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

时间:2024.5.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

因为比较爱好历史的关系,这学期又看了一本历史书,书名是历史学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虽然并没有完全把这本六百页的大书啃完,但还是多少有所感悟和体会的。由于是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中的书籍、史料、书信、档案资料等。作者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鸦片战争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鸦片战争,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 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天朝的崩溃》通过详细的考据,把过去这些标签还原为一个个分明的细节,使我们有机会跳开所谓的“盖棺定论”对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

这本书切入点是何谓奸臣和忠臣,相对应的是鸦片战争时的琦善和林则徐,历史褒林贬琦已是定律,但如果细致剖析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我们却发现将失败的责任归之于琦善等奸臣是错误的,甚至什么是奸臣和忠臣都要打一个问号。林则徐并未高明到哪,琦善、耆英、牛鉴等一干大臣并无卖国之实,三元里不过是个神话,《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很大程度上是清朝主动奉上等等。所谓奸臣之说可能只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朝廷便无责任,失败只因奸臣当道。这是一种很低劣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作为替罪羊的奸臣在中国的历史书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本书对细节的分析值得称道,书中很翔实分析了当时清朝和英国军队火力以及当时经济力量的对比。看了后,会明白我们是多么不了解当时历史真实图景,如果还是用现在的思维,一往情深的幻想林则徐领导爱国军民能拒英军于千里之外,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如何的不切实际与一厢情愿。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主和派和主战派并不象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是抗争和投降的争议,其实更多是政策上的分歧。当时的“剿”“抚”之争更多是道德层面的考量,至于双方实力的评估、情报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准备却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 但实际上历史的阴差阳错不仅造就了“卖国贼”和“民族英雄”,也造就了太多的误会和故事。作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而这些故事,被茅海建先生细细讲来,真实的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让人感慨万千的同时,更是欲罢不能。

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加成熟的历史观,绪论写得尤其精彩。通过各种翔实可查的记录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一些常出现的历史观误区,并且激发对后面内容的阅读。读了之后不得不反思我们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有些过度简单或者有意回避了。总是把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历史人物程式化脸谱化,一个人不是正气凛然深明大义就是奸诈小人作恶多端,这也让我们造成了我们的落后挨打是坏人和汉奸们造成的,而不去反思民族自身的劣根性与蒙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奴性思想。我们要记得,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能正视自己过去的民族才能更好的发展。

20xx年5月25日

2


第二篇:历史的回响由《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想到的


历史的回响由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想到的

燕水寒

2009-12-22 21:59 阅读(221)评论(1)

鸦片战争发生的1840年,往往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一个令人充满愤怒、屈辱的起始年份——不能像其他那些中国人常常寄予美好愿望的开端一样,这个开端伴随着大英帝国坚船利炮的轰鸣,振聋发聩的巨响取代了中国作为火药发明者而引以为豪的最实用的明证——年年春节时此起彼伏的爆竹的响声,开启了一次充满艰辛和苦难的探索前行之路。 连我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都写道:“……由此上溯至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是的,从那时起,但“那时”又究竟什么样呢?对作为符号的中国近代历史时间原点抽丝剥茧地研究,并进行全景式呈现的作品,就是我想说的这本书,茅海建写于19xx年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作者在绪论中引出本书的主旨:要探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并提出“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于是,在本书中,作者找出了一系列错误,其中主要包括军事力量的薄弱,战斗能力的差距,作战方法的落后,皇帝和文官集团的错误估计和决策失误等。作者拿出令人信服的各方史料进行分析和论证,极为冷静地排除各种袒护或辩解的言论,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鸦片战争中国必败,但失败之后,从帝王到各级官吏组成的统治阶级却并未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回应,进而变革制度,自新图强,以致失败不断升级,中国从此步入半殖民半封建的泥淖。

因此,在我看来,除去种种现实因素,庞大复杂的帝国制度数千年来维持粗放运转形成的惯性(或曰惰性)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儒学传统笼罩在历史学说中的天道循环理论,使得自秦始皇以降的两千年来,以历朝历代皇帝为首的官僚统治集团成为一个内部封闭的系统。到晚清,虽然由航海大发现引发世界格局剧变,中国人的视野依然局限于帝国内部,皇帝本人想的只是尽量维持摇摇欲坠的专制统治,饱读经书的各级官吏最看重的事情依然只是个人升迁和政治荣辱,缺乏足够的大视野和使命感,几乎不关注外界变化甚至战火烧至国门的事实本身,甚而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形成层层阻力,阻挠改革,而有的改革根本上只能算作较符合实际的小幅度变革。书中所写的林则徐思想中尽管蕴含有某些开放思

想的萌芽,但在实际行动时,却并不去改进。包括他在内的各级官僚,不思变革,趋利避害,至于为何开放,如何开放,更是想也不敢去想,甚至采取鸵鸟政策,君臣之间、臣臣之间互相算计、欺瞒。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中抵抗的意义,则完全在于儒家传统道义上的压力,为了维护天朝帝国的面子,而几乎完全没有具备建设意义的筹划和谋略。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当然也是我们,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上的我们,这个传承数千年文明的集合体)太需要一场失败,来打破他们与当时世界之间的厚厚的玻璃幕墙。只有从这样一个失败的开始,惊醒中心之国的迷梦,中国人才有动机去寻找一个出发的新起点。

