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后人

时间:2024.5.2

怪兽阻挡成吉思汗西征之路

成吉思汗攻下大半个欧亚大陆,惟独不取印度。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

蒙古人西征100年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建立的四大汗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14世纪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横空出世,重建起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帝国。他立志了却成吉思汗征服印度的心愿。1398年12月,帖木儿部队在印度的德里附近又遇到了这种叫角端的怪兽??

“汝主早还”迫使成吉思汗班师

成吉思汗为了追击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事实上成吉思汗并未攻入印度境内。进入印度境内的八剌率领的2万蒙古军沿途攻下一些城市,但盘查了几个月,一直找不到扎兰丁的踪迹。当时耶律楚材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要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

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

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

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

当年成吉思汗的部队攻到印度河,遥见河水蒸气磅礴,日光迷蒙。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这时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瑞兽名叫角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没有行进,回马班师。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率军返回蒙古。

关于这段史实的记载有人认为是一个神话,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的,而且印度地方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那是耶律楚材牵强附会,借怪兽的叫声规劝成吉思汗班师的手法。

蒙古骑兵战无不胜的秘密

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10多万军队的民族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数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剌子模和欧洲联军。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密是什么?

《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之鞍。四五岁挟小弓、短矢。”

蒙古骑兵长于闪电战,他们的行进速度惊人,一天能行进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蒙古军的胜利。

马是蒙古人特有的资源优势。马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作战工具。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即使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个大弱点。

一个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可是,这一点毕竟可以解决。1220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军。在西征时,就有

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的记载。

但是另一个弱点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显露无疑了。

揭开叫角端怪兽之谜

在众多的动物中,印度人对大象怀有特殊的感情,印度人称呼大象为“哈第”。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经过驯象人的训练驾驭,大象成为了人们的好朋友。

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上象阵将会起到所向披靡的效果。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主要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亚历山大大帝500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大象与马能配合得很好,象马并肩作战,有象开道,马就能冲锋陷阵;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4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是马兵、战车兵、步兵。

英国人侵犯印度和阿富汗时就利用大象拉大炮、战车。二战期间,日本人在缅甸也利用过大象。大象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的高度。高的战象达到2。7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

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兵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

真正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

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蒙古的骑兵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帖木儿再次出征受到众人反对

1397年,帖木儿觉得攻占印度的时候终于到了。但帖木儿做出这项决定时仍然受到王公、将军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远征事关重大,他们列举以下原因来反对远征印度的计划。

第一,与印度相距太远,害怕军力接济不上。 第二,印度地形复杂,森林茂密,多猛兽、毒蛇攻击。

第三,印度气候干燥炎热,又容易发生瘟疫。

但是帖木儿决心已定,他力排众议,坚持攻入印度。

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

从历史上所有侵入势力来看,要攻占印度都是从阿富汗直捣印度西北部开始的。帖木儿的决议最早的执行者就是阿富汗的总督,也是他的孙子皮儿·贾汗吉。

贾汗吉接到帖木儿的命令后立刻率领3万骑兵作为远征军的先锋队,在1397年渡过申河(印度河),1398年5月攻占木儿坦。随后,帖木儿率10万远征军,横越兴都库什山脉达到喀布尔。1398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了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申河,意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业。帖木儿与贾汗吉会师索特里粟河,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所向无敌。

当时印度军派出120头战象,象背上负战楼,楼内有战士12至14人,从战楼中发箭击中敌人。这种印度军作战方法蒙古人从未见过。蒙古的战马见到这等庞然大物更是任凭怎么鞭打也不上前。顿时军中一片混乱,象背战楼里的箭雨如飞,蒙古骑兵死伤不少,马上回头撤退。

骑兵怎样战胜象阵,帖木儿大伤脑筋。终于有人

献一良策。1398年12月17日,帖木儿汗军与印度军再次会战。这次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骆驼惊恐万状,乱跑乱冲,火乘风势,驼乘火势冲向印度军一翼。大象生性怕火,看见骆驼背火冲来,吓得四处逃窜。另一支象阵还是冲向蒙古骑兵,帖木儿汗军也不迎战,而是纷纷下马逃入树林中去,战象落入圈套,紧追不舍。这时蒙古军队的弓弩手箭如飞蝗猛射战象,战象负伤甚痛四处乱窜,印度士兵被逃回来的大象踩死射死过半。

