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都江堰学案余秋雨

时间:2024.4.5

都江堰 余秋雨

一、名人零距离

(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著有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史述》、《戏剧理论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文化散文:

在散文写作中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关注现实的重要方式。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散文” 。

(三)都江堰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

都江堰是战国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的。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二、自主学习

(一)、通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

劲厉 邈远 汩汩 庇护 濡养 修缮 震颤 驯顺 ........

遴选 浚理 长锸 玉玺 铁戟 圭臬 韬略 蛮吓 .........颈项 诘问 不坍 竹篾 挟着 模样 山麓 虔诚 ........

膜拜 伴和 桥墩 傩戏 卑处一隅 可掬可捧 怦然心动 .......

钟鼓钹磬 衮衮诸公 大愚大拙 砭肤冷气 .....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给文章每一部分加标题。(可模仿结构,可自主发挥,任选形式) 工程的 与 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水流的 与 最 的景观

李冰的 与 最 的水利学家

影响的 与 最 的神

四、初识都江堰

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五、再品水魅力

从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水的句子,诵读品味。注意从修辞手法、表达内容和蕴含感情几方面交流。

六、三悟李冰魂

不期留名的李冰为何会留芳千古?(李冰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种特质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的心?关注文章第三部分,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七、妙笔生花

给李冰写一首小诗,要求内容符合人物特点,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示例:狂放不羁的酒中仙——李白 一代书圣——王羲之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

灿烂了整个盛唐天空。 砚纸是他的舞台,

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 满载生命的厚重。

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楷如泰山稳立,

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 形如清冽之风,

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 草如龙凤舞动。

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它让人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

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大。


第二篇:余秋雨《都江堰》分析与探究


都江堰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文章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顺应其自然天性);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第一、三部分写“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对都江堰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高调引出写作对象,引起读者强烈兴趣。“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长城是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 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

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都江堰及长城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

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第二部分{先抑后扬: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对水流的描写):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动态描绘。水性本来是野蛮的,它“奔着”,“直窜出去”,“撞”,“撒起野来”,“翻卷咆哮”,“出足了风头”,一连串的动作书写了水面水性狂野的一面。但是,人们收伏了都江堰的水,使它不能任性乱窜乱撞,因此,只见它“极有规矩”,“乖乖地”“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作者再明确不过地肯定和赞颂了人力征服水流的功绩。

第三部分: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

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

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

第三段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三、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

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 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

《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更多相关推荐:
余秋雨散文摘录

余秋雨散文集文字拾掇1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2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

余秋雨作品欣赏

余秋雨作品欣赏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

余秋雨:写好作品的人 不一定一辈子过好日子

近日文化学者余秋雨携新作冰河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与读者见面此书为余秋雨写作生涯首部长篇小说讲述一个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爱情传说余秋雨表示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我们夫妻俩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但故事还是美好的甚至没有一个坏...

浅谈余秋雨之《文化苦旅》

浅谈余秋雨之文化苦旅学号20xx22610211姓名徐瀚琳余秋雨热曾经席卷过整过中国他对中华5000年厚重历史的感性解读为尚不熟悉这种散文风格的国人带去了一股清新之风可是随着而来的是余秋雨历史散文的批量化生产在...

活力同伴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心灵苦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季伊始一阵秋雨一阵凉在这样一个感念的季节人们心中多少会生发几分惆怅几许哀伤然而于我而言我则认为恰如刘禹锡在诗中描绘的一样这是个最美好的季节适合停下脚步抛...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自序》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自序读后感首先这本书是作者多年作学问之后在自己身心真正释放式的一次出游时对所看到所走到所知道的一些地方的重新认知这些地方也许不是作者第一次来但这次出游不同过去作者以一个学者一种作学问的态度重新审...

浅谈余秋雨之《文化苦旅》

浅谈余秋雨之文化苦旅余秋雨热曾经席卷过整过中国他对中华5000年厚重历史的感性解读为尚不熟悉这种散文风格的国人带去了一股清新之风可是随着而来的是余秋雨历史散文的批量化生产在作者只为迎合市场仓促而就的几近等身的作...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信客的启示读文化苦旅有感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在此写上几笔算是读书笔记吧道士塔中作者把敦煌文化的陨落怪罪于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我未必...

文化苦旅 余秋雨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文化苦旅中大...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包一中高二2班张子璇昔日古国风貌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沦为草泽这似乎已是个没有历史的时代万幸有这样一杆笔挥洒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摒弃固化的时间与地点只是让我们被千年不变的...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从中找出了丝许的感觉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九三年开始从上海戏剧学院辞职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经驻足的角角落落...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色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特别是他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

余秋雨摘抄(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