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报告

时间:2024.4.27

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

年级:2011级

姓名:张志新

学号:20114083050

日期:20xx年5月

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

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它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病毒学(virology )这门学科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历程,由于病毒具有引起疾病的特点因而也会影响其宿主的历史及进化。作为一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病毒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病毒学专业学科,如医学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或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肿瘤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病毒生态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人类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医学方面的影响己经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这也归结于很多病毒学家对研究、了解并最终消灭病毒所进行的出色的工作。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的发展趋势包括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 以及DNA疫苗的研究。病毒学家己经证明了生命过程的新原则,并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均来源于对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病毒学发展史中各重要阶段加以介绍,并对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作出简要的阐述。 1 病毒概念的发展史

1.1初期(1886-1940)

19 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细菌、真菌及原虫多种微生物。早在1840 年,吉廷根大学的著名德国解剖学家加克比· 亨乐(Jacob Henle )假设,可能存在多种感染性因子,它们可以引起特殊的疾病但由于体积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2]当时由于缺少能证明这类感染因子存在的任何直接证据,他的观点一直未被接受。这时候微生物学领域的三项重要的进展共同为亚显微因子概念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后来被称为病毒(virus )。

1.2植物病毒与噬菌体发现与研究时期(1929 -1956 )

烟草花叶病毒及其相关的植物病毒对于研究病毒起源和病毒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 世纪头几十年,科学家发明了纯化酶(蛋白质)的方法。病毒的第一张“图片”来自X 光结晶拍照,图片显示棒形晶体有一个不变的直径,以六边形排列,里面含有RNA 和蛋白质。[3]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的第一张电子显微照片是用德国制造的一台显微镜拍摄的。这些照片都证实了病毒颗粒的棒形结构。

加拿大医学细菌学家费利克斯· 德赫雷尔对痢疾患者的粪便进行过滤,很快从过滤的乳状液中分离出痢疾杆菌,并且加以培养。细菌不断生长,覆盖了培养皿的表面。德赫雷尔偶

然观察到清楚的圆点,上面没有长出任何细菌。他把这些东西称为乳样斑,或称为噬斑。德赫雷尔把这些使细菌形成噬斑的病毒称为噬菌体,紧接着他发明了病毒学研究领域沿用至今的方法。

1.3动物病毒研究发展早期(1989-1965)

科学家们发现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可滤过病原体,这种病原体只在活动物组织中复制。确实有一些惊人的发现,例如由蚊虫为媒介传播的黄热病病毒,受感染组织中可见的特殊病理包涵体(病毒),甚至可引起癌症的病毒病原体。在整个研究初期(1900-1930 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病毒,鉴定了其大小(使用不同孔径的滤器)、研究了病毒对化学或物理制剂的抵抗力(例如酒精、乙醚等)和致病作用。仅根据这些特征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病毒是千差万别的病原体。一些病毒甚至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痘病毒可在暗视域光学仪器中看到)。一些病毒可被乙醚灭活,而另一些则不能。病毒性疾病影响每一种组织。病毒引起慢性或急性疾病。它们是持续存在的病原体,或者周期性发作。病毒可能造成细胞的损坏或引起细胞的增殖。早期的病毒学家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他们研究的病原体,并且常常由于病毒的种类繁多而不知所措,但对他们的研究必须有所承认。

各种研究思路、技术成就和试验材料在病毒学领域立即产生了两种影响。首先,它们使科学家们开发出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第一种在细胞培养中产生的疫苗。1798 年至1949 年,使用的所有疫苗(天花、狂犬病、黄热病、流感)都是在动物或含胚鸡蛋中培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在长颈瓶中培养的猴肾细胞中生长的。其次,为研究病毒进行的细胞培养开始了分子病毒学的新时代。对培养中的动物病毒的第一次空斑检验是用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的。它使科学家们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了与当代对噬菌体一样的详细和重要的分析。

1.4 现代时期:1960 年至今

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对病毒中重组DNA 的革命发现了逆转录酶,绘制出SV40 病毒限制性内切酶图谱,通过DNA 克隆将血红蛋白克隆入SV40 病毒,研究基因治疗针对SV40 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将λ噬菌体载体用于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克隆等重大突破性试验进展。在肿瘤病毒学中分离到引起人类肿瘤的病毒EB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卡波氏肉瘤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以及鲁斯氏肉瘤病毒癌基因的发现。在疫苗研发中成功研制出沙克和萨宾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乙肝病毒疫苗一重组亚单位疫苗,预防病毒感染和肿瘤,首次用于消灭的疾病天花病毒疫苗。不断的新药开发也为与人类病毒的斗争带来了曙光,比如针对胞疹病毒一2 的药物、 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一HIV 病毒的鸡尾酒疗法、干扰素-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及多发性硬化症等。

人们不断探索威胁人类的流行病病毒,它的进展包括探知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漂移和及变异、首次对AIDS 的描述、1983 年和1984首次发现HIV 病毒、朊病毒病的认知及其机制的解释、用高通量核普酸测序的方法阐明病毒和病毒毒力的进化关系等。

现代病毒学主要是以细胞培养研究发展起来的,它十分详细地描述了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学家们证明了病毒基因组或病毒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蛋白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如前所述,这使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工具对受感染或未受感染宿主细胞进行了十分

深入的探索。随着这种方法的成熟,这些问题变得更为详细,不再是一般人感兴趣的问题,因此,病毒学家们又重新研究自然宿主动物,或者相关的动物模型,探讨新的问题。利用一些病毒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影响病毒毒力的基因及其功能。如何减轻宿主对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症状是未来研究的主题。

2 人类病毒的研究发现

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已经确定的如,伤风、流感、水痘等一般性疾病,以及天花、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严重疾病。还有一些疾病可能是以病毒为致病因子;例如,人疱疹病毒6型与一些神经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可能相关。此外,原本被认为是马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子的玻那病毒,现在被发现可能能够引起人类精神疾病。

不同的病毒有着不同的致病机制,主要取决于病毒的种类。在细胞水平上,病毒主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细胞裂解,从而引起细胞死亡。在多细胞生物中,一旦机体内有足够多的细胞死亡,就会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虽然病毒可以引发疾病,却也可以无害地存在于机体内。例如,能够引起感冒疮的单纯疱疹病毒可以在人体内保持休眠状态;这种状态又被称为“潜伏”,这也是所有疱疹病毒(包括能够导致腺热的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能够导致水痘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进入潜伏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苏醒”后,能够引起带状疱疹。

一些病毒能够引起慢性感染,可以在机体内不断复制而不受宿主防御系统的影响。这类病毒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受到慢性感染的人群即是病毒携带者,因为他们相当于储存了保持感染性的病毒。当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携带者时,这一疾病就可以发展为流行病。

流行病学研究是用于在病毒性疾病爆发时及时切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染链。防治措施是针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控制。发现病毒源和鉴定病毒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一旦病毒被鉴定,其传播就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阻断。当没有可用的疫苗时,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采取消毒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传播。通常受感染的病人需要与其他健康人群隔离开,而对有接触过病毒的人需要进行隔離檢疫。大多数人和动物的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一期间,不会有患病的迹象和症状。病毒性疾病的潜伏期从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但多数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已经得以确定。在潜伏期之后,会有一段“可传染期”,即此期间受感染的个体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个体。对于了解可传染期和潜伏期的长短对于控制疾病的爆发也非常重要。当疾病爆发导致一个人群、社区或地区中有反常的高比例患病者时,这一疾病就被称为流行病;如果疾病传播到世界范围则被称为瘟疫。

病毒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与人类癌症相关的主要病毒有人類乳突病毒、乙肝病毒、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肝炎病毒可以诱发慢性病毒感染从而导致肝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可以导致热带痉挛性瘫痪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宫颈癌、皮肤癌、肝门癌和阴茎癌的成因。在疱疹病毒科中,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能够导致卡波西肉瘤和体腔淋巴瘤。

3 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3.1 天花的消失

人类历史上十大传染病之一天花由同名病毒——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引起。天花之所以在历史上造成如此之大的伤害与天花的特性密切相关。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而且是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惊人。天花病毒有不同的种类,对人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大多数的天花患者会痊愈,死亡情形常发生在发病后1或2周内,约有30%的死亡率。

