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质检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时间:2024.4.21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湘西自治州质检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古丈一中 彭素娥 伍鹏

湘西自治州2007-20xx年学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试卷语文试题卷命题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学好教材

灵活运用教材知识

熟悉高考题型

了解高考要点

进而达到熟练掌握高考知识的目的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我州高二质量检测已尘埃落定

评卷、总分和讲评业已结束

但这次考试留给我们的不光是可供参照的分数

还带给我们高二语文老师很多有价值的思考

促使我们深入研讨今后语文课的工作

为此

我校高二语文组的全体同仁

结合学生的答卷情况

充分研讨

现将讨论结果公布如下:

(一)成绩统计

理科: 共233人参加语文考试

平均分为90.85分

90分以上142人

及格率为60.94%

最高分117分

最低41分

各分数段分布如下:

分数段

110-117

100-110

90-99

80-89

80以下

人数

11

48

85

58

22

文科: 共有289人参加语文考试

平均分为90.85分

90分以上人

及格率为55.00%

最高分122分

最低分40分

各分数段分布如下:

分数段

110-122

100-110

90-99

80-89

80以下

人数

18

46

95

72

58

(二)抽查情况

在这次州质检语文考试中

我们共调查了9袋270名学生的答题情况 以下是抽样调查中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

题号

1-5

6-9

10-12

13

14

15

16

17

得分率%

92.7

90.7

48.2

52.2

51.76

68.8

57.86

52.96

题号

18

19

20

21

得分率%

27.5

30.5

28.7

52.2

从州质检我校的语文成绩与去年州质检的相比有大幅度升高 特别是理科语文成绩

(三)答题分析

试卷第一大题五个选择题

分别考查字音、字形、词语、语病和衔接语句五个知识点

出题紧扣第三册教材

如字音、字形基本上是出自第三册课本

成语也是以课本内容为主

只有病句为课外知识

但难度系数均不大

第1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 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

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正确 出这道题的主要目的是考虑到"多音字"

此题只是选择了最常用的一些常见的多音字

难度不大

学生失分不多

第2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掌握

这道题的得分较高

第3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词语(包括虚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本题现在采用的要求学生判断词语的释义是否正确的考查形式 难度不大得分也较高

从这几道题较高得分情况来看

考生备考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

反映了平时较为注重这方面的积累

对读音的重视

今后

语文教学将继续夯实学生的语基

注重朗读和朗诵的训练

适当做些这方面的练习

以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辨识和鉴赏能力

第4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结构性病句的能力

形式与以往没有改变

但学生的正答率为68.5%

这说明学生平日对高考六种病句类型理解掌握得不到位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差

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5题重点考查考生衔接语句的能力

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语意的前后照应

选择最恰当的句子

学生答对率较高

第二大题为社科文阅读

此次所选的文章流畅自然

语言精练

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

也没有过多的使学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和理论

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

但学生第8题答对率为40.9%

这看出学生信息筛选能力差

第三大题的文言文阅读

套路性强

包括5道小题

其中3道为四选一的客观题

一道主观性的翻译题

一道主观题共18分

在选材上选用了较为接近当时口语的浅显形式的文言文

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古今词义比较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与提炼信息以及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 这段阅读材料

没有出现生僻难解的词语

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

更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

13题文言文翻译

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简单文言句式

本次考试学生翻译的不足之处在于关键性词语的翻译不够到位 反映出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不足--对关键性的字、词的理解 对重要的句子的翻译抓得不严

落实不到位

文言文翻译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能拿到4-6分的

语感较好

句子翻译通顺

采分点能准确或较准确地掌握

第二类为不知所云乱翻译一通的

得分在0-3分间

此类学生有待于更进一点加强训练

第四大题古诗歌赏析、名句名篇默写

古诗词鉴赏题学生基本能答好

能抓住表现手法和诗歌内容这两个答题要点

六句.名句默写 这是一道容易题

默写的名句有五句均出自半学期来教读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名句 只有第一句在教读课文中是不要求背诵

但这句是出自描写音乐的绝唱--李贺的《李凭空篌引》 从答题情况来看

失分情况令人心痛

好一点的学生得分也只能在四五分

失分的主要原因还是这句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错别字

还有少数学生根本就没背

我们知道

名句名篇不仅有记忆的因素

还包含有深刻文化内涵

掌握一定量的名句对学生阅读与写作也很有帮助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

因此

语文教师一点要想办法让学生重视名句背诵

抓紧名句背诵

打好语文背诵基础

争取在高考中拿下这道"送分题"

第五大题现代散文阅读

与社科类文不同的是现代散文阅读选择的是文艺性散文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一题考的是文章的重要词语

这些词语对文章的主旨或情绪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题意明了

问题范围小

考生答题比较理想

第二题考的是知识的联想和迁移

答题情况不大理想

反映了学生平时背诵过程中的一个弊病

那就是死记硬背

我们知道

对知识的掌握如果缺乏理解就很难进行联想或迁移了 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学生的一个大不足

第三题考作者的创作构思并体现对主题的挖掘 这道题有明显的区分度

得分情况不一

第四题考查对文章的重要词语理解

因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理解

所以

考生答题不理想

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答题中还存在答题不规范现象

第六题既考查学生对文章意旨的理解 也考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更是从文学鉴赏角度设题

要做好这道题

一要联系文章的意旨

二要适当引申

细细品味

从近年高考的现代散文阅读来看

导向更明显

试题更成熟

鉴赏更开放

因此

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

多体味文本语言

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 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

