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时间:2024.4.21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昆明市盘龙区统计局

20xx年3月27日

20xx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 合

经初步核算,20xx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371.87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同比下降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77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9.94亿元,同比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58:29.52:69.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xx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510元,同比增长13.4%。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400

350

300

250

200

20xx年

20xx年20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1816141210

- 1 -

20xx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173.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6%。

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76.39亿元,同比下降3.34%;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56.93亿元,同比增长10.0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7.2亿元,同比增长23.59%,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4.75亿元,同比增长23.56%;非税收收入完成2.45亿元,同比增长23.86%。

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14亿元,同比增长24.03%。

财政收支(亿元)

60

50

40

30

20

10

20xx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xx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二、农 业

20xx年,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4886万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下降5.56%。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60650万元,同比下降4.58%;林业总产值实现1578万元,同比增长1.08%;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0197万元,同比下降12.91%;渔业总产值实现962万元,同比增长0.5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实现1499万元,同比增长1.19%。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8442.5公顷,同比增长4.85%,总产量40323.5吨,同比增长0.77%。蔬菜播种面积4844.2公顷,同比增长51.89%,总产量91236.1吨,同比增长3.34%。花卉种植面积为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367.2 - 2 -

公顷,同比下降46.70%,鲜切花产量为14688万枝,同比下降44.57%。

全年肉类总产量为5894.7吨,同比下降16.72%。其中:猪肉产量5173.7吨,同比下降3.96%;牛肉产量258.3吨,同比下降9.94%;羊肉产量198吨,同比下降12.66%;禽肉产量264.7吨,同比下降77.53%。禽蛋产量为1559.9吨,同比下降24.46%。

表一: 20xx年主要农产品、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xx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4.52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在规模以上

20xx年

20xx年

工业增加值中: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91亿元,同比下降34.7%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其

- 3 -

他经济实现增加值52.35亿元,同比增长37.86%。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8.62亿元,同比增长25.63%。其中:轻工业完成总产值38.24亿元,同比增长10.86%;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50.38亿元,同比增长30.0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4.60亿元,同比增长23.04%。其中:轻工业完成总产值31.88亿元,同比增长3.88%;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42.72亿元,同比增长28.33%。

20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6.03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41%;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率24.71%,增加值能耗0.270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4.58%。

全年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2.18亿元,同比增长22.0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完成200.7亿元,同比增长18.47%;安装工程产值完成30.15亿元,同比下降6.16%。在建筑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完成98.34亿元,同比增长9.15%;集体经济完成20.44亿元,同比下降6.33%;其他经济完成133.4亿元,同比增长28.92%。

全年完成施工面积1263.3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分别为37.64%和7.9%。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25亿元,同比增长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xx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33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3.79亿元,同比增长36.1%,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8.24%;工业投资完成2.01亿元,同比下降79.97%。

- 4 -

300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250

200

150

100

5040302010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1155.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1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820.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58%。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60.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34%。新开工商品房面积448.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13%。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20xx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34亿元,同比增长17.3%。 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9.34亿元,同比增长15.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0.0亿元,同比增长31.1%;

按经济成分划分: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30.54亿元,同比增长26%;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68.8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80%。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实现零售额109.26亿元,同比增长12%;食品、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实现零售额8.33亿元,同比增长52.9%;服装、纺织品等类实现零售额15.12亿元,同比下降

2.1%;中西药品实现零售额10.1亿元,同比增长32.1%。

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总收入实现847.99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635.34亿元,同比增长23.73%;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3.72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亿元,同比增

- 5 -

长22.06%。

20xx年,引进外资投资项目8个,实际利用外资5.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9.81%;引进市外投资项目145个,实际利用内资80.57亿元,同比增长7.07%。

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66亿美元,同比增长22.4%。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98.02万人次,同比增长14.4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78.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28%;接待海外旅游者19.34万人次,同比增长13.28%。全年旅游总收入69.93亿元,同比增长12.0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6.41亿元,同比增长12.58%;旅游外汇收入0.55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04%。

六、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xx年,全面推进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3公里,累计年度投资1466.67万元。

20xx年,不断推进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年内审批建设项目1173项,审批总投资达16.49亿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达15.22亿元。一年以来,完成了746家餐饮业污水、油烟治理工作,教育和查处各类违章行为531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了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烟尘控制区”面积达65.9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3分贝。

全区建城区绿地面积达2491.09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70.94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5.7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86平方米。

- 6 -

七、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

2012全年区级科技经费投入5346万元,占区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2.04%,同比增长14.99%。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通过复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年专利申请达915件,专利授权519件。

20xx年,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盘龙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了3个盘龙区现代服务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由国内外1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泛亚花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年共受理区级科技计划项目36项,立项20项,安排区级科技创新资金293万元;受理科学技术奖申报成果21项,共表彰获奖成果1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奖励资金41万元。

继续实施富民强县科技示范工程,区级财政配套50万元,建成金银花种苗基地100亩,蓝莓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1000亩。继续实施农村绿色光亮示范工程建设,市、区财政共投入资金50万元,在4个山区农村试验示范太阳能路灯179套。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科技咨询活动、科技展览活动、科普讲座及科普教育、培训等活动达75场次,直接受益人数达7万余人次。

全年新增院士工作站7个、专家工作站2个。认定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云南省重点新产品9个、云南省优质种植业基地3个、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4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3家、昆明市精品科普基地2家、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2家、市级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1所、市级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1所。

