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两学考试高等教育学总结(实用)

时间:2024.5.4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P2-3(3点)1)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看,高等教育是完全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次教育。2)从高等教育的任务看,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但并非所有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而是经过了完全的中等教育之后的专业教育。3)从高等教育的特性看,高等教育是养成学生良好素养,学术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还应包括学术教育,是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学术性偏重于理论性和研究性,职业性则是为社会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2、简述高等教育的特征p4-5(3点)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分层次的高等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p22-23(4点)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是特殊性。2)高等教育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3)高等教育学生具有特殊性。4)高等教育职能具有特殊性。 4、试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意义p26-27(4点)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1.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P39(一)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二)调控作用 从宏观上讲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的规划、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 都具有支配控制作用。微观上来说,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实际的教育与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三)激励作用 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就能指导人们的整个实践活动,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四)评价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简述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高等学校培养目的体系是由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目标构成。高等教育目的由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构成。

3.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P38 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大学生强调全面发展是社会对其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2.注重培养创新定神和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

5.试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P45(一)教学工作(二)科研训练(三)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的?P50(一)宏观结构1.形式结构,按照通常意义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办学形式分为公立高等学校和私立高等学校。2.层次结构,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3.科类结构 4.类型结构,大学、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5.区域结构。(二)微观结构 分为组织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师结构。 2.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P61

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及其运行机制。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的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3.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P73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培养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使命。(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1.培养政治人才2.使受教育者政治化3.促进社会政治化。(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1.文化传承功能2.文化选择功能3.文化创新功能。

4.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P75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以经济发展的功能。表现在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5.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P79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

社会服务。(一)培养专门人才(二)发展科学技术(三)开展社会服务。 6.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P66

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生活价值。个人价值主要表现为发展个体知识能力,提高个体文明素养和实现个体的目标追求等方面。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概述

规律:客观事物组成要素间的必然联系。规律的基本特性: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第三,必然性。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注重整个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缺乏对高等教育针对性研究。2 注重高等教育与其他方面关系的研究,忽略高等教育的主体性。3 注重高等教育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呀牛,忽略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素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是高等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他包括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两方面。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

高等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矛盾:高等教育与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的矛盾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为了适应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反过来高等教育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2 在未来社会,人类的知识和智力将成为社会生产力再生产的最重要手段,是社会成产活动的前提,而人类的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因此未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 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能动作用,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是老一辈人与新一代人承接和延续的手段。4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以人的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以人的发展为联系方式和表现形式的,正是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 高等教育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高等教育活动是政府活动和公共政策的一个方面,高等教育制度对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有影响。2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培养具有和会主义觉悟的专门高级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高教的区别。3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1)统治阶级利用国家争权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受教阶层,规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2)统治阶级利用国家争权为高等教育工作制定处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确定选拔人才的选拔制度。3)统治阶级利用国家行政权力管理高效,从教育计划到教育制度,从教材内容和培养方式,进行全面监管。4)统治阶级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选拔。

(3)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适应性尤其特殊表现:1)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间接性2)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超前性3)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周期性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概括为:1)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为发展国民经济的生产部门准备智力性的劳动力。3)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未经济建设培养其他型人才。4)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4)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 高等教育是传递积累和发展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2 高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3 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桥梁4 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在: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基础科学和基础理论教学,不断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学生只能的培养和训练。2)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3)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高度总和,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即精通专业知识,又广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科技专门人才4)现代社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已经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5)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 教育文化与教育传统,教育文化由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价值体系三个方面构成。我国的教育文化由四个源泉:儒家的教育传统,道家的教育传统,佛教的教育传统,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2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组成。物质文化为整个教育奠定坚实的技术,精神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起推动作用。建设精神文明要求:1)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批判继承教育文化的历史传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2)继承我乖哦民族良好的道德、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博采众长形成我国现代文明特色3)塑造名族自尊自信感,具有改过主义各国际主义精神。4)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行动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3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1)教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选择和整理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值高等教育鼻血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的发展;另一方面值高等教育必须促进社会征集,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方向。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生理素质基础。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情感教育重要部分。 课后题:

1 简述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概念,及你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内涵?答: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是高等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他包括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美等方

面的全面发展两方面。

理解: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是高等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也应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高等教育回答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是如何运行的。”高等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会化,并且通过培养人来催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因而高等教育活动中涉及的三个基本的概念为:高等教育、人、社会。高等教育与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的矛盾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构成高等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矛盾过程,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就是在与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必然包括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依序适应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方面: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为了适应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反过来高等教育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2 在未来社会,人类的知识和智力将成为社会生产力再生产的最重要手段,是社会成产活动的前提,而人类的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因此未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 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能动作用,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是老一辈人与新一代人承接和延续的手段。4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以人的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以人的发展为联系方式和表现形式的,正是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与大学生的关系方面:高等教育作为环境的一个因素,对大学生个体的后天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等教育能够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它们的特点,使大学生在共同提高的全面发展前提下,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发展。 高等教育要遵循这一规律,就要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指导下,重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及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总之,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要通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来实现,而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省省身心发展的特性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就要受到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活动时,必须同时遵循这两方面的规律,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 根据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理,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答:经济是人类社会现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其他现象包括高等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它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求,因而,经济的发展或迟或早的要带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由经济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制约着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以及高等学校的教学制度和组织方式,市场的完善也使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逐步趋于多样化和多源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逐步深入,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也发生这深刻的变革。因而,高等教育要主动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适应中求生存,在适应中求发展。

高等教育的适应不是被动的,高等教育适应

经济的发展知识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还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从而体现其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推动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也能引起社会观念和道德的变化,引起各人经济行为的改善,使其更合理的生产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3 举例子说明教育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答: 在阶级社会中,高等教育总是受一定的阶级的政治影响,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奴隶制的教育,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等教育都是为了培养本阶级需要的人才,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体制和教育法规都明显渗透着阶级性,受统治阶级的支配和约束。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资料,同时也支配精神生产的资料。高等教育既是延续物质资料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维持精神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

从中外的教育史看,教育是具有政治属性的。在阶级社会里,高等教育如何存在和发展都要以统治阶级的抑制为转移。例如,我国最早的学校设在宫廷,只有贵族才能享受这一特殊权利,教育的目的是把最高的统治阶层的子弟培养成世代因袭的统治者。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使读书和做官之间建立了通道,高等教育同政治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高等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各种人才的目的性也就更加明显了。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封建时代就是为封建贵族培养接班人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却在为资产阶级政府训练大批的官吏。资产阶级统治者为了实现本阶级的统治,在高等学校广泛宣传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并向青年一代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反对把教育束缚在神学之下,建立了一整套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教育机制。

4 为什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 答:从广义上讲,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从狭义上讲,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更为密切的相互交融的本质联系,可以说,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处在人文化的不断变迁之中,每一次文化的变迁都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为高等教育的思想和时间特工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其而且文化中的部分内容直接够成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因此说高等教育与文化是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

高等教育由于其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包括:1教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选择和整理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5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试用这一理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答: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首先,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应当从体力和智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其次,人作为一定社会的社会成员,高尚的道德与美的情趣也应得到高度的发展。还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生产关系则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不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上建立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且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但基本问题仍然是社会生产力的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反应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上,首先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对合格劳动力数量上的需求;其次,沿袭几十年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世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革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体制,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还有,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目前仍然有片面强调学生智育而忽略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倾向,也应当予以纠正。另外,目前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涵义

一、高等学校专业:高等学校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其内涵为:1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2. 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3. 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二、高等学校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课程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课程指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三、课程分类 根据课程目标,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根据课程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技能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根据学生人数,可分为大、中、小和微型课程。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阴性课程。

四、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特殊性:1.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2。以探求高深学问为首务。3。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完善。 第二节、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

一、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的原因1.内部原因: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致。这些成果使高校课程编制者和广大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或其中某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一定条件下会促使人们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或建立新的专业与课程目标。2.外部原因:

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类型,再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受到怀疑。2)知识的激增。要求高校课程做出数量上,质量上和革命性的变革。3)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4)个人的需要。 二、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1,课程内容综合化。2。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话。3。课程性质职业化。4。课程方向人文化。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一、课程编制的涵义:形形色色的课程系统,在编制过程中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结构。这一过程和步骤就是课程编制。

二、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一)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二) 适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三)适合教学的认识

规律(四) 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三、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层次: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确定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

(一) 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包括以下几部分:1.专业培养目标。2.课程结构。3.主要教学形式。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

(二) 高等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上的基本要求。1.教学大纲的结构: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3)附录

2.教学大纲编制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理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3.教学大纲的编制有以下意义:1)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选遍教材和和参考书的依据,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考核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和评估课程建设活动的依托。2)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

(三) 高等学校教材,1.教学编写的原则:1)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的原则。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统一。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2.高等学校教材特点:1)共识性和探索性统一的原则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了各门课程的规范。2.推动了其它教学相关工作。3.推动了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 优秀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特点: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希望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都成为精品课程。2。强调使用信息技术。3。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学概述

一、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特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度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二、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构成;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是中介因素是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介体”

三、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实现,但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因为:时间上高校教学所占的比重大,从成熟程度看,教学是最成熟的,从现有条件看,科研和社会实践不能满足需要,从现有师资队伍看,多数教师教学能力强于科研和组织社会实践能力。2.

是学校教育工作

的中心环节,因为:1)是高校稳定的中心环节2)是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3)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基本形式。

四、高等学校教学的作用:1。授受知识2。形成技能3。培养创造才能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一、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和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做教学过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其本质

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其本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时间过程的辨证统一。从认识方面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从实践方面看,就教师而言,是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就学生而言,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时间活动过程。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1明确的专业目的性2对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3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4社会实践的多样性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环节: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开所经历的基本阶段。包括: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学习材料3理解学习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一、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概念

大学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指定的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与教学任务相联系,其目的是促进教育工作者按照教学规律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确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依据 1.依据高等教育目的2依据高等学校教学客观规律3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4依据高等学校的特点 三、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结合原则3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6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上午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7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8少而精原则9量力性原则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概念:是指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教法学法二者有区别,教法主要在于教师有效传递知识、技能。学法在于学生高效地获取和掌握知识、技能。二者有联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教法对学法有指导作用,教法往往训练出相应的学法,另一方面学法制约教师对教法的选择。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2学生学习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更强的专业针对性 三、

高等学校常用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法:1)

讲授法2)讨论法3)实验法2。现场教学法:1)参观2)电叉)实习3。自学指导法1)读书指导法2)练习法。

第五节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一、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概念:就是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形式。

二、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开展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现非课堂化和多样化4网络教学的兴起和发展。

三、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1.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优点:a有严格的制度,能保证教学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b以课为单位教学比较科学c便于系统传授各科知识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饿e有利于经济有效培养人才)2.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作用巩固课堂知识,弥补在照顾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方面不足)

四、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4)备自己5)备相关器材或场地6)制定三种计划:学期、单元、课时2上课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教学效果优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注意: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分量适当,难易适度;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经常检查批改4辅导,答疑,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注意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检查评定内容力求全面;方法灵活。

第六节高等学校教学评价

一、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概述(一)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定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二)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类型:1.他评价和自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二、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

性原则3 指导性原则4计划性原则

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特征:1.评价范围的广泛性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4评价功能的多重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容:(一)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1.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评价2教学目标的评价3教学内容的评价4教学方法的评价5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性评价6课堂教学组织的评价7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注意:1着重分析教师教学质量,而不是他的专业水平。2 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不仅担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1.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地位:从高等学校教师方面来讲,“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专家,这是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地位的期望和要求。2高等学校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3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权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师与其他劳动者一起成为国家的主人,其政治地位随之提高。4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职业声望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教师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教师的工作条件、职业道德和辛勤程度,此外还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专门人才培养使命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着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高层次的智力劳动,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是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有深厚专门知识才能从事的复杂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1)从劳动目的上看是复杂的。(2)从劳动对象上看是复杂的。(3)从劳动方式上看是复杂的。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高等学校教师的科学劳动,其成果表现主要是知识形态的产品。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不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见效快。4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专业性的劳动与两个方面的联系最为紧密:一是学科的发展,二是职业的需求。科学技术不断深化和发展,新的学术思想、科学知识不断更新,高校教师的劳动必须跟上学术发展的速度,不断吸纳新的理论知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和职业内涵的提升,高校教师的劳动必须跟上社会职业的需求。这些要求都要通过专业性的劳动来体现和达到。5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是指在社会领域,在学生心目中,在教师自身意识中,作为教师应该在做人、办事、治学等方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的自警和自省意识。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特征和素质要求:(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特征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3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4高度的群体意识。(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高等学校教师有个体和群体之分,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亦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两者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1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个体素质是指教师本人智能素质的构成状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智力结构、