明确答题方向

理清答题思路

树立"答案在文中"的观点

养成到文章中去找寻答案的习惯

哪怕文中的内容与题目不是很搭界

我们也要从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第七大题写作部分 在此次半期考中

学生的作文存在如下问题:一、违背了命题的要求

自拟题目

二、违背了文体要求

自选文体;三、议论文的材料老旧

缺乏时代感;四、滥用排比句

造成无结构或结构混乱的"泛散文化"现象

就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

命题形式是话题作文

且对文体不加限制

这确实有利于更好地使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写出比较理想的作文

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

更何况话题作文的出现时日已久

已经越来越暴露了它自身的弊端和不足

至少

研究了几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广大师生已经有了若干应付话题作文的模式了

其结果

赢了分数

输了真实;赢了赞美

输了个性;赢了高考

输了人生

所以

对话题作文的反思和放弃将是趋势

近年各省市自行命题高考

就出现了不少的非话题作文

有的回归命题

有的回归文体写作

有的回归材料作文......此次半期考作文是一次"回归"

而在此次作文中暴露的这些问题就很能说明习惯了话题作文的学子思维僵化到何种地步了 更何况

在中学语文学习阶段

议论文的文体又显得多么重要!所以强化作文的文体训练应是高中语文教师扎扎实实要做的工作

通过对此套试题的考查分析

在此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1、要把握好高考命题改革的主流

①20xx年的命题要继续注意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接轨

②主观表述题的检测目标要明确

题量不宜多

2、是加强文言文翻译训练

高二的学生阅读量不是很小

文言文基本能看懂

但真正动手翻译双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多教给学生翻译方法是当前很重要的一点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

可以多结合五六两册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在翻译上面再下功夫 而且

在教学过程中

对现阶段的学生一定要明确提出常用实词和考纲范畴的18个虚词

3、古诗文复习要回归课本

加强诵记

强化积累

要抓落实

其实

其他方面的复习也要好好利用课本

名句名篇要注意全段全首的诵记


第二篇:厦门市3月质检试卷分析


20xx年3月语文市质检情况分析

第1题

本题涉及面广,包含诗词文赋。以唐宋为主,主要是高中教材内容。选句难度小,以写下句为主,上句只考两句,其中一句对称性强,易记忆。

从答卷状况看,比上次略有提高,尤其是5-6分的较多。但整体看均分仍然在4.6左右,错字较多,而且很离谱。其中错得最多的是“帷”、“槊”、“作”和“觞”,此外“曲水”写成“取水”,“作客”写成“坐客”的也不少。更有学生常见的、语义很简单的字也出错,比如“赋”字右边“武”字多一撇,“月明”写成“夜明”或“月鸣”,“故国”写成“固国”??各种错误五花八门。

写上句的,错误率还是较高,“万里悲秋常作客”误写成“艰难苦恨繁霜鬓”。此次写错句的基本上只有这题。看来写上句还是我们抓落实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无案牍之劳形”,是一句错误率最低的句子,不少学生,六句错五句,而只有这句写的是正确的,初中教学中狠抓落实的作法,(尤其是对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与借鉴。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分析:

评分标准:①按照参考答案进行评分。②部分参考答案做如下补充或修订。

第5题

(1)原文: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3分)

译文:(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

(得分点:“适”,刚好、恰好;“期月”,满一个月;“乌”,怎么,难道。译文不通顺的酌情扣分。)

补充说明:本题三个得分点所涉及的词语,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公又来燕于此”为状语后置句,考虑到 1

这种句式并不是20xx年福建省《考试说明》所列的考点(考点只涉及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加上翻译成“您又来到这里设宴”文意也很通顺,所以不在句式上专门设置得分点。

错例分析:

①等到约定的时间,您又来到这里设宴,您难道没有感情吗?

(“期月”翻译错误。还有把它翻译成“一周期”“几个月”等等)

②恰好一个月,王仲舒又来这里参加宴会,王仲舒哪里会无情呢?

(把“公”直接翻译成“王仲舒”,没有根据语境进行转换,导致译文过于直白)

③到了这天,您没有在此设宴,何来无情之说呢?

(这位考生成了辩护律师了!)

④期限到了,王仲舒又来到这里,王仲舒没有得到回应。 (不知所云~~)

⑤约定好适合的日期,你要再来这里参加宴会,你可不能不领情啊!

(谁做东啊?)

⑥适逢满一个月,您又来这里办宴,您为什么要拒绝我们呢?

(哪个字能翻译成“拒绝”呢?)

(2)

原文: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3分)

译文:用写信的方式命令我说:“希望您替我记录这件事情!”

(得分点:“以书”,用书信、用写信的方式。“其”,希望、一定、可要。“为”,替、给。译文不通顺的酌情扣分)

补充说明:本题三个得分点所涉及的词语,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其中,“以书”如果答成“来信”“写信”,因符合语境要求,也给分。“其”为祈使语气词,要准确译出。“以书命愈曰”的主语“公”承前省略,没有写出来也不会影响句意的表达,所以不在省略句式上专门设置得分 2

点。

错例分析:

①用笔写下命令说:“你帮我记下来!”

(把“书”翻译成“笔”。也有翻译成“书本”“书写”“书面”“诏书”“文书”“文章”等)

②写信命令韩愈说:“你一定要替我记下这件事!”

(把“愈”直接翻译成“韩愈”,没有根据语境转换成“我”,导致译文过于直白)

③来信命令我说:“你应该在上面记载我的名字!”

(韩愈答复说:“我还没有机会去滕王阁,怎么可能在上面记载您老人家的名字呢?”)

④王仲舒公命令我说:“你为我记一下吧!”

(文意理解基本正确,但关键点都没有准确译出,可惜!)

⑤打开书本,命令韩愈说:“你给我记住!”

(这位考生莫非平时经常被老师处罚背书?)

⑥写信给韩愈说:“你的文章被我记下来了!”

(哦,“为”可以解释为“被”呀?)

⑦用书告诉韩愈:“你的功劳我记下了!”

(韩愈有什么功劳呢?)

⑧用文章来表达说“王公所做的事我会记住”。

(莫名其妙!)

⑨拿纸笔给我,对我说:“你来为我记录下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

(在这位考生的“帮助”下,韩愈终于实现了“造观”滕王阁的梦想。)

⑩王仲叔用命令口吻对我说:“你来维修它,我来著书呼吁!”

(三十年的时间超越!)

