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国木建筑》读书报告

时间:2024.4.20

《不只中国木建筑》

——读书报告

初读赵广超先生的《不只中国木建筑》便被其内容所吸引,不禁再次拜读,自己对书的内容及思想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与体会。本读书报告是将书中的内容与思想加以总结,并加入我的看法,下面将分章节阐述。

一.寄情于木

《康熙字典》里“木”部的字有1413个,其中就有超过400多个是与建筑有关的。

“柱“、“梁”、“枋”、“檩”、“檐”、“栏”、“杆”、“抖”??

可见正是一个个的“木”组成了人们赖以生活的房屋。

古人住在木制的房子里,睡在木制的床上,吃在木制的桌子上,前方庭院里植树,房后还要植树,古人的生活离不开木材,抑或说古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利用比石材脆弱的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这固然是由于技术和环境条件所决定的,但在我看来“寄情于木”却是最重要的因素。毕竟技术原因随着时间的发展是可以解决的,但重情的中国人,却早已将自己托付于树木,所以他们无暇旁顾,独爱树木。

中国自古就有阴阳之说,石材属阴,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并不适于建造自己日常生活的房屋,而木材属阳,生生不息,便于建造“阳宅”。

“事事忌讳的中国人,却用同样的木材起罢陵殿起宫殿。不用说,楠木“保鲜”,自是上佳棺椁。树木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最后的归宿。

中国人在汉代开始用木头造出纸张,到了宋代用木头刻字排版,印刷在用 木头制成的纸张上,然后写下整个民族的历史。

中国人本就径将一生托乔木。”

二.天人合一

在中国,“神”与“人”所居住的空间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例如庙宇、道观同人的家一样有前堂后院,有亭台楼阁,有水榭花园。私人在家里设置暗室佛堂,其功效和庙宇完全一样。除一些名寺古刹(多居于深山中,讲求心境平和)外,身处闹市的庙宇除了供人参拜之外,甚至还兼具市场的功能。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建筑观念中并没有将天与人刻意得割裂开来,纵然是九九归一,人间至尊的皇帝其居住的空间也不见得会比一般人的大很多(如乾隆的三希堂),这点和西方的建筑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尺度,是按照人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的。同时在这种宜人的尺度内,中国人并没有将“非人”的因素孤立除去,反而是将其融合进来,形

成了一种人神共居,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这点无论是在四合院、在宫殿、还是在寺庙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神的空间,人的尺度,这便是中国建筑。”

三.斗拱

要谈中国建筑,必谈斗拱。

中国建筑的斗拱是既不属于屋顶又不属于柱式的独立的部分,前期其结构性大于装饰性,中期二者完美融合,而后期却又沦为徒具外形的装饰,甚至可以说斗拱的发展史,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现代人眼里难以解决的功能与美观的矛盾,中国人用斗拱给出了解答:这个世界上兼具功能与美观的东西并非没有,斗拱便是一例。

斗拱的的组合方式也非常简单,即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再置拱,如此往复,看似简单,却又千变万化。正是如此简单的组合方式,撑起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因此斗拱也成为了中国建筑最具创造力和代表性的部分。 斗拱的作用:

1.上承屋檐,使其达到最大挑檐深度,并将屋顶重量传递至柱;将地震等外力弱化,保护房屋不被破坏。

2.向内聚合承托天花藻井。

3.等级的象征。

4.美观,造型。

但是斗拱也有着它的无奈??

“造型艺术往往出现令人不愉快的发展:开始简朴概括,结果却变的繁杂琐碎;原属于结构的部分,最后却难免沦为徒具外形的装饰。斗拱仍旧是中国建筑最具创造力和代笔性的部分,但最终却无可奈何的走到了尽头。”

四.屋顶

记得有人说过“中国建筑就是屋顶的展览”,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但却也道出 了中国建筑给予人的直观印象。屋顶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占据着压倒性的位置,象征着“天”,一栋建筑的等级看其屋顶便可知晓,越高级的殿宇,屋顶也就越大,越隆重。

中国建筑的屋顶弯弯如鸟翅翻飞,美轮美奂,它寄托着古人对天空的向往。虽然现 在对其形式的产生原因尚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中国建筑中的地位与价值。除了在视觉效果上的作用,屋顶也将中国的儒家礼制表现的淋漓尽致。庑殿只有宫殿、陵寝或皇家御准才可应用,歇山则多为达官贵人所采用,而普通的老百姓就用悬山或硬山吧!

