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

时间:2024.5.15

论张爱玲金锁记女性悲剧意识

一 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的形成

张爱玲终其一生都是封闭、孤独的。虽出生于名门贵族,但从小就过着孤寂而凄凉的生活;曾在上海名噪一时,却又遭遇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晚年独居海外,杜门谢客直至在故乡的中秋月明之夜客死他乡。透过热闹、凡俗的生活,她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风雨飘摇,情感世界的千疮百孔,人性的自私贪婪,生命的朝不保夕,人类文明的衰败灭绝。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是无法消解的悲观。沃尔波尔有一句常被引用的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张爱玲是凭感情来领会,她把这个世界看作悲剧。因此,她的作品,一以贯穿的是“荒凉”。深究其之所以形成浓厚的悲剧意识,主要是受到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1 个人经历的影响

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与她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她在平平凡凡的世界中,走过的,却是极不平凡的一生。在她的身上,辉映着三个朝代的影子。从童年到少女时代,张爱玲是在父爱和母爱稀薄的时空里度过的,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亲情,而是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敏感内省的张爱玲心灵自小就刻上落寂的阴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些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厌恶甚至敌对情绪,成年以后又遭受到了情感和事业上的打击,这些悲剧性生命体验使得张爱玲形成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持怀疑、否定乃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这样的一种人世挑剔者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创作态度。

在文化体验上,张爱玲对世界与人生的无法消解的深重的虚无与绝望予以特别的关注。她的这种态度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她自己亲身体验了这种无法消解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否有直接的“文明的毁灭”的体验?对此最先使人想到的是她所表现的港战经验。战争经验对许多作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就本世纪的许多西方文化人来说,两次世界战争使得他们突然之间对人性与文明失去了信心。某种意义上,战争确实是文明的毁灭,至少,是文明部分的毁灭。尤其是世界性战争的发生,正说明了文明的力量不足以约束人性中的黑暗面,不能抵抗那种毁灭文明的势力。战争中个体的孤独与渺小使张爱玲生发出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并质疑:“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张爱玲也开始怀疑人的理性,强调非理性,并致力于人性在英雄神话破灭后的自私、丑陋、苍白的刻画。

2 封建男权文化的影响

男权文化不仅严重压抑和窒息女性的生存和发展,也压抑和窒息男性的生存和发展。张爱玲从小生活在一种书香与旧僚气并融的环境,她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政治权力层面,男权文化显示出其无所不在、君临一切、强大无比的统治力量。在文化权力层面,它的能量就多少有些削弱。其直接的标志,便是男性身处男权文化阴影之下生命个体人格的委顿和个性的消失。张爱玲写透了男权社会中男性精神的萎缩乃至精神生命的相继死亡。她笔下的男性世界是一片倒塌了的废墟,飘荡的是荒凉的人性。男权社会里崇尚的男性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等在这里不复存在。在他们的婚姻中,“谋爱”不得而转为“谋生”的女性藉以依附的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一种自古而然的理念,这里透露出张爱玲对人性无以归附的深深的绝望与对女性深重的悲悯。

3 西方文学的影响

除了自身主观的因素外,生活的客观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心态。但她毕竟生于“五四”以后,又从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母亲身上得到一种现代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浸染,在香港读书期间,她更直接、更广泛地接受了西洋式的教育。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张爱玲有机会对东西方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是在特定时代对中西文化悲剧性体认的结晶。张爱玲从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 的主要文化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世界是由无理性的“权力意志”所决定的。西方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表明“人也死了”。也就是说人的本质,那个可以拥有本质的坚硬的人如壳般碎去 了,“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被抛到这世上来,谁也无法逃脱。两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化固有的征服欲、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彻底击碎了人类永恒、进步、富强的神话,整个西方文学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普遍性困境:人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可爱,人是自私、冷酷、脆弱的动物;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显然受到了这些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

二 张爱玲悲剧意识的艺术体现

(一)通过凄凉情景设置的体现

《倾城之恋》中读着非常熟悉的一段话,“一到晚上,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喔??呵??呜??’无穷无尽的叫唤着,这个歇了,那个又渐渐响了,三条并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地往前飞,龙身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看不见尾。‘喔??呵??呜??’??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这里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什么都完了。”最典型地表现出那种文明毁灭后、人们毫无物质与精神依傍的情境:在夜晚的清醒中,主人公感到“莽莽的寒风”像“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随着这寒风逝去的都有什么呢?一切。“什么都完了”。文明也完了,甚至对文明的记忆也已失去了——“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这种什么都完了的感觉,在小说里被描绘为流苏在劫余所得到的唯一的一点精神上的觉醒。小说里两次出现的“墙”的意象都伴随着文明的毁灭与世界的虚无的主题,而这两次出现的意义,可以更清楚地揭示“文明的毁灭”这一主题。在这里一开始就通过“墙”的“冷而粗糙”、“死的颜色”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构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正是“生命”与“无生命”的对比。

(二)对封建没落生活的描述

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繁荣与破败,高贵与暧昧,眩目与阴冷交织的大上海,敏感的 张爱玲对朝代更迭之间一个古老文明的荒凉与毁灭,有一种迫在眉睫的恐惧,更有一种洞烛先机的预言。《倾城之恋》借白流苏与范柳原“精刮”的爱情故事,透射出倾城亡国的悲凉气氛。“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香港的陷落表面上成就了一对平凡的夫妻,却也在更深层次上预示了古老文明的衰落。在经历战争所带来的沦陷后,张爱玲更明显地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与霉臭、封闭与疯狂,于是,

