《大中国》

2、简介高枫

三 演唱《大中国》

四、简单介绍秧歌

1、观看图片

2、教师示范

3、引导学生跳一跳

五、拓展延伸

播放:爱国通俗歌曲 《红旗飘飘》

六、小结 下课

第二单元《茉 莉 芬 芳》

教学目标:

一、喜欢民歌《茉莉花》,能有有表情地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二、初步了解《茉莉花》种类,知道《茉莉花》的起源。

三、了解民歌传播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教材分析:

(一)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鲜花调)小调类民歌,在全国流传甚广。因流传地域、语言不同,各地的《茉莉花》在风格色彩上有明显的差异,它体现了民歌的变异性。在各地流传的《茉莉花》中,以江苏的《茉莉花》最为著名。

1.江苏民歌《茉莉花》

歌曲为五声徵调式,起、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二者旋律相对称,歌词重叠,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为“转”、“合”功能,一气呵成。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

2.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

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首句是两个重复短句,结束在徵音上;第二乐句首尾音相同;第三、四乐句的词曲关系、起始音也相近似。但它的旋律跳进增多,并趋于刚直和干脆。由于句幅的加宽、基本节奏型的改变、升sol和升do的使用、字前的装饰音及句尾的拖腔的使用等,都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其次,歌词的变化(主要唱《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

3.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的《茉莉花》较之江苏的《茉莉花》变化很大,除故事情节相同,个别音调进行相近外,在调式、旋律的行腔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并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如在调式上,由原来的徵调式变为现在的商调式,旋律的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如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等的进行,就连“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来。如“啦”、“呀”、“哎哟”、“哪”、“嗯啊”、“哎嗨呀”、“嗯哎呀”、“呀依呀”等。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首《茉莉花》外,还有山西、陕西、四川等许多地方都有以茉莉花为题的民歌,所表现的内容、歌词大体相近,但旋律都有各自的地方风格特点。

教学内容:欣赏江苏《茉莉花》、东北《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

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重点:能有表情地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茉莉花》特征

教 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欣赏江苏《茉莉花》、东北《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 第二课时:学唱歌曲《茉莉花》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课前播放钢琴曲《茉莉花》

二、导入 :

清唱歌曲《茉莉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

展示茉莉花图片

同学们请看,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茉莉花)平时有没有见过真实的茉莉花?

2、你们了解茉莉花吗?(生长在什么地方、外形、用途)

a 茉莉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b茉莉叶色翠绿、花朵洁白、香气清婉柔淑,被人们誉为众香花之首。

c茉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茶用香花,用茉莉花与茶叶窨制茉莉花茶,使茶叶浓郁爽口,兼蓄芬芳的花香,茶吸花香,花增茶叶,茶叶花香融为一体。例如:我们福建的闽东宁德地区就盛产茉莉花茶。

d茉莉花是提取香精的重要原料。例如:现在市场上卖的空气清新剂就有茉莉花香型。

茉莉花有那么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喜欢它,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以茉莉花为题材的音乐。

三、欣赏不同地区的《茉莉花》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观看一段音乐视频:女生独唱《茉莉花》

让学生说说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是什么样的?

生:中速、力度中强,音乐情绪柔美、细腻。

出示图片:西湖风景、水乡人民安逸的生活照片。

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小结:这和民歌的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再次聆听感受南方的《茉莉花》

2、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

提问:学生看没看过东北一家人,学说几句东北话。

学生反应热烈

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

小结东北民歌的特点:泼辣、豪爽、风趣、夸张、火爆。

3、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聆听一遍,让学生说说它和江苏民歌《茉莉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首句是两个重复短句,第二乐句首尾音相同;第三、四乐句的词曲关系、起始音也相近似。但它的旋律跳进增多,并趋于刚直和干脆。

四、本课小结:

《茉莉花》是一首深受学生喜欢的歌曲,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认为:

