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管理学总结

时间:2024.5.2

1管理的定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更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第一层含义说明管理的措施是五项基本活动(五大职能),第二层是第一层的目的,第三层是第二层的目的。 管理者:十种角色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方面: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方面:企业家,混乱的驾驭者,资源的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对财物,技术,信息等的管理要面对精确的技术,必须严格按照相关领域的科学原理和体系建立管理框架,技术和方法在这个层面上表现了管理具有科学性。是人类长期管理经验的总结,一般适用与多种组织和环境,管理理论是搞好管理的基础。

管理的艺术性:背会管理原则不够,要加以自己体会,不断创新。面对复杂的组织条件和内部环境,没有任何两个组织经营和条件是一样的,所以成功的管理经验不能完全复制。 3泰勒的管理理论: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

4法约尔的14条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5霍桑实验:1照明实验2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3大规模访问交谈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动限制产量,工人对待他们不同的上级采用不同的态度,成员中存在着一些小派系)

6决策的过程与类型: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以上的替代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过程。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种类型。步骤:1自环境中发掘有待决策的情况。2思考可行的行动方案并加以推演和分析3在各项行动方案中做出抉择。

7群体决策的优势:1发扬集体智慧,使决策更正确。2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3便于决策的执行。

群体决策的先决条件:1时间上允许2经济上合理3参与者与决策有关4参与着应有必要的兴趣,能力和知识5参与者应能拜托偏见与私利的影响,并且有协商一致的愿望6参与讨论的问题应在职工的职权范围内,与组织目标一致。

8计划的类型:时间界限: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计划制定者:战略计划,管理计划,作业计划。计划的对象:综合计划,局部计划,项目计划。计划的范围:政策,程序,方法。计划的约束力: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9管理的幅度与层级关系:层级原则:1自己的岗位,任务,职责和权限。2自己的组织系统中处的位置,上机是谁,下级是谁,对谁负责3自己的工作程序和渠道,从何处取得情报和信息,从何处取得需要的决策和指示,从何处取得所需的合作。

管理跨度原则:管理跨度是指一个指导者直接智慧下级的数目。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成反比关系。

10沟通要素:沟通当时情景,信息发出者,信息,信息接收者,途径,反馈。

11沟通的渠道:正式沟通:按照正式的组织系统与层次来进行沟通,代表组织,比较慎重。非正式沟通:不是以组织系统,而是以私人的接触来进行沟通,代表个人,比较灵活随便。 12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以及各种形式的委员会。

直线职能结构:优点:分工细密,任务明确,且各部门的职责有明显的界限,各个职能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可专心工作,有较高的效率,稳定性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

缺点:缺乏信息交流,各部门缺乏全局观念,不同的职能机构之间,职能人员与指挥人员之间目标不易统一,矛盾较多,最高领导者的协调工作量大,不易于从企业内部佩延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结构刚性较大,分工很细,手续复杂,反映较慢,不易迅速适应新情况。 事业部结构:一个企业内对于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三个要素:独立的产品和市场,是产品和市场责任单位;具有独立的利益,独立核算,一个利益中心;是一个分权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利,能自主经营。

矩阵式结构:是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而来的一种组织结构,工作小组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分别选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通常人数不多。大家为特定的任务而共同工作,结构特点是:根据任务需求把各种人才集中起来,任务完成以后小组就解散。

优点:按项目组织,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客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相互脱节的现象,童言具有工作小组的机动灵活型,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重要决策上有重要发言权,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

缺点: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利,双重指挥也是缺陷。适用于产品多,数量大的组织。 13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1战略:结构必须服从战略。追求创新战略的组织必须以创新来求得生存和发展,有机式组织(一种灵活的,松散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适应这一战略。防御者战略寻求稳定和效率,需要机械式组织(表现为高度的复杂化,正规化和集权化)才能更好的取得。2规模:规模对组织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作用,大型组织倾向于比小型组织有更高程度的专业化,规则条例也更多。3技术: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术越是常规,结构越趋向于标准化。技术越非常规,结构越趋向有机式。4环境:机械式的组织与稳定的环境更加匹配,有机式的组织和动态的灵活的环境更加适应。

