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读书报告

时间:2024.3.31

     

 11 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考试时间            2012.01.02          

      学生姓名             王海艳            

学生学号             ZS11030035        

      所在院系             力建              

      任课教师            常江老师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报告

                          规划   ZS11030035     王海艳

主编:

周国艳  现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于  立  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MBA学院院长,现任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

特邀指导:

张京祥   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注册规划师。

本书背景   鉴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理论方面的教材十分缺乏的现实,为写一本比较全面的城市规划理论教材,内容新颖并具有系统性,本书特邀张京祥教授作为指导老师,由厦门大学马武定教授审定。希望写出一本书,能为从事城市规划教学、科研、设计等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学生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分析性地汲取其经验提供了一个基本全面覆盖而又通俗易懂的读本,同时也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材。

本书主要阐述的西方城市规划的概念,对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和产生过程详细的介绍,接着对早期规划理论思潮做了详尽的叙述,三章介绍西方二战后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演进过程,四章比较全面的概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并以荷兰,英国,美国为代表介绍了规划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要点。随后以分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过程为基础,解释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关于城市规划本质、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规划师角色等方面在认识上的演变的提升;从制度分析的新维度,论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为科学评价和认识城市规划实施成效提供了重要借鉴。以下是我对本书内容的提炼和个人思考。

1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从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背景,工业革命为技术背景,启蒙运动为思想文化背景,描述近现代西方城市和社会的各问题和状况,为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理论的雏形逐渐形成。丛生的城市问题为城市规划的产生提供了社会需求,透光石工业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征,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是有计划的,由于生产的分工,整个争产过程需要协调,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计划和管理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机器化大生产为城市规划也奠定了基础。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卫生恶化,结构与布局失调,城市开发土地与使用措施,城市阻塞严重,交通失调,城市品质美学失态等城市问题状况下,开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早起发展,包括英国伦敦二次改建,法国巴黎三次大改造以及美国城市建设和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与“公司城”建设。西方规划史本身立足于解决城市问题,并随着市民对城市的需求,越来越注意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解决物质的城市,要从空间,时间以及人际间的关系来探索城市发展的肌理,目前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是,规划需要解决最大限度的便捷功能,功能分区和布局的合理性,城市交通最大通畅性,城市空间与环境美学,合适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式中各功能区域的设计等。同时,城市规划理论目前有两个取向,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分散思想和以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为代表的城市集中思想。

2 早期理论思潮

(1)   霍华德田园城市构想,包含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每个田园城市人口控制在2-3万人,工厂企业建在城市边缘,城市四周由农用地围绕,这样保证城市居民接近自然,避免大城市现有的弊病。

(2)   带形城市:索里亚.玛塔提出“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城市不再是分散的一个一个点,而是由铁路和公路干道串联在一起、连绵不断地城市带。

(3)   工业城市:中心为公共活动区,两边为居住区,工业区设在城市东南面,位于河流河口处,下面是河流主干道,便于运输,大坝上是发电站,火车站在工业区附近,所有区域由绿化带分隔开,又由铁路连接起来。

(4)   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立足于城市美学,从外部处理问题,让人民对旧城重新产生兴趣,西谛通过对新旧城市的比较提出了一种调整方法,填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启发了一系列超越理论本身的探索,即从可见的事实入手,探寻不可见的原因。

(5)   格斯迪的区域规划理论,

(6)   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立足于道路交通的组织方式的改善来舒缓交通压力,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另外对城市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并注意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为城市规划理论提供了许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建议。

以上诸思想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脱离了理想城市平面的研究,立足于城市问题的解决 2)不同角度的研究体现了不同的研究立场 3)是未来理论发展的基础与源头

小结:

(1)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三个特点:宏观、中观和微观

   宏观:城市不是孤立的,城市应承担区域发展的责任,其功能定位与性质应从区域和自身条件进行研究;

   中观:城市交通与居住环境的恶化,是由于人口与产业过度集中造成,应优化配置,进行合理而有机的疏散。

   微观: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各类型空间应体现健康、公平和人性化要求。

(2)区位论是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定位的理论基础,使城市布局研究从个别功能的安排转向地域综合设计;

(3)注重经济能量的发挥,以规划手段促进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4)不断吸收其他科学的成就,多学科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

3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u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功能主义规划思想 :《雅典宪章》核心是提出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是一种点心的物质空间规划思想,认为城市规划就是未来城市终极蓝图,认为城市被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类型。