能力结构等。2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构成。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

四、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高校教师成长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2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校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1建立多层次培养梯队;2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重点骨干教师;3积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4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育的后期或成熟期阶段,已基本上成人化。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有持久的定向注意力,能较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在规定的学习内容上,一般不会随意分散或转移注意力2初步具有逻辑推理能力。3初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4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5有较强烈的求知欲。6有明显的独立倾向性。7心理活动中的自我矛盾性。8心理发展过程的起伏性。大学生在完成中学到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心理上的断乳,自我意识的增强,角色地位的变迁,导致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是:孤独、自卑、失望、偏激、逆反自我表现欲、嫉妒、神经症等。

三、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一、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的涵义:从微观层次来看,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之间的直接交往和相互联系。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归纳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可将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关系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由原先的少数人享有转变为多数人所享有,即高等教育从精英体制向大众体制转变的过程。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民主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大众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问题。1学生价值观念变化;2学费及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情绪;3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4师德滑坡损坏教师形象;5重科研请教学的消极影响;6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感情淡漠。

二、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高等学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处于主导性地位,承担着引导师生关系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任务。1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学生也必须注重自身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培育情操,以其更顺利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共同发展观,在教育交往中形成互动,互帮互学、互助互动,共同发展。2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现代教育思想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消除教师的绝对权威,建立起平等关系。和谐教学关系的突出表现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良性互动、教学关系理想化境界的表达,它很好地揭示了和谐教学关系的内涵和实质。要达成教学相长,必须是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感人格魅力、共悟精神价值。一方面,既承认教师闻道在先,承认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人生阅历经验方面的优势地位,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反对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等传统观念,主张“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和学生是民主、平等的,也是合作的、互动的。倡导教学关系要和谐,就是倡导通过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3重视大

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思考、独立决定的意识,但又无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 4.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博采众长,构建精深、宽厚的知识结构),增强人格魅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人格)。

1. 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答: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高层次的智力劳动,具有以下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是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有深厚专门知识才能从事的复杂劳动。(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高等学校教师的科学劳动,其成果表现主要是知识形态的产品。(3)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不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见效快。(4)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专业性的劳动与两个方面的联系最为紧密:一是学科的发展,二是职业的需求。(5)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是指在社会领域,在学生心目中,在教师自身意识中,作为教师应该在做人、办事、治学等方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其劳动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高校教师自身的特殊性。分析、研究、掌握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助于认识其心理特征、并在劳动中有所体现,更在于发扬这些特点的长处,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2. 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从教师个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看,主要是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从管理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制度、体制建设和机制建立健全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

3. 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答: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高校的教育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而高校师生关系则体现着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注意的方面。忽略了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势必影响人们对高校教育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难免会造成教师中心主义或学生中心主义的偏颇。因此,建立良好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1)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学生也必须注重自身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培育情操,以其更顺利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共同发展观,在教育交往中形成互动,互帮互学、互助互动,共同发展。(2)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和谐教学关系的突出表现是“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是民主、平等的,也是合作的、互动的。倡导教学关系要和谐,就是倡导通过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思考、独立决定的意识,但又无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4)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博采众长,构建精深、宽厚的知识结构),增强人格魅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人格)。

