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组织行为学的课程

时间:2024.4.29

《组织行为学》课后作业

我曾在工商管理硕士阶段学习过这门课程,由于当时我的工作经历以及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同时也由于当初和此时学习的动力不太一样,所以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学以致用是我参加博士班学习的主要目的。目前我在管理一家年销售超过5亿人民币的制造型企业。该公司目前在大力推广卓越制造理念。该理念除了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实施类似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制造工具以外,其核心在于推广全员参与的持续改进的文化。而在组织中对目前的文化加以改造,很多方面都可以考虑利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理论。

组织行为学在上个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得益于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以满足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而我公司目前推广卓越制造的目的是通过精益之道创造客户价值。其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员工满意度等都是我们远期目标——卓越运营所覆盖的。

本学习小结主要总结了我所学到的《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在公司变革中加以运用的打算。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的行为,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使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课程中提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两个问题是:

一,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二,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这两个核心问题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探讨和解决的价值。

另外,组织行为学也提出了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常见指标: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等。

三,账号交 易、折扣代充、超值首充就选淘 手 游!你身边的手 游交易专家 .本课程小结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面来展开,即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考虑到组织行为学中某些方面(比如组织的设计等)和我主要的工作内容不太关联以及该学科的知识面的广博性,我只提取了我感兴趣的或者实际工作中急切需要使用的加以总。

一,个体层面。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特性、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中系统地介绍了知觉、归因理论、个人决策、个性和个性理论、个性以及能力和职业的匹配、价值观和态度、激励理论和应用等。

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于个体的关注应该限于对于中层经理个体以及大量一线员工中的典型个体。我在对这些有选择

性的个体关注中,发现有必要改善目前公司内部提拔机制的不科学性以及公司管理忽视了一线员工的个性。

1,公司内部非常典型的提拔机制都是基于当前岗位的技术或业绩至上原则。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领导层关注员工在当前岗位的表现,从而推断他在新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而在此过程中,没有考虑其个体的个性和能力与职业的匹配问题。往往通过实际工作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无法大胆地面对问题并纠正组织所做的不当提拔。

在决定提拔一个人之前,其在原来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但决定不应该仅仅建立在这个参考基础上,而将重点建立在参考和新工作有联系的方面,而在这个基本属于个体决策(即使有几个人参与,也基于数个作为个体的个体决策)过程中,而有发言权的提拔者(人事经理、总经理等)应该首先了解社会知觉中存在的偏见,尤其是自己在判断一个候选人的偏见倾向(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等),避免过度主观地做出判断。

2,公司管理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一线员工作为个体的差异。公司可以给他们模式化的培训、统一的着装、严格的行为规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让他们作为机器和流水线的一部分,希望他们象机器一样从事标准化的工作。但员工毕竟不是机器,他们有血有肉有想法有个性。

目前我们公司推广的卓越制造中,在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强调了作为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影响力。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模型就是帮助链。

以往在企业的绝大多数决策和实施实践中,都是自上而下的。而在上面的模型中,作为个体对待的基层员工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提升到帮助链的上一级。模型是好的,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能做到模型中期望的,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个长期的目标。

首先,员工对这个模型的理解。目前公司试图通过大量的培训来加强员工对卓越制造的理解,但由于涉及到整个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其难度相当的大。这里面也涉及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无论学习、工作、为人等,我们习惯于接受上级(长者、老师、家长、领导等)的暗示或者明示,价值观上认同服从是好的,从而压制了自我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目前我希望通过不断的教育来鼓励员工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潜能,相当于我们试图改变他们过去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势,这非常困难。

其次,员工对这个模型的认同。认同就相当于他们将这部分纳入他们的价值观体系。理解是认同的基础,但不等同于认同。认同也不是口头和表面的接受,而是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个模型。个别或者少数员工的认同也不能改变整个企业内部的大环境,这个问题我会在群体层面中去加以阐述。