成功之处:

一、以情激情、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每一堂课都是以音乐为载体展现师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表达的过程,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师生问好以后,我就开始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愿意听吗?如果你觉得好听就掌声鼓励一下。同学们眼睛都看着我,我张嘴就清唱歌曲《茉莉花》。学生给我掌声,我表示感谢。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听赏、唱歌的时候,老师都带着学生唱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学习,在唱中感悟歌曲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带动学生从不会到会,学习兴趣高涨。

接着我问学生:这首歌是唱什么花的?了解这种花吗?学生说不了解。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茉莉花:图片在前,文字解说在后:茉莉花枝叶翠绿,花朵洁白,香气四溢。是我国南方、北方、全国各地都可生长的花朵,它不仅花美,歌颂它的歌曲更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个地方的中国民歌茉莉花。这节课的要求是认真聆听不同地方的茉莉花,能够分析、对比不同茉莉花的风格特色,完成思考作业。首先我们来听江苏民歌茉莉花,请同学们看音像资料,这是我在图书大厦买的民歌DVD盘截下来的一段,是卡拉OK的女生独唱形式,影像中有江泽民和世界各国元首亲切接见的场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会议等背景。茉莉花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打着节拍一边轻声唱着。初听以后我要求学生思考这首歌的节奏、速度、情绪、风格等特点,复听的时候要完成书面的作业,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在学生一边听一边写的过程中我到各个小组去了解一下情况,帮助解决一下问题。然后学生举手回答,学生说江苏民歌的风格,江苏民歌细腻、柔美,我夸奖他们感觉正确,语言丰富。继续分析,这样的风格和什么有关系呢?我出示了西湖的风景,鲁迅故居周边的水乡、小船、人民的安逸生活照,学生说,民歌的风格和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然后我们欣赏东北民歌,我问同学们有谁是东北人,能否说几句东北话?东北人最爱吃什么菜?最爱看什么戏?谁看过《东北一家人》?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最后同学们回答东北民歌茉莉花的特色是:泼辣、豪爽、风趣、夸张、火爆。

三、组织教学形式多样。

引导学生看祖国的政区图,了解辽宁、河北、江苏的地理位置,归纳江苏民歌茉莉花是南方的民歌代表,辽宁、河北的茉莉花是北方的代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南北茉莉花的风格。学生各抒己见。

欣赏完这三首,我们欣赏了二胡、笛子、萨克斯、吉他和琵琶演奏的茉莉花,告诉学生还有很多版本的茉莉花,以后注意搜集、积累音像资料。开拓自己的音乐视野。

四、教师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充分。

课前购买了大量民歌、器乐、歌剧中有关民歌《茉莉花》的光盘,截取与课堂有关的部分展示给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开拓眼界,接受更多的音乐文化信息。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的限制,在分析、对比三个地区的茉莉花的时候,节奏、速度、语言等处理欠细致。

2、自测题没有完成,只有留在课下反馈。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学习《茉莉花》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茉莉花》。

要求:认真听,并展开想象

听完问: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答:歌曲曲调流畅抒情,旋律婉转优美。

2、下面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学唱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发声练习。

要求:用气息唱歌,教师可提示(吸气——唱) 用笑的表情唱歌,脸部笑肌往上提。

3、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在歌声去体验《茉莉花》的情感。 要求:

积极的,用笑的表情唱歌。

跟伴奏唱一遍)

4、为了能更准确地唱好这首歌,我们来学习这首歌的乐谱。

让学生按句子依次认出每个音,认完连起来唱。 最后,跟教师伴奏唱整首曲谱。

5、请同学说出什么地方比较难学,依学生情况具体解决。(可用钢琴带唱,)

6、这首歌曲旋律非常的优美,大家也比较熟悉,我们很快就学会了,现在我们一起跟着伴奏来唱一遍。

要求:有表情地演唱,把少女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和羞涩腼腆的个性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7、分组唱,全班同学分四组,听老师指挥进行接力,比比那组反应好。