4. 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各是什么? 答: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是指教师本人智能素质的构成状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等。要求:(1)知识结构,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素质包含三个要素:对本学科的体系及其理论根据有较深的造诣;对本学科与相关学科有较广泛了解和熟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比较宽广的知识面。(2)智力结构,智力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推理表现出来。在教师智力结构中,观察、思维、推理能力最为重要。(3)能力结构,能力结构是高校教师智能素质的关键因素。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

能力。教学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认识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演讲能力,教学机智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能力。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构成。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

5. 高校师生之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归纳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可将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与作用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涵义: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政治思想、法纪、道德的教育活动。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党和我国社会的要求,以及高等学校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等学校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使其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心理和精神境界。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就是统治阶级通过学校教育施加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法纪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一)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影响因素1高等学校的德育任务;2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3高等学校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4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二)高等学校德育内容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2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育;4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5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6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7法制和诚信教育;8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9心理健康教育、学风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作用(一)大学德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大学德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德育能够制约人的社会化方向;2德育可以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德育可以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德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二)大学德育对教育的导向作用。德育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和方向起保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着导向作用。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表现方式等不同而已。古今中外的不少教育家都把德育当作教育的最高目的,把德育当做教育的核心。(三)大学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作用,德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的品德对社会生产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德育对科学技术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德育对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德育对社会意识有影响作用。德育对环境和人类安全等都产生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与原则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一)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涵义, 德育过程即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过程、教学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1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过程的关系与区别(P238)2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于区别(P239)3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与区别(P239)(二)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各要素或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三)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高等学校的德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简称知、情、意、行。这四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贯穿于一个人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始终。2德育过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4德育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四)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组织。 德育过程的组织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组织德育过程、制订和实施德育方案时要注意一下几点: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3增进各个阶层、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久性;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 (P246)

高等学校德育原则是高校德育工作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主要有一下几个:1方向性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继承和创新的原则;4整体性原则;5层次性原则;6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7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8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的原则;9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和方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2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3日常思想教育工作;4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5社会实践;6校园文化建设;7心理咨询。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方法:(一)高等学校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德育方法,就是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取的一些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对德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3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要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巨大系统,德育方法的选择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抉择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得最大的正面成效,避免产生不良作用,将负效应控制在最小程度。

(二)高等学校德育方法的分类: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德育目标的多层次性、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品德结构的多维性,以及德育对象的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这就决定了德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按照德育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品德形成过程、德育方法所具有的功能等综合起来加以分类,分为语言说理法、感染熏陶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比法和指导修养法五种。 1、简述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高等学校德育原则是高校德育工作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主要有一下几个:1.方向性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继承和创新的原则;4.整体性原则;5.层次性原则;6.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7.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8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的原则;9.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试述你对德育方法怎样分类?答: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德育目标的多层次性、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品德结构的多维性,以及德育对象的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这就决定了德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按照德育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品德形成过程、德育方法所具有的功能等综合起来加以分类,分为语言说理法、感染熏陶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比法和指导修养法五种。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德育过程?答:德育过程的组织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组织德育过程、制订和实施德育方案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把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作为组织德育过程的基础,就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组织好德育活动。这些活动和交往包括各种课内外活动、校内外活动、师生同学之间的交往等。 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在德育过程中,要激发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内部矛盾,从知、情、意、行几个侧面的一面或多面入手,针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以及具体的德育目标等,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出发,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组织形式,运用相应的德育方法,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作为德育主体的地位,以发挥其德育主体性,启发他们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不断发展他们的自主行动能力,形成他们自我教育能力。 3增进各个阶层、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保持

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久性;要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首先要增进学校教育各个部门层级之间的联系,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其次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自觉不自觉的熏陶感染中接受正面影响;最后,要努力增进各方教育力量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本章提要