- 7 -

20xx年,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全区拥有普通中学32所,中职教育学校18所,普通小学67所,幼儿园8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工读学校1所。各类学校的各级专任教师达6498人。全区所有在校、在园学生共12.067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562万人,中职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538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896万人。

20xx年,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明水平稳步提高。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区各类业余艺术表演团体达358个;围绕第32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和昆明市首届茶花节,组织、举办了19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参与单位40余家,演职人员超过2000人次,吸引观众8万余人次;对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相关项目数据库,开展对全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并收集整理出“20xx年盘龙区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系列资料;完成20xx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申报共计9项,其中,市级名录、项目、传承人3个,区级名录、项目、传承人6个。

对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相关项目数据库,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3项,其中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17项。少年儿童图书馆开馆以来,已藏书达20万册。

八、卫生、计划生育和体育

20xx年,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9个,其中各类医院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各类卫生机构病 - 8 -

床床位5152张。

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诊疗量持续增长,卫生人员结构日趋合理,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20xx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达19.2亿元,诊疗量达514.46万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88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32人,注册护士2939人,药剂人员362人,各类技师(士)272人。

20xx年,城乡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560万元,农村改水、改厕投入资金199.8万元,城乡基本公共卫生补助2230.49万元。

全区除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外,新农合实际参合人数为79723人,参合覆盖率98.6%。全区71个村卫生室,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100%。

按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初步统计,20xx年全区人口出生率6.1‰,死亡率2.87‰,自然增长率为3.23‰。在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中,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人数达88022人,综合避孕节育率87.98%。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xx年,我区运动员在组队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获奖牌116枚。其中:金牌32枚,银牌38枚,铜牌46枚,并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了24名运动员。

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xx年,新安装健身路径5条,新建农村篮球场4个;培训、办理审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1名;举办各类运动会和群众体育活动30次,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了2万人次。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20xx年,全区户籍人口51.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2万人,同 - 9 -

比增长0.81%。

20xx年,全区常住人口81.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1万人,同比增长0.26%。

表二: 2012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20xx年,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26元,同比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7.2元,同比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xx年,城镇居民累计人均消费性支出16221.85元,同比增长35.87%。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34.5辆、摩托车9辆、助力车36辆、彩色电视机123台、家用电脑83台、电冰箱97.5台、微波炉84台、淋浴热水器98.5台、洗衣

20xx年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 10 -

机100.5台、移动电话214.5部、摄像机15.5台、照相机61.5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100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63台。

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51辆、摩托车30辆、电动自行车16辆、彩色电视机130台、家用电脑29台、电冰箱77台、微波炉45台、淋浴热水器85台、洗衣机100台、移动电话273部、摄像机12台、照相机27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124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23台。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524.4元,同比增长7.4%。在农村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中,有六类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按增长速度分别为:居住人均支出1064.4元,同比增长110%;医疗保健人均支出472.9元,同比增长50.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377.4元,同比增长40.8%;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318.3元,同比增长33.7%;衣着人均支出645.7元,同比增长9.6%;食品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同比增长5.2%。有两类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分别为交通和通讯人均支出1081.1元,同比降低28%,教育服务消费方面人均支出736.6元,同比降低18.5%。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累计保障11.59万人次,累计保障资金支出为2566.82万元。其中:城镇低保累计保障7.15万人次,累计保障资金支出为2131.61万元;农村低保累计保障4.439万人次,累计保障资金支出435.21万元。

十、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20xx年,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 - 11 -

险人数达16.56万人,同比增长10.62%。其中:参保职工12.2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34万人。参保人数中,灵活就业参保人数为3.6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9.19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2.4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15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4.6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3.56万人,其中企业单位参保人员21.03万人。参保人员中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为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47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xx年技能培训城乡劳动力1817人次。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技能培训99人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18人次;创业培训人员355人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提供有效就业岗位48757个,城镇新增就业3240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2245人,就业困难人880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394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9%。

注: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 12 -


第二篇: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区划调整后加快盘龙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区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 %;累计审批外资企业42户,合同利用外资1789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9.8亿元;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4户国有企业和308户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圆满完成。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先后完成了真庆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北京路、东风东路的维修整治等重点工程,城市面貌日新月

-

异,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得到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运行效能得以提高;按照“做规划、理思路、建机制、抓落实、打基础”的工作思路,完成了《昆明市盘龙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盘龙区十三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昆明绿色经济示范基地总体规划》的编制,为新盘龙的发展绘就了蓝图。

——现代商贸业发展基础得到巩固。通过实施现代商贸中心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对原有商贸业的改造提升,商业基础设施在规模及档次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众多的金融机构、信息企业、房地产商云集区内,以金融保险、物流、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服务、通讯、会计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商贸业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商贸网络布局,凸显了商贸中心战略实施取得的成就。“十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

——“三农”工作开局良好。制定了加快农村、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初步发展思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民心工程”,完成了小双公路等道路的修建及路面养护工程,建设了一批农村生态旱厕;提高了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农户液化气的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科文卫体和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共计投入教育经费48706万元,投入科技经费2963万元;先后荣获云南省“普九”先进县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