8、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来表现一下,为大家演唱这首《茉莉花》?请同学自告奋勇上台,唱的好的同学我们将给予奖励。 自愿原则,或者请两位唱的比较好的同学一起上台表演。 告诉学生观赏别人表演的一些注意事项:

演唱期间不讲话,表演前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三、拓展:

为什么《茉莉花》流传那么广,它又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我们来看一段录象。

问:《茉莉花》在十几世纪就有了?那时侯是什么朝代?历史上是哪一个皇帝? 《茉莉花》在两百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有它的雏形《鲜花调》的记载,那时就已经传遍全国。有的地方还用这个旋律填上《西厢记》等故事,歌词长达几十段。

四、小结

《茉莉花》以它优美、婉转的旋律,打动了我们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心。歌中溢发出来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

那么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常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如:传到东北,受到当地民歌、二人转的影响。传到国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单是音乐,其他的文化也如此。

即使是同在一片土地上也可能受到新生文化的影响。前几年,就有人把《茉莉花》改编成通俗化的歌曲。

(如有剩余时间)

听一首通俗化了的《茉莉花》。

五、本课小结:

下课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3.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教学内容: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万马奔腾》《天堂》

演唱《小黄鹂鸟》及《银杯》

教材分析

 (一)《小黄鹂鸟》

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其原歌如下: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  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 、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

 《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虽分为齐唱 、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 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

 (二)《银杯》

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 《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 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 、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 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 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 作者简介

 火华(1942~ ) 歌词作家,北京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创作员。

 阿拉腾奥勒(1942~ ) 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19xx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其代表作品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电影交响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乐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 演唱者简介

 德德玛(1947~ ) 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19xx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19xx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嘎达梅林》、《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四)《天堂》

 《天堂》是一首由演唱者自己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由于作者本人是蒙古族人,对本民族的音乐情有独钟,能自由、深刻地抒发出对家乡的一往情怀;又由于作者的演唱风格不但强劲粗犷、苍凉悲壮,而且还细致入微,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正如作者所言:“如果你听出我歌声中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那都是源于我蒙古人的天性。”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歌曲具有特殊风格,独树一帜。

教 学 过 程:(重点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介绍马头琴,学

唱歌曲《银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民歌导入:我们在前几节课学习过外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中国的民歌。

介绍蒙古族民歌:

我国各地区的民歌也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内蒙古地区有“歌海”之称,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地处草原有关。

长调: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且拖腔悠扬、从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较宽广。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自由,可任意发挥。情绪多是热烈奔放的。

短调:起伏很大,旋律优美抒情。

二、 学唱歌曲《银杯》

(一)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风格。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银杯》,注意大跳音程音准的解决。

2、跟琴学唱歌谱。

用“呜”哼唱一遍

分句一遍

完整唱一遍

3、跟琴唱歌词,纠正不对的地方。

4、唱《银杯》,用蒙语相互问候

三、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四、介绍马头琴:欣赏《万马奔腾》 补充:马头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小白马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一匹漂亮的骏马,它跑起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还答应要赏给得第一名的骑手一群羊。 苏和骑着他的白骏马参加了赛马大会,小白马跑在最前头,得了第一名。

王爷很喜欢这匹漂亮的白马,又见骑手是个小牧童,就蛮横地说:“给你三个元宝,把小白马给我留下!”苏和气愤地说:“我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命令手下的人把苏和打昏在地,抢走了小白马。

可是王爷刚骑上白马就被摔了下来,小白马挣脱了缰绳飞奔而去。王爷命令武士们用毒箭射杀小白马,中了毒箭的小白马跑到苏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苏和难过地大哭起来。

苏和思念小白马,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对他说:“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了。”

苏和按照小白马的话,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马的骨头雕成马头做琴杆,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这就是第一把马头琴。

从此,美妙的马头琴声传遍了大草原。

欣赏《万马奔腾》

齐·宝力高

2001年,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马头琴艺术节上,齐·宝力高率领1000名来自国内外的马头琴演奏家及演奏人员,以一曲雄壮的《万马奔腾》直取吉尼斯世界纪录!

