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时间:2024.4.20

让课堂成为孩子狂欢的舞台

-----学习《高效课堂22条》心得体会

宁干中心小学 黄海莲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简洁的语言、高度的概括、鲜明的方向,这是我读过《高效课堂22条》后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这也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过去人们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让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分装给学生,这也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出力不少却收效甚微。而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效课堂22条》都在大力提倡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真正去操纵学习的主动权。新标准要求下的课堂中教师只需要带着水桶去装学生的收获就行了。

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像超市里的货物一样适合各个层次的顾客的需求,那么课堂这个超市就应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让每个学生都能像逛超市一样快快乐乐的有所收获。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顾客才会开心的选购。课堂的知识丰富多彩,学生才有积极获取的兴趣,学习以学生的积极和快乐为前提,这样的课堂怎能不成为高效的课堂呢?

首先,它给了我们一个对高效课堂的一个整体认识。它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形象的概括了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像在超市里选购东西一样,他们参与是积极主动的。明确了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有方向,我们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高效课堂强调一

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也就是说“高效课堂”之“高效”不应该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重点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面。因此,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

第二,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策略、模式以及课堂要求。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式的吸收与改进,是一种变革与升华,将传统课堂中教师反复枯燥的讲、学生无奈被动听的单向灌输关系,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交流讨论。转变为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而学生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的出现,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对巩固练习与提高练习的精心编制。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扎实的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并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梦想,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这样的课堂,我们老师为之雀跃,学生为之欢呼。翻阅了《高效课堂22条》,对新课改有了一些新的

思考和认识,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预备课堂流程,合理有效。

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坚持每堂课教师的引导、点拨不超过15份,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和练固。除此之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的课前准备。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教师要备好课,备理念、备教材、备教参、被学生,做到有备无患。

2、指导学生做好学案预习。预习是学习知识准备工作,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要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制定预习提纲,课上10分钟,同学们在预习提纲的引导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注意学习重点、提醒难点破解策略等。学生根据指导利用课本资源、查阅资料、兵帮兵、小组合作等各种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了学习、探究过程的快乐,培养了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的学法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4、适当的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多种鼓励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在40分钟这个固定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学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

三、巧设问题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树立学生自信,调动参与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因为某些同学学习差,而忽视他们,歧视他们,这是不对的。对于差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应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例如:有个差生在开展竞赛中回答问题出现了错误,显得很尴尬,还要得到同组同学的抱怨,那么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

励。我会说:虽然这道题他回答错了,但是他能勇敢的站起来,为你们小组争光,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正是因为他的错误让大家明白了这道题错误的原因,我们应该感谢他。一席话说得同学们都舒心了许多,不但纠正了错误,更增强了他以后积极参加板演的自信心。从此,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都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将“高效课堂”的作用与学生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我们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的精髓,学生自然就愿学、善学、乐学,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在课堂的舞台中,获得高效地发展,我们也从教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总之,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产生效果。回首我的课堂,似乎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嘴里说着要把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但是一到上课的时候,总怕自己讲得少了学生不明白,反复的讲解不知不觉就把40分钟的时间占据了。课后自我反思时也懊恼得很,虽然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不会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还是想把这种遗憾降到最低限度,所以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课堂,力求给学生一节节尽可能高效的课堂。我正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升自己,也提升着课堂的效率,虽不完美,但在努力前进。

2013 年5月27日


第二篇:以生为本解放课堂-高效课堂22条有感


以生为本 解放课堂——《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要上进先读书。虽然自己经常告诫自己要多读书,但是总不能坚持。每个人都有慵懒的一面,总是会为自己的懒散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因此很庆幸自己在三小工作,有如此注重教师素养提高的领导,不惜财力,为老师购买最高价值的营养品——书,邀我们这个暑假一起相约在书房!

饭后茶余,当我捧到《高校课堂22条》这本书时,如获至宝。《高校课堂22条》,乍看题目,就觉得教育理念新颖,贴近教育教学工作,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救星。回顾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进行了新课程培训,也搞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模式的构建,以及课标解读工作的开展??无不是为了掀起教育的一番艳阳天。至今深深记得张校长的一句话: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高效!作为自认为还是比较上进、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创造奇迹的老师,我也一直这样努力着,探索着??直到今天,让我遇到了他——李炳亭先生,遇到了我的指路灯——《高校课堂22条》,我更是掀开了理论的神秘面纱,开辟了力行教育的途径。 对比传统课堂与高校课堂——推陈出新

传统课堂桎梏了我们千年之久,中国的学生也被束缚了一代又一代,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做教育,如何解放我们的学生?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老师是那么高高在上。虽然现在学生对老师不像古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亲” 般的尊敬,然而老师在学生眼里,他就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于是课堂的实质、学生的地位就这样变了味。高校课堂的出现,可以说是对教与学关系的拨乱反正,是对师生关系的重新洗牌。

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学生只有一件事情要做——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课,详详细细的记录下老师授课的内容。而老师最大的本分,就是尽可能多的讲述,整堂课一分钟不停地说啊说啊。所以“教”是老师的权利,“学”是学生的义务,教与学就像黑与白一样的对比鲜明、分工明确。

