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篇一: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总复习中 “ 探索规律 ” 问题蕴涵着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教材中主要是从乘法口诀表中寻找其中蕴涵的一些数与数之间规律,同时探索图形之间以及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对于规律的探索,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的数的理解,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他学科发研究提供了基础。鉴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分了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直入主题,探索发现乘法表中的规律,先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发现各种规律,教师有意识地辅导有困难的小组,接着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例如:开始几个学生发现的规律还仅仅只停留在横着看竖着看原有的基础上,当有学生发现斜着看的排列规律后,其他的学生深受启发,马上顿悟,把学习过正反比例的知识也应用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二环节,巩固应用,直接安排 66 页中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巩固寻找数与数之间规律的方法。

第三环节:探索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数学,而这个现实不是成人眼中的现实,应该是学生眼中的现实,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数学是有用的。

摆放桌椅节约空间这一活动,和挂气球以及堆放小球的活动拉近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距离,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过程中,我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表示,然后上升到用代数式来反映规律,从而使学生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引导: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规律;当出现 2 种结论时再让学生验证;然后大家一起总结;做到了循循善诱,层层引导,重难点逐步突破。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篇二: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

1、对课标的把握不准。

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 到底让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这是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而不是动手操作,而且认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图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摆呢,于是最后决定不摆,直接分阶段出示图形。现在看来,没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过程,也就是对课标里的建议“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应该省略。

2、而且给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的时间少了。

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一是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二是没有让时间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篇三: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数学的探索规律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 6 节。本节课是难点、也是重点。

从学习内容上说,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

教学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习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

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最后在巩固练习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习。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用语言、符号、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针对这一点,我决定从首对于每次增加相同的数,探索规律,应用相同数乘以序号再加上或去掉 1 个数,此类练 1 道其次对于连续奇数 1,3,5,7? 第 n 个数是 2n-1 对于 奇数 3,5 , 7 , 9? 第 n 个数是 2n+1 ,对于连续 偶数 2,4,6,8,10? 用 2n 表示,对于 1,4,9,16,25? 这一类数用 n 的平方表示 对于 2,4,8,16,32? 用 2n 次方表示 于 1,3,7,15,31? 用 2 的 n 次方减 1 这些规律同学们要理解记忆。 另一种是日历中的规律,要求学生正确设出未知数,一般设中间位 a ,则上,下,左,右的数都可以表示,由此这 5 个数的和就可以求出,可以看出它与中间数的关系这就总结出日历中任意圈出 9 个数在一起时的规律及十字型五个数的规律, H 型的 7 个数的规律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规律时,用字母表示数,最后寻求规律。如随堂练习, 这就犹如游戏,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也利用数字的角度去揭示它的规律这些常见的类型要求学思考生深入探讨,思考研究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规律,我们探索出许多正确的规律,用它处理许多问题 。规律需要我们认真探索,严密并且对任何数都正确在课堂的学习上,我力求使学生在规律中自由翱翔。大胆发表现观点,用常用方法一技巧探求最常见的规律。

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


第二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目标定位的困惑

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教师认为:因为教材变了,试卷命题形式、内容、难度都在变,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得变,也得适应新形势。这种思想反映了教师认识上的不足:不是为了贯彻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实现新目标而改,还是为了适应教材、适应考试而改,是为新一轮的应试而改。新课程要求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改,改革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规划经营人生,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由于教师在认识上还有盲区,行动上还有误区,也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迷茫和游移,甚至停滞和倒退,所以现在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搞得地动山摇,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难怪有人说:再这样搞下去,课程改革很快会以失败而告终。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理解新理念。我们最初认识、学习新课标都是在没有教材、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由教育专家从理论上对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因此,我们所接受的新理念都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这些教育、教学理论缺少教学实践做支撑,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真正进入实战阶段以后才发现很多的设想都是行不通的,有些好的设想在实践中大打折扣,而真正得到落实的想法并不是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更少,这时教师对新课程的实践陷入了困境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不对失败的进行有效的反思,课程改革就无法推向深入,也无法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再次认认真真地学习新课标。由于这时我们已有了教材、有了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此时重温新课标,定有深刻的感受和感悟,对新课标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定能把新的理念、新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挺进。

2.角色定位的困惑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我们要求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很多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把握不好自己的位置,到底什么时候自己是引导者,什么时候是参与者、合作者?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并不能单一地定位为引导者、参与者或合作者。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应该是—个动态的角色。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不同的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时段教

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分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引入分数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究中来,当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后,教师就应该是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究规律,当规律探究告一段落时,教师又应该作为引导者将大家的意见、结果归纳与总结。不要将教师的角色单一定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自己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其实和教学形式有相同之处。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

3、开展探究活动中的困惑

( 1).开展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节“十以内数加法整理”课中,一位教师花了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十以内的加法算式,10分钟的时间归纳总结,使得一堂课单调而枯燥,虽然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但却背离了这一节课的真正教学任务;同样的一节课,另一位教师用10分钟分小组分部分整理加法算式,而用25分钟让学生来观察所有的算式,探索规律,交流与总结,整个课堂的气氛既活跃,学生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有用的方法与规律。所以,准确地定位课堂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对课堂活动的安排会起到指向性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活动应该是多形式的,不仅仅只有游戏才是活动,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也是活动,而且,活动应该为教学任务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干扰、延误教学目标的达到,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有益的课堂活动。

