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五

时间:2024.4.27

When I consider every thing that grows Holds in perfection but a little moment, That this huge stage presenteth nought but shows Whereon the stars in secret influence comment; When I perceive that men as plants increase, Cheered and cheque'd even by the self-same sky, Vaunt in their youthful sap, at height decrease, And wear their brave state out of memory; Then the conceit of this inconstant stay Sets you most rich in youth before my sight, Where wasteful Time debateth with Decay, To change your day of youth to sullied night; And all in war with Time for love of you, As he takes from you, I engraft you new.

我思索时间一切的生物

都只能繁茂极短的时期 这座大舞台上的全部演出

无不受到星空的默化潜移

我觉察人类像植物一样增多

一样被头顶的天空所鼓舞和叱责

在朝气中雀跃,过顶峰而下坡

耗尽勇气直至在记忆中湮没

这五常的世界还突发奇想 让你青春焕发在我的眼前

随时光的流逝,你不再风光

青春的白昼换成了晦暗的夜晚

为了爱你,我要跟时间竞争

我你接上新的枝头,获得重生


第二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20xx年第5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1 No.5 第31卷(总第131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Oct., 200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范志慧 张成智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不胜枚举。本文从国内十四行诗的三个全译本中,选择了其中的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从其语言,标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 翻译理论

作者简介:范志慧(1967-),女,无锡市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6)05-0138-05 收稿日期:2006-03-22

一、 引言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一部十四行诗集,和两首长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巨人之一。他“是雄踞在文艺复兴峰巅上的高吻苍穹的鹰。在他站立的地方,没有第二个人同他比肩。”(徐葆耕,2003:102)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十四行诗集》尤为引人关注。

中西学者对莎翁的十四行诗集都有极高的评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其神秘性和那种特殊的亲切感,还在于作为诗本身,这部诗集在多方面的成就,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这些诗不仅仅是一部日记式的独白或多声复调式的写实,这些诗行还在其所阐述的哲学、宗教等主题方面,在其所表现的作为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方面,无论何种意义上,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罗益民, 2004)十四行诗的“语言华丽典雅,比喻新奇,双关多见,想象奇特,诗意浓郁。”(王宏印,2004:1)

莎翁的十四行诗集是英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历来备受学者们的推崇。在莎翁的154首十四行诗中,第十八首被公认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有学者评此诗曰:“灿若朝霞,情调优美,又有足够的深度,正如莎士比亚本人夸口的那样是一首不朽的十四行诗。”(蒲杜戎,彭晓华,2000:5)在此诗中,作者以疑问句开篇,将爱友比做夏天,又言夏天不及爱友之美;转而说爱友之美只有在作者的诗行中才会永恒。比喻精巧,构思奇绝,一问一答,一叹一赞,其迂回曲折令人折服。

国内莎学者众多,爱好者亦为数不少,不少专家学者都曾尝试过翻译此诗。至于国内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译文,《从柔罗巴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一书曾提到了B女士的一篇文章,仅其中就列举了十种(黄杲炘,1999:277-283),而其它未被收录的译本就更多了。因而对这些译文进行比较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作者收集了梁实秋先生,曹明伦先生和阮坤先生的全译本,对三个译本中的第十八首诗的三种译文进行了比较。

二、 译文比较

1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2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梁: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曹: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

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阮:我能不能把你比做夏季?

你比夏季更可爱,更温柔。

(本文所引用之十四行诗英文文本采用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19xx年版)

138

在本诗的起首句中,对第一个单词的翻译,不同的译本就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曹译为“是否可以”,梁译是“可能”,阮译是“能不能”。曹译理解为可以,梁实秋先生和阮坤先生理解为能够。“是否可以”是征求听话者的许可,征求听话人的意见;能够则涉及到个人的能力问题了,“表示有能力或善于做(某事)”,或“表示客观条件或情理上许可”(李行健,2004:947)。不同的措辞,令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查询《朗文当代高级英文词典》,shall的第二条解释为“(used esp. with I and we, in questions or offers that asks the hearer to decide 尤用于与I 和we连用的要求听者作决定的问句中)...好吗?要不要...?”,并举例句“Shall I (=do you want me to) open the window?我打开窗户好吗?” (朱原等译,1998:1393)。由此可见,shall并没有能力的意思。事实上,David K. Weiser曾评价此句时说

“The opening question-‘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combines two very different meanings. The first is whether or not to make this comparison. The second is whether the comparison is just. The distinction is useful because the speaker replies affirmatively to the first question and negatively to the second. He finds the comparison worth making, even though his beloved one exceeds that of ordinary nature.”(Weiser,1987:130)