不管怎样都离不开一个“礼”字。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这种由两个人的相处态度,推广至群体乃至人与自然地秩序观,经过政治层

面的“洗礼”,变成了尊卑有别的强制性礼仪制度,并明显的反映在建筑的屋顶形制上。

五.屋身

如果说中国建筑的屋顶如鸟翅翻飞,那中国建筑的屋身则可以用“空灵”来形容。

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

屋檐与台基之间所形成的第一个面完全是空的。檐柱、额枋、雀替、斗拱等结构构件所形成的第二个面是虚的。内柱、门窗隔扇所形成的第三个面,虽然看起来是实的,但当其打开时,这个面也同样是虚的。

实际上这种立面的产生并非是刻意而为之,如屋檐出挑是为了保护木构件不受雨雪侵蚀,檐柱、斗拱等则是为了支撑屋顶,而门窗隔扇则是为了分隔内外空间。这种“非刻意”的设计,不仅满足了结构上的要求,而且也使得内外空间得以交融共通,并取得了良好的立面构成效果。我们相信这种立面处理方式的得来并不是出于一种偶然,因为中国传统的“以无作有”、“以虚当实”、“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竹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户觉春来”,或许只有这种“空灵”的处理方式才能够满足古人的这种渴望与大自然相接触的生活心态吧。

六.基础

古人推崇“天”、“地”、“人”的关系,在建筑中台基就对应着“地”,要想行得正,坐的端,基础就必须要稳固。

“九尺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如是说。除去台基防水,增加屋身的通风,使柱基稳固等结构上的作用外,它还有着精神层面的意义。

“台基稳然在建筑物之下,出自老子之口,名正言顺的象征着崇高道德的第一步。道德(台基)从地平线拱凸而起,经过通透的全身,然后以反翘的屋顶收结整个节奏。形成一套富有中国情调的”成德和合“之象。越高级的建筑,对比就越大;对比越大就越讲究这种“和合”的形态,让住在里面的人成就德行,实践和谐。按君子不重则不威。德高,台基自然厚重。”

我们相信台基在美学上的作用或价值已经超过了其实际功能,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它能一直延续下来而未罔加调整的原因吧。

说台基,话台基,最终还是离不开一个“礼”字。

七.空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

这便是老子对于空间的理解,他的这种理念与几千年后的现代建筑大师赖特不谋而合,即“真正的建筑并非在它的四堵墙而是存在于里面的空间,那个真正住用的空间。”

老子如是说,中国人几千年来也是如是做的。“墙壁”在中国建筑单体中,兼有隔断与连结的作用,当门扇闭合,就形成了一个私密的空间,而将门扇打开,则内部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与自然相融合。

中国建筑的空间是内聚型的,即从内往外观看的,所以大多数的中国建筑在最外围仅仅是一堵平淡而朴素的的墙而已,然而朴素之内,却最是引人入胜。或是满庭芬芳,写尽春花秋月;或是庭院深深,诉尽喜怒哀乐;或是光影斑斑,演尽时空变迁??

好一个流动的空间,好一座精彩的院落。

八.院落

“(中国)建筑的原始面目,由民居至宫殿,均由若干单座独立的建筑物组合而成,在离散的平面分布情况底下,每一单元,其实只是整座建筑的一部分,犹如一个房间之于一幢大厦一样。”

——梁思成

正如梁思成所言,中国人很少将单体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而是着重对院落空间序列的组织。将一般普通人住的庭院扩大便是一座宫殿,将宫殿扩大便是一座城邑。

这种院落的组织方式,延续了几千年而未加惘动,其实用性自然不在话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将整套中国人的伦理观念现实化。主屋排列在中轴线上,象征着地位的尊贵与无可取代,左右次第将整个家族的血缘亲和,尊卑秩序依次展开。