而高效课堂则来了个天翻地覆。高效课堂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主体,学生却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他们组成学习小组与对子,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经过群学,讨论,每个人都对知识有了相当的掌握,于是学生接过了老师的担子,走上了讲台,大胆的表述着自己的观点,从容的讲述着解题的思路。一堂40分钟的课,以前老师可能讲30分钟或40分钟,在高效课堂,这一情况完全相反,一拨又一拨的学生走上了讲台向自己的同学授课,老师坐在了学生的位置,要么给予引导、要么向学生学习。可以说,在这个课堂上,“教”与“学”真真切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传统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他们高高在上,于是学生习惯了安安静静的按照他们的思路、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进度做事,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有按部就班。很多家长都感慨,家长说十句,不如老师说一句管用。为什么呢?传统教育中,从孩子们上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给学生这样一种印象:按照老师说的做了,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反之,则会受到批评和惩罚。在家里面,有的父母虽说孩子很严格,然而还是会迁就孩子,老师们则不然,他的权威不容置疑,渐渐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猫和老鼠这样一种关系,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很少有人站出来置疑老师说的对或者不对。一是一直以来形成的老师绝对权威的印象在作怪,总觉得老师有理。二是没自信,怕说错了受老师的惩罚。

而高效课堂上,学生跟老师则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有跟老师一样的权利,他可以讲课,可以对老师的做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探讨。老师说的学生并不是完全认同。出现疑问的时候,学生会大方的跟老师说:老师,我认为这道题应该这么做。即使讲错了也没关系,因为这是“我的课堂”,所以“我做主”。

教育即解放

总而言之,教育即解放。教育即解放就是以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为起点,提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学生既是受教育又是教育者,两者之间教学相长。真正的有效教学是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对话成为重要的教学过程,成为解放教育思想的核心,对话教育就是要避免把学生“物化”和“工具化”,而把他们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成长变化着的“人”。对话是人的生存方式,是生命的象征,是师生之间民主关系的标志,是使学生生命得到解放的关键。对话教育体现在师生之间。在教学理论越来越走向对话与交往的时代,我们要改变师生之间的“储蓄式”的关系,找回本真的“你-我”关系。这种“你-我”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子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其能;解放孩子的时间,给他们以空间来消化学习,并且学一些自己渴望的学问,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决不能把儿童的时间全部占满,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

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使学生僵化的头脑能够异想天开,使学生萎缩的人格大放异彩,使学生的表情生动起来,从而让我们的社会丰富起来。

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信任,而不是防范;是培育而不是钳制,当然更拒绝专制!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管自己力求转变新的教育理念,可当遇到困难时,自己却退缩了,前功尽弃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自己力求把学习主权还给学生,但当遭遇学生的沉默时,遭遇时间的紧迫时,遭遇教学成绩的影响时,自己却又没能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坚持下去。

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原点,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的“灌”,一遍又一遍地“浇”。学生相应地只能一次一次地听,一字一句地记,一条一条地背。自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当孩子一旦面对新的知识时,依然是难看的手足无措,一筹莫展,成为永远不会自由飞翔和主动觅食的“待哺”的幼雏。

因此熟读这本书,我渐渐彻悟,教育即解放,教师要敢于开放和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要开放学生的胆识和勇气,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和“当家”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开放课堂的重要特征。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师就要真正确立科学的教学目的观——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作为新课改时代的老师,我们应该坚信,守住传统的人等于是在守墓!谁都不可能把时代的巨车,再拖回到“原始社会”!传统的车辙,注定会被水泥和沥青覆盖,一条教育的高速公路必然会通达到每一间教室!虽然,传统并未消失,课改任重道远,但让我们一起挑起重担,乘坐人性化的教育之船从此岸出发,扬起教育解放这一希望的风帆,驶向高效课堂的彼岸!让我们充满希望地拭目以待!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当我看了这本《高效课堂22条》书时,我有些眼晕,仿佛昨天还在键盘上呱唧呱唧的敲打着,今儿却沉甸甸实落落的砸在了我的头上。望着这本书,我有些醉意,仿佛昨晚还在推杯问盏中理论的话题,今儿却墨香十足的扑面而来。不因书厚,也不是因为墨香,却因这部书的作者他不是外人,那是俺亦师亦友的哥们。

看着这部书,我从心底佩服封面那个呲牙咧嘴的冷笑,买卖人也似的家伙。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他的执着、他的码字的功夫着实了得。看着他持剑江湖纵观南北拳打脚踢的忙碌,看着他布道送经飞跃东西的连咕噜带爬,却信手拈来的《高效课堂22条》,心中只有俩字:我服,我服,是因为我见证了这部厚达325页的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的这本书,在这个家伙手里说话之间诞生的全过程。

这本书就在他谈笑之间,将他的教育理想挥毫纸上,没见到他满脑袋的汗水,可是这本书却真的是他10年来关于教学理念探索的精华;看似犀利的文字,却真的饱含着他对中国教育未来的浓浓柔情;貌似不经意的段落,却真的是他对毒瘤般传统教学弊端地深深反思;神似散文般深入浅出的语调,却真的是他对课堂麻痹者地重重鞭挞。

如果你看这本书只是想学习一些所谓的中国教育界最新的教育理论框架,那么不好意思,他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如果你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抄抄捡捡为博声名,那么对不起,你会连勺子把也摸不到。因为这个《高效课堂22条》不是拿来主义,更不是杜撰。他是从三所学校课堂的田间地头走出来的,他凝聚了太多热血教育人的心血,他倾注太多的思考.他就是把在一所乡镇中学蹲了小半年的惊世发现跃然纸上的“旋风”;他就是与一群县中教师摸打滚爬40余天抠索出“271”的突破;他就是跟踪4年循环不舍的“循环大课堂”;他就是致力于高效课堂推广和应用的工具手册。

你想要的有吗?或许有!