封建遗老遗少、阴暗的屋子、鸦片、晚袍等不断地出现在作品中。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在对自己的家里的热失望之后看到屋子时,自己内心的悲凉,“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器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的寿字花团,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向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张爱玲在《传奇》中揭示出了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在现代环境下的文化错位,剖露了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习惯于从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来发掘人性的本质,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必然的关系,能充分地展示人性的残酷、自私。尤为深刻的是,张爱玲敏锐地将凄怆、悲凉,而且揭示出男权社会对男性自身的腐蚀与戕害。

《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背负着黄金的枷锁,在人性的挣扎中被挤扁最终 失去人性的可爱一面的可怜可恨的艺术形象。七巧以一个麻油店铺老板的女儿的身份做成簪缨望族的姜家二奶奶,只因为二少爷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在那样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狰狞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她的梦,迫使七巧一点点失望下去,一步步走向变态的边缘,一步步泯灭了良知和人性,她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七巧,她不顾一切地捞取物质的东西,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亏损。如果说对三少爷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中渴望爱情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最后一点爱后,她更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完全丧失了人性,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疯子。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而且还将身边的人拉来殉葬。她纵容儿子长白吸毒、纳妾、逛妓院,像当年自己遭受折磨一样摧残了长白的妻妾;对于女儿长安也一样,她断送了女儿读书的权利,还让女儿抽上了鸦片,并小施计谋随随便便断送了女儿的一生幸福且没有丝毫的愧疚。“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知道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她怕话说多了要被人看穿了。因此及早止住了自己,忙着添酒布菜。隔了些时,再提起长安的时候,她还是轻描淡写的把那几句话重复了一遍。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七巧小小的“胜利”便是道德和人性的沦丧。这种亲子关系中人性冲突的描写,更能显示作者浓烈的悲剧意识和小说巨大的悲剧力量。

(四) 殖民地的失望

生活在英属殖民地香港,张爱玲近距离地洞察出英国文化的缺陷。大英帝国辉煌的历史,使英国人产生一种根植于他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情绪。对此张爱玲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在香港的天主教修道院里同为尼姑,开饭的时候,“几个中国姑子上灶去了,外国姑子们便在厅堂里等候”。连一个老得不中用的英国尼姑都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它(狗)又不通人性,它怎么懂得英国话 ”(《连环套》),执意不用英语招呼小狗。张爱玲目睹了殖民地文化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颓废,塑造了范柳原、哥儿达、乔琪升等“洋场社会的浮浪子弟”。对英国人冷漠、矜持的“绅士风度”,张爱玲也加以幽默的讽刺,“英国学生派是一种潇洒的漠然。对于最要紧的事尤为潇洒,尤为漠然”(《红玫瑰与白玫瑰》),“英国人住在非洲的森林里也照常穿上了燕尾服进晚餐”。张爱玲对于现代文明的认识都是悲剧性的。

(五)悲剧女性形象的塑造

由于骨子里的悲观气质,她的作品呈现出惊心动魄的深刻。社会的波澜壮阔是时间中的点,而唯有那些饮食男女的平凡悲欢,才是生命的原生态。就在这短暂的人生之程中。也处处是荒凉。构成人的世界的是人。而就是对于同类,她表现出了清醒的认识。她说,“人是脏的,”人世间没有爱,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爱在寸寸的磨损中毁灭了,这世上的情感哪样不是千疮百孔。在她的作品《花凋》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个悲剧女性形象。川嫦是常中最好的女子。本应受到家中特殊的关爱,然而。她的父亲是个封建遗老。因为不承认民国,自民国纪年起,就一直不再长岁数,是酒精缸中泡着的孩尸。但仍忙于醇酒,美妇。鸦片;母亲是苍白。绝望的女人。生了一堆孩子。在无爱无钱的家中过着琐屑的日子。姐妹们明争暗斗,你枪我夺。川嫦中学毕业。渴望再读书,但父母不愿把钱花在她的学费上,而这样家庭的女子,不能当店员。不能当女打字员,于是只能做“女结婚员”。但刚爱上。又得了病。父亲不肯出医药费。因为这年头馓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无法养活,而生病了的女儿还得一天两个苹果。父爱,母爱,手足之情,还有一份似乎本是唾手可得的爱情,一个个弃之而去,在这个没有爱的人生间,花季少女郑川嫦无声无息的死去。然而,这郑家的男男女女,又分明都是杀手,在他们的挤压中,川嫦死去了,在冷酷的感情,死去了。在《金锁记》中,七巧的儿媳芝寿,也是一个悲剧的形象,七巧当着芝寿的面说很难听的话,“芝寿哭也不是,笑也不是,若是木着脸装听不见,七巧便一拍桌子嗟叹起来道‘在儿媳妇手里吃口饭,可真不容易!动不动就给人脸子看!’”芝寿一个刚嫁人的新媳妇哪经的婆婆这么折腾,可七巧还不算完,她变着法的套长白的话,把夫妻俩之间的私密事搜罗来,又再牌局上将给亲家听,七巧的变态心里最终把芝寿送上了黄泉路。芝寿是一个不会反抗,逆来顺受的悲剧人物。

三 张爱玲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金锁记》的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中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