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后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苏和先生和苏日娜共同执笔完成的《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一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介绍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后人所建立的国家、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名城、历史名人、风俗习惯、历史渊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拉开了人类全球化的序幕

800年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随后组织多次远征,先后有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都归附于他,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领土面积空前的蒙古大帝国。当前很多领域: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科技、战

争、商业、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影响。今天,各国的学者普遍认为:成吉思汗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拉开了人类全球化的序幕。

由于成吉思汗蒙古大军13世纪的远征,一部分蒙古人陆续离开了蒙古高原,来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大陆。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的子孙在近800年的历史中建立了众多国家和政权,这包括在中国建立的大元王朝(1271~1368年),还曾建立金帐汗国(1242年建立,统治俄罗斯各公国长达240年)、伊儿汗国(1264~1388年统辖波斯地区)、察合台汗国(1225~1321年统治河中地区)和窝阔台汗国(1225年建立,居今新疆西部地区)、帖木儿帝国(1501年建立,统治中亚地区100余年)、昔班帝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蒙兀儿帝国(存在于15~16世纪的中亚),还包括与明朝始终对峙的北元蒙古诸部。

更不可思议的是,帖木儿后裔巴布尔1526年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331年。由于诸多蒙古政权和汗国的建立,蒙古人及其后裔成了这些汗国和领地上的主人。他们在这些土地上劳作耕耘,创造了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政权把蒙古人像种子一样撒

向了欧亚大陆,融合了当地民族、部落文化。由于互相的影响,逐渐演变形成了新的民族和国家,这一现象在文化和民族学领域中,被称为涵化现象。确切地说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民族体系间发生持续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被对方的文化所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民族涵化现象。我们把这种以蒙古族与其他部落和民族融合产生的民族称为蒙古涵化民族。在这些由蒙古涵化民族组成的国家里,人们把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尊为祖先,这些民族的统治阶层和贵族大多是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后裔。

蒙古涵化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有鞑靼人、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在西亚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陆,有哈扎拉人、莫卧儿人;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有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人及蒙古族其他分支部落。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散居着他们的移民。

从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世系延续角度来研究,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有3个人的后裔留在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只有四子拖雷和孙子忽必烈及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后裔留在了中国和蒙古国故地,他们的后人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

布里亚特人、蒙古国的蒙古人和中国的蒙古族。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和他的金帐汗国后裔演变形成了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和哈萨克人。窝阔台汗国后来并入了察合台汗国,他们有很多后裔又融入了乌孜别克人和哈萨克人中。哈扎拉人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和孙子旭烈兀的后裔。

从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在世界各国的人口数量来看,中国:蒙古族人口约550万;蒙古国:蒙古人总数约265万;俄罗斯联邦:鞑靼人约600万,布里亚特人约45万、图瓦人约25万、卡尔梅克人约20万、阿尔泰人约7万;阿富汗及西亚和印度次大陆的哈扎拉人约200万;在中亚(乌孜别克族和哈萨克族在中亚各国家都有散居):乌孜别克族约1600万、哈萨克族约1400万。在全世界,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总人数近5000万。

从蒙古人离开亚洲蒙古高原大漠腹地的历史时间来看:在12、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等各部落就被统一,并构成了蒙古人的组成部分;在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留在阿富汗的蒙古人后裔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哈扎拉人;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子拔都发动的蒙古大军西征,征服了东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拔都

建立起金帐汗国,他们的后裔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鞑靼人;在14世纪,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南征统一中国时,留在四川、云南的蒙古人就演变成今天的南方蒙古族;15世纪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后裔昔班尼(乌兹别克汗),建立乌兹别克汗国,他的部众就称为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汗国内另两个术赤后裔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带着一部分百姓投奔察合台汗,这些人被称作哈萨克人,这是近现代哈萨克人的起始;17世纪生活在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蒙古人来到了东欧伏尔加河下游驻牧,他们就形成了今天的卡尔梅克人。

从人种和种族人类学特征来看蒙古涵化民族:鞑靼人离开亚洲蒙古高原的时间最早,距离蒙古腹地达万里之遥,来到白种人的故乡欧洲,经过长达800年的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混血。鞑靼人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大部分人更接近白种人;乌孜别克人的白种人血统成分比鞑靼人要少,但也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哈扎拉人、哈萨克人以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为主,但也有白种人血统成分;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卡尔梅克人以及中国、蒙古国的蒙古族都具备典型的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