齐·宝力高使马头琴成为世人所瞩目的神奇乐器。外国人称马头琴是“蒙古人的马头琴,草原上的切鲁(大提琴)。”齐·宝力高,这位曾是科尔沁草原上的活佛,如今,将继续用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乐器,永远做一个草原灵魂的歌者。 完成课后作业

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学唱《小黄鹂鸟》

一 欣赏

1、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对人声分类及两种不同唱法(民族和通俗)演绎的蒙族歌曲有初步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民族风格(五声调

式、旋律起伏较大)

3、对比欣赏《挤奶舞》和两首欣赏歌曲,在此感受长歌、短调的不同风格

4、随音乐模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并能用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配合《挤奶舞》作表演

二、学唱《小黄鹂鸟》

1、完整聆听范唱

2、分男女生学唱歌曲高低声部</P< p>

3、用反复模唱的形式,对音乐大跳处的音准加以强化

4、两声部初次合排,解决双声部合唱的音准问题

5、在音准解决的基础上,注意两声部间的均衡及层次感

6、用五声调式中的音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

三、演奏《筷子舞》

1、以宴会助兴激趣,让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学跳、学奏《筷子舞》

2、介绍筷子舞的基本动作,分声部合作,竖笛演奏低声部,钢琴演奏高声部,有筷子组和盘子组按照书上谱子合奏,舞蹈组用简单的筷子舞动作配合表演,在蒙族的狂欢中结束本单元教学

3、鼓励同学们对蒙族艺术作更深层次的探究

本课小结:

第三单元 多彩的美洲

单元教学目标:

1.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能够演唱歌曲《红河谷》和《拉库卡拉查》,能表现两首歌曲的不通情绪,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歌曲。

3.聆听《平原,我的心》、《我们坚决不动摇》和《化装舞会》,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4.结合歌唱、欣赏活动,参与敲打节奏等创造性活动。

教学内容

演唱歌曲《红河谷》和《拉库卡拉查》

聆听《平原,我的心》和《化装舞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唱《红河谷》

1、教师用优美的歌声范唱全曲,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

2、复听磁带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完整的印象

3、先用wu哼唱全曲

视唱两声部乐谱

强调歌曲弱起处整齐的进入

引导学生解决呼吸、句法及音色问题

4、尽量完成双声部合唱

5、学习英语歌词

6、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7、布置课后作业,为完成P23作业做准备

二、简介拉丁音乐

拉丁音乐介绍

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样式。如前所述,在人种方面,除了原住民之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杂,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色。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三: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曾经征服和统治中、南美洲,以伊比利亚半岛人为主体的欧洲人的音乐文化;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

一、 拉丁美洲音乐中的印第安因素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因此,其音乐文化成为当时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1492年以后,教会音乐由耶稣会教士传给美洲土著居民,殖民当局镇压土著音乐,当地的节奏、旋律与欧洲的节奏、旋律逐渐混合而成新的、有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形式。因此,至今,仍可在拉丁美洲的音乐中寻探出许多印第安因素。

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根据部落状况的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大致可作如下归纳:

首先,印第安人的音乐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的,所以,一般说来,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带有独特的表情。这种特点尤其在安第斯地带以民歌为基础的南美民间音乐(采用印第安的乐器和吉他来演奏)名曲《神鹰飞翔》中表现出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以do、 re 、mi 、sol、la的五音构成的旋律,形成独特的风格、趣味。

其次,印第安人的音乐节奏比较单纯。但是根据记载,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前,在墨西哥,为了适应宗教性的舞蹈,已经具有了非常复杂的、由打击乐器敲打的节奏。另外,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