中国的教育理念太多,歪嘴的、外来的“和尚”太多,真的像他在田间地头鼓捣庄稼的太少,真的像他手把手教给诀窍的太少。10年素质教育,在铁板一块的传统教学面前一无是处;30年改革开放,唯有传统教学一尘不染;300年来的传统课堂模式,毁坏一茬又一茬的庄稼,无忧无虑。难道这就是中国诸多教育理念家所愿看到的吗?不是!但是他们没有途径和方法。多少专家、学者在侃侃而谈传统教学陋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真的就没有一种高效的方发和途径吗?不是!但是他们没有找到。

一切旧有的次序不破不立,不是马车换轮胎、换发动机就能奔腾,不是小修小补,就可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本书告诉人们只有用动车取代内燃机,才能提速,旧有课堂不破不会有课堂的高效;这本书告诉人们,教育的理念必须落地才能生根,没有与方法的推广不会有高效的课堂;这本书告诉人们,很多走投无路的学校得益于高效课堂而脱胎换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很多领跑教育的学校得益于高效课堂而倍加生机昂扬。

这本书是从三个学校颠覆传统的新课堂研发中心而来,又返回到15省30几所学校谨实践和检验的成果。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一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师生观;

一切为了做力行的教育。

这就是我眼中的作者李炳亭和他的《高效课堂22条》

学习《高校课堂22条》的体会

我阅读学习了李炳亭的《高校课堂22条》,深深地感受到: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每一个环节都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创造学生”。要真正体验到教师工作的幸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要牢牢把握高效课堂的实质与灵魂。高效课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社会不断进步,学情不断变化,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当好教育改革的领航者。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自由,舒展自我,超越自我。比如,从高效课堂的评价要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转。因此 , 1、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你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2.要“三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深度。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各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3、“四看”教师: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二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三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还要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当然不容忽视。教师决定着一节课的好坏质量。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养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我们这些做教师的责任重大。我深刻感受到我们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幸福的职业者。

《高效课堂22条》是李炳亭潜心研究教育10余年,醉心钻研教学半辈子的“狂人”的关于课堂教学理论探索的精华。看完后最深的体会是它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讲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首先,它给了我们一个对高效课堂的一个整体认识。明确了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有方向,我们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高效课堂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因此,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再者,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策略、模式以及课堂要求。也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我们上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时间备空间等等。其中强调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及课堂要有小结和巩固练习。第三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评价形式。

通过学习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以及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高效。

“高效课堂”是由两个词语组成的短语——“高效”和“课堂”,关键词在于“高效”。“高效”应该包含学生的高效和教师的高效。学生的高效是能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获得高效地发展,教师的高效是能通过课堂的教学来高质量、高收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略有提高。理所当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内通过学习获得高效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根本。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而学生这种理想的学习状态的出现,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对巩固练习与提高练习的精心编制。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扎实的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并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自然而然在学生提高的同时,自身素质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我还觉得高效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对师生关系作了一些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是由传统课堂中教师反复枯燥的讲、学生无奈被动听的单向灌输关系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交流讨论。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式的吸收与改进,抛弃糟粕吸收精华,或者说是一种变革与升华。这种课堂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真正平等融洽、交流零障碍、和谐温暖的新型师生关系。当然在高效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式的,这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和要求比传统课堂下的要求更高、标准更高!

学习了《高校课堂22条》后,我认为要想创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我们必须要努力成为符合“高效课堂”的优秀教师。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要成为一个符合“高效课堂”的优秀教师,我觉得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即高标准的“学高”,而且要做到高标准的“身正”,在校内校外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行为道德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学生、家长的榜样与楷模,对学生起到模范示范的作用。此外还必须对学生有着爱心,是发自内心的爱心,但不是热情而短促的,而是如涓涓细流般长久的,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敬、关注并影响学生行为。对教育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能从教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课堂教学还要能做到精心设计与详尽准备,这才会上出一节节的高效课,有了这样一节节、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的高效课,学生自然就愿学、善学、乐学。有了高效的课堂,就有了学生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就有了名校的产生。为了这些目标,我要努力奋斗,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拥有高效课堂

的老师。

读完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22条》,不禁掩卷沉思。要想打造高效课堂,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觉得,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高效课堂的三道高压线的第一条就是严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抢风头。作为教师,我总觉得只有“讲”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体现。想想以前,是太陶醉于自己的“讲”了。那些近乎忘我的表演,使课堂几乎变成了教师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而高效课堂中这种化“讲”为“点拨”的智慧与技巧则是我以前从未企及的。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深受震撼——“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反问他一个问题?”是呀,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角度,效果将多么的不同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课堂之所以变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桎俈,原因就在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是错误的。高效课堂的优秀之处就是它能够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现”,使教师由知识的“施与者”变为知识的“开发者”。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地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使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高效课堂22条》是李炳亭潜心研究教育10余年,醉心钻研教学半辈子的“狂人”的关于课堂教学理论探索的精华。

一切旧有的次序不破不立,不是马车换轮胎换发动机就能奔腾,不是小修小补,就可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本书告诉人们只有用动车取代内燃机,才能提速。旧有课堂不破不会有课堂的高效;教育的理念必须落地才能生根,没有方法的推广不会有高效的课堂。很多领跑教育的学校得益于高效课堂而倍加生机昂扬。

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饲养员不应该代替“猪”吃食,而只应该把猪养肥;家长让孩子吃饱吃好,而不能替代孩子吃饭。因此,课堂上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