到目前为止,对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感染天花的病人通常是以支持疗法进行治疗,例如静脉注射电解质、营养品或以药物控制高烧或疼痛,同时也会以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天花病毒后随之而来的细菌感染问题。

采用接种的方法来预防天花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的名医孙思邈用取自天花口疮中的脓液敷着在皮肤上来预防天花。到明代以后,人痘接种法盛行起来。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一种危险性更小的接种方法。他成功地给一个8岁的男孩注射了牛痘。现在的天花疫苗也不是用人的天花病毒,而是用牛痘病毒做的,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抗原绝大部分相同,而对人体不会致病。19xx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3.2 流感防治之道

疫苗接种目前仍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当疫苗和正在流行的流感病毒抗原匹配良好时,在65岁以下的健康人群中可预防大约70%一90%的疾病发生。老年人注射疫苗后抗体滴度较低,对流感相关上呼吸道感染仍保持易感,但疫苗对预防下呼吸道病变和并发症仍有效。疫苗必须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接种,且需甸年接种,但一般不推荐全民接种,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推荐在下列人群中接种疫苗:(1) 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2)可能传播流感给高危人群的人。目前进入临床应用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有扎那米韦和奥司他韦,它们对甲、乙型流感均有效。患流感后应尽早就医,适当隔离,以减少传播。患者外出就医或到其他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并应尽量避免集中就诊。流感流行期间,应暂停集会和集体娱乐活动。对婴幼儿、原有心或肺慢性疾病患者、孕妇和老年人,应重点保护。一般人最好戴口罩,口罩要求用七层纱布制成,并每日换洗。

3.3 禽流感的防治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区域间的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

治疗方法:

(一)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Reye综合征。

(三)抗流感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四)中医药治疗参照时行感冒(流感)及风温肺热病进行辨证论治。

3.4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为防止乙型肝炎的传播,在输血时应严格筛除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献血者,血液和血液制品应防止乙型肝炎抗原的污染,注射品及针头在使用之前应严格消毒。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

治疗用药要从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耐药基因屏障和价格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一线用药推荐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甜FN)、恩替卡韦(ETv)或TDF,二线药物为替比夫定(L—dT)。对高病毒载量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核苷(酸)类药物。对肝硬化失代偿、肝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推荐联合使用核苷(酸)类药物。对妊娠患者,可考虑给予LAM或L—dT,以降低HBV垂直传播的风险。对初治患者不提倡使用核苷(酸)类药物的从头联合治疗。核苷(酸)类药物可以减少耐药发生和提高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但不能显著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有学者提出有必要进行强效核苷(酸)类药物的联合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小纯 等.病毒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董宗祈.临床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国现代医生[J].2008,46(18).

[3] 李大伟.我国植物病毒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植物保护[J].2010,36(2).

[4] 徐瑞裴.病毒学发展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5] 张卓然,倪语星,尚红.病毒性疾病诊断与治疗[M].科学出版社.2009.

[6] 谭晓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紧急防治流感与禽流感[M].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8] 谭诗文.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M]. 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9] 徐东平.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传染病信息

[J].2008,2l(6):321-323.

[10] 桂希恩.生命要设防·预防艾滋病知识普及读本[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1] 邵一鸣.病毒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在新世纪发展的机遇.中国病毒学

[J].2004,19(3):291-292.


第二篇:病毒学、立克次体等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 2.病毒体(virion) 3.壳粒(capsomer) 4.刺突(spike)

5.核衣壳 6.缺陷病毒 7.顿挫感染 8.干扰现象 9.灭活

10.亚病毒 11.病毒的基因重组

二、填空

1.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体积微小、 、 。

2.病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或丝状, 、 和蝌蚪状。

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 和 构成。又称为

4.亚病毒包括 、 和 。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 、 等。

6.病毒核衣壳结构,根据其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分为 、 和 3种对称型。

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 、 和 。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 ,必须在 内生存,以 方式增殖。

对 不敏感, 可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 、 、 和 。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 不耐 。加热 ℃ 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 性,称为 。

二、单选题

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

A.核心; B.衣壳; C.包膜; D.核衣壳; E.刺突;

2.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

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 C.具有感染性;

D.包括核衣壳结构; 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

3.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 ,错误的是

A.专性细胞内寄生; B.只含有一种核酸; C.形态微小 ,可通过滤菌器;

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 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

4.下列与病毒蛋白质作用无关的是

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 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 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 E.免疫原性;

5.朊病毒(或称朊毒体)的化学本质是

A.核酸和蛋白质; 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 C.核酸; D.蛋白质; E.糖蛋白;

6.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病毒是

A.溶解细胞病毒 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 C.病毒基本结构

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 D.有包膜病毒 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

7.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

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 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 C.病毒在细胞外不

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 D.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 E.包膜病毒需

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

8.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

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 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

释放

C.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及释放 E.结合、复制、组装及释放

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B. 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

10.控制病毒遗传变异的病毒 成分是

A.染色体; B.衣壳; C.壳粒; D.核酸; E.包膜

11.不能用照射紫外线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原因是

A.此种灭活的疫苗抗原性弱;B.此种灭活的疫苗容易诱发被接种者癌瘤;

C.紫外线杀伤力弱不能灭活所有的病毒;D.穿透力弱;E. 此种灭活的疫苗经可见光照射可复活毒株。

12.测量病毒体大小最可靠的方法是

A.电镜测量法; B. 光镜测量法; C.X线衍射法; D.超速离心法; E.超滤过法。

13.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

A.核酸+包膜; B.核心+衣壳+包膜;C.核衣壳+包膜; D.核心+衣壳; E.核酸+蛋白质。

14.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A.核衣壳; B.核酸; C.衣壳; D.刺突; E.包膜。

15.下列哪一项不是病毒体的特征

A.非细胞结构; B.只含一种类型核酸 C.可在任何活细胞内增殖;D.对抗生素不敏感;E.对干扰素敏感。

16.关于病毒核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可控制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B.可决定病毒的感染性; C.RNA可携带遗传信息; D.每个病毒只有一种类型核酸; E.决定病毒包膜所有成分的形成。

17.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的病毒核酸类型是

A.双股DNA; B.双股RNA; C.单负股RNA; D.单正股RNA; E.单股DNA。

18.对病毒包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脂类及多糖; B.表面凸起称为壳粒; C.具有病毒种、型特异性抗原;

D.包膜溶解可使病毒灭活; E.可保护病毒。

19.对病毒体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复制方式增殖; B.测量单位是μm; C.只含一种核酸;D.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E.对抗生素不敏感;

20.对病毒体最正确的 叙述是

A.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B.脱壳后仍有感染性的 病毒核酸; C.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粒;

D.可独立存在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 E.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1.与衣壳生物学意义无关的 是

A.保护病毒核酸; B.介导病毒体吸附易感细胞受体; 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

D.本身具有传染性; E.病毒分类、鉴定的依据;

22.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

A.磷酸; B.蛋白质; C.类脂; D.肽聚糖; E.核酸

23.对病毒衣壳的错误叙述是

A.由多肽构成的壳粒组成; B.表面凸起称刺突; C.可增加病毒的感染性;

D.呈对称形式排列; E.可抵抗核酸酶和脂溶剂;

24.对病毒干扰现象错误的叙述是

A.只发生在活病毒之间; B.可使感染自然终止; C.与干扰素产生有关; D.与病毒竞争细胞受体有关; E.与缺陷性干扰颗粒有关.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3.壳粒(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4.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5.核衣壳: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6.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7.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9.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0. 亚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性颗粒,它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11. 病毒的基因重组: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

二. 填空

1.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

2.砖状、弹状

3.核心,衣壳,核衣壳

4.拟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C-J病、疯牛病

6.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7.类脂质和糖蛋白

8.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易感活细胞,复制。抗生素,干扰素。

9.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冷,热。56,30,感染性,灭活。50%中性甘油盐水,1-3%盐酸溶液,脂溶剂

三. A型选择题

1.D 2.E 3.E 4.C 5.D 6.D 7.D 8.A 9.C 10.D 11.E 12.A 13.D 14.B 15.C

16.E 17.D 18.B 19.B 20.E 21.D 22.E 23.B 24.A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

(1) 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枢,与其他细

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

(2) 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

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粒含有1~数个多肽。

(3) 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

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含有包膜结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