从宗教信仰来看:早期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自古以来就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留在东北亚的蒙古

人、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习惯,藏传佛教是多数蒙古涵化民族主要信仰的宗教;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直到现代都在虔诚地信仰藏传佛教;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当时的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金帐汗国最终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哈扎拉人、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都是伊斯兰教信徒。由于受到俄罗斯东正教的影响,部分鞑靼人转信了东正教。

从语言学上来看,蒙古涵化民族现在使用的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只有哈扎拉人操的是印欧语系。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又分别属于两个语族,即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民族有鞑靼人、图瓦人、阿尔泰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由于这些人与蒙古人的渊源关系,他们在山水地名和畜牧业术语方面还保留着蒙古语特点。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有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

在文字的使用上,原苏联所属的俄罗斯联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诸蒙古涵化民族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布里亚特人、卡尔梅

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都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在原苏联政府的干预下,30年代后都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蒙古国当时也追随原苏联,走了同样的路。20世纪90年代原苏联解体,他们又陆续和部分地恢复了原来使用的传统文字。在中国的蒙古族一直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使用塔吉克文字。

从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及生活习惯上来看,散居在欧亚大陆的诸蒙古涵化民族有很多共同点,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草原民族的特点。从古代开始,畜牧业一直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手段。直到今天,畜牧业在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哈萨克人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他们有的还继续被世人称为“马背民族”,保持了当年蒙古人彪悍的骑射武士的特点。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哈扎拉人都是伊斯兰教徒,他们的生活习惯也都不同程度上伊斯兰化了,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的遗风。另外,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哈萨克人、喀尔喀蒙古人都有曾经生活在中国元朝、清朝的经历,因此他们与中国都有很多渊源关系。

生活在阿富汗腹地的成吉思汗子孙——哈扎拉

今天的哈扎拉人(Hazara)主要居住在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以南、巴米扬与赫拉特河谷之间的哈扎拉贾特山区一带。此外,在坎大哈、赫拉特、构格哈尔、巴达赫尚等省,也散居着一些哈扎拉人。据统计,阿富汗约有160多万哈扎拉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6%,是国内第三大民族。在西亚和印度次大陆还有约40万哈扎拉人。许多哈扎拉人也自称是“中国人”,称他们同样使用十二生肖。

不少历史学家和学者经过考察认为:阿富汗的哈扎拉人是蒙古人的后裔,最早来自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蒙古军队和伊儿汗国的蒙古移民。在帖木儿、莫卧儿帝国时期,又有一部分突厥化蒙古人加入进去。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会讲蒙古语,也不使用蒙古族姓名,但他们最早的来源的确是蒙古人。

根据欧洲旅行家报道,直到16世纪初,哈扎拉人还在使用蒙古语,后来才淡忘。现在他们通用塔吉克语。但他们所讲的塔吉克语里仍夹杂着不少蒙古语和突厥语词汇,与纯正塔吉克语相比存有区别。至今,他们还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使用的是塔吉克文字。

从生理特征上看,哈扎拉人属于蒙古人种,具有蒙古人的体质特征:他们是黄皮肤,头发直而硬,体

毛和胡须少,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脸平扁,唇厚适中,眼睑多有内眦褶;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面骨平扁,颧骨突出。虽然他们由于长期以来与当地民族通婚,但是这些身体特征仍然能表现出来,经过若干世纪的长期演化和同异族通婚混血,还没有完全消失。20xx年根据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赛克斯通过人类染色体和DNA样本的调查,其中三分之一的哈扎拉人具有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遗传基因,因此完全体现了他们的蒙古族源。

目前,从哈扎拉人的生活习俗上,仍然可以窥见其蒙古族的遗风。

首先,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与传统的蒙古包一样,还是圆形的。在服装上,男人上衣穿无领肥大衬衫,下衣穿灯笼裤,冬季外罩长袍,腰间束带,有的还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时头戴绣花小帽,外出时头缠深色或白色头巾。女人服装与男人的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只是妇女不束腰带,只将头巾包在头上,面部裸露,这与教规的要求有所不同。哈扎拉人的穿着打扮已被中亚穆斯林同化,已没有了蒙古族服装的遗风。

