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与狂人日记的共同点

时间:2024.5.2

《狂人日记》和《金锁记》都以“ 看月亮”开头: “ 今天晚上, 很好的月光。” “ 我不见他, 已是三十多年; 今天见了, 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 ” 川这是《狂人日记》白话文本的开头。“三十年前的上海,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 我们也许没赶上三十年前的月亮? ? 月亮照到姜公馆娶的三奶奶陪嫁丫鬓凤箫的枕边。” 川这是《金锁记》的开头。不同的文本, 相似的开头, 以月亮、看月亮引出下文, 月亮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现代性的内涵, 带有西方象征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特点。月亮不仅具有开创性的隐 喻意义— 疯狂, 而且具有多重指向性的涵义。首先, 两者的病有着本质的差异。正如有研究者[ 3] 指出的, 《狂人日记》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有双重象征意义———按西方的解释象征疯狂, 按中文的语源学,表示清澈明亮。无疑, 两文本中, 月亮都具有双重意义, 这双生意义也象征着看月亮的人的双重性———疯狂/觉醒;对有着常识的常人来说,意味着疯狂, 对庸众来说, 意味着觉醒。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 迫害狂” 的形象, 隐喻了悠长的国历史, 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塑造了疯女曹七巧, 写尽了人性的阴冷。而正是一个“ 疯”(“ 狂”) 字, 使两部作品有了某种契合点

通过对狂人、疯女形象的进一步解读, 可以发现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人物病态的原因有着惊人的一致, 都是山于封建文化的残酷迫害, 使两部作品都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追求, 就是要“ 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仁’ ` 在作品中, 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度和眼光的锐利,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家族制度为核心、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两个字“吃人” , “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 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夕! ” 一’ 5 一狂人的吃语实际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本质的真理概括。在封建宗法制度下, 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吃人被吃” 的循环关系, 构成一张杀人害命的铁的法网, 无论凶悍还是弱小, 都会在这种法网中丧生, 这才是民族病态产生的历史根源。《狂人日记》通虚拟的“ 迫害狂”的日记的形式塑造的狂人形象实际是一个 反封建的启蒙者形象, 狂人的13 则“ 语颇错杂无伦次” 的日记, 被常人视为疯言吃语, 其实是反封建的先知先觉者的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想。鲁迅以生物学意义上的“ 吃人” 隐 指社会学意义上的“ 吃人” , 以满口疯话的“ 迫害狂” 隐指被封建正统指斥为“ 疯子” “狂人”的启蒙者形象。对于狂人而言, 他周围的环境如铁板一块围成万难毁灭的铁屋子, 这样的铁屋子却是由各种层面的麻木冷漠的庸众一一大哥、母亲、陈老五、打人板子逼死别人妻女和挨板子的娘老子组成的, 这样的铁屋子把狂人的特异声音吸收减弱直至消亡。于是, 狂人在发现了历史是吃人的, 大众是吃人的之后, 更恐惧地发现自己也并不是清白无罪的: “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 ? ” “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当初虽然不知道, 现在明白, 难见真的人!

在封建等级社会中, 每个人都是等级链条上的一环, 你地位低, 不要紧, 下面总有比你更低的一环存在, 而且每个人都有希望向更高的一环攀升。每个人既受上面一环的压迫, 同时又可以压迫下面的一环, 每个人都既吃人, 又被吃,谁也不肯跳出这样一个循环。鲁迅的这一发现因为“ 它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东方的沉沦, 因而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颤栗” , 厂’ 7 以后的中国文学基本上是沿着这条文化反思的路向前发展的。张爱玲的创作在对封建家族制度和整个封建文化的否定和批判上就和鲁迅有异曲同工之效。《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一个既吃人又被吃的典型例子。但从七

巧这一形象的深层意蕴来看, 封建家族制度才是造成她悲

剧的主要原因。

曹七巧出身麻油店之家, 曾经年青、漂亮.为很多人喜欢, 也曾有过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但在