-

范区和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等称号;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59690人、423440人、100000人、30214人、3893人;20xx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87‰以内;城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五年来共安臵失业人员26154人,失业人员安臵率达96.7%;圆满完成“四五”普法与“三五”依法治区工作;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力度加大;整合警力资源,积极开展专项斗争,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xx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城市居民消费已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转变,居民购房、购车、旅游和信息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二、“十一五”期间盘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挑战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我国步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昆明市对区域主体功能的科学定位等为盘龙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划调整后,盘龙区的区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19xx年建区以来一直只有城区的发展格局发生改变,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1、资源优势

——空间资源。区划调整使过去“有天无地”的制约瓶颈得以突破,行政区域面积达34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为45.79平方公里,是区划前的3倍,为城区经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人才资源。拥有较为突出的两支人才队伍,一支是由西南林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等知名大中专院校所组成的科研、教育、管理人才队伍,为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一支是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组成的企业家队伍,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撑。

——旅游资源。拥有世博园、黑龙潭公园、金殿、昙华寺、昆明植物园、昆明野生动物园、野鸭湖、白沙河、尚义花卉市场、真庆文化广场等旅游景点,以及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乡村旅游,植被覆盖率达90%,是14个县区中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县区,有利于实现旅游业二次创业和提质增效。

2、发展优势

——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盘龙区综合实力得以提高,带动、辐射能力得到增强,是商贸、服务、科技、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较为配套,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区;是主城连接新航空港和内地的主要交通出口,已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区之一,对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商贸业发展前景广阔。以金龙百货、金格中心、汇都国际为代表的白塔片区的商贸业将成为我市高档、休闲商贸区的核心区域;北部片区已成为盘龙区商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随着昆明绿色经济示范基地的启动、东部片区的开发和旧城改造,这些区域将成为商贸业发展的新区域;王旗营蔬菜批发市场、云南茶叶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已具规模,建材、灯具等一批专业市场重新调整布局,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工业企业集中。辖区内共有工业企业420余家,集中了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云南CY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力神重工有限公司、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工业企业,为加快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环境优势

——硬环境。作为昆明市发展的第一板块之一,盘龙区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优质教育资源丰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对外来投资者到盘龙创业、居住和学习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昆明市理想的旅游休闲及适宜人居住区,是昆明市展示对外形象的一个窗口,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主力军。

——软环境。“十五”以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投资发展的政策,累计兑现纳税企业生产发展扶持资金7873万元,同时通过财

-

政贴息、有偿扶持、改制等扶持形式培育了一批纳税大户;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首席受理、转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督促检查、过程备案”的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各街道办事处、乡一级均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开通了盘龙政务公众信息服务网,初步实现了经济信息资源的共享;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建设和管理优势

大力倡导勇于探索和善于实践的精神,通过不断深化区情认识,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盘龙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

——发展商贸业。作为昆明市的商贸中心区之一,在深入实施现代商贸中心战略的过程中,成功地打造了一批特色街区和商业片区,积累了发展商贸业的丰富经验,对于重塑商贸中心区,实施产业强区发展战略具有推动作用。

——城市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积累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丰富经验,通过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机制,逐步摸索出较为有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对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区建设。作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科教、法律、卫生、文化“四进社区”和其他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声有色;区划调整后,街道和社区的整合完成,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将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盘龙奠定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挑战

-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期间,盘龙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稳定的支柱产业支撑尚未形成。第三产业比重虽达到了70%以上,但却缺乏稳固的产业支撑,竞争能力弱,特色商业片区、商业街区亟待重新培育;工业没有形成以集团化、外向型、优势企业为骨干的支柱产业,企业布局分散,产品结构单一。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难度较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开发等受限,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高达1:4.7。城乡发展存在的差距与不平衡性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与财政支出压力增大的矛盾仍然存在。北部、东部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教育、卫生、环卫等社会资源布局不合理,城市建成区绿化严重不足;城区道路交通拥挤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扭转,“城中村”的治理和改造任务艰巨。

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亟需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失地农民、企业改制等使得就业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问题日趋显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滞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等都是“十一五”时期构建“和谐盘龙”不容回避的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区、街道(乡)财政、城市建设管理等体制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利不统一等问题;政府职

-

能转变滞后,公共管理理念缺乏,还存在着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一些干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够;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抓住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实施“产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开放活区”四大战略,加快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着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旅游文化业、高科技绿色产业、生态型房地产开发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昆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的要求,为把盘龙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创业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较好,具有示范、辐射、带动和支撑力的城市核心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加快现代新盘龙建设的关键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科学

-

发展的道路,切实做到:

----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加快发展为主题,自加压力,负重前行,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加大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力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为目标,促进盘龙发展。

----提高质量,注重效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找准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型、效益型企业,实现增长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点,把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作为保障,把加强招商引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作为关键,形成具有活力的制度保障和体制环境,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

----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行分类指导,按照核心商贸服务区、重点发展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区、水源保护区分层发展。

----以人为本,为民谋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发展合力。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

(三)发展战略

-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产业强区

培育稳固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按照做强做大现代商贸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工业、发展现代新型工业、加速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总体要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重点突出现代商贸服务业、现代机械制造业和绿色生态农业。

2、科教兴区

充分发挥区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的科研优势,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社会发展领域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突出公共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加快高中教育阶段改革和发展为重点,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3、开放活区

紧紧抓住云南省强化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机遇,发挥临近昆明新航空港的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向区内聚集,推动开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4、环境立区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优势的观念,努力营造

