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时间:2024.4.5

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教师职业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学科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道德

2广博的知识

3完善的人格

4全面的能力

(1) 教育教学能力

(2) 组织管理能力

(3) 系统学习能力

5专业的技能

(1) 教学设计技能

(2) 教学语言技能

(3) 教学监控技能

(4) 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

(5) 教学评价技能

(6) 教学研究技能

(7) 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

1. 关注技术

2. 倾听技术

3. 沉默技术

4. 宣泄技术

5. 探讨技术

6. 面质技术

7. 自我表露技术

8. 行为纠正技术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 人的发展

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及指导

一、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 过渡性

2. 闭锁性

3. 社会性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可扩展)

1.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 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具体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与其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2) 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一方面表现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发展变化和完善上,更主要的体现在

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 a)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从高中阶段开始,学生在思维中运用假设的能力

不断增强。思维假设性的发展又使得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能事先形成打算、计划、方案以及策略等等。

b) 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c)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2.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 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 初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来一下特点:

a)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b) 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c)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②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来的特点:

d) 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e) 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f) 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2) 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 情绪的(延续性)、(丰富性)和(特异性);

② 高中生情感发展有:

a) 情感逐步由不稳定到稳定

b) 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3.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1) 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a) 意识高涨,大约在1到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

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

b)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尊在的一种人格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2) 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a) 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b) 价值观的确立。

c) 自治需求。

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 学习的本质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第三节 技能的掌握

一、概述

技能的种类

1. 动作技能: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它借助骨骼和相应的神经过程的活动表现出来。如,写字画画,吹拉弹唱,田径体操等。

2.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写作技能、运算技能等。

3. 两者关系:

(1) 区别:活动对象不同(一个是骨骼和肌肉的操作,一个是观念范畴);活动的结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

(2) 联系: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二、技能的形成阶段

1. 动作技能的形成

(1) 认知定向阶段

(2)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3) 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4) 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2. 智力技能的形成

(1) 活动的定向阶段

(2) 物质运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 有声言语阶段

(4)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 内部言语阶段

3. 技能的形成标志

动作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标志:动作结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

智力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标志: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三、技能练习

1. 练习和练习曲线

2. 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3. 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

(1) 确定练习目标

(2) 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

一、 概述

二、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分为四个成分)

(1) 道德认识

(2) 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

(4) 道德行为

(5) 四者关系:彼此联系不可分割;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桥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神话、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三、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知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得到发展的,从而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3岁)

(2)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3)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

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 前习俗水平:惩罚定向(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寻求快乐定向(只按行为后果能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2) 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权威定向(遵守社会规范,

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3)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四、 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

(1)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

A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标准来调节自身行为。

B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C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D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E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F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2) 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

五、 学生品德的培养(不重要)

1.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1) 道德认识的账务是道德认识形成的依据

(2) 道德信念的确立时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

(3) 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从他律到自律;从片面到全面;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

2.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 对学生开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

(2) 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3) 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德情感。

3. 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4.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六、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1. 青少年品的不良产生的原因

(1) 客观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

(2) 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2. 青少年品的不良的矫正

(1) 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

(3) 青少年自身应该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应培养自己的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

(4) 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清除有不良影响的坏风气,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粮食,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

第五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指导

一、 学习困难的特征(非重点)

二、 学习困难的类型(非重点)

三、 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非重点)

四、 学习困难的辅导

1. 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 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

(1) 目标激励法

(2) 归因训练法

(3) 情感沟通法

3.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

(1) 要降低学习目标要求

(2) 帮助他们确定成功的标准

(3) 要肯定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即使是微笑的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应及时地肯定和表扬。

4. 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

5. 讲究教育教学方法

6. 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的过程

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第二节 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二、知觉的种类

第三节 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过程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稳定的有意注意,并借助过去经验来组织知觉,因而观察是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二、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目的性强。

2、准确迅速。

3、长期坚持。

4、正确理解。

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2、明确观察任务。

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4、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室善变多思。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第五章 记忆

第一节 概述(记忆的过程、分类)

第二节 记忆的加工过程

第三节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四节 表象

第五节 中学生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有效记忆策略)

第六章 思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概念(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推理

第四节 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景。

问题情境主要包括:

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一般说来,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需的物体离人比较靠近,都在人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例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用A、B两种方式呈现图形,A图中不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解决就要困难,

而B图中,人们很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较易解决。

(二)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

(三)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四)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五)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六)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1、情绪障碍。2、文化障碍。3、习惯障碍。4、知觉障碍。

第五节 言语

第六节 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二、想象的作用(注意想象、表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想象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当认识对象的客观信息不足或很难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时候,想象可以弥补对对象认识的不足。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的方向。再次,想象具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三、想象的过程