中国水墨画的最高境界便是用笔触在宣纸上表现没有笔触的空白部分,而庭院不正是用房屋围合出来,但却没有房屋的“空白”吗?在这片“空白”里,有欢声笑语,有满庭芬芳,虽然也会有痛苦和不悦,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用房屋围合起来的便是庭院,而在庭院中点缀房屋则是园林。

九.园林

“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实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缚束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如果说中国的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即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地形制。那么园林则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本来的一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

除此之外,中国建筑与文学和绘画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

而发展,常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意境和情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园林故事,中国园林最大的特色并不在于源远流长而是在于文人与园林结下的不解之缘。

凿石引泉,编竹为篱,画家、诗人、思想家、政府高官以至帝王都介入工匠建设,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本色。”

像苏东坡,王羲之等文人,将自己的文人情怀注入中国建筑当中,使得中国建筑蕴含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或许正是中国建筑的精髓所在。

十.风水

风水学说其实只是中国建筑环境观的一个分支而已,它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建筑,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其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风水学说,它蕴含有大自然的美学原理,有人类对于环境科学的思维和认识,其间隐藏着古代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但是在明清以来,普罗大众多有曲解风水的意思,这与社会舆论的误导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吸取风水学说中的对现代有益的部分,剔除其中的迷信和不科学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赵广超先生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点来阐述中国建筑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并透漏出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深地自豪感与认同感,这或许是中国建筑师所普遍缺乏的东西,虽然书中有部分内容作者的观点过于感性而缺乏理性的思考,但却也不失为理解中国建筑的一种方式。《不只中国木建筑》使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中国建筑文化,受益颇多。


第二篇:建筑 读书报告


     

 11 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考试时间            2012.01.02          

      学生姓名             王海艳            

学生学号             ZS11030035        

      所在院系             力建              

      任课教师            常江老师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报告

                          规划   ZS11030035     王海艳

主编:

周国艳  现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于  立  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MBA学院院长,现任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

特邀指导:

张京祥   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注册规划师。

本书背景   鉴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理论方面的教材十分缺乏的现实,为写一本比较全面的城市规划理论教材,内容新颖并具有系统性,本书特邀张京祥教授作为指导老师,由厦门大学马武定教授审定。希望写出一本书,能为从事城市规划教学、科研、设计等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学生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分析性地汲取其经验提供了一个基本全面覆盖而又通俗易懂的读本,同时也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材。

本书主要阐述的西方城市规划的概念,对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和产生过程详细的介绍,接着对早期规划理论思潮做了详尽的叙述,三章介绍西方二战后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演进过程,四章比较全面的概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并以荷兰,英国,美国为代表介绍了规划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要点。随后以分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过程为基础,解释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关于城市规划本质、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规划师角色等方面在认识上的演变的提升;从制度分析的新维度,论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为科学评价和认识城市规划实施成效提供了重要借鉴。以下是我对本书内容的提炼和个人思考。

1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从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背景,工业革命为技术背景,启蒙运动为思想文化背景,描述近现代西方城市和社会的各问题和状况,为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理论的雏形逐渐形成。丛生的城市问题为城市规划的产生提供了社会需求,透光石工业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征,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是有计划的,由于生产的分工,整个争产过程需要协调,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计划和管理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机器化大生产为城市规划也奠定了基础。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卫生恶化,结构与布局失调,城市开发土地与使用措施,城市阻塞严重,交通失调,城市品质美学失态等城市问题状况下,开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早起发展,包括英国伦敦二次改建,法国巴黎三次大改造以及美国城市建设和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与“公司城”建设。西方规划史本身立足于解决城市问题,并随着市民对城市的需求,越来越注意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解决物质的城市,要从空间,时间以及人际间的关系来探索城市发展的肌理,目前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是,规划需要解决最大限度的便捷功能,功能分区和布局的合理性,城市交通最大通畅性,城市空间与环境美学,合适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式中各功能区域的设计等。同时,城市规划理论目前有两个取向,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分散思想和以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为代表的城市集中思想。

