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问题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陆良县中枢镇盘新小学 谭四海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摘自网络)看了很多对“问题教学”定义的阐述,比较认同这种表述。

《西风胡杨》是一篇借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在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对于“能力目标”我这样定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这里重点强调“质疑能力”,质疑能力是不仅是本课学习的“指南针”也是基于中心学校提出的研究专题: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法虽早,但对于我,本课也只是初探,所以我侧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即能“提出问题”。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尝试如下途径:

一是充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深入对话,关注胡杨”的环节中,借助第一节课的铺垫(理解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我说“是啊,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可是:‘胡杨也有哭的时候??’面对这一幅图片,听到胡杨的哭泣,又会引发你怎样的疑问呢?请你对胡杨发问。”针对此情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谁在祈盼?祈盼什么?胡杨怎么会流泪呢?胡杨怎么会流泪,为谁流泪?

…… …… 余下全文

篇二 :西风胡杨 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我在教学本课时,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学生了解了胡杨的特点:坚韧、无私、悲壮;抓住学生质疑的关键引导学生深入读书,读懂文本内容;抓住学生感受深刻的段落,反复品读,体会情感。整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书声琅琅,效果较好。

上完课,听完一些老师的意见,我的反思是:引导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段落时,并没有深入到文本中透过重点的词句体会感受,只是肤浅的交流,流于了形式。比如学完胡杨的第一个特点坚韧后,提问:“那么胡杨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脱口而出:“我知道胡杨很悲壮的特点”但是老师却当着学生没有回答似的,继续引导学生去交流品读胡杨无私的特点。其实这里完全可以不按事先预设的教学顺序进行,因此,本人还是比较缺乏驾驭课堂能力的积累。另外,我并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教学重点、难点也不是很突出。

所以,针对这三点,我必须解决三个问题:1、不断积累驾于课堂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训练;2、寻找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3、如何突出重难点,很好地解决问题。

教研员给我的好建议:

1、 让学生用书本里的语言回答问题,把课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例如我有个问题是:面对这样的胡杨,你想对它们说什么?学生一般答得笼统,这个时候如果引导他们用课本的语言回答会很好:“胡杨,你是秋天最美的树”、“胡杨,你是最坚韧的树”、“胡杨,你是最无私的树”、“胡杨,你是最悲壮的树”、“胡杨,你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2、 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只有我知道,这是自己的一次大突破。把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充分地暴露出来,还原我上课的本色,有点不顾颜面,也有点扫颜面,但是,收获很大。现在,我想对自己说:我豁出去了,就为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可以让我一直在教学这条路上,不断走深、走远的最宝贵的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三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属于状物吟志的课文类型,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本课教学共分两课时,我所做课为第一课时。这一课时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胡杨的几个特点,并从中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仔细观察,运用对比,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基调定为读。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采用教师少讲,学生多读的方法,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锻炼学生的独立求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寻知的意识。 上课伊始,我采用了简单谈话引入,给学生展示一组胡杨的图片,让他们对胡杨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随后细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胡杨的品格。然后再让学生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和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理由。我紧紧抓住了“坚韧、无私、悲壮”这三个拨动心弦的词语,利用一张张震撼人心的图片,适时引导,把学生的认知愿望和情感完全激活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形式多样的批注法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调动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能通过朗读感受到胡杨的特点,但由于前面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对于重点词语、句段表达的意思和传递的情感可

能理解得不到位。

本文是一种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除了让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胡杨的品格以外,还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式,但由于时间不足,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有些浮浅。

总的说来,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还是不满意的,只是完成了任务,但实际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我想如果能摒弃平时上课的随意性,精心设计过渡语,让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的话,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本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

执教者:温燕玲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展示、质疑,汇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前置性作业(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西风胡杨》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点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走近其貌不扬却感天动地的胡杨,让

我们深切地感受胡杨不朽的生命,感受胡杨永存的精神。

二、对话

1、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小研究”分小组交流讨论。(每个问题三分钟)

1

2、指定三个小组逐一汇报以下三个问题:

①课文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胡杨的哪几个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与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交流。

②课文第三、四部分你读懂了什么?写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体会。

③拓展延伸:如果你是文中提到的“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你还找到哪些与胡杨相关的知识。

3、每个小组成员汇报完后,马上与其它小组成员交流、质疑、探讨。

4、待小组汇报完毕,其他要补充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5、师随机板书。

三、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小组汇报,讨论与交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胡杨所表现的不朽的精神,让我们铭记胡杨的精神,用胡杨的精神鞭策自己,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