四、想象的类型

第七章 意识状态

第一节 意识与无意识

第二节 注意

一、概述

二、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第一,刺激物的强度。

第二,刺激物的新异性。

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第四,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 主体自身的状态

第一,但是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无意注意。

第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三,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三、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稳定性

(1) 概念: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2) 影响因素:

a)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或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

b) 注意的稳定性与个体主观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2. 注意的范围

(1) 概念: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叫注意广度。

(2) 影响因素:

a) 注意的范围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b) 注意的范围还与活动任务要求有关。

c) 注意的范围还与知识经验有关。

3. 注意分配

(1) 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心里活动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2) 影响因素:

a) 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

b) 注意分配与主体对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操作的自动化水平有关。

4. 注意转移

(1) 概念: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2) 影响因素:注意转移的快慢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四、注意品质的培养

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

(1) 控制无关刺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2) 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呆板。

(3) 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2. 注重几种注意的交替运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3.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个人主观努力

(1)、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有助于注意的培养。

(2)、加强意志锻炼。

(3)、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愉快而稳定的心境。

(4)、培养应针对个体差异。

第三节 睡眠(睡眠阶段)

第四节 药物成瘾

第八章 行为调控

第一节 需要

第二节 动机

第三节 情绪

第四节 压力与健康

一、压力及压力源概述

二、压力反应

1. 表现

2. 压力反应的阶段

(1) 冲击阶段

(2) 安定阶段

(3) 解决阶段

三、压力的作用

四、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及压力调节方法

1. 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

(1) 经验

(2) 准备状态

(3) 认知

(4) 性格

(5) 环境

2. 压力应对

压力应对策略(表8-1)P252

(1) 不良的应对方法

a) 依赖药物

b) 酗酒抽烟

(2) 正确的应对方法

a)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b) 加强体育锻炼

c) 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

d) 积极面对人生

e) 改变不合理观念

(3) 放松训练

五、工作倦怠与健康护理系统

1. 定义: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2. 主要表现:身体疲惫、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

3. 阶段:

a) 蜜月期

b) 适应期

c) 先期厌倦期

d) 后期挫折期

e) 冷漠期

第五节 中学生情绪的控制

一、中学生的情绪障碍

二、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

1. 生理

2. 学习

3. 自我心理

4. 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

5. 社会

三、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

1. 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

2. 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

3. 转移注意力

4. 自我言语暗示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人格特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能力

一、 概述

二、 能力的种类

1.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 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

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

4.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 能力的结构

1. 能力的因素说

2. 能力的结构说

3.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见P278页)

四、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 能力类型的差异

4. 特殊能力的差异

5. 能力的性别差异

五、 能力的测量

1. 一般能力测量:比纳-西蒙智力测量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2. 特殊能力测量

3. 创造能力测量:创能力测量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超乎寻常的独特性。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创造力测验有: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

第四节 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第五节 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 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

2. 意志品质的薄弱

3. 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4.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5. 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6. 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

7. 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当措施

1. 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

2. 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5. 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

6. 强化制度管理

7. 奖罚强化教育

第十章 人际交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际认知

第三节 人际吸引

第四节 人际交往的态度与技能

第五节 中学生人际交往指导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 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

2. 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

3. 取向关系性交往

4. 喜欢与异性交往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

四、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1. 对待同学朋友

(1) 平等互助

(2) 悦纳他人

(3) 真诚待人

(4) 主动认错

(5) 频繁交往

2. 对待父母老师

(1) 尊敬 (2)理解(3)沟通

3. 对待异性朋友

(1) 健康、文明

(2) 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

(3) 保持一定距离

备注:红色是打对号的,蓝色是重点符号的,绿色是我补充的

更多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大全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2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3健全以政...

20xx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终极版小抄版包过版强力推荐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

我的经历--教师资格证考试流程+面试+心得

我是12年4月考的教师资格证成绩5月份出来趁着现在我还能记得几道原题先在这里说说考试的流程和心得给即将参加下一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胞们参考参考啊一报名报名的话就是网上报名先注册然后填写信息审核成功的话就可以去现...

我的经历--20xx教师资格证考试流程+面试+心得

我是xx年x月考的教师资格证,成绩5月份出来,趁着现在我还能记得几道原题,先在这里说说考试的流程和心得,给即将参加下一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胞们参考参考啊~~一.报名报名的话就是网上报名,先注册,然后填写信息,审…

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一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的历史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II感...

20xx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终极版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本途径2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总结

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8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既要...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点总结

在个体身心1遗传素质是个体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3遗传在影响不能夸大1成熟的概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成熟决定论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1教育对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4教育对人个2学校教育3学...

20xx年内蒙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xx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型分类总结之简答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型分类总结之简答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该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

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各人总结版)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