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4.4.20

基础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                  

             1185031          班             

      姓名          ,同组人               

             实验日期            

一、   实验目的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

      2、掌握制备过程中的称量、水浴加热控温、蒸发、浓缩、结晶、干燥、倾析、常压、减压过滤等系列化学基本操作。

二、  实验原理

      首先由硫酸亚铁铵与草酸反应制备草酸亚铁:

(NH4)2Fe(SO4)2·6H2O+H2C2O4FeC2O4·2H2O↓ +(NH4)2SO4+H2SO4+4H2O

然后在过量草酸根存在下,用过氧化氢氧化草酸亚铁即可得到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同时有氢氧化铁生成:

6FeC2O4·2H2O+3H2O2+6K2C2O4→4K3[Fe(C2O4)3]+ 2Fe(OH)3+12H2O,

加入适量草酸可使Fe(OH)3转化为三草酸合铁(Ⅲ)酸钾配合物:

2Fe(OH)3+3H2C2O4+3K2C2O4→2K3[Fe(C2O4)3]·3H2O

再加入乙醇,放置即可析出产物的结晶。总反应:

2FeC2O4·2H2O+H2O2+3K2C2O4+H2C2O4→2K3[Fe(C2O4)3]·3H2O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托盘天平、恒温水浴、循环水泵、减压过滤装置、常用玻璃仪器、温度计、滤纸、pH试纸、酒精灯。

试剂:自制硫酸亚铁铵晶体、3mol·L- 1 H2SO4溶液、饱和H2C2O4溶液、饱和K2C2O4溶液、6%H2O2溶液、95%乙醇、K3[Fe(CN)6]固体、硝酸钾固体。

主要试剂及产物物理常数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五、产率的计算

六、注意事项

FeC2O4·2H2O的制备

(1)为了防止Fe(II)水解和氧化,硫酸亚铁铵溶解时应加少量的H2SO4,防止Fe(II)的水解和氧化。

(2)FeC2O4·2H2O生成时要维持微沸几分钟,主要是有利于FeC2O4·2H2O晶体颗粒长大便于过滤。通过学生实验发现不能采用酒精灯或电炉来加热,原因是FeC2O4·2H2O晶体易爆沸,不易控制火候,宜采用沸水浴加热比较安全且效果较佳。

(3)生成的FeC2O4·2H2O晶体表面容易粘着硫酸盐,要用少量H2O洗涤,洗净的标准是洗涤液中检不到SO42-。

FeC2O4·2H2O的氧化

(1)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和减少溶液的总体积可使用6%的H2O2,比3%的H2O2的效果更好,而且H2O2一定要新鲜配制。在不断搅拌下慢慢滴加H2O2且需保持恒温40℃,温度太低Fe(II)氧化速度太慢,温度太高易导致H2O2分解而影响Fe(II)氧化结果。

(2)检验Fe(II)是否氧化完全:吸取1滴所得的黄色的悬浊液于白色点滴板中,加酸酸化后加少许K3[Fe(CN)6]固体,如出现蓝色(蓝色+黄色混合色为绿色),证明还有Fe(II),需再加H2O2至检测不到Fe(II)。

(3)煮沸除去过量的H2O2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使生成的Fe(OH)3沉淀颗粒变大,不利于配位反应的进行。

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

(1)配位过程中,H2C2O4应逐滴加入,应控制在pH 3~3.5,pH过低,会发生副反应:2Fe(OH)3+Fe2(C2O4)3+H2C2O4+2H2O=4FeC2O4·2H2O↓+2CO2↑,使产物带有黄色的粉末,而且若H2C2O4过量太多容易形成H2C2O4晶体析出,使产物的带有白色的粉末;pH过高,Fe(OH)3溶解不充分。

(2)配位后应得到澄清的翠绿色三草酸合铁酸钾溶液,若溶液颜色为暗绿色则配体C2O42-不足,可适当补加饱和K2C2O4;如果澄清的翠绿色三草酸合铁酸钾溶液体积超过20mL不利于三草酸合铁酸钾的结晶,宜用酒精灯小火加热浓缩,若用电炉加热蒸发容易出现红棕色浑浊现象,可能是如下反应:

2Fe(OH)3+3H2C2O4+3K2C2O4→2K3[Fe(C2O4)3]·3H2O发生了逆反应。

七、实验讨论

八、备注

参考文献:

[1] 林深,王世铭.大学化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8- 92.