-

10

良好的区内政策、政务、投资、人文、人居、治安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重点,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臵,提升城市功能;加强水源保护,保持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打造“住在昆明,盘龙最佳”的城市品牌;坚持依法治区,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效率政府和“阳光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昆明精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

(四)发展目标

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具有较强发展后劲并能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xx年达到1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000元,保持在全市经济总量盘子中10%的地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

-

11

2、社会发展目标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倡导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和谐发展。城镇化率达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

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

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循环经济促进体系和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达95%;城市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0%。

4、人民生活目标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解决城市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问题。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加强片区间的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增强区域的经济增长功能、人口承

-

12

载功能和生态保障功能,提高区域整体水平,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根据不同片区的资源承载力、现有开发状态、内外经济联系等因素,把盘龙区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主城核心区,包括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街道办事处。

发展定位:对国土开发密度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的主城核心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形成以之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完善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注入文化元素,建成昆明市现代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集中展现的区域以及现代商贸、旅游文化服务中心区之一,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区域。

第二板块:重点发展区,包括龙泉、青云街道办事处。

发展定位:建成支撑未来经济发展和聚集核心区人口的绿色生态区和旅游文化区。青云片区(包括昙华、小坝、东白沙河和世博等区域)围绕世博的配套服务以及东白沙河的开发,建成昆明市近郊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和生活品位的休闲综合区,一个对外展示昆明城市品质的窗口。全力发展旅游业,鼓励开发中高端绿色生态房地产业,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度假和居住结合的方式吸引人们到此臵业。龙泉片区(包括北仓、龙头、三竹营和双龙乡的部分区域)建成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活区,承载主城核心区过密的居住人口,形成昆明市主城北部副中心,吸引核心区人口外迁;重点抓好18个已完成审批手续项目的启动工作,积极推进绿色经济示范基地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13

第三板块: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区,包括茨坝街道办事处、双龙乡。

发展定位: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双龙依托野鸭湖项目打造旅游小镇;巩固茨坝、小坝工业基地,支持云内动力、交大昆机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茨坝街道办事处花渔沟城乡一体化建设。建成集工业、旅游和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生活组团。

第四板块: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包括松华乡和双龙乡、龙泉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地区。

发展定位:以保护水源为首要职责,水库上游地区适度发展环境可承载的绿色生态农业,用高科技的生态技术调整水源区产业结构,改善水源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引导水源保护区核心区人口有序转移到其他区域;下游地区重点发展高新农业和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根据各板块的发展特点,着力打造五大特色功能区:

1、主城现代商贸服务区: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建成区的商贸、信息、金融、管理等功能,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提高区域商贸服务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打造两大商圈,即城市现代核心商圈和北部现代商圈,构建昆明市市级商业中心及北部区域商业中心。

2、绿色经济示范区:依托区内涉农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重点发展以绿色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绿色科技交易中心、绿色科技展示中心和绿色产品认证中心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及现代高新技术农业。

-

14

3、绿色生态居住区:利用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以世博生态区建设为龙头,启动东白沙河片区开发,规范并促进绿色生态房地产业发展,提升品位,完善功能,努力建设集旅游度假、生态居住、商务会议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综合片区。

4、现代新型工业区:依托区内茨坝、小坝等工业片区的传统工业优势,培育壮大烟草配套业、汽车配套业和加工业及信息产业,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污染、低耗能的“都市工业”。以绿色经济示范基地为依托,打造7204道路沿线绿色产品加工产业带。

5、松花坝水源保护区:以保护松华坝水源为首要职责,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结合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要求,建设苗圃型密植生态林基地。合理有效地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适度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高附加值绿色生态农业,更多地争取省、市给与水源保护区特殊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二)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支撑产业

开发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走出一条具有盘龙特色的发展之路。

1、做大做强现代商贸服务业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商贸服务业、绿色生态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中介服务业等为重点,提升档次,提高质量,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打造昆明现代商贸服务

-

15

副中心。到20xx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72.3%,培育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商贸服务企业1~2家,

云南知名商贸服务企业3~5家,国内知名商贸服务企业2~3家。

(1)提升传统商贸业,打造现代都市商圈

重点打造“一都、两圈、三街区”,巩固和重塑主城核心商业区:

----“一都”,即借鉴先进经验,突出名牌战略,打造以北大门美

食城、世博片区餐饮旅游休闲、金实片区、北辰片区餐饮娱乐为主的

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片区,形成经济、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的发展格局,打造昆明主城北部“休闲餐饮之都”。

----“两圈”,即在主城核心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

连锁店、新型综合百货店、中高档专业店、专卖店、精品店等新型业

态,以金龙百货、金格购物中心、汇都国际、尚义花都等为核心,重

点建设一环路内北京路、白塔路、东风东路三条商业大道,打造昆明

市城市现代核心商圈;在主城北部,以麦德龙、家乐福(北市)、北辰

财富中心等为核心,重点建设北部片区北京路延长线、烟草路两条商

业大道,打造昆明市北部现代区域商圈。

----“三街区”,即昆明市东风东路体育及休闲商品、北京路通讯

产品、白塔路旅游商品及服装批发零售三条特色街区。

(2)加速推进绿色生态房地产业,提升城市功能水平

利用区内环境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房地产,强化房地产的支柱地

位,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区。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改善环境质

