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例

时间:2024.4.1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文章思路清楚,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要害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教学中,我根据古文教学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根据本人在近段时间对《古文教法与学法》课题的一些学习体会,在教学中,我还有意地渗入与本文内容有联系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时代因素.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

上,把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学习观 教学实际:

按照本班学习古文的方法,先是检查预习情况:如生字词的读音,对课文的朗读,对重点字词的理解等,从检查结果看来,学生的预习还是很认真的。在学生的认真预备和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能流利地翻译出全文,看来一切都在正常的轨道当中。

翻译全文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以前自己的求学“勤且艰”,主要表现在哪里?请说说,并用文中原句证实。同学们都很有爱好地讨论起来,很快便归纳出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A、借书抄录:天寒弗怠,走送之

B、叩问困难:未降辞色,色愈恭,礼愈至。

C、求学艰苦:足肤皲裂,四支僵劲。

D、衣食粗劣:日再食,蕴袍敝衣。

看来学生把握得还不错,我暗自兴奋,赶紧趁热打铁,说:“作者主要从借书抄录、叩问困难、求学艰苦、衣食粗劣四个方面描写自己的求学“勤且艰”。面对种种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终学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在学习中碰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学生稍加思考之后,都踊跃发言:

周雪同学说:“我家骑自行车到到学校大约要二十分钟,我以前都抱怨自己

太辛劳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才发觉,我比宋濂幸福多了。”

张路同学说:“以前爸爸给我买了很多书,我总是看完了随手就扔。现在我才知道没有书学习有多辛劳,我一定要把我用不上的书捐给其它困难的同学。”

刘启成同学说:“我是个住宿生。以前学校偶然没电时我总是怨天怨地,嫌学校条件不好。现在我才知道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孟繁博同学说:“我的成绩不太好,我总是怪这个同学讲话影响我,怪那个同学扇风打搅我。现在想想,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今后一定改掉自己的惰性,好好学习。”

我真是越听越兴奋,觉得火候已到,正预备总结时,冷不防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梁剑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篇文章是骗人的,宋濂说假话。”大家都愣了,全班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刷地掉头看着梁剑。我也蒙了。但我马上稳住神,笑着问:“梁剑同学,你能说说你的根据吗?

梁剑大声说:“我是从课文语句中得出的。作者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砚池里的水都结成了冰,人的手指都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了,那还怎么写字抄录?所以我认为宋濂说假话。”

哗,全班炸开了锅,同学们都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赞同,有的反对,课堂秩序马上乱了。我灵机一动,决定来个课堂小辩论,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发言时,我有意让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先发言。

周雪同学说:“我不同意梁剑的看法。记得我有一次参加1500米长跑比赛时,跑不到一半我就觉得自己喘不上气,快不行了。我真想放弃。可是在大家的加油下,我对自己说,我决不能放弃,我一定要坚持到倒下去为止。结果我终于跑完了全程。所以我认为环境的艰苦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作者毅力过人,意志坚强,他就一定能克服这些困难。”

刘亚南同学说:“我也不同意梁剑的看法。记得前段时间我们都喜欢看《亮剑》,在《亮剑》里八路军战士所处的自然环境可比作者的恶劣多了,可是他们仍能战胜那些恶劣环境,打败日本鬼子。所以我相信作者战胜这些困难抄录书本是完全可以的。”

刘启成同学说:“我国古人就有“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的刻苦学习的故事,宋濂为什么就不能克服这点困难呢?”我愈加惊喜,忙说:“刘启成同学,你能把这两个成语的来由跟大家说说吗?”刘启成从容不迫地说:““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很爱读书,但是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照明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对白雪反射的光线读书。 “悬梁刺股”,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苏秦读书时常

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给自己提神。所以我认为只要宋濂读书的意志坚强,他也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把书读好。”一番话说得大家都频频点头,我兴奋地说:“ 他们几个说得真好。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苦难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只要我们意志坚定,战胜这些苦难,我们就能获得成功。”

梁剑红着脸说:“我错了。”我连忙说:“不,你并没有错。相反,老师还要表扬你看书认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我们以后都应该向你学习。同时,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很出色,说明他们学习也很认真。我们都应向他们学习。” 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教学反思:

上课之后,我对自己所上的这堂课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重视学生的预习。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学生能通过预习,初步把握了字词,疏通了文意,因此上课时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得较好,能很快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我始终都控制着教学的节奏,即使是在周贞智同学提出忽然式的问题后,我也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不断地把教学推向高潮。

三、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积极性。从依据课文内容所提出的“作者主要从借书抄录、叩问困难、求学艰苦、衣食粗劣四个方面描写自己的求学“勤且艰”。面对种种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终学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在学习中碰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讨论,到开展课堂小辩论活动,我始终能把握住学生的爱好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四、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的一些学习体会,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或相关的名句。如“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民间传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等名句,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例

东亚一中 段兴悦

20xx年12月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

A级:基础题

一.阅读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 宋濂 ,字 景濂 ,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 散文 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崇,赞许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 取得,买到 )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 (4) 弗之怠( 懈怠,放松 ) ...