病毒包膜的类脂质是宿主细胞的成分,有些病毒从宿主细胞表面获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细胞胞质内膜,如虫媒病毒;有些病毒则来源于宿主细胞核膜,如疱疹病毒。病毒包膜中类脂质使其病毒对脂溶性溶剂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种”特异性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

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细胞。包膜的表面为粘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包膜子粒称为刺突,镶嵌于包膜的类脂质中。例如,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二种刺突,均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

(4)须触: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头针状结构,例如腺病毒核衣壳20面体12个顶角个长出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细胞、凝集红细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

同?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增殖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病毒必需在敏感细胞内增殖;不能自主复制。

病毒在敏感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的代谢系统会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为摸板进行核酸的复制,并转录病毒mRNA,翻译成病毒蛋白质。性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分别构成子代病毒的核心和衣壳,在装配成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复制具有周期性,即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释放,称为一个病毒复制周期。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 装配释放。

3.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病毒是指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在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2.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 4.干扰素(interferon) 5.聚肌胞(poly I:C)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8.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二、填空题

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 传播和 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有 播散、 播散和 播散 。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 、 和 三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 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 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 和 两种类型。

4.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经 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 、 、 三型,分别是由 、 和 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 、 、 、 等特点。

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 、 、 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 和 。

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 ,阻止病毒的 和 。

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 、 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 、 。 12. 和 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3.减毒活疫苗 保存 ,灭活疫苗 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 病毒 ,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 接种。

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 和 标本。

三、选择题

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

A.吸附; B.脱壳; C.扩散; D.复制; E.释放;

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

A.向组织间隙扩散; B.沿神经扩散; C.水平传播; D.细胞与细胞融合; E.垂直传播;

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

A.宫颈癌; B.Kaposi肉瘤; C.原发性肝癌; D.B细胞淋巴瘤; E.鼻咽癌;

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A.空气传播; B.经血传播; C.虫媒传播; D.粪口传播; E.垂直传播;

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

A.潜伏感染; B.亚临床感染; C.慢发病毒感染; D.持续性感染; E.慢性感染;

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

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B.症状多为亚急性; 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

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E.病毒很快被清除;

7.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郎罕氏细胞;

8.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

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B.诱导干扰素产生; 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D.中和病毒毒素; 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

A.包涵体; B.蚀斑; C.空斑; D.极体; E.异染颗粒;

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

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 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 Ⅳ型变态反应; 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 E.以上均对;

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力; D.表面结构; E.以上均不对:

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

A.麻疹病毒; B.风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乙脑病毒; E.甲肝病毒;

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A.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流感; D.水痘; E.脊髓灰质炎;

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A.细胞溶解死亡; B.细胞融合; C.细胞转化; D.包涵体形成; E.以上均对;

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

A.轮状病毒; B.麻疹病毒; C.风疹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 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

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

17.γ-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

A.T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上皮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白细胞;

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

A.病毒; B.人工合成双股RNA; C.衣原体; D.细菌脂多糖; E.头孢菌素;

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

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 B.直接灭活病毒; 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 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 E.增强体液免疫;

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 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 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22.无环鸟苷(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

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 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

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 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

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

A.疱疹病毒 B.轮状病毒 C.流感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腺病毒

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

A.鸡胚培养 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 C.二倍体细胞培养 D.器官培养 E.动物培养

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

A.致细胞病变作用 B.红细胞凝集 C.干扰现象 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

E.细胞培养液PH改变

26.有关病毒标本的 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

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 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

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 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

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

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 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

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

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 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 )

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C.叠氮脱氧胸苷;D.干扰素; E.头孢三嗪

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 )

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 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

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 E.病毒的核酸组成

四、问答题

1. 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2. 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3. 以人为例举出几种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

4. 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6. 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4.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5.聚肌胞(poly I:C):即聚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为人工合成双链RNA,是干扰素的诱生剂。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8.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二、填空题

1.水平和垂直;局部、血液和神经。

2.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潜伏,慢病毒感染。

3.免疫性损伤和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

4.整合。

5.α,β,γ,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

6.物种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暂时性、广谱性。

7.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

8.各种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股核酸链。

9.吸附和穿入。

10.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11.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12.孕妇和免疫缺陷者。

13.不易,容易。

14.痘类病毒,卵黄囊。

15.直肠拭子,粪便(咽拭子)

三、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A 8.C 9.A 10.A 11.E 12.B 13.D 14.E 15.A

16.A 17.A 18.E 19.A 20.A 21.C 22.B 23.B 24.B 25.D 26.B 27.D 28.A

29.E 30.C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1)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

(2)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

(3)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

(4)包涵体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1)天然抵抗力:屏障作用(如皮肤和黏膜屏障)、炎症反应、干扰素。

(2)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

3.举例说明几种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取决于病毒由机体表面排出的方式。

(1)空气传播

(2)皮肤或黏膜传播

(3)粪-口传播

(4)经血液传播

(5)经胎盘传播

(6)利用传播媒介在人体间传播

(7)垂直传播

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1)类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T细

胞产生)。

(2)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种:2’-5’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

(3)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

时性广谱性等。

(4)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1)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对病毒懂得中和作用及调理作用阻止病毒的感染。抗体与病毒表面参与细胞吸附的蛋白质合成,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削弱病毒的稳定性,裂解病毒。

(2)清除机体内感染的病毒、溶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刺激抗体生成及炎症反应。

6.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大约15%的人类恶性肿瘤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如EBV引起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及恶性

淋巴母细胞增生症、HBV和HCV引起肝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宫颈癌和外阴癌、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T 细胞白血病。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 2.抗原转变;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二.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 、 、 、 、 、 、 等。

2.流感病毒根据 抗原的不同,可分为 、 、 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 和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 其显著特点是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 , 和 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 , 和 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和呈蘑菇状的 .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 和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 ,5%女性患者并发 .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 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 壳粒和12个 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 或 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 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 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鼻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4. 麻疹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A.新生儿 B.二月龄婴儿 C.四月龄婴儿 D.六月龄婴儿 E.八月龄婴儿

5.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由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 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隐伏感染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RNA多聚酶抗原 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

D.血凝素(HA) E.神经氨酸酶(NA)

7. 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A.干扰素 B.细胞免疫 C.粘膜局部神经氨酸酶抗体 D.粘膜局部 血凝素抗体

E.血清中血凝素抗体

8. 流感病毒最易变异的结构是

A.甲型流感病毒的HA B.乙型流感病毒的HA C.核蛋白 D.M蛋白 E.RNA多聚酶

9. 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点突变

10. 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 酶

11.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A.脑膜炎 B.肺炎 C.肝炎 D.肾炎 E.睾丸炎或卵巢炎

12.核酸类型为DNA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腺病毒 E.麻疹病毒

13.抗原型别最多的呼吸道病毒是

A.腺病毒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麻疹病毒 E.鼻病毒

14.抗原只有一个型别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鼻病毒

15.可使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腺病毒 C.麻疹病毒 D.鼻病毒 E.埃可病毒

16.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

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

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

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

17.关于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A.不耐热,56℃30分钟被灭活 B.耐低温,-70℃可长期保存

C.不耐干燥,低温真空干燥下易失活 D.对紫外线敏感 E.对甲醛,乙醚等化学药物敏感

18.下列对麻疹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麻疹病毒包膜上有H和F刺突,但无N刺突(无神经氨酸酶活性)

B.麻疹患者有两次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时,体表不出现红色斑丘疹

C.麻疹是急性传染病,但极少数患儿于病愈2—17年后可出现慢发感染患亚急性硬化性全 脑炎

D.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可获得牢固的终身免疫,隔6—7年不必再次接种加强免疫 E.麻疹自身感染后,患者可获得牢固免疫,持续终生

19.下列对腮腺炎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腮腺炎病毒经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能传播

B.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一般3—4周自愈

C.约20%男性患儿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愈症

D.约5%女性患儿合并卵巢炎,可导致女性不孕症

E.可并发脑膜炎和耳聋,是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的常见病因

20.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即胎儿或新生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失明),心脏病,耳聋等缘由孕妇

A.在孕期1—5个月患风疹 B.在孕期6—7个月患风疹 C.在孕期8—9个月患风疹

D.分娩时患风疹 E.缺乏血清特异性风疹抗体

21.为预防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禁忌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是

A.育龄期女青年 B.婚前女青年(结婚登记时)

C.注射过抗风疹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非孕妇 D.妊娠期妇女 E.1岁以上少年儿童

四. 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 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 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

二、填空

1.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2.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甲、乙、丙。

3.HA,NA.

