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同伴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时间:2024.5.2

心灵苦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季伊始,一阵秋雨一阵凉。在这样一个感念的季节,人们心中多少会生发几分惆怅,几许哀伤。然而于我而言,我则认为恰如刘禹锡在诗中描绘的一样,这是个最美好的季节,适合停下脚步,抛却一切杂念,静静地品读一本书,回味一段往事,悄然踏上一段疼痛却魅力非凡的心灵之旅。

谈及散文,我历来推崇林徽因,汪国真抑或张晓风、席慕容。说来惭愧,第一次读余秋雨教授的书,庆幸读的便是这本一字千金的《文化苦旅》,只因为那一“苦”字赫然醒目,未及品读早已心生疼痛。早有评论家称誉余先生: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当我真正读到《文化苦旅》后,才对这一评价颇有共鸣。

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曾在高中课文中出现过,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它写的便是中国佛教圣地敦煌莫高窟的殒灭。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们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他们中有人已开始向东方艺术投来羡慕或觊觎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那腐朽、贪婪又无知的王道士手中。在第二节中,余先生一开始并没有赘述自己的感受,而是叙述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怎样将塑雕们“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描述实际上渗透了多少悲号涕泪。虽然没有亲身去过莫高窟,但那滚滚黄沙,大漠孤烟的壮丽早已在脑海中浮现。敦煌本应该是中华最值得骄傲的瑰宝,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故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成了中华之伤。我无法完全体会那个时代的古人对于宗教的热忱,也无法理解那些为研究敦煌文化而毕其一生心血的学者和研究家们的心境,更不能感受到那样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感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我却能稍稍理解作者直面刻刀般的黄沙和朔风,踽踽独行在早已时过境迁,物非人也非的敦煌大漠,那种对于文化精髓殒灭而痛心不已的情怀,那份不可言喻的遗憾与惋惜,这也是“苦”之终极所在吧!

阳关雪

“渭城朝鱼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中时便能熟诵王维的这首名作,当时也仅仅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朋友间的别离,表达了作者豁达

的人生态度。不知道何为阳关,何处是阳关。余先生在《阳关雪》中描述: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天,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年少无知的我,追随余先生的步伐才知道这样展括的天地下原来是古战场,上面全是远古的坟墓,这些坟堆为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让人忍不住驻足遐想,多少马革裹尸的悲剧在这片天地不断重复,是否也有许多我们至今都传为佳话的王侯将相的英魂长眠于此。余先生笔下的阳关恰如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后者象征着战后的欧洲文明,而前者正是中华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树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朔风中呼啸的军旗??随着一阵阵历史的烟尘,散远、殆尽。我脑海中掠过的这一切仿佛将我带回那个时代,是我在等待归人,在思念孩子,在苦苦承受时代所带来的一切创伤。心中如何不苦,如何不痛。当我回归到今天这个充满浮华和低级欲念的世界,眼睁睁看到的是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终成墟尽,终成荒原的阳关故址。它不是白帝城,不是黄鹤楼也不是寒山寺,历尽沧桑依旧在历朝历代一次又一次的修缮与重建中停留在人们的视野。它永远地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只有无数的唏嘘感叹的模糊的回忆。

我很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不要亲眼目睹野蛮的战火不间断地焚烧着脆弱的书页,无边的愚昧时时肆虐着易碎的智慧,让我有机会品读一些真正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追随余先生的《文化苦旅》让我更好地认识了历史,了解民族的过去。在扼腕叹息中懂得珍惜历史文化精粹的重要意义,在重走失落的文明这条文化苦旅上,我们将更好地直面未来,把握未来,努力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火炬 精三 曾奇君


第二篇:走进余秋雨


走进余秋雨

何为走进余秋雨?就是要走到余秋雨的心里,去探究他。但实质上,我无法去走进他,也没有什么走进他的资格与理由,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我是怎样看他的。

我对他的文笔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只是作为他的读者之一,去欣赏他的文字、感悟他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并且浅薄地感受一下他的人。