封建的婚姻制度下, 她无权对自己的婚姻做出自己的选择, 代行父权的哥哥将她嫁给了高门望族的残废。不管七巧的主观意志如何, 当时的婚姻制度本身决定了她除了以死抗争之外便只有无可奈何地认同。亲生哥哥的无情使一个健康、泼辣的生命就这样被永远地剥夺了享受爱情的权利, 并逐渐地被日后“ 昏暗暗” 、“ 灰扑扑” 的生活磨制成了“ 玻璃匣子里蝶的标本” , 永远地失去了飞的本能。娘家的亲人尚且如此, 婆家如何待她便可想而知。姜家老太太明知姜曹两家,门不当、户不对, 但由于儿一子的生理缺陷, 她才不得已以牺牲家族名誉为代价换取健康的儿媳妇, 很显然, 支配这桩有悖情理的婚姻的主导因素是家族双方各自的利益。在姜家, 不管七巧怎样泼辣、干练, 她的身份和地位都永远成为一种定格而无法改变。不仅如此, 作为女人.七巧正常的情欲、性欲也无法得到满足,一七巧的心灵遭到极大扭曲, 最终成为疯狂的怨女。当她终于熬到夫死公亡, 如愿以偿地分到了财产并成为一家之主、成为阴晦的深宅里至高无上的权柄魔术师时, 她便将封建的家庭伦理所赋予她的长者权 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将心中的怨毒发泄得达到了疯狂的状态, 她动用她那无微不至、无坚不摧的精神利刃, 斩杀旧宅中的一切主要人物。从曹七巧的身上,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 当她被封建的婚姻制度“吞吃”了以后, 她心有所不甘,心中蓄满了怨毒的心理能量, 而当她被赋予了封建家长的权利以后, 她便将封建吃人者的本性和现代物质生活欲望及性的渴望扭在一起, 迸发出强烈的报复的火焰, 从而由被吃者一跃而成为“ 吃人者” 。曹七巧最彻底地承受了旧时代妇女的不幸, 最彻底地集中了旧时代妇女的心理重负, 也最彻底地将一切不与重负报复于她所能报复的一切人,至此, 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和张爱玲通过疯男疯女的疯言疯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透视出国民灵魂和精神素质方面的突出特征, 同时, 也正是由于对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处于崩溃瓦解、而又十分固守传统的扭曲变态的心理的观察洞见, 使他们作品中丰富复杂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更加凸现出来

曹七巧的形象与“狂人”的形象相比,两个人都被现实环境压抑而发狂致疯。可是一个是为了被夺去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而呼号;一个是把欲望以变形的方式激发而出, 沿着自虐和她虐的恶性轨迹无可阻挡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的最底层。一个是日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 呼吁拯救未受到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和战斗;一个是一边被吃一边更疯狂地吃人,扭曲变态地对准了自己的儿女, 只要守住自己的金钱。一个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说的是狂语,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是表面是正常人,但灵魂已沦为一个真正的疯子,在黄金的枷锁下异化为丧失人性的衣锦妖怪, 导致了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疯狂的人”在文化思想内涵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鲁迅最重视国民性改造和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问题。通过《狂人日记》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民族病态产生的历史根源,并形象化的概况为“吃人”和“被吃”,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吃人被吃”的循环关系,构成一张杀人害命的铁的法网,无论凶悍还是弱小,都会在这张法网中丧生。鲁迅笔下的阿Q 的麻木,祥林嫂的死,《金锁记》中七巧的各种变态行为,都和这张法网的残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鲁迅用一系列理性和形象的手段,反复宣讲着反封建的复杂性。在中国,提高民族精神素质, 把病态根子从每个国人的灵魂力拔出来,远比推翻一个皇朝复杂的多。基于这种认识鲁迅开创了始于20 世纪最具战略意义的文化启蒙工程。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以象征手法笼统整体地“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那么《金锁记》则是复活演示着逝去的凡俗生活来剖析中国传统大家庭及其代表的封建伦理思想的吃人性。而曹七巧就是现实世界中一个被吃又吃人的“狂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清算了封建性的“吃人”的社会关系之后,似乎了结了文明史上的一笔旧账, 然而中国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又是几千年封建礼法关系肌体上孽生出来的怪胎,曹七巧带着

