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华文化勃兴教学反思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反思

前石畔九年制学校 张 彦

依据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的要求,本课的设计分为三部分。一是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孔子 ”通过分角色朗诵孔子与弟子对话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同时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栏”孔子的三段话指导学生讨论并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二是“思想家老子”通过学生对材料的讨论总结出老子的思想,通过讲述“塞翁失马”故事让学生互体会事物对立的相互转化。三是“百家争鸣”口头制作名片的方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能否将孔子老子的学习纳入百家争鸣兴起的介绍,使全课教学围绕百家争鸣展开。是否可行,请大家指点。

特色之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复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内容分成三大板块“孔子”“老子”“百家争鸣”。每个板块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独立完成,各具特色。

1.在第一板块中,通过分角色朗诵孔子与弟子对话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同时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栏”孔子的三段话指导学生讨论并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

2.在第二板块中,通过学生对材料的讨论总结出老子的思想。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3.在第三板块中,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口头制作名片的方式了解 “百家争鸣”,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七年级中华文化的勃兴反思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体现形式不够明显,一堂课下来,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分教学内容对这节课进行以下总结。

一.文字的演变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导入课节内容,我先播放FLASH(十二属相甲骨文),让学生猜字,与学生互动,达到了预期效果效果。

为了说明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设计了甲骨文——现代文字,现代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的音频,但是学生的聆听、记忆、分析的能力不强,对甲骨文发现的意义总结的不全面,不深刻。此处若换成材料分析,效果可能会好。

这部分内容用时过长,在金文、大篆演变过程中,播放了文字演变的视频,另外,出示灰陶尊前也用视频讲解了灰陶尊的出土过程,用时不算多,但是意义不大,再讲解时,可把这部分时间节省下来。

二.天文、历法、医学的成就

讲历法时选择用视频介绍内容,但是视频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有偏差,此处浪费了时间,讲医学时,时间关系草草而过,只点出了“望”、“闻”“问”“切”,应该讲一些小故事,加深印象。、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时间仓促,屈原的《离骚》讲解不细致,没有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总之,本节课有精彩之处也有很多不足,对不足的地方以后应该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1.视频选择要少而精,课前做到认真剪辑

2.课前做好课上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

3.对于难点部分,加强本课,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教育成就

[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时] 1 课 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孔子)。

讲述: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时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周游列国,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4年后回到鲁国,专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工作,五年后逝世。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的主学说是什么?“仁”“爱人”“为政以德”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其他的一些主张,例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苛政猛于虎”

(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

…… …… 余下全文

篇四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1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2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3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4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5 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着将来知识的获取。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新人教版

1

…… …… 余下全文

篇六 :山西省灵石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学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

1

山西省灵石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学案

2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历史大师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 /

历史大师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历史大师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历史大师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历史大师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历史大师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设计

(一)内容标准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涉及到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分三目来说明。“文字的演变”一目主要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和大篆,以此来了解我国汉字的演变;第二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这是夏、商、周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当时有很多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屈原和‘钟鼓之乐’”介绍了文学和音乐成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和金文,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了解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以及诗人屈原;掌握“钟鼓之乐”,知道编钟的由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律,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骨文、金文、钟鼓之乐

难点:文字的演变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涉及到哪几个重要的朝代?学生回答后,教师以“在夏、商、周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也蓬勃兴起。”导入课题。

【落实课标】

“文字的演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