曹七巧本是个小户人家的女儿,骤然地嫁进了大户人家,这身份的差别本来就是大的。再加上原来她不过是做姨太太的,后来由于老人的格外“开恩”,一下子就扶了正。对于身份上的这种转变,曹七巧便不适应了,在一大群大家闺秀之间,便着实的自卑起来。而且由于她嫁的二少爷,并不是正常的男人。眼前偏有一个活蹦鲜跳的季泽,让她怎么能不春心萌动呢?但是作为二房的正室,姜季泽思来想去,却也招惹不得,因此七巧的求爱便告失败。好容易熬到夫亡婆死,三兄弟终于分了家,她掌管了卖青春得来的金钱。到季泽上门来,却被她识破了用心,因而撕破了脸皮,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爱情便以失败告终。曹七巧被黄金的枷锁锁住了人性,不仅自己的生命中不曾有过欢乐,更波及自己的子女。儿子的妻子、姨太太先后被折磨致死,长白便不敢再娶了。女儿长白生命中的唯一的一次爱情,也由于七巧的作梗最终灭失,最终,七巧终于走完了自己路。

曹七巧始终在做着她丑陋而强悍的争取,手段是低下的,心底极其阴暗,所争取的那一点目标亦是卑琐的。当她的争取日益陷于无望,她便对于这个世界起了报复之心。然而,她的世界时狭小的,仅只是她的亲人了。在她扼杀自己的希望的同时,也扼杀了她周遭的人的希望。

曹七巧原是麻油商的女儿,有几分姿色,风流泼辣,敢在街上与卖肉的朝禄调情。她为了攀援富门而嫁给姜家二少爷——一个疯瘫残废者,不但失去了爱情,而且在门第森严的大家庭中受到歧视,连丫头也鄙视她。在婆婆和丈夫死去后,她掌握了家政和财权,也许是长期的精神压抑和受辱,她的性情开始变得十分冷酷自私,疯狂狠毒。她的变态心理自然和嫁了残废丈夫在私生活方面得不到满足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受金钱利欲腐蚀的结果。当她所暗

恋的小叔子季泽上门向她表白心曲时,她竟急忙将其斥骂出门,这种有悖情理的举动是源于她对金钱的畸形态度,她无端地猜疑他是想要她的钱——"卖掉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她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主要表现为对财富的攫取,为了攫取,可以不惜牺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黄金这一"金锁"摧残儿女的爱情和幸福,肆意折磨儿子和媳妇,把金钱看得比儿女的婚姻更重要。这个被金钱榨干了青春和蚀空了灵魂的悲剧人物终于在临死之前流出了干涩的泪。作品内容展示了七巧被金钱、情欲扭曲成人不人、鬼不鬼的生存状态。那种心里扭曲的变态报复,让人心酸又感到恐怖。

七巧不是一个单纯的形象,而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生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朝禄,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藉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晚年的七巧不断和自己的儿女斗争,其实正事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嫉妒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到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姻,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死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接近心理变态了??

七巧幼时就死了父母,和哥哥嫂子在一起生活,自然不受待见。哥哥嫂子当然高兴能攀上这门富贵的姻亲,巴不得自己能沾点光,得点便宜呢。七巧本来是当妾的,后来扶了正,就是希望“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实话,七巧的婚姻不过是服侍人的,所以,这出婚姻中谈不上什么爱情。

说什么爱情,凭七巧的背景,她连基本的尊严都得不到。宅子里的下人们是多么势利眼,他们早就看透了二奶奶的身价,背后嘀咕她的坏话,面前也是给她颜色看,时时刻刻想看她的笑话,恨不得她出丑,下人们好搬弄是非,过过嘴瘾。就连二奶奶的丫鬟也要为此受白眼。同样是早上打热水洗脸,别人房里的丫鬟理直气壮的插队,二奶奶的丫鬟也不敢回以颜色,等到最后一个,水已经凉了。比水更凉的是人心。当新来的婢女问二奶奶的丫鬟:“你是她陪嫁来的么?”七巧的婢女小双冷笑说:“她也配!”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可以看出,在这个豪门大院中,连一个小小的婢女都瞧不起七巧,她在这个冷酷、势力的家庭中的生活肯定不好过。

她没有后台靠山支撑她的台面,没有金银钱财笼络下人,她没有丈夫可以依靠,在长辈的眼中不过是一个买来服侍二爷的“下人”。她什么都没有,她只能全部靠自己。所以她不能要脸,她得豁出去和别人争。她尖酸刻薄惹人讨厌。她对钱的变态的占有欲,在她眼中只有钱,甚至儿子女儿也不放在眼里。就连她唯一的一点爱情,一旦涉及到金钱,她都像护食的狗一样,炸起全身的毛,呲着牙,低吼。她对谁都冷酷、猜忌,她变本加厉地折磨别人,像变态狂一样,把自己遭到的折磨加到别人身上。她甚至能把自己的儿媳妇折磨死。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应该去看心理医生。的确,她的心理已经有病了。不是她自己要如何,而是生活把她逼得不得不这般。她只能靠自己。在女人的眼中,她牙尖嘴利,格格不入,“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住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下身上穿着银红衫子,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间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母——不欺负我们,欺负谁?’”是有这么一类女人,他们习惯以攻为守,她们像刀片一样的语言,让每个人脸上的笑容瞬时凝固。

七巧的朦胧的欲望和对爱的向往也在日复一日的、深宅大院中消失殆尽。她彻底忘记了内心中曾经闪现过的美好,她也变得和这个冷酷的社会一样,甚至更加冷酷,就是为了活着,

为了活得更好。(无非有钱就是更好,在她的脑子里,所以她要大把大把地把钱抓在手里。)她已经毁了,被这个家庭,被这个社会毁了。但是,她不但没有觉醒,而且变本加厉地折磨别人。她折磨死她的儿媳妇,摧毁了她女儿唯一一点向善的希望,用鸦片把她的儿子绑在自己跟前。堕落呀。无耻的堕落。

故事的结尾,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如果七巧当初选了一个裁缝的儿子或是朝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那她是不是多少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真心?