根据相关资料,和我公司劳动力的年龄结构, 主要有两大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其一是年龄在30到45岁之间的,他们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好学、忠诚、传统、负责。另一个群体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 ,他们灵活、对组织缺乏忠诚度、享受、竞争、独立,渴望成功。针对这两种有差异的群体,如何在他们的价值观体系中加入管理层希望的内容,是我们实施卓越制造的关键。理解是认同的基础,但不等同于认同。认同也不是口头和表面的接受,而是在行动

上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个模型。个别或者少数员工的认同也不能改变整个企业内部的大环境,这个问题我会在群体层面中去加以阐述。

人说,态度决定高度,员工态度的转变将是卓越制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根据凯尔曼的态度转变和形成三阶段理论,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我个人很赞成这个理论,并期望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服从阶段是个体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如何在服从阶段对员工施加合理的压力?我们的答案是通过管理、竞争和激励。管理就是加强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控制;竞争就是评比,让员工之间、班次之间、产线之间形成竞争压力;激励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刺激来强化员工对卓越制造概念的反应。

同化是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接近。内化是个人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的新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我认为,同化和内化是服从阶段的延续,但作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服从阶段的主角是他人(组织、管理者),而同化和内化阶段的主体是个人,内因在于自己,外因是组织(比如组织文化等)

当然,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和代价,公司的管理层认同这个模型,必将采取方式方法去实施。目前我们的主要方法有:

1,培训,不断的培训;

2,激励;将卓越制造的考核目标纳入评价体系。当然,理论上说,激励也应该因人而异,但目前的我们基本上采取两个办法,一是经济上的,和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二是精神上的,比如评选员工之星等;

3,小范围实践;通过建立试验区,让员工感受到通过实施卓越制造来感受其带来的积极变化;

4,管理人员加强现场管理。

员工态度的转变将是卓越制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根据凯尔曼的态度转变和形成三阶段理论,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我个人很赞成这个理论,并期望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服从阶段是个体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如何在服从阶段对员工施加合理的压力?我们的答案是通过管理、竞争和激励。管理就是加强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控制;竞争就是评比,让员工之间、班次之间、产线之间形成竞争压力;激励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刺激来强化员工对卓越制造概念的反应。

二,群体层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利与政治、群体间冲突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在组织中是很容易发现和控制的,但非正式群体必须加以重视、研究、诱导从而对于其积极的一面加以利用,对于消极的一面加以防范和遏止,因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大。

要想影响群体行为,必先研究群体行为。一般而已,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从众、服从、暗示、模仿和感染等。通过对这些具体行为的分析,群体行为可以通过外力加以影响而让群体行为朝组织需要的方向发展。

参考有关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的群体心理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群体压力变小,从众心理弱化。由于改革开放以及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人们较多的保留自己的个性,群体对待不同意见和行为的包容性增加,诸如此类的变化,造成了群体压力减少,从而导致了从众心理的弱化。

2,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减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发展和利益。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企业作为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和束缚力减弱,从而也导致了个体对群体(组织)的忠诚度减弱。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增大。社会经济转型促使了非正式群体的大量产生。比如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由传统型转为利益型;又比如中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亲朋好友的介绍是人们寻求职业的一种重要途径,这就给血缘、地缘、学缘型的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成员士气、满意度和群体一致性,这对于群体的生产效率有重要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群体凝聚力如果要对生产效率有积极的影响,管理者必须对群体加以积极的诱导,并且群体态度必须和组织目标有一致性。有关研究总结了一下增加群体凝聚力的方法,借此我也思考可以使用在我公司的办法。

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和群体凝聚力成反比。我公司四百多员工,不用考虑增加所有员工的凝聚力,可以考虑以生产线、部门、乃至于班组来增加凝聚力,同时中层管理人员负责不同部门的接口和沟通,避免小群体的高凝聚力和全公司的低凝聚力局面。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给群体(参考上述1,即小范围的群体)以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并且小范围群体中个体之间必须有利害关系,使他们提高凝聚力。这就说明了以前我们采取的评价方法的错误性,以前的绩效工资,基本上是大锅饭,他们之间没有利害关系。