14马洛斯的层次需要理论:三个要点1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五种需要之间的递进关系: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较高层次的需要强度不会很大,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3人的需要的个体差异性:人们常常是五中需要同时存在,只是鸽子的需要强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结构,五种典型的需要结构:生存人,安全人,社交人,尊重人,自我实现人。

15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和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和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大不相同的,外界环境影响不满意,工作本身影响满意。

保健因素(环境):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怠工与对抗,但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使生产增长。(金钱,监督,地位,安全,工作环境,政策与行动,人际关系)

激励因素(工作本身):能够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的因素。(工作本身,赏识,进步,成长的可能性,责任,成就)。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1实行激励的时候注意区别,消除不满和产生满意。2注意鼓励的深度问题,上级的赏识是内在激励因素,工资是外在激励因素。3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在机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方法只适用于素质比较高和具有强烈成就感的人。

16弗隆的期望理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搭乘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M=V*E(M激发力量,V目标效价,指打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E期望值) 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三个条件:1努力与绩效关系2绩效与奖励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有用的启示:1管理者不要范范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地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3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

得的效价的差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5期望心里的疏导。

17亚当斯的公平理论:xx年代提出,侧重报酬对人们的积极性的影响: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比较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积极性。

横向比较:Op/Ip=Oc/Ic(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个人所做投入的感觉Ic自己对他人所做投入的感觉)

若<,要求增加收入或减少努力,若>,可能减少Op或开始自动多做一些工作

纵向比较:Opp/Ipp=Opl/Ipl(Opp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Opl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pp自己对现在所做投入的感觉Ipl自己对过去所做投入的感觉)

若<不公平的感觉会导致积极性下降,若>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不会觉得多拿了报偿而多做工作。

18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无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正强化:奖励组织需要的行为;负强化,惩罚组织不相融的行为;连续强化,间接强化。 强化理论对我们的启示:1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3及时反馈4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才会收到更好的结果。

19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X理论:1懒惰2无责3矛盾4缺乏理智5经济6多数符合少数有自制力管理 管理方式:1管理人员关心提高生产率,完成任务,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引,监督2应用职权硬性让人适应组织和工作,不顾感受3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规范和工作制度4金钱来首卖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1工作因环境而定2外来控制不是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3实现与组织无矛盾4接受职责,谋求职责5解决组织困难时会发挥较高想象力,创造性6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只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

相应的管理措施:1改变管理职能的重点2改变激励方式(内在)3给工人自主权,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共同分享权力。

20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提出

1.1贫乏的管理1.9俱乐部式的管理9.1权威式的管理9.9团队式管理5.5中间式管理 方案步骤:1研讨训练2团队发展3群际发展4确定组织目标5实现目标6稳定

21控制:控制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问题,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1控制活动的性质:预防性控制,更正性控制2控制点的位置: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3控制来源划分: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4信息的性质划分:反馈控制,前馈控制5采用的手段划分: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2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有效的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形态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有关,当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高于平均以上时采用低关系低工作;当被领导者成熟度一般时,采用高关系高工作或高关系低工作;当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低于平均水平以下时采用低关系高工作。

成熟指心理和人格上的成熟。被定义为有成就感的动机,负责人的愿望与能力,以及具有工作人群关系方面经验和受过相当的教育


第二篇:北林管理学总结


1管理的定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更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第一层含义说明管理的措施是五项基本活动(五大职能),第二层是第一层的目的,第三层是第二层的目的。