4.单股负链RNA, 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5.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

6. 核心,内膜和外膜,HA(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

7. HA,NA

8.麻疹迟发性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9.睾丸炎,卵巢炎。

10.轻微,先天性风疹。

11.六邻体,五邻体。

12.鼻病毒或冠状病毒。

三. 单选题

1.B 2.E 3.B 4.E 5.B 6.C 7.D 8.A 9.D 10.D 11.E 12.D

13.E 14.D 15.C 16.C 17.C 18.D 19.B 20.A 21.D

四. 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人感染流感病毒只对同型流感病毒产生短暂的免疫力;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则可获得持久的、牢固的免疫力。因为:(1)流感病毒是局部感染,病毒不入血;而麻疹病毒是全身感染,有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统广泛接触。(2)流感病毒有三个型别,尤其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而麻疹病毒仅有一个型别。(3)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麻疹病毒的抗原习惯内稳定。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

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变异由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流行性感冒病毒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属,它包括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及猪、

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冒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椭圆形或丝状,新分离的毒株多

呈丝状。病毒的结构包括核心、基质(M)蛋白缓和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绕螺旋状单股负

链RNA(-ssRNA)和RNA多聚酶构成,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是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的分型依据。基质蛋白包括基质蛋白(M1)和摸蛋白(M2)共同构成病毒衣壳,M蛋白亦具有型特异性。包膜为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并镶嵌着2种粘蛋白刺突,即柱状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NA易变异,形成新的病毒亚型。

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结构为5’帽状结构-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

为8个节段,即RNA1~RNA3节段编码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别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RNA7分别编码基质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编码非结构蛋白。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7个节段,缺少RNA6节段,RNA4节段编码蛋白具有HA,NA两种活性。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 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鸡胚接种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咽拭子Hanks

洗涤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种于10~20日龄鸡胚羊膜腔,35℃孵育3天后,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其滴度.如血凝试验阳性者,在分别以亚型特异性血凝抗体进行血

凝抑制试验2,鉴定其流感病毒的型别、亚型和毒株。如血凝试验为阴性者,应在鸡胚上再

盲传1~2代,血凝试验仍为阴性者,才能报告接种分离流感病毒为阴性。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2小时,多为1~2天,患者的传染期为5~7天,即发病初

期至发热消退前。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定位于上呼吸道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导

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黏膜的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外患者的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

生干扰素和细胞免疫调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谢毒素与宿主细胞坏死产物有关。

免疫学特征:(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故病后免疫不十分稳固,感染后仅对

同亚型病毒维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容易变异,故病后免疫相对稳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容易变异,大约每10~15年发生一次大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有可能酿成一次世界大流行。

甲型流感是一种高流行率、高死亡率(低病死率)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目前预防甲型流

感的主导措施依赖于世界性协作,共同对毒株的变异和人群对优势毒株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新的变异株日趋站优势,应尽快接种相应的流感疫苗,尤其对儿童和老人,宜采取应急接种。

第27章 肠道病毒测试题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 疫苗,实行 价 次 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 ,加强免疫年龄为 .

2.肠道病毒包括 、 、 和新型肠道病毒 型至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 ,对胃液中的 、胰液中的 和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 敏感。 、 和 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 、 和 。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 、 、 、 和 。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 B.血液 C.粪 D.尿 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

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型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A.胃酸; B.75%乙醇; C.蛋白酶; D.氧化剂; E.胆盐

17. 肠道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ssDNA; B.dsDNA; C.dsRNA; D.ss(+)RNA; E.(-)RNA

18.最常引起儿童疱疹性咽炎的是

A. 新型肠道病毒; B.埃可病毒;C. 柯萨奇病毒A组;D.单纯疱疹病毒; E. 柯萨奇病毒B组

三. 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27章 肠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 疫苗,实行 价 次 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 ,加强免疫年龄为 .

2.肠道病毒包括 、 、 和新型肠道病毒 型至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 ,对胃液中的 、胰液中的 和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 敏感。 、 和 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 、 和 。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 、 、 、 和 。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D 2.A 3.B 4.C 5.C 6.E 7.C 8.A 9.C 10.A

11.C 12.D 13.D 14.B 15.D 16.D 17.D 18.C

三. 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1)形态:无包膜小球形颗粒,直径-24-30nm。

(2)结构:衣壳为20面体对称;核酸是单股正链RNA.,可以mRNA.形式进行转译蛋白

质,脱去衣壳具有感染性。

(3)抵抗力:病毒的抵抗力强,耐酸,耐脂溶剂,在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但对氧化剂敏感,用1%高锰酸钾和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4)培养特性:对人胚肾细胞或人羊膜、猴肾细胞敏感,引起细胞坏死。

(5)流行:可通过粪便污染手、食物、食具或水源,经口感染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6)致病:隐性感染多见。肠道病毒虽在肠道增殖并从粪便排出病毒,但一般不引起腹泻。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感染,病毒可侵入血流并播散至其他组织和神经系统,引起多种临床疾病。

(7)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可通过病毒血症侵犯神经和多种组织。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性:①隐性感染为主要特征;②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③病毒经过两次病毒血症.易感染者多15岁以下儿童。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病毒经肠道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液引起第1次病毒血症,随血液到达全身部位大量增殖,引起发热、头痛等症状。若病毒毒力强或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病毒再次入血,形成2次病毒血症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0.1%感染者体内病毒可侵犯脊髓、脑干的运动神经,引起脊髓灰质炎,导致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麻痹。

(2)免疫性: 无论隐性或显性感染,机体对同型病毒均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保护性免疫以中和抗体介导的免疫为主,如sIgA.(局部黏膜免疫,阻止病毒对肠道黏膜的侵袭),IgG,IgA.,IgM阻止病毒通过血液传播;6个月内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作用而较少感染.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 概念

1.HBsAg 2.HBcAg 3.HBeAg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 、 、 、 和 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 ;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 、 ;属于DNA病毒的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 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

3.HBV的外衣壳由 、 和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和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以及 。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C区, 和 .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和 .

二. 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和HAV E. 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 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D.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隐性感染多件。

6.目前最常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7.对HBcAg叙述错误的是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 B.具有较强抗原性; 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

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

8.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抗HBs IgA; B. 抗HBs IgG; C.抗HBe IgA; D. 抗HBc IgM; E. 抗HBc IgG;

9.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11.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

A.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 D.抗HBe、抗HBs、抗HBc;

E.HBsAg、抗HBc、HBeAg。

12.关于抗HBc IgM,正确的叙述是

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 B.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C.有抗HBV感染作用

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

13.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是

A.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 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

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eAg阳性血清者 D.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

E.接受了HBsAg阳性的器官移植者

14.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嗜肝DNA病毒属;B.嗜肝RNA病毒属;C.肠道病毒属72型;D.嵌杯病毒科 E.黄病毒科

16.不是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一项是

A.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约含7.4×103核苷酸碱基

B.基因组编码病毒衣壳蛋白,含VP1, VP2, VP3, 无或可能存在小分子量的VP4多肽

C.HAV可在原代肝细胞内增殖培养,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

D.HAV在组织细胞培养时增殖一代需3周以上,且很少释放到细胞外.

E.HAV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

17.下列不是甲型肝炎特征的一项为

A.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 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

B.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

C.甲肝的潜伏期为15—50天,在血清ALT升高后5—6天开始从患者粪便中排病毒

D.HAV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 HAV复制的高峰之时

E.甲肝患者发病2周后,其血清抗—HAV IgG阳转,其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排病毒.

18.乙肝病毒基因组含有S,C,P和X区4个开放性读码框架,其中最易发生变异的是

A.X区 B.P区 C.S区的PreS基因 D.C区的C基因 E.C区的PreC基因

19.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20.下列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多数HCV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

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

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

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

E.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C33C、抗—C22及抗—100—3等中和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HCV。

三. 问答题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2.简述HAV和HEV的主要异同点.