复习建议:

?要重视文言文非传记类文体的复习。人物传记最为常见,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考人物传记。20xx年福建卷考查的文本是《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这次质检考查的是《新修滕王阁序》,尽管故事性没有人物传记那么强,但仍属于记 3

叙类文章,但不少考生感觉不适应。福建省2012语文《考试说明》“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所列示例为议论类文本,那就更难了。因此,老师在复习时要适当关注。

(2)重点掌握多义词、词类活用等知识。

(3)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考试说明》规定的四种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成分省略、宾语前置。

第6题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3 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病例分析:

①这四句在文中抒发了远在边塞无人问津及思念家人的哀愁、思念之情,如“野云”“无城廓”“胡雁哀鸣”“胡儿眼泪双双落”。

(没有写出在整首诗中的作用,得0分)

②描写当时军行的情景,用景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于空泛)

③从视觉与听觉渲染了气氛。胡雁哀鸣,胡儿落泪,雨雪大落,万里乌云,无不倾诉凄凉。

(有具体描述,可惜作用分析很不全面到位。)

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整篇诗歌由写景过度(渡)到写情。

(从结构上分析作用,这样的答案不少。问题是,这四句诗本身就是写景的句子。)

⑤为全诗中提升了色彩。体现当时的心情,公主远嫁乌孙国的伤感心情。也是全诗中主导作用,更为体现诗的含义。

(是“古从军行”,而不是“古和亲行”。)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3 分)

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 4

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

答案示例二:①这两句诗运用用典手法,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病例分析:

①虚实相生。作者写边塞战士为国捐躯马革裹尸、而所换来的年年的汉家浮华生活。作者站在边塞战士立场上,徒工想蒲桃流入汉家,运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示了对战士的同情与赞美,而对朝廷的奢侈生活提出批评,令人感觉大气而荒凉低沉。

(“虚实相生”是描写手法,在这两句诗中也没有体现) ②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战骨象征在外打仗的战士们,用蒲桃象征西域的事物。写出了作者对于战士们流离在外打仗、生死未卜感到叹惜、悲痛,对汉朝帝王为求西域事物而不惜牺牲百姓感到愤慨、悲痛。

(“象征”这一概念,你可知否?)

③作者运用情节交融、拟人的表现手法;描述战争带来的惨痛景象,带走无数生命;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生活向往,对皇帝乱启战端的不满,无数生命却仅换来蒲桃。

(“情节交融”可能是“情景交融”的笔误,但“情景交融”是借景抒情的效果,而非表现手法;拟人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④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夸张地写出战争失败、战骨埋于荒山野外、白白地看着蒲桃进入中国。抒发作者当时内心哀伤,面对兵荒马乱为求天马,感伤至极。

(“比兴”何意,你知晓不?“白白地看着蒲桃进入中国”何意?)

⑤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年年战乱夺去多少英魂,那葡萄只是空空的进入汉家,丝毫不会减少战乱。

(何处有“夸张”?)

⑥借代的表现手法。用史实来说明,一切的战端从统治 5

者开始,表现出作者不满于统治者的做法,希望关外的战乱能够平息。

(“借代”是一些词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而不是两句诗的表现手法。)

⑦拟人。在战场上杀敌的人儿尸骨埋于荒外,只见着葡萄的种子进入了家园,蒲桃应指敌人入侵家园。

(“蒲桃应指敌人入侵家园”,错!错!错!)

⑧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岁岁年年,战士都无法归乡,只有蒲桃等别的来自遥远国度的物品返送回来,这样一种现象的描写也让诗篇充满了一种同情、惋惜又无奈的情感,也暗示着随军参战是一条不归路。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也算对偶?) ⑨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逝去战士的尸骨被遗留在荒凉的塞外,天马的蒲桃进入汉家。用简单的词,描绘出因战乱而逝去的生命,表达了作者愤愤无耐之情。

(“白描”是景物描写的手法)

复习建议:

(1)注意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辨析。例如: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设问、反问、对偶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与白描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比兴、用典等。

构思技巧: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

(2)注意诗歌感情倾向及主旨的理解。

(3)注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规范。

第8题

试题评价:本次的简述题题干的表述简洁,答题的指向性相对清晰。与1月份的市质检相比,难度下降。但从抽样来看,不甚理想。最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选作第(1)小题的第①小点可答成“马超与张飞作战, 6

刘备夸他‘真虎将’(武艺超群)。”

选作第(2)小题的第②小点必须准确答出“巴黎市民起来反对的是大法官”,仅仅答成“巴黎市民造反”不能得分;第④小点简答成“他下令出兵镇压”可以给1分。

选做题一,主要的问题是考生不理解“美髯公”所指何人,犯了人物张冠李戴的错误,将人物换成赵云(黄忠等)等他人,从而导致主要情节的混淆。

示例:赵云在战场上立了大功,刘备夸他“真虎将也”。关羽知道后,要与他一决高下。诸葛亮知道后,忙写信给关羽说,关羽与赵云相比,才是真正的虎将,叫他不要与赵云计较。关羽接到信后,非常高兴,放弃了与赵云一决高下的想法。

选做题二:

(1)陈述主体错误。命题者的用意是要求考生简述在攻打巴黎圣母院事件中,国王的所作所为;但是几乎所有的考生将陈述的主体或换成卡西莫多,或表述成甘果瓦。

示例:埃丝美拉达被判处死刑,甘国瓦设计让乞丐王国攻打巴黎圣母院。不知情的卡西莫多奋勇抵抗,甘果瓦和一个黑衣人趁机将埃丝美拉达骗上船去。随后,国王派兵镇压,流浪人死伤无数,流血成河。

(2)情节叙述庞杂。

实际上还是因为部分考生对命题者用意不明,不知如何筛选情节所致。

示例:埃丝美拉达被卡西莫多救到巴黎圣母院,乞丐

王国的人误以为埃丝美拉达被抓,前去救她。卡西莫多从城楼上推下梁柱,倒下铅水,乞丐死伤不少。国王也派兵镇压,很多乞丐被射杀。埃丝美拉达被绞死后,卡西莫多将她抢回山洞里,后来人们在这个山洞里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骸。(错误分析:考生几乎将《巴黎圣母院》最后结局的几个主要情节一网打尽,这样重点不突出,枝节太多。)