2 早期理论思潮

(1)   霍华德田园城市构想,包含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每个田园城市人口控制在2-3万人,工厂企业建在城市边缘,城市四周由农用地围绕,这样保证城市居民接近自然,避免大城市现有的弊病。

(2)   带形城市:索里亚.玛塔提出“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城市不再是分散的一个一个点,而是由铁路和公路干道串联在一起、连绵不断地城市带。

(3)   工业城市:中心为公共活动区,两边为居住区,工业区设在城市东南面,位于河流河口处,下面是河流主干道,便于运输,大坝上是发电站,火车站在工业区附近,所有区域由绿化带分隔开,又由铁路连接起来。

(4)   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立足于城市美学,从外部处理问题,让人民对旧城重新产生兴趣,西谛通过对新旧城市的比较提出了一种调整方法,填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启发了一系列超越理论本身的探索,即从可见的事实入手,探寻不可见的原因。

(5)   格斯迪的区域规划理论,

(6)   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立足于道路交通的组织方式的改善来舒缓交通压力,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另外对城市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并注意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为城市规划理论提供了许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建议。

以上诸思想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脱离了理想城市平面的研究,立足于城市问题的解决 2)不同角度的研究体现了不同的研究立场 3)是未来理论发展的基础与源头

小结:

(1)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三个特点:宏观、中观和微观

   宏观:城市不是孤立的,城市应承担区域发展的责任,其功能定位与性质应从区域和自身条件进行研究;

   中观:城市交通与居住环境的恶化,是由于人口与产业过度集中造成,应优化配置,进行合理而有机的疏散。

   微观: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各类型空间应体现健康、公平和人性化要求。

(2)区位论是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定位的理论基础,使城市布局研究从个别功能的安排转向地域综合设计;

(3)注重经济能量的发挥,以规划手段促进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4)不断吸收其他科学的成就,多学科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

3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u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功能主义规划思想 :《雅典宪章》核心是提出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是一种点心的物质空间规划思想,认为城市规划就是未来城市终极蓝图,认为城市被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类型。

城市分散主义:希望通过疏散大城市的发展压力来有效地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莱特“光亩城市”是分散理论的代表。赖特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在汽车、电力时代,没有必要把一切活动都集中在城市,主张分散布局,每户1英亩土地,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实质是呼吁回归自然式的乡村生活。

城市集中主义:柯布西耶主张通过城市内部的改造,包括大城市内部空间的急集聚方式与功能的改造,使城市适用未来发展的需要。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思想主张城市应集中发展,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所引起的城市问题可通过建高层建筑和高效交通系统等技术手段来解决,在高层建筑之间保持较大比例的空旷地。他强调阳光、空间和绿地。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1918年提出,旨在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与其结构布局关系的理论。他提出,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交通拥挤对城市的影响与血液不畅对人体的影响相似。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区域,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联系城市各区域,把已形成的大城市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使之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点”,彼此之间用绿化带隔离。同时进一步完善功能与配套,逐步向城外新区疏解城市人口,变无秩序的集中为有秩序的分散。

城市分散思想和集中思想分别根植于不用的思想基础,城市分散产生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构建起体系,更多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共福利的关注。城市集中思想则从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出发,以工程技术的视角关注物质内容,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完成社会结构的重担。现代城市规划脱胎与现代建筑运动。早起发展的主流思想史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物质空间要素的设置于安排成为规划的核心内容。分散和集中成为人们对解决问题的来了两种物质空间的规划的思考趋向。社会文化、经济制度、公共参与等重要因素尚未成为规划的重要内容。

u  二战后至1960年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西方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主义思潮与“实用主义哲学”思潮成为主流,同时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大城市的急剧集聚失去接踵而来,随后“适度分散”已经成为共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特大城市的功能与空间重组提供基础。20世纪初的系统规划理论和60年代的过程规划理论是对立反映实质性规划理论和程序性规划理论的是当今规划理论与时间的重要组成。

区域规划理论:萌芽于田园城市,奠基于格迪斯和芒福德的理论,50年代后在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共同推动下,产生了一些诸如增长极核理论,空间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前苏联地域生产增合体理论。