这个“胎记”长大,但她已不再像从前的封建“吃人”者那样迷信,害怕报应,她可以为欲为,全凭个人欲望的驱使。正因为曹七巧的生命中有了强烈的金钱意识,而又无法摆脱封婚姻制度,才使她把现代物质生活欲望和封建吃人者的本性扭结在一起时, 迸发出更强大更可怕的能量, 疯狂的毁掉了自己,毁掉了别人。胡兰成《评张爱玲》中说:“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的,所以讽刺、谴责。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上,文学从政治走向人间。”文学在张爱玲笔下走向人间时,人们发现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是如此的复杂, 由如此复杂可怕的人际关系编织成的网络,远比鲁迅的世界更加令人震惊,所以当“文学由政治走向人间”时,文化启蒙和思想启蒙显得异常沉重。鲁迅和张爱玲的共同之处,就是都看清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从而透视出国民灵魂和精神素质方面的种种特征。张爱玲在发展继承鲁迅思想的同时,已由鲁迅所代表的“五四”时期的那种狂呼呐喊式的显性启蒙,转变为隐性启蒙,也即“冷眼张看”,把人间冷冷地解剖给众人看,以此来震动人的灵魂。

同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描写对象与鲁迅的作品相比已发生了变化, 把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反思从以男性为主体的病态农民身上, 扩展到以女性为主体的市民阶层中来, 填补了鲁迅在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方面的空白。于青在《张爱玲传》中说:“如果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 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里‘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和批判, 则是张爱玲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是对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


第二篇:循环式时间观与宿命式的荒凉--以《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的时间观


循环式时间观与宿命式的荒凉 —认《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的时间观代以来,伴随着巨大的民族危机感,线性演进式的进化时间观得以弓}进。这种时间观意味着对于 “时间演进带来进步”这一信念的普遍认同,从而演变为一种 “时间神话”。进化时间观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相当多作家的写作,发展到极端就表现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不过,从根本上来说,这一时间观往往将过去、现在、未来截然分开,带有强烈的厚今薄古的倾向。这种内在倾向与近代中国所面}I'm的变法、救亡、启蒙等宏大命题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 “革命进化论”。例如兽迅就曾经承认自己是个进化论者,而他的《药》、《坟》等文章也是 “遵命文学”。但是,张爱玲似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并不相信时间一定会带来进步气这种观念主宰了作家的叙事,体现在文本中,便是与近代以来的线性进步时间观截然不同的 “循环式”时间观。本文不拟对其时间观的人生与历史根源进行详细论述,只以《金锁记》为例,展开具体的文本分析,探讨此种时间观对作家作品的影响。在小说里,“循环式”的时间观深深地融入了作品的整体叙事时间背景之中。习锐的开头,营造了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这样一个叙事背景,并设置了 “想象着的年轻人”与 “回忆着的老人”两种相反相成的对照视角,创造出一副 ‘陈旧而迷糊”、 “欢愉”而 “凄凉”的场景,这一场景结构以空间为介质和依托,刻意在时间上马丽拉开跨度,让读者在两代人的心理时间差距上展开想象的空间,并以 “凄凉”一词暗示了小说的整体基调。在结束这个让人倍感 “荒凉”的故事时,作者仍然毫不心慈手软地写道"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一.一完不了。”“三十年”这一意象由于其承载的 “故事”内涵,已超越了一般的时间概念,获得了循环周期的意义。它意味着相同的故事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失,反而会作成一种稳定的、恒久的人生状态存在,重演在每一代人身上。因此每个 “三十年”不过是一个重复,时间的演进变成了 “三十年”的不断循环往复,时间的线性运动变成了圆周运动,而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是不呈现为发展状态的。因此,与其说时间是发展的,莫若说是停滞的,这就构成了对线性进化时间观的颠覆。又由于 “三十年”的表