再次,乐器方面,没有弦乐器是印第安人乐器的一大特色。虽然在当今的印第安人音乐中经常采用吉他、小提琴、竖琴等弦乐器,但是这些都是16世纪以来由欧洲人带来的,或者是接受欧洲的影响而在新大陆制造出来的。印第安人的传统乐

器是笛、奥卡里(埙)等管乐器,或者是鼓、摇响器等打击乐器。管乐器中,最流行的是竖笛,用竹、芦或粘土焙制,还有排箫、鼻笛等。印第安排箫,在秘鲁叫安塔拉箫,在哥伦比亚叫卡帕多箫,在厄瓜多尔叫龙达多箫,在玻利维亚叫西克斯箫。有人将各种排箫统称为桑波尼亚(zampona)。印第安人的打击乐器尤其丰富多彩。常用烧空的树干制鼓,如墨西哥的特波纳斯特尔、巴西的特罗卡诺;果壳可用作刮响器,也可用作空心摇荡器。摇荡器的统称是马拉卡斯。此外还有“地鼓”、丛林鼓等。印第安人通常赋予他们的笛和鼓以人性,有的属阴,有的属阳。例如,马拉卡斯是阴,吉伊洛是阳。巴拿马的古那印第安人有两种托洛笛,其中只有一孔是阳笛,四孔是阴笛。

在中、南美洲被欧洲人征服后的头几个世纪里,教会把印第安人的鼓和笛视作异教的设备而禁止使用,但是无效。土著音乐依然保存了下来,最后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进入教堂。在中、南美洲城乡举行的节日或街头庆典中,基督教和原始宗教奇异古怪地结合在一起,欧洲音乐和印第安土著音乐两种成分并存。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是印欧混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体裁和风格特点。

二、拉丁美洲音乐中的欧洲因素

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音乐文化,一方面具有和西欧音乐文化相通的一般性共同基础,另一方面,在这个半岛上,自古以来就遗留下一部分重复积演的东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而独具特色。无论是音阶、旋法,或者是节奏、和声、歌唱发声法,在多方面都表现出欧洲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因素。特别是它的节奏,和舞蹈流行地区的基础相结合,而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向。其中,很多是3拍子的音乐,但不像圆舞曲那样单纯的刻意于每一拍上,而把每一拍分割成细小的音符,创造出独特的律动感。如“波莱罗”舞曲型的节奏等。另外,像让3/4拍子和6/8拍子在每隔一小节交替那样的复杂而有生气的节奏,也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所喜欢的。这样的伊比利亚的节奏感觉在拉丁美洲原原本本地流传下来,进而和印第安节奏,特别是和非洲黑人的节奏相连结在一起,产生出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微妙的节奏感觉。