[2] 郑臣谋,林的的.对“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制备”的改进[J].大学化学,1999,14(2):41- 42,45.

[3] 姜述芹,陈虹锦.三草酸合铁(III)酸钾制备实验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田索,2006,25(10):1194- 1196.

[4] 程春英.硫酸亚铁铵制备三草酸合铁酸钾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9(6):62- 63.


第二篇:基础化学实验Ⅰ(下)


基础化学实验Ⅰ(下)

实验一、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1. 用分析天平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指定质量称样法和递减称样法各有何优缺点?在什么情

况下选用这两种方法?

答:称量有三种方法:直接称量法,指定质量称量法,递减称量法。

指定质量称量法:此方法称量操作的速度很慢,适于称量不易吸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

粉末状或小颗粒(最小颗粒应小于0.1mg)样品,以便容易调节其质量。在直接配制标准溶液和试样分析时经常使用指定质量称样法。

递减称量法:此称量操作比较繁琐。主要用于称量过程中样品易吸水、易氧化或易与空气中

的CO2发生反应的试样。

2. 使用称量瓶时,如何操作才能保证试样不致损失?

答:将称量瓶取出,在接收器的上方,倾斜瓶身,用称量瓶盖轻敲瓶口上部使试样慢慢落入容器中。当顷出的试样接近所需量时,一边继续用瓶盖轻敲瓶口,一边逐渐将瓶身竖直,使粘附在瓶口上的试样全部进入称量瓶中,然后再盖好瓶盖,称量。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1.HCl溶液与NaOH溶液定量反应完全后,生成NaCl和水,为什么用HCl滴定NaOH时

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而用NaOH滴定HCl溶液时却使用酚酞作为指示剂?

答:HCl溶液与NaOH溶液,相互滴定两种指示剂均可采用,但是考虑到终点颜色的观察敏

锐性一般黄色到橙色,无色到红色容易观察,因此采用上述方法。

2.滴定读数的起点为什么每次最好调到0.00刻度处?

答:因为滴定管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管内刻度不完全均匀的现象,每次滴定都从0.00刻度开始,能消除系统误差。

实验三、混碱分析

1. 双指示剂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答:用HCl溶液滴定Na2CO3 为例。H2CO3 为二元酸,离解常数分别为pKa1=6.38; pKa2=10.25,用HCl溶液滴定Na2CO3 溶液时cKb1>10-9 ,c Kb2=10-8.62 > 10-9,且Kb1/Kb2=10-3.75/10-7.62=103.87 ≈104,能分步进行:第一步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

11:pH(pp)第一化学计量点=K+K=(6.36+10.25)=8.31a1a1 22第二步的反应产物为CO2 ,其饱和溶液的浓度为0.04 mol·L-1

NaHCO3+HCl=NaCl+H2CO3 .............................................aCO2↑+H2O 11第二化学计量点=K+c=(6.36+1.40)=3.9(pp):pH2a 22

用HCl溶液滴定Na2CO3有2个滴定突跃:

第一个突跃在化学计量点pH=8.3的附近,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第二个突跃在化学计量点pH=3.9的附近,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2. 采用Na2CO3作基准物质标定0.l mol·L-1 HCl溶液时,基准物质称取量如何计算? 1 1

答:标定反应Na2CO3+2HCl=NaCl+HCl+H2O MNa2CO31mNa2CO3m=cVNa2CO3HClHCl cHClVHCl=2××1000mL?L-121000mL?L-1

MNa2CO3

VHCl =20?40mL 时,则 1105.99g/molmNa2CO3=×0.1mol?L?1×20mL× 21000mL?L-1

=0.1059g≈0.11g

若配制250mL,分取25.00mL用于标定HCl溶液浓度则应称量1.1g ? 2.2g;

