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时间:2024.4.27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尊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加斜的词语的古今异义。

1.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媵人持汤沃灌:

3.走送之: 4.左备容臭:

5.或遇其叱咄: 6. 其将归见其亲也:

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8. 日再食:

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1.卒获有所闻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意思是 。 .

2.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意思是 。

3. 与之论辨 通 ,意思是 。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并加以解释:

1.手自笔录 2.腰白玉之环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4.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四、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 )/ 以中有足乐者( )

之:弗之怠( )/ 不必若余之手录( )

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何陋之有(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3

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略无慕艳意( )

道:益慕圣贤之道( )/ 策之不以其道( )/余故道为学之难( ) 至:至舍( )/ 礼愈至( )

是:斯是陋室( ) / 是可谓善学者矣( )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主人日再食( )

诸:今诸生学于太学( ) / 假诸人而后见也( ) 质:非天质之卑( ) / 援疑质理( )

虽:故虽有名马(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故余虽愚( 或:或遇其叱咄(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劳:无案牍之劳形( ) / 无奔走之劳矣( )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

日:计日以还( ) / 主人日再食( )

则: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又请焉(书: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 /撰长书以为贽( )

得:余因得遍观群书( ) / 求而不得( )

和:久而乃和( ) / 言和而色夷( ) / 和纸灰之类( 已:在太学已二年( )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6.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14 ) ) )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2.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五、思考题:

1.简述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2.作者家贫,无从借书致书以观,却何以能遍观群书?

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4.作者明知学习苦,却以顽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去求学,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5.谈谈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

6.学习本文后,你对学习条件的好坏与学习成绩的优劣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

7.作者给马生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你觉得马生值得作者这样做吗?

8.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我们当代中学生又该有一种怎样的读书苦乐观?

15

《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答案

一、1.患 担心、忧虑 ;灾难、祸患 2。汤 古:热水 今:食物煮熟后的汁水,菜汤

3.走 古:跑 今:行走 4。臭 古:气味今:难闻的气味 5。或 古:有人,有时 今:或者 6.亲 父母、亲人 7.遗 给予、赠送 遗失、遗留8.再 古:两次 今:一次又一次

9.假 古:借 今:虚假 10.博士 古: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今:一种学位名称

11.卒 终于 步兵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 披 ,意思是 穿 。 .

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通 肢 ,意思是 人或动物的四肢 。

3. 与之论辨 辨 通 辩 ,意思是 辩论 。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并加以解释:

1.手自笔录 手:名作动 动手;笔:名作状 用笔 2.腰白玉之环 腰:名作动 挂在腰间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日:名作状 每天 4.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名作状 每年

四、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 以 为乐 )/ 以中有足乐者( 快乐 )

之:弗之怠( 代词,代抄书 )/ 不必若余之手录(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奴隶人之手( 的 )/ 马之千里者(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何陋之有( 倒装的标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 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思 )/ 略无慕艳意( 心 ) 道:益慕圣贤之道( 学说 )/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余故道为学之难( 说 ) 至:至舍(到 )/ 礼愈至( 周到 )

是:斯是陋室(判断动词 ) / 是可谓善学者矣( 这 )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喂养 )

主人日再食( 伙食 )

诸:今诸生学于太学( 众多,各个 ) / 假诸人而后见也( 相当于“之于”,之,

代书;于:向 )

质:非天质之卑( 资质 ) / 援疑质理( 询问 )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 /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 / 故余虽愚(虽然 ) 或:或遇其叱咄( 有时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劳:无案牍之劳形( 使 劳累 ) / 无奔走之劳矣(劳苦 )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劳苦 )

日:计日以还( 日子 ) / 主人日再食( 每天 ) 16

则: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表轻微转折 )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专一 )/则又请焉( 就 ) 书: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书籍 ) /撰长书以为贽(信 )

得:余因得遍观群书( 能够 ) / 求而不得( 得到 )

和:久而乃和( 暖和 ) / 言和而色夷( 温和 ) / 和纸灰之类( 混合 ) 已:在太学已二年( 已经 )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同“以”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

2.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3.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

4.寄居在旅店里,旅舍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5.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的心意。

6.服役的人(女仆)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我)才暖和过来。

7.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8.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然后才看得到。

9.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10.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但他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12.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

五、思考题:

1.简述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1.幼时抄书之艰2.成年叩问之难3.求师奔走之劳4.住读生活之苦

2.作者家贫,无从借书致书以观,却何以能遍观群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1)严师出高徒,耕耘必有获。写老师的严厉,突出自己学习的艰苦,求学之难,告诫马生,他处在那么一个好的环境里,更没理由不学好。

(2)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老师的严厉固然可以使学生更刻苦向学,但在当今,师生间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可以各抒己见,甚至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作者明知学习苦,却以顽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去求学,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

5.谈谈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

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追求。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有价值。

6.学习本文后,你对学习条件的好坏与学习成绩的优劣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

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舍得吃苦,要勤奋(勤且艰),要专心(专)。一个人能够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和专心。

7.作者给马生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你觉得马生值得作者这样做吗?

进一步勉励马生刻苦向学。

值得这样做,因为马生贤能、有才、好学、善学、谦虚。

8.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我们当代中学生又该有一种怎样的读书苦乐观?

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刻苦求学,可以启示我们,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只有不畏艰难才能有所成就.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学习不慕富贵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专心学习勤奋学习,勇于战胜各方面的困难,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18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课件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课件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课件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课件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课件

更多相关推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本文写于他辞官后的第二年当时作者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作者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巴山中学赵永瑞在我校自主合作学习创建高效课堂的探索路上我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教学实验根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试着应用五步教学法即自主阅读互相研究质疑问答精讲讲练或拓展延伸读写训练现把我在上送东阳...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战宇锋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再者让学...

《送东阳马生序》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上完了送东阳马生序感想颇多让我真切体会到只有做了才会认真的思考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应该说这堂课还是按照我原先的设想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我预设的重难点但在抓住两个特点方面对文章特点还把...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主备人马蓓蕾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3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教学重难点1用对比来表现中...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例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例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文章思路清楚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2情智目标感情目标认识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教学时间第二学时教学手段多...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课件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课件,内容附图。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教学案

初二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送东阳马生序一知识梳理1重点词义解释加线的词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弗之怠懈怠放松益慕圣贤之道更加不敢稍逾约超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援疑质理引提出询2通假字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八年级语文下册 1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冀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123456

宋桂杰《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宋桂杰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