(二)《金锁记》中的女性——曹七巧

<1> 七巧是麻油店的姑娘,平民的女儿,青春健康

曹七巧生活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当时的中国城市生活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它介于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之间,也介于才子佳人和现代文明生活之间,因此这种生活色调复杂,意蕴独特,并且在市民阶层的七巧身上有着集中的体现。一方面她是一个心地极高、惹人喜欢的姑娘,浑身充满着青春气息,向往着健康清新的爱。另一面她有商品意识,懂得金钱的重要。出身于市民阶层的七巧,也曾是个小家碧玉——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七巧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也帮着做卖麻油的小买卖,手脚伶俐脑子活络嘴巴不停地计算着麻油和几个铜板。因为白净,也许还有人偷偷叫她“麻油西施”。在她还是曹大姑娘的时候她要强、泼辣、开朗,对生活和爱情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她的生活平静而安宁,她是“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惯了柜台,见多识广”;“长到十八九岁时,露着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小伙子们打她的主意,赶着叫她曹大姑娘或者巧姐儿,她也毫不羞涩地泼辣地与他们打情骂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七巧很自然地具有了市民习性,自私,斤斤计较,重视金钱,并且不善于掩饰,说话直露粗俗,要强暴躁,但她是活泼健康的,充满青春的朝气,更多地保留着原始的天性。她闻着麻油的馨香,熟练地打上一斤半麻油,给熟人一斤四两;她高高地挽起袖口,露出“滚圆的胳膊”上街买菜;她与肉铺伙计打情骂俏,和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开玩笑。一个小镇上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在市井社会里的耳濡目染中形成了泼辣、粗野、俗气的性情。然而这些,对于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来说,是无伤大雅的,反而更显其蓬勃的生命的激情。就像每个正当好年纪的少女一样,对未来有着美好而朦胧的期待。她过着清苦而幸福的生活,一个特别的眼神,一件华丽的旗袍,某个清晨的好生意??都是她幸福的理由。“在麻油铺柜台前和买油的小伙子开玩笑,买肉是肉铺的朝禄也喜欢捉弄她,同时喜欢她的还有哥哥的结拜兄弟,和沈裁缝的儿子。”这些都是她最宝贵的财富,也许他们中的某一个就是她的未来。如果没有意外,她就会嫁给跟她家差不多的人家,然后安分守己精打细算热热闹闹地过日子,虽然要强些,嘴头子琐碎些,会和邻里邻舍争些鸡毛

蒜皮的事情,但也不至于可恶到连儿子女儿婆家娘家都恨她的地步。这便是未出嫁前的曹七巧的形象,典型的市井小民,但她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然而,七巧却做了姜家的二奶奶。她被当作货物,被贪财的哥哥嫂嫂无情地卖到了深宅大院姜家。悲剧便从此开始,酿成了她一生的不幸。这对于有着鲜活生命的七巧是残忍的,在这种畸形关系的禁锢下,七巧从未享受到人的权利与快乐,心中只有孤寂和屈辱。

<2> 成为名义上的正奶奶

姜家是个官宦大族,按七巧的出身,原本最多只能买来做残废的二少爷的姨太太,实在是二少爷残废得无法取上做官人家的女儿,为了让七巧死心塌地地服伺二少爷,才索性让麻油店出来的七巧做了正奶奶,成为“人上人”。七巧为了提升她在姜家的地位,她主动使自己怀孕,希望以子嗣提升并巩固她在姜家的地位,否则丈夫死后,她将如何在传统大家族中立稳脚跟?毕竟她是姜老太太一时心软,才将她扶正的,倘若膝下无子,恐怕会危及她在姜家的身份和地位。七巧在这方面的委屈本是够深重的,但他还必须面对更为复杂、沉重的压抑环境:由于出身卑微,姜家上下没有一个她的心腹。在这个大家族里,七巧低下的出身成了她的耻辱,别说扬眉吐气,她连抬头喘气的资格都没有,就连服伺她的丫头小双都瞧她不起,一家子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人都往她头上踩,可想而知,七巧在这个家庭里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在内心极度空虚孤独之时,七巧年纪轻轻就抽起了鸦片。

自从七巧嫁入姜家后,她的命运便有了重大的转变,内心便变得异常复杂起来。她的娘家人来看她,她竟然不敢告诉老太太,只敢悄悄地会她的哥哥和嫂嫂,同时这一幕也最能表现七巧内心的复杂的挣扎。她一掀帘子,一眼望哥哥嫂嫂以及他们为她带来的饭菜,便“止不住一阵心酸,倚着箱笼,把脸偎在那沙蓝棉套子上,纷纷落下泪来。”七巧在姜家的苦处,劈头盖脸就对刚入门的哥哥嫂嫂发泄出来。七巧在姜家所遭受的委屈与孤绝,无疑是导致七巧时常陷入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其后哥哥被气得要走时,她又禁不住再度呜咽痛哭,把满腔的幽恨尽情发泄。这一幕,直截了当地写出七巧在姜家所强吞的辛酸。这些都借眼泪、指责和哭诉、埋怨涌现出来。她的这些表现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自被许配给残缺的男人后,她在婆婆家所经历的轻蔑、委屈、嘲弄和压抑,都在这唯一的亲人面前倾吐。这不仅是压抑自我再现的一种冲动,也是她想求得可以谴责或能够怜悯自己的对象。