显然,这个问句包含两层意思,要不要这么比喻,此其一;这么比喻是否恰当,此其二。曹译用“是否可以”巧妙地将这两层意蕴译了出来。

第二行的三个译文中,梁译和阮译均没有出现转折连词,只有曹译使用了虽然二字。“虽然”之意在原文的字面上并没有体现出来,却隐含在全诗的字里行间。全诗以将爱人比做夏天,作为让步,突然峰回路转,引出爱友之美远胜过夏天,而爱友之美不如自己的诗歌之美,因为爱友之美须借助诗人的诗作才会永恒。诚如辜正坤教授所言,“自然界的夏季纵然美妙,却不如爱友的青春美貌的夏季美妙,然而爱友的青春美貌再美妙,却妙不过诗人自己的不朽诗作。”(辜正坤,2003:230)。辜先生的四句评价,共用了“却,然而、却”等三个转折连词。曹先生选用“虽然”,完整地表达了全诗的让步转折之意,将其中的巧妙意趣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一词而尽得风流。

5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6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梁: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常常又遮暗他金色的脸;

曹:有时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

它金灿灿的面色也常被遮暗;

阮:天眼有时照射得太灼烈,

它的金色容颜常常晦暗,

第五行中,“eye of heaven”指太阳,这是非常形象的用法。梁先生,直译为太阳,损失了原文形象;曹先生译成天空之巨眼,保留了原文形象,译出了诗味。阮先生译成天眼,成功地保留了原文形象,然而“天眼”与 “照射”的搭配却略显生硬。正如奈达先生所言:“妨碍翻译的其实不是译者对所译题材了解过多本身,而是由于译者因此而丧失了想象力。译者对所译题材非常熟悉,因而他们满以为读者也会同样熟悉,结果在翻译时往往是‘对牛弹琴’。”(谭载喜,1999:203)诚哉斯言!阮译“天眼”,设想读者完全理解天眼的含义,没有预料到缺乏英语背景知识的读者会有理解的障碍,因而在翻译时,直接将天眼当成太阳,从而引出“照射得太灼烈”之句,略显生涩。相对而言,曹先生则将eye of heaven 译成“天空之巨眼”,由此引出巨眼之目光,合理而自然,理解起来也不会觉得晦涩困难。

11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12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梁:死神不能夸说你在他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曹:死神终难夸口你游荡于死荫,

当你在不朽的诗中永葆盛时:

阮:死神无法撒阴影将你抓,

139

不朽诗中你与时间永垂。

关于第十一行,阮坤先生在译本中有个英文注解:“Nor shall death boast that you roam about in his darkness, i.e. you shall not fall under the threat of death.”(阮坤,2001:37) 这句诗行的意思是明朗的,其汉语译文却是五花八门。只是作者为何要这样说,为何要使用这种看似晦涩的说法呢?事实上,文学作品中在译者看来“大部分意义隐晦之处,都是由于我们对原信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甚了解造成的,而不是原作者有意传递晦涩的信息。”(谭载喜,1999:14)

对于此句,曹明伦先生在其译文中也有个注释“此行语出《圣经·诗篇》第23篇4节:‘虽然我穿行于死荫之幽谷,“Yea, though I walk through 但我不怕罹祸,因为你与我同在……’”(曹明伦,1995:27)原来如此。The Holy Bible有云: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 for thou art with me; thy rod and thy staff they comfort me.”(The Holy Bible, Psalms: 23)读到这条注释,读者方才明白,原来莎翁在此借用了一个典故。事实上,“莎翁在其154首十四行诗中引用或化用《圣经》典故的地方有十四处之多,这些用典或援古证今,借题发挥,或据事类义,由此述彼,令典故所在诗篇更加简练含蓄,意蕴深厚,能引起受基督教文化熏染的西方读者丰富的联想,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诗人借典表达的感情、观念和阐释的事理。”(曹明伦,1997)无可否认,无论中西诗歌,都喜好用典。而典故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又使它成为诗歌翻译中的另一障碍,译者不明就里,极易造成误译漏译。

三、 行尾标点

在第二句的标点上,曹译和梁译均为冒号,维独阮译为句号。笔者核对阮先生的英文文本,发现阮先生的英文文本赫然是“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梁实秋先生的英文文本则依然是冒号。曹先生的译本没有提供英文文本,不得而知。梁先生在例言中指出“译文根据的是牛津本,W. J. Craig编,牛津大学出版部印行。”(梁实秋,2002:例言)曹先生也在译本中指出,“本书依据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Sonne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xx年版、Penguin Books Ltd. 19xx年版译出”(曹明伦,。1995:248)笔者查询了钱兆明的注释本,和The Colonial Press, Inc.的Complete Sonnets And Poems 两书,均为冒号。事实上,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三个汉译本的在整首诗的行尾符号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试比较一下梁实秋、阮坤和钱兆明英文版诗歌的行尾标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在三个汉译版本中,符号存在差异之处共计六个,分别是第2、4、6、8、10、12行,均为偶行,尤以第十行为甚,三个版本,用了三个不同的标点。而在国内的三个英文版中,符号存在差异之处共计四个,分别为第2、4、8、12行,第十行反而一致使用逗号。