3.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4.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5.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6.简要说明对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概念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二. 填空题

1.HAV,HBV,HCV,HDV,HEV。

2.HAV、HEV,HBV,HCV,HDV,HBV,HDV,HAV,HBV,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6.管状颗粒和Dane颗粒。

7.P区,X区,。

8.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二. 单选题

1.D 2.B 3.E 4.C 5.D 6.C 7.D 8.B 9.D 10.B 11.E 12.B 13.D 14.E 15.B

16.C 17.C 18.E 19.B 20.E

三. 问答题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体系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为HBV病毒体外壳蛋白,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诊断意义: HBsAg

+ + - + - -

HBcAg

+ + - -/+ - -

HBeAb

- - + - - -

HBcAb IgM IgG + +/- - -/+ - -

- + + -/+ + -

HbsAb

- - + - - +

临床意义

急性乙型肝炎(具传染性) 慢性乙型肝炎(具传染性) 乙型肝炎恢复期(传染性低) HBsAg携带者

感染过HBV

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无传染性,有免疫力

2.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的患者和HAV隐性感染者(亚临床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开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3周。传染性最强的时间为潜伏期未至发病初期。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类)、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V也可通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3.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HBV归于嗜肝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在电镜下观察有3种病毒颗粒,即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长40~200nm的管状颗粒和直径42nm的大球状颗粒或称Dane颗粒,后者为完整的病毒体,前二者为缺少病毒核心的外衣壳蛋白,仅具有抗原性。病毒体即Dane颗粒有3层结构,即外部包囊8nm厚的外衣壳蛋白(相当于病毒包膜即HbsAg、前S2和前S1抗原),内为27~30nm的衣壳体,依次包括HbcAg为主的核衣壳和核心的核酸及DNA聚合酶成分。

HBV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其中长股或称负股为完整链,约3280个核苷酸构成;短股或成正股,仅由约2800个核苷酸构成。在5'端连接有DNA聚合酶,能修补部分单股成为完整的双股。在长股DNA上主要含有S区、C区、P区、X区等4个开放读框(ORF)。 (1)S区:由S、前S1和前S2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sAg(P25或S蛋白),281个氨基酸中的分子HBsAg(含S和前S2蛋白)和389或400个氨基酸的大分子HBsAg(含S、前S1和前S2蛋白)。它们共同构成HBV的外衣壳。

(2)C区:由C和前C2个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cAg(核衣壳蛋白)和29个氨基酸的前C蛋白。E抗原(HBeAg)的编码区主要在前C段,并与C基因部分重叠。血清中HBeAg系编码的e抗原与不同血清蛋白的结合物,形成分子量不同的多样性HBeAg。

(3)P区:最长,它与其它3个ORF均有重叠,它编码的DNA聚合酶(HBVDNAP),为病毒复制酶。

(4)X区:编码X蛋白(HBxAg),目前认为它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可能与HBV致癌性有关。

4.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1)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有急性和慢性患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在肝炎患者中又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在临床型患者中,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从大到小依次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亚临床传染源意义大于临床型,而临床型患者中无黄疸型大于黄疸型者。

(2)传播途径:按重要性依次是: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密切接触及性传播。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阳性的母亲导致母-婴传播率为40~50%,如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则母-婴传播率可高达90~100%。人群中至少40%HBsAg携带者由母-婴传播而来。在乙型肝炎病例中,约占50%有血液暴露史。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共同构成HBV感染的家庭内聚集性分布。

(3)致病性和免疫性:人感染HBV后,由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同及感染HBV毒株及数量的差异,造成转归的多样性。HBV之外衣壳前S2和前S1抗原与肝细胞膜多聚蛋白受体、IgA受体等结合并吸附于肝细胞表面,继而侵入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体至循环血液中。在血液中被病毒抗原致敏的CD8+T细胞可选择性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当受感染的肝细胞较少,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由正常,则细胞外HBV容易被中和抗体(抗HBs)所清除,表现为一过性HBV感染或自限性急性乙型肝炎。当大量肝细胞被HBV感染,机体的免疫应答又超常,则发生CTL大量破坏肝细胞,引起重症肝炎。如果胎儿宫内感染或新生儿感染HBV,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仅有一部分被CTL杀伤,则造成肝细胞内外持续存在HBV,表现为慢性HBsAg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当成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HBV免疫逃避变异株也可发生持续性感染。此外,免疫复合物及自己免疫反应,在HBV致机体肝脏病理性损伤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5.简要说明对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均经肠道外传播,由于目前已经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首要放在母-婴传播上,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3、6月龄各肌肉注射5μg,其次对暴露于血液的高危人群,也应实施上述0、1、6个月间隔的3针注射。此外,加强血源管理和筛查、避免医源性污染以及实行婚前检查等也是有效措施。

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低,且目前尚无预防用疫苗,故丙型肝炎的预防宜采取加强血源管理,避免医源性感染为主的措施。

第32章 疱疹病毒测试题

一.填空题

1.HSV有 和 两个血清型.

2.HSV-1主要引起 ,HSV-2主要引起 .

3.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和 .

4.人疱疹病毒包括 , , , 等,其中最常引起胎儿先天 感染的病毒是 ; 与鼻咽癌有关的病毒是 .

二.单选题

1. HSV-1主要潜伏部位是

A.口唇皮肤 B.唾液腺 C.脊髓后根神经节 D.骶神经节 E.三叉神经节

2.目前认为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病毒是

A.鼻病毒 B.HSV C.EB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 CMV

3. HSV—2主要潜伏于

A.骶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颈上神经节 D.局部淋巴节 E.肾

4.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HSV C.狂犬病毒 D.流感病毒 E. HAV

5.下列病毒中不属于嗜神经病毒的是

A.狂犬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 C.麻疹病毒 D.HAV E.HSV

6.在儿童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老年复发则引起带状疱疹病毒的是

A.HSV B.CMV C.VZV D.EB病毒 E.HHV—6

7.一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感染方式有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病毒最有可能的是

A.VZV B.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狂犬病毒 E.HBV

8.下列有关疱疹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包膜 B.核酸为双链DNA C.均能在二倍体细胞中复制

D.可引起潜伏感染 E.可发生整合感染

9.对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的错误叙述是

A.病人和健康带菌者为传染源 B.主要通过接触途径传播 C.HSV—2主要通过性传播

D.婴幼儿感染HSV—1多无临床表现 E.免疫低下者在原发感染后形成潜伏感染

10. HSV—1在体内的潜伏部位是

A.疱疹复发部位的末梢神经细胞 B.局部淋巴结 C.口腔粘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D.三叉神经节 E.感觉神经节

11.可引起带状疱疹的是

A.HSV—1 B.HHV—6 C.CMV D.HSV—2 E.VZV

12.对疱疹病毒潜伏感染的正确叙述是

A.原发感染大多是显性感染 B.多由dsRNA病毒引起 C.体内始终均能检出病毒

D.病毒通过逆转录方式转化细胞 E.妊娠可激活潜伏感染并危及胎儿

13.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的一组病毒是

A.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B.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C.风疹病毒,乙脑病毒,麻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腺病毒,EB病毒

E.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14.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疾病有

A.肝炎 B.先天畸形 C.间质性肺炎 D.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 E.以上都是

15.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有( )

A.HBV; B.CMV; C.HIV; D.HSV E.以上都是

三.问答题

1.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2.简述CMV, VZV和EBV所致疾病和潜伏部位

第32章 疱疹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HSV-1和HSV-2.

2.生殖器以外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生殖器疱疹。

3.Burkett淋巴瘤和鼻咽癌。

4.HSV,VZV,CMV,EBV,CMV,EBV.

二.单选题

1.E 2.C 3.A 4.B 5.C 6.A 7.C 8.C 9.D 10.E

11.E 12.A 14.E 15.E

三.问答题

1.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人,在人群中的感染较为普遍。病毒常存在于疱疹病灶和健康人唾液中,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而传播,人初次感染恢复后,通常都转入潜伏感染,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病毒被激活增殖,引起复法性局部疱疹。HSV-1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HSV-2则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并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

2.简述CMV, VZV和EBV所致疾病和潜伏部位

病毒

VZV

CMV

EBV 所致主要疾病 水痘、带状疱疹 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 先天性畸形、肝炎、间质性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潜伏感染的部位 脑、颈或腰神经节 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它病毒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内基小体(negri bady) 2.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 3.gp120 4.街毒株

二.填空题

1.狂犬病病毒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和 狂犬病的病原体.

2.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的重要特点是经 感染,而不经 传播.