七巧并不是天生爱钱,女人的本性让他对爱情对家更为重视、珍惜。七巧也曾追求过心目中的家。在她的潜意识里,家首先是需要一个男人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这是女人的需要,也是简单的虚荣。然而这点要求在旁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一个这等身份的人做了正头奶奶,尽管是守活寡,但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正如玳珍说的“年纪轻轻的妇道人家,有什么了不得的心事,要抽这个解闷?”。这一句将姜家人对七巧的蔑视和漠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女性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忽视愈发加剧了七巧心态的扭曲变形。她的嫂子的几句话概括了七巧嫁入姜家后的前后反差:“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子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从要强到暴躁再到疯疯傻傻,七巧的变化的确很大。

七巧虽是姜家的二奶奶,表面上和大奶奶玳珍、三奶奶兰仙平起平坐,实际上却被这个家族所拒绝,被贵族阶层排斥在外。有一次,她与三奶奶兰仙、小姑子云泽在姜家新式洋楼上闲聊,兰仙、云泽都很讨厌她,使她受到了冷落和难堪。她想和新来的兰仙亲近些,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看夸赞,但聪明的兰仙“早看穿了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尽管微笑着,也不大搭理她”。七巧自觉无趣便来到阳台上,又与云泽套近乎,拎起云泽的辫子夸赞,但引来的只是云泽的讨厌,七巧却只顾看着喊道“大嫂你来看看,云姐姐的确瘦多了,小姐莫不是有了心事了?”只听啪的一声,云泽打掉了她的手,生气地说:“你今儿个真是发了疯

了!平日里还不够讨人嫌的?”种种可以看出七巧在姜家的地位与众人对她的厌恶程度,七巧自讨没趣,心中不快,内心要报复云泽。她趁给老太太请安之机,搬弄是非,说女大不中留,云泽想嫁婆家,最后气得云泽“大放悲声”。她报复云泽,以显示她在这个家庭的地位和身份,这样却更让人鄙视她。更显得她的地位的卑贱了。在这个大户人家里,七巧的存在是那么惹人嫌,那么多余。丈夫只是一个仅有一口气的死人,孩子还小,妯娌们不想跟她交往,仆人们都背地里说她,七巧感到深切的自卑。于是,她索性横下心来,像一只刺猬似的竖起身上所有的刺,把所有人都想象成她的敌人,结果却把自己推到更尴尬孤独的地步。出嫁前的家,尽管不很温暖,但那时的她容易满足,也会觉得幸福。现在的家,规矩繁琐,等级制度森严,她这个出身卑微的麻油店的曹大姑娘,不过是个高级丫头,而丫头尚且有出身高低的差别和互相之间的较量。若她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以低微的身份短暂地拜访这金碧辉煌的大观园,倒也可以凭着乡下人没见识的谈吐博大方之家一笑,大方之家也还乐得她偶尔来一次带点笑料。可刘姥姥是不会在大观园里常住的,住得久了,她的地位也不过和焦大一般,慢慢地大家失去了兴趣,刘姥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姥姥是聪明的,七巧是愚钝的。其实,七巧和所有人一样意识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她想保护自己,想取得地位,想讨得主子的名分,她试图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行动去接近别人,甚至不惜去讨好新来的人,却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得更加明显,根深蒂固的市井气无时无刻地流露出来,就连穿着打扮也改不了小户人家的艳俗。可以看到,七巧麻油店姑娘的出身和姜家二奶奶名分的不和谐,使她成了这个大家族的话柄,并对她造成了强烈的刺激。正是因为这种格格不入,因为这种不和谐,七巧长久地陷入困境中欲拔不能,变得极端刻薄极端自私极端多疑极端阴暗,最终毁于自我折磨。

同时作为一个女人,七巧同样渴望拥有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做姑娘的时候,也有不少小伙子喜欢她,可是最后她却被嫁给了残废的二少爷——一个一天到晚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连坐都坐不直的没有生命的肉体。他不能给七巧关心、安慰和爱,甚至连正常的性要求都无法给予满足,跟本称不上丈夫。而七巧是一个年轻的健康的少妇,有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对情欲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可是道德规定她只能规规矩矩地去照顾她的所谓的丈夫,“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进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对这个婚姻,七巧没有一点希望。一进门她就死了心了,她唯一的希望就是二少爷死后的那一份家产,这是她用几十年的青春换来的。但是,面对年轻健壮又有点风流的三少爷季泽,年轻的七巧就忍不住要动心了,忍不住就爱上了三少爷,这是她当时唯一能够接触的年轻男子。她把一腔深情都放到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身上,明明知道这位小叔子也是位轻浮之人,知道她不是一个好人。却还幻想着季泽能把她放在心上。甚至过了十几年,季泽因为想骗得一些好处来向她表白,她仍认为自己嫁到姜家来就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可惜,季泽十年后的表白不过是想利用七巧对自己的爱情哄骗些她的家产。七巧亲自撕破了自我欺骗了十几年的爱情,虽然表面上很强硬,内心里却后悔极了。季泽的势利和冷漠深深地刺伤了她。在爱情上,七巧是一个苍白脆弱可怜的女人。

