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时间:2024.5.13

五年级语文上册24课《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昭阳区南城小学 蒋恒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洗练、生动、形象。

教材解析: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然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课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王冕的出身,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写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仍不忘读书,孝敬母亲。第三段:第五至第六自然段写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刻苦学画,终有所成。第四段:第七自然段写王冕十七八岁时,不再给人家放牛,终日作诗学画,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教学难点】 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课文录音、文字、图片、语言等,创设情境,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2、朗读法,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介绍你知道王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少年王冕(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画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走近王冕,看看少年王冕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

2、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疑难问题呢?

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自由再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再读课文,细细品味

思考: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人呢?

3、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4、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最受感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习

1 、学生先自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圈画出来,作批注。

2、小组内讨论交流

以小组形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自学时勾画出的重点句子及读书后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王冕的家境贫寒)

2、默读第二段并画出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的难过和无奈,王冕的懂事、孝顺、体贴。)

3、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①秦家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 ③王冕孝敬母亲、不忘学习 。

学生讨论交流

从哪几件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王冕并不是真的快活,其实他是很想读书的?

1、“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2、“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4、

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1)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2)体会朗读。课件展示美荷图和相关句子,让学生欣赏,感受雨后荷花的美丽。

(3)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那么王冕为什么会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呢?他明白了哪些道理呢?

(4)假如你也看到这幅美景,你会怎么做?学生同桌交流

(5)大自然的美景深深感动了王冕,于是热爱学习的他励志学荷花,他画出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5、小组学习第六、七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王冕对画好荷花很有信心。)

(2)从哪里体会到王冕好学?

(从“攒钱”“托人”“起初……三个月之后……”等词中体会到王冕坚持不懈的好学精神。)

(3)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冕画得好?

(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4)他是怎么做才画好荷花的?

(观察细致,使王冕对荷花的颜色、形态了如指掌;对荷花的喜爱,使王冕赋予了荷花生机和活力;不懈的努力,提高了王冕画荷花的能力。)

三、谈话总结,拓展延伸

1、画荷花给王冕和他的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课文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四、作业

1.摘抄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2.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24 少年王冕

王冕出身 家境贫寒

辍学放牛 读书孝母

励志学画 终于成才


第二篇:24少年王冕教案


23 林冲棒打洪教头 (刘加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8个生字,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生字卡 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8个生字,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样的人?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发配 理睬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2)生字词释意。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2至7自段)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

4.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2、3);第二层(4_6);第三层(7)。

(五)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发配 理睬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准备 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

2.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层?

(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感悟。

3.讨论交流:

(1)林冲的“谦虚忍让”。

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 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 ②第四自然段: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请教了。”“只好”说明了什么?

③第六自然段: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输了”吗?

(2)林冲武艺高强。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评价: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出手迅捷、武艺高强)

4.小结:林冲是一个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人。

5.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

(1)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

(2)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

(3)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击)

三、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了吗?请根据板书来说一说。

(因为洪教头太傲慢,狂妄自大,林冲要教训教训他。)

小结:是啊!中华的武术,就精在一个字——德。做人,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记住这个字。艺高者,可以为师,德高者,可以服众。让我们都努力做一个有德之人。

四、课外拓展、推荐书籍。

1、林冲棒打洪教头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推荐《林冲风雪山神庙》,读一读。

2、想更多地知道以后的事情,了解更多的好汉人物,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读《水浒传》吧,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共同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都是英雄好汉,我要把《好汉歌》送给你们和我们的林冲。

板书设计:

23

林冲 谦虚忍让 傲慢无礼

洪教头 武艺高强 狂妄自大

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 24少年王冕教案(王剑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十岁时 体谅母亲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时 勤奋好学 孝敬母亲

十七八岁时 画画读诗 与母同游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a.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c.评价,再指名读。

e.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f.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g.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h.练习分角色朗读。

e.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交流:

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

(追问: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懂得人要有自信心;)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8)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24少年王冕