不仅在节奏方面,而且它如旋律、和声方面,伊比利亚音乐都给予拉丁美洲整个地区以基本性的影响。

乐器方面,以被称为“西班牙国民乐器”的吉他为代表的乐器,在拉丁美洲所有国家受到欢迎。并且运用几种不同的吉他。古巴的特雷斯(Tres,是“三”的意思),是只有三根弦的吉他;夸特罗(Cuatro,是“四”的意思),是四弦吉他;蒂普乐(Tiple的词意是“高音”),音区很高,没有低音弦;恰兰戈,是指一种简单的家庭自制吉他;比奥劳,是巴西的狂欢欢节吉他。当地音乐的和声风格往往受吉他定弦的影响,甚至有人说,他所使用的是在吉他上能够找到的和弦。此外,竖琴、小提琴、长笛、竖笛、小号、手风琴、鼓类乐器等,丛西班牙或者欧洲传来,如今在拉丁美洲各国都成了不可欠缺的乐器。这些欧洲乐器在拉丁美洲经常按照当地居民的需求而进行改造。例如:在安第斯地区的小型吉他恰兰科,是用小动物犰狳类的硬甲壳作为共鸣体的,在欧洲人眼里看来,这就诞生了一种新的珍稀乐器。 拉丁美洲的歌唱,因为歌词是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所以能够感受到和英语歌唱的不同风格。在民歌或大众性歌曲中,经常感受到情绪的丰富、凝练。然而,对涉及拉丁美洲全体音乐给予影响的欧洲音乐,决不只是伊比利亚的民歌、民俗音乐、都市性通俗歌曲,歌剧和小歌剧等舞台音乐,另外,也有很多像小步舞、圆舞曲、音乐形式传入拉丁美洲后,也获得了当地的色彩。如:维也纳圆舞曲变成了“热带圆舞曲”;慢步波尔卡式的轮舞肖蒂希(schottische),演变成略带切分节奏的拉丁美洲曲调,名字拼成chotis;2/4拍子的波尔卡,在巴拉圭变成了3/4与2/4拍子的结合;西班牙波莱罗是3/4拍子,在古巴则变为2/4拍子;巴西的进行曲不是德国式的军队进行曲,而是类似于一种狂欢节舞曲。

三、拉丁美洲音乐中的非洲黑人因素

拉丁美洲,在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后半叶的奴隶制度中,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及其音乐文化。由非洲黑人带来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在北美的勃鲁斯、黑人灵

歌、爵士乐、灵魂音乐(一种美国黑人音乐)中通常看到的那样,在拉丁美洲也表现了强烈的主体性。

在非洲黑人的音乐中,有和宗教相结合的,以及单纯世俗性的两个方面。无论哪一方面,其旋律、节奏、唱法都表现出显著的特色。旋律方面,和已经叙述过的印第安音乐一样的表现出对于五声音阶的倾斜,其中带有特别的性质。音色方面,黑人具有十分独特的音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唱法方面,独唱和合唱、齐唱通常是相互交替进出,一呼一应的对答形式的唱法为特征。 非洲黑人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在拉丁美洲的古巴、海地、巴西等黑人人口很多的国家,有大小不同的鼓、摇响器、擦弦体鸣乐器等,使用多种多样的打击乐器,产生出复杂而丰富多彩的节奏、节拍。这些非洲支系的美洲黑人的音乐节奏,大致上是以2拍子为基础的,但是,决不像进行曲和狐步舞那样单纯地分割成2拍子。通常是以两种、三种,甚至还有三种以上的节奏型同时重叠进行的混合节奏,不断加入切分音(错开强拍位置),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以伦巴、曼博、桑巴为代表,今天作为“拉丁节奏”而广受世界欢迎的音乐,几乎都是以非洲节奏。在拉丁美洲,非洲的节奏是接受了西班牙音乐节奏的影响,而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东西的。

四、整体性特色

综上所述,拉丁美洲音乐主要是由以上三种因素的结合而构成的。然而,最重要的是由这些因素的相互混合已经创造出了称为“拉丁美洲”的独特的个性,是“混血的音乐”,决不是许多文化的杂乱无章的并列,而是获得了具有个性的新的独创性。

正如已经述及,拉丁美洲的居民大部分是混血儿,所以,音乐上也表现了从那个社会中自然产生的生活情感。在这里所谓的欧洲风格、非洲黑人风格,都是已经染上新大陆的色彩,获得了新的生命。与其说是原来的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按照古代样式被传承下来,不如说是一方面吸收了种种影响,另一方面是作为表达生活于

现实中的人们的情感,而加进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三种因素的混合,如果从旋律节奏方面来看,是可以引用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乐》中的一段话来作说明的: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欧洲殖民者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增加和弦上,黑人则增加了变化音的修饰。在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殖民者的节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是3/4与6/8的双重节拍,结果在小节中央产生特征性的交错节奏。黑人影响是在几乎不变的2/4拍内加入切分音。”关于这三种因素的混合过程,上书引用达古的研究成果,把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纯粹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2、印第安音阶的所谓“混血化”,结果产生类同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种音阶;3、“混血再混血”,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音阶进一步繁复。