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最浅层的物质文化是基础,最深层的精神文化是核心。中间层面的制度文化是形成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切实加强个性化、人文化学校精神的塑造与培育。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一)高校校园文化从属于社会大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孕育与引领者社会文化新风尚。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一)教育功能1、陶冶功能2、导向功能3、凝聚功能4、自我教育功能(二)社会功能1、个体社会化功能2、社会辐射功能(三)情感功能1、激励功能2、娱乐调节功能3、审美功能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最浅层的物质文化是基础,最深层的精神文化是核心。中间层面的制度文化是形成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及其蕴意。(一)物质文化的特性1、物质性2、基础性3、直感性(二)物质文化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作用,集中体现在美化校容校貌上。 二、制度文化,(一)制度文化的特性1、规范性2、强制性3、相对稳定性4、工具性(二)制度文化的作用1、有利于通过常规管理建立正常的规范和秩序2、有利于形成优良校风,对校园建设发挥导向作用3、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关系,提高管理效能 三、精神文化(一)特性1、品格特点(1)健全性(2)超功利性(3)理想性(4)先导性2、形态特点(1)深层性(2)稳定性(3)独特性3、传播特点(1)继承性(2)渗透性(3)排异性(4)持久性(二)作用1、有助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发展与素质培养2、能够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层次3、有助于形成学校特色和凝练学校精神 第三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求。在整个文化建设包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支配和统领地位。(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三)以传统道德精神为依托,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代价值观

二、重视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一)努力改善优化硬环境1、校园规划科学化和人文化(1)完善基础设施(2)合理设计,划分功能区(3)全面统筹(4)丰富人文景观2、校园硬件设施现代化3、校园安全建设网络化(二)努力营造提升软环境1、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培育良好的校风,校风是校园内不同人群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整体形象的一种表现,是学校各种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品格。培育良好的校风需要做到:第一,适当制造声势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第二,明确方向、反复强化;第三,以人文本、以身作则。(2)培养良好的教风,教风是教师教学态度、教学目的、教学精神、教学纪律、教学方法以及为人品质的综合反映。好的教风体现在:第一,教师高度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养;第二,教师要热爱、关心和尊重学生;第三,教师要为人师表、

品行端正。强化教风十分重要:第一、培养良好的教风,要着重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二、高校要积极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3)培育良好的学风,学风是对学生而言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是高校良好的校园风气的最好落脚点。 一般来说,好的学风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高度自觉、刻苦勤奋;讲究学习方法;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

2、发扬民主,改善人际关系。首现,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其次,只有学校每个人都合理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才会把不同的矛盾与利害关系统一到共同的目标方向上。 3、塑造充满个性的文化品质。(1)大学首现应将个性化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目标。(2)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突出个性化精神品格的塑造和培养。(3)传承校园文化传统,彰显个性文化特色。(4)用个性化的校训、校徽、校歌、校标、校风来彰显自身的文化品质。

三、积极引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四)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 第十章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简述改革开放xx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297-307)

改革开放xx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xx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xx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xx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群体的xx年。

1978-20xx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20xx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xx年进一步扩大到99%。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20xx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522.4万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23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1.3万人,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发展。20xx年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分别为1987万人和861万人,分别是19xx年的3.4倍和4.2倍,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xx年非学历的中、高等教育毕(结)业者分别为6810.8万人次和412.6万人次,企业年培训规模9100万人次。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区域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世纪之交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世纪之交的扩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xx年达到15%,迈入大众化阶段。20xx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比19xx年增加了近11倍。高校还汇聚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90%以上研究人员和80%以上研究成果,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理论创新、国家和区域战略决策咨询、文化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升。20xx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1%、97.2%和89.3%,具有高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增加。中小学教职工聘任、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校长选拔任用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建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制度,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顺利进行,20xx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