3,外部压力。公司可以引进竞争机制,让竞争对手之间给群体制造压力,提高群体凝聚力。班组竞赛加上适当的奖励措施,应该可以实行。

4,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比专制型、放任型的领导方式能够使成员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情感更积极,从而增加群体凝聚力。这个观点提醒我,我个人做民主型的领导是不够的,所有的中层乃至于基层管理人员都必须有民主的管理方式。这在我们公司卓越制造体系中,有关领导力的理解是和这一思路统一的。我们提倡的领导力包括:

4.1,现场查看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汇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只有民主的领导才能做到。

4.2,鼓励学习。专制和放任的领导作风,不会培养学习型的组织,不能鼓励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只有民主的领导才能做到。

4.3,立即行动、彻底解决。官僚的领导是做不到的。

4.4,授权。不言而喻。

5,群体内部的奖励。把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群体的凝聚力增加。最近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体现了这一观点。首先是个体的工资和小群体的目标挂钩(比如产量、质量、安全等);其二是个体也可以通过个体的努力,比如良好设备保养、提出合理化建议、阻止批量废品的产生等得到更多的个人绩效工资。

说到企业管理,研究群体是不够的,必须研究团队。团队是更高层次的群体。团队成员之间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共同的目标和绩效指标、以及使他们

共同负责的方法。我公司的卓越制造提倡全员参与、积极授权、鼓励自我管理,目标是建设有效团队,使团队具有积极和明显的特点,比如:目标明确、非正式的气氛、参与、倾听、建设性冲突、共识、公开沟通、分享领导权、自我评价等。

课程中的管理沟通章节,我把它理解为群体层面的,而不是组织层面的,主要是我认为管理沟通中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的作用更大。组织可以设计、实施正式的沟通,但非正式的沟通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部展开,此时,群体(非正式群体)沟通比正式沟通有如下优势:沟通频次高、及时性强、个体接受程度高等。在我公司的卓越制造中,对群体领导(正式或非正式)的都给以沟通方面的培训,希望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挥非正式沟通中对卓越制造在日常工作中实践的影响。课程中有个研究成果值得了然于心,那就是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Mehrabian, 1968)提出的有关语言和非语言在沟通中的使用比率:

信息的传递量100%=7%语言+38%语音+55%态势

这个公式是任何想做积极有效沟通的人所必须理解和应用的。

课程中提到有效沟通和改善沟通的策略和工具,主要有:

1,保证正式沟通渠道畅通(包括上行、下行和混合沟通)。比如:建立发布指示、例会、个别交谈、建议、员工调查、申诉制度等。

2,学会积极倾听。在我公司的管理培训中,就有倾听方面的培训。在Stephen R Covey 的畅销书《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五个习惯就是知彼解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我公司也组织了对此培训,说明了我公司作为组织,十分重视倾听的价值,以及在组治倡导这种良好习惯。

3,相互作用分析(PAC分析)。是伯恩(E Berne, 1910——1970)在他的《大众的游戏》一书提出的,其理论基础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状态”,即认为每个人在心理性格上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儿童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成人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所以在两人的对话中,实际上有六种状态在进行相互作用。利用对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有意识地在交往中觉察自己和对方所处的自我状态,做出适当的反应,避免发生交叉沟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尽量以成人的自我状态控制自己,并以成人的语调和姿态来对待别人,同时鼓励和引导别人进入成人的自我状态。

4, 周哈利窗口(Johari Window)。以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作为X和Y轴,划分公众我、隐私我、背脊我和潜在我。为提高沟通有效性, 必须增加自我表露程度和提高反馈度。

三,组织层面。组织层面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我对于组织层面的兴趣点在于组织文化以及健康和安全,所以重点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组织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共同信仰、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它代表了组织中约定俗称的和可以感知的部分。