既然是再研究,作者又让我们看到与以往治史者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从我们读书开始,就知道这个令人无法忘怀的年份。随后我们更加知道了令人敬仰的在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三元里抗英的无畏同胞们,作为民族解放的先辈和前驱,以耀眼的光芒,在那民族和国家的漆黑深夜,像点点繁星,激励着英勇前行的人们。我们从小就认定清政府是软弱无能的,皇帝们是昏聩不堪的,奸臣们是投降卖国的,战争都是指挥无方的,我们心里充满着义愤,恨不能投身到那个时代,投入到英勇杀敌的英雄们的行列。但这一切是否真的就那么简简单单、黑白分明?关于广为流传的琦善卖国说,关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关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各色人等的前后言行等等,作者从层层叠叠的史料中尽量寻找可靠的信息,逐步勾勒、还原的当时的情况,使得读者不得不对当时的情形进行一次再认识。任谁都可以看到历史以及作为处在时代变革中的个体人物的复杂性,每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再独立自主的人(比如弃官隐居的陶渊明),其实都难免承载时代的影子,受到正向或反向的影响,有着与时代相关的以及受自身限制的各种局限性。当我们用几十、几百乃至几千年之后的眼光看他们,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假设自己处在那个时代又能否做得更好。这样我们也许会感受更多,领悟更多,而不简单仅仅去愤慨,去指责,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并在碰到相似情形时能够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这应该就是以史为鉴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本理应让所有中国人看来都沉痛无比、义愤填膺的书。但我读的过程却似乎有些无动于衷,我感觉不到内心应有的那种激愤,也许,真正的悲痛就是这样子:一种深入骨髓的麻木。——甚至大部分时候,我只觉得滑稽,仿佛看到的只是卓别林的喜剧,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但生活往往比喜剧精彩——很多时候你甚至不知道到底是喜剧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在模仿喜剧,一旦相互映照起来,相对应的喜剧一方的脚本却总显得过于拙劣。看完这本书,

我终于发觉:中国毕竟不缺少喜剧;我们每个人也都在里面浑然不觉地扮演着各种千奇百怪的角色。就好像所有真正好的喜剧演员都是抑郁症患者(是因为需要太费力去讨好观众?或者是要费力夸张自己?),于是生活中那些嬉皮笑脸活着的看似超脱的中国人,在生活的这个大舞台上都是称职的好演员,因为我们其实都有抑郁的灵魂。

也许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下这本书,至少能够明晰进而铭记这段历史。因为确实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不再是独自成为世界的中心之国(所谓天下),而只是,一个即将踏入未知世界的无知者,就像一个被锁在笼子里太长时间的猛兽,有的是力气,但不知道怎么去用。当然,这一步,迟早是要跨出去的,后退的大门也已紧紧关闭——没什么,就这么朝前走吧!就像是不扑向悬崖的雄鹰,永远也学不会飞翔。生活在这个国度每个人,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我们当然也必须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正视自己以及别人的所长和所短,兼收并蓄,认清墨守成规和全盘西化对于前行是没有任何益处的。这正是作者在最后一章中将当时的日本与中国对照,显示出对待外界的截然不同态度时,我的另一感触。

天朝的崩溃,帝国的没落,就是响动着阵阵雷声的新时代的黎明。而在历史不断被研究和书写的过程中,书写者也在迈入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具体到这本书,就是重新评价这段历史的价值,重新审视乃至定位中国和世界——从前,最重要的当然是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体验新版博客

分享到:

上一篇: 年年年尾对年头 下一篇:学车记

更多相关推荐: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从历史的失败中站起来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摘要就170年前的中国而言要在鸦片战争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是无法改变也是注定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吸取当年清朝没有吸取教训的教训吸取历史的教训勇敢地站起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本文讨...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何为真正的历史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作者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主要探讨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作者搜罗考订了与该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料档案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

天朝的崩溃 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大清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到一九一二年宣统帝退位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历史见证了大清的康乾盛世也见证了清末的一败涂地国破家亡从汉人的角度出发南宋和明朝的灭亡是真正意义...

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还原历史的真相——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简简单单四个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词语。在这场发生在160余年前的战争中,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也由此开启了一个民族百余年的屈辱…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报告最近看了老师推荐的这本书深有启发其作者是茅海建19xx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报告14120xx6吴狄磊这本书我是在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老师的推荐下去阅读的它的作者是茅建海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东师范大...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如何看待林则徐与琦善的不同

如何看待林则徐与琦善的不同天朝的崩溃10保险黎兆倡10305050看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以后我对书中的琦善与林则徐的不同经历不同观点不同评价比较有较大的兴趣因此想在此读书笔记中梳理一下两人的异同之处首先我们来看看...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读了本书之后我感觉作者在以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来将近代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原来鸦片战争幕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许多我们耳熟能想的故事并不是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以前的历史课本上所塑造的人物如林则徐...

理性的历史——《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理性的历史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物流本四班翁炯泽初读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我是带着一种浅尝辄止的态度粗略地浏览了一遍而后又回过头细读了一遍目录不得不说茅老写这本书的时候绝不是像教科书式般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篇第一章茅老就...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鸦片战争我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这次在王老师的引荐下我读了朝的崩溃这本书了解到很多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受益匪浅天朝的崩溃又称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是北京大学茅...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有一次在网上寻找资料时不经意之间发现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好奇心使然我便稍微翻阅了一下然后就被它所吸引下边我就把天朝的崩溃读后的看法做一个总结作者在序言中探讨了琦善的卖国问题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并...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书感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