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导学案》读后感

时间:2024.3.15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读后感

初一(7)班 陈晓红

语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然而,怎么才能教好语文呢?这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我常常跟学生开玩笑:“辛辛苦苦学了三年语文,打开中考语文试卷,却发现一道题都没学过。”这句话有几分玩笑,更有几分心酸。十多年的教学下来,我对怎样上语文课已经麻木了,无非是学学新字,看看新词,再分分段,最后讲讲中心思想,一篇课文就这样讲完了。然而,学生学到了什么?

语文教学应该怎样革新?怎样才能走出填鸭式的死胡同呢?最近,拜读了《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深深有所感悟。书本的序,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怀才不遇的无奈,而望穿秋水,则是换一种心境的期待。”这一句颇有哲理的诗句就将我的心牢牢抓住。怀着野渡中等待摆渡人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主张“服务于学”,提出由“唯师”转变为“唯生”,由“唯教”转变为“唯学”,把“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作为导学案设计、使用原则,真正把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主角”、“主体”、“主宰”、“主讲”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当学海中的渡船。

结合语文教学,什么才是我们的“渡船”呢?我认为,语文学习就是为了让我们读懂写作者的情感,写作者的心。为了读懂写作者的心,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感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写作者情感,从语言 1

文字中感悟写作者内心脉搏的跳动。感悟就是语文的导学案,感悟就是语文的“渡船”。怎样才能从语文教学中积累感悟,学会感悟呢?

一、拓展延伸

要从短短的一首诗、一篇文章感悟到作者的内心是很难的。作者的一首诗、一篇文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作者的许许多多作品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一首诗、一篇文章,还要拓展延伸到课外,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广见闻,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才能全方位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例如,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家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是最晦涩难懂的。但是,如果学生读完《朝花夕拾》、《呐喊》,就能读懂了鲁迅的时代背景,读懂旧民国时代呐喊者孤寂,也就明白为什么鲁迅笔下为什么写得那么晦涩,为什么不酣畅淋漓地直抒胸怀。再例如,一首《望庐山瀑布》并不能体现李白的浪漫瑰丽,但是当你读过《早发白帝城》《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你就明白了李白的奇思妙想,感悟李白浪漫不羁的内心。因此,语文的导学,就在拓展延伸。我们学习语文不是为了了解这篇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读懂一个作者,读懂一个时代。

二、自我感悟

一百个人读一篇文章,就有一百个感悟。语文教学不能先入为主,把老师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我们新时期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造之精神的人。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素质教育往往成为口号,而应试教育则愈演愈烈。 2

我们的新教改,我们的导学案设计就是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培育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从这个原则出发,我们语文教学不是要告诉学生一篇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要放开限制,敞开胸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反映。无论它是什么,有了自主感悟,有了自主思考,学生才学到生活中的语文,而不是学到死板语文、僵化语文,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质。

三、讨论提升

引入课堂讨论,是新教改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教学,往往是老师“满堂灌”,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引入课堂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展示学生自主思考的成果,让学生聆听不同角度的分析,对照自我思考的结果进行自我肯定或者自我否定,达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的目的。一个学生敢于在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观点,他必将在内心中多次反复地思考,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这个过程就是提升。一个人的思考是独特的,一个人的思考也是局限的。将一个人的思考讲出来,听取多个人的思考,“兼听则明”,“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我们才能找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我们才能解答存在的疑难问题。

教学观念的改革讲起来容易,真正落到实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所提倡的教育理念、设计形式、设计内涵、教学系统、教学手段等方面蕴含着诸多创新的教育教学元素和智 3

慧。要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丰富的元素,离不开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正如书中所讲: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本着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思想进行尝试实践。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读《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从中找到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认真参与教学改革实践,在研读新课标,调查学情,学法指导和分层设计等方面狠下功夫。相信《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就是教育中的一艘船,登上了这艘船,就不再是眼望秋水,而是从容地到达彼岸吧。

4


第二篇: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读后感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读后感