3.狂犬病病毒在大脑 大量复制,并可通过 下行,到达各种组织器官.

4.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逆转录病毒亚科有 和 .

5.HIV有两个型别,分别是单股正链RNA 和 .

6.HIV感染宿主细胞时,病毒的 和 结合.

7.HIV吸附细胞的表面结构是 ,细胞上的受体是 .具有该受体的细胞有 , , , 等.

三.单选题

1.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为

A.单股正链RNA B.单股负链DNA C.单股线状,不分节段的负链RNA

D.单股线状,可分节段的负链RNA E.双股环状DNA

2.关于狂犬病病毒的血清型正确的是

A.只有1个血清型 B.有2个血清型 C.有3个血清型 D.有4个血清型

E.有5个以上血清型

3.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

A.可通过虫媒传播 B.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 Bodies)

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 D.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扩散到脑干

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

4.下列对逆转录病毒形态与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直径为27nm左右 B.P24蛋白构成病毒衣壳

C.病毒外层包有脂蛋白包膜,并嵌有g P120和g P41糖蛋白

D.病毒衣壳内有两条正链RNA基因组,呈双聚体形式

E.病毒核心部分含有其进行复制的蛋白酶,整合酶和逆转录酶

5.对下列逆转录病毒基因复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编码蛋白前,正链RNA基因组片段拼接成1条完整的 mRNA链

B.当病毒单股负链RNA进入细胞后,先复制为正负股RNA复合体,在进行基因组的复制

C.在基因复制过程中,基因组RNA先要逆转录成负链DNA,再合成双链DNA

D.RNA基因组的启动区位于相反的位置 E.正链RNA从链3’端向5’端方向转录RNA链

6.艾滋病(AIDS)的传染源是

A.性乱人群 B.患AIDS的病人与HIV携带者 C.静脉毒瘾者 D.同性恋者

E.HIV实验室工作人员

7.下列对艾滋病病毒(HIV)复制过程,不正确的描述是

A.GP120与T4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B.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C.病毒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D.形成双股DNA,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E.病毒复制,包装,释放并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8.目前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B.加强性卫生知识等教育 C.接种DNA疫苗 D.接种亚单位疫苗 E.加强性卫生知识教育与血源管理,取缔娼妓及杜绝吸毒等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措施

9.人感染HIV后,在5—10年内,可以不发病,这从病毒方面主要取决于

A.病毒在细胞内呈潜伏状态 B.病毒毒力较弱 C.人体免疫力功能尚未被完全破坏

D.病毒被消灭 E.病毒变异

10.叠氮脱氧胸苷(AZT)治疗AIDS的药物机理是

A.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 B.抑制病毒核酶 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D.阻止病毒的出芽释放 E.干扰病毒的合成

11.下列不引起病毒血症的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麻疹病毒 C.狂犬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2.内基小体是

A.衣原体包涵体 B.麻疹病毒包涵体 C.腺病毒包涵体 D.狂犬病毒包涵体

E.疱疹病毒包涵体

13.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清创+抗生素 D.清创+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7. 狂犬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A.儿童 B.犬 C.被下落不明的犬咬伤者 D.A+B+C E.B+C

15.对HIV的正确叙述是

A.感染HIV后,机体较快进入AIDS期 B.随病程进展,p24抗体量逐渐升高

C.细胞免疫反应早期可清除细胞内的病毒 D.因gp120易于变异而难于制备疫苗 E.病毒吸附细胞的部位是gp41

16.AIDS的病原是

A.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 B.人类嗜T细胞病毒Ⅱ型 C.人白血病病毒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E.EB病毒

17.HIV致病的关键因素是

A.HIV基因可以和宿主基因整合 B.可合并各种类型的机会感染 C.可发生各种肿瘤而致死

D.HIV易发生变异,避免免疫系统攻击 E.侵犯TH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

18.与HIV的感染特点不符的是

A.潜伏期长 B.引起严重的免疫系统损伤 C.发生各种肿瘤

D.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 E.常由于外源性感染而致死

19.对HIV致病机理的错误叙述是

A.感染细胞表面gp120和邻近细胞表面CD4融合 B.TH细胞是HIV唯一的靶细胞

C.病毒基因的整合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 D.病毒的出芽释放可损伤细胞

E.通过Ⅳ型超敏反应损伤CD4细胞

20.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 B.药瘾者共同污染HIV的注射器 C.输血和器官移植

D.母婴垂直传播和围产期传播 E.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

四.问答题

1.简述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

2.HIV的结构,复制特点,传播途径,怎样预防AIDS?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它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基小体(negri bady):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卵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2.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

3.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

4.街毒株:从人和自然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生毒株。

二.填空题

1.人和动物.

2.肌神经,血液。

3.灰质处,传出神经。

4.RNA肿瘤病毒亚科和慢病毒亚科。

5.HIV-1和HIV-2。

6.gp120和细胞膜上的CD4受体。

7. gp120, CD4,TH,神经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三.单选题

1.C 2.D 3.A 4.A 5.C 6.B 7.C 8.E 9.A 10.A 11.C 12.D 13.E 14.E

15.D

16.D 17.D 18.E 19.B 20.E

四.问答题

1.简述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

具有包膜,圆形,80~120nm;两条正链RNA基因组3.5×103~9.0×103;在病毒颗粒中含有依RNA-DNA的逆转录酶;复制通过DNA前体;前病毒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2.简述HIV的结构,传播途径

(1)结构:圆形,直径约100nm。为球形有包膜病毒。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具有gp41和gp120表面蛋白。衣壳20面体对称,核心为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和核衣壳蛋白P7、逆转录酶组成。

(2)传播途径:

HIV的传染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AIDS患者。主要通过性、血源和垂直传播

3.怎样预防AIDS?

预防AIDS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的主要措施是:(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杜绝恶习如吸毒、性乱等。(2)对献血员和器官捐献者等应进行HIV抗体的检测,确保血制

品的安全性。(3)建立对HIV的监测,了解流行动态。(4)积极进行疫苗研制。

第17、18、19章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支原体(mycoplasma) 2.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

3.冷凝集试验 4.立克次体(rickettsia)

5.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 6.原体(elementary body)

7.性病淋巴肉瘤肿( LGV)

二.填空

1.支原体缺乏 结构,故在形态上呈 。

2.支原体的细胞膜由 层结构组成,中层为 成分。

3.支原体在含有 的培养基上可形成 菌落。

4.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 传播,引起 疾病。

5.解脲脲原体主要可引起 疾病,还可通过 感染胎儿。

6.菌落呈荷包蛋状的微生物有 、 。

7.普氏立克次体以 为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 。

8.莫氏立克次体的天然储存宿主是 ,以 为媒介传染给人 ,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

9.斑疹伤寒根据病原、传播媒介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 和 。

10.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 ,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 株发生凝集反应。

11.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 和 。

12.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有 、 和动物接种。

13.外斐反应是以 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 病。

14.立克次体多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与 关系密切。以 为寄生或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15.立克次体主要侵犯全身的 ,主要病变是 、 、 和血管炎。

16.衣原体是一类专性 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 细胞型微生物。

17.衣原体属分为 、 和 三个种。

18.衣原体的繁殖方式是 ,其增殖型颗粒是 。

19.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有 、 。

20. 衣原体的发育周期有 、 两个阶段。其中 有传染性。

三.A型选择题

1.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

A.细菌 B.衣原体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病毒

2.关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下述错误的是

A.无细胞壁 B. 能通过滤菌器 C.呈多形性 D.有独特生活周期 E.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高

3.支原体与细菌的不同点是

A. 无细胞壁 B.含有两种核酸 C.含有核糖体 D.细胞核无核膜及核仁,仅有核质 E.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4.支原体与病毒的相同点是

A.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B.个体微小 ,能通过滤菌器 C.胞膜中含大

量胆固醇 D.对抗生素敏感 E.有两种核酸

5.关于肺炎支原体,下述错误的是

A.是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 B.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C.侵入人体后靠顶端结构吸附于细胞表面 D.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 E.首选青霉素治疗

6.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A.有细胞壁和核糖体;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E.对抗生素敏感;

7.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蜱; B.蚊; C.鼠蚤; D.恙螨; E.鼠虱;

8.普氏立克次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虱叮咬后入血; D.蚤叮咬后入血; E.性接触;

9.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是

A.梅毒; B.沙眼; C.莱姆病; D.性病淋巴肉芽肿; E.恙虫病;

10.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的细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大肠埃希菌; C.绿脓杆菌; D.变形杆菌; E.产气杆菌;

11.有关衣原体发育周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原体具有感染性; B.始体在发育周期中无感染性; C.始体较原体大,有致密的核质;

D.始体在空泡内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形成子代原体; E.衣原体每个发育周期需要20~40小时;

12.有关衣原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沙眼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自然宿主是人和小鼠; B.沙眼衣原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沙眼衣原体包涵体中无糖原存在,而肺炎衣原体包涵体有糖原存在; D.沙眼衣原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不敏感; E.沙眼衣原体主要引起眼结膜炎与泌尿生殖道炎症;

13.有关沙眼衣原体致病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沙眼生物变种的14个血清型均可引起沙眼; B.沙眼生物变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 C. 沙眼生物变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D.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LGV)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 E.沙眼生物变种D-K血清型可引起沙眼;

四.问答题

1.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

2.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各能引起何种疾病?