管理者:十种角色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方面: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方面:企业家,混乱的驾驭者,资源的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对财物,技术,信息等的管理要面对精确的技术,必须严格按照相关领域的科学原理和体系建立管理框架,技术和方法在这个层面上表现了管理具有科学性。是人类长期管理经验的总结,一般适用与多种组织和环境,管理理论是搞好管理的基础。

管理的艺术性:背会管理原则不够,要加以自己体会,不断创新。面对复杂的组织条件和内部环境,没有任何两个组织经营和条件是一样的,所以成功的管理经验不能完全复制。 3泰勒的管理理论: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

4法约尔的14条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只需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5霍桑实验:1照明实验2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3大规模访问交谈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动限制产量,工人对待他们不同的上级采用不同的态度,成员中存在着一些小派系)

6决策的过程与类型: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以上的替代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过程。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种类型。步骤:1自环境中发掘有待决策的情况。2思考可行的行动方案并加以推演和分析3在各项行动方案中做出抉择。

7群体决策的优势:1发扬集体智慧,使决策更正确。2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3便于决策的执行。

群体决策的先决条件:1时间上允许2经济上合理3参与者与决策有关4参与着应有必要的兴趣,能力和知识5参与者应能拜托偏见与私利的影响,并且有协商一致的愿望6参与讨论的问题应在职工的职权范围内,与组织目标一致。

8计划的类型:时间界限: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计划制定者:战略计划,管理计划,作业计划。计划的对象:综合计划,局部计划,项目计划。计划的范围:政策,程序,方法。计划的约束力: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9管理的幅度与层级关系:层级原则:1自己的岗位,任务,职责和权限。2自己的组织系统中处的位置,上机是谁,下级是谁,对谁负责3自己的工作程序和渠道,从何处取得情报和信息,从何处取得需要的决策和指示,从何处取得所需的合作。

管理跨度原则:管理跨度是指一个指导者直接智慧下级的数目。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成反比关系。

10沟通要素:沟通当时情景,信息发出者,信息,信息接收者,途径,反馈。

11沟通的渠道:正式沟通:按照正式的组织系统与层次来进行沟通,代表组织,比较慎重。非正式沟通:不是以组织系统,而是以私人的接触来进行沟通,代表个人,比较灵活随便。 12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以及各种形式的委员会。

直线职能结构:优点:分工细密,任务明确,且各部门的职责有明显的界限,各个职能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可专心工作,有较高的效率,稳定性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

缺点:缺乏信息交流,各部门缺乏全局观念,不同的职能机构之间,职能人员与指挥人员之间目标不易统一,矛盾较多,最高领导者的协调工作量大,不易于从企业内部佩延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结构刚性较大,分工很细,手续复杂,反映较慢,不易迅速适应新情况。 事业部结构:一个企业内对于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三个要素:独立的产品和市场,是产品和市场责任单位;具有独立的利益,独立核算,一个利益中心;是一个分权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利,能自主经营。

矩阵式结构:是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而来的一种组织结构,工作小组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分别选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通常人数不多。大家为特定的任务而共同工作,结构特点是:根据任务需求把各种人才集中起来,任务完成以后小组就解散。

优点:按项目组织,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客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相互脱节的现象,童言具有工作小组的机动灵活型,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重要决策上有重要发言权,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

缺点: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利,双重指挥也是缺陷。适用于产品多,数量大的组织。 13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1战略:结构必须服从战略。追求创新战略的组织必须以创新来求得生存和发展,有机式组织(一种灵活的,松散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适应这一战略。防御者战略寻求稳定和效率,需要机械式组织(表现为高度的复杂化,正规化和集权化)才能更好的取得。2规模:规模对组织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作用,大型组织倾向于比小型组织有更高程度的专业化,规则条例也更多。3技术: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术越是常规,结构越趋向于标准化。技术越非常规,结构越趋向有机式。4环境:机械式的组织与稳定的环境更加匹配,有机式的组织和动态的灵活的环境更加适应。