组织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表层文化又称实体文化,是指直观、具体、外在化和形式化的组织文化结构,有组织的员工所创造的铲平和各种物资设施构成。比如厂容厂貌、产品样

式和包装、厂旗、厂标、厂服、建筑风格等。我公司对于企业的表层文化有严格全球标准,从产品包转、标示标牌、颜色、字体都有自己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每年都有总部的人来审核。

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是指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经营风格、行为规范、员工修养和组织内部的一些特殊庆典、仪式等。从中层文化的现状来看,我公司需要提升的地方很多。

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是指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组织特征的文化观点和意识形态。我公司在其发源地(欧洲)和早期市场开发地(美国)等,具有很强的自身特点,比如质量、服务意识、环保、人文关怀等,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的四个关心:关心业务、关心员工、关心环境、关心社区。随着亚洲市场的不断发展,总部也试图将这种组织文化渗透到这边新兴市场。

谈到企业,健康和安全是不可遗漏的内容。身心健康是员工最基本的需要。我公司在企业文化中有很强的关注员工健康的基因在其中。比如,安全事故在企业业绩考核中和企业利润、客户投诉占有同样的权重,又比如,我集团公司在全球的制造企业都通过了OHSAS18001 (即职业健康安全评估标准),每年都会有总部的高层对企业进行相关的审核。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都有必要系统学习这门课程,以便对组织中的人有更丰富的了解,并且可以设计和实施相关的培训、制度(比如激励制度等)、企业文化建设等。如果能如此,必将有益于公司的管理和发展。


第二篇: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理解


浅谈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

学习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渐渐的认识到组织行为学并不是一门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它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它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个体、群体和组织中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某些理论看似很空洞,很虚渺,可是当结合某些特定的案例时就能派上用场,不仅能准确的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能够找到有效地、系统的、操作简单的解决办法。所以我觉得,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有必要认真地研究下组织行为学的精髓,掌握其研究人各种行为的规律,。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就能够使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管理的团队和组织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成长———由能管理好自己发展到管理好一个团队、管理好一个组织,进而能够治国安邦、影响世界。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体现了人们管理人的行为的能力发展过程和不断追求的境界。管理好自己、管理好他人或团队、管理好组织系统,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学习组织行为学的人应该努力追求的三个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目标。

当然,从管理好自己到管理好组织系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一步步地,扎扎实实的学习好组织行为学的各个方面。先从理论着手,等将理论知识烂熟于心的时候再寻找适当的机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不断地弥补自身在各个方面的不足和缺陷,通过大量的实践逐渐的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纵观整本书,主要涉及到社会结构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二个领导方法,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个体、群体、组织,二个领导方法是激励和领导。如果单独的将这五个方面内容放在书本上,肯定会分成五个章节一一解析,虽然每章都会听的头头是道,主要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样无疑将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给斩断了,无法完整的、系统的理解组织行为学。所以在对各个章节进行整理后我从中找出了两个主线:一个是关系主线,也就是说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着手,通过分别了解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组织的关系,熟悉组织的整个管理和运行系统:另外一个主线就阴阳主线,乍一看可能有点无厘头,可是如果将激励和领导分别比作阴和阳,一阴一阳,如何完美的融合,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形成一幅完整的太极图,我想这恐怕需要仔细的斟酌。下面我将详细的分析这两条主线。

一、 关系主线

既然是关系主线,那就要好好地说说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个体和群体分别隶属于组织,个体可以说是组织中最小得单位了,不管是组织中的团体也好,组织也好,肯定都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了个体,什么组织,什么群体都是空谈,就像那一望无际的沙漠一样,没有了沙粒它还能叫沙漠吗?所以说,个体虽然看似很小,很孤单,力量很弱,但是他的作用却不能小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可是老祖宗早就教给我们的道理,咱可不能忘。再说说群体,什么是群体呢,简单的说就是众多个体为了某种需要而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组合体,是一种介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体”。个体可以说是群体和组织的基本组织单位,而对于庞大的组织来说,群体就只能算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了。从这方面看,就会发现群体其实在个体和组织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通过群体可以更清晰的了解个体在整个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凭借着群体的特