张学文

自从昌乐二中学习回来后,我校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课堂出发,打造高效课堂。就在我还很困惑、迷茫的时候。李校长将一本《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交给我,让我利用假期和开学的前五天把这本书好好读一读。我如获至宝般地捧书研读,受益匪浅。书中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怀才不遇的无奈,而望穿秋水,则是换一种心境的期待。”这一句颇有哲理的诗句映入我的眼帘,将我的心牢牢抓住。心里想着,或许这本《导学案设计》就是教育中的一艘船,登上了这艘船,就不再是眼望秋水,而是从容地到达彼岸吧。全文共有六章,十个专题,从教案的种种弊端引出导学案,它为我深刻地剖析了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等等,为导学案揭开了身上的神秘面纱,使之在我的心目中渐渐地清晰起来,明朗起来。读后受益匪浅,具体感受如下:

一、设计导学案理念要先行

理念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理论才能保证我们导学案设计的方向不会偏颇。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我们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和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讲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它既是一个隐含教师主导作用的文本——导案,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文本——学案、练案。还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交融生命对话的有机载体,一个蕴含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文本。我把它比做是汽车上的“导航仪”,它给学生规划出线路图,指引学生如何到达学习的目的地。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安全的心里文化环境,树立“展示者无错”的概念,渗透“展示问题、暴漏错误”比“展示成果”更有价值。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做到“四不、四敢”:不唯书,敢于向文本质疑;不唯师,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唯众,敢于表达个人观点;不唯一,敢于另辟蹊径。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两个层次(指组内交流和班级交流)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四是展示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成果交流、问题暴露、拓展生成的互动平台。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具有生动性、互动性、问题性、层次性,展示不是对所学内容的重复,而是提升。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

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三、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收获

收获一:“教案”和“导学案”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设计”。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

“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从而设计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设计”。 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我的理解是:如果把学生比作太阳,那么“教案”就是“地心学说”,而“导学案”就是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收获二:导学案编写要求

1、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因此,编前必须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先由主备人“个备”,再返回学科组“群备”。主备人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完善、修订。任课教师拿到导学案后再根据本班具体学情进行“复备”,这样,导学案方可进入课堂使用。

3、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

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4、导学案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

通常第一层次为“识记类”,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迅速解决;第二层次为“理解类”,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第三层次为“应用类”,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层次为“拓展类”,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挂钩。

5、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

6、每个导学案的份量要适宜,言简意赅,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通常一学时为16开纸正反面2个页码。

收获三:“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过去我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必然使学生有口不能辩,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有手却不能动。无论备课也好,写教案也罢,都只能是课前的一种预设过程,与实际课堂是有一定差距的,它绝不能代表上课。这主要表现在,备课的内容和涉及的范围要大于上课的内容,而课堂上自然生成的问题又是备课无法完全涵盖的,他们之间不能等同。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导学案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可以解读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按照导学案的使用要求,教师要提前发到学生手里以便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的设计中,特别注重了分层设计题目,关注每一层次的学生,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准备的是自助餐式的练习,让尖子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什么叫负担过重?当一个学生喜欢学习时,他就没有负担;当一个学生厌学时,再轻的书包也是负担。设计开放的问题,创设生活的情境,鼓励个性的见解,引发学生的质疑,激起思维德碰撞,张扬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内化。教师所有的“教”都是依靠“学”来体现,离开学生的“学”,教师就无所谓“教”。

四、两个转变

我认为要把导学稿运用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做好两个转变:

一、教师观念、方法、行为要转变 。

首先,认识到使用导学案的好处。其一,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的启发式教育模式到教师引导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以自主学习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转变。其二、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由原本陷入题海战转为按“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去学习。其特点是:深刻预习、活泼研习、精当补习。其三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变化。教师由原本围绕着“课本”转、转化为围着学生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促使教师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学”,关注研究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样?让教师少教甚至不教,让学生的学习能勤于自主、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创新。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一切的教都是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来做。

第二,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依靠学生:“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到学生中找。”前提是研究学生、分析学生认知起点,学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第三,要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另一方面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

第四,导学案要努力做到“四精四必”。精选,指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精讲,指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不要满堂灌,落实在启发解惑上。精练,指课上多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精批,指通过精批发现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是对精批的高效落实。以“精”来提高质量,以“必”来调控负担,贵在“精”字,重在“必”字,功在课外,利在课内。