最后七巧什么也没有了,名存实亡的丈夫连肉体也死了,想象中的情人甩手走了,什么都是空的,自此以后,一无所能的七巧带着她一双“纸糊般的小儿女”独自承受这一份日子了,只有手中那一份家产是实实在在的,她把自己强烈的情欲完全移到对金钱的占有上,黄金的枷锁她带了十几年,现在她要好好地守着它,像守财奴似的保护着它,任何人都休想挖走一丁点儿。日子漫长得似乎永无尽头,而钱就这么一些,正是这种独立生存、无所依仗的恐惧使七巧一下子就抓住了黄金。这是她生存的根本,是她在世上的唯一依靠,渐渐地她变成了金钱占有欲狂,对钱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就连侄儿与女儿的嬉戏也被视为图谋她的家产,儿子是唯一不要她的钱的人,所以她可以放心地取笑玩乐。爱情不得满足时,便需要多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在她的感情世界中,再也没有信任、爱和幻想,只有仇恨和嫉妒,她的

后半生所要做的就是嫉妒别人的幸福并要亲手毁了别人的幸福,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不应该得到,哪怕是她的亲生儿子和女儿。七巧对金钱的喜好是赤裸裸的,这与她的虚荣、贪婪一脉相传。但七巧不是生来就爱钱的,她也曾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女性,她有着对理想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然而,在那充满罪恶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人尤其是一个女人,要保持住自己的尊严、人格乃至清白是何等的不易。对女人来说一切的理想和梦幻都只能是水中捞月。人性中一切善在那冷如冰窖的社会里是那么脆弱,那么渺小,那么不堪一击。狰狞的现实粉碎了多少人的常性,而曹七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爱的挣扎中,扭曲了人格,泯灭了人性。出生低下的七巧在姜家不能与妯娌们平等起坐,丈夫残废更使她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好强的本性使她拼命也要抓住笔“死钱”,而与此相冲突的内心欲望则受到长期压抑。七巧在潜意识里钟情于季泽,藉着是家里人,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她椅子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麻了,摸上去那感觉??’。季泽脸上变了色,然而他仍旧轻佻地笑了一声,俯下腰,伸手去捏她的脚道:‘倒要瞧瞧你的脚现在麻不麻!’七巧道:‘天啦,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她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擎动着”。面对二嫂,季泽也并非完全不动心,但他很快压制住了这个念头:“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何况七巧的嘴这样敞,脾气这样躁,如何瞒得了人?”可见在所谓道貌岸然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自私心里在作怪。

所有人的冰冷使七巧只能与环境妥协,拼命地压抑自己的欲望。如果说生理上的渲泄的失败可能用精神的渲泄来补偿的话,那么七巧在这方面也彻底失败了。她盼来了看她的哥哥、嫂子。虽然“止不住一阵心酸”“纷纷落下泪来”,企图在哥嫂那里得到些感情的慰藉,缓解一下精神压抑,然而哥嫂却丝毫未满足她的这种渴求,同她争吵、向她索钱。她又希望着回忆依稀的往事来使自己得到些愉悦,但蓦然出现在她面前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反倒更加深她的痛苦,她的心里更无法保持平衡了。她像“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怅”。可以说,在传统大家庭里,正是姜家老少的歧视与侮辱,昏暗沉寂的畸形婚姻,加速了七巧不平衡的心理病态,一步步迈向不能自拔的深渊。

七巧嫁入豪门,并成为“人上人”,这在当时社会是属幸运的,但当时社会环境与现实带给她的只能是不幸并酿成一生的悲剧命运。她作为豪门的二奶奶形象更是由于她的低贱的出身而更显她在这个大家庭的格格不入,悲剧一开始便是注定的,而七巧作为上流社会层的形象便更为典型,也更具她独特的意义了。直至她的分家,她才真正意义上的做了回上流社会的“二奶奶”,而此时的她已经只是疯狂地对金钱进行占有,成为一架没有了灵魂的躯壳,真正的沦为“疯子”,自身的悲剧由于“疯狂”而酿成了子女一生的悲剧。

<3> 分家后,沦为“疯子”的母亲

在曹七巧的心中,分家就是她的新生了,她这一辈子,还不曾拥有过任何靠得住的东西,亲情、婚姻、爱情??,对于她来讲都是奢望,很容易的像肥皂泡似的就破灭了,她必须抓住一些什么,钱对她而言就是最后的生机了,因此,她虽然身子冷的打颤,从揉红的眼圈到烧热的颧骨却露出她对金钱的渴望。她锱铢必究,不惜得罪九老太爷,甚至不惜和季泽撕破脸皮。当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后,七巧好像蒙受了神的恩宠,“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但对于是否接受这迟来的爱,七巧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她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就算她错怪了他,他为她吃得苦抵得过她为他吃的苦么?好容易她死了心了,他又来撩拨她,她恨他??她不能有把柄落在这厮手里。姜家的人是厉害的,她的钱只怕保不住。她得先证明他的真心不是。”“就算他是骗她了,迟一点发现不好么?”于是七巧决定先证明他的真心,一经七巧仔细盘问,发现季泽是“筹之已熟”,

他极力怂恿七巧卖掉田地,然后用卖田地的钱买他急于出手的房子。七巧绝望了,于是“暴怒起来”,把季泽打将出门,但之后七巧也痛苦到了极点,她迫不及待地“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七巧甚至自责:“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多么可悲的内心宣言!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女性被奴化到甘有男人摆布的地位,不仅是男人,就连女人自己都无视自己的欲望和思想,而千方百计去迎合男人们。七巧这次是彻底失去了季泽,俩人从此“跟仇人似的”,她知道以后自己除了剩下的几个“死钱”外,再也不会有什么爱和情欲了。当这点爱情被泯灭后她便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地道的疯子,这正是小说“金锁记”的含义。于是她以“疯子的审慎和机智”,拼命维护着她的金钱。如果说当初她是被动地被金钱锁住了爱和情欲,那么以后她则是主动为自己套上金钱的枷锁。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七巧心里再也不存在一丝一毫的情欲,从她对儿子的夫妻生活的恶毒嘲笑和对女儿婚事的粗暴干涉,可以看出被情欲困厄了大半生的她,把那个社会施予她的不幸报复给她的儿女、儿媳。