殊性,也可以认识到群体对解释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主要从群体入手,逐步的了解个体、了解组织,进而解释整个组织行为。

先从群体的类型着手,群体的类型比较复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不同的分类。但是我觉得分的太细反而不利于掌握群体,所以我认为目前先掌握按照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就可以了。正式群体呢,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该群体是比较正式的,可以说是在职务分配及行为分工清晰、成员地位及角色明确、群体规范相对完善的群体。在群体沟通中,其更强调规范性的指令传输,侧重于单向沟通。而非正式群体由于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的,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更多的适合群体成员之间的双向沟通,可塑性较强,在加强群体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其实我觉得群体最强的作用还是在于把握个体的各种行为,针对个体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性、所面对的不同的压力和挫折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进而对个体进行打磨,使个体逐渐成为组织所需要的人才。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要是组织上的每个员工人尽其才,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个性。而此时,非正式群体就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比如成立篮球俱乐部、登山兴趣小组等,在这样的群体中没有规则约束、不存在工作压力,完全供整个组织中的每个人,上到领导,下到小员工都可以参加,在这里没有明确的角色和地位之分,每个人可以表现真实的自己,既可以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心得,也可以向同事倾诉自己的迷惑,最近遇到的困难。只有真实的展示自己才能让组织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可以通过正式组织给自己合适的工作,一方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促进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个体对组织的依赖感和感激之情,增进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使得组织在对外竞争中占据有利优势,至少不会后院起火。另外对于那些与组织的价值观不一致更需要特别的对待,应该是区别对待,对通过非正式群体进行改造后接受组织文化的可以继续任用,而对于那些经过改造却始终和组织文化,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就需要清理出组织,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狠一点的。

以上我只从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阐述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其实个体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心理上的需求。而下面五点则可以完整地阐述群体对个体的作用:(1)群体是满足成员个体需要的基本手段。满足人们社会交往、得到社会尊重,并利用个体的思想及观念影响他人和环境的需要是社会人的重要社会特性。群体为社会人提供了满足这些需要的场所和条件。(2)群体是人们产生、加强和巩固认同感以维护自尊的基本手段。(3)群体是确立和检验社会现实的基本手段。群体成员通过与他人合作,讨论并交换对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一致的见解,可以增进对社会环境的间接体验和直接经验,减少人们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4)群体是减弱人们不安、焦虑和软弱感的基本手段。(5)群体是其成员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种途径。在群体成员按照分工要完成任务时,承上启下的连续性要求群体成员不仅仅要独立地完成任务,还必须获得群体相关成员的支持和协作,以达到高效率完成任务的目的。

关于群体和组织的关系,由于自身并没有切身的体会过真正的组织在管理群体时的感觉,所以这一关系只能凭借平时的实践活动和书本知识进行总结了。群体是组织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因而在等级上肯定高于群体。所以对于组织来说,一个群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一个组织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必须分工合作,将组织的最终目标划分为若干字母表,分配给相关的群体去完成。

群体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就要设立工作目标,收集资料与意见,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决策,从事人力协调,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工作检查,确保整个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以此可以看出,群体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中坚力量。另外组织只能分工中强调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即使有明确的书面资料说明各职能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和协调方法,还是离不开群体中人的具体行为的协调,而群体就是组织职能部门相互联系的纽带。组织中的群体还是组织社会形象的载体,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大量的媒体进行宣传,建立和维护其社会形象。而且,他人或其他组织往往通过对组织群体行为的认识,以及与群体中个体的交流和沟通,来获得对组织的认识和了解。