14马洛斯的层次需要理论:三个要点1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五种需要之间的递进关系: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较高层次的需要强度不会很大,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3人的需要的个体差异性:人们常常是五中需要同时存在,只是鸽子的需要强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结构,五种典型的需要结构:生存人,安全人,社交人,尊重人,自我实现人。

15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和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和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大不相同的,外界环境影响不满意,工作本身影响满意。

保健因素(环境):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怠工与对抗,但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使生产增长。(金钱,监督,地位,安全,工作环境,政策与行动,人际关系)

激励因素(工作本身):能够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的因素。(工作本身,赏识,进步,成长的可能性,责任,成就)。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1实行激励的时候注意区别,消除不满和产生满意。2注意鼓励的深度问题,上级的赏识是内在激励因素,工资是外在激励因素。3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在机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方法只适用于素质比较高和具有强烈成就感的人。

16弗隆的期望理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搭乘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M=V*E(M激发力量,V目标效价,指打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E期望值) 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三个条件:1努力与绩效关系2绩效与奖励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有用的启示:1管理者不要范范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地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3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

得的效价的差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5期望心里的疏导。

17亚当斯的公平理论:xx年代提出,侧重报酬对人们的积极性的影响: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比较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积极性。 横向比较:Op/Ip=Oc/Ic(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个人所做投入的感觉Ic自己对他人所做投入的感觉)

若<,要求增加收入或减少努力,若>,可能减少Op或开始自动多做一些工作

纵向比较:Opp/Ipp=Opl/Ipl(Opp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Opl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pp自己对现在所做投入的感觉Ipl自己对过去所做投入的感觉)

若<不公平的感觉会导致积极性下降,若>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不会觉得多拿了报偿而多做工作。

18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无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正强化:奖励组织需要的行为;负强化,惩罚组织不相融的行为;连续强化,间接强化。 强化理论对我们的启示:1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3及时反馈4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才会收到更好的结果。

19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X理论:1懒惰2无责3矛盾4缺乏理智5经济6多数符合少数有自制力管理 管理方式:1管理人员关心提高生产率,完成任务,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引,监督2应用职权硬性让人适应组织和工作,不顾感受3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规范和工作制度4金钱来首卖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1工作因环境而定2外来控制不是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3实现与组织无矛盾4接受职责,谋求职责5解决组织困难时会发挥较高想象力,创造性6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只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

相应的管理措施:1改变管理职能的重点2改变激励方式(内在)3给工人自主权,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共同分享权力。

20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提出

1.1贫乏的管理1.9俱乐部式的管理9.1权威式的管理9.9团队式管理5.5中间式管理 方案步骤:1研讨训练2团队发展3群际发展4确定组织目标5实现目标6稳定

21控制:控制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问题,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1控制活动的性质:预防性控制,更正性控制2控制点的位置: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3控制来源划分: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4信息的性质划分:反馈控制,前馈控制5采用的手段划分: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2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有效的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形态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有关,当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高于平均以上时采用低关系低工作;当被领导者成熟度一般时,采用高关系高工作或高关系低工作;当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低于平均水平以下时采用低关系高工作。

成熟指心理和人格上的成熟。被定义为有成就感的动机,负责人的愿望与能力,以及具有工作人群关系方面经验和受过相当的教育


第三篇:地籍管理学总结


第一章

1、地籍的分类: 1) 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1.税收地籍2.产权地籍3.多用途地籍 2) 按地籍开展的先后顺序分类1.初始地籍2.日常地籍 3) 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1.城镇地籍2.农村地籍 4) 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1.常规地籍2.数字地籍 5) 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类1.国家地籍2.基层地籍 2、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地籍管理即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3、地籍管理的任务:总任务是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4、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1、土地调查2、土地分等顶级3、土地登记4、土地统计5、地籍档案管理 第二章

1、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现阶段土地的实际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要素的异同性进行的土地分类。