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恩温的卫星城模式是田园城市分散主义的延伸与发展,第一代新城哈罗新城,第二代新城代表坎伯诺尔德,第三代新城中米尔顿凯恩斯提出反磁力吸引体系,企图在该区域范围进行全面的经济和社会规划。

二战后思想与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对理性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批判的继承与发展,二战后的社会文化思潮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规划领域的渗入研究一方面促使系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60年代之后的城市规划理论的百花齐放。

u  1970至今的城市规划思想

70年代西方规划理念开始转变,并分为几大理论流派,80年代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规划思潮,以及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后现代思潮等,80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理论和交流规划理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快速成长,“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全球化生产,国际新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的产生,这些都在改变着城市体系,城市的规划思想和规划理念。90以后城市规划理论的新进展是政体(政府,企业,社会力)理论,反对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主张,认为政治与经济是相互关系。

规则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逐渐向新的规则模式转变,企业积极努力地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出以应对面临的收益率危机,而跨国公司得以大力发展并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合作规划理论,由healey,在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汲取交流规划理论和“政体理论”的精华基础提出来的,提倡由多个主题更年共同参与规划,多个主体协同一致,并允许各方根据自己的规划目标产生局部规划。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规划思想: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为了缓解城市蔓延和无序发展,节约用地和资源,降低能耗,提倡城市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城市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生存。

可持续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的发展,使人与环境越来越疏远。生态灾难的严重促使人类警醒:未来我们将走向何方?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从18、19世纪开始,欧美国家相继兴起 “都市美化运动”( City Beautiful Movement后来演变为“健康城市运动”)。如18世纪末兴起的英国公园运动,19世纪美国以纽约中央公园等公共绿地建设为代表所形成的城市美化运动,期间有过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的伦敦改建规划、奥斯曼( G. F. Haussman)的巴黎改建实践、霍华德( E. Howard ) 的“田园城市理论”等,均反映了对城市以及人类未来的担忧。表现出“回归自然”的取向,也使现代城市规划与空间景观设计有了艺术传统。

4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概述

u  控制性规划,以欧洲大陆为代表,体系要求编制国家的规划标准与规范,制定国家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上而下、不同层次的规划。最大的特点是决策的规划性。

u  指导性规划,指导性规划一般是根据判断法和以往的案例作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基础这种类型的规划不具体没有详细的规划图,仅仅提供一份发展的示意表现图。这种类型的规划不具体说明控制性的内容,仅仅阐述发展的政策和目标,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留给规划的控制管理来决定。此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灵活性,但相应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控制性规划以荷兰规划体系为代表,其特点是政府机构不直接参与商业开发和建设而是通过城市政府的法定规划。在全球一体化的局面下,荷兰规划体系面对发展的不确定性,规定了比较灵活的条款。指导性规划的代表英国规划体系,其特点是比较傲灵活,实行政策制定、规划许可申请的开发谈判和规划督察裁决相结合的方法。英国与荷兰的规划体系根本的不同点是起源于法律体系的不同。不同的法律体系影响形成不同的规划体系,不同的法律程序和执行方式造成人的行为不同。

u  美国规划体系以1900-1920年间美国各州自发的进行的总体规划而后分区规划为雏形,30年代后联邦政府介入州和地方规划,并开始资助地方和州开展规划工作,60年代后,针对城市出现的问题,开始加入法律措施和规范,以改进这两个规划法案。美国的规划法体系是联邦政体下的产物。其中以州为框架的规划法体系,自下而上的规划理念,三劝分立的施政纲领,公开听证的准司法程序,以经济机制为主导的规划调控原则,以强大的法庭系统做支撑的规划监督体系,均使得美国的规划法规在立法和实施上能够较好地均衡各方利益,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创造性,并且能不断自我纠正和完善。其中一部分经验和手段对我国城市规划法规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美国城乡规划体系的特点,显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府体制的构架上,城市规划基本上是由州和自治市来负责,不构成国家规划的概念;二是国家不具有统一的城市规划法规,各个州的规划行政运作体系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州之内的各个自治市也各不相同。

5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启示以及对学习理论的思考

启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物质规划”问题,60年代以后,关注焦点转移并逐步深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的关系上来,直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额理念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规划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对于城市实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被认为是一种事体空间的设计活动,主要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制定“蓝图”;60年代到70年代理性的规划理论和规则理论强调了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70年代至今规划理论主要围绕城市规划的实质问题和城市规划实施成效问题进行讨论。

一下是对学习的思考

u  思想(理论)有用吗?