通常VHCl =20?30mL,若配制250mL,分取25.00mL用于标定HCl溶液浓度则应称量1.1g? 1.6 g

3.“总碱量”的测定应选用何种指示剂?终点如何控制?为什么?·

答:指示剂选用:“总碱量”的测定应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时即为终点。因为用和HCl溶液滴定Na2CO3时,其反应包括以下两步:

Na2CO33 +NaCl

NaHCO3NaCl + H2CO

基础化学实验下

3

H2O+CO2

当中和成NaHCO3时,pH值为8.3;在全部中和后,其pH值为3.7。由于滴定的第一等当点(pH8.3)的突跃范围比较小,终点不敏锐。因此采用第二等当点,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溶液由黄色到橙色时即为终点。

终点控制:滴定快到终点时应慢滴快摇,要充分摇动锥形瓶,以防形成CO2的过饱和溶液使终点提前到达。当颜色由黄变橙,且颜色稳定,即为终点。

实验四、含氮量测定

1.NH4NO3、NH4C1或NH4HCO3中的含氮量能否用甲醛法分别测定?

答:NH4NO3中铵态N可以直接用甲醛法测定,但是其中NO3里面的N无法直接用甲醛法测定;NH4C1中的含氮量可以直接用甲醛法测定;NH4HCO3中的含氮量不能直接用甲醛法测定,因为NH4HCO3中的HCO3- 干扰测定。

NH4HCO3 + HCHO →(CH2)6N4H+ + H2CO3

产物 H2CO3易分解且酸性太弱,不能被NaOH准确滴定。

2.为什么中和甲醛中的游离酸使用酚酞指示剂,而中和(NH4)2 SO4试样中的游离酸却使用甲基红指示剂?

答:若试样中含有游离酸,加甲醛之前应事先用甲基红为指示剂,用碱预中和至甲基红变为黄色 。因为(NH4)2SO4试样溶液的pH≈4.63,若用酚酞作指示剂NH4+将部分被NaOH滴定,影响结果的准确度, 故中和试样中游离酸时应选择甲基红(4.4~6.2)做指示剂;二甲醛溶液中常含有微量酸,但不存在NH4+会被部分滴定的情况,因此用酚酞作指示剂会和测定方法统一起来,做到标测一致,减少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3.(NH4)2 SO4试液中含有PO43-、Fe3+、Al3+等离子,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PO43-产生酸效应使测的结果偏低;Fe3+、Al3+离子在中和残余酸时,容易产生水解现象

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实验五、水的硬度分析

1.在中和碳酸钙基准溶液中的HCl时,能否用酚酞取代甲基红?为什么?

2

答:不能,主要是因为酚酞在终点时呈现红色,该颜色影响终点时EBT蓝色的观察,从而影响对滴定终点的判断,导致结果准确性降低。

2.阐述Mg2+-EDTA能够提高终点敏锐度的原理。

答:由于指示剂EBT对Mg2+变色灵敏,而对Ca2+不敏锐,所以当测定水硬时,试液的Mg2+浓度较低或没有Mg2+时,需要加入Mg2+-EDTA提高指示剂EBT变色的敏锐性。

提高终点敏锐度的原理: Ca2+与EDTA的络合常数为10.69,比Mg2+与EDTA的络合常数

8.7大,溶液中开始时存在大量的Ca2+,溶液中加入Mg2+-EDTA后,Ca2+置换Mg2+,形成Ca2+-EDTA,游离出的Mg2+与指示剂络合形成酒红色化合物,到滴定终点时,过量的半滴EDTA与Mg2+结合从而释放出游离指示剂(蓝色),可以敏锐的指示滴定终点。

3. 滴定为什么要在缓冲溶液中进行?如果没有缓冲溶液存在,将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答:EDTA滴定分析中采用的标准滴定溶液是Na2H2Y,在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的酸度逐渐增加,EDTA的酸效应逐渐增强即αY(H)副反应系数增大,导致,,KCaY、KMgY逐渐

′<8,滴定反应不完全,不能准确滴定。为此要达到准确滴定的目的必减小,致使lgcKMY

须严格控制溶液的酸度,故需要加入缓冲溶液。

实验六、混合溶液中铅铋含量的测定

1 滴定Bi3+、Pb2+离子时溶液酸度各控制在什么范围?怎样调节?为什么?

