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

时间:2024.4.27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于1884 年发表了他最成功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这篇小说里, 马克·吐温运用了当地的方言土语, 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人逃奴吉姆获得自由的历险经历。故事贴近现实, 真实可信, 反映了马克·吐温对蓄奴制度所持的批判态度。

[关键词] 马克·吐温; 哈克; 吉姆; 蓄奴制

A commentary on the wr iting fea tures and character iza tion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bstract: Mark Twain is a famousAmerican realisticwriter. Hismasterpiece“The Adventures of Huck leberry Finn” published in 1884 p resents a vivid p icture of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 In th is novel, he described the journey of a w h ite boy w ho helped a renaw ay slave to gain freedom. The story, narrated in first person and w ritten in colloquial style, reflectsM ark Tw ain’s critical attitude tow ard the slavery.

Key words: Mark Twain; Huck; Jim; slavery

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先后于1876 年和1884 年发表了他最成功的两部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两部小说是了解马克·吐温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成熟过程的主要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自1876 年出版后一直是儿童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维妙维肖地再现了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镇生活的各个侧面, 把生机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加以对照, 成功地塑造了汤姆这个热爱自由, 追求生活乐趣的真实的儿童形象。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饶有趣味。这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个新发展。然而与它的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相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无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思想深度上都略逊一筹。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 如今已成为现代美国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海明威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所有现代美国文学, 都起自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中间最好的一本书”。海明威之所以给予这本书如此高的评价, 是因为小说从语言文体, 描写对象到主题内容都显示了马克·吐温艺术写作水平和思想发展的新高度。

与《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比, 本书最明显的变化是叙述角度的改变。《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 是作者以其成年人的口吻来讲述的儿童故事。而哈克的故事却是他自己讲的。在小说的第一段中, 哈克就像跟读者谈话一样说道: “你要是没有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本书, 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 不过那也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 他基本上说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 可是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1]作者用第一人称, 让哈克贝利说着当地的方言土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使他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 入木三分, 也使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冲破了欧洲文化的束缚, 使美国英语以其鲜明的特点登上了文学舞台,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更胜一筹, 不仅仅在于口语体语言的应用, 而且在于马克·吐温使小说摆脱了一位14 岁少年有限的词汇所带来的感受和观察深度上的局限, 在反映事物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便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超过《汤姆·索亚历险记》最明显的地方。

首先选择哈克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突破, 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说汤姆快快活活, 爱捣蛋, 然而总是一个显得可爱的平常的孩子, 那么哈克就是个天生的无法无天的家伙。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 是真正的放荡不羁的角色: 肮脏, 缺乏管教, 几乎