述出现在文本的首尾呼应中,使得这层颠覆更为完整:不仅体现在话语的意义中,还体现在叙述形式上。循环式时间观的表述渗透于文本的许多细节之中,这些细节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获得了体现着创作意图的形式意义。姜公馆为避兵祸而搬到上海之时,革命正炽,然而作者只是轻描淡写— “那两年正忙着改朝换代”。在作者看来,“改朝换代”只不过是表面上煞有介事的喧嚣,并不具有改变实质的力量。紧随其后,作者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两个丫头的夜间闲聊,并以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性场景开启了对 “红楼梦式”的大家族—姜家的家庭格局与生活的描写。这种描写形成 “仿古”式的意象,塑造出一种恒定的过去状态,展示了中国古老大家族干百年来 “安稳”不变的内在图景。“改朝换代”是一种急躁的 “飞扬”,这种急躁在 “安稳”的生活面前显得多么地微不足道。正如作家自己所说" “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②在这里,具有强大延续力的内在 “安稳”构成了对短暂的外在 “飞扬”的iv(喇与质疑。时间表面上的运动流逝与实质上的静止停滞形成了强烈的对抗,在二者对抗中展开了一片时间荒原。荒原虽然无穷无际,但目极之处皆是单一与虚空,不免使人感到苍凉,生活亦是如此。在苍凉的时间荒原中,张爱玲完成了她对人生的启示:朝代的次第更换与外部事件的流转不居只是时间的表象,其实质则是生活面孔频频改换之下的精神守恒。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循环式时间观在更高一级的社会层面上构成了对所谓的 “革命进化论”的颠覆o虽然作家的写作总体上为 “循环式”时间观所支配,但为了避免单面化,她又注意在这种观念中表现某种内在的紧张对抗,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强大的张力。虽然街上摇拨浪鼓的声音唤起的是 “无的老去的孩子们的回忆”,蕊盛#../.另 童年似乎又回来了。但作者在前写下了清早的、但却是 “蔽旧”的太阳, “呛人的金灰”操进眼睛 “昏昏”的感觉。在这样的语境之下,童年的回忆并不美好,而是在 “清早”与 “敝旧”的对照中显出不合时宜的陈腐。这种表现内在对抗的描写在文中比比皆是。七巧塞棉花装成的 “半大的文明脚”表面上看,是前文所提到的 “时间神话

”的一个标志性产物 —她虽为旧式的野蛮的裹脚制度的一分子,却不得不顺应时间的潮流装成假的文明脚,但这脚句起的却是旧式指定婚姻给她带来的情欲受挫的创伤记忆。而长白 ‘半新式”的婚礼、长安 “半新式”的恋爱则成了她情欲毁灭的陪葬品。新派人物童世舫与旧式女子长安私下里经人介绍确立恋爱关系(像是新式的爱情),但是又得 “做没见过面模样”再行一次旧式的订婚礼;订婚之后,他们遮遮掩掩地约会, “很少说话”,长安以为这就是新式的爱情,而童世航则根本不再相信所谓的新式的爱情—打心眼里视之为旧式的爱情。新 }日冲突使这场充满了矛盾的爱情处处显示出怪诞。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真实与幻想的骤然相遇中,向前看与向回望的内在被撕裂感得以凸现。 “生存性的首要意义就是将来”③。意识的本性也决定着它的流逝是向着将来的,只有当流向将来的意识受某种力量阻隔时,意识才回溯到过去中。作家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无法预见将来的世界,一方面,传统社会正由于其内部的腐朽而急剧走向衰败;另一方面,他们所身处的现代社会的诸多危机使他们感到窒息。正如作者所言,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坍塌,新的东西在滋长..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于是,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现尴尬的不和谐,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气这种现实与回忆的斗争所导致的紧张感与被撕裂感使小说人物向前流的意识受阻,反映到行为选择上,便表现为一种 “痛苦的回望”,一种瞻前与顾后之间的徘徊,一种无法看到黎明的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仿徨,一种山重水复回头无路、痛彻心肺的歇斯底里。童世舫本是一个新派人物,一个自由恋爱的先行者。他爱上了新式的女同学,便竭力反对家庭指定婚姻,然而他没能摘得新式爱情的金苹果,留下了极其痛苦的记忆。他试图通过 “妻子还是旧式的好”这一 “回望式”的结论,对痛苦的记忆进行反抗,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与旧式家庭出身的长安的恋爱之中。然而最终他只是发现" “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 ”“这就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他感到了令人难堪的失望,企图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新式自由恋爱给了他难以忘怀的创伤记忆;当他向回望,企图从古旧中国的群