其次,哈扎拉人的饮食以烤饼和奶制品为主食,这些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相同,并且,从奶制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上,也能看出与蒙古族的联系。哈扎拉

人把奶煮沸、发酵、晒干,制成奶酪,这与蒙古族制作奶豆腐的方法基本相同;用做奶酪剩下的乳浆,熬去水制成干酪,这与蒙古族制作奶渣的方法也相差无几。甚至用酸奶加水制成饮料,用酸奶打制黄油等也与蒙古族的制作方法几乎接近,但他们在节庆日的羊肉抓饭则具有更多的中亚风味。

哈扎拉人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有者为一夫多妻。婚姻由父母包办,几乎没有自由恋爱。订婚这天,男女双方的父亲要举行一个换包仪式。男方家长事先要在给亲家的包里放入一定数量的钱,换包以后,就按人头分糖,凡参加者都得到一份。哈扎拉人婚姻中很重视送彩礼。男女订婚以后,关于彩礼的数量还要协商几次,哈扎拉人当中盛行的是嫡堂婚和交表婚。如果男女双方是堂兄妹或表兄妹,彩礼可以少要些。举行婚礼这一天,先由一位富有的、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给新娘蒙上盖头,唱离别曲(边哭边唱),一般只对母亲和姐妹唱。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毛拉、男性亲属和尊贵客人则聚集在一个大帐篷里,由毛拉诵经祈祷,祝贺新人。这一切做完以后,人们把新郎引到唱完离别曲的新娘跟前,新郎将新娘领出帐篷,帮助她骑上早已备好的马或骆驼。新娘家派一位年长女眷与新娘同乘一匹坐骑,一

直陪送她到新郎家。如果新郎家与新娘同住一村,接亲的队伍则需绕村一周。婚礼期间,一般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以示庆贺。

流入欧罗巴海洋的蒙古洪流——鞑靼人

鞑靼人(Tartar),又译作“塔塔尔人”,是俄罗斯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5554601人(俄罗斯境内,20xx年统计),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流域,鞑靼、巴什基尔两个自治共和国境内和彼尔姆、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地。在中亚国家的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分布。

“鞑靼”一词源于7至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游牧的蒙古部落。在西方人眼里,鞑靼人和蒙古人一样,游牧、善骑射,并且在蒙古西征军中,不仅有许多鞑靼士兵,而且鞑靼人多身居要职,所以,“鞑靼”便成为蒙古的代称,中国明代把成吉思汗的后裔皆称鞑靼。欧洲人也把当年成吉思汗远征大军的蒙古人通称为鞑靼人。

现代鞑靼人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后所建立的金帐汗国蒙古征服者的后裔,混合了跟随蒙古人西征的突厥人的血统,形成了今天的喀山鞑靼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等分

支。15世纪金帐汗国灭亡,在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建立了喀山汗国,16世纪中期,被沙俄兼并,19xx年建立自治共和国。

经过长达800年的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混血,从种族学特征来看,鞑靼人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一般来说大部分人更接近白种人,不少人的眼睛是蓝色、灰色、绿色和黄色的,皮肤偏白,只是脸型特征还保有某些黄种人的特点。当然,也有一些人的种族特征更类似于中亚人。可以推测,鞑靼人的民族形成经历了多元混血的过程。鞑靼人的种族属性已经是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其文化也是欧亚文明交汇的产物。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鞑靼语,分中部(鞑靼斯坦共和国大多数居民的用语)、西部(或称米沙尔语)和东部(西伯利亚鞑靼人的用语)三大方言。19xx年前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后一度改用拉丁字母,19xx年又改用斯拉夫字母。

现代鞑靼人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也有少数改信东正教(称楚瓦什人,主要在俄联邦楚瓦什共和国境内),还有部分信原始的萨满教。十月革命前,在鞑靼人居住地区,清真寺到处可见,在一些穆斯林家庭中也设有礼拜点,并出版了本民族文字的