城市分散主义:希望通过疏散大城市的发展压力来有效地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莱特“光亩城市”是分散理论的代表。赖特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在汽车、电力时代,没有必要把一切活动都集中在城市,主张分散布局,每户1英亩土地,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实质是呼吁回归自然式的乡村生活。

城市集中主义:柯布西耶主张通过城市内部的改造,包括大城市内部空间的急集聚方式与功能的改造,使城市适用未来发展的需要。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思想主张城市应集中发展,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所引起的城市问题可通过建高层建筑和高效交通系统等技术手段来解决,在高层建筑之间保持较大比例的空旷地。他强调阳光、空间和绿地。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1918年提出,旨在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与其结构布局关系的理论。他提出,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交通拥挤对城市的影响与血液不畅对人体的影响相似。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区域,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联系城市各区域,把已形成的大城市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使之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点”,彼此之间用绿化带隔离。同时进一步完善功能与配套,逐步向城外新区疏解城市人口,变无秩序的集中为有秩序的分散。

城市分散思想和集中思想分别根植于不用的思想基础,城市分散产生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构建起体系,更多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共福利的关注。城市集中思想则从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出发,以工程技术的视角关注物质内容,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完成社会结构的重担。现代城市规划脱胎与现代建筑运动。早起发展的主流思想史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物质空间要素的设置于安排成为规划的核心内容。分散和集中成为人们对解决问题的来了两种物质空间的规划的思考趋向。社会文化、经济制度、公共参与等重要因素尚未成为规划的重要内容。

u  二战后至1960年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西方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主义思潮与“实用主义哲学”思潮成为主流,同时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大城市的急剧集聚失去接踵而来,随后“适度分散”已经成为共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特大城市的功能与空间重组提供基础。20世纪初的系统规划理论和60年代的过程规划理论是对立反映实质性规划理论和程序性规划理论的是当今规划理论与时间的重要组成。

区域规划理论:萌芽于田园城市,奠基于格迪斯和芒福德的理论,50年代后在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共同推动下,产生了一些诸如增长极核理论,空间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前苏联地域生产增合体理论。

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恩温的卫星城模式是田园城市分散主义的延伸与发展,第一代新城哈罗新城,第二代新城代表坎伯诺尔德,第三代新城中米尔顿凯恩斯提出反磁力吸引体系,企图在该区域范围进行全面的经济和社会规划。

二战后思想与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对理性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批判的继承与发展,二战后的社会文化思潮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规划领域的渗入研究一方面促使系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60年代之后的城市规划理论的百花齐放。

u  1970至今的城市规划思想

70年代西方规划理念开始转变,并分为几大理论流派,80年代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规划思潮,以及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后现代思潮等,80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理论和交流规划理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快速成长,“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全球化生产,国际新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的产生,这些都在改变着城市体系,城市的规划思想和规划理念。90以后城市规划理论的新进展是政体(政府,企业,社会力)理论,反对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主张,认为政治与经济是相互关系。

规则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逐渐向新的规则模式转变,企业积极努力地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出以应对面临的收益率危机,而跨国公司得以大力发展并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合作规划理论,由healey,在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汲取交流规划理论和“政体理论”的精华基础提出来的,提倡由多个主题更年共同参与规划,多个主体协同一致,并允许各方根据自己的规划目标产生局部规划。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规划思想: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为了缓解城市蔓延和无序发展,节约用地和资源,降低能耗,提倡城市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城市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生存。

可持续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的发展,使人与环境越来越疏远。生态灾难的严重促使人类警醒:未来我们将走向何方?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从18、19世纪开始,欧美国家相继兴起 “都市美化运动”( City Beautiful Movement后来演变为“健康城市运动”)。如18世纪末兴起的英国公园运动,19世纪美国以纽约中央公园等公共绿地建设为代表所形成的城市美化运动,期间有过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的伦敦改建规划、奥斯曼( G. F. Haussman)的巴黎改建实践、霍华德( E. Howard ) 的“田园城市理论”等,均反映了对城市以及人类未来的担忧。表现出“回归自然”的取向,也使现代城市规划与空间景观设计有了艺术传统。

