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时间:2024.4.14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4、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2、题解

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2i y#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

1

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 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 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字词积累

1、重点实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3)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5)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2、古今异义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古义)所以

(今义)最初的;本来

(4)系燕父子以组 组:(古义)丝带,这里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量词;合成一体;小单位

三、整体把握: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2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3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2、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3、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4、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

[2]而为一的命题。作者运用了—组组简洁强烈的对比,人事与天命、盛与衰、得与

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忧劳与逸豫,说明成败之迹皆出于人事。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5、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4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7、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5


第二篇:《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教案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伶官传序》教案

                                     欧阳修

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不定期不定时的检查。

2、 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或者就历史史实用一句话带过。教学中一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口头翻译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的

1、  学习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现象(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和特殊句式。

2、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1、 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理解名言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3、 文章借古讽今,劝诫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教学难点

1、 理解名言警语的深刻含义、对人生的启迪。

2、 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3、 内容中史实的了解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引导法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习情况。

板书读错的字词:

矢(shǐ)   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     函(hán)

给学生正音,使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大概。

二、解题

课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人即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兴亡的原因。

    ( 顺便问学生原因在哪里?

引导其回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三、

(一)快速浏览课文,利用已知的历史背景和课下注释,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提及的庄宗一生中主要的几件大事。

    板书:

              时间                      事件

908年(23岁)             受命继志 ,受三矢  

912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41岁)             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二)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三)提问学生回答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特殊用法:

词语: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函——本意木匣,在这里是用木匣封装。名词作状语。

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兴、亡——使国兴,使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固定句式: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哉:难道不是……吗?此处是用反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岂……欤?岂独……也哉!难道仅仅(单单)……吗?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特殊句式:

①梁,吾仇也。              判断句,“……也”句型。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省略句兼介词结构后置句。“以锦囊盛(之)”

③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省略句。告(之)以成功

四、由此而得到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请学生在文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提示:

1、满招损,谦得益。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五、综观全文,庄宗他由“受命继志”到建国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而从强盛到衰亡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找出文中论述的中心句。

板书:

                   

908年    受命继志 ,受三矢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盛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    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衰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问题思考: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那么跨了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补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等倡导了古文运动。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七、课堂小结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由盛而衰的史实。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更多相关推荐:
伶官传序听课反思

伶官传序听课反思大通二中马理英今年四月份我县教研室组织了全县集智备课活动本次活动中评选出的两所优胜学校选派教师于4月15日上午在大通六中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讲课活动我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风格迥异的讲课这两堂课让我收获...

【唐雯】《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伶官传序教学设计课时二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唐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走近庄宗人生理解文章对比论证借古讽今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成败兴亡在于人事的道理感...

刘宁老师《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反思张家口一中刘宁伶官传序一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散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背景复杂内容纷繁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授课人:刘万俊一、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3、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学习目标:一.了解本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二.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三.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案例宁乡十三中赖先慧教学设想伶官传序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本单元鉴赏的重点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和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

伶官传序教学案

伶官传序一新课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

第一周的教学反思

第一周的教学反思本周幼儿园大一班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其中有讲故事引导幼儿学会排除同伴之间的矛盾比个子排序引导幼儿认识数设置秋游的画面以及画鱼训练幼儿的艺术素养还有展示植物的种子让幼儿走进大自然等等给我留下了非常...

新目标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新目标初中英语教学反思反思一词汇教学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

20xx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教学反思表

附件420xx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教学反思表注此模板可另附纸字数8001000字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2

语馨幼儿园小班数学《按大小的特征排序》教学反思

语馨幼儿园小班数学按大小的特征排序教学反思今天我给小朋友们上按大小的特征排序的课程排序活动是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有顺序的排列起来对小班来说排序可能会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反思(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