在提供英汉对照的两个版本中,梁的译诗相比较其英文诗,改动了两个符号,分别是第8、10行,分别将“;”改成“。”,“,”改成“;”。

阮译本在其提供的英文文本的基础本上,改动了四处,分别是第4、6、8、10行。第6行行尾完全应当遵照原文用分号,或者是句号,至少不应当是逗号。因为第5、6两行都是描写太阳,第7、8两行描写的是则是every fair(每一种美丽的事物),而且原诗用的也是分号。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符号也是文字,符号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短诗中尤其如此。符号是有意义的,翻译的过140

程中,符号也是翻译的对象。在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中,行尾符号仅有14个,不同的译本,为什么出现了符号不统一的现象呢?笔者查阅了数种收录了此诗的原版书籍,对其行尾符号进行了收集比较,并制成表格如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注:*表示无标点

五个国外版本中,符号存在差异之处竟达五个,集中在第5、6、8、9、10行。奇怪的是,在国外版本中,行尾符号存在差异的第5、6、9、10行,在国内三个英文版中,竟出现了高度统一的现象。而在国外版本中原本不存在符号差异问题的第2、4、12行,在国内的英文版本中,却都出现了差异。

事实上,莎翁十四行诗的标点符号,历来存在争议,至今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版本。从十四行诗的第一个版本(即1609年Thomas Thorpe的四开本)开始,它的标点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不少版本在其前言中都提到过标点的问题。

“The text of the 1609 Quarto of the Sonnets and A Lover’s Complaint is fairly good, … The punctuation is inconsistent. At one time it is subtle and striking, at another obviously wrong.”(G. B. Harrison,1949: 22 )

“The book seems to have been issued without Shakespeare’s knowledge, certainly without his supervision; misprints are unusually frequent; the punctuation often neglects both sense and rhythm; and there are often errors of more consequence which no author or competent reader could have overlooked.”(C. Knox Pooler, 1943:vii)

诚然,这首译诗行尾标点符号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英汉语自身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性;另一方面,莎翁十四行诗的本身在行尾标点上就存在争议和不统一的现象。正因为这样,国内译者在翻译十四行诗时,选择一个相对较好的版本,比如河边版,企鹅版,耶鲁版,剑桥版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鉴于翻译过程中,标点符号本身就是极易被忽视的对象,因此,只有译者和编辑加倍小心校对,方可避免没有道理的标点错误。

标点符号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不同的标点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修辞功能,十四行诗中行尾所用的标点种类本来就不多,笔者对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xx年版的Complete Sonnets and Poems of Shakespeare中第一至第十八首的行尾符号进行了统计,发现总共只用了六种符号,分别是逗号、冒号、句号、分号、问号和感叹号,译成汉语时,这些符号可供选择替代的符号就更加屈指可数。更何况莎翁的十四行诗标点本来就十分复杂,是故,译者在处理这些标点时,必须十分小心,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应当尊重原文的标点。

四、 结语

在语言方面,梁实秋先生的译文语言带有鲜明的五四色彩。曹明伦先生的译文,文字鲜活,朗朗成诵,通过使用四字成语和三字词组,语言也显得俏皮生动。阮坤先生的译文“以十个字建行”(阮坤:2001),因为字数的限制,行文之自然与流畅受到了一定影响。

在字数方面,梁先生的译文不受字数限制,每行字数不等,多则17字,少则9字(含标点),形式上比较自由;曹先生的译文前十二行13个字,后两行14个字,行中和行末出现的标点均算字数,足可见其译诗更具灵活性和规范性。阮先生的译文每行均是10个字,但是行中和行末出现的标点不计字数,如全诗最后两行,阮译为“只要人能呼吸,眼看的清,/这诗将长存,并给你生命。”两行共计四个标点均不计入字数。

在注释方面,梁译加入注释两条,其中还加入译者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读来宛如译者现身说法,甚觉亲切;阮译的注释共有七条,且为中英文对照,诚如译者在《〈十四行诗〉导读》中所说,“本书注释以威廉·柏托注本(William Burto, The Sonnets, The Signet Classic Shakespeare, 1964)为参照本,同时参考钱兆明注释本(《莎士比亚注释丛书》,The Sonnets,

141

《十四行诗集》,商务,19xx年版,略作增删)”(阮坤,2001:导读13),因而考据充分,也方便读者的阅读;曹译加入注释一条,系译者经过自己的考证,并在圣经中找到了用典的出处,严谨而有据,令人信服。