体记记中寻找温情时,看到的却只是病态。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一切都完了”。这位新派人物被撕裂的灵魂处于两难的困境, “回望”无法为他找到疗伤的归宿,他陷入了万念俱灰的境地。 “回望’是希望幻灭后的心理补偿。当这种行为方式出现在长安这个年轻的姑娘身上时,显得尤为意味深长。小说里,那首 “longlongag' ”的歌曲始终是她人生的背景音乐, “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 ’是一直萦绕在她耳边的喃喃细语。第一次唱起是在退学后,长安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往日校园生活的留恋。第二次是与童世舫分手后,此时她已经觉得 “什么都完了”。她 “最初也走最后的爱”逝去,三十岁的长安已经没有了对未来任何的指望,于是自动选择了一种 ‘回望式”的生活式。梦想的幻灭致使小说人物(甚至是一个年轻女子)的意识产生回溯,长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已不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而是在过去的岁月中。就是说:希望之所在,不是在时间推进的前方,而是在时光倒退的后面;时间的线性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不是更光明的前景,而是更灰暗的境地。这里以逆向的心理时间取代 “顺向”的物理时间,使作者循环式时间观得到进一步深化。梦想的幻灭在曹七巧身上更是演进为彻底的绝望与歇斯底里的疯狂。为了有个 “出头之日”,七巧嫁入姜家。但是她一直忍受着情欲上的寂寞,她回忆着温情的少女时代,背后却是丈夫那 “没有生命的肉体’。在这里,作者通过采用 “时间倒错’的叙述手法,将+年光阴一笔带过, “金绿山水”一瞬间换成了 “她丈夫的遗像”,使前文所述的紧张感由于时间叙述的紧缩更为强烈。但是,丈夫的死,黄金梦的实现,并没有结束她的寂寞与痛苦。有一次,她的痛苦似乎就要完结了,她所句引未遂的三弟姜季泽找她来了,她暗含着 “细细的喜悦”,没有想到 “还有今天”。然而他却是为骗钱而来,于是她这最后的以为在情欲的苦难上会有个 “出头之日”的梦想也破灭了,生活不再有直线演进式的盼头,酸梅汤滴下桌子那长长的、寂寂的一刹那,仿佛是 “一百年,两百年 ..”这似乎意味着痛苦的命定性。当我们满目所见,只有疮庚的生活废墟时,除了 “荒凉”,还能感觉到什么?至此,人生的荒凉图景与循环式时间观交织在一起 —循环制造了荒凉,荒凉延续了循环,这使得痛苦的命定性在时间与生活上获得了双重含义,人物