不识字, 语言粗鲁。他整天东游西逛, 对长辈的说教不屑一顾, 总是渴望跑到无人管束的地方去, 总是想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在小说的第一章, 哈克讲道:“道格拉斯寡妇拿我当她的儿子, 说是要给我受点教化。可是因为那寡妇一举一动都很讲究规矩和体面, 实在太闷气, 在她家里过日子可真是一天到晚活受罪; 所以我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偷着溜掉了。”[1]好心的道格拉斯寡妇和沃森小姐出于同情收养了可怜的小哈克。她们费尽心思, 企图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模式改造哈克。她们迫使他学文识字, 信奉上帝, 努力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接 受的体面人。但这种所谓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却束缚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的思想和活力, 压制了他自由的天性。哈克无法忍受这种生活, 最后只能弃而远之。同样, 小说结束时斐尔普斯太太想收哈克做干儿子, 让他受教化。但是哈克受不了那种所谓的文明生活, 决定再次出走, 周游各地。如果说汤姆的出走是反对溺受, 那么哈克的出逃则表明了他与文明社会的对立。马克·吐温在小说中所描绘的这个小镇上, 人们有着小地方主义的保守和偏狭。一切现行的价值观都是不容置疑的; 社会等级、蓄奴制等既然是存在的, 也都是合理的; 信奉上帝、温雅体面的都是有教养的好人, 反之则无法被社会接受。而哈克则恰恰是这样一个与现行准则完全相悖的孩子。他比汤姆更复杂。由于他是个彻底没有教养的孩子, 他与表面上温文而雅的上流社会的对立更明显。马克·吐温以他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赞扬他内心的善, 无疑是对当时美国乡镇社会的有力批判。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反映的社会背景, 是这部小说发表时的30 年前。马克·吐温创作这部小说时, 虽然蓄奴制已从法律上被废除, 但黑人的地位仍然极其低下, 种族歧视严重存在, 广大黑人仍处在被奴役、被迫害的地位。而这部小说却以帮助黑奴逃跑为主线, 大量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之间同舟共济结下的友谊。其中哈克在帮助黑人吉姆逃跑的问题上同自己良心的斗争以及他反对蓄奴制度认识的不断提高是本书最动人的部分。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 哈克讨厌资产阶级虚伪、刻板的生活方式, 同汤姆一起追求浪漫的冒险 生活。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已远远超过这样的要求。他不仅自己渴望自由, 还积极帮助黑奴吉姆获得自由。然而由于哈克毕竟只有13 岁, 也由于他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接受着社会的影响, 他一方面仍然从旧的道德标准出发评判好坏善恶, 另一方面又希望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遵从自己的道德感觉而不是社会的道德标准。因此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对吉姆态度的变化, 也是一个充满斗争的矛盾过程。一开始, 哈克就像当时一般白人那样对待吉姆。他时常戏弄吉姆。后来他发现吉姆诚挚无私, 是个“挺好的黑人”。他在思想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所以在捉弄吉姆之后,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哈克终于越过了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界限;“打定主意去向一个黑人低头认罪”, 而且“后来一辈子也没有为这件事情后悔过。”[1]从此他和吉姆成了知心朋友。

哈克认识冲突的高潮发生在写信向华森小姐告发吉姆行踪的前后。虽然哈克和吉姆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但是社会、家庭的种族偏见对他深有影响。帮助黑奴的内心愿望和压迫黑奴的社会势力在小哈克的头脑中形成冲突, 搅得他无法安宁。从世俗的眼光来看, 帮助一个被追捕的黑奴逃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吉姆越接近自由, 哈克的内心越觉得不安。他决定写信告发吉姆的行踪。但当他想起他们共同逃亡的经历, 想起他们在患难中结下的友谊, 他感到“左右为难”。最后他“琢磨了一会儿, 好象连气也不敢出似的”, 随后才对自己说:“好吧, 下地狱就下地狱吧, ”[ 1 ]接着就一下子把信扯了。哈克的思想斗争取得了胜利。用马克·吐温的话说:“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 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在这里,“畸形的意识”是奴隶制的反动宣传对儿童的影响, 而“健全的心灵”正是马克·吐温不论种族、肤色,人人平等的理想。很明显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对有争论的黑人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马克·吐温非常同情处于奴隶地位的黑人。他笔下的黑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想, 他们没有奴隶相, 而是独立的人, 有许多优秀品质。本书中的黑奴吉姆就是马克·吐温塑造的这样一个成功形象。吉姆勇敢坚强, 忠诚无私, 是向往自由的黑人形象。虽然他是奴隶, 但他并不因为自

己是奴隶就卑躬屈膝, 逆来顺受, 听凭命运摆布。他始终保持独立的思想, 向往自由的生活。他不承认奴隶制是天经地义的, 他想逃到自由州去工作, 以便将来赎出老婆孩子, 过上自由的生活。作者借哈克的口说道:“我相信他惦记着家里人也是跟白种人一样的。”[1]不分种族、肤色, 人人都有享受自由幸福生活的权利是马克·吐温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吉姆向往自由, 在“逃往自由”这个共同目标上, 他与哈克同舟共济。在逃亡途中, 哈克掩护他, 他也百般照顾哈克。他甚至冒着牺牲自由的危险留下来服侍哈克。他对哈克的关怀体贴绝不是奴隶对主子的侍奉, 而是朋友之间的互助, 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他们在患难中冲破种族和社会地位的森严界限, 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吉姆虽算不上英雄, 却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马克·吐温把一个被人追捕的黑人逃奴塑造成一个品格高尚的高大形象包含了对社会的的尖锐讽刺和批判。