在韵式上。三个译诗尽管均为韵体韵诗,却各有不同。梁译基本上遵循“abab,cdcd,efef,gg”这一韵式,基本反映了原诗的韵脚特点。曹译严格遵循“abab,cdcd,efef,gg”这一韵式,近乎完美地反映了莎翁十四行诗的韵脚特点;阮译采用偶行押韵的形式,即“*a*a,*b*b,*c*c,dd”韵式(*指没有用韵)。

译诗本来已经很难,要将诗歌翻译得尽善尽美则是难上加难。读者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等等,都存在着差异;同样,译者的文化品位,知识结构等也存在着差异。在译者看来已经很美的译诗,在不同的读者眼里,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三位译者的译诗,各具特点,可以满足不同读者审美趣味。总体来说,曹译在可读性,可信度,可诵性等方面均要优于梁译和阮译。

[参 考 文 献]

[1] 朱原等译. 朗文当代高级英文词典[D].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 梁实秋. 十四行诗[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 曹明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4] 阮坤. 十四行诗集[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D].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6] 钱兆明. 十四行诗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7] 罗益民. 宇宙的琴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音乐主题结构[J]. 名作欣赏, 2004(4).

[8]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9] 蒲杜戎,彭晓华. 英美诗歌选读[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10] 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 王宏印. 英诗经典名译评析——从莎士比亚到金斯伯格[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12] 徐葆耕. 西方文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 曹明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1997(3).

[14] 黄杲炘. 从柔罗巴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5]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4.

[16] The 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M]. Canada: World Bible Publishers.

[17] M.H.Abram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ourth Edition, Volume 1 [M].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Inc. 1979.

[18] William Shakespeare. Complete Sonnets And Poems[M]. Massachusetts: The Colonial Press, Inc., 1966.

[19] George K.Anderson. The Literature Of England,Third Edition, Volume 1[M].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79.

[20] Alexander W. Alliso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 Revised Shorter Edition[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Inc. 1975.

[21] Dr. David G. Pitt. Complete Sonnets and Poems of Shakespeare[M]. New York: 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66.

[22] G.B.Harrison. The Sonnets, And A Lover’s Complaint[M].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55.

[23] David K. Weiser. Mind In Character---Shakespeare’s Speaker In The Sonnets [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87.

[24] C. Knox Pooler The Works of Shakespeare Sonnets[M]. London:Methuen And Co. Ltd.. 1943.

[25] G.B.Harrison. The Sonnets And A Lover’s Complaint[M]. Middlesex: Penguin Books,1949.

[责任编辑 王会]

A Comparison Of Three Translations of Sonnet 18 of Shakespeare

FAN Zhi-hui ZHANG Cheng-zhi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 William Shakespeare’s sonnets represent the peak of English sonnets. They are generally called Shakespearean sonnets. Many Chinese scholars have introduced them into China. This paper compares, from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and punctuation,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Sonnet 18 of Shakespeare and points out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each of them.

Key words:Sonnets;Shakespearean;punctuation

142

更多相关推荐:
清欢——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8有感

清欢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8有感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她可爱也比她温婉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热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被机缘或无偿的天道所催折没有芳艳不终...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0首读后感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0首读后感20xx级经济学黄羲学号0924411022一首好诗能够在任何时候给人以力量用这句话来形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六十首是再恰当也不过了已记不得读过它多少遍了但每次的阅...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浅析

赏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46首提示1这个作业不是单纯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是通过分析怎样写来达到对写什么的揭示即结合诗歌多种艺术技巧的运用来分析其主题思想不要仅就主题谈主题和随意发挥地谈感想注意以下方面2分析意象...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赏析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总体上表现了一个思想爱征服一切他的诗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赞颂了人的尊严个人的理性作用他的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此时正是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传到英国的时期因此反映了这一时期的...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hakespeareSonnet12WhenIdocounttheclockthattellsthetimeAndseethebravedaysunkinhideousnightWhenIbe...

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他在世界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作品让全世界的读者叹为观止他的十四行诗更是精妙绝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读十四行诗我们不仅感受其语言的优美...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ShallIcomparetheetosummer39sday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Roughwindsdoshake...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8分析

莎士比亚所处的英国伊莉莎白时代是爱情诗的盛世写十四行诗更是一种时髦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其十四行诗集更是流传至今魅力不减他的十四行诗一扫当时诗坛的矫柔造作绮艳轻糜空虚无力的风气据说莎士比亚的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经典

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RoughwindsdoshakethedarlingbudsofMayAndsummersleaseh...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八首赏析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39sday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狂风会使五月娇蕾红消香断Roug...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WillianShakspeare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作家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的斯特拉福城34岁时被公认为新崛起的剧作家著名的作品...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译本与辜正坤译本

译界名人名家阅读作业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译本与辜正坤译本1对创作背景的认识不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梁实秋和辜正坤也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他们各自在序言中就已阐明立场梁认为莎翁的大部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读后感(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