量,巩固提升生态房地产开发水平,宣传和树立“住在昆明,盘龙最

-

16

佳”的臵业理念,积极支持世博生态区、龙泉片区、云南映象主题社区等建设项目;以世博园为核心,建设集旅游度假、生态居住、商务会议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社区;加快启动东白沙河片区开发,建设以生态保护、高档居住、休闲度假为主的现代化绿色生态综合片区。同时,以商住楼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繁荣房地产交易二级市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交易机制。

(3)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构建云南省旅游文化和都市文化区域中心为目标,用“主题文化”打造中央游憩区。注重历史文化的开发和生态保护、景点景区优化建设及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突出精品原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打造绿色盘龙、度假胜地强势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化。抓好世博集团和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基地两个龙头建设,构建云南旅游区域中心和云南社区文化区域中心,打造世博生态区、乡村休闲区、购物特色区、康体健身区、餐饮娱乐区和绿色经济体验区等六大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把以世博园为核心的生态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成一流景区和旅游胜地;打造以野鸭湖旅游小镇为重点的双龙乡旅游度假小镇,用“乡村生态”浓缩和谐美景;依托科研院所建设“春城蝴蝶谷”,用绿色经济展现盘龙生态旅游;加快拓东体育城建设,用“康体健身”凸现都市风尚。力争20xx年海外游客人数达到30万人次以上,旅游创汇1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

-

17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以上,使旅游文化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贯彻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

依托区内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条件,以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国家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骨干企业为龙头,做精做优传统工业,重点改造提升烟草配套、装备制造、汽车配套和信息设备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推进名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结合云南省及昆明市生产力布局规划,以绿色经济示范基地为依托,重点打造7204道路(茨坝—龙泉段)沿线绿色产品加工产业带。到20xx年,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重点培育20户龙头企业,其中销售收入在20亿元以上的2户,10亿元以上的3户,5亿元以上的5户,1亿元以上的10户。

烟草配套业:充分发挥现有品牌、技术、原料和市场优势,依托云南省烟草企业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容量,以昆明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小坝片区的烟机配件企业和茨坝工业片区的金泉包装厂等企业,重点发展烟用过滤嘴丝束、卷烟商标印刷、烟机配件等产品,形成烟草配套业集群。

现代装备制造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云南大力发展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的机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重组、整合机械制造行业,依托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CY集团、昆明三龙集团打

-

18

造机床集群;以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力神重工有限公司、昆明嘉和泵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

汽车配套业:以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茨坝工业片区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及其它汽车配件产品,并以汽车配套产业及发动机为突破口,鼓励通过引进新的生产线,提高产品竞争力,培育知名品牌。

信息设备制造及网络集成业: 以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云南优耐达信息产业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专用设备以及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3、创新培育高科技绿色农业

以农业科学研究、教学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产业经济为支柱,以示范推广为目标,重点启动以“绿色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绿色科技交易中心”、“绿色科技展示中心”、“绿色产品认证中心”四大中心项目为主的绿色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列为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实施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商贸优势,做强做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松华乡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包括粮食、无公害蔬菜、生态瓜果、烟草等,力争创出品牌,通过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双龙乡重点发展以蔬菜、花卉等的订单农业;绿色经济示范基地以现代农业加工、交易及展示为主的产业核心区以及完善的现代农业认证体系。“十一五”期间,力争建设

-

19

无公害蔬菜标准示范基地12000亩,无公害蔬菜产量达到36000吨,无公害水果基地10000亩,优良水果种植面积达5000亩,花卉种植面积达1134亩;扶持产值上250万元的龙头企业55户,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30%,绿色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70%。

(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开放型城区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使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活动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并把创新潜力切实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完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作为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逐步实现政府由经济管理者向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问责制,推动行政监督法制化进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机关办公自动化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率政府,建立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长效机制。

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在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大力营造法制健全、民主公平的创业环境。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合力,营造管理规范、稳定有序的创业环境。实

-

20

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和要求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和谐创业、共同发展。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旧观念、老习惯的障碍,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各类社会投资主体的关系。加强“银政”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和利用外来资金扩大投资规模。完善政府投资计划管理、资金使用管理、投资项目决策管理和建设实施管理,不断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投资,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形成有效竞争格局,逐步将政府资金从经营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退出,集中投向非经营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加速形成企业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对投融资建设市场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将政府的投资监管逐步纳入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管理轨道。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区级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三项改革。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的收支脱钩。合理划分区与街道(乡)的事权、财权,完善两级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管理和“三农”的投入。完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21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和完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公开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不断降低门槛,实行“非禁即入”,鼓励非公经济参与企业改革,投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基金,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家协会、企业家联合会等民间自律性组织发展,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突破性发展。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实施国企改革后三年计划,完成以樱花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

2、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围绕规划、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招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创新“引进来”方式,探索楼宇招商的新方式,加快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步伐,构建多元化的招商引资网络。牢固树立“项目兴区、项目兴业、项目招商”意识,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在提升商贸服务业、优化传统工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筛选、储备并精心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质量项目,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会展、网络、新闻媒介等渠道对外发布信息,通过设计、策划、包装、宣传,提高项目的吸引力,让项目成为引进国内外资金的有效载体,夯实招商引资基础,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执行法规政策的透明度,

