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时间:2024.4.27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龙江县第一中学 杨德晶

一、了解作者余华

余华,浙江海盐人。19xx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xx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二、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

1、概括情节内容

明确: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前??

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我”想起了出门前父亲对我的叮嘱:“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2、划分情节层次

明确:小说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

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

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

三、挖掘小说的主题

1要求: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明确:小说的文眼是:对“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一番感想的描写。 1

即“我”虽然无限悲伤,但在同样遍体鳞伤的汽车里,“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讨论:“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明确: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3要求:归纳小说的主题。

明确: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

四、理解小说中荒诞性描写及其作用

1要求: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

明确: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2讨论:这些“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思考)

明确: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 2

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3拓展阅读

余华写小说曾受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诞色彩,比如《变形记》中那个人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可以课后阅读《变形记》,比较一下余华与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同。

五、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六、全文总结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3

五、写作训练(课后完成) 4


第二篇: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一、导入

作家曹文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确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不断地诱惑着人们。我想,这样精彩的世界对于在座各位来讲,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吧。我相信有一天你们也会背上行囊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

在我们开始自己的旅程之前,我们先共同走进余华给我们带来的一段特殊的旅程——十八岁出门远行

二、走进“十八岁的旅程”

1、  文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位刚刚年满十八的少年(紧扣文中对胡须的描绘体会语言的生动性),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独自远行,他的内心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呢?

提示:(1)兴奋、高兴——初出家门时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2)迷茫——马路的起伏

     (3)着急——我没有料到拦车不成功带来的危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无所谓,而第二次我感觉到了现实的严峻开始逼迫自己

     (4)愤怒——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与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的反差。

  看似出人意料的事件,其实如果回顾“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

——问路、拦车时人们对我冷漠的反应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门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更没有能够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所以与社会的提醒擦肩而过。

Ø  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要善于体味思考总结(ppt)

2、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地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你会怎样做?

学生回答预测:放弃远行回家

              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

              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

3、十八岁的“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提示:坚持,没有放弃

三、感悟“十八岁的旅程”

1、当“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么能感到心窝是暖和?

提示:“我”发现了旅店

2、品味“旅店”

提示:“旅店”是一种象征,是人生前进路上寻找安慰的暂时休息的港湾;是人生遇到挫折时的精神避难所;一段人生之路的终点同时也是一段人生之路的起点……

3、  品味此时的“我”

提示:此时的“我”——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的我,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我,能够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的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的我毫无疑问和初出家门时的“我”不同了,这个不同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叫做“成长”,那么在“我”的成长中哪些东西是珍贵的?

提示:经历、坚持、发现。

——只有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只有坚持和发现能让我们羽化成蝶逐步成长。

3、探究荒诞的情节

l  司机被抢一点不着急却还慢慢散步

l  路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前面有没有旅馆,且每个人的回答都完全相同

l  司机拉着自己的苹果却没有目的地

l  一路上都没有一个人,而那些村民好像冒出来一般,也不见司机与村民联系

教师引导:我们确实很难用生活经验进行解释,如果我们纠缠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那么一定是徒劳的,因为作家承认很多情节的设置违背了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充满了荒诞色彩,他自己说——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换句话讲,作家并非不了解这部作品的虚伪甚至荒诞而是在刻意的通过这种笔法去更好表达某种真实。

4、作者简介(ppt)

5、了解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对余华的影响我们再来看小说中荒诞的情节你能否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性在那里?——(学生讨论)

提示:“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和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我”从十八岁的视角看待现实社会的种种偏差以及对现实的困惑。

四、成长感言

虽然我们同学都还不到十八岁,但它正悄悄地向你们走来,请结合余华在这篇作品中给你的启示,给你给将要到来的十八岁说一句感言。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

只有真切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只有坚持和发现能让我们羽化成蝶。同学们都在成长,希望大家在成长过程中不要忘记《十八岁出门远行》不要忘记其中的“我”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写下300字的阅读感悟(随笔本)

更多相关推荐: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书笔记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书笔记皎洁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书房它迟迟不肯离去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书中讲了一个十八岁的我步入社会的旅程当夕阳逐渐落下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我不再贪图旅途...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读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齐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

十八岁出门远行 读后感

你和我们的十八岁又是一个夏天这是我大学的第三个夏天了无声无息我已是大三的尾声步入大四的前奏我的十八岁与我有一段距离那是紧张的一年高考的巨大压力人生的目标或许是曾经那么的清晰一张张白白的试卷一次又一次的熬夜这是我...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

冷酷的世界——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有感

冷酷的世界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有感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这本书难道是讲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旅行的奇闻异事吗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走进了书的世界主人公刚满十八岁父亲让他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于是他到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少年远行的经历先是苦苦的寻找旅店但一无所获而后出现的汽车让他获得了暂时的舒适但汽车的突然抛锚打破了他安逸的处境后来他为保护车上的苹果而饱受拳脚而汽车的司机却视而不见最后在...

十八岁出门心 远行论文

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分析摘要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其主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是仿梦小说有人认为是成长小说也有人认为流浪小说同时它也被看做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之作以文学的象征隐喻陌生化的方式表达现代人对自我他者...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在陌生化阅读中享受高峰体验福州八中郑玉平一教学内容分析十八岁出门远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当代作家余华的成名作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位先锋派作家正式登上文坛这是高中...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广州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语文科组赵凡

07 七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七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目标1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苦难的能力2梳理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3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把握小...

【课堂设计】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每课一练:3.8 十八岁出门远行(语文版必修1)]

第8课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1文本研读绰号沮丧撬石头贩运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柏油刹车抛锚豁出去2辨形组词嘻膨塌嬉澎遢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抛锚浩劫目瞪口呆沮丧4近义词辨析1几乎简直辨析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无简直语...

《十八岁出门远行》

课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陌生文本的能力2让学生结合生活去理解远行的意义思考自己的人生教学重点1了解先锋小说的语言风格及文本中语言的象征性和多义性与现实人生的关系2把握理性情节进而解读小说的荒诞情...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