从表面上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了一次充满危险的旅行。实际上这部小说已远非单纯的少年冒险故事。它触及了美国当时最敏感的种族制度, 迫使读者去思考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宣传种族平等方面有了新的意境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王长荣. 现代美国小说史[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3]兰·乌斯比. 美国小说五十讲[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4]虞建华. 20 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第二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哈克为了逃避酒鬼父亲的虐待,逃到小岛上,巧遇逃奴吉姆,两人于是结伴而行,试图从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哈克受反动教育影响,觉得不应该帮助逃奴,但是在后来的漂流生活中,逐渐被吉姆善良无私的性格所感动,表示宁肯冒着下地狱的危险,也要帮助吉姆得到自由。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险,遭遇民队的追捕、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在两人的同心协力下,所有艰险均被化解。最终,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得知女主人在遗嘱中已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小说中,马克·吐温借哈克之口,直观具体地叙述孩子的真实感受,自己并没有站出来宣讲主题、表明倾向。这样,不同读者对作品的倾向有了不同的理解,对小说中的暗示、象征也作了不同的阐释。所以,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首先,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游记”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在小说中,平静清新、生机勃勃的密西西比河与河岸上的世俗刻板、虚伪冷酷构成了鲜明对比:木筏上的逍遥惬意,河岸上的奔波劳碌;哈克与吉姆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不分种族、患难与共不分彼此的友谊,河岸上种族、地位等世俗上的欺诈争斗等等,通过游记过程中的对比,凸现了河岸生活所代表的当时所谓的文明社会的阴暗面。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尔虞我诈,骗子敲诈欺骗,流氓火拼,世仇械斗,地头蛇枪杀无辜,小混混热衷闹事等等,一副社会全景就在哈克与吉姆的旅途中展现出来了。马克·吐温的艺术才华是多方面的。小说的艺术描写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最突出的就是“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的成份,并服从于刻画特殊人物需要的幽默。马克·吐温是一个优秀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但他从不正面抨击,而常以“天真汉”、“老实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我”的行事和遭遇来揭示荒谬可笑的社会现象。吉姆是个忠厚能干的黑人,但他依然摆脱不了被任意贩卖的厄运,他的不幸是广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但是他不再像以往作品中的黑奴面对迫害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他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人,在漂流时,他处处照顾哈克,尽可能不让孩子受惊受苦;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险区域协助医生救护孩子。通过对吉姆一系列高尚行为的描绘,作者彻底批判和讽刺了种族歧视这一邪说。幽默与讽刺相结合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大风格,也是这部小说的显著特色。小说通篇语言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没有精雕细琢,遣词造句符合哈克和吉姆的身份。这种“以自然之舌言情”的风格使作品蕴含若隐若现,引人遐想。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文学观,而是有意隐去自己的看法,留下一片空地,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品味、想象。他主要运用象征与讽刺的艺术技巧,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寓庄于谐、含沙射影的幽默使得小说读起来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这些象征实体结局看,马克· 吐温对“雅文人”的文风嗤之以鼻,对他们缅怀昔日殖民文化的“雅”,沉醉于个人情感的“雅”,不关心普通人民疾苦的 “雅”深恶痛绝。但是,这些象征实体与象征意义的象征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不荒谬、不难以想象,这些意象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模式,洋溢着写实主义品格的象征。这使得《哈》自出版以来一直吸引众多人的兴趣,成为老少皆宜的小说。马克·吐温是一个激进的民主战士和倾向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却从不正襟危坐、板脸说教。他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现象集中、提炼、加工成含义深刻的笑料,使读者在赏心悦目、前俯后仰之间受到熏染、教育和启发,憎其所憎,爱其所爱:骗子“皇帝”和“公爵”的狼狈下场,令人抚掌;吉姆的迷信和吹牛、又不失忠厚善良;汤姆、哈克的淘气捣蛋正显示了他们的聪明可爱……作者没有直接褒贬自己笔下的人物,但通过人物举止言谈的绘声绘色的描写,作者的好恶之情却跃然纸上。其次,作品表现了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在谈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这种较量的必然性。在马克·吐温的那个时代,民主思想在种族肤色等层面上还只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偏见已经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彻底除去,压迫黑人在潜意识里仍然是合情合理的。但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了民众中追求民主的渴望与势力。正是这种强大的势力,促使这样一部作品,在一个白人作家的笔下诞生。主人公哈克和吉姆代表的是珍视友谊追求自由诚实勇敢的正义一方,而岸上以文明自我标榜的虚伪、世仇、欺诈、压迫黑奴代表了非正义一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表于19 世纪90 年代,反映的是大概30 年前的社会背景。