(3)情节记忆错误。

示例:①国王误以为乞丐们造反,暗中调集军队,侍机杀出,将乞丐杀尽。(答“造反”,性质上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误以为乞丐们起来反对与他作对的大法官”,这 7

样国王才能迟迟不出兵。)

②国王出兵镇压,流浪汉死伤严重,埃丝美拉达被箭射中,最后被士兵拖走。(主人公的结局记忆错误。)

(4)不同名著“串台”,人物实现“穿越”。

示例:为了从巴黎圣母院中将马斯洛娃抢出来,他们发动了一大群乞丐去进攻巴黎圣母院。在攻打巴黎圣母院过程中,国王出兵镇压。乞丐西蒙松保护马斯洛娃,防止在混乱中被人抢走。(《复活》《巴黎圣母院》混为一谈。)

其他细节,比如答题时分点陈述,这显然不符合答题规范,为此扣一分以示警告。

建议:(1)根据今年考纲说明对文学名著考查的重点——经典情节的识记,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应该指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做一个脉络的梳理,避免情节上的混淆。这点,可以参考市高三指导小组关于名著复习的培训内容。

(2)从两次的市质检以及其他地市对文学名著设题上的探讨来看,命题趋于灵活,过去的机械记忆很难适应新的命题思路。所以在指导学生记忆基本、重点、易混情节时,要有一个“自我设题、自行组合”的意识和步骤。

(3)虽然在字数上不做规定,但从时间上来看,还是建议考生在表达时以简洁扼要为主。

一点反思:根据考生答题情况,可以发现像玩起名著之间“穿越”的毕竟少数,绝大多数对主要情节甚至主要细节还是能进行记忆和表述的。不能得分的根本原因是对题干的指向不明,导致表述中心偏差。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也有这个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是不是在设题上不够明确、具体;毕竟,名著考查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真正回归文本,而不是让学生为此产生畏难、厌烦情绪。为此,尝试如下,以作参考:

选作一:请简述马超归降后孔明美言安抚关羽的故事。(增加一个背景,减小人物判断的难度,答题的指向性相对会更明确些。)

选作二:在攻打巴黎圣母院中,国王最后派兵镇压。在这个过程中,国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请简述与此有关的情节。(增加一些小问题,帮助考生明确陈述的重点, 8

避免回答的“大包抄”、盲目。)

第9题

第9题:“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知识”这一点,考生只要

写到“主动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同学习态度有关的词语就可以给分。

主要问题:(1)不能读懂原文,往往凭空想象,回答

时内容乱塞、乱套。

示例:学习要不怕吃苦,坚持真理,要学习有用的东西,要动脑要思考,要懂得选择有用的知识。(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但还是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给1分。)

(2)不能正确分点做答,表述罗嗦、重复。

示例:孔孟都认为学习要勤奋,要不断获取知识才能使自己学问深厚,不刻苦学习,自己就不能进步。(反复地说,实际上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给1分)

示例:①学习需要主动求学,自己获得知识才能牢固掌握;②学习要掌握根基,才能娴熟运用知识,做到左右逢源;③学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学有所成。(①③讲的都是自身要努力学习,②《论语》的语段中没有提及,不属于二者共同认识。给1分)

(3)审题错误,答题不合要求。

示例:孔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智力的差别,但只要好古、敏学,也可成就其才;孟子认为用“道”深造,可以左右逢源。(题干只要求概括回答二者的共同点,不审题意,给0分。)

优作示范:二者相同认识:①都强调了学习、深造;表明学习的重要性。②要有方法,要勤奋学习。孔子讲“好古”,孟子讲“以道”,都在强调坚持方法的重要性。③“好古”“自得”,都突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3分)

建议:

1、孔孟两人思想上的相同和相异点应该帮助考生梳理一下。这点,同样可以参考市高三指导小组关于经典复习的培训内容。

2、在解题思路上提一点建议。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文化经典的某些内容(包括字词)确实是不容易理解;但是, 9

从考试的角度,这些难解的词语句式往往不是考查的目地,比如这次孟子语段中的“居之安”“资之深”(如果涉及,一般会给注释);相反“自得”等才是回答的重点。二者比较,“自得”一词,考生相对熟悉一点,印象深一点。所以,不妨从心理上,给考生一点积极暗示:不放弃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从容易点、熟悉点寻求突破。

第11题: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作者认为每个学生享有怎样的教育公平权利?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法律保证公民的教育权利;②不论贫富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③不论层次享有公正平等接受教育的待遇。(每点1分)

(改卷补正:第①点任何一方面都可得分,回答“有教无类”也可得分。)

分析:这题得分率不到30%,主要基于三个个方面的原因:一,第①点一定要从原文1—3段中提炼出来,原文前三段追述了国内外“教育公平”所走过的道路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做法——国民教育,也就是第①点的核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法律保证公民的教育权利,有教无类”;二,是学生未能准确审题,题目中“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作为学生你享有怎样的权利,大部分学生不会转换思维,从老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角度谈,导致得分低;三,是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第②③点是要从原文第四段中提取,第二行句子“不要说??就是??也有悖于公平理念”含有两个方面的信息,——对贫富学生及对不同层次学生要同等对待,只要这两个方面能概括出来即可。

错例1:对于每个学生不要有好坏之分,不要因为的某一缺点或做错某事而抛弃他,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升学无望的孩子,不要抛弃他,而是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爱护。

错例2:家长不应忽视学生的意见,只为了加分;老师不能为学生分层划等,学生应受到老师公平待遇,学生不应被边缘化。

错例3:①不要把小孩从小分层划等,②不要把道德完备作为苛求孩子的标准,③不要歧视孩子。

10

(点评:上述错误事例仅是围绕着“不要分层划等”,

最多得1分)