3.简述引起我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4.简述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5.立克次体有哪些重要特点?

6.试比较原体与始体生物学性状。

第17、18、19章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又称T株支原体,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通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冷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现一种冷凝集素,能

与人O型红细胞在0~4℃条件下发生凝集,置37℃凝集消失,以此可作疾病的辅助诊断。

4.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虱、蚤、蜱、螨)等关系密切,在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是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的试验。

6.原体(elementary body):在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较小的、具有感染性的颗粒为原体。

7.性病淋巴肉瘤肿(LGV):为沙眼衣原体的一个生物学变种,即性病淋巴肉瘤肿变种。

二.填空

1.细胞壁,多形性。

2.三,脂质。

3.血清,油煎蛋。

4.呼吸道,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5.非淋球性尿道炎,胎盘。

6.支原体、细菌L型。

7.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

8.鼠,鼠蚤。

9.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

10.恙螨,OXk。

11.内毒素和磷脂酶A。

12.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培养。

13.变形杆菌,立克次体。

14.节肢动物。节肢动物。

15.毛细血管,增生性、血栓性和坏死性。

16.细胞内,原核。

17.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

18.二分裂,始体。

19.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

20.原体,始体。原体

三.单选题

1.C 2.D 3.A 4.B 5.E 6.B 7.C 8.C 9.E 10.D 11.C 12.C 13.D

四.问答题

1.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

支原体

自然界广泛存在

生长时需要胆固醇(除无胆甾醇原体外)

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形成细胞壁

2.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各能引起何种疾病?

肺炎支原体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能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致病作用是通过其特殊的顶端结构吸附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并有微管插入细胞内,进而释放核酸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导致红细胞溶解、上皮细胞肿胀与坏死。

解脲脲原体常寄生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出现早产或死胎。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感染,可出现呼吸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

3.简述引起我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中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是: 细菌L型 多在诱导因素下形成 生长时不需要胆固醇 除去诱因,可恢复原来的细胞壁

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人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致疾病是流行性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鼠蚤,传给人,所致疾病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恙螨,感染人类引起恙虫病。 4.简述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此项试验是一项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因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OX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故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立克次体抗体的水平和变化。如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为阳性反应。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患者可出现阳性反应。由于该试验为非特异性,故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才能作出确诊。 5.立克次体有哪些重要特点?

(1)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立克次体均以鼠为重要的储存宿主。

(2)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以其为储存宿主、寄生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3)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形态多为球杆状。在感染细胞内可单个或聚集成致密的团块状,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分布位置不同。如普氏立克次体可散在于细胞浆中;恙虫立克次体靠近核旁成堆排列。

(4)专性细胞内寄生,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5)有些类似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故内毒素是立克次体的致病因素之一。

(6)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可用外斐反应对斑疹伤寒进行诊断。

6.试比较原体与始体生物学性状。

性 状 大小(φ,μm) 细胞壁

细胞外稳定性 感染性 繁殖能力 毒性 代谢活性

原 体 0.2~0.4

+ + + - +

-

第20章 螺旋体测试题

始 体 0.5 - - - + - +

一、填空题

1.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主要是 和 .

2.对人有致病作用的螺旋体主要有 、 、 、 等. 3.钩端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 、 、 .

4.梅毒螺旋体是 的病原体,通过 或 传播. 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5.钩体抗体具有凝集、溶解钩体作用,但对 内钩体影响不大.

6.引起流行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 ,引起地方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 。

二、选择题

1.培养钩端螺旋体的最佳温度是

A.37℃ B.35℃ C.28℃ D.24℃ E.20℃ 2.人畜共患的螺旋体病是

A.钩端螺旋体病 B.梅毒 C.回归热 D.雅司病 E.奋森咽喉炎

3.关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人主要是通过接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而被感染; B.钩端螺旋体致病与其产生的内毒素样物质有关; C.钩端螺旋体可进入血液引起钩端螺旋体血症; D.钩端螺旋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E.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病后可获得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力;

4.下列观察螺旋体最好的方法是

A.革兰染色法; B.抗酸染色法; C.Giemsa染色法; D.暗视野显微镜法; E.悬滴法;

5.与梅毒螺旋体特征不符合的一项叙述是

A.菌体有致密而规律的螺旋,两端尖直; B.用普通染料不易着色; C.菌体的鞭毛样结构与动力有关;

D.用人工培养基不能生长; E.抵抗力弱,加热50℃5分钟即死亡;

6.关于梅毒螺旋体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 ,错误的是

A.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B.梅毒螺旋体是通过内毒素和外毒素致病; C.一、二期梅毒传染性强,而对机体的破坏性小; D.三期梅毒传染性小,而对机体的破坏性大; E.梅毒的免疫力为感染性免疫;

7.梅毒患者出现一期临床症状,检查梅毒螺旋体的最适标本是

A.局部淋巴结抽出液; B.梅毒疹渗出液; C.下疳渗出液; D.动脉瘤组织; E.脊髓痨组织;

8.以下病原体抵抗力最弱的是

A.钩端螺旋体; B.梅毒螺旋体; C.普氏立克次体; D.恙虫病立克次体; E.真菌;

9.关于梅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体是螺旋体; B.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C.可通过性接触或通过垂直传播 D.人是唯一传染源; E.治疗不及时易成慢性;

10.关于钩端螺旋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B.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较牢固的免疫力; C.血中钩体消失后,肾内可存留较长时间; D.钩体有较强的侵袭力,可通过正常或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机体; E.发病一周内可取尿作为实验室检测的标本;

一、问答题

1.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

2.简述莱姆病螺旋体的致病特点.

第20章 螺旋体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鼠和家畜.

2.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伯氏螺旋体.

3.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内毒素样物质.

4.梅毒,性接触,垂直。病人.

5.肾.

6.虱,蜱。

二、选择题

1.B 2.A 3.E 4.D 5.C 6.B 7.C 8.B 9.B 10.E

二、问答题

1.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

人是煤毒的唯一传染源。梅毒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是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能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若出生后能存活,呈现锯齿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症状。

后天梅毒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后天性梅毒分为三期。第1期:感染后约3个月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此期传染性极强。经2~3个月无症状的潜伏期后进入第2期。第2期: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此期传染性强,但破坏性较小。第3期:也称梅毒晚期。此期不仅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侵犯内脏器官,重者经10~15年后,出现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动脉瘤、脊髓痨等。此期传染性小,但破坏性大。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但以细胞免疫为主。此种免疫力随病原体的消失而消失,故称为传染性免疫。

2.简述莱姆病螺旋体的致病特点.

引起莱姆病的螺旋体是伯氏螺旋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是野生型鼠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人受带菌蜱叮咬后,螺旋体进入皮肤,在局部繁殖,数日~数周后通过血液或淋巴扩散至全身多个器官。莱姆病早期出现游走性红斑、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随后逐渐形成关节炎、心脏、神经系统或其他深部组织炎症。晚期(发病后数月~数年)出现深部组织持续性感染并伴有严重的功能障碍。

第二篇 真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真菌(fungus) 2.菌丝体(mycelium)

3.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 4.孢子(spore)

二、填空题

1.根据细胞核的融合与否,真菌的孢子分为 和 两大类.

2.无性孢子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分生孢子、 和 三种.