3、20xx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实行二级分类,有12个一级类和57个二级类。12个一级类:01耕地 02园地 03林地 04草地 05商服用地 06工矿仓储用地 07住宅用地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9特殊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2其他用地

4、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5、迹地:指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6、苗圃:指固定的苗圃用地。

7、树木郁闭度:指同一块地内林冠(木林的枝叶部分称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地块总面积之比值。

8、树木郁闭度与覆盖度的区别:覆盖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植物垂直投影面与种植面积之比值。郁闭度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特指树木覆盖郁闭的程度。 第三章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意义:1.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2.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3.为土地利用动态检测提供基础数据4.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清查由基层到国家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等,为开展土地管理提供基础,为制定计划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任务(P68):①以县为单位,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面的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逐级汇总出各乡、县、市省和全国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并使之保持良好的现势性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地籍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利于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土地利用及分配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③是为需要而展开的,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P71):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第四章

1、地籍调查: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2、地籍调查的类型:一、根据地籍调查时期和任务不同1.初始地籍调查2.变更地籍调查

二、根据地籍调查区域范围和功能不同1.城镇地籍调查2.

农村地籍调查

3、地籍调查的对象:宗地

4、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根据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地籍管理的实际需要):权属调查,地籍测量

5、地籍调查工作程序:一、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2.收集资料3.踏勘设计4.制定调查计划5.宣传教育)二、权属调查(1.宗地权属状况调查2.确界、设置界标3.绘制宗地草图4.填写地籍调查表)三、地籍测量(1.地籍控制测量2.界址点测定3.地籍图测绘4.制作宗地图5.面积量算)四、资料整理(技术总结、工作报告)五、检查验收

6、宗地:指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归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 7土地权属调查:核查、确认土地权属单位和土地权属要素的土地调查 7、土地权属界址(界址):包括界址线,界址点和界标

8、土地权属界址线(又称宗地的边界线,简称界址线)是指相邻宗地之间的分界线

9、界标:指在界址点上设置的标志。

10、设置界标的作用:设置界标作用:①是界址实地的法律凭证,是处理土地权属纠纷的依据②可防止权属调查勘测绘制宗草图和地籍测量对界址点的判别差错,保证准确勘丈、绘制宗地草图、地籍测量③便于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实地检查④便于土地使用者依法利用土地,能减少违法占地和土地纠纷⑤有利于地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11、初始地籍调查成果的验收程序与内容:1调查报告的编写;2“三检一验”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即调查成果实行作业人员自检、作业组互检、作业队专检和省级验收;3调查成果资料的归档。

12、权属调查的基本程序:1.拟定调查计划2.物质准备3.调查底图的选择4.调查工作区的划分5.发放调查通知书6.收集、分析和处理土地权属资料7.实地调查8.资料整理

13、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现场绘制。

14、宗地草图的特点:现场绘制;原始图件;具有法律效力;草图(不需要严格的比例尺;不需要考虑图面的精度;不需要美观) 15、填写地籍调查表:

1)土地使用者的名称:权属人名称

土地使用者的性质:全民单位;集体单位;社会团体;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企业;个人(例如自己的屋子)

2)上级主管部门:与单位有资产行政的上级领导部门(仅限单位的土地,个人用地不填写)

3)土地坐落:宗地具体的位置(位于**区**街**道**村)

4)法人代表或户主:若是个人用地,必须与房产证上人名一致;若是单位用地,必须是法人名字。 5)代理人:委托人

6)土地权属性质: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 (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还需填写国有土地使用权类型):国有土地使用权类型: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 7)预编地籍号:可不填,是底图上预编的。 地籍号:本宗所在的主要图幅的图幅号。 8)宗地四至:只填始末两个点号。 9)批准用途:审批时批得。