书中说,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我们不仅得让学生自己学到知识,更应该在学校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适应社会的技能,真的实现“人”的解放,高效课堂中提出的基本元素“1×?=效益”就是让我们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老师充其量只是1,而这一节课学生的收益有多少,和“?”,也就是学生的参与多少有关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规矩之内,我们也可以任意发挥个性!正如课堂教学要有模式,模式仅仅是一个大体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可以任意发挥!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要形成不同风格的高效课堂。但我们也不否认“教无定法”,教无定法指的是要因材施教,教师在授业的过程中是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张“临帖”学习,因为只有“临帖”才能以最快速度的“破帖”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日常学习过程中,学习新鲜事物时,我们要找到最快的学习方法往往就是模仿,在大量模仿之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所以,“临帖”是为了我们能更快的破茧成蝶。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所想要的“师生”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尤其是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老师不再是无休止的灌输,而是开放地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老师只是辅导作用,他们尤如导演的角色,学校好比是幕后,在导演的悉心指导下,如何让学生最终在登台演出时表现的最好?再者,甚至师生关系转换成朋友关系,有时老师学生之间展开对弈,高效课堂模式下体现了一种最为平等不过的师生关系,这种氛围下学习起来其乐融融。

高效课堂喻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可谓妙笔生花。高效课堂影响着当代学生自身的成长,有助于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将“高效课堂”的作用与学生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我们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的精髓。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3月17日,我校分教研组学习了《高效课堂22条》,通过学习本人受益匪浅,使我懂得和彻悟了高效课堂教学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经验、需要技巧、需要辛勤,更需要爱心。它为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绩效指点了迷津,指明了方向。在学习中,本人有很大的理解和感悟,认真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其主要的特点是:⑴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高效课堂

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内容进行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⑵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

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流畅自然。⑶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定位,高效课堂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人人参与,甚至可以议论、争论,不断质疑。⑷拒绝形式表演,抓紧实质内容。高效课堂目的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真正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充分的自由交往、有效交往。高效课堂要有学生主题意识,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抓住每一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让课堂真正高效。

第二点:如何开展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以高屋建瓴之势去把握课堂教学的微观结构,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1、指导学生做好学案预习。预习是学习知识准备工作,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要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制定预习提纲,课上10分钟,同学们在预习提纲的引导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注意学习重点、提醒难点破解策略等。学生根据指导利用课本资源、查阅资料、兵帮兵、小组合作等各种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了学习、探究过程的快乐,培养了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我要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3、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4、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5、实施精讲精练互通。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精彩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能否获得高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做到启发引导,精讲精练,促使学生触类旁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合作交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做到精讲与交流相互结合,力避以讲代思,以讲代练;教师要精选问题,做到问题低起点、分步走,及时反馈与调控,避免机械重复,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消除学生怕说错,问错和答错的恐惧心理,以爱心去包容,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收获。

6、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点:实施高效课堂任重而道远

教育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取法自然,因此打造高效课堂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想赢得胜利,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应积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遵循一个“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二益”: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益于学校长远的发展;具有“三心”::爱心、耐心、恒心。我们一定要在“三心”之道上促高效,在“二益”之下求发展,在“一个理念”中求生存。

总之,构建成高效课堂需要本着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提升,通过辛勤努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一、对新新课程改革的领会: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康成长

二、面对新课程改教师该怎么做?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真正担当起促进者的角色,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

1、做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潜能的“教练”。 2、做学生心理的支持者。 3、做课堂上的促进者。

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二)、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新世纪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3)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

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3、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教学的新飞跃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的改革。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不能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在行动上不落实。否则,教学就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新课改也会是穿新鞋走旧路,有声势没实效,最终只能陷于肤浅。

(四)、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可以通过图片、短片、事例说明等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体,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主动探究。

(五)、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特别是学生获得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是十分宝贵和不可替代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需要的。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1.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2.是相关知识要广博。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是理论功底要扎实。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

1.是教学能力要实。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2.是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3.是教育机制要活。,

4.是要把握教育分寸。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

1.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2.是行为风格要有示范作用。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

3.是心理状态要有感染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不因有所得而得意忘形,不因有所失而愁眉苦脸,不因困难而手足无措,也不因挫折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

(四)、情感上要有温度

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一样重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

1.是要善于把爱心融入情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优良的成长氛围。

2.是要善于在评价中表达情感。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3.是要善于在交往中增进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学习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整合了三维目标,使得三维目标构成了“三位一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

3、新课程也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4、新课程特别突出了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5、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6、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

7、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8、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9、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再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

10、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心得

高中课改对我这个教了近二十年高中物理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在20xx年暑假,我通过听专家学者的讲座、网络学习、观看示范课等方式,参加了南昌市及江西省的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开学后我还参加了南昌市组织的几次关于新课程教学的研讨会。可以说为迎接新课改的到来提早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主要体现在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及改变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在那个时候,一切改革对于我来说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课改后的课怎么上?没有课改经验,对于如何把握新课程我心里不是很有底,但我面对现实认真对待,走好每一步。现中高中课改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回顾过去一学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感觉工作很忙,应该说很充实。下面我谈一谈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心得体会。

一、对课改的再认识 新课程新在哪?教材的变化只是表象,这一年下来,我觉得比较多的教师只是按新教材的编排作了教学内容顺序上的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并没有多大改变。我想这是因为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愿意改变自己早已固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课程也应该与时具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具体体现在高中生选课的模块化设计,选择什么模块是基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意识。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由过去的“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以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新课改的六大“改变”是我在去年暑假培训时学习的理论,用心体会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了。很多教师担心课程改革的结果是否会与高考脱轨,就我个人而言,在暑假培训时也担心过,甚至在学习期间直接跟黄恕伯等专家提出了我的担心。当然,我觉得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若一下子完全按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教学,教育部制订的周课时计划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就远远不够,高考制度又没有多大改变,