答:因PbY: lgKPbY=18.04,(pH)min=3.3;BiY: lgKBiY=27.94,(pH)min=0.7

故:可通过控制酸度分别滴定

测定条件:pH=1 时测定Bi3+,指示剂 二甲酚橙(XO),终点Bi-XO(紫红)→XO(亮黄);在滴定Bi3+后的溶液中,调节溶液的pH=5~6 时测定Pb2+ , 终点Pb-XO(紫红)→XO(亮黄)

2. 为什么不用NaOH、NaAc或者NH3·H2O,而用六亚甲基四胺调节pH到5~6?

答:测定金属离子Pb2+的适宜的滴定酸度pH=5~6,按照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选择:所需要控制的溶液的酸度应该在pKa ± 1范围内,NaOH、NH3·H2O不符合要求,单从pKa分析可以

,减少,NaAc和六亚甲基四胺缓冲液体系,但是NaAc与Pb2+生成Pb(Ac)3-,αPb(Ac)增大,KPbY

影响反应的完全程度,故用六亚甲基四胺调节pH到5~6。

实验七、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铁

1. SnCl2还原Fe3+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控制SnCl2不过量?

答:在还原Fe3+时HCl溶液浓度应控制在4 mol/L,若大于6 mol/L,Sn2+会先将甲基橙还原为无色,无法指示Fe3+的还原反应。HCl溶液浓度低于2 mol/L,则甲基橙褪色缓慢。

控制SnCl2不过量的措施是采用甲基橙指示SnCl2还原Fe3+,原理是:Sn2+将Fe3+还原完后,过量的Sn2+可将甲基橙还原为氢化甲基橙而褪色,不仅指示了还原的终点,Sn2+还能继续使氢化甲基橙还原成N,N-二甲基对苯二胺和对氨基苯磺酸,过量的Sn2+则可以消除。在溶液中

当溶液由橙变红,再慢慢滴加SnCl2至溶液变为淡粉色,加入一滴甲基橙,再滴加SnCl2溶液,

再摇几下直至粉色褪去。如刚加入SnCl2红色立即褪去,说明SnCl2已经过量,可补加1滴甲基橙,以除去稍过量的SnCl2,此时溶液若呈现粉红色,表明SnCl2已不过量。

2. 以K2Cr2O7基准溶液滴定Fe2+时,加入H3PO4的作用是什么?

3

答:滴定反应为:6 Fe2++Cr2O72-+14H+ →6 Fe3++2 Cr3++7H2O;滴定突跃范围为0.93 ~

1.34V,使用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时,由于变色点电位为0.85V,终点提前到达,引入较大误差。因而需加入H3PO4。加入H3PO4可使滴定生成的Fe3+生成无色的Fe(HPO4)2-而降低Fe3+/ Fe2+电对的电位,使突跃范围变成0.71~1.34V,指示剂可以在此范围内变色,同时也消除了FeCl4-黄色对终点观察的干扰。

实验八、碘量法测定铜盐中铜的含量

1. 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的铜时,为什么常要加入NH4HF2?为什么临近终点时加入NH4SCN或KSCN?

答:因为铜合金中会含有Fe3+,能氧化I-,对测定有干扰,加入NH4HF2可掩蔽。同时NH4HF2是一种很好的缓冲溶液,因HF的Ka=6.6×10-4,故能使溶液的pH值控制在3.0~4.0之间。

近终点时加入硫氰酸盐,将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沉淀,把吸附的碘释放出来,使反应更为完全。硫氰酸盐应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否则SCN-会还原大量存在的I2,致使测定结果偏低。