10)使用权限:权属证明材料中批注的期限。

11)共有使用权情况:共有人名称和共有使用的面积。

12)说明:注记这块土地局部改变的用途;注明使用人,使用土地的坐落、地籍号和变更的主要原因;超面积使用基地;多宅基地或双宅基地情况;抵押租赁情况;转让情况。

13)界标种类:在选中的界标下打“√”。 14)界址线类型:围墙、墙壁、栅栏。 15)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将有争议的地段和理由填入):现场核实情况,申请书中有关项目填写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要进行说明;界址有纠纷时,要记录纠纷的原因,并尽可能提出处理意见;指界手续履行情况;界标设置、边长丈量等说明;评定能否进入地籍堪丈阶段。

16)地籍堪丈记事:堪丈前,界标的检查情况;根据需要,适当记录堪丈界址点及其他要素的技术方法和仪器;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遗留的问题和尽可能提出的处理意见。 调查结果审核意见:审核人对地籍调查结果作全面调查;(对合格的填“合格”,对不合格的,填“不合格”,并对不合格提出意见。)

16、地籍细部测量是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地籍测量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测定界址点位置、制作地籍图、求算宗地面积和制作宗地图。 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勘丈法是地籍细部测量常用的方法。

17、地籍图的分幅编号:地籍图采用正方形分幅,幅面规格为50cm 50cm. 地籍由的分幅是以地籍图的图廓以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线为界,1:20xx图幅以整公里格网线为图廓线,1:11300和1:500地籍图在1:20xx田地籍图中划分。划分方法如下图:(地籍的分幅与代码)。中华考试网(www.Examw。com)

地籍图的编号以高斯——克吕格坐标的整公里格网为编号区,由编号区代码加地籍图比例尺分幅代码组成。 编号区代码由9位数组成,代码含义是第1、2位数为高斯坐标投影带的带号或代号,第3位数为横坐标的百公里数,第4、5位数为纵坐标的千公里和百公里数,第6、7位和第8、9位置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十公里和整公里数。

18、地籍图的内容:1.地籍要素。主要包括土地的权属、利用、质量、位置和数量及其相关内容2.地物要素。主要包括围墙、道路、房屋、垣栅、构筑物、铁路、公路、河流、水库、地理名称注记等,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注记高程点3.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图廓线、坐标格网线的展绘及坐标注记,埋石控制点位的展绘及点名或点号注记,图廓外比例尺的注记等 19、地籍图与宗地图的区别: 地籍图是表示土地权属界线、面积和利用状况等地籍要素的地籍管理专业用图,是地籍调查的主要成果。而宗地图是土地使用合同书附图及房地产登记卡附图。它反映一宗地的基本情况。

宗地图属于地籍图的一种,是在地籍图的基础上编制的,以一宗土地为单位绘制的宗地图。基本地籍图的侧重点是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的位置权属。宗地图侧重是的权属。

20、地籍调查技术报告的编写:1.调查区概况2.地籍调查的准备3.地籍调查的程序4.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法5.调查成果的精度分析6.地籍调查的成果7.地籍调查项目设计书的执行情况

21、地籍调查工作报告的编写:1.基本情况2.组织机构3.地籍调查的准备4.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5.地籍调查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6.权属调查的政策依据、地籍调查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等7.地籍调查成果的应用前景 22、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检、互检和专检 第五章

1、地籍变更的种类:不更改界址的变更(1.继承土地使用权2.交换土地使用权3.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4.违法宗地经处理后的变更5.宗地内新建建筑物、拆迁建筑物、改变建筑物的用途及房屋的翻新、加层、扩建、修缮6.房地产的转移、抵押等7.精确测量界址点的坐标8.精确测算宗地的面积,通常是为了转让、抵押等土地经济活动的需要9.宗地内地物、地貌的改变等10.土地权利人更名11.土地利用类别和土地等级的变更12.行政管理区和地籍管理区名称的改变13.宗地编号和房地产登记册上编号的改变14.宗地所属地区去划的变动15.宗地位置名称的改变)更改界址的变更(1.征收或征购集体土地2.划拨国有土地3.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包括宗地分割转让和整宗土地转让4.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宗地分割和合并5.土地权属界址调整6.城市改造拆迁7.土地整理后的宗地重划8.宗地的边界因自然灾害而发生的变化等) 第六章

