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4.4.27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大中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我们学校地处塘下镇,塘下镇工业非常发达,周边分布着很多新居民——城市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约占塘下镇总人口的35.3%。自然而然,他们的子女便成了我校的主要生源。目前,我校382名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370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且与本地学生家庭贫富差距较大,在心理和行为上与本地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隔阂。在对他们进行抽样调查下,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说过谎话,有不守信用的行为;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被歧视感,性格孤僻,敏感;生活习惯上不卫生;行为上缺乏教养和文明,经常我行我素,乱丢纸屑,随地吐痰,随便说脏话;家庭教育上缺乏正确引导,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有不少家长采用的是打骂式、恐吓式,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

1.家庭教育的问题:①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着高强度的工作,有些人一天干12个小时,有些人甚至一个人做几份工作,而这样的状态势必让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教育。②家长文化素质低,无能力教育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许多家长早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因此文化水平有限,而这样的水平并不能行之有效地教育孩子。③环境变化频繁,无归属感、安全感。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随着工作的变动而处在流动之中,孩子们也随之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辗转流动。孩子们要在不断的流动中适应新的环境,结果孩子往往在一所学校就读不久又要随着家长迁移。学校和家庭生活环境的频繁变动,使得孩子要不断适应新环境、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2.学校教育缺乏应对意识和措施:①学校观念——重智轻德。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②德育观念较差,德育活动开展较少。有些学校的教师还把思想品德、德育活动等常规课程让语文、数学代替。③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对学生思品的教学简而化之,照本宣科、流于形式。

3.环境的负面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忙于生计、文化水平低;大人闲时看电视、喝酒,更有甚者聚众赌博,少有正确的生活方式;伙伴们整天玩耍,不思学习,流连于网吧等。这是一种现象,相对来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下可能性大些。这样,他们便容易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惯。

教育学理论说: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人的思想品德和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所以我们课题组为了在这一关键时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的课题研究。

二 同类研究综述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老师普遍关心、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这方面的资料有很多,而关于如何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品行的研究内容还很少。因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孩子相比有着很大程度的差异,因此,我们的研究将在这方面作一些关注。

三 课题研究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本次课题针对本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品德教育与行为培养作为着眼点,以养成教育为主,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逐步走出一条以养成教育夯实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之路。这一研究可以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路,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是让家庭教育变得温暖,让学校教育有的放矢,让孩子生活的环境充满正能量,同时也要让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让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从而使孩子的品德与行为良好养成。

四 理论依据

(1)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精髓是“认知—发展”,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而道德发展同理智发展一样,有着明显的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接过程。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人本主义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本性的完善。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3)德育教师的意见:德育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教师要把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学生相应的行为习惯,需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德育教师在实践德育任务时,应从研究德育的特点出发,并遵从德育的原则方法,即通过教学任务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把德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寓于教育环境建设之中。教师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精神,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重于老师的教学艺术。

(4)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5)新课标理念: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由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实践中深深懂得: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认为,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学生个性以及主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 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些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与行为的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让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发展健康心理。

(3)建立成长档案,做好跟踪记录。

(4)编写一套对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指导手册(手册)。

(5)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研究内容: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个性品质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它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为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行为教育,增强品德行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的:

(1)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构建的研究;

(2)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的影响;

(3)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的影响;

(4)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的影响;

(5)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的影响;

(6)如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体系的研究;

(7)良好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的策略研究。

六 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德育科研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原则。本课题应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课题组成员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德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对观察和搜集的事实材料应如实记录,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总结。

(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同样也是教育科研的本质特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教育的对象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探讨,要有创见、有新意、有特色。

(3)实践性原则。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学校德育活动,又有家庭德育活动,还有社会德育活动。只有把这些活动有效组织,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整体性原则。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一方面体现了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践行的双向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体现在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全过程。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整体的教育功能,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整体合力和良好氛围。

七 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低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品德与行为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2)行动研究法:提出问题——实践反思——改进方法,调整行为,归纳总结。教师结合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的实践开展有目的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最佳的教育方法。

(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全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问卷调查,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状况,把握影响的因素。

(4)个案研究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进行一年的追踪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5)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的方式、方法。

研究对象为全校低年级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八 研究步骤

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3.10-2014.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查阅文献;针

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德教育与行为的实际状况,对来自内部、外部的不良影响进行梳理,设计出课题方案,建立资料档案。

(2)实施阶段(2014.2-2014.9):根据方案组织教师开始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分析、总结和调控,保证研究过程向预定研究目标前进。

(3)结题阶段(2014.10-2014.11):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总结出有效的管理模式、策略和方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九 研究的主要过程

(1)思品教育 回归生活

1、品德课堂联系生活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也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养成,那么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资源,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感悟。

比如:小学思品课《平安回家》,教师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篮球女孩”的故事,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还可以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2、德育总结回顾生活

为了切实落实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建设,我们一、二年级20xx年试点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开设德育总结环节,内容突出真实性、生活性。我们关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让学生做一个负责的小公民,过健康的生活。该环节用学生自身或身边的人、物、事件来引导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强调时效性,对