这本身就是个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而是要把握改革的“度”。

改革的过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痛苦”的,而且是非常辛苦的,因为要改变过去那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怎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回首时一定能发现,我们已走过来了,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个人的最大收获是,我的学生学得比以前轻松了,而且学习效果比以前更好了,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呢?在这“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年里,为了实施课改,作为备课组长的我尤其辛苦,但看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比以前轻松且更有效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并且从获取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因此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的“重过程”。例如:关于动能的教学,在过去是直接给出动能的表达式,现在是先经过实验探究得出动能与速率的平方成正比,再通过理论探究得出动能的具体表达式,使学生在探究动能表达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2.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体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少教师往往对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把物理实验仅仅当作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本身是充满理论的认识过程。例如,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表现为只强调直观观察,或单纯在量的方面追求尽量多的现象刺激,或认为实验可做可不做,而忽视了实验在教学中的目标等质的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精心设计。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常常仅仅是观察、观看,有些老师虽然也让学生参与实验,注重了边实验边讲,但是由于老师是“主唱”,没有注重学生体验,往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我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尽可能改进实验装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体验,在实验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例如,“向心力”这节课,教学参考已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不少视频资源,里面有许多生活中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实际上是让学生间接体验,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室中不便做实验,更不便让学生直接体验。我没有整个视频一连串地播放,那样实质上又回到了以往“灌输式”教学,而是将视频用软件截成一断一断的,在不同的环节中播放不同的画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便于理解知识。这节课除了让学生间接体验,更重要的是,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而又非常有效的体验性实验:撕下保鲜袋的两小块来分别包住两个桔子,用线将桔子掉起来做成两个球摆(金属球做圆周运动实验在课堂上容易伤到学生),两个桔子一轻一重,教师只提供这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自体验桔子做圆周运动时所受的向心力与其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定性关系。实践证明,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就能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学于娱乐中,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就提高了。类似这样的实验,只要我们教师有心设计,不会太难。

3.习题教学中突出知识建构功能

过去的习题教学单纯地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忽略了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功能,所以在过去的习题教学,尤其是在习题的编排上,出现无序、杂乱、过量、重复等现象,甚至为了跟高考接轨,习题的难度要求追求一步到位,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愉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年,我们在黄恕伯等专家的指导下,组成了一个习题研究小组,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编出了一套有序、适量、难度适中的习题集,即将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这套习题在编排上不是按题型编排,而是按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编排,在习题的选择上,突出习题对知识的建构作用,而不是与高考接轨、搞一步到位。

以上我从课改的必要性和课改的实施两方面谈了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课改仍将继续,我当然会更加努力,三年的时间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一定能共同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课改之路。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认识与体会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不断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且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及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综合这一阶段学习、施教体验,我们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此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对新课程认识和了解

1.新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教材中引入了一些新近和前言知识,这些都是最近才发生或者物理科学最新应用的典范。例如全球定位

系统,气垫导轨,以及利用传感器配合计算机的应用:必修2(P87)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修3-1(P31)观察电容的充、放电现象。通过这些知识的引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了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其次,新课程人教版注重物理学史的教育,注意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通过对牛顿的介绍,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加深了对科学的向往与仰慕之情。

再次,新教材注重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密切联系。例如为了和时代同步,需要我们了握计算机工作原理,这就涉及到了逻辑电路,选修3-1(P75)。静电打印机的介绍选修3-1(P10)。神州五号飞船才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情,杨利伟的形象就已经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许多青少年就会产生争当宇航员的梦想,同时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他们对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这一章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了。以上方面体现了物理教学中的与时俱进,这必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2.新课程教材安排上更加合理。

教材的安排更加合理,更具有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教材上在必修2上刚刚学完万有引力定律,马上在选修3上安排了库仑定律,通过对比学生对平方反比定律印象更加深刻。这样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也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加强实验和生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物理学发展的本质。

新的教材中,很多知识点的引入不再是枯燥的引入 ,而是用实验与生活相结合的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己验证新知识,探索新规律的良好习惯。玩过飞镖的同学对飞镖飞起落下的运动情况有很深的印象。圆周运动的引入就举了自行车车轮转动的例子。用磁铁对运动小球的吸引实验,使学生对曲线运动发生条件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就在身边的案例,使学生的好奇心大大增强。这不仅体现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且恢复了物理教学本来面目。

4.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

由于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讲课的时候,尽可能的创造一些物理情景,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究性,再由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新的知识点。例如必修1(P96)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起立,虽然教材上印刷的不十分清晰看不到体重计示数,但是示数会发生变化,学生都有亲身体验,这和在磅秤上测体重观察到的现象可以比较的。也是体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迁移的好处。用过砂轮的同学便会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有更清晰的事实依据。让学生自主讨论,进行情感猜想,最终形成定论,近而由学生讲解过程,分析结论。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分析身边现象的时候就轻松的解决了物理问题,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表达及团结协作能力。

二.新教材的实施遇到的问题

1.基本进程和计划。

我们学校已经分完侧文理,目前刚刚结束必修2模块的学习,正准备开始选修3-1和1-1个模块系列的学习。本学期选修3-1准备学完前两章,选修1-1全部结束。由于缺乏交流,也不知道其他学校的教学进程和计划,课程标准也没有严格的进程要求,因此常常担心过快或者过慢。