群体作为实现各种工作职能的有效武器,在管理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组织能将合适的人,在适当的时机组织成相应的群体,来完成特定的恩物,则可极大地提高整个组织的效率。

二、 阴阳主线

将激励和领导比喻成一阴一阳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绪,只是为了强调两者在组织中不同的定位以及不同的组织任务。激励和领导从大的方面来说,我认为都是领导力的一种体现,有种说法说领导力是一种艺术,这个我是比较赞成的。那么艺术体现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平衡,就像太极图阴阳中间的那条线一样,保持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使得太极图看起来非常的完美。激励,肯定是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认为,激励主要侧重于为员工创造机会,给予员工极大的发展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激励的方法科学,我想无疑会带来很多有利于组织的好效果。比如说,吸引或者留住优秀的人才,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早就良好的竞争环境等等。我个人在激励方面比较偏向于竞争。竞争,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润滑剂。合理的竞争可以使群体成员精神振奋,努力进取。其实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最快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因而竞争者会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竞争的要求,这样从而有利于群体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竞争在缓和群体内部矛盾上,改善人际关系上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当然激励的方法和理论有很多种,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激励手段,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细说了。对于领导,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组织处于特定情况下,能够发挥领导特有的能力,比如说卓远的眼光,极富魅力的个人气质(权威)等等,带领组织走出困境,战胜困难,或者说带领组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二是领导的用人艺术。具体可以分为观人的艺术和用人的艺术,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可以不知道员工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领导必须善于发现并挖掘每个人的长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人才选拨出来后还要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度,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这就是用人的艺术。

那么我前面的所说的阴阳平衡是指什么呢?我觉得在一个组织中,既不能一味的对员工进行激励,给予员工机会,为他们创造机会,也不能老是发挥领导的能力,进行独裁专制,缺乏自由和民主。优秀的组织肯定是一个在充分享有对组织的领导的基础上,对员工进行激励,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咯,组织的管理者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如何在组织有限的资源内将组织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我想这就是优秀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了。 以上就是我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可能有些认识比较肤浅,不能把握本质内容,但我相信学习组织行为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直至达到完美的过程。

更多相关推荐: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姓名刘登银学号0804020xx023专业08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随着形和...

组织行为学课程总结

心理变化与行为规律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它是由共同知识体系构成的一...

课程作业《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近一个多月,利用工作之余学习了《组织行为学》及刘戎教授的课件,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我认真地从个人、…

《组织行为学与高效团队》课程总结

《组织行为学与高效团队》课程总结《组织行为学与高效团队》是人力资源版块中重要的一门课程,研究的是人与组织互动关系,发挥人的潜能,以及环境与组织的互动关系,解决企业中人的问题。一、企业如何用人?管理没有定式,但有…

组织行为学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已经知道了这一门学科并且提前买了书第一次知道这门课是上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老师介绍的当时老师说人力资源这门课要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学的更好当时我就对于这门课有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并不...

组织行为学总结

第一章1组织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自觉协作的活动或力量所组成的系统组织具有以下四个基本属性社会实体有确定的目标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的活动性的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开放系统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共同...

组织行为学范围总结

组织行为学1名词解释5个15分2单项选择题20个30分3判断题10个10分4简答题5个25分5论述题1个20分名词解释范围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

组织行为学总结

西方四种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泰勒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假设内容大多数人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没有雄心壮志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缺乏理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

组织行为学原理总结

一学习理论行为的变化表明了学习的发生学习就是行为的改变P49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P49从根本上说条件反射的学习指的是建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当有吸引力的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多次相互匹配时中性刺激物就会变...

组织行为学组织部分总结报告

组织部分总结报告一试分析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采用的按不同任务或职位来划分和调配劳动力的方法组织结构通过管理行为实现共同目标因而适当的组织结构对公司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组织结构可以...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大体可以从定义展开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分析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OB的主要目标是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效率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第九版个体个体差...

组织行为学课程总结(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