(2).课堂活动与学生习惯、能力的矛盾

我们在调查中,常常听到教师们感叹:现在提倡在游戏中、活动中学习,一节课热闹起来了,但是课堂秩序却越来越难以控制,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如果对学生控制过严,课堂又死气沉沉,学生得不到发展,如何处理好课堂秩序与活动教学之间的矛盾,常常使教师感到非常为难。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活动中、游戏中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对于课堂秩序也不能完全放开。那么,如何对课堂秩序加以控制呢?如何不让课堂秩序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呢?其实,真正的矛盾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与课堂活动教学之间的矛盾。要让活动教学的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应该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人手。

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我们应该比以往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就曾强调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训练:①学会思考是学生需要养成的首要习惯,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②学会表达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方法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③学会质疑可以让学生对同学的、老师的、书本上与自己想法相左的地方大胆提问,激发学生的求异精神,引发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④学会倾听是现在学生最缺乏的习惯之一,要培养学生适时听取他人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便于与自己的想法相对照,汲取他人的长处,激发自己的思考;⑤学会尊重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冲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⑥学会交流与合作放在最后,是便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开始合作。其原因在于合作交流一定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使学生间的差异不至于显现得过于明显,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事做,有话说。不至于让部分优生的思考取代了群体的智慧。只要在这六个方面对学生加以要求和训练,整个课堂就应该是活而不乱的,应该是紧张而有序的。

(3).课堂活动与学生数过多的问题

《标准》中,特别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要实现上述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去亲身参与数学活动,而在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目前,正是规模办学的时候,大部分学校远远超过了班级的额定人数,班额基本上在65人左右。班级学生人数太多,给实施新《标准》带来了困难,教师是无法成功扮演好他的角色的,尤其是难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无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难以实现新《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人本主义的课程观。

(4).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然而,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房乃至网络,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数学课还有一段时间。

《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5)学生难以完成课外习题,质量何在?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能听懂课还要会做课外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教材内容较浅,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原来的应用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弄懂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种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就要增加课时,但是每个知识都要增加课时,实际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课外题只会做很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没有了指导就无法完成,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这样下去如何应对考试,“质量”如何得到保证!

课讲了,学生仍不会做题的原因:一是资料编写仓促,没有领会新教材,学生知识衔接不上或者综合性太强,二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深,基本方法掌握不全,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三是教师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话知识的拓宽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四是教师用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标准认识这一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外练习只是对教材起辅助作用,五是课程理念变了而课外练习还与教材、新课标没达到配套或协调,还需要一段时间。建议教师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按照新课标的精神自己编写一些练习。切忌整版照抄,用老问题对新教材。

4.如何对教师和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

我们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不是如何改教材、改教法,而是教学理念变了、教材内容变了,与之相适应的考试该怎么考?我们研讨新课标新教材几乎所有的都会提到考试,考试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也是检验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考试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决定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常听教师们这样说:“新课程还是要考试的,无论怎么教,最后还是要面对一张考卷,还是根据学生的考分看教师的教学水平、看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何况现在的试题都要联系生活实际,题目中的干扰因素又那么多,难度要比原来大,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怎么让学生应对考试呢?”

虽然课改新理念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一体的总体目标,强调不但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评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我们考试的试卷考的是什么呢?一般只是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而不能反映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不能考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无法看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所以最终导致了还是一张试卷定质量,上级质量指标还是:优秀率、及格率再加平均分。“复杂的内容,单一的评价”,教师该如何面对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从考试的形式上来讲,笔试肯定是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当然,也不排除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其他方式的考试。在平时的评价训练中,要注意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采用笔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如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等,还可以采用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价。通过平时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标准》的全新的课程理念。

至于考试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内容要求,则应该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去做。有些教师惟恐按照《标准》进行教学要求偏低,生怕自己的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吃亏”,于是,在进行新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又将老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的较高要求补充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对各个部分内容的要求,严格地执行课程标准,以《标准》为准绳进行教学,发挥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维护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会遇到困难的,何况我国课程改革大面积的实验才刚刚开始,遇到一些问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关键是看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正视问题,然后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课改实验推向深入. 聚焦新课标,正视新课程,相信只要我们正真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也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在课改新浪潮中纵横驰骋,只有这样我国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更多相关推荐: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数学的探索规律是鲁教版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中的第七节这是本节的重点难点从学习内容上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1对课标的把握不准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总复习中探索规律问题蕴涵着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教材中主要是从乘法口诀表中寻找其中蕴涵的一些数与数之间规律同时探索图形之间以及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对于规律的探...

8《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有效教学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缺8数的探索激起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探索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

二年级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载德小学唐妙娟教材分析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

《§3.5探索与表达规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以问题为载体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学生才主动本节课试图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设置富有开放性挑战性且层层深入的问题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P29例10及做一做和练习五第7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2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分析能力3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事体会计算器的作...

二年级数学找规律1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单位周口店中心小学姓名李金萍找规律教学反思背景分析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

《用计算器开方》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计算器开方教学设计与反思黔西县中建中学刘金权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计算并利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于鸿雁的工作室用计计算教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的两次试教过程与思考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一第一次试教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