第12题: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从哪几方面共同努力?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需要社会制度的革新,②需要教育乃至社会意识、理念的更新,③需要社会环境的大背景支持(每点1分)

(改卷补正:第③点,也可回答“需要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需要公众的支持”,但必须含有两个方面才能得分。)

分析:这题得分率较高,约有70%,主要原因在于答案可从原文直接找。第四段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占该题2分。第五段段首句是该段的总括句,具体回答实现教育公平的做法也可——“需要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需要公众的支持”(改卷补正说明);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不结合文本,不看原文,想当然,发泄生活中对家长、对学校的不满。

错例1:首先是国家不重视“教育公平”就只是一纸空谈。然后是公众,改革就意味资源再分配,必然触动原有利益格局,需要群众支持,最后是家长,家长选择关乎一切。(该题不得分)

错例2:首先应该将思维转变,将学习从个人博取功名的私事的思维转到成为社会做贡献。其次,老师与教育机构对待孩子应当有一个新的理念,最后,社会公众应当对“教育公平”认真对待。(该题不得分)

错例3:①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出更具公平性的教育制度;②民权运动的推动即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号召乃至付出;③家长改变陈旧教育观念;④公众个人利益退让;⑤国家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促进社会公平政策实施。(该题得2分,“民权运动的推动即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号召乃至付出”无中生有)

错例4:①社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等实现社会公平的系统工程;②公众方面,对于改革造成的影响,公众应给予支持;③家长方面,家长需要破除以前旧的、不好的观念,思维跟得上改革的步伐。(该题得1分,①②可 11

算一点,得1分)

错例5:①从经济方面,应缩小城乡差距;②从社会方面,应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实现社会公平;③更重要的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才是改革的重点。(该题得1分,①②③可算一点,得1分)

错例6:作者认为,实现教育公平应该从老师、家长、缩小城乡差距等实现社会公平的系统工程这几个方面共同努力;老师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家长尊重每个孩子意见以及改变中国教育思想。(该题不得分)

错例7:作者认为,为了实现社会的教育公平是离不开社会环境各个方面。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就离不开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等实现社会公平的系统工程;同时,为了教育公平,就意味着改革,改革必然就会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就要求公众的支持,只有这样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公平。(该题得1分,所有的内容可算一点,得1分)

教学建议:

①要理清文章思路,寻找关键句、概括句。

②审清题目要求,在教学前,可适当进行审题训练。 ③注意回答的角度。

④注意答题规范,从分值设置寻找命卷者意图,寻找答题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部分考生没有在相应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或只在相应的位置打钩,导致本题得零分,甚为可惜,讲评时一定要予以强调。

第14题

1、对小说文本的特点缺少基本的了解,只能胡乱套用术语。如“为下文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先抑后扬,突出人物的个性”,这样的答案不给分。

2、分点过细,缺少条理性。如“(1)父亲让女儿相信,在这个战场上,他可以活下来;(2)让女儿祈祷可以对未来有信心;(3)每一个女儿都是父亲唯一的天使;(4)让女儿在战争的环境里健康成长”,这样的答案给2分,表面上是四点,但其实一、三点都是脱离文本的胡乱联系,二、三点 12

是同一侧面的展开。

3、要辅导考生学会从13题的正确选项中得到提示。大阅读出题的基本分布,13题主要的功能是梳理文本,考察考生能不能大体上读懂文本,那么,正确的选项就可以成为下两题答题的提示、参考。例如:13题A:“小说叙述了一位年轻的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和温暖的父爱,呵护失去母爱的四岁女儿的故事”,这里有用的信息就是“善意的谎言”、“失去母爱”、“四岁女儿”,为此,就可以形成以下答案,“为了让失去母爱的孩子拥有快乐健康的心态和五彩斑斓的童年”。

第15题

1、对于小说的基本特征(如细节描写)缺乏了解,普遍没有从情节是否合理的角度答题,最多只得4分。

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从情节的角度,推动故事的发展,叙事更具有波澜起伏、埋下伏笔,或是前后照应、侧面衬托;从主旨的角度,突出强调了主旨、点明题意;从人物的角度,心理描写,突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肖像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

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叙述顺序的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2、答案只是在同一点上徘徊,没有展开。如:“这是一位极富责任感的父亲的形象;体现了父亲的人格美,反衬了战争的无情”,两点其实都是在讲父亲的形象,只得4分。

3、只有叙述,没有总结,没有形成观点。“为了女儿的生命,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只要女儿安全,他什么都可以干(这样的答题,不知所云,一般只给2分,只要加上一句,突出父亲伟岸的形象,就可得4分)

1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部分考生没有在相应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或只在相应的位置打钩,导致本题得零分,甚为可惜,讲评时一定要予以强调。

第14题

1、语言重复啰嗦,答题不着要点,如“表现了章先生的性格,同时又是对他的性格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作者对章先生的钦佩之情;住处和成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产生敬佩之情”,“表现”、“敬佩之情”之类的词语反复出现,住处简陋没出来,类似的答案只能得1分。

2、在胡乱拼凑答案。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题更加突出”等。

3、语言大而不当,关键的词语没有出来。

这一题,答案略有改动,请老师们讲评时注意。答案改为:一方面章先生作为中国伟大的密码破解专家却住在会被误认为民工住的平房,表现出他生活简朴,在平凡的生活环境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3分);另一方面还引发人们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境遇的反思(1分)。(答对第1点给3分,答题要点,突出住房的简陋1分,表现平凡1分,反衬或对比其贡献1分;对“境遇的反思”这一分绝大多数考试答不到)

第15题

1、绝大部分考生都答是“妥当的”,很少出现不妥当的答题。

2、条理混乱,乱贴标签。如“打破传统,标新立异,更能突出人物,吸引读者;侧面烘托,并通过中国的眼睛给传主以充分肯定。(除了“吸引读者”沾到边外,其它的文字都是在信笔胡扯,这样的答案只给2分)