(5) 走送之( 跑 ) (6)不敢稍逾约( 超过 ) ...

(7) 既加冠( 指成人 ) (8) 无硕师名人与游( 才学渊博的老师 ) ....

(9) 尝趋百里外( 快步走 )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充满 ) ..

(11)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

(13)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 (14) 俟其欣悦( 等到 ) ...

(15) 负箧曳屣 ( 书箱;鞋 ) (16) 持汤沃灌( 热水 ) ...

(17) 以衾拥覆 ( 被子 ) (18) 寓逆旅主人( 旅社 ) ...

(19) 腰白玉之环 ( 挂在腰间 ) (20) 烨然若神人 ( 光彩照耀 ) ..

(21) 緼袍敝衣 ( 旧絮;破 ) (22)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四支2同舍生皆被○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 ○绮绣 通“披”,穿着 ..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

2 “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

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二.阅读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县官日有廩稍之供( 指朝廷;国家供给的粮食)(2) 岁有裘葛之遗(夏衣; 给.....

予)

(3) 无冻馁之患矣 ( 饥饿 ;忧患 )(4)非天质之卑 (天资,人的智力;低下) ....

3.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

(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5.“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7.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8.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

9.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10.“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

心和毅力

11.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

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

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12.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3.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

是什么?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

重要性。

1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

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16.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

上联:昔日宋景濂

下联:今朝太学生

三.阅读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 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称道,赞扬) (2)乡人子谒余( 拜见 ) ....

(3)撰长书以为贽(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

(4)言和而色夷(谦和;平和) (5)自谓(说) ..

(6)论辩 (指谈论道理) (7)是可谓(是) .

3,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

是可谓善学者矣。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1流辈甚称其贤。○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7.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8.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9.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和议论。

10.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1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2.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3.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 刻苦了。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4.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5.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6.《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

育后人的目的。

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

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B级:扩展题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烨(huá)然若神人 .

C.无冻馁(něi)之患矣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B.余则缊(yùn)袍敝衣 .D.生以乡人子谒(yè)余 .

(1)不敢稍逾约: .

(2)弗之怠: .

(3)俟其欣悦: .

(4)负箧: .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走送之(跑) .

B.未尝稍降辞色(颜色) .C.尝趋百里外(曾经) .D.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

4.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全文从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6.从文中可以看出,明代太学生有哪些优越的学习条件?

7.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8.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翻译“寓逆旅”至结尾句。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0.解释加点的字。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

11.概括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2.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13.本文与《马说》相比,体裁上有什么异同?

14.本文与《马说》相比,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试一试

15.根据语境填写课外名句。

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我们只有“勤读”,才能走向成功;面对无边的知识海洋,我们只有驾着“苦学”的小舟,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段话正好验证了这样一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B级:扩展题标准答案

一、1.A yè

2.(1)超过 (2)懈怠 (3)等待 (4)书箱

3.B(脸色)

4.明初 开国文臣之首 当今文章第一 太史公 刘基 高启 宋学士文集 赠序

5.读书之难,求教之难,行路之难,衣食之难。

6.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7.对比。进一步突出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从而告诫他们要精其业,成其德。

8.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概括了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9.略

二、10.(1)其:代词,他(董生)/那里

(2)易:改变/容易

11.首段慰勉董生,说此去必有机遇。第二段笔锋一转,说此去是否有好机遇还不一定。

第三段借临别嘱托表明:有才能之士应出来为“天子”效力而不应归依藩镇。

12.劝董郡南不要北去,但又不便明说。

13.两篇短文的内容都是议论性的,但体裁不一,《马说》是议论文,跟现代的杂文大致相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赠别文章,重在叙述。

14.《马说》语言奇巧而言辩,文气畅达而波澜回转。《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语言恳切而意味深长,言外传意,委婉含蓄。

15.书山有路勤为径。

更多相关推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本文写于他辞官后的第二年当时作者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作者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巴山中学赵永瑞在我校自主合作学习创建高效课堂的探索路上我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教学实验根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试着应用五步教学法即自主阅读互相研究质疑问答精讲讲练或拓展延伸读写训练现把我在上送东阳...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战宇锋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再者让学...

《送东阳马生序》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上完了送东阳马生序感想颇多让我真切体会到只有做了才会认真的思考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应该说这堂课还是按照我原先的设想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我预设的重难点但在抓住两个特点方面对文章特点还把...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主备人马蓓蕾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3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教学重难点1用对比来表现中...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赠序和书序的文体知识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3反复朗读课文争取...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示例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贾峪镇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组撰写人董利娟审核人董利娟江丽24送东阳马生序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诵读古代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教材分析送...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案送东阳马生序宋濂课题送东阳马生序课型复习课课时一课时复习目标1积累宋濂及序有关的常识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教学实录

把课堂还给学生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教学实录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中学肖义刚4月26日天下着小雨中心学校的领导要到我校检查教学工作并深入到课堂听课下了第二节课后我在办公室坐着突然有学生来找我说领导到了我的教室去听课了我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语文八下第五单元第课时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及通假字等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3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