1、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2、如何区别土地分等和土地定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工作内容。土地分等以某一较大区域内全部城镇或某一区域内全部农用土地为对象评定各城镇或各片农用地之间整体质量的等次,而土地定级则是对某一城镇或某一农用土地内部各局部范围土地质量的评定。

3、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1.地租理论2.区位理论3.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4.土地肥力理论5.土地质量观。

4、城镇土地定级的作用:1.土地定级可为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依据2.土地定级是制定基准地价的基础3.土地定级为制定城镇土地税赋提供重要参考4.土地定级显化土地资产量差异,为城市土地科学管理服务。

5、定级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土地级别划分及确定阶段、成果验收阶段和成果应用及更新阶段。

6、权重确定的方法:因素对比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法)。 7、单元划分的方法:主导因素法(分值重叠方法和剖面分析法);均质地域法;网格法;街坊法(城市中的一个街坊(城市道路围成的一个小区作为一个街坊)作为一个定级单元);点位发;权属界线法(最常用的方法,对于大型的权属单位,不能划为一个单元,要在内部细分)。

8、土地定级单元:是评定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位,是内部特性和区位条件相对均一的地块。

9、土地级别初步划分的方法:1.数轴法2.总分频率曲线判断法3.总分剖面图法

10、级差收益测算的步骤: 1) 对级差收益测算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

① 抽样调查的要求:选择准确、分布合理、规模适宜;

② 抽样调查的内容:样本项目名称、面积项目、收益项目、资金

项目、流动量项目; 2) 抽样数据的处理

① 资料审核;

② 剔除利润为负的样本;

③ 计算各企业3到5年指标的均值;

④ 计算各商业企业单位面积的利润工资资金额; ⑤ 计算各级土地上单位面积利润的均值和标准差; ⑥ 剔除利润异常值;

3) 土地定级合理性检验

分析不同级别间的企业利润差异性大小;差异性越小,融合性越越大,土地级别划分越 不合理,反之。 第七章

1、土地登记:指土地登记机关按法律规定,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土地权利,依法载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的行为和过程,也是国家对土地实施有序管理所需建立的一种制度 2、按土地登记时候和内容划分:土地登记可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

3、初始土地登记:指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力后,为获取国家法律认可而进行的土地登记的行为和过程

4、初始土地登记的程序:1.申请2.审查核实3.注册登记4.发证

5、初始土地登记的内容:坐落;面积(土地总面积,占有面积,应分摊的面积等);用途;等级(做了土地分等定级工作的才能登记等级);权利(权属单位名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权属界线及四至。

6、他项权利:非土地权利人在他人土地上享有的土地相关权力。 7、他项权利的类型:

① 地役权:指在他人土地上通过和排水的权力; ② 空中权和地下权; ③ 借用权; ④ 租赁权; ⑤ 抵押权; ⑥ 耕作权。

8、他项权利的特点:他项权利主体为非土地权力;他项权利都是与土地他项权利有关的相关权利;他项权利对土地权利有一定限制意义的权利 9、变更土地登记:是初始土地登记的继续,对实际变化的情况进行的补充和修正。

10、变更土地登记的类型:土地权利设定登记;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废除原来登记的内容)。 第八章 1、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的数量、

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有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

2、 土地统计工作步骤:土地统计设计;土地统计调查;土地统计整理;

土地统计指标分析。

3、 土地统计调查的方式:土地统计调查的方式: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

专门调查分为普查(适用于某一土地利用方面的基本情况的调查。含义为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一般用来收集一定时点上某种调查对象比较全面、转却的统计资料);重点调查(指在调查对象中选出一部门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总体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性的调查);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的任务与目的,对研究的对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少数具有典型意义或在某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抽样调查(在统计总体中,以机会均等