必须指出的是在拉丁美洲,无论是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哪个地区,人们都自豪地夸耀:“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用心地保存着固有的音乐,且十分珍惜之。

三、聆听《化装舞会》

1、聆听《化装舞会》,感受其同歌曲风格的不同,完成课后作业

2、从节拍、情绪??分析两首曲子的异同同

3、用不同的伴奏型配合两首歌曲,感受其特性节奏,介绍霍罗波舞(《拉库卡拉查》)的基本节奏――三拍子和探戈(《化装舞会》)的基本节奏――附点

4、完成书上听赏练习。

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以美洲风情为主题的音乐实践活动,学唱《拉库卡拉查》

1、检查上节课布置作业,完成以美洲风情为主题的音乐实践活动,班级同学交流资料

2、着重介绍墨西哥的音乐文化――初听学唱歌曲

3、慢速模唱歌曲旋律――用稍快得速度模唱全曲――填词唱

4、解决歌曲难点:第二段的结束部分填词的准确和音准#1(可通过反复听范唱来解决)

聆听《平原,我的心》

1、完整聆听全曲,感受音乐风格

2、说出其音乐风格――摇滚节奏的音乐

3、复听《平原》《拉库卡拉查》《化装舞会》比较三段音乐的节奏特点

4、师生交流在本单元各自的收获

5、老师小结,鼓励同学们课余继续进行拓展式学习

介绍探戈:

探戈(Tango)发源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简称“布市”)。具体说来,是在市南郊第一号船坞岸的“博卡”(Boca,意即“河口”)贫民区一条名叫“卡米尼托”(Caminito,意即“小路”)的街道。“卡米尼托” 街现在是布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街道本身只有二三百米长,这里的建筑物不高,最多只有四五层;大部分由洋铁皮、木板搭建而成,外表粉刷或油漆得五颜六色,显得十分艳丽。街道两边的墙边和墙上有许多雕塑、浮雕和壁画,沿街不少街头艺人在献艺;旅游者如有兴趣,可以和街头艺人一起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这里有许多手工艺品商店、酒吧、餐厅、探戈舞厅、电影院、书店等,不少工艺品和书籍都是以探戈舞为题材,酒吧、餐厅的招牌和所出售的啤酒和葡萄酒的商标也均以探戈舞或探戈舞的明星的名字命名;影剧院里上演的也都是与探戈舞有关的剧目。 让学生欣赏一段探戈舞蹈

本课小结:

更多相关推荐:
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教案

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教案年级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题一个妈妈的女儿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学唱歌曲的效率能较快学会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并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能初步感受藏族民歌及其音调特点教学重难点歌曲风格特...

安徽省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8致女儿的信苏赫姆林斯基一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2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也就是教会学生善待爱情二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屏幕上打出歌德名言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同时播放梁祝的...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8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一封信123

四环节《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课前五分钟引入新课导入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备课精选教案:第12课 致女儿的信

12致女儿的信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他意在让女儿明白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

第四周第3课时总第18课时九上第二单元第8课《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课时)

第四周第3课时总第18课时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课题致女儿的信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山东省诸城市舜王初中丁志美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童话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2理解本文构思精妙的方法3正确理解爱情做一个真正的人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给女儿的信》教学案 语文版

15给女儿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通...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至女儿的信一简介本节课的主题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十四女儿写的一封有关什么是爱情的信通过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深刻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进而体会爱情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至纯至美的感情每个人都要善待这份感...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只有一个地球是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许多人对地球了解甚少不注意保护它这篇课文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两个问题文章虽然只是科学小品文可却洋溢着...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我们人类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我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条主线来教...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李国惠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

一个妈妈的女儿教学反思(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