的生存状态与命运图景得到了完整的展现。当 “回望”无法从根本上驱逐痛苦,反而加剧了过去与现在的撕裂时,更为恐怖的泄愤手段 —复制创伤记忆一一便登场了。梦想破灭后,七巧成为了一个 “与现实失去了接触的人”,腻蔗从澎,宜宛沁俐 她既不能感觉到时间的向前流动,也无法看到自己的 ‘出头之日’,就成了一台疯狂的痛苦 “复印机, —企图将自己的创伤记忆 “重现”⑤到自己能随心所欲控制的环境之中去,而她的儿媳与女儿就成了待复印的白纸。过去被压抑的创伤记忆不断涌现出来,刺激着她敏感的神经,她脆弱、自私的灵魂再也无法忍受,也无法通过抽鸦片和回忆温暖的少女时代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但是,在这个崇尚 “天地君亲师’的封建大家庭里,她很快找到了出气孔。她有意处处刁难儿媳妇,时时对她冷嘲热讽,将自己在姜家做儿媳时受到的冷落、鄙视、戏弄一股脑儿地复制到芝寿身上。早年情欲的极度压抑使她害怕失去儿子一一这个尚顶不上半个男人但不想她的钱的男人,于是她带着强烈的心理暗示诱导儿子挑儿媳的是非。最后她终于成功了:媳妇自杀,娟儿扶正不到半年又自杀,长白迷上鸦片和妓女不再论婚娶。七巧通过自己的自主复制行为制造了儿子的婚姻悲剧,使自己积聚的记忆创伤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泻导。长安更是成了她的创伤记忆的复制材料。如前文所述,七巧看似得时代之风的 “文明脚’,却是她旧式婚姻创伤oz的载体。同样地她企图通过复制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于是她逆世家大族已经奉行了的时代潮流而动,强行对长安裹脚。这样可以使她‘定亲的时候麻烦.,甚至 ‘没人要”。在这里, “文明脚’与裹脚构成了一组紧张的对抗与轮回(亦即循环)。脚成为其复制创伤记忆的一个部件;而裹脚这一具有 “旧时代’象征意义的行为则成为她复制计划的一步。另一处与其心理计划不符的行为选择是:她送长安进了新式的学校上学。然而这只是为了与大房、三房争长较短,以补偿早年在争斗中落败且为人邢视的痛苦回忆。但是童世舫的乍现,打乱了她这疯狂的心理计划,长安突然 ‘像换了个人似的’,对她不再加以理会, “自顾自的去戒烟.。如此一来,她的计划不能实现,她的心如何能够安宁?在有生之年,她不亲眼看到自己的 “拷贝 ”(copy)是无法安然入睡的。为了发泄她复制计划受阻的不满,她躁动不安、吹毛求疵地数落长安 “不懂做姑娘的规矩”,尚须向麻油

店的外婆学习做人,甚至指责长安的自不量力、高攀新贵,通过对作为书香世家的姜家精血之载体的刻薄嘲弄,她早年的痛苦得到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发泄。七巧在童世舫面前刻意夸大长安的的烟瘾,伴随着童世肪的绝望,七巧复制创伤记忆的计划得到了完全的满足。这一计戈业带来的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使得世上又出现了一个 “七巧” —长安。 ‘她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了..谁都说她是活脱的一个七巧”。在这里,代与代之间成了一种完全的传承关系,七巧的脾性与心态在长安身上得到继承,长安甚至跟她学会了吸鸦片 —长安成了七巧的翻版—后代对前代不是取代式的,却是复制式、循环式的。这是一种更深刻的时间停滞。以时间的延续为依托的时代发展,应该在后代对前代的超越中实现,就是说,时代发展最终的落脚在后代的进步上。可是发展与进步的可能被曾经深受创伤的七巧以复制创伤记忆的方式粗暴扼杀了。通过设置这一全文最为精彩的情节,作者完成了一次她对于人生历史宿命式的荒凉叙事 —亦即无法逃避的宿命循环。这个层面上,作者揭示她对时间进化观深刻的怀疑:既然代代相因,种种旧的心态、人情、世故、纲常在人身上沉淀得如此深,以至于成了人的骨髓,生活的纹理,那么时间的延续、人种的繁衍不过是为这些事物提供载体,进步何在?这是张爱玲的悲观,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世态人生与时代演进的窗口。完成了自己恶毒计划的衰老了的七巧,静静地、 “似睡非睡的躺横在烟铺上”,对她的一生作了总结和反思。她知道她是一个疯狂的人,所有的人都根她,她并不觉得什么。她万分地怀念少女时代的情谊,并据此为自己的人生作了幸福假想,流下了一滴眼泪。她似乎在悔恨,然而,毕竟 “一切都完了”。其实,正如萨特所说" “最后一个小时的悔恨,是一种整体的努力,为的是使这整个存在破裂,这人存在曾经缓缓地在我们身上形成并巩固下来;这一种悔恨也是使我们脱离我们现在所是的东西的最后一跃。但那是徒然的:死亡用余下的一切把这一JV眠固定住了。 ”⑥于是,便正如文末所言,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已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一-.完不了 ’。这便是张氏作品中渗透于 “循环式”时间观中的人生 “荒凉”。在这里历史成了一出不断重演的悲剧,一切都毁灭了,且这毁灭还将