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不仅让学生回顾一周的生活,还让学生对照《学生一周学习生活评价表》进行自我反思,互相评价,在激励与自责中提升自己。

此外,教师还建立了学生的成长档案,时时关注;针对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设计了“关注48个生活细节”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指导手册,从日常生活好习惯入手,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让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2)校园文化 润物无声

充满人文氛围的、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实验中,我们坚持以先进观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文化氛围佳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努力让学生参与设计、参与管理、参与活动。如开辟“才艺展示长廊”,发动学生亲自动手,写字、画画、刻纸等等,参与学校文化氛围建设,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享受、体味中接受环境的各种教育功能的影响;在学校楼梯口和草坪上都张贴“请说普通话”,“请靠右行走”,“嘘,我怕吵,请轻点走”,“小草要睡觉,请别吵醒她”等富有儿童气息与亲切感的行规提示语,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这无声的一切,将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和校园环境的完美融合。

学校还会及时报道班级、学校等新人、新事、新面貌,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达到育人的效果。

2、班级文化显特色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一抓物质文化建设,如力求环境整洁,精心设计墙面,开辟图书角等。二抓制度文化建设,如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一日三问》、等。三抓活动文化建设,除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文艺汇演、图书义卖外,班级还经常开展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

为了开拓德育新途径,让班级文化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施加更多影响,我们课题组在常规德育扎实开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建特色班的实践探索。为此,四个

实验班(一年级、二年级各两班)各自确定了本班的特色主题,分为以诚信、求真、自理、书香为主题。各特色班以“让每一个班级树立一个永久的形象,让这个形象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为目标,以“特色班名”为主题,根据自己的特色主题来布置教室环境,切实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争发展。

(3)德育实践 重在体验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都是在道德实践中获得的。走向实践,走向心灵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为此,我们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让读书成为习惯

为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成为习惯,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还开展了许多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如诗词诵读比赛、书本义卖场、校园读书节等。在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我们以体验为途径,以活动为载体,每学期都广泛深入地阅读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增进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了他们道德素养。

2、节约与环保同行

我们结合各种节日和活动,开展了“节约与环保”同行的活动,寓教于导、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比如,结合植树节,我们让学生为校园的树木浇水,锄草,施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改掉乱摘花草的陋习,养成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响应瑞安市“卫生城市”的号召,我们带学生开展“走出校外,清除白色垃圾”活动,让他们体验清洁工的辛苦,从而感觉自己平时乱扔垃圾的可耻,勉励自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文明礼仪伴我行

为了强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养成教育,我们加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有计划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让一颗颗文明之星脱颖而出,让学生在争创文明之星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体验到成功。此外我们结合诚信宣传,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诚信方面的影片,了解撒谎的危害,做个讲信用、诚实人的重要性;结合法制教育日,可以用我们身边的事例讲述小偷小摸的危害和最终的遭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除上述活动外,我们还举办了亲子体育运动会、去养老院送温暖、祭扫烈士

陵园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

(4)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外外为楷模。”在学校里,我们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我们不但用道理去激励学生,而且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做学生的楷模、良师益友,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们就提前到校;要求学生不带零食进校园,我们的办公桌上就不出现零食;要求学生每日读书,我们每天也会手不释卷。我们还制定了《班主任职责》、《教职工文明公约》和《教师素养》。平时总是以“四个特别”要求自己:即特别爱学习、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教书育人。还随时注重自己的形象:即爱生、严谨、敬业的师德形象;朴素、端庄、得体的外表形象;扎实、活泼、精博的教学形象;文明、有礼、大方的社会活动形象。由于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

(5)三位一体 凝聚合力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如何凝聚这三方面的合力呢?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力量。

1、成立家长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父母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据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均较低,他们的自身素质较差,又缺乏正确的家教方法。因此,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也就成了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发挥校外家长的作用,首先,我们会在新生入学时对家长进行了集中培训,校长亲自授课,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同时由年级组统一安排班主任代表和教师代表介绍新生入学初期亟需注意的事项,重点向广大家长介绍宣传小学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学习习惯。其次,我们定期邀请家长进

行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和培训,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教育修养和家教水平。如20xx年5月学校张某某教师做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家长沟通讲座。此外,我们每学年我们会举行一次家长会和全面家访,我们还设立了校讯通,对外开放周等,促进家校联系。

2、建立“三卡一通”制。

“三卡”即教师的《家访记录卡》, 主要记录家访的目的,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内容,共同拟定教育措施等;家长的《学生校外表现记录卡》,主要记录学生回家的时间,在家的学习时间、态度及所看影视、书籍的内容,和同伴交流情况以及家务劳动的表现等;还有教师和家长互相交流的《家校联系卡》, 主要记录同一阶段里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在家表现,以便沟通情况,互相配合,及时施教。“一通”,即通电话,学校与家长直接联系,互通情况。这样,学校可及时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思想,以形成一种对孩子思想品德齐抓共管的局面,特别是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可以及时地进行教育。