3、经过期末统考和讲评,采用大包抄的方法答题的现象大为减少,但是,对标题的作用这一块知识复习不到位,大部分考生不懂得从线索和情节的角度去组织答案。如“传主章先生是密码专家,又是个盲人,以此为题突出了他的伟大贡献;他用半盲的双眼擦亮了中国的军工事业,不愧是中国的眼睛,表达了作者的钦佩之情”,答案只是在围绕传主 14

的贡献行文,且表述不到位,只得3分。

4、以标题作用命题的,大体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4)暗示人物的性格。

第16题

第(1)小题,得分率68%左右

错例:“暴光”、“目暴光”“爆光”

错例分析:错字别字均存在。得分率相对较好。

正确答案:“曝光”

第(2)小题,得分率10%左右

错例:“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唯利是图”、“利欲熏心”、“蝇头小利”、“舍本求末”、“寅吃卯粮”、“杀(剖)蚌求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错例分析:得分率较低。原因有:①成语积累不足;②语意的理解不全面,大多学生填写“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只看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忽略了“不留余地”一意;③成语错解,如填入“寅吃卯粮”、“杀(剖)蚌求珠”;④非成语,不合要求,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正确答案:“竭泽而渔”、“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

第(3)小题,得分率80%左右

错例分析:(略)

正确答案:将“不”字删去(“防止”与“不再发生”矛盾)。

复习建议:词语(成语)的积累应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有计划要求学生抄写词语,并进行有效的词语(成语)辨析训练,成语多从典故与语境分析入手。

第17题

错例:①乔布斯曾遭开除,但他相信时间的律法,苹果内部的纷争又怎么能掩盖其八斗才华?到了今天,他和他的苹果仍改变着这个世界。(人物身份不合理。)

②陶渊明放弃了仕途生活,他认为时间不应该浪费在官场争斗中,纵然田园,几千年过去了,他那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还不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句式不一致)

错例分析:答题时,大多关注的是直观的语意内容,形式(四个分句、转折、反问)相似性常被冷落,而语境的合理性常常被忽视,语段中的“时间”、“伟大文学家”、“中外 15

皆然”应是解题关注的要点。

答案示例:但丁被驱逐,但他相信时间的公正,人间的苦难怎能臣服他高贵芳洁的灵魂?直到今天,他和他卓越的文字依旧启迪着我们。

(①外国文学家,1分;②句式相近,1分。内容与上下文不连贯者扣1分)

复习建议:形式是仿照句子的第一个得分点,它包含句式、修辞等,属技巧层面的问题,可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解题的定式。语意是仿句的第二个得分点,也是仿句的致命点,语意的错误,形式的相似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语境的合理性是第三个得分点,也是高分点,它的存在,使得句子有了情趣与美感,有时,因为它的存在,会淡化了改卷者对形式和语意内容的苛求。复习训练时,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所提供的语料中找出仿写的具体要求。

第18题

观点错例: ①我对南大的这种做法表示赞同。(内容不具体)

②在当今社会,“序长不序爵”的做法值得肯定。(对象“南大”不明确)

③南大的“序长不序爵”的做法引发热议。(非观点表述)

④南大的“序长不序爵”的做法有对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态度不鲜明)

错例分析:观点的表述应语言简明、对象明确、态度观点鲜明。简明,大多考生能做到,但对象的明确、观点的具体、态度的鲜明等方面,考生明显考虑不周。一般来说,提取的内容不就用指示代词,如“这种做法”。这类时评题,往往是就所提供的时事材料作评论,因此,对象要点明,例②中不提“南大”显然不妥。在一则短小的评论中是不可能做到辩证的分析,因此,观点要直接鲜明,模棱两可的语言是不合适的,如例④。

原因错例:

①我们都懂得尊老爱幼,对于长辈应以尊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人往高处攀,向着自身利益出发,南大的“序长不序爵”毅然表示仍遵从古训,尊重长者,这是道德观重新被重视的一种体现,即使在可行性和真实性遭质疑,可敢于提出这一方案,就是给世人立榜样,树新风。我们应当学习这样的行为,从自身角度做起,人人为之及会成为社会的 16

一种新风尚。(只表明自己的看法,不做原因分析)

②我认为南大的序长不序爵的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既然是校庆,邀请的都是本校的学生,不管出去后大家的身家或职位不同,都有权参加自己母校的周年庆,学校的这作法是不公平的表现,其次,从校友方面看,不管自己的处境如何,当官或是不当官的,都想着要回母校看看,回味自己当初学习的氛围,如果说只是序长的话,那做官的读这间学校是不是就没有资格回母校参加校庆。(对“序长不序爵”的理解错误)

错例分析:时评题,往往要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加以阐述”,其中的阐述是就原因、理由等等作简要阐述,并非“看法”的表述。例①中通段都在表述自己的看法,基本上不做理由、原因分析。例②则是对新闻的内容理解有误。“序长不序爵”是指态度与观念,并非“有权”或“有资格”的问题。

答案示例一:南大决定校庆接待“序长不序爵”,是一种很好的价值导向,应予以鼓励和提倡。首先,在整个社会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环境中,南大的特立独行体现了一种正气、一种风骨,对社会风气的改变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其次,趋炎附势的风气也表现在教育界,特别是校庆时,嫌贫爱富,媚官媚钱,庸俗之风盛行,南大的决定是大学中的异数,体现了硬气和担当,树立了新风;再次,南大的决定也是对教育公平和人格平等理念的坚守,让每一个校友都能在母校感受到温暖,这种理念将成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一代代学子,并进而影响社会。

答案示例二:南大决定校庆接待“序长不序爵”,理念虽好,但恐怕很难实行。首先,现实有着较浓的官本位思想,对权力和财富的崇拜在整个社会还有一定的根基,要逆潮流而动,会成为众矢之的;其次,简单化地以官位大小来衡量与评判个体的成败价值,这种观念即使在当今高校也广泛存在,南大要独树一帜,在高校中可能会遭到孤立;再次,如果一位校友身居高位,大学能够不搞点“特殊待遇”吗?在利益面前能够坚守自己的理念吗?