王冕出身 家境贫寒

体谅母亲 辍学放牛

纷纷自强 刻苦学习

家境好转 作画读诗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ǐn,前鼻音;暂zà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ài,三拼音;炙zhì,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学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设计:

暮春 姓孟 饮食 暂时 友谊 唯有 屋檐 按捺不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

教学重点

1、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教学难点

1、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教学过程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

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

26、清平乐 村居

(杨启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描写村居的诗。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介绍)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学生看插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7、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8、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9、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让学生再次看插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26、清平乐 村居

茅檐 小溪 青草

上片 环境

翁媪 醉里 媚好

大儿 锄豆 喜爱田园生活

下片 中儿 织笼 叙事

小儿 卧剥莲蓬 可爱

教学反思:

习作7(刘加梅)

教学目标 :

1、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2、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3、习作讲评

教学重点:

1、认真读一读“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有趣的一次实验”、“冬天”、“盼春节”等作文题目。

2、选一个你喜欢的作文题目,练习写作。:

教学难点:

1、也可以自己命题写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2、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

一、多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意思的作文题,你们想说读读吗?

2、出示相关作文题目及习作要求。师生共同品读、赏析。

3、看到这些作文题目,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件件往事,有趣的生活令人回味。

二、确定内容,自主表达。

1、在这些作文题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为什么喜欢它?

2、选择,确定自己打算写的作文题目。

3、小组讨论,确定作文题目,讨论写作方法,把握作文的重点部分。

4、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自己的作文内容。

5、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三、自由命题,相机辅导。

1、把你想写的作文题目写下来。

2、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四、朗读赏析,交流激励。

1、自读自改。

2、同座互读互改。

3、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教学反思:

练习7教学案(王剑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了解中国历史,记住朝代顺序,知晓历史名人。

教学重点:

读背《朝代歌》,了解中国历史。

教学难点:

将自己知道的历史名人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部分:读背“朝代歌”。

(1)我们以前背的《三字经》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谁能把这一部分背给我们听一听。

(2)这段历史交代了中国各朝各代的名称,为了方便记忆,有人把它编成了“朝代歌”,让我们都不得来背背吧!

(3)自由诵读,练习背诵。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5)这首“朝代歌”依次包含了哪些朝代?用“﹏﹏”画出来。想一想,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还不了解的?

2、学习第二部分。

(1)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住朝代的顺序,让我们把从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认识的古代名人按朝代填写在表格里吧!指名读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由填空。

(3)集体按顺序交流,不仅说出自己了解的名人生活在哪个朝代,还要说出他曾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

(4)小结。

3、作业设计

(1)把“朝代歌”补充完整。

唐尧虞舜

乱悠悠。 三国 统一, 朝

朝是对头。 五代又十国,

帝王休。

(2)在古代名人后的括号中填上他们所处的朝代。

鲁班( ) 勾践( ) 刘邦( ) 孙权( )

项羽( ) 祖冲之( ) 曹雪芹( ) 杜甫( ) 李自成( ) 李白( ) 岳飞( ) 王羲之( ) 司马光( ) 包拯( ) 郑和( ) 屈原(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12个关于“水浒”故事的成语,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跟“水浒”故事有关的成语,大体把握“水浒”故事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诵读跟“水浒”故事有关的成语,大体把握“水浒”故事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诵读与积累:

1、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浒传》吗?关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与“水浒”故事有关的12个成语,读懂背熟了这些成语,你就能知道“水浒”故事的思想内容了。出示12个成语。

3、自由练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不清楚的可以查《成语词典》。、

4、指名朗读成语,正音。

:敌军来了,就派将官率军抵挡;洪水来了,就用土筑堤拦截。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

替天行道:代替上天执行正5、交流词语意思。

哀鸿遍野:悲鸣的大雁遍布原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逆来顺受:对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的遭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逼上梁山:《水浒传》中林部等人因遭官府皖害不得已上梁山造反。的副县长来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采取某种行动。