小说发表时,黑奴制度已经在法律上取消,但实际上黑人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下,处于被压迫被迫害被歧视的地位,种族肤色间的不平等仍然存在。而马克·吐温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哈克来反映黑人吉姆出逃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幼稚的、初级的、潜意识的,但仔细想想,正是这种在孩子内心深处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定冲破当时主流社会的种种教化,毅然决然地把写好的告发吉姆的信撕掉,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被“打入地狱”的危险而站在了当时被围追堵截的黑人吉姆一边,更加体现了这种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在一个天真纯善的孩子心中所带来的冲击。所以这种冲突,这种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对比,在读者心中更加分明深刻,一针见血。主人公方面,吉姆是重金悬赏的出逃黑奴,大家对他虎视耽耽,而且吉姆还是焦点人物和线索人物。吉姆的逃跑和东躲西藏,推动了情节的合理发展。吉姆善良正直、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妻儿,一路上对哈克关怀倍至。但可悲的是,读者在吉姆身上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不被大众真正接受的现实:不管吉姆怎样和善,甚至冒着被抓捕的危险留下来照顾受伤的哈克,在大多数白人眼里,他还是一个黑奴,甚至会被极少数黑人说成是不安分。总而言之,吉姆在白人压迫的环境里得到一些白人的认可、帮助和爱戴,这一点表现了作品中正义一方的力量,使主题多了一份深意和亮色。第三,作品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作者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又决定了他笔下的英雄不可能完全获得自由。黑奴吉姆的自由最终来自白人的遗嘱,哈克也回归到了河岸上的生活。哈克这个以反社会出场的叛逆型人物最终经历了妥协和回归,但这种妥协和回归不是真正的,也不是最终的。“马克·吐温非常同情处于奴隶地位的黑人…… 不分种族、肤色,人人都有享受自由幸福生活的权力,是马克·吐温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解救吉姆的过程中,哈克的内心经历过几次激烈的思想斗争。马克·吐温之所以能准确深刻地刻画出哈克的心理状态,是因为自己也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小时候他曾看到三个白人因教唆奴隶逃跑而被判处多年苦役,并在札记中写到:“帮助一匹马或一头牛是一件低劣的罪行,而帮助一个被追捕的奴隶 ……或是在有机会马上告发他时犹豫不决,则是一桩更卑鄙的罪行,那就带上了一个污点,一个洗刷不掉的污点。” 尽管吉姆最终自由了,但他的自由是因为白人沃森小姐的良心发现,主动赐给了吉姆自由。而哈克和吉姆在寻求自由的征程中,也因为雾气而错过了黑人自由州卡罗,这其中是有深刻含义的。卡罗本来就是作者为吉姆虚设的一个自由天地,表明作者是和主人公一样向往着自由,希望给黑人自由的,但他保守的一面最终还是令他笔锋一转让哈克和吉姆因为天气原因而错过卡罗;另一方面,作者没有足够的气魄去让哈克和吉姆自己通过反抗而获得最终的自由,最后只能通过白人的施舍。黑人本来就应该自由,而白人买了他们、使用他们,最后良心发现,临死之前又给了本属于他们的自由。这种妥协和回归不是真正的,也不是最终的。哈克虽然回到了岸上生活所代表的文明社会,但他还是拒绝接受阿姨认他为干儿子的提议,而且作品最后也没下定论哈克不会再次出走,去代表自然和自由的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第四,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马克·吐温别出心裁的创造表现在他善于将纷然杂呈的现实生活场面组织成盎然有趣的故事,并善于在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风光的描述中寄寓深刻的思想。古往今来,儿童传奇小说和历险小说有很多,但象《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样能够展示丰富的生活,包含如此深刻思想的作品却很少。小说通过顺流飘荡的一叶木筏体现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图景:凋敝的农村、贫富的对立、凶恶的世仇、残酷的种族压迫……形象地反映了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社会。小说的出版,震惊全国。人们被这一野蛮、残酷的仇恨吓得“毛骨悚然”。因为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对南北战争以后喧嚣一时的“美国民主”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小说中将对现实生活的精雕细刻与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抒情描写以及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揉合在一起。天然浑成,美不胜收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与虚伪狰狞的资本主义“文明”互为对照,丰富多彩的冒险经历与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相比较。这种烘托对照的手法不仅给人以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的教育,而且使小说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并把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紧紧结合在一起。此外,小说在语言上的运用也是别开生面的。这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方言口语的妙用。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加强语言表达力,马克·吐温大量熔合吸收方言和口语,小说中运用了密苏里的黑人土话、西南边疆的地区方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普通方言及其四个变种。言为心声、语随人异,方言土语的妙用加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其次是作者创造了一个简洁的文体。马克·吐温深悉语言的简洁之道。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马克·吐温往往不惜浓墨重彩,竭尽夸张,对人物的外形和服饰则是惜墨如金。小说对人物的穿着衣戴、高矮胖瘦,几乎未作交代,可是他们的形象却深深地印进了读者的脑中。画龙点睛、以少胜多、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正是马克·吐温的高明之处。马克·吐温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如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准则。他曾经说过, “我最终的理想和愿望是能

