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品读后感

时间:2024.4.20

秋雨秋风欲迷眼

——读余秋雨及其文集有感

很多很多年以前,每天黄昏,总有一个疲惫、孤独而略显忧伤的男孩走进宁波藏书楼天一阁。在这里,他像一匹饥饿的小野狼,不加选择地吞噬着藏书阁里那些因多年无人光顾而布满灰尘的书籍。直到夜幕将星星完全遮盖,他才踯躅着走出藏书阁,恰似他来时一样,孤独而忧伤。

这个男孩,便是幼时的余秋雨。天一阁成就了中国当代的一位著名学者,而余秋雨也让天一阁重新入世,大放异彩。

余秋雨的文字是理性的。如在《洞庭一角》中,他写道: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因此,我每每以另一番眼光看娥皇、女英的神话,想柳毅到过的龙宫。应该理会古人对神奇事端作出的想像,说不定,这种想像蕴含着更深层的真实。洞庭湖的种种测量数据,在我的书架中随手可以寻得。我是不愿去查的。只愿在心中保留着一个奇奇怪怪的洞庭湖。余秋雨泛舟洞庭,不沉缅于洞庭的深遂与辽阔,只是直抒胸臆,将自己的理性思考与眼前美景相结合,将世人皆知而不可或说的道理直白地抒发出来,显得朴实而执着。

余秋雨是脱俗的。读余秋雨的文字,常常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不知身处何年代、何背景、何处所,他总是把历史的、传说的、古文明的东西信手捻来,轻揉慢磨,娓娓道来,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记忆历史、感悟历史。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禧之旅》等等文集和游记,都留下了这样的印痕。在《千禧之旅——泰戈尔的可贵与明确》中,他写道: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够安顿群体性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在这方面,西方文明中那些启蒙大师们的论述不可小看,而中国先秦时代的哲人也值得重视。他们胜于有宗教的地方,就是把个人的修养与救赎,与群体社会理性和社会秩序连在了一起,避免了限于一隅,走火入魔,也避免了不同宗教主张的互煎互熬、冲撞消耗。余秋雨这种曼妙空灵的思想显得如此地与现实格格不入,但未尝不是现代人

(善良而渴望平等与和平的人)的理想社会架构。人人都有超乎现实的理想与渴望,而余秋雨用文字把这种理想描绘出来了,不顾世俗的冷遇,不顾现实的蹉跎,也不顾与真实的差谬。这是先秦文人的遗风,也是当代大部分文人所缺乏的天真和脱俗的可贵。

余秋雨也是社会的。去年,有媒体炒作余秋雨入股上海百货,家财过亿,成为当今最有钱的文人;在去年某著名影星陷入“假捐门”时,余秋雨也被陪绑,说他给汶川灾区的20万也是“假捐”。更有中央电视台每次举办的某某演唱比赛中,都有他老人家作为文化评委,在那里温和而犀利地指出某些歌手的“没文化”。这一切,无不说明余秋雨终究是社会的、当代的、靠文化的名义生存和生活的人。其实,我以为个体的社会性没有什么不好,起码说明这个社会是文明而包容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余秋雨是这个社会的骄傲和文明的旁证,因为在大众快餐遍地、文字垃圾遍地、剪刀写手加“枪手”遍地的当今社会,余秋雨还在认真读书、认真作文,并且,这种文字还有传播的渠道、空间、受众。

后来,余秋雨的“假捐门”终于澄清,原来他是以另一种方式“捐款”——就是为灾区捐出价值20万元的书籍。我个人以为,当企业家为灾区捐物,富人为灾区捐钱时,作为文人和学者,还有一种方式比捐书更合适吗?毕竟,当物质的损失无法挽回的时候,幸存的生命需要精神的抚慰和支撑,而且这种抚慰和支撑是那么的重要与不可替代。


第二篇:余秋雨作品集


1.余秋雨·笛声何处 [余秋雨]

2.余秋雨:出走十五年 [余秋雨]

3.余秋雨自传:借我一生 [余秋雨]

4.中国之旅: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 [余秋雨]

5.余秋雨文集 [余秋雨]

6.可怜的正本 [余秋雨]

7.狼山脚下 [余秋雨]

8.文化苦旅 [余秋雨]

9.江南小镇 [余秋雨]

10.寂寞天柱山 [余秋雨]

11.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12.信客 [余秋雨]

13.关于友情 [余秋雨]

14.长者 [余秋雨]

15.上海人 [余秋雨]

16.中年当家的滋味 [余秋雨]

17.风雨天一阁 [余秋雨]

18.青年人的阅读 [余秋雨]

19.霜冷长河 [余秋雨]

20.关于名誉 [余秋雨]

21.抱愧山西 [余秋雨]

22.洞庭一角 [余秋雨]

23.流放者的土地 [余秋雨]

24.莫高窟 [余秋雨]

25.柳侯祠 [余秋雨]

26.千年庭院 [余秋雨]

27.十万进士 [余秋雨]

28.西湖梦 [余秋雨]

29.乡关何处 [余秋雨]

30.遥远的绝响 [余秋雨]

31.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

32.这里真安静 [余秋雨]

33.道士塔 [余秋雨]

34.酒公墓 [余秋雨]

35.庙宇 [余秋雨]

36.阳关雪 [余秋雨]

37.夜航船 [余秋雨]

38.贵池傩 [余秋雨]

39.书海茫茫 [余秋雨]

40.小人 [余秋雨]

41.青云谱随想 [余秋雨]

42.余秋雨与批评者对话 [余秋雨]

43.余秋雨、余杰之两余之争 [余秋雨、余杰等]

更多相关推荐: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木洞中学王庆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在此写上几笔算是读书笔记吧道士塔中作者把敦煌文化的陨落怪罪于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我...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读回望两河有感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余...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对于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极高评价在我读来心中亦有这样的感觉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触看到汪班先生对余秋雨先生的书有如此高的评价我心中有一个疑问真的又...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

余秋雨文集读后感

余秋雨文集读后感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信客的启示读文化苦旅有感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在此写上几笔算是读书笔记吧道士塔中作者把敦煌文化的陨落怪罪于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我未必...

征文《中国的良心》之读余秋雨作品有感

中国良知读余秋雨作品有感经济管理学院会计121白亚玲183xxxxxxxx一直觉得将散文写成诗一样的语言却又表达出极强的哲理性和启发性是一个极难跨越的高度但是余秋雨先生做到了因为他在用灵魂去感知璀璨的华夏文明去...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君子之道是余秋雨阅万卷行万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终极成果其目的是引导大家去探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为什么说是引导呢因为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往往不是硬生生第劝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故...

每一段不一样的历史读《余秋雨散文集》有感

每一段不一样的历史读余秋雨散文集有感很早就想写点东西的在囫囵吞枣看完余秋雨老师散文集之后但因为工作变化的原因一直没有时间来写也没有心情静下来写一晃一个月过去了其实现在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写只是总感觉心里有点事...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中海完小和寿菊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新作何谓文化这本书后掩卷反思感觉还是有所收获的最少从关于文化的宏观论述上来看余秋雨先生说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由于我已是成年已过了人云亦云的年龄在看这书时便不免...

余秋雨作品读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