以命定的程式继续 “一级一级走向没有光的所在’。【注释】①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7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0②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来凤仪主编,《张爱玲散文集全编》,17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0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388页,三联书店19870④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来凤仪主编,《张爱玲散文集全编》,174页,浙江文艺出版,19920⑤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李展开译,89页,三联出版社,20000⑥让·保罗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165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0民掇从/_IworrurE70}

更多相关推荐: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知道金锁记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金锁宝钗的金锁刻了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宝玉的玉里有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看起来是一对但从小说中癞头和尚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注定的悲剧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和张爱玲...

《金锁记》读后感

背景音乐香香一盆眼泪民国初期的上海在那些有月亮的夜晚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没有赶上看见民国初期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民国初期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圆盘像朵云在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人们记忆中的那个年代的月...

读张爱玲《金锁记》有感

读张爱玲金锁记有感文学与传播学院11级汉语言文学2班肖梦丹1101020xx张爱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现当代的女性作家我看过她的不少作品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赤地之恋琉璃瓦封锁心经半生缘金锁记等等唯独最...

《金锁记》读后感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一种心碎碎的感觉像被一种东西割裂着痛却无法抗拒心便被她俘虏了在她的笔下一切的人物皆是那样在细细的碎碎的在不够充分的阳光下生活着为了生活他们被迫牺牲了甚至是女人最致命的东西小说女...

《金锁记》读后感

月裹华袍读金锁记有感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或许这话可以用来诠释曹七巧这个人物于是她出场时身上穿着的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袴子已然少见着阳光了至于丧夫孝母分家时的白香云纱衫黑裙子乃...

张爱玲 金锁记 月光下的残缺与癫狂

月光下的残缺与癫狂浅析小说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摘要我们都知道月亮是中国文人酷爱的意象之一它总是给人一种浪漫温柔的感觉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月亮已不仅仅是那些柔和幽怨的代表了她以一种新的观照来创造了月亮意象而金锁记可以...

张爱玲《花凋》读后感

张爱玲在花凋读后感张爱玲在花凋中运用的是倒叙手法在故事还没叙述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女主人公郑川嫦的结局说郑川嫦死于肺病但又说可是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从开始就否定了郑川嫦死于肺病的说法那么是谁把她一步一步的推向死亡呢...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金锁记有感金锁记写发生在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的故事30年前官宦世家姜公馆因避兵祸由北京搬到上海主人公曹七巧原来一个开油麻店的人家的儿女为了金钱权势她嫁给了姜家生软骨病的老二与一个僵死般的男人在一起过了10多年受...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

从《封锁》读张爱玲

读封锁中的爱情摘要那是一个只有他和她的故事他们的相爱就好像是一场梦还是在打小盹儿时做的梦一个短暂的不近情理的梦在张爱玲的笔下他们做梦做的理直气壮他们的背后是你来我往乞丐老爷并存的大上海就那样一辆封锁时的电车见证...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