-

22

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加强协调服务和外商投资企业后期管理工作,努力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000万美元以上。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支持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自营出口步伐,鼓励和引导区内上规模的出口企业到国外设立销售分公司,不断增加辖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力支持出口商品基地的建设,强化对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的协调、服务,努力增加出口创汇。

(四)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功能

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结合昆明市“十一五”时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总体目标,以空间发展战略、十三个分区控制性详规为指导,以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为保障,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拓展流通、服务、生产、开放四大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继续完善主城区路网建设,构建城市骨干交通网络体系。重点做好7204道路的建设工程,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善公交线网,缓解交通压力;分期、分批修复主城区内的支路、次干道,打通交通微循环;做好北部、东部片区环城绿色生态带以及双龙---野鸭湖绿色生态旅游片区和旅游小镇的道路、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主

-

23

城区道路改造,基本完成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管线入地工程;做好东二环路拆迁改造及周边绿化景观大道的建设工程;建设穿心鼓楼森林公园,增加“绿色盘龙”亮点;完成行政中心北移,完善大型超市、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布局,带动周边发展,使北部片区成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根据城市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重点做好一座日处理量为1000吨的垃圾综合处理场(包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新建工作,力争“十一五”时期建成投产。实现辖区城市生活垃圾“科学、合理、高效、循环”的利用和处理。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中关于垃圾中转站工作的标准要求,加快对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完善,新建8座垃圾中转站,60间封闭式垃圾收集间, 20座公厕,升级改造15座二类公厕。按照人口分布状况以及机动车保有量,合理设臵机动车停(洗)车场,加强对各类型机动车停(洗)车场的管理。扶持、鼓励高投入、高技术含量、节能的停(洗)车场发展。

2、改善城市水体景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以创建园林城区、卫生城区和环保模范城区为目标,推进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以盘龙江、金汁河、东大沟为主的改造工程,加大对河道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和河道水体质量,提升沿江生态绿化,构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恢复水城风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根据《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美化春城行动计划方案》的要

-

24

求,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创建新型城市绿化产业,提升城区主要道路绿化景观,建立和完善街道(乡)、社区、公共单位、小区、村的绿化网络模式和管理体系;巩固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建立健全城市绿化管养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绿化工作,编制和实施《盘龙区城市绿地系统详细规划》,逐年新建和升级改造一批绿化设施,重点抓好“一园三路二带” 建设,即穿心鼓楼森林公园;人民东路、东风东路、拓东路街旁绿地;盘龙江(东二环—中坝村)滨河绿化带、金汁河绿化带以及东二环(大树营立交桥—小庄立交桥)道路改扩建绿化景观。

完成北京路、白云路、一环路、人民路、白塔路等道路的绿地景观建设;完成盘龙江、金汁河、东大沟滨河绿地及生态休闲绿地景观建设,把盘龙江北段滨河绿化带建成“盘龙江绿色文化长廊”;改造东风广场、北京路延长线,提升绿地景观;各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每年自建一块绿地,不断增加绿化面积,使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以上,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

3、完善城市管理机制,优化公共服务水平

切实改变重建轻管的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实施完善市、区、街道三级城市管理职能权限责任调整,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管体制,引导、规范和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以理顺关系、划清职责为基础,投入稳定合理为保障,依靠改革建立城管长效机制。实施网络化管理,依靠

-

25

技术进步提高城管效能,高效快捷管理城市,在建成区内实现数字城管,在刑事、治安案件高发地、要害设施、部门或城郊结合部,增设电子监控、报警装臵。逐步改变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方式,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业”;开放环卫产业的准入政策和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依法赔偿制,强化服务意识,寓服务于管理,提高城管综合执法能力。

积极探索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新路子,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把“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和旧村改造同步进行,建筑形态与社会形态改造并重,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目标。充分应用市场机制和优惠扶持政策,有重点地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实现“城中村”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城中村”转变为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文明社区。“十一五”时期,逐步启动主城核心区“城中村”的改造和综合整治工作。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投入。加大对乡村公路的养护力度,不断提高路面等级,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建成区以外的公路(包括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和建设,“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公路,通达率达100%,行政村村村通油路

-

26

达100%,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60%,区乡公路总里程达417.8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3公里/平方公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解决1.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除险加固小型水库5座以上,建立生态示范村13个,沼气池2650口,节柴改灶3100眼;实施农村电力电网建设改造、城乡环保与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农村居民新居,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

努力推进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切实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生态房地产业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支撑条件,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现代知识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定向搬迁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核心区人口,为保护区的科学合理适度开发做好准备;探索退耕还林以林养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采用苗圃型密植生态林和立体种植林发展思路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水源保护区建设苗圃型密植生态林基地,规划建设苗圃2000亩;以麦冲村城乡一体化改革为试点,加快双龙乡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新增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3500人。

(六)建立全民共享型社会体系,全面构建和谐盘龙

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全面好转,社会公共安全预警、防范体系的健全完善,是“十一五”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

-

27

主要内容;关爱弱势群体,重视外来人口的生活、受教育问题,关注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点。

1、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坚持公共教育优先发展,合理布局教育资源。依法治教,强化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坚持公平教育,调整现有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大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同时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职高。巩固“普九”成果,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继续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城镇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高标准、高水平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区内村民、流动人群、市民中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创新人事和分配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教师再教育工程,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十一五”时期,引进外来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育资源布局“777工程”,即五年内新建7所学校(2所高中、完中学校和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扩建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7个教育资源整合项目(涉及15所学校),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校布点布局,重点启动北部片区一所高标准中学、昆三十四中宿舍楼、昆十一中国债资金建设项目、盘龙职业高级中学综合楼等四个项目建设工程,到20xx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优质教育规模达到

