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时间:2024.5.15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 2010级马哲 吴兆华 20101007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集中体现唯物史观的经典性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书中对“现实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行了深刻精辟的论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现实的人”的提出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人”这一现实的前提出发的,但这里的现实的人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人,而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的人既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承担者,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现实的人”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包含着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形成的自然基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的人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这三者之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又是与他们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诠释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的发展,能够在众多领域成为行家里手,并进行独立创造;再次是指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的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1.根本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不仅可以给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人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个性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重要条件——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因为没有生产资料而难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一旦消灭私有制后,个人才能联合起来,全面占有生产力。

3.有效途径——消灭旧式分工

马克思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而人的片面发展又是由旧式分工造成的。

4.现实基础——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可见,这里既讲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讲了社会物质生产并包括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等相对个人来说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5.关键环节——教育

马克思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②正是教育使人们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拥有新的认识能力、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因此,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6.必由之路——普遍交往

按照马恩的观点,人的发展有赖于交往的普遍发展,这里所说的交往,主要是指世界历史性的交往,即“普遍交往”。可以说,普遍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普遍交往。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对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深层底蕴。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互为前提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质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强调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始终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的每一个体人的发展为宗旨,把增进全社会

和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的回归,而且是对现代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推动和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构。

2.有助于消除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目前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作为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往往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种思想也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实现层次,只有正确地区分这种不同层次性,才能使我们在不同的层次上确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把长远理想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以防在实践中出现避免片面性的、教条式、简单化的理解错误,使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每一层次上的实现都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排除思想中“左”和“右”的影响, 这才是我们对待人的全面发展应有的态度。


第二篇:马恩选集读书笔记之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恩选集读书笔记之---《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最重要的文本之一,马恩身前未能出版,直到19xx年才第一次全文发表。其中,《费尔巴哈》章是马恩未完成的手稿。长期以来,这本著作的价值被低估,上世纪90年代初,《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李文的一篇《回到马克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记)》(19xx年第3期),被认为是学界学理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开始。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天才的观点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清晰地阐述。

在《费尔巴哈》章中,“分工”无疑是一个核心词汇,它出现的频率甚至超过了“生产力”、“交往形式”(马恩对“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初的比较普遍的表达)等词汇。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这一核心语词,以期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文本以及马恩的基本思想有所裨益。

一、分工的起源

马恩认为,分工是伴随着意识产生的,要分析分工的起源,首先要弄清意识的起源。马恩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5]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相区别,“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25]也就是,因为动物之间不存在社会关系,所以也就不存在意识。动物所具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本能是一种意识到了本能,或者说人的意识代替了本能。虽然历史地看,开始生产生活资料和意识的产生很难确定先后顺序,但是,逻辑地看,生产生活资料先于意识的产生,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所以马恩认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1]。在论述了意识的起源之后,马恩紧接着指出:“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26]但是,分工并不是意识的产物,在唯心主义者那里,也许就会将分工看着是意识的产物。但恰恰相反,分工是人类交往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分工伴随着意识产生这一论断只是表明,分工是“有意识”的分工,是人类为了适应交往的发展需要,而主动采取的。了解了分工的起源之后,就会知道,分工是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的,可以说自有人类始,就有了分工。而“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43],那么分工是否会消灭呢?分工的消灭只

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分工已经不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地,他起一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分工的发展,不仅仅在一个家庭内部,一个社会内部,而是只要人类交往所及的地方都有分工。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并非是在人类的生产中不再有分工这种形式,否则生产本身就是无法想象的。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只是指使人类不再屈从于分工,而是能够驾驭分工以及通过分工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马恩提出的关键就是消灭私有制以及社会调节生产,这样人类也就驾驭了分工。也就是说,抽象的分工,或者说社会调节生产条件下的分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工形态。这里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和消灭劳动一样,不是消灭“劳动一般”,也就是人类改造世界这样一种活动,而是消灭作为人类的对立面的这种“异化劳动”。所以,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只是在与社会调解生产如何才能达到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所达到的那样的效果?在允许采用分工这种形式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还能使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只有计划,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只有市场?从马恩的论证来说,前者是肯定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只有计划。在马恩来,私有制是物物交换的基础。“实际上,我只有在有可以出卖的东西的时候才有私有财产”[92]但是,马恩只是提出了一个一般的原则,并没有特别具体的设想。关键是在现实中的可能性的问题。也就是通过计划来调节分工能否达到市场那样的效率。那么如果承认市场的话,就必须容忍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总之,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分工的发展阶段

在马恩看来,分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性行为的分工阶段。这是动物也具有的,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第二个阶段,是自然形成的分工阶段。“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26]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分工阶段。“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26]。分工的扩大导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劳动对人的异化程度不断提高。第四个阶段,是消灭分工阶段。“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出来。”[43]“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43]“而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并且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因为在实际中他们是这个阶级的积极成员。”[43]“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度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48]“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48]“在城市中各行会之间的分工还是非常少的,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每个劳动者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凡是用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必须都会做”[51]“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51]“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的生产部门的产

生。”[52]“织布是一种多半不需要很高技能并很快就分化成无数部门的劳动,由于自己的特殊个性,它抵制行会的束缚。”

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私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子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所有制也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27]“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28]“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28]“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28]国家“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阐明的已经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28]

分工包含的矛盾。“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27]“分工中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一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27]“最后,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29]“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29]“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务局和为一种同志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工最终引起了人的“异化”,也就是说引起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或创造的生产力的异化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消灭分工。这种“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其一,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其二,“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30]。更为重要的是,马恩同时指出,“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30]。马恩在论述这个前提的必要性时,提出了两点:其一,没有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人类会重新陷入必须品的争夺之中,同时“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30];其二,“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类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30]“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30][可见马恩在设想共产主义革命的条件的时候,考虑得非常简略,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更没有比较具体的意见。]“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66] 马恩在这里已经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

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

[72]“在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生产力都没有采取过这种对于作为人的个人的交往完全无关的形式,因为他们的交往本身还是受到限制的。”[72]“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论人的本质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根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其人本主义的批判全新的论述了人的本质的思想批判其思想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凸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特色在本书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形态之前马克思己经有不少经典力作问世诸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申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等诚然这些作品都是因当时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进行思想论战的需要而撰写的形...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学号1101030408专业国际公法姓名雷泽学院国际法学院年级20xx级1班完成日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读后感悟综述本学期有幸能够参加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L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全名为...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

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称形态读书笔记一增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所有以前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消极直观的性质对人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了解马克思强调指出革命的实践活动在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姓名秦威学院电气信息学院学号20xx141441148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一读后感悟综述本学期有幸能够参加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这门课经过学习了解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以及其中的重要思想其中笔者认为非常...

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句子理解1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个人理解马克思充分阐述解释了在当时的德意...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电技081杨智轩082178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种高水平的著作说实话我真没看懂所以就简单的从历史方面谈谈这部著作在文中马克思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1120xx0735李宏岩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ImpressingafterReadingTheGermanIdeologyTheoryonNatureofManandSociety关键词唯物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1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间在阅读过之后我并不是很能理解这部著作的含义于是我去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在对比阅读了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