2.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上有点脱节。

物理引领数学跑,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事实,可是在中学,这是两个不同学科,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研究数学了。在学习功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三角函数还没具体学习。在开普勒三定律中涉及到椭圆,而数学上至今还没有学习椭圆,学生对椭圆的半长轴,焦点并不熟悉,需要我们先讲部分椭圆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中的困难。

2.教材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好把握。

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知识点的安排上也不相同,课程标准的内容太过于概括,实际教学中也不易操作。导致在知识的讲解上不好把握分寸。自行车拐弯问题是新课标提到的,自行车也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农村如此,北京、济南也是自行车满地跑!教材却只字未提,反而大篇幅介绍和农村学生相距较远的火车转弯。那个轮缘是怎么作用的?抛体运动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学的深浅就不好把握,斜抛运动讲还是不讲?特别我们那边还是普通班,只要高考不要求,我们的原则是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的则不讲,因为讲了学生只会加重负担。

3.新教材处处求全,却不利施教。

新课程标准既然是打破了过去的高中物理知识系统,为何在每个模块上又那么的追求全面?在力学的结束时讲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却提量子论和相对论,学生能够理解吗?这不加重了混乱了吗?这让学生学了却不明白!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不知道以后还提不提?恐怕所有的高中生到毕业时候也不知到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怎么回事。那么为何在正文已经提了两次?(把以上内容安排在阅读材料上并无可厚非,但是在正文就没有实际意义,我是没讲。我记得大学里从普通物理的力学到量子力学都写相对论,但是只有电动力学才落到实处,浪费了多少纸张!大学是不

同的编委写的情由可原,高中是一家!既然是分模块,分得利索点有何不可?)。

4.个别地方应该注解。

选修3-1P12动量在此之前没学,没必要说动量,学生犯糊涂!P13电场强度的单位完全出人意料!P4负电子使学生发问:原子失去电子带什么电?我认为这些都不应该在正文提到。

5.个别内容说法不妥或者过于笼统。

选修3-1P11:地球是个巨大导体实验室中的带电导体与大地相连之后,可以认为带电体上的自由电荷完全导入大地!其实学生已经知道导体中自由电荷一般是自由电子,但是该题是导体带自由电子,大地相当于带正电,正电是怎么导入大地的?

引力的推导涉及到了牛顿第三定律,而根据牛三定律得到的结论很概括,其实行星绕太阳转和太阳绕行星转的周期不等!k值是不一样的。

三.总结

新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新课程与教材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电学部分都有数字和模拟电路中的门电路知识了。这要求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我们学习的更深,阅读的科普前沿知识更多。

其次,在课堂上掌控上要提高教师的综合控制能力,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充分体现的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就对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掌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们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发现的问题,由于水平有限,不对和不足的地方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新课程背景下改进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教育教学

一、 中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以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为主线的阶段——“告知”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学特点,就是以教师讲授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线,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是告诉学生,物理学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清楚并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基本规律。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了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特点。

2. 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中心的教学阶段——“扶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物理教学,认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突出了对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解决物理问题。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并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批量生产”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的教学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又给学生划了一个统一的能力标准,客观上要求学生“齐步走”,甚至于跟着教师走。

3. 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培养能力、自主提高修养为目的的教学阶段——“注视”阶段——“研究性学习”阶段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目的就是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生学习的能力。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和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明确在高中阶段开设本学科的目的,不可因改变了教学模式而忘记教学目的

中学物理教学,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民常用的基本的物理常识;

第二,要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还需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此基础上,物理学科的新课程计划还要求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加强对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育人”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只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育好人”的目的。

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依然是教学的重点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落脚点就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

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生学习的能力。

首先必须明确,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操作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方面的能力、情感意志方面的能力。认知方面的能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先导和反馈的作用;操作方面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创造性方面的能力对学习行为起着执行和完成的作用;情感意志方面的能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动力和调节的作用。

其次是确定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3.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实践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所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教与学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尤其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体现专题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

同时,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情境体验、课题准备、研究实施、总结反思。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各有侧重,教师的角色行为相应侧重不同。

三、我校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又要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化,同时要体现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让学生的学习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旦表现为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因此要让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欲望,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学习的独立性;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每位学生的智慧类型不一样,具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知识的学习一旦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学习过程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活动”、“实践”、“探究”、“经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心灵去感悟知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教师应该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让问题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取向既互相并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作准备。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和思维特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中实现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为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2.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备课时,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具体体验,这对新概念的形成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起到重要作用。

(2)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

创建唤起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境,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在学生已有的看法和观点中,考虑提示难以说明的事物现象,这样才能调动他们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要充分考虑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具体事物去寻找没有看到的问题,这样产生的疑问就会与学习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与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

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学习责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咨询者的角色,把学生置于被关心、理解、信任的学习情景中,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主动解决的意识,鼓励学生对各种想法进行尝试,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向和程序。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促进他们主动、自发、全身心地学习。

(4)实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探究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探究的目标,根据目标和内容来设计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更有价值的知识、深入他们心灵的知识。应充分认识到,脱离具体的学习背景去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探究过程的经历与科学结果的获得是同样重要的;在探究过程中,要创设具有真实感和愉悦感的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解释所面对的事物现象,积极参考别人的看法来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大胆地树立自己的观点,在大家的疑问、惊奇和欣喜中获得新知。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的指导作用程度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程度,是可以不同的,应根据具体的内容、目标来确定学生参与探究的自主程度,有效地发展学生探究能力,从整体上看,应重视探究学习的长远效应。