为原则,在总体中抽取部分总体单位为样本进行调查,从样本资料

推取总体规律)

4、 土地统计整理的步骤:对土地统计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订正;

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组(按总体单位的标志值进行分组);项目指标的加工汇总;将汇总的数据编织成统计表。

5、土地统计整理的组织形式:1.逐级汇总。是根据整理方案的统一要求,按一定的管理系统,自下而上地将统计资料进行汇总2.集中汇总。是把所有土地调查资料集中到一个土地管理机关或几个机关同时进行汇总3.综合汇总。是把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结合起来构成的一种汇总形式 6、土地统计分析方法(P298)

7、动态数列分析法:扩大时期法(时期合并):将原时距较小的动态数列加工成时距较大的动态数列,以显示出土地现象变动的主趋势;序时平均法(把原来时间序列的时距扩大);移动扩大时期法;移动序时平均法;配线法。 8、土地相对指标分析,相对数的基本计算公式:相对数=对比数/基数

1.结构相对数计算公式:结构相对数=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数值*100%

2.比较相对数计算公式:比较相对数=某总体某一指标数值/另一总体同一类指标数*100%

3.强度相对数计算公式:强度相对数=某总体某一指标数值/同一总体另一类指标数*100%

4.计划完成相对数计算公式:计划完成相对数=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该指标数*100%

5.动态相对数计算公式:动态相对数=某一指标报告期数值/同一指标基期数值*100%

9、土地平衡分析法,平衡关系公式:年末土地面积量=上年末土地面积量—年内各类土地面积减少量之和+年内各类土地面积增加量之和 10、土地平衡分析法内容(P305)

11、众数:是各单位标志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12、中位数: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重点位置的标志值。 第九章

1、地籍档案:指在地籍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地籍记录,以文字、图标、声像等形式表达的地籍信息,经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文件。

2、地籍档案的作用:1.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依据2.地籍档案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依据3.地籍档案是国土教育、宣传的素材4.地籍档案是研究土地科学的可靠资料5.地籍档案是土地信息储存的一种手段

3、组卷:是系统化的整理过程,也就是在每一类别内按照文件材料在形成和处理过程中的有机联系编立成各个案宗

4、案卷:是每一类内有密切联系的若干文件材料的组合体,是档案的基本保管单位,所以案卷又称保管单位

更多相关推荐:
地籍管理学总结

第一章1、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1.税收地籍2.产权地籍3.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顺序分类1.初始地籍2.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1.城镇地籍2.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

管理学总结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工作。2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安排在适…

管理学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定义(背):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2、管理五大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

管理学总结

第一章管理的定义: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

安全管理学总结整理

安全管理学总结第一章概论1.安全与危险的相对性2.安全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安全体现三个方面):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大;影响周期长3.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

卫生管理学总结打印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1.卫生学:个体为对象预防疾病的科学公共卫生学:群体为对象预防疾病的科学。有外部性和公共性两个特点。二者均属于预防医学。2.公共卫生:又称公众卫生,指与社会公众健康利益直接相关或者有密切练习…

同等学力管理学总结

2、管理过程流派: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法约尔3、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巴纳德4、行为…

管理学问题总结

1、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管理的含义?答: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2、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为什么?答: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管理是…

管理学总结

管理学总结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四大特征是什么?管理的二重性是什么?管理的四大职能是什么?管理者扮演什么角色?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三大技能是什么?为什么说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梅奥人…

管理学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1、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罗(P52)主要观点①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

管理学总结

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管理通过组织生产力、协作劳动,使生产过程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必须的活动,是生产的自然需要。(2)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相联系,是“监督劳动…

管理学总结

1.根据明茨伯格,管理者在企业中扮演哪些角色?P29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扮演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人际关系方面角色:1.组织代表2.领导者3.联络者;信息情报方…

管理学总结(6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