的进展。高等学校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师德建设总体上不断加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了新的进展。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德育工作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实效。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中考改革逐步推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高考改革稳步推进,在高水平大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和高考自主命题,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学校体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重视学校美育,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19x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至今已有《教育法》等8部教育专门法律,另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推进。1978-20xx年,出国留学人数倍增,回国比例达97.5%。有留学经历人员在“两院”院士中占80.49%,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占77.61%。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与我国签订互认学历学位协议的国家地区达32个。20xx年来华国际学生总数超过19万人,境外孔子学院已达226所,中外合作办学也在稳步进展。 2.简述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307-315)21世纪的人类将陆续全面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由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游离于经济社会的边缘而转向进入经济社会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决定社会发展.(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放在其全球化发展战略上进行考虑,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其实施全球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并以法规的形式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规范起来使之成为国家意志.高等教育从国际化从形式上来说,主要四个方式进行运作和使其形式化:一是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来研究和组织;二是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三是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度院校连接起来;四是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教师交流工作;多途径开展学术交流;推进课程国际化;开展教育发展援助;尝试国际合作办学;强化外语教学等七个方面.(二)高等教育多样化1.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2.高等教育主体构成多样化3.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收取学费(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四)高等教育终身化.开放式学习方法、远距离教学,以及信息和传播技术等,都大大增加了终身教育可能性.(五)高等教育社会化-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在不同领域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决策咨询的智囊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作用,乃至直接为社区建设和不同人群提供各种服务,使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创新,更新和完善教育形态,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树立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全面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自觉性和前瞻能力.

3.简述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316-324)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应当不断调整以适应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 (2) 在注意更新知识体系、加强基础的同时,课程内容需不断更新。课程结构需要调整,应适当拓宽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模块式层次结构,以适应现代科技的综合交叉。 (3) 适应现代社会协同合作的特点和科技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趋势,高等教育应注意理工、农医、人文、经管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渗透,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 (4) 考虑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高等教育在注意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应注意思想道德、法制、社会、人文、艺术和环境生态教育,培养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 (5) 面对国际剧烈的竞争和合作,高等教育也应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发扬我国文化教育的优秀传统,消化吸收世界各国科技、教育与文化的优秀成果。走出一条自主、开放,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道路。 (6) 高等教育的每个环节,应从知识灌输彻底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求索,着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知识创造性应用和创造新知识的主动追求;着重培养受教育者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能力和奉献合作精神。 (7) 现代高等教育仍应坚持德才兼备,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等基本教育原则。 (8) 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吸引学生、教师和社会参与合作。应提倡政府、产业、研究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协同。 (9) 大学不但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也应该是发展知识的场所,有条件的重点大学应成为科学研究的基地,实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周围还应发展高科技园区。(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应是多源的,配置优化的,不光来自政府 ( 中央和地方 ) ,也应来自教育与科研为社会的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资助,与国内外社团、企业间的教育及科技和高科技企业合作,并不断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方面实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11)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人才流动日趋频繁,职业知识需求不断面临挑战;社会进入小康,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求知学习的愿望不断增长的今天,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已成为共识。高等教育体制应为公民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在注重全日制大学的同时应注意在职教育、继续教育、闲暇教育。 (12)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Vidio 、 Audio 、 CAI 、多媒体、交互网络、 Internet 、卫星传播 ?? 将更加广泛地进入学校、办公室和家庭

4. 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有四个特征:一是规模效益和办学效益更高。二是结构、布局、体制更加合理。三是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更高。四是具有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更多相关推荐:
我的教育教学个人总结

20xx年小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一年来,我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教学理论,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我就这一年的工…

20xx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20xx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精选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我是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名教师自19xx年任现职以来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政治态度端正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小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集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大全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思想工作方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成果总结

校本研修成果总结从事教育工作的我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本学期通过这几个月的培训,提高了我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慢慢养成了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教学好习…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西定乡中心小学何从珍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在三尺讲台上站了xx年了,回顾这xx年的工作生涯,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校…

我的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互联网背景下法学专业的辅助教学及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成果完成人成果完成单位申请等级申报时间成果科类代码学校网址辽宁科技大学20xx年5月互联网背景下法学专业的辅助教学及综合素质培养...

东北财经大学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成果名称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成果完成人王庆石葛竞天史达孙磊成果完成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东北财经大学推荐时间20xx年11月25日1...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之举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一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高职学生整体数理文化素质偏低据统计入学的学生其高考数学成绩优秀率为零及格率不足30即70以上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数学的学习能力较...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沈阳市部分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提高的需要和大众迫切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但同时也必然给高...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总结报告飞行基础训练基地基础部数学教研室二一年七月十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基础部数学教研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于20xx年成立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

教育教学总结(19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