(5)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其次,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让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促进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在讨论中互相质疑,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引发认知的冲突,深化、修正自己的认识,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合作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6)关注学生的差异,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高中新课程在实现了课程结构的转型的基础上,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加强。教师面对存在各种差异的学生,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应该是多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

①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就必须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出发,让学生正确选择每一个课程模块,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应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盯在升学和就业上。

②教师应该主动关注他们的学习差异,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设定适合于每位学生学习进步的期望。

③教师要面向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将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有机组合,首先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注意创设多种学习途径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尽量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拓展学习视野。

④在选修模块的学习指导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知识背景、学习需求、发展倾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选择同一模块的学生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学习需求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保证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3.强调创新、实践,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1)重视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将实验与思维紧密结合,养成正确描述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假设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充分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作用。

(3)切实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论证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能够获得准确的实验信息;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原理的理解,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地进行实验,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把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总结,形成结论。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认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发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教师可利用物理学史中重要的典型实验,让学生认识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以及其他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科学家的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要做到“生动、主动、互动”。

生动:教师要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应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富有文化内涵;教学方式应注重多样化。教学组织科学、合理;教学语言精练、简明、生动。

主动: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有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学习的主动权;能通过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互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交流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让他们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物理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谈初中物理新课程与高中旧教材衔接教学的体会作者:王高原

目前广西课改初中的毕业生陆续升入普通高中学习,他们使用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课改教材,新课标更加突出以综合素质育人的根本特点,培养学习型人才,更倾向于大众教育的教育模式,学生学习相对轻松,适合社会发展,深受学生喜爱。单就物理学科看,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学习物理注重科学探究,关心科技发展,在主动探索和创造过程中他们显得更积极,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高。但高中课改并没有马上全面铺开,目前广西普通高中仍使用与初中课改前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配套的教材,还是以知识育人为根本,培养知识型人才,更倾向于精英教育模式。高中课改的相对滞后,给学校教学带来了新问题,两种教材特别是物理学科在基本理念、知识内容的衔接上存在的诸多差异,初中新教材新教法和高中旧教材老教法的差异,使教学要求和内容存在“脱节”,使这批学生在物理学习上较为吃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从使用初中新课标、新教材到高中使用的旧大纲、旧教材产生的衔接问题,引起广大高中教师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及教法“脱节”

1.培养目标侧重有差异,形成教学内容脱节

初中物理新教材以“三维”培养为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重视探究教学,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开发多元智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课程理念。随着探究性学习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双基”训练减少了,对数学知识要求更低,尽管也有一些定量计算,但用到的数学工具主要是代数,摒弃了旧教材大量定量知识和数学运算,所用数学知识较少且简单,学生学习负担减少了,随之学生在初中阶段定量的逻辑思维训练也减小了。而高中物理旧教材仍然以单维的双基培养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运用,重视双基教学,偏重“双基”训练,与数学的联系较多,由于初中阶段缺乏必要的训练,高中数学课程进度滞后,学生使用数学工具非常不顺手,运算出错率很高。形成初中和高中物理内容的“脱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深入和提高。

2.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学习困惑

初中物理新教材与旧教材尽管在教学体系上变化不大,但新教材主要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按照科学、生活、社会进行编排,拓展了物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求明显降低,只是初步学习了物理学的简单内容,定性介绍的物理常识多,强调对现象的了解和常识性知识的学习,所学现象比较直观、单一,多来源于生活,突出形象、直观性,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具体思维。但进入高中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则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物理现象抽象、复杂,有些规律要通过学生自己理解、总结,有些规律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悖,有的还要作定量研究,需要逻辑思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归纳、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和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面对抽象、复杂、多过程的物理现象,习惯了形象具体思维的学生很难将观察到的各式各样的现象与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如他们认为摩擦力总是阻力,不可能充当动力;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等等,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和困惑。

3.教学方法“脱节”,顿失学习兴趣

一些高中物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启发性的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喜欢设置“虚拟”的问题,用自上而下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形式,让学生获得现成的结论,即使是学生实验课,教师也是先讲解实验目的,设计好实验计划、具体步骤,实验后应取得什么数据、应如何分析处理、如何归纳总结等等,教师教学有序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少了,久而久之成了“填鸭式”的教学,使充满活力的课改区学生顿失学习兴趣。

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习惯和知识掌握程度了解较少,教材处理、教法选择没能适时而变,一味追求高难起点,瞄准高考一步到位,致使学生缺少一个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教法的“脱节”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锐气,损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很多在初中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绩下降,甚至不及格,使得学生和家长猝不及防,压力陡增。

二、衔接教学的几点体会

1.洞察学情,衔接教学内容

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高中教师务必洞察学情,更新教学内容。调查分析,摸透初中物理新教材内容,应认真学习和比较高中教学大纲与初中新课标以及本届学生使用的新教材,了解初中新教材编写特点,准确把握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脱节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及时补充,适当强化双基训练,使教学设计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这里的“衔接点”指的是初中教材中已经有过零星、肤浅论述的知识点,如高中所学的重力、摩擦力、力的图示、二力平衡等在初中都有肤浅的学习,作为接触过的知识,学生头脑中定势思维的那种“知识惯性”往往不易改变。把握这部分教材时,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自然地拓宽和引申,以降低难度,又要重视新旧知识在层次上的差异,确认延伸到什么范围,加深到什么程度。如从“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从“摩擦力”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以及其方向”等都必须讲深、讲透,否则,会使学习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而停滞不前。“脱节点”是指初中根本未学过而高中教师又以为学生已知而直接或间接使用的知识点,多数在数学工具方面,如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一次函数图像的斜率、正交分解、截距、解比例,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为了防止这些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在初中时学习物理的方法、习惯和数学运算能力,抽出时间及时填补,为学生铺路搭桥。要注意用多少讲多少,不能讲得太多、太深,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甚至由于数学上的难点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优化教学,构建物理模型 “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探索和构建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是指通过运用时空思维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认知,找出其本质及规律进行抽象化、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形成物理模型,是同类通性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而又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能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并进行思维的发散,是解答物理问题的关键。这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由于高一学生课外阅读少、科普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不善于抽象思维,不能将观察到的各式各样的现象内化为物理知识,使“建模”成为弱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建模”教学,帮助学生改变思维方式。