网络上评论余秋雨的话有很多,好的坏的都有不少。好的,能把他赞得天花乱坠,余秋雨成了一位让人不可思议的文学界奇才;坏的,那骂的是狗血喷头,句句都带着针带着刺。而我对余秋雨,是好坏参半吧。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起先是带着新奇去翻开第一篇《道士塔》,但随着我把这本书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读下来,心情是沉重再沉重。在余秋雨的自序中,他说过,本希望写出的文章是欢快活泼充满青春的,但是这样的文字明显是沉重有的还让人悲哀的。他几乎在每一篇文章里都大量地运用了反问,烘托出那一种气氛并加深了读者的思考,这些问号,使《文化苦旅》更增添了一种它特有的情感。也许是余秋雨从小对文学的兴趣和各地历史的熏陶促使了他的文字的成熟和老练。没有鲁迅的那么简洁果断,因为这是一本有很多很多悲痛抒情的散文集;没有冰心的那种柔美情深,因为这是一本与残酷历史结合的散文集因此,余秋雨的文章就此有了他的天地一本书,如果没有它有特点的文字,怎会是一本好书?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字,造就了现在的余秋雨以及他的作品。

同时,在另一方面,我对余秋雨的做法感到不解甚至在怀疑他是不是有一点显摆,在他的BLOG里,几乎是定时地推出其他人对他的赞美,有陈文茜的,有胡忠信的,而且,他还在BLOG里发表了一篇《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正式授牌》的文章,里面居然全是主持人对余秋雨的介绍和赞美,内容不乏余秋雨先生是一个集’深入研究、亲自考察、广泛传播’于一身的完整型文化学者。这样的话。他是真的想告诉大家自己的成就还是什么,即便是这样,他也不应该把这样的文章公众发表:这对于社会来讲,影响到大家的可能不大,但是我认为这是余秋雨的一个超级自恋、显摆的形象,对于他自己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有人这样评价余秋雨:我们虚弱的肠胃只知道:臭鸡蛋就是臭鸡蛋,加了再多的十三香,还是臭鸡蛋!

我对余秋雨无法说明是讨厌还是喜欢,我喜欢他的文字,但是,我不喜欢他的那种自恋,这对于一位著名的大家来讲,不是一件好事!

更多相关推荐: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木洞中学王庆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在此写上几笔算是读书笔记吧道士塔中作者把敦煌文化的陨落怪罪于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我...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从中找出了丝许的感觉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九三年开始从上海戏剧学院辞职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经驻足的角角落落...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信客的启示读文化苦旅有感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在此写上几笔算是读书笔记吧道士塔中作者把敦煌文化的陨落怪罪于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我未必...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在此写上几笔算是读书笔记吧道士塔中作者把敦煌文化的陨落怪罪于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我未必赞...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包一中高二2班张子璇昔日古国风貌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沦为草泽这似乎已是个没有历史的时代万幸有这样一杆笔挥洒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摒弃固化的时间与地点只是让我们被千年不变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这几日正在阅读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并不是说如何认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阅手棒这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书是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文章中有一篇是写宁古塔的文中写到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我们的先人也许有的真的做错了什么但是根据史料大多数的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

旅行的意义读文化苦旅有感或许是巧合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文化苦旅里的这篇莫高窟后我意识到自己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跟随作者旅行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导游介绍也不是在枯燥地讲述文化常识余秋雨用他不戒...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时间20xx1125173134作者学习部转载浏览632次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

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汉教一班杨庆子2220xx308011016文化苦旅这本书早已耳闻只是一直没有认真去看过这次终于把它看完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两位熟人道士塔和信客这两篇文章非常经典都是选入过语文课本中的读道士塔我...

教师《文化苦旅》读后感

免费分享创新教师文化苦旅读后感学校读书节活动每个老师买两本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再次拿起了这本看了好几遍的书每读一遍就觉得是一种煎熬但却又放不下去因为其中有太多太多的痛苦和心酸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无...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