做到?真实?、能说自己?真实?”。总的来看,作品体现了主人公的品格和其对自由的向往,但哈克所处的境遇是不尽人意的社会的象征。这也体现了仅靠主人公一类个别英雄来改造社会现状是不可能的,如果他们想最大限度地获得他们向往的自由,只能走表面上“妥协”或“回归”的迂回路线。所以说作者的历史局限性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但作品中主人公所体现的反抗精神是永远值得赞颂的,作品的主题是永远历久弥新的。参考文献: [1]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2]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年。 [3] 白逸欣、蔡宏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3 月。

摘要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创作颇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代表作之一,出版后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深远。小说用孩子的口吻讲述流浪儿哈克在密西西比河及河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绘了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赏析,旨在揭示其主题。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

更多相关推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感姬凡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英文小说看完感触颇多这本小说讲述的是美国的一个流浪儿哈克贝利费恩在历险中从一个不分青红皂白乐于当强盗的孩子变成一个善良机智勇敢能辨善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wasagreatworkpublishedin1885anditwaswrittenbyMarkTwainA...

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感

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英文小说看完感触颇多这本小说讲述的是美国的一个流浪儿哈克贝利费恩在历险中从一个不分青红皂白乐于当强盗的孩子变成一个善良机智勇敢能辨善恶的孩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1)

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MarkTwainpseudonymofSamuelLanghorneClemens183519xxwasbroughtupinasmalltownofHannibalM...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1)

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ThestoryhappensalongtheMississippiRiverOnbothsidesoftherivertherewasunpopulatedwilder...

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后有感

孩子的无声反抗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感摘要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阅读可以让我们通过儿童的声音来听取儿童真实的内心看到一个鲜...

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些书使我记忆犹新的书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它是美国举世闻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写的据说这本书是马克吐温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它主要讲了汤姆索亚和主人公哈克贝利芬以下简称哈克这两个善良可爱顽皮的孩子怎么样帮助家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形象分析

摘要作为马克吐温的传世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典型的少年成长小说旨在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放在成长小说这一领域来研究从哈克在和杰姆逃亡旅途中不断成熟长大的角度出发对哈克以及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马克吐温183519xx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一生艰苦创作写出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作品融幽默与辛辣的讽刺于一体既富于...

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分析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

目录前言1一写作风格分析及作品的反响2一写作风格分析21通俗畅晓朴素浅白的方言式口语22第一人称的故事叙述33融为一体的幽默与讽刺34现实中正义与非正义矛盾心理的精心刻画45思想性与艺术统一性5二对文学界的影响...

论文文献综述--格式与实例 有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二调研资料情况迄今为止已有众多中外专家学者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倾向这一课题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与论述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读也有所不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的是南北战争以前的故事但成书于内战后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背景

AbouttheBook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tellsthestoryofateenagedmisfitwhofindshimselffloatingonaraftdowntheMissis...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