4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概述

u  控制性规划,以欧洲大陆为代表,体系要求编制国家的规划标准与规范,制定国家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上而下、不同层次的规划。最大的特点是决策的规划性。

u  指导性规划,指导性规划一般是根据判断法和以往的案例作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基础这种类型的规划不具体没有详细的规划图,仅仅提供一份发展的示意表现图。这种类型的规划不具体说明控制性的内容,仅仅阐述发展的政策和目标,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留给规划的控制管理来决定。此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灵活性,但相应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控制性规划以荷兰规划体系为代表,其特点是政府机构不直接参与商业开发和建设而是通过城市政府的法定规划。在全球一体化的局面下,荷兰规划体系面对发展的不确定性,规定了比较灵活的条款。指导性规划的代表英国规划体系,其特点是比较傲灵活,实行政策制定、规划许可申请的开发谈判和规划督察裁决相结合的方法。英国与荷兰的规划体系根本的不同点是起源于法律体系的不同。不同的法律体系影响形成不同的规划体系,不同的法律程序和执行方式造成人的行为不同。

u  美国规划体系以1900-1920年间美国各州自发的进行的总体规划而后分区规划为雏形,30年代后联邦政府介入州和地方规划,并开始资助地方和州开展规划工作,60年代后,针对城市出现的问题,开始加入法律措施和规范,以改进这两个规划法案。美国的规划法体系是联邦政体下的产物。其中以州为框架的规划法体系,自下而上的规划理念,三劝分立的施政纲领,公开听证的准司法程序,以经济机制为主导的规划调控原则,以强大的法庭系统做支撑的规划监督体系,均使得美国的规划法规在立法和实施上能够较好地均衡各方利益,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创造性,并且能不断自我纠正和完善。其中一部分经验和手段对我国城市规划法规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美国城乡规划体系的特点,显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府体制的构架上,城市规划基本上是由州和自治市来负责,不构成国家规划的概念;二是国家不具有统一的城市规划法规,各个州的规划行政运作体系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州之内的各个自治市也各不相同。

5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启示以及对学习理论的思考

启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物质规划”问题,60年代以后,关注焦点转移并逐步深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的关系上来,直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额理念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规划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对于城市实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被认为是一种事体空间的设计活动,主要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制定“蓝图”;60年代到70年代理性的规划理论和规则理论强调了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70年代至今规划理论主要围绕城市规划的实质问题和城市规划实施成效问题进行讨论。

一下是对学习的思考

u  思想(理论)有用吗?

Max Webber:“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不是思想,而是物质利益和理想利益”但“由思想所创造的世界观念经常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利益火车所推动的行动轨道”。

爱因斯坦:“理论决定着我们所能观察的问题”。

科学哲学家指出:“许多所谓的事实都是‘渗透着理论的’事实,它们的呈现方式、乃至它们的真正含义,都依赖于理论解释。

u  思想史概论

R.G.Collingwood把思想史看做唯一的历史。

 H.G.Wells认为:“全部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思想史”。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出,思想史就是“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

u  为什么学习城市规划思想史

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发展演变的脉络,是理解现在的钥匙。任何学科中的理论都是对该领域中普遍规律的反映,并且采取理论的形式来把握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普遍规律性。理论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理论所揭示的现象以及其结果,更在于揭示这些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把握的是理论考虑问题的方式及其内在的思维方式。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对于各个不同时期或阶段的主要思潮和论点作出了简要的论述。同时,对于现代西方的主要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规划理论类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和评论。最后,通过概要地分析城市规划理沦演变过程,揭示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于城市规划的本质性认识方面的提升和发展的基本路径,也从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的角度,重点剖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提供了科学评价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新思维。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我对西方规划史的理解更加深刻,系统,也学会从特殊的视野来品读规划史,并为自己以后的规划学习作用。


第二篇:《生态建筑》读书报告


《生态建筑》读书报告

(戴雯 200804110201 建筑082班)

   我看的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

    也提出了生态建筑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一种称为“非整体性的生态建筑”。

    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片面地强调生态或生态技术。许多生态建筑只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技术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共生性。这样的做法不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建筑与文化的共生

    任何建筑都是文化的缩影,它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生态建筑必须关注文化因素。

b、建筑与美学的互渗

建筑体现某种美学倾向,它要关注人文和美学因素,营造、重构审美感受,从而取得令人愉悦的美学张力。

c、建筑与艺术的同构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寄居地,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样态丰富的形式美,所以生态建筑不能只考虑生态功能,应该强化艺术想象力。

    (1)(2)(3)

新疆龟兹宾馆(图1)   