(观点2分,一条理由2分,两条理由4分,语言表达1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复习建议:时评题是小议论文,谈不上行文之美,理据之实,观点之新,它只是一种简捷明了的的论证,议论的章法应直接体现。答题时,形式尢为重要。复习教学时,形式 17

技巧训练应加强。

第19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一、题意简析

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生活中有很多成语、格言、警句,是某种生活经验和智 18

慧的总结,孤立地看有道理,但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则又显得荒谬,比如: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孔子)

……

因此,这一类题的写作,有必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所谓思辨,并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呈现结论,而是在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富有逻辑性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现出来。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观察和发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体现了实证精神,是科学理性态度的反映。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究其原因,无非是:一,自己像那个矮人似的确实看不到;二,自己可能并不真心想去看;三,自己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如果是第一种原因,自己确实看不到是因为外部环境有意遮蔽和阻挡,那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要去争取,不但不争取,反而跟着别人起哄,则是深重奴性的体现;如果是第二种原因,自己并不真心想去看,却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则是别有用心,心地阴暗;如果是第三种原因,放弃自我的权益,用别人的眼睛去看,长久以来便会形成一种惰性和惯性,这是对自我的放弃和消解。

人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见的有可能是假象和错觉,容易被假象和错觉所蒙蔽。为什么纷纭万象,举目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呢?这有几种原因:一,世界是复杂的,而真相却是唯一,人们不可能百分百地接近真相,只可能通过各种碎片的拼接,尽可能接近和还原真相;二,人们因偏见、成见、私心、虚荣、幻觉等等的影响,会被浮云遮住望眼,选择性地去观察事实,结果无法发现真相,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都是这样;三,真相被某种看不见 19

的手有意地掩盖和遮蔽,或者被假象粉饰,“你所看到的是我想让你看到的,你所听到的是我想让你听到的”。因此,眼睛的观察与心灵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轻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没有心灵的参与,则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是对人的价值的戏弄和辱没。

第二,要有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文章要有现实感,要有对生活批判和反思的锋芒和锐气,不能没有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联想要丰富;所谓深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要深入,要有理性。比如:

事先没有对作品进行认真地阅读和研究,就随众人漫无边际地乱说,不负责任地瞎说,文艺批评领域这种不相信自己眼睛的现象并不少见,赞同或者反对,首先都要自己去看,而不能把看的权利交给别人,这其实是缺失了踏实严谨的作风,缺失了起码的责任感和敬重感,这种现象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实地观察体验,对于文艺创作或许比读书还更重要。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界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所以,文艺创作讲究要走向大地,走进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对于官场中的人来看,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被下面的人所蒙蔽,需要转变作风,踏实地走向基层,走向民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才不致于乱发号施令。

眼睛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假象,要追究事物的本质,有必要对自己所看到的提出问题,加以质疑,不轻易相信也是一种可贵的品格。物质的极度繁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我们的心灵非常自由?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十分强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以备受尊崇?每年的出版物浩如烟海,文艺作品的产量一年多过一年,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出版已非常自由,文化已非常繁荣?衣着光鲜,风光排场,名车豪宅,极尽奢华,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非常成功,自我的价值已经实现?我们的眼睛只看到舞台中心聚光灯下的荣耀与辉煌,然而那荣耀与辉煌 20

的背后是否还有别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品味???

二、写作角度

这种对立观点式的题目写作时可以先分后合。所谓先分,就是选择其中某一观点,结合实际去分析其中的道理;所谓后合,就是将两种对立观点综合起来作辩证分析。或小处切入,或大处着手,或正面落笔,或反面剖析,或分析原因,或阐明结果??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关键是有生活,有想法,有自己思考的过程。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不能满足于听,还要自己看

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

无论赞成或者反对,先看了再说

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自己去看

不要人云亦云,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要放出眼光,自己去看

走向大地,走进民间,实地观察和体验

……

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运用脑髓与放出眼光,二者缺一不可

人为什么会被假象所惑

执着追求,冷静理性,发现真相

要有一双会看夜的眼睛

不要被表面文章所欺骗

透过表象,探寻事物本质

善于拨开蒙在事物身上的浮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被所看到的欺骗

打破妄自尊大的幻觉,平常地看待人我

……

三、文体选择

选择了什么文体,则必须符合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记叙文要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融自己的思考于其中,不能缺少细节描写。允许适当、合理的虚构,但虚构必须有生活的依据。

21

议论文说理是其本质特征,要善于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提炼观点,能够有条理地议论自己的观点。在论述中,不止于“例证”,能展开“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说理。论证须合理,论证方法应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下面的问题应视为议论文的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2.以叙代议,铺排罗列素材,没有基本的逻辑分析。

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过多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生动的人物对话。

5.在同一个平面上堆砌材料,只有例子,缺乏论证。

四、评卷反馈

(一)从内容的角度说,有如下一些问题:

1.思辨色彩的缺失或者思辨的肤浅是较普遍的现象。 这可能与考生对本题特点的把握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本题其实是一个论辩型的题目,展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而这种道理是在具体语境中才成立的,因此你主张甲观点或乙观点都可以,或者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作辩证分析也行,关键是要在具体语境中具体分析,探究原因,预测结果,推求实质,这些应该是必备的思维品质。比如,我们主张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呢?为什么实地观察发现比道听途说更有价值?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则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它反映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或者工作作风?再比如,我们主张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完全是事物的真相吗?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真正切近事物的真相?有哪些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这些原因来看会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为了切近事物的真相,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格???所以,表面上看,本题似乎易写,但实际上难工,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格垫底,要写出真正有思考的作文很难。大部分考生作文缺乏思辨,与这种思维品格的缺失有较大的关系。 22