第五,用“导学案”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提高效果上的“攻关”能力;提高学习中的“导演”能力。

备课中的“厨师”能力:在备课中,教师应是厨师,把“导学案”烹制成一顿适合学生口味,营养丰富的美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选例题习题,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 “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学习中的“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减少课堂语言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增加知识与思维密度,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效果上的“攻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让课堂真正的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第六、要注重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服从于学的需要。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教师常常是不一致的,处理好符合学生思路的问题解决,是增强教学功效的重要手段。一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要服从学生,首先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二当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不一致时,教案要服从课堂,要调整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例子)三进度要服从效果,当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

第七、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查并批改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二、学生思想、方法、行为要转变。

导学案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导学案的实施要靠师生合作互动,其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因而,在导学案实施之前,对学生提出了如下使用要求:首先、学生认识到用“导学案”有助于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行的形成。一是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较为顺利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二是优化了自己的学习品质。三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了优化。自己在导学案的导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大都是在静态中完成的,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自己的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拿到导学案后根据其内容认真预习(用好双色笔)。自己必须要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以便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在完成导学案时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第三,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用黑笔)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对导学案进行订正(用红笔)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反思”。

第四,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包括整理问题、知识要点、生成性的知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装订成复习资料。

这些观念讲起来容易,真正落到实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是说这双桨不是随便就能划动的。正如书中所讲:立足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充分体现了基于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而它的设计本身不仅仅是定位于教学层面。它是对课堂教学、班级组织建设、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反馈、班组文化建设等整体教学系统的统整与建构。所以在教育理念、设计形式、设计内涵、教学系统、教学手段等方面蕴含着诸多创新的教育教学元素和智慧。这些丰富的元素一旦缺少了可操作的技术是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很好的呈现出来的。因此,找到了这副渡船的浆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要按书中所要求的“宁浅勿深、宁近勿远、宁小勿大、宁下勿上”的原则,本着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思想来尝试实践。最后借梁光明老师的两句话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

更多相关推荐:
高效课堂22条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22条读书笔记黄爱华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不为半个月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了高效课堂22条一书我认为高效课堂22条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还是提升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走进高效课堂》读后感--

走进高效课堂读后感走进高效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走近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在学校推荐的众多书目中走向高效课堂一书对于当今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最具实际意义读了这本书感触很多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

高效课堂读后感

和谐课堂的建构是为高效课堂的基石读刘金玉老师的高效课堂八讲之第一讲仓前中心小学章苏琴作为一名处于一线的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是我孜孜以求的近日阅读刘金玉老师的高效课堂八讲这本书非常受到启发在本...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本期我认真拜读了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22条使我对新课改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传统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教师丢了教育的幸福让学生变得更加疯狂教师要找回教育的幸福感学生要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教育就得改...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摘要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本文中所提到的高效课堂是把...

高效课堂读后感

高效课堂读后感篇一高效课堂gt读后感读了这本由六十七位老师的心得结晶所编成的高效课堂萦绕在我脑海中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我查找了相关资料对于高效的课堂有许多种看法以下列举几种其一所谓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读后感

初读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任平利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场所是知识传递情感交流能力提升的场所如同生命有机体一样也是生长着的课堂是生长的表现在内容的衔接时间的延续和师生的共同发展上课堂教学是复杂的复杂得就像生命有机...

解密高效课堂读后感

解密高效课堂读后感解密高效课堂gt读后感衣玉梅寒假里认真研读了解密高效课堂很有感触这是一本令教师追求高效课堂的指导性书籍赵徽和荆秀红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简明而可行的方案这本书从实现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快乐学习三个方面...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让课堂成为孩子狂欢的舞台学习高效课堂22条心得体会宁干中心小学黄海莲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简洁的语言高度的概括鲜明的方向这是我读过高效课堂22条后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这也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过去人们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

怎样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读书心得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怎样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读书心得读了怎样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相关文章我理解了什么是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在有效教学中学生是积极主动...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站在杜郎口感受成功的喜悦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高效课堂22条是李炳亭潜心研究教育10余年醉心钻研教学半辈子的狂人的关于课堂教学理论探索的精华看完后最深的体会是它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讲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给我们...

高效课堂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