-

28

80%以上。

加快引进国内外拥有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盘龙,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并向省内外、乃至周边国家辐射。利用省会城市中心区科技教育集中的相对优势,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快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多渠道、多形式增加科技资金投入,到20xx年,力争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以上,科技三项经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3%。建立知识、技术创新基地和孵化中心,到20xx年力争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加快人才的开发利用。树立“振兴盘龙,人才为本”的观念,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快培养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以及商贸服务、信息、旅游、房地产开发、外经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要抓紧引进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确保重点行业和主要经济部门的人才需要,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格局。优化人才结构,调整人才分布,加大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开发本地人才资源,实现专业技术队伍总量、能级结构、学历结构、人才密度、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等五个方面的人才发展目标,为建设经济强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

-

29

加大政府促进就业的力度。积极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容量的社区服务、旅游、环卫、餐饮等为重点的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推行多样化弹性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积极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维权等工作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力争到20xx年末实现新增就业岗位5.3万人,解决4.19万人就业。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新机制,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更加关心和重视困难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认真解决好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按照以普通商品房为主、经济实用房为补充、廉租房为最低保障的思路,解决好城市住房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20xx年至20xx年建设第一期12万平方米左右的廉租房,20xx年至20xx年,力争完成第二期占地190亩的廉租房建设工作。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的福利保障水平。力争到20xx年基本建立起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城镇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参保率达

-

30

80%,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工伤与生育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保险金支付率达100%。

3、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走市场化运作道路,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鼓励和支持多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来。 以盘龙江文化艺术节为重点,大力发展社区文化,群众文化,形成具有盘龙特点的文化事业平台,推动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文化综合实力。按照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的要求,重点扶持、优先发展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创作业、艺术培训业和文化信息服务业,在北部片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集演艺、娱乐、培训、会展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文化中心,并使之成为标志性文化设施。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和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监测和防治工作,对高危人群和特殊人群开展预防艾滋病干预活动,坚决杜绝艾滋病经血液等途径传播。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要求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对下岗职工和城市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扩大城市大病统筹覆盖范围,巩固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网点建设,

-

3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和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供应网和监督网“两网”建设,使“两网”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强红十字会法规宣传,努力做好红十字博爱系列社会工作。

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点抓好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实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逐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大力提倡优生优育,降低可预防的、高发的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着力于宣传教育,形成社会主义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20xx年末,将人口总数控制在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3.5‰。

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和民间体育,关心重视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创建体育特色社区38个;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将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政府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加快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改变体育设施落后,体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现状。

4、积极构建新型“和谐社区”

-

32

围绕社区服务这一主题,搭建组织网络平台,完善居民自治,推进社区民主;搭建文化教育平台,构建文化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城区文明程度;搭建爱心平台,为困难群众实施生活救助;搭建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搭建环境平台,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集力,加强街道硬件、软件建设。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作用,提高街道的综合服务功能。切实加强社区建设,不断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力争20xx年末,8个街道办事处和47个社区居委会全部达标、全面实现社区标准化建设。使社区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

(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盘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积极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进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真正建立在科技创新、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和环境保护良好的基础之上。

1、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针对各片区人口、资源分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以及不同片区的潜在发展条件,实行差异化的片区可持续发展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绿色、环保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

-

33

费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促进形成经济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水土林资源保护。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和松华坝水源区的保护,强化保护生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城市供水质量;千方百计涵养地下水源,完善引水、蓄水体系,提高蓄水能力。建立完善的森林防火体系,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十一五”期间完成滇池面山绿化工程10000亩,生态经济林(红豆杉)引种示范工程100亩,生态竹林示范工程100亩,苗圃型生态示范工程100亩,森林景观改造工程3500亩,低效林分改造工程规模7000亩,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000亩。严肃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加强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类指导,合理规划各类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建设用地严控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控制农用地向建设用地流转速度,防止闲臵土地和耕地破坏积极开展耕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认真履行“占一补一”,保持耕地总量不变。

(2)建设生态环境。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生物工程和农艺等综合措施,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加强辖区内各景区景点的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提升旅游环境质量。实施金汁河蒋家营段水体景观与污染防治生态工程示范项目、兰龙潭片区长虫山石灰窑拆除面山修复项目,推广白沙河休闲公园中水利用示范项目。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普及农业生态知

-

34

识,普及节水灌溉,推广再生水利用,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农药、化肥、添加剂和兽药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在松华乡和双龙乡等山区本着适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退耕还林还草,实现山区生态发展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建设水源保护区绿色家园,使生态环境有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成13个生态示范村和10个300~500亩的植保示范村,推广平衡施肥8800亩,引导农民冬季种草和种植绿肥10000亩。