    建筑师在空间和平面总体布局上吸取当地民居特色,把院落式和中亚一带生土建筑“细胞繁殖式”的高密度布置方式相结合,使建筑处于大小庭园之中,有效地解决了采光、通风、降温的特殊要求。为了加强通风,吸取了维吾尔建筑“阿斯旺”的通风天窗的做法,成功地把地方民居的构造方式、造型特色与现代功能、形式融合在一起。建筑外形、细部、色彩等方面力图把石窟特色和当地的维吾尔特色融合在情理之中,把洞窟和拱券结合在一起。

    这个设计运用的是低技术,但表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符合维吾尔族的文化。

苏格兰阿伯丁史前中心(图2)

这是一座融入阿伯丁美丽古朴的自然景观,揭示其远古历史的掩土建筑,由爱德华?库里南事务所设计。整个建筑设计在圆锥形的土层下,绿色的圆锥简洁典雅、厚重的土层所具有的隔热保温性能和一定的保湿功能降低了展馆内的日湿差和季湿差,营造出稳定的微气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保湿性能增加。覆盖圆锥表面的绿草坪遮挡了大部分辐射热,减少了土表面所吸收的热量,环绕其周的隔热板宽4m,厚100m,防水耐磨,呈裙摆状掩映在绿草丛中,阻隔地板和地下墙体向地面散热。裙摆下的地面组建吸热,成为储热库,可以使展馆在最寒冷的季节也不采用空调,主要依靠透过玻璃幕墙的太阳能采暖。玻璃外墙装有自动遮阳系统,避免了强光和过热,最炎热的季节,玻璃墙开,室内凉爽。

这个设计既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又与灿烂的古代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减少了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展示了自然力、人与自然共存的历史。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亮点就是,它除了技术之外,做到了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与环境的融合。

芝贝欧文化中心(图3)

    伦佐?皮亚诺为西南太平洋岛国新喀里多尼亚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皮亚诺设计的这个文化中心很好地诠释了卡纳克(Kanaks)的美拉尼西亚文化。建筑对海的景观有很好的反应,建筑外形似张开的船帆,海中的倒影在波浪中又似翩翩起舞。

在努美阿文化中,皮亚诺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一条与半岛地形相应微弧的线性道路如移动的杼梭编织着一侧高低大小全不相同的方形公共空间,这些直线形周边与弧形道路交织在一起,其间错落有致,院落出现,继而庭院也随着植物、阳光的渗入而产生。建筑在都市中丧失的家院、家园逐一得到复苏。在道路的另一侧,一群被称为“棚屋”的圆形盒体簇拥并朝向道路开放。它们各自独立,却以微差的聚散间距被建筑师划分为3、3、4的三组“村落”,分别容纳着:画廊展馆、图书馆、多媒体中心、青年中心、学校资源等空间。与其说它们像是三簇“村落”,倒毋宁说是沿着路径展开的圣龛。它们像是将罗马万神庙展开后的描述:在展开中,向心的纪念性空间变成发散性的漫步通道,祈祷的静默化为朝圣路径的欢愉。原先在万神庙的厚厚墙壁间作为结构剩余的一个个圣龛,挣脱束缚,欣欣然拥列干路径一侧,并被漫不经心地编织成希腊雅典卫城般的岛屿景观。
    这些高耸、独处、继而簇拥的圆形盒体成功地释放出长久以来在建筑中被抑制的象征性。它们巨大的尺度、独立的存在足以区别万神庙集中式纪念性建筑而成为芝贝欧的个人纪念性碑林;它们簇拥的空间构成也可以成为格纳格的村落文化的新象征。

2、片面重视艺术性与美学特征。这种与上一种正好相反。

   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城市环境休戚相关,单纯追求艺术性与美学特征不符合它的使用目的,所以它不应该片面重视艺术和美学体现。

   生态技术是生态建筑的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对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利用

   b、建筑节能技术

   c、新型材料

(4)                                                           (5)

伦敦市政厅

该建筑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塔桥旁边,十层。它的大会议厅外表面的透明玻璃使市民可以看到室内办公场景,体现了办公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性;从整体形状来看,不规则的球体体现了一种流动感,从而更加接近有机形体。它表现的是现代技术的力量和技术美学的取向(图4)。这个变形的球体并非随意捏造,而是体现了诺曼·福斯特的生态思想:建筑向阳面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一优美的弧面从而使暴露在太阳下的面减少到最小,而这弧面的曲率也是通过太阳光线的分析求得;出挑形成的阴影也加速了空气的流通,改善了通风条件;整个建筑的制冷系统采用地下冷水系统,因此不需附加的冷源热源,比常规空调系统节省了75%的能耗(图5)。