在新课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强化每一种模型的类型,弄清它们的变化关系及规律。可以建立概念模型,如质点、光滑、轻质、点电荷、

理想变压器、理想气体等,学生在解题时只需对这类模型进行理想化“再现”;可以建立过程模型,如子弹打木块、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振动等,这类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问题,未经加工处理,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熟知的物理模型;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用简图描绘已构建的物理模型,增加直观性,帮助解答物理题。

在例题教学中,可根据物理试题的特点,强调基本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条件,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题设条件,挖掘隐含在题中的每个模型,并要求学生牢固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物理模型,列出解决问题所需的定理、定律、公式。如建立的“单摆”模型,可以列出周期公式及能量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模型,先进行受力分析再考虑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关系、功能关系;特别要注意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问题,加强对那些由几类模型组合而成的综合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把它们构建成熟知的纯模型,找出各模型之间的联系点,这样从物理规律出

发,通过分析、综合、类比等,突出对所要研究问题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略去非本质的次要因素,使思维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然后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这样才能开拓解题思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3.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强调系统传播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强调传道授业的权威性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灌输方式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新教材已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和学科研究,强调理解科学过程和自我探究科学知识,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适应了新课标的初中毕业生喜欢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愿只单一的听从老师,而更喜欢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他们往往会有许多问题要问。因此高中教师应顺应潮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自主学习。教师身份应由传播者变为“首席对话者”,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觉地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自己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建构知识基础。同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高效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并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重视探究教学,鼓励发散思维。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使探究式教学与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在知识点上稍留有余地,提供时间给学生提问,让学生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地思考;教育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克服从众思想,锐意求新,发展并实践他们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联想、想象,并善于对猜想进行科学论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样才能保护好学生已养成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控制难度,树立学生信心

树立自信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信心。高中教材知识内容较初中剧增,注重逻辑性、抽象性,学生从初中物理的科普性教育上升到高中物理的定量研究,从认识的形成,到物理问题的应用计算,都对高中学生造成难度。如高一教材开始就是力学问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力与运动,它们的分析手段和方法、难度、变化均远远超过学生的想象,概念多而抽象,定理严格,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初、高中教材差距如此之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教师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同时做好新旧知识的同化,帮助学生把旧知识同化为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实现物理内容的自然过渡,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衔接期”的教学要控制难度,不可因高考的要求过早涉及一些偏、难、复杂的题型。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处理和知识铺垫,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衔接期”的各类考试、测验应注重检测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要控制难度,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考得好,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引导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信心。

更多相关推荐:
高效课堂22条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22条读书笔记黄爱华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不为半个月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了高效课堂22条一书我认为高效课堂22条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还是提升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走进高效课堂》读后感--

走进高效课堂读后感走进高效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走近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在学校推荐的众多书目中走向高效课堂一书对于当今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最具实际意义读了这本书感触很多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

高效课堂读后感

和谐课堂的建构是为高效课堂的基石读刘金玉老师的高效课堂八讲之第一讲仓前中心小学章苏琴作为一名处于一线的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是我孜孜以求的近日阅读刘金玉老师的高效课堂八讲这本书非常受到启发在本...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本期我认真拜读了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22条使我对新课改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传统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教师丢了教育的幸福让学生变得更加疯狂教师要找回教育的幸福感学生要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教育就得改...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摘要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本文中所提到的高效课堂是把...

高效课堂读后感

高效课堂读后感篇一高效课堂gt读后感读了这本由六十七位老师的心得结晶所编成的高效课堂萦绕在我脑海中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我查找了相关资料对于高效的课堂有许多种看法以下列举几种其一所谓高效课堂...

解密高效课堂读后感

解密高效课堂读后感解密高效课堂gt读后感衣玉梅寒假里认真研读了解密高效课堂很有感触这是一本令教师追求高效课堂的指导性书籍赵徽和荆秀红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简明而可行的方案这本书从实现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快乐学习三个方面...

《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读后感

初读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任平利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场所是知识传递情感交流能力提升的场所如同生命有机体一样也是生长着的课堂是生长的表现在内容的衔接时间的延续和师生的共同发展上课堂教学是复杂的复杂得就像生命有机...

读《走向高效课堂》有感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读走向高校课堂有感林慧敏召陵镇中心小学召陵镇中心小学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读走向高校课堂有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新语词大词典对高效的...

读《走向高效课堂》有感

读走向高效课堂临朐县柳山初中李中江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也是提高教育教...

高效课堂教学培训感悟

高效课堂教学培训感悟宜州市洛西中学肖月杏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市试点学校已经开展了进两年我校也进行一年可是对也这样的教学模式我还是存在的许多的疑惑和不解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看不到改革成功的希望对教学工...

高效课堂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