当她与小叔子姜季泽的畸形爱欲被泯灭之后,她成了一个疯狂报复的女人,在她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她报复的对象。她一生没有幸福,于是,她要干涉亲生儿子的幸福。儿子长白是个大少爷,但他完全受母亲七巧的控制。她给儿子娶了妻妾,由于自己的性欲得不到满足,于是,就嫉妒儿子,刻薄地挖苦他,使他不能与妻妾同床,而深更半夜只能陪她抽大烟,讨论“东邻西舍的隐私”,追根究底地盘问媳妇的性生活,听的她“又是咬牙,又是笑,又是喃喃咒骂。”第二天,七巧邀请亲家母及亲朋好友来打牌,“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她儿子亲口招供的媳妇的秘密宣布出来”,羞得亲家母脸皮紫胀,无地自容。在残酷折磨下,长白的妻妾都相继离开了人世,使儿子失去了幸福的生活。她对女儿长安也一样进行报复,在崇尚“文明脚”的年代里,她还有意迫使女儿裹脚,使女儿不能正常读书,只能为母亲牺牲,并认为这种牺牲是一种美丽,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她不愿意长安离开自己,她要控制她折磨她,使长安也抽上了鸦片,还屡次可以地破坏女儿的婚姻,使长安直到30岁还没有结婚。长安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称心的男朋友,订了婚,为了未婚夫她还戒了烟,可是过不了穆青这一关。七巧恶骂女儿不要脸,还不动声色地向求婚者暗示女儿有鸦片烟瘾,逼得女儿与男友解除婚约,七巧就这样以病态的方式断送了儿女的爱情和幸福。

七巧作为一个女性,长期的爱情生活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强烈的压抑,再加上出身卑微,在门第森严的大家庭里人格受到排挤和歧视,于是造成她的心理变态,沦为“疯子”。她要发泄、要报复,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别人毁坏了她的一生,她也要毁坏别人的一生。于是,她的儿女成为她破坏下的牺牲品。更可怕的是长期的性压抑,造成七巧潜意识中的乱伦意念,“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一个男人”,“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她这一个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着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取了亲。”七巧这样想着,就“把一只脚搁在他的肩膀上,不住地轻轻地踢他的脖子。”七巧在潜意识中是把儿子当作一个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是变相的占有自己的儿子。爱而得不到,这对七巧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在她对爱彻底绝望后,她那难以抑制的情爱欲转而成为对儿子的占有欲,对儿媳的摧残欲,对女儿的控制欲。

七巧可谓彻底地“疯了”,作为母亲,她亲手葬送了一双儿女的幸福。为了报复,七巧以母亲“保护”女儿为借口,对每一个闯入他们生活圈子的人都充满敌意。当占有子女的情感受到伤害时,变成内心深处产生了恨。她的这种变态行为,完全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发泄,以这种手段来报复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在这里,母亲失去了以往“博爱、圣洁”的特征,她的温馨与甜美完全让位于私利与报复,将对父权制社会的仇恨释放在子女身上,不择对象地用子女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自己的不幸。

曹七巧与现实失去了接触,她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告诫女儿:

“男人碰都碰不得!他们想你的钱。”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和不自觉地嫉妒使她义无反顾地毁掉了女儿的学业和一颗上进的心。进而以难以明喻的“道德上的恐怖”扼杀了大龄女儿在阴暗岁月中抓住的唯一一线光明:爱情。曹七巧就这样把罪恶的手毛骨悚然地伸向自己的女儿,当她决意要破坏女儿的婚事时,小说里借童世舫的眼光说她是“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婆,脸看不清楚。”这个意象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寓意深长,令人难忘,不是脸看不清楚,而是那个脸代表的人已面目全非,沦丧了最基本的母性和人性,彻底偏离了道德轨道,人已非人。 如果说曹七巧戕女儿是因为心的扭曲,那么她逼死儿媳则完全是出于性的变态。这些年,曹七巧忘了男人吗?不,只是金钱缚住了她的手脚。而最初的欲望经过岁月的腐蚀,已发霉变朽,蜕变成机器阴暗下的畸形心理。曹七巧自己不曾有过,也难以容忍其他人的两性生活,为了把儿子捆在身边,她给儿子娶儿媳妇,讨姨太太,但又千方百计阻挠儿子与她们亲近,她羞辱儿媳,让她生不如死。对于从未享受过婚姻幸福的七巧来说,儿子的婚姻简直就是对她畸形婚姻的嘲笑,而这种嘲笑将每天在她的生活中出现。作为女人,七巧没有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长白对于她来说,不单是儿子,更重要的是个“男人”。以前他一直都是属于她的,是她在姜家忍辱含垢的见证,只有在长白面前她才具有母亲的威严,她才可以得到尊敬和服从,所以她要绝对控制和占有他;现如今长白成亲,这种控制和占有的权利似乎就要转移到另一个女人的手中,而这个女人健康,带着青春的生命力,她将会在情欲的滋润下过着正常女人的生活,这种生活在七巧的生命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她虽然拼尽了全力去争取但到头来却只有金钱的枷锁。对儿媳的嫉妒、对众人的仇恨让她把儿子牢牢地拴在了身边,别有用心的地去挑拨小夫妻的关系,让儿媳成为自己无爱无欲生活的陪葬品,最终使媳妇走上自杀这条不归路。缺少阳刚之气的长白就是七巧变态人性下的牺牲品,在她的诱导下,长白完全丧失了一个男人的刚毅、成熟,变得冷漠、残忍,整个家里是“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七巧的人性沦落得邪恶、可怕。