3.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 和 两种.

4.皮肤癣菌除多侵犯角化的表皮外,还主要侵犯 和 .

5.新型隐球菌最易侵犯 系统,引起 .

三、单选题

1.真菌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或成分是

A.细胞壁;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内质网; E.叶绿素;

2.二相性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的培养温度是

A.25℃ B.28℃ C.35℃ D.37℃ E.41℃

3.关于真菌孢子的描述 ,错误的是

A.是真菌的休眠状态; B.抵抗力不如细菌芽胞强; C.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D.大部分真菌既能形成有性孢子,又能形成无性孢子 ; E.大分生孢子是鉴定半知菌类的重要依据;

4.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

A.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 B.抗吞噬; C.进行繁殖; D.引起炎症反应; E.引起变态反应;

5.不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是

A.白色念珠菌; B.曲霉菌; C.毛霉菌; D.皮肤癣菌; E.新型隐球菌;

6.关于真菌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A.对干燥、阳光和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 B.对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C.耐热,60℃1小时不能被杀死; D.对抗细菌的抗生素均不敏感; E.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可抑制真菌生长

7.鉴定多细胞真菌主要应用的检查方法是

A.革兰染色后镜检; B.墨汁负染色后镜检; C.血清学检查; D.生化反应检查; E.小培养检查

菌丝和孢子

8.不是易引起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A.与念珠菌病人接触; B.菌群失调; C.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D.内分泌功能失调; E.机体屏障功能遭破坏;

9.白色念珠菌常引起

A.癣病; B.皮下组织感染; C.皮肤粘膜、内脏感染; D毒血症; E.真菌中毒症

10. 关于新型隐球菌致病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隐球菌属中唯一致病的真菌; B.主要经胃肠道进入机体; C.在体质极度衰弱者引起内源性感染;

D.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 E.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

11. 一女性患阴道炎,曾因治疗其他疾病长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微生物学检查: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镜检可见有假菌丝的酵母型菌。你认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是

A.无芽胞厌氧菌 B.衣原体 C.解脲脲原体 D.白色念珠菌 E.梅毒螺旋体

12. 关于皮肤癣菌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 B.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C.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D.一种皮肤癣菌仅能引起一种癣病 E.可根据菌丝、孢子及菌落形态作出初步诊断

13. 关于新型隐球菌错误的是

A.菌体圆形,外包厚荚膜 B. 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 C.常引起慢性脑膜炎

D.营养丰富时可产生假菌丝 E.标本可直接用墨汁负染后镜检

14.下列真菌中最易侵犯脑组织的是

A.红色毛癣菌;B.黄曲霉菌;C.许兰毛癣菌;D.新型隐球菌;E.申克孢子丝菌

15.多细胞真菌都能产生的孢子是

A.芽生孢子;B.厚生孢子;C.关节孢子;D.大分生孢子;E.小分生孢子

四.问答题

1.比较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

2.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

3.简述真菌性疾病的几种形式。

4.皮肤癣菌为何能引起皮肤癣病?,对癣病患者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

第二篇 真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真菌(fungus):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为单细胞,大多数为多细胞。

2.菌丝体(mycelium):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由可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

3.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人、畜食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成为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是本身有毒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谢中产生的毒素。

4.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二、填空题

1.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2.叶状孢子,孢子囊孢子.

3.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

4.毛发和指甲等.

5.中枢神经,慢性脑膜炎.

三、单选题

1.E 2.D 3.A 4.C 5.D 6.C 7.E 8.A. 9.C 10.B 11.D 12.D 13.D 14.D 15.E

四.问答题

1.比较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

区别要点 真菌孢子

产生数目

形成部位

对热抵抗力

作用 一条菌丝可产生多个 细胞内或细胞外 不强,60~70℃短时间死亡 是重要的繁殖方式 细胞内 强,煮沸2小时不死 不是繁殖方式,而是对营

养缺乏的一种反应 细菌芽孢 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

2.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

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沙保琼脂培养基,其成分简单,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浅部病原性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28℃,其生长缓慢,约1~2周才出现典型菌落。深部致病性真菌则在37℃生长最好,生长较快,3~4天即可长出菌落。培养真菌需较高的湿度和氧。真菌的菌落分为三类:

(1)酵母型菌落: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形态与一般细菌菌落相似。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菌,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如隐球菌的菌落。

(2)类酵母性菌落:也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外观形状似酵母型菌落,但由菌落向下有假菌丝生长,伸入培养基。假菌丝是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不与母细胞脱离而形成。如念珠菌的菌落。

(3)丝状菌落: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许多疏松的菌体构成。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另一部分伸入培养基中。

真菌容易发生变异,在培养基上传代或培养时间过长,其形态、培养特性及毒力都可以发生变异。

3.简述真菌性疾病的几种形式。

不同的真菌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致病,真菌的致病形式主要有:

(1)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寄居在体内的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引起感染。通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有2种类型,一种是感染性变态反应,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它是在病原性真菌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另一种是变态反应,发生原因复杂且常见,大多数是由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Ⅰ~Ⅳ型变态反应均可发生。

4.皮肤癣菌为何能引起皮肤癣病?,对癣病患者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

因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故多侵犯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甲,引起手(足)癣、发癣及甲癣,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引起的。

皮肤癣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是取患者屑、指甲屑或病发,经10%KOH消化后镜检。皮屑、甲屑中见有菌丝,病发内或外可见有菌丝和孢子,即可初步诊断有皮肤癣菌感染。再经沙保培养基或碎片小培养后,可根据菌落特征、菌丝和孢子的特点鉴定是何皮肤癣菌。

更多相关推荐:
某某政府病毒问题分析报告

政府单位病毒问题分析报告分析人刘亮20xx年6月份马合肥病毒问题分析报告1单位日志分析2马合肥病毒问题分析报告提取了6月1日到6月16日半个月病毒日志累计病毒感染1618次感染的病毒主要是蠕虫病毒感染型病毒宏病...

病毒分析设计报告

计算机故障分析报告课题名称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病毒分析设计报告信息工程系软件设计指导教师20xx年09月5日目录摘要3绪论41病毒的定义5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53计算机病毒的产生54计算机病毒的特点641424...

病毒报告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同组人姓名指导老师时间20xx年1月1目录一实验目的3二实验原理3一整体概要3二远程线程注入技术3三病毒的常见自我保护行为4四注册表4五病毒的破坏行为4三实验过程51整体...

病毒学报告

病毒论文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技术和方法姓名杨娜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xx级20xx年5月时间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技术和方法摘要自20xx年以来全球报道的人感染H7亚型禽流感病毒病例超过100人波及荷兰意大...

病毒学报告

病毒学课程论文Cell文章中的病毒学突破性发现专业11级生物科学姓名赵炳文学号20xx4083051日期20xx年6月摘要最新出版的Cell杂志5月7日中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研究...

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报告

对计算机病毒的报告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成为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不可缺少的现代化工具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也不例外它也是一把两面开刃的刀子当他感...

病毒学报告

戊型肝炎防控研究阶段性成就与最新进展年级20xx级学号20xx4083047姓名张蕾摘要戊型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随着80年代戊型肝炎病毒的被证实近20余年来人们对戊型肝炎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研究报告

关于计算机木马与病毒的研究报告专业计算机应用学号20xx36616106姓名陈威华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本文简要分...

病毒防范与分析实训报告

苏州市职业大学实习(实训)任务书名称:病毒防范与分析实训起讫时间:20##年1月1日~20##年1月6日院系:计算机工程系班级:10网络安全(CIW)指导教师:系主任:

20xx-20xx年中国抗病毒口服液市场深度评估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20xx20xx年中国抗病毒口服液市场深度评估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目录第一章抗病毒口服液产品及市场发展分析第一节抗病毒口服液的定义及分类第二节抗病毒口服液产品...

第一组COM病毒实验报告

COM病毒实验报告我们小组已经成功的实现了COM病毒感染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于是初次配置Dos环境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此写出我们整个配置过程的主要步骤及其遇到的问题一配置MSD...

僵尸病毒网络研究报告

僵尸病毒网络研究报告一僵尸病毒网络概念简介僵尸病毒网络Botnet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传播手段将大量主机感染bot程序僵尸程序病毒从而在控制者和被感染主机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可一对多控制的网络攻击者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僵...

病毒报告(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