板书设计:

9、西风胡杨

最坚韧 勇士

最无私 战士

…… …… 余下全文

篇五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我特爱特爱的一篇文章。备课时,我曾读得心潮澎湃。说实话,学这课之前,我居然不知道沙漠中生长着这样一种坚韧、倔强而无私的树(真是孤陋寡闻啊)。我被胡杨不屈不挠的品格深深震撼,我被作者精彩绝妙的文笔深深折服,我被作者深厚丰富的情感深深感染。对胡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胡杨的同情关注之心也自下而上,对胡杨的前途命运也深深忧怀。那如何让学生来完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理解作者那深奥磅礴的文字,这成了我备课的关键。

首先,教学的基调定为读。由于这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首先定为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

第一课时,简单谈话引入,老师充满感情的读。也许是受了老师激情昂扬的朗读的影响,学生第一遍也读得有滋有味;然后再让学生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和让 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时间转瞬即过。

第二课时,让学生理解胡杨的品格。这是一种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除了让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胡杨的品格以外,还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式,进入相关形式的语段练习。可由于学生的注意

力不是很集中,所以效果只是一般。

后面难点段的分析,学生基本能体会,但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的全面和想问题的深远真是差距很远。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上游的人做得对吗?为什么?我班学生只能回答:不对,因为他们让胡杨缺水了,胡杨生存就困难了。而二班学生回答的不仅是这些,还说“这些人们只考虑到他们的眼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就连胡杨都能为人们考虑,甘心为人类、地球做出应有的贡献,而那些上游的人却不能做到,真的是太自私了。”回答精妙!我不知是自己启发不当,还是学生启而不发。

…… …… 余下全文

篇六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备课时,我曾读得心潮澎湃。说实话,学这课之前,我居然不知道沙漠中生长着这样一种坚韧、倔强而无私的树(真是孤陋寡闻啊)。我被胡杨不屈不挠的品格深深震撼,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理解作者那深奥磅礴的文字,这成了我备课的关键。

教学的基调定为读。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首先定为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

课后,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还是满意的,只是完成了任务,但预设和生成还是有一定差距,没有完全达到“教学微笑,学生激动”的效果。我想如果能摒弃平时上课的随意性,精心设计过渡语,让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的话,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些。

…… …… 余下全文

篇七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我特爱特爱的一篇文章。备课时,我曾读得心潮澎湃。说实话,学这课之前,我居然不知道沙漠中生长着这样一种坚韧、倔强而无私的树(真是孤陋寡闻啊)。我被胡杨不屈不挠的品格深深震撼,我被作者精彩绝妙的文笔深深折服,我被作者深厚丰富的情感深深感染。对胡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胡杨的同情关注之心也自下而上,对胡杨的前途命运也深深忧怀。那如何让学生来完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理解作者那深奥磅礴的文字,这成了我备课的关键。

首先,教学的基调定为读。由于这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首先定为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

第一课时,简单谈话引入,老师充满感情的读。也许是受了老师激情昂扬的朗读的影响,学生第一遍也读得有滋有味;然后再让学生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和让 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时间转瞬即过。

第二课时,让学生理解胡杨的品格。这是一种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除了让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胡杨的品格以外,还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式,进入相关形式的语段练习。可由于学生的注意

力不是很集中,所以效果只是一般。

后面难点段的分析,学生基本能体会,但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的全面和想问题的深远真是差距很远。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上游的人做得对吗?为什么?我班学生只能回答:不对,因为他们让胡杨缺水了,胡杨生存就困难了。而二班学生回答的不仅是这些,还说“这些人们只考虑到他们的眼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就连胡杨都能为人们考虑,甘心为人类、地球做出应有的贡献,而那些上游的人却不能做到,真的是太自私了。”回答精妙!我不知是自己启发不当,还是学生启而不发。

…… …… 余下全文

篇八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杨燕

上完这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学生能通过朗读感受到胡杨的坚韧,但对于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和传递的情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在此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耸立、挺拔”感悟胡杨的生存状态,体会胡杨的“最坚韧”埋下伏笔。

2、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点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触动,为下面教学构建良好的氛围,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课后拓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练习搜集整理有用信息,培养忧患意识,从我做起,切实行动。

    我的不足之处是:1、这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2、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3、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读书,且读的形式单一。

    所以,针对这三点,我必须解决三个问题:1、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2、寻找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3、课堂上,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