对待女儿长安,七巧采用的是异曲同工的手段,她一边向女儿灌输“男人是碰不得的”、他们只不过是看重女人手中的钱的思想,一边一步步剥夺女儿正常的人性。她迫使长安裹脚,为显她的虚荣心又让长安进入学堂却又因为小事情而大闹学堂让长安无法再去学校,而最后连长安的婚姻也处处刁难,最终破坏了长安的婚姻,断送了女儿的幸福,从而达到自己心理上的宣泄和满足。

金钱导致了七巧悲剧的发生,是金钱使七巧有了一个畸形的婚姻,畸形的婚姻才使得她的情欲被扼止却又渴望得到满足;又是金钱毁灭了她的情欲,最后她用杀死了她人性的武器——金钱,逐一杀死她儿女的人性,成为一个“疯子”。

四 结论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唑片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自私、卑鄙与扭曲,揭示了芸芸众生的孤独漂浮感。命运的困顿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

纵观曹七巧的形象,是悲剧性的,是封建家庭对她一步步杀害的过程。七巧个性外向、泼辣,说话粗俗不堪,这与封建社会对女性道德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她不甘寂寞,大胆地追求正常的情爱,她的这种对封建道德和伦理的叛逆是那个社会所可耻和不可容忍的。表面上她和姜家各个成员的矛盾是争夺金钱的矛盾,实则是作为封建叛逆者和封建卫道士的矛盾斗争。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在这场斗争中,曹七巧的反抗显得软弱无力,姜公馆里那厚重的陈腐的阴霾最终还是将她吞噬了。七巧在丧失自我的同时,慢慢地被环境所同化,不自觉地和她往日所憎恨的势力同流合污,变成了一个封建卫道士,让悲剧又在儿女身上发生。 张爱玲对《金锁记》描绘的那个年代的已离我们远去,可主人公曹七巧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索。七巧给自己套上了金钱的枷锁,她的爱情是畸形的,人性也在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下

泯灭,但她的形象是那个社会的典型与真实写照,她的悲剧产生于金钱的枷锁,但根源在于封建家庭和吃人的旧中国。由于封建门第观念和贫穷落后的社会因素,萌发了七巧攀登豪门大户的念头,加上哥嫂的贪婪,七巧由年轻、活泼、健康的曹大姑娘变成了处于深宅大院的姜家二奶奶,于是她因金钱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毫不怜惜地舍弃了爱情,变成了一心想得到钱财而最终被金钱所吞噬的人,最后作为人母,七巧沦为“疯子”。七巧在小说中从出场开始,各个方向都指向了她的终点,都指向了她的残暴、扭曲、变态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是一个反面形象,也不是个正面形象,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种宿命的、身不由己的存在。她的一生都在绝望的挣扎,既同周围的险恶环境搏杀,又同自己的内心搏斗,最终仍逃不脱宿命早已为她安排好的毁灭的必然结局。

更多相关推荐: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知道金锁记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金锁宝钗的金锁刻了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宝玉的玉里有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看起来是一对但从小说中癞头和尚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注定的悲剧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和张爱玲...

《金锁记》读后感

背景音乐香香一盆眼泪民国初期的上海在那些有月亮的夜晚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没有赶上看见民国初期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民国初期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圆盘像朵云在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人们记忆中的那个年代的月...

读张爱玲《金锁记》有感

读张爱玲金锁记有感文学与传播学院11级汉语言文学2班肖梦丹1101020xx张爱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现当代的女性作家我看过她的不少作品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赤地之恋琉璃瓦封锁心经半生缘金锁记等等唯独最...

《金锁记》读后感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一种心碎碎的感觉像被一种东西割裂着痛却无法抗拒心便被她俘虏了在她的笔下一切的人物皆是那样在细细的碎碎的在不够充分的阳光下生活着为了生活他们被迫牺牲了甚至是女人最致命的东西小说女...

《金锁记》读后感

月裹华袍读金锁记有感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或许这话可以用来诠释曹七巧这个人物于是她出场时身上穿着的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袴子已然少见着阳光了至于丧夫孝母分家时的白香云纱衫黑裙子乃...

张爱玲金锁记与狂人日记的共同点

狂人日记和金锁记都以看月亮开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川这是狂人日记白话文本的开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三十年前的月亮月亮照到...

张爱玲 金锁记 月光下的残缺与癫狂

月光下的残缺与癫狂浅析小说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摘要我们都知道月亮是中国文人酷爱的意象之一它总是给人一种浪漫温柔的感觉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月亮已不仅仅是那些柔和幽怨的代表了她以一种新的观照来创造了月亮意象而金锁记可以...

张爱玲《花凋》读后感

张爱玲在花凋读后感张爱玲在花凋中运用的是倒叙手法在故事还没叙述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女主人公郑川嫦的结局说郑川嫦死于肺病但又说可是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从开始就否定了郑川嫦死于肺病的说法那么是谁把她一步一步的推向死亡呢...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金锁记有感金锁记写发生在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的故事30年前官宦世家姜公馆因避兵祸由北京搬到上海主人公曹七巧原来一个开油麻店的人家的儿女为了金钱权势她嫁给了姜家生软骨病的老二与一个僵死般的男人在一起过了10多年受...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