这是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作品,从最后成果上看它的造型的确很有艺术感,很吸引人,但由以上的技术的处理可以看出这种奇特的外观并非出自建筑师的标新立异,而是经过精确计算可以获得最佳节能效果的形态。

芝贝欧文化中心

    这个设计也体现了生态技术的重要。这是一个将地域技术与高技术结合的设计。传统的地方材料与建造工艺具有节约能源、省时省材的优点,但是与多种多样的现代材料和现代化施工手段相比,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因而处于被淘汰的境况。只有改进传统地域技术,使之与当代高新技术相结合,才能使传统技术获得再生。而这个设计成功地将地域性技术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创造了新的地域性生态建筑和全新的建筑形态。

首先,皮亚诺从当地的文化和建筑物的性质人手。经过长时间学习,他找到了灵——当地有棱纹的棚屋结构中的薄曲线木材,它们在屋顶端集合在一起并且支撑棚屋结构。在皮亚诺的设计中重新诠释了这一建筑形式,不锈钢的水平管子和有斜纹对角线的木杆在结构上被精细地结合起来。这种结构体系不仅是由于形式的需要,还综合考虑了抵抗飓风和地震的需要。

    皮亚诺所吸取的最主要的民间技术就是肋架的构成方式:在当地建造语汇中,棚屋结构的主要肋架是由棕榈树苗所承担并被编织牢固。皮亚诺在更大规模上转引了这些技术:棕榈树苗被胶合层板与镀锌钢材所置换,形成更为坚固并微弧的桶状肋骨;横向联系构件可能源自于对棕榈树扇状分布的叶脉的启示,它们以水平方式牢牢地锚固在肋骨之间,以取代民间的编织或绑结的技术;为了增加建筑的抗风抗振力,沿对角线方向还设有不锈钢杆件。
    总之,生态建筑应该在研究人文科学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探讨艺术的同时,注重技术的应用;在从形态学观点探讨建筑造型美的同时,也从生态学角度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学、文化学、哲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交融为和谐整体,这才符合生态建筑的本义与真谛。

更多相关推荐:
建筑读书报告

详详细细xxxxxxx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读书报告读伟大的建筑革命这本书分三章一建筑革命的前夜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二理性的宣言现代建筑三情感的呼唤当代建筑对于建筑革命的前夜这一时期对世界都有影响的是英国和...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读书报告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彭一刚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容摘要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节能建筑读书报告

节能建筑读书报告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做出的战略决策为我国今后社会的发展模式提出的科学规划能源的节约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的能耗大约为全社会商品能耗的三分之一是我国能源节约潜力最大的领域是整个节...

《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书报告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国外著名建筑理论译丛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赛维编著席云平王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容摘要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史教授布鲁诺赛维的名著之一全书共分两部分在第一部分...

建筑功能材料读书报告

抗菌纳米净化材料的研究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净化材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通过对传统过滤材料添加抗微生物制剂制造出不但能够过滤细菌而且具有抗茵效果的新型抗菌净化材料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过滤材料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

《不只中国木建筑》读书报告

不只中国木建筑读书报告初读赵广超先生的不只中国木建筑便被其内容所吸引不禁再次拜读自己对书的内容及思想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与体会本读书报告是将书中的内容与思想加以总结并加入我的看法下面将分章节阐述一寄情于木康熙字典...

《建筑设计》读书报告

建筑设计读书报告学校辽宁工业大学系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课题名称建筑设计原理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班级环艺091姓名王兴盛指导教师田波本文仅供参考请同学独立完成建筑设计读书报告一书名建筑设计刘春香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浅议绿色建筑》读书报告

浅议绿色建筑读书报告近期我读了一篇名为浅议绿色建筑的论文现就这篇论文作如下的读书报告1此论文的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的现状结合实践活动...

建筑环境学读书报告

建筑环境与人类发展凌孙龙摘要文章通过对建筑环境概念的解释引入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接着介绍了现代人与建筑的关系然后引出现代人对建筑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和能耗问题最后讲述作者自身的观点看法关键词建筑环境环境中国古代...

《广义建筑学》_读书报告

广义建筑学读书报告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手法的发扬和继承摘要本文从广义建筑学中提出的文化趋同特色增辉的这种提法入手谈了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手法的发扬和继承的问题和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责任问题关键词...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

《生态建筑》读书报告

生态建筑读书报告戴雯20xx04110201建筑082班我看的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

建筑读书报告(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