2.碘量法测定铜为什么要在弱酸性介质中进行? 而用K2Cr2O7标定Na2S2O3溶液时却要先加入5mL 6 mol·L-1 HCl 溶液,而用Na2S2O3溶液滴定时却要加入100mL水稀释,为什么? 答:碘量法测定铜溶液的pH值一般应控制在3.0~4.0之间,酸度过低,Cu2+易水解,使反应不完全,结果偏低,而且反应速率慢,终点拖长;酸度过高,则I-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I2(Cu2+催化此反应),使结果偏高。

K2Cr2O7标定Na2S2O3溶液时,由于K2Cr2O7与I-的反应在强酸性溶液中反应,所以先加入5mL 6 mol·L-1 HCl 溶液,有利于反应速度加快,但酸度过大,I-离子容易被空气氧化。所以酸度一般要控制在 0.4 mol·L-1 较为合适。

定量析出I2后, I2与S2O32-的滴定反应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进行,滴定前要进行稀释,这样既可以降低酸度,使I-离子被空气氧化的速度减慢,避免析出过多的I2,又可使Na2S2O3分解作用减小;而且稀释后Cr3+的绿色减弱,便于终点观察。

3. 实验中加入的碘化钾及硫氰酸盐的作用是什么?

答:碘化钾三个作用:KI既是Cu2+的还原剂(Cu2+→Cu+),又是Cu+是沉淀剂(Cu+→CuI),

。KI增加可以促进KI 与Cu2+ 反应加快进行,与I2 生成I3-离子防止还是I2的配位剂(I2→I3-)

I2挥发损失。

硫氰酸盐的作用:

CuI沉淀强烈吸附I-3,又会使结果偏低。通常的办法是近终点时加入硫氰酸盐,将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沉淀,把吸附的碘释放出来,使反应更为完全。硫氰酸盐应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否则SCN-会还原大量存在的I2,致使测定结果偏低。

实验九、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1. 莫尔法测氯时,为什么溶液的pH须控制在6.5~10.5?

答:莫尔法测氯时滴定必须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进行。在酸性介质中,铬酸根将转化为重铬酸根,溶液中铬酸根的浓度将减小,指示终点的铬酸银沉淀过迟出现,甚至难以出现。若碱性太强,则有氧化银沉淀析出。

2.以K2CrO4为指示剂时,指示剂浓度过大或过小对测定有何影响?

答:指示剂的用量对滴定有影响,一般以5 × 10-3 mol·L-1为宜。若太大将会引起终点提前,且本身的黄色会影响终点的观察;若太小又会使终点滞后,都会影响滴定的准确度。 4

实验十、水泥中SO3含量的测定

1.综述硫酸钡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答: 晶体沉淀的条件为:稀、慢、搅、热、陈、冷过滤。

稀:沉淀必须在稀溶液中进行,沉淀剂也要为稀溶液,这样可以降低沉淀物的相对饱和度,降低聚集速度,以获得较大粒度的沉淀;

慢:沉淀剂必须缓慢加入。以使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小,同时又能保持适当的过饱和度; 搅:在不断搅拌下加入沉淀剂,防止局部的过饱和度过大;

热:沉淀必须在热溶液中进行,这样使沉淀的溶解度大一些。相对过饱和度低些。减少沉淀对杂质的吸收,防止形成胶体。

陈:沉淀完毕后必须进行陈化。以使小晶体转为大晶体,同时可使晶体变的更完整和纯净。

即在稀溶液中,在搅拌下慢慢地加入热溶液,沉淀后需要陈化过夜或者数小时,最后冷过滤。

2.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时,洗涤至无Cl-离子的目的和检查Cl-离子的方法如何?

答: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纯净的硫酸钡沉淀。

为了使硫酸钡沉淀完全,利用同离子效应在溶液中加入了过量的BaCl2,BaSO4沉淀表

其次吸附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Cl-,于是形成了沉淀表面的双电层。面首先吸附构晶离子Ba2+,

通常采用温水洗涤沉淀,将沉淀表面的Cl-离子洗涤干净,从而保证沉淀洗涤干净。

使用硝酸银检验Cl-离子,取几滴滤液,滴入硝酸银,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无Cl-离子存在。

3.为什么要控制在一定酸度的盐酸介质中进行沉淀?

