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教案

时间:2024.4.21

10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课标分析: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是影响世界的思想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先秦文化的第二部分,第八课已经从文字、诗歌、音乐和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对先秦文化做了一定的介绍,本课则在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等内容后,从更深层次认识在新旧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从而理解百家争鸣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并对先秦政治思想文化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或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过孔子,老子等人的思想,语文课刚刚学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学习,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和特征也有相当的认识。此时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冲突也很明显,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探索,也喜欢表现自己,因此采用分组探究、思辨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任何思想成就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主张,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和影响,理解百家争鸣是大变革时代的思想产物

加深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学会在辩驳中相互学习、吸收对方思想的方法,提高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各家思想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重点解读:孔子“仁”的学说不仅是儒家思想核心,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对世界教育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处理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因材施教”的知识,结合语文上《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原始材料,并补充有关“首创私学”、“有教无类”等课外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做到论从史出。

2教学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认识“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难点解读:诸子百家思想的延续性、对立性等内容,学生很容易混淆,而联系大变革的时代背景综合、概括“百家争鸣”的原因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处理方法:用表格的方式处理复杂的学习内容,根据表格选项对比分析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根据教师提示,逐项分析概括“百家争鸣”的因果关系,再次认识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法:本课属于思想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而且距离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本课采取让学生走出课堂获取知识信息,再回到课堂认证知识,掌握知识后,再运用生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情境中耳濡目染,轻松愉快地学习本课内容。

2.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抢答式讨论、对话表演式、辩论争鸣等形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得。

3.历史知识归类、因果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会知识的纵、横联系,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不同学派观点的关联,思想文化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联系,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运用等,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教师投影:家长和孩子对话,孩子最反感话题中学生调查结果

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和考试成绩”

设问: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如何看待?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导语:现在社会上出现新一轮学习无用论的思潮,“学习到底有没有用,考试成绩到底重要不重要”同学们从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不同要求等方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就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争论辩解的现象在春秋战功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形成不同学派思想,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春秋战国思想领域的成就。

设计思路:用学生敏感而且感慨万千的话题导入,不仅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百家争鸣的模拟现场,而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学习观,并为后面运用百家思想辩论问题做铺垫。

2.讲授新课(用时35分钟)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整理本课知识点并自制学习表格(5分钟)

要求:包括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生活时期、著作、主要思想等方面

环节二:学生小组内交流并校对表格信息是否完整准确(5分钟)

环节三:师生合作,展开新课(25分钟)

(一)儒家学说

1.孔子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请同学们用两句话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

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解释: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1)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学生讨论:

①刚学过的《论语》十则,哪些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②我们生活中哪些传统美德体现了孔子的“仁”、“礼”的主张?

③我党和政府的哪些政策举措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

④根据图片《曲阜三孔》《祭孔》,说说孔子思想对我国深远影响?

(2)伟大的教育家

学生个人思考回答:

①刚学过的《论语》十则,哪些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

②孔子的教育主张中,你体会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有何受益?

设计思路:虽然孔子的思想、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是本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对孔子并不陌生,因此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补充适当的图片、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加深认识孔子思想是残酷战争时代的产物。

2.孟子和荀子

学生探究:

①比较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什么主张?

②比较老子与荀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主张又是什么?

③老子为什么反对一切战争?这种主张是否科学合理?

教师小结:从孔子到老子、荀子,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不仅体现在人类社会“仁爱”“礼法”“仁政”方面,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当然“仁”为核心,儒家思想后来发展成为我们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设计思路:老子、荀子的主张学生只要了解即可,但我们应从中分析出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完善,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思想学派也有不同的主张。初步形成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的观点。

(二)道家学说:老子

欣赏:视频《老子》

学生回答:根据老子思想的介绍,请同学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辩证法的含义

学生活动体验:选高、中、矮三个同学排队,请同学用辩证法思想解释三人之间的关系(提示:如高矮、前后、左右等方面)

设计思路:老子的思想比较深奥,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因此通过卡通动画,一方面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排队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辩证思想的核心是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可相互转化。

(三)百家争鸣

学生分组探究

问题1:诸子百家思想,哪些主张是相近的,哪些主张是针锋相对的?(至少找出三个方面)

问题2:你比较欣赏哪家学派?为什么?

问题3:根据6、7两课所学的内容,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问题4: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今天很受欢迎,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却到处碰壁呢?

问题5:在当时哪家学说最受欢迎?为什么?

问题6:根据上述问题,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

设计思路:教会学生用表格的方式处理复杂的学习内容,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并学会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方法,同时联系实际,再次认识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史为今用:导入话题“如何看待学习与考试成绩”

请同学们用诸子百家思想重新思考和认识“学习与考试成绩”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你能否理解“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百家争鸣”等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尝试给班级同学解释看看。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表格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   )

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

A.以“礼”治国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3.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艺术地再现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特色。其中“圣人”指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5.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就曾主张,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7.阅读名言,回答问题: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如何理解这四句话的含义?

(2)能否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体现这种浩然正气的事例?

(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8.合作探究: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又有哪些消极的东西应该抛弃?

9.拓展延伸:易中天: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请你尝试用老子辩证的思想分析这一社会现象

10.思考题: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根据他的获奖感言,谈谈孔子思想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力求按照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理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来主动发现结论,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总结各派的思想主张,对百家争鸣的主张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提升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本课设计理念还注重学生情感渗透,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外,对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篇:第9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更多相关推荐:
中华文化勃兴教学反思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反思前石畔九年制学校张彦依据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的要求本课的设计分为三部分一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通过分角色朗诵孔子与弟子对话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同时...

七年级中华文化的勃兴反思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体现形式不够明显一堂课下来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分教学内容对这节课进行以下总结一文字的演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导入课节内容我先...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1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2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3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4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5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

山西省灵石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学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1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历史大师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历史大师历史大师历史大师历史大师历史大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2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涉及到文字天文历法医...

吉林省公主岭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用心爱心专心1用心爱心专心2

20xx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用心爱心专心1用心爱心专心2用心爱心专心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迁安市蔡园镇初级中学杨兆国137xxxxxxxx一教学目标1认知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要作用及各时期的具体表现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懂得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学反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