Max Webber:“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不是思想,而是物质利益和理想利益”但“由思想所创造的世界观念经常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利益火车所推动的行动轨道”。

爱因斯坦:“理论决定着我们所能观察的问题”。

科学哲学家指出:“许多所谓的事实都是‘渗透着理论的’事实,它们的呈现方式、乃至它们的真正含义,都依赖于理论解释。

u  思想史概论

R.G.Collingwood把思想史看做唯一的历史。

 H.G.Wells认为:“全部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思想史”。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出,思想史就是“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

u  为什么学习城市规划思想史

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发展演变的脉络,是理解现在的钥匙。任何学科中的理论都是对该领域中普遍规律的反映,并且采取理论的形式来把握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普遍规律性。理论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理论所揭示的现象以及其结果,更在于揭示这些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把握的是理论考虑问题的方式及其内在的思维方式。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对于各个不同时期或阶段的主要思潮和论点作出了简要的论述。同时,对于现代西方的主要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规划理论类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和评论。最后,通过概要地分析城市规划理沦演变过程,揭示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于城市规划的本质性认识方面的提升和发展的基本路径,也从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的角度,重点剖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提供了科学评价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新思维。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我对西方规划史的理解更加深刻,系统,也学会从特殊的视野来品读规划史,并为自己以后的规划学习作用。

更多相关推荐:
建筑读书报告

详详细细xxxxxxx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读书报告读伟大的建筑革命这本书分三章一建筑革命的前夜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二理性的宣言现代建筑三情感的呼唤当代建筑对于建筑革命的前夜这一时期对世界都有影响的是英国和...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读书报告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彭一刚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容摘要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节能建筑读书报告

节能建筑读书报告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做出的战略决策为我国今后社会的发展模式提出的科学规划能源的节约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的能耗大约为全社会商品能耗的三分之一是我国能源节约潜力最大的领域是整个节...

《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书报告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国外著名建筑理论译丛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赛维编著席云平王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容摘要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史教授布鲁诺赛维的名著之一全书共分两部分在第一部分...

建筑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抗菌纳米净化材料的研究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净化材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通过对传统过滤材料添加抗微生物制剂制造出不但能够过滤细菌而且具有抗茵效果的新型抗菌净化材料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过滤材料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

《建筑设计》读书报告

建筑设计读书报告学校辽宁工业大学系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课题名称建筑设计原理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班级环艺091姓名王兴盛指导教师田波本文仅供参考请同学独立完成建筑设计读书报告一书名建筑设计刘春香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浅议绿色建筑》读书报告

浅议绿色建筑读书报告近期我读了一篇名为浅议绿色建筑的论文现就这篇论文作如下的读书报告1此论文的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的现状结合实践活动...

建筑环境学读书报告

建筑环境与人类发展凌孙龙摘要文章通过对建筑环境概念的解释引入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接着介绍了现代人与建筑的关系然后引出现代人对建筑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和能耗问题最后讲述作者自身的观点看法关键词建筑环境环境中国古代...

《广义建筑学》_读书报告

广义建筑学读书报告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手法的发扬和继承摘要本文从广义建筑学中提出的文化趋同特色增辉的这种提法入手谈了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手法的发扬和继承的问题和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责任问题关键词...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

《生态建筑》读书报告

生态建筑读书报告戴雯20xx04110201建筑082班我看的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

地基处理读书报告

地基处理新技术读书报告1地基处理的概述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条件不好或软弱地基这样的地基不能满足结构物的要求需要经过人工加固处理处理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软弱地基是指由软土淤泥及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松...

建筑读书报告(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