(3)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从源头抓起,搞好工业污染的防治和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有污染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城区建设实行雨污分流,河湖地表水质量达到国家相应功能区的标准要求。在水源保护区大力发展以沼气、太阳能为主的农村新型能源,减少农村废弃物的污染和大气污染,减轻农村的生活能源压力,有效减少滥砍滥伐,增加森林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区正常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深入开展禁煤、禁磷、禁白、禁铅“四禁”工作,坚决取缔禁煤区范围内仍使用燃煤的炉灶,加强烟尘控制区管理。城区内逐步推行垃圾分类装袋和封闭收集运输,强化垃圾分类和垃圾堆放的管理,医疗废物按规定集中处臵,危险废物妥善集中处理;对公厕进行高标准建设。20xx年,力争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率达9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率达70%。加强对噪声污染源的治理和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实现环境噪声达到国家相应功能区标准。

-

35

2、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把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从源头上做起,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1)节约用水、用地、用能、用材,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和节水型消费,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中水回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节约使用每一寸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推广新建住宅、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节能;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降低材料的消耗;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2)转换发展路径和模式,推行清洁生产。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污染少、经济价值高的项目加以扶持,以典型引路,扩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面,构建昆明“低污染都市工业”区。开展建设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活动。

(3)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探索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问题,做到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再利用率回收处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旧产品,或利用垃圾焚烧发电,以及通过其它形式完成对生产、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实施循环利用。

(八)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坚持依法治区,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组织实施“五五”

-

36

普法规划,实施第四个五年依法治区方案,切实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公共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继续建立健全政府重大决策的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会、新闻发言人、党政机关和窗口单位接受群众公开评议制度,落实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法律素质,增强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社区居务公开制度。强化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的服务与管理,加强人民信访工作,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水准

大力弘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公平、和谐的核心价值,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以德治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以公民道德规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面推进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和载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文明风尚。加大科普宣传,发展科普事业,倡导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和文明健康

-

37

活动,促使公民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道德水准在“十一五”时期有显著的提升。

3、强化打防控长效机制,创建“平安盘龙”

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确保社会稳定。全面完成基层派出所建设,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逐渐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由“严打”转向犯罪预防和对流动人群的人性化服务管理上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长效机制。抓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加强对治安复杂地区的清理整治,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部门对案件高发地段及其周边开展专项整治; 继续加大对辖区内娱乐场所的清理整顿,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地下销赃收赃场所,堵塞销赃渠道,压制盗抢等侵财案件的发生;加大对小广告、制贩假证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巡防人员城市管理职责的法律、法规教育,切实履行城管职责,配合区城管执法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安全生产属地监管,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的安全事故监测预防、预警体系和突发公共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信息、安全预防控制、应急救助和安全监督执法体系,构筑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十一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38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盘龙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为保障实现规划目标,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的综合调控,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实施一批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功能的重大项目,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不断提高政府调控运行的能力和优化公共资源配臵的水平。

(一)政策机制保障原则

1、经济社会发展导向政策

根据区域内各板块经济社会发展的梯次,分别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

主城核心区(包括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街道办事处),重点发展商贸服务和文化产业,打造昆明主城商贸副中心。

重点发展区(包括龙泉和青云街道办事处),重点发展昆明绿色经济示范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及高端生态房地产业,打造绿色生态社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区(包括茨坝街道办事处和双龙乡)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云南旅游小镇和工业集聚区。

水源保护区(包括松华乡、双龙乡和龙泉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地区),重点是保护水源,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特殊政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适度发展高科技生态产业,改善水源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财政税收政策

合理划分区、街(乡)两级政府事权,进一步完善区、街(乡)两级政府财政体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对四个板块的发展给予不同

-

39

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加大对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区文化和体育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同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盘龙的建设。

3、专项规划保障政策

为实现规划纲要的目标,区政府将组织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城乡一体化等区级重点专项规划,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事项。区属各部门及街道、乡要结合各自职责,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本规划纲要的相关任务。

4、组织保障政策

转变政府职能,狠抓执行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执行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干部管理由以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主的转变,建立和完善党政干部绩效管理考核制度,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切实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提高各级组织和干部的执行力。处理好五个关系:做官做事做人与执行力的关系,责任心与执行力的关系,工作目标和标准与执行力的关系,细节成败与执行力的关系,机制制度保障与执行力的关系。

(二)规划实施机制原则

1、明确规划功能定位:本规划纲要是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及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2、强化规划衔接: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相互衔接。

-

40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办法,突出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方面的评价,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4、加强信息披露: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健全宏观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及时发布各类信息,提高市场主体把握市场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5、扩大社会公众参与:面向社会和广大人民广泛宣传规划纲要,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十一五”规划是盘龙区区划调整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区各族人民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振奋精神,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构建和谐盘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 41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简要报告

20xx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简要报告20x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沈阳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彭林各位代表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

关于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关于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x...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终稿)

关于天台县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xx年2月7日在天台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天台县发展和改革局各位代表我局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

20xx年余姚市国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xx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特大自然灾害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主基调按照拉高标杆促发展知行合一抓落实的总要求努力拼搏奋力进取扎实开展六大百亿工程深化年工业强市推进年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区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草案20xx年7月27日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区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20xx年16月国民经...

20xx年1-9月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定稿)

关于霍林郭勒市20xx年19月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周明文20xx年10月18日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xx年19月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

20xx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关于建瓯市20xx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0xx年8月22日在建瓯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建瓯市发展和改革局陈志华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上半年全市...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XX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18关于XX县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20xx年4月22日在XX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XX县发展改革局局长...

报告解读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报告解读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摘要20xx0305181611新华网大中小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关于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黑龙江省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黑龙江省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xx年1月9日各位代表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省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