答:控制酸度在0.25-0.30mol/L,因为酸度是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严格控制,包含四个方面的作用:

(1) 防止生成BaCO3、Ba3(PO4)2(或Ba3HPO4)、Ba(OH)2等共沉淀。

(2)在此酸度下,可以不分离铁铝等离子而直接进行沉淀。

(3)加入适量的盐酸,由于酸效应可使溶液中的SO42-浓度略微降低,稍稍增大了硫酸钡的溶解度,相应地降低了溶液的过饱和度,有利于生成大颗粒沉淀。

(4)同时克服了因大量Ca2+存在而产生的共沉淀现象。

实验十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1.怎样用吸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全铁(总铁)和亚铁的含量?试拟出一简单步骤。

答:①水样中全铁(总铁):采用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铁,使用处理好的水样进行试验,测定时加入盐酸羟胺溶液,将其中的三价铁均还原为二价铁,即可测定其中总铁的含量。 ②水样中亚铁:直接采用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铁,测定时不加入盐酸羟胺溶液,即只能测定水样中的亚铁含量。

2.制作工作曲线和进行其它条件试验时,加入试剂的顺序能否任意改变?为什么? 答:不能随意改变。

本方法的试剂顺序是铁标准溶液,盐酸羟胺,邻二氮菲和醋酸钠溶液。被测定的试液加入后,加入盐酸羟胺的目的是为了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故必须先加入;然后加入邻二氮菲和醋酸钠溶液。

5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报告

XXX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基础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基础化学实验报告格式

院系年级专业姓名学号课程名称基础化学实验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地点指导老师测定实验例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报告院系年级专业姓名学号课程名称基础化学实验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地点指导老师制备实验例由海盐制备试剂级...

基础化学实验II实验报告模板

浙江大学基础化学实验II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实验台号实验名称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主要试剂及主副产物的物理常数四主要试剂用量及规格五实验装置图第一次接触到的实验装置六粗产品纯化方案及原理七实验步骤及现象数据...

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__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同组人:自评成绩:项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程:学号:一、实验目的1.熟悉实验室规则,安全守则及意外事故处理。2.学会玻璃仪器正确的洗涤和干燥方法。3.掌握简单玻璃工操作的基本要领,学会制作玻…

嘉兴学院 基础化学实验3(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模板

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实验报告学生姓名专业年级班级座号课程名称实验指导老师实验时间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1NaOH溶液的标定原理2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原理三实验步骤101molL1NaOH标准溶液...

基础化学综合实验报告

基础化学综合实验报告关于黄酒成分分析及研究意义摘要本文首先对黄酒的基本概述酿造原料酿造工艺以及分类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烹饪功用以及药用功能然后简要介绍对黄酒总糖Ph总酸氨基酸态氧氧化钙挥发酯这些成分分析的测定...

化学实验基本内容

化学实验基本内容一目的1能力培养1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正确使用仪器取得正确可靠的实验结果获得用实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动手能力2准确观察现象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3选择试剂仪器实验方法获得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4正确记录和...

基础化学综合实验报告

基础化学综合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纤维素阳离子改性剂的合成及应用姓名刘京学号0103070502班级食科0705专业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指导老师刘士荣同组同学罗洁刘晨杨天一实验地点江南大学化工楼B513实验时间20...

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实验目的1熟悉化学类实验室的基本常识规则安全及防护知识2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3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真个实验的设计操作及计算二实验仪器与试剂1实验器材仪器...

基础化学实验室设备购置可行性报告

Xxx项目可行性报告一基本情况1项目申请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名称中国药科大学单位地址南京市童家巷24号邮编210009联系电话02583271555法人代表资产规模上级单位教育部2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职务专业...

电化学基础实验报告 5.26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专业课程名称实验项目线性电位扫描法测量交换电流密度综合实验时间月日实验类型验证设计实验指导老师吕东生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1理解交换电流密度的意义2掌握线性电位扫描法测量交换电流密度二实验原理...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总结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试管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

基础化学实验实验报告(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