3、走进社区

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很大,可以说,社区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依托。因此,我们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我们让学生广泛接触社区,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调查社区卫生环保情况;参观消防队,听消防队员讲安全知识;学做交警;送温暖到养老院;重阳节到社区给老人表演节目,春节到社区送春联等。社区活动协调了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培养了自尊自强的精神,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加了社会阅历,丰富了情感体验。

十 研究的主要成效与结论

(1)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温暖

①课题开始阶段,通过对两个班级43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其父母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存在:沟通时间少;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时间教育孩子、重成绩轻品德;孩子内心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陪伴和教育。学校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定期邀请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和培训,举行家长

会和全面家访等,他们明白了孩子成长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支点;明白了家庭教育内容还要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调节期望值等要点;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知道自己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至亲之人的温暖和力量。

②通过“三卡一通”:《家访记录卡》、《学生校外表现记录卡》、《家校联系卡》和通电话,让家长、教师和学校信息良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品德和行为动态,形成一种对孩子思想品德齐抓共管的局面。

(2)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①教师进行品德与行为的教育方法上,会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感悟。

②学校制定了《班主任职责》、《教职工文明公约》和《教师素养》,教师自身素质明显提高,严于律己,表现出了良好的师德形象。

(3)构建本校特色德育文化氛围

①校园文化氛围佳:开辟文艺展示长廊,设置亲切的行规提示语,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报导),“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开展??

②班级文化创新:班级除了开展物质、制度和活动文化外,还进行创建特色班的实践探索,一、二年级以诚信、求真、自理、书香为主题,根据自己的特色主题来布置教室环境。下阶段将推广至中高年级段。

(4)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开展了诗词诵读比赛、书本义卖场、校园读书节等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加乐于读书了。

②举行了主题为“节约与环保同行”的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诚信和法制宣传活动,此外,还举办了亲子体育运动会、去养老院送温暖、祭扫烈士陵园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

(5)社区关系更加融洽

通过让学生广泛接触社区及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如;学做交警;送温暖到养老院;重阳节到社区给老人表演节目,春节到社区送春联等,社区的群众对学校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从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圈。

(6)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纪律、文明礼仪、卫生方面的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养成,遵守行为规范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据调查分析,实验后,升国旗能肃立敬礼的达98%;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占85%;不乱扔垃圾、遇到垃圾主动拾起的占78%;作业能按时完成的占90%;诚实守信的占82%等。

此外,我们针对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设计了“关注48个生活细节”,作为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指导手册;撰写了论文《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 品德与行为良好养成》。

经过一年时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们课题组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由于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平时比较忙,再加之能力有限,课题研究的成果不是尽善尽美。今后在课题研究中要邀请一些理论基础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多参与、多指导。

【参考文献】

[1]赵树凯. 边缘化的基础教育[J]. 管理世界,2000,(5).

[2]杜 越. 城市流动人口的基础教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戴晓妹. 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 课程教育研究,20xx年14期

[4] 周芳.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 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5] 杨玉华,马姝瑞. 深度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眼中的“新市民”之路[EB/OL].新华网,2007-2-18.

[6]袁英.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情感特征及教育策略. 苏州大学,2010

[7]卢云珍.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新课程学习(上),20xx年2期

[8]王英.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教育艺术,20xx年1期

更多相关推荐:
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个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xx14175标签杂谈课题名称班级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培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谢军德引言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调研报告谭坝九年制学校:郑清海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增强科学、规范的管理意识,实施有效课堂的管理,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情、学情;查找…

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专题报告

激活思路创新方法实现有效校本培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专题报告学校教师队伍现状与思考在职教师96人其中大本学历54人大专学历31人中师学历11人业务领导较年轻大多埋头苦干管理经验不足业务指导不到位不实其次0811招聘...

教育教学工作述职报告

教育教学工作述职报告我于19xx年参加工作19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先后带过5届毕业班从事班主任工作7年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学成绩突出曾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曾获太原市高造诣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研员等...

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报告

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报告今年全市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涉及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在校学生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收获颇多教学改革的情况就我们安临站中心小学而言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学习资料如何促使...

《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20xx年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20xx年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0xx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部级规划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经申请得到正式批复立项至年底子课题申报结束由此拉...

麻镇学区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府谷县教育局20xx年秋季学期第二次责任区督学检查麻镇学区调研报告府谷县教育局按照府谷县教育局20xx年秋季学期第二次责任区督学检查安排意见要求对麻镇学区开学以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现就具体情况...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ltTDltTDwidth68noWrapltPaligncenter月考1ltTDltTDwidth68noWrapltPaligncenter期中2ltTDltTDwid...

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工作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工作报告一课题的酝酿与申报当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各地的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使教学...

北关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自查自评报告

北关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自查自评报告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强化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教学和谐发展我们北关小学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安排结合本校实际成立了以校长韩宏为组长...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工作报告1

多媒体网络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初探中期报告高二生物组1多媒体网络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初探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1立项工作的扎实展开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申报课题撰写实施方案这一阶段...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题调研报告根据市电化教育馆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摸底调查的通知精神和市电教馆的要求对我校电化教育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统计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发展现状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

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究报告(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