劫富济贫: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

兵来交挡,水来土掩道,即按照天意,在人世间做正义的事。这是梁山好汉

打出的旗号,作为他们行动的宗旨。

志存高远:形容志向远大,与“志在千里”同义。

6、反复诵读这些成语。

7、练习背诵。

8、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教学反思: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杨启春)

教学目标:

让学生欣赏中国汉字的形体美,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特点,继续培养

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掌握匕字旁和戈字旁的运笔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掌握匕字旁和戈字旁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匕字旁和戈字旁的运笔方法,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特点。

教学准备:

写好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述: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写法。请同学们做好准

备。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要求: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字的间架结构,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描练的

实践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行楷的横与提,点与撇等相邻的笔画走势,以及他们之间

穿插挪让的美。让学生通过描临练习提高写字的技能。

2、教师在黑板上做示范,学生仔细观察运笔特点,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3、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小结。

三、教学写毛笔字。

1、要求:教学前可让学生朗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滴水穿石的启示,明白要写好钢笔字同样需要持之以恒。接着指导学生看清行款布局及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后在描红,并在描红过程中体会行款整齐的重要。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仔细观察。

3、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示范模仿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对写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兴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改正。

4、教师小结写毛笔字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分别写一页钢笔字和毛笔字。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杨启春)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表达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身份等。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重在讲清楚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要按照故事的脉络讲清情节,要讲得生动、形象、感人。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水浒传的故事判断。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讲讲你们搜集来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应充分创设情境,提供一个利于交际的氛围,使学生乐于交际。

2、教师发动学生将教室适当布置一下,在黑板上画一些水浒的人物形象,

或贴一些水浒故事情节的图片,还可以在讲故事前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录像,让

学生跟着唱一唱水浒歌曲等。

3、提供舞台,双向互动。教学时可不拘形式,提倡百花齐放。可以是单个

人在台上讲,也可以两人配合以相声的形式讲,还可以几个同学合作编排成小话

剧在演讲中讲等。

4、“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状态,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教师要注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5、要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体会到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

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是双方互动的。听的同学要做到认真倾听,有什么问

题要在听完后提出来,但在听的过程中不要打断别人的说话。最后还可以让全班

学生评一评,看看谁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

三、课后巩固。强调学生多说、多讲、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自己良好

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写出本次口语交际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更多相关推荐: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灵岩小学戴秀琴今天有幸参加西南片教研活动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心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龙虎塘中心小学洪丽英前段日子听了年级组王燕老师在我班执教的语文课少年王冕感触颇深现结合我对这片文章的理解谈一些想法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心了...

少年王冕 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所以在授课时我也抓住了王冕这个关键人物就他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这两点优秀品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然而对于我这个刚刚踏上讲台的人有太多的地...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少年王冕教学反思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及孝敬母亲的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让学生...

走近人物(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少年王冕教学反思撰写人黄钰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心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少年王冕教学反思少年王冕这篇课文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全书的第一回的前半部分王冕完全符合儒家君子的标准他的形象意义还在于他是作者言明主旨的一个依托课文描述了王冕少年时代自学成才的经历字里行间还透...

少年王冕反思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北陶肖城小学崔增杰课文少年王冕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而放弃读书去替人家放牛但是他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表现了王冕勤奋...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24少年王冕教学目标1检查预习初知王冕初知文意2品读第2自然段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王冕孝敬母亲的优秀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视频王冕画荷2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这位大画家王冕了解他少年时候的生活板书24少年王冕二检查...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山东省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王艳玲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2教材版本苏教版第九册语文3教学课时第二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通过百度搜索搜集王冕的生平故事并整理成自己的文字二教学课题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荣炳)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镇江市丹徒区荣炳中心小学凌书花教材简析本文叙述了王冕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终成画荷高手的故事展现了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本文有三大写作特色一利用语言动作刻...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孝顺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3理解闷得慌的含义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少年王冕板书课题...

24少年王冕的教学设计

24少年王冕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4感受雨后美景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查阅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1师导上...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