有部分考生看到了理性的态度、心灵的思考在认识事物真相过程中的意义,强调要给眼睛松绑,但是这一结论不是在深入思辨的基础之上富于逻辑性地得出的,而是直接加以呈现,结果最精彩的思考的过程掩盖了,这是很可惜的。

2.缺乏思想的锋芒和锐气,现实感不强。

培养对现实批判的精神,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作文题从立意取向上看实际上是直接指向现实,如果没有关怀现实的精神,一味堆砌名人名事,会显得隔靴搔痒,针对性不强。比如,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习惯于人云亦云,而放弃自己亲自观察和发现的权利,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一个华而不实、浮躁功利的时代尤其显得突出,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为人品格,一种工作作风,这些都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大加议论。再比如,对真相的追问和探究,应该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品格,但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真相,这真相有可能被当权者有意地掩盖和遮蔽了,或者是因为自我的狭隘、偏见、虚荣等等原因被选择性地忽略了,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仅仅相信自己的眼睛,还要有心灵的质疑,有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在表面的热闹背后应有一点冷思考,在繁华盛世景象中应有一点忧患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够在对现实的联系方面有一点反思和批判的意味,那么这样的文章肯定会不一般。当然,我们在对现实加以思考的过程中,要防止偏激,说过头话。

(二)从审题的角度来说,有这样一些问题:

1.偏题跑题的现象较严重。

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材料中提供的实际上是两个对立的观点,对这两个观点在审题构思时应该侧重在探因析果,而不是抽象出一个结论后就抛开观点的限制,直接以该结论为话题去写作,致使文章与题目若即若离。比如,当眼睛遭遇假象,我们要学会理性分析,然后大谈理性分析的重要;眼睛看到了世间万象,尽管纷纭复杂,但我们要学会相信,然后直接以“相信”为话题写作;无论耳听眼见都可能为虚,我们要用心感受,然后大部分篇幅开始谈用心感受的重要;眼见耳闻,不如实践,于是开始谈“实践”的意义;不能被 23

外界的假象所迷惑,要坚守内心,然后下笔谈坚守的价值??诸如此类,可以说都是没有正确地理解题目的实质。

2.穿靴戴帽,套题的现象也存在。

比如头尾提到眼睛见到真相,中间的内容与题意则根本无关,有写作如何看待区别的,也有写作相信从何而来的,有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3.心中无题,材料乱用一气。

材料中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不要轻信自己的眼睛,是谈观察的重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升华:不仅仅是观察,还要思考与判别。但考生不顾材料观点的限制,乱用素材,比如套用前面考卷中的实用类文本“中国的眼睛”,致使素材与观点不相类属。

(三)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有这样一些问题:

1.议论文文体意识有待加强。

首先表现在观点骑墙,如不可完全相信眼睛,因为??;不可完全相信耳朵,因为??,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实际上没有明白表达。再次就是议论的表面化,比如以三个事例的堆砌来证明要相信我们的眼睛,但是为什么要相信,观点与事例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

2.记叙文情况很糟,很难扣合题意。

表现得较多的是编一个“可爱的女孩美丽的眼睛”,“同学之间误会了又和好了”,“妈妈慈爱的眼睛”,“我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等故事,没有扣题,不知道用故事去诠释题意。

下阶段复习建议;

1、认真学习20xx年“考试说明”,尤其关注新“考试说明”中“文学名著”例题、答案的变化,并与20xx年高考原题、原答案比较,总结规律。

2、要求学生抄写成语300个(其中典故100个以上),抄写容易错的字300个,掌握其音、形、义;教师可以这些内容编写形式多样的练习,进行检查、强化、落实。

3、议论文加强“段”(例如:主体议论段)的训练,加强说理训练。

4、不能忽视平常的关注时事、积累材料工作。

24

说明:1、由于时间仓促,以上分析仅供参考。2、选择题机读,因此本文未作分析。

(评卷题组长)

25

更多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20XX20XX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卷期末分析一、试卷整体评价本次考试考察内容能涵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考点内容。从考点的设置、考察角度和难易安排来说,符合目前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程度适中,具有较好的导向性。…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HB20xx20xx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卷分析一对命题的整体评价本套测试主要考查了必修1和必修2的全部内容试卷内容完整难度属于中等水平但也有些题目本校学生做的十分困难尤其是时间上有些紧迫整体来看...

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高二语文试卷分析高二语文中期考试文科三班理科三班两班共参加考试87人及格43人其中100至111分之间12人90至99分之间31人80至89分之间文科三班19人理科三班10人80分以下文科三班7人理科三班8人平...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鹤壁市20xx20xx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卷分析鹤壁市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20xx21鹤壁市育才高中20xx20xx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分析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闫颜云李军伟杨辉本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20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高二20班语文试卷分析报告一翻译题阅卷反思本次考试同学们的翻译题失分较为严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同学卷面书写欠规范乱涂乱画现象依然存在2翻译时照搬原文甚至有交空白卷现象3不忠于原文随意猜测比如个别同学把牧...

高二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20xx年朱店中学高二语文试题分析报告朱素英一试卷分析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活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

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武陵中学20xx20xx年学度高二下期月考试卷分析武陵中学20xx20xx年学度高二下期月考语文卷命题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学好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知识熟悉高考题型了解高考要点进而达到熟练掌握高考知识的目的往者不可谏来...

湘西自治州质检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湘西自治州质检高二语文试卷分析古丈一中彭素娥伍鹏湘西自治州20xx20xx年学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试卷语文试题卷命题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学好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知识...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析

江西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滨江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一试卷总体评价1本次语文试卷题型包括基础知识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小作文题作文题等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与高考时...

20xx年秋季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xx年秋季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卷分析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活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

湘西自治州质检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湘西自治州质检高二语文试卷分析古丈一中彭素娥伍鹏湘西自治州20xx20xx年学度第一学期高二...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王琴期中考试就这样结束了学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总的来说有些波动一些很简单的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们老是犯错误经常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而这些只是点都是平常反复强调的这次成绩和上次期末比较均分及...

高二语文试卷分析(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