《古兰经》译本。

过去,鞑靼人主要从事农业,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则从事畜牧业和渔业,部分人从事制作靴子等皮革品、首饰以及纺织等手工业。乌拉尔地区鞑靼人的传统住宅是用圆木柱架成的木屋,墙上绘有各种色彩艳丽的壁画。阿斯特拉罕鞑靼人较多地保持着草原畜牧业的传统特点,夏季住帐篷。男女喜爱穿肥大的衬衫和灯笼裤,外罩无袖长袍。男子戴绣花小圆帽;妇女戴丝绒小帽和各色头巾,并喜欢佩戴金属胸饰。民间口头创作形式多样,长篇历史传说深受群众欢迎。建筑艺术和装潢艺术保持着许多民族特色。农业以生产谷物、麦类为主。

由术赤后裔演变而来——乌兹别克人

乌兹别克人(Uzbeki)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现代乌兹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中亚、西亚国家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有1600多万。从种族学特征来看,乌兹别克人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属于中亚过渡型人种。乌兹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30年代,曾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40年代,改用斯拉夫字母为基

础的新文字。乌兹别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

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上半期,原属于蒙古帝国金帐汗国的成吉思汗之子术赤后裔乌兹别克汗(也称“月即别汗”),信奉伊斯兰教,统一了分散在中亚广大地区的各个蒙古部落和操突厥语的部落,其汗国被称为乌兹别克汗国,乌兹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其国人被称为“乌兹别克人”。《元史》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后来逐渐演变为族称。

15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原来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白帐汗国逐步强大起来,占据着今西伯利亚西和哈萨克斯坦的广大地区,居民主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突厥、蒙古游牧民,他们都笼统地被称作乌兹别克人。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白帐汗国的一部分乌兹别克游牧民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下进入中亚农业区。先后占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塔什干等城市,推翻了蒙古帖木儿王朝,与当地使用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亚的乌兹别克人。后来陆续建立起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和乞瓦汗国。另有少数乌兹别克人在1世纪到中国新疆经商,其中部分人逐渐在新疆定居,繁衍生息,这就形成了中国的乌兹别克族。

乌兹别克人在进入河中地区以前,是一个传统的

游牧民族,在昔班尼汗率领下进入河中地区以后,其生产方式转入农业耕作,变成了农耕民族,但保留了很多游牧人的传统习惯。由于乌兹别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因此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对乌兹别克人影响深远。

19世纪,俄国开始进军中亚。乌兹别克各汗国相继被俄国吞并。19xx年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乌兹别克人民举行起义。19xx年陆续成立花刺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和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xx年以后两共和国合并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共和国。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乌兹别克斯坦于19xx年8月31日宣布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由另一些术赤的后裔演变而来——哈萨克人 哈萨克人(Kazakh)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部分分布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蒙古和阿富汗亦有分布。从种族人类学特征来看,哈萨克人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使用哈萨克语,分南部、西部和东北部3种方言,其语言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原来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文字,后改为拉丁字母,从19xx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苏联时期)。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哈萨克人同蒙古人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15世纪,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后裔阿布海尔汗建立起强大的乌兹别克汗国。15世纪末,汗国内另两个术赤后裔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带着他们的部众迁移分裂出去,建立起哈萨克汗国,他的部落又融合了当时中亚的很多突厥和蒙古部落,最后形成统一的哈萨克民族,可以说,现在的哈萨克族是由术赤的后裔主导演变形成的民族。

在牧区的哈萨克人终年住在可移动的圆顶帐篷(即蒙古包)里,其构造是可拆卸的木架,四周和顶上覆盖毛毡。帐篷内的墙壁上挂有各种民族特色图案的挂毯,使帐篷内既美观又舒适整洁。畜产品中的皮革用来做衣服、容器和马具,马鬃毛可编绳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哈萨克人按季节和草场的好坏来逐水草放牧,为其牲畜寻找优良牧场。日常食品主要是乳制品和牛羊肉食。发酵后的酸马奶、马奶酒和马肉极为珍贵,但通常只有节庆假日才能享用。

19世纪,更多沿边境的哈萨克人开始种植庄稼。俄国革命后许多富裕的哈萨克人带着牲口逃往中国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游牧民组织起畜牧集体农场而定居。绝大多数的哈萨克人现在成为定居的农牧民,畜养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种植庄稼。

追寻生存空间的蒙古人——卡尔梅克人

卡尔梅克人(Kalmykia),原是突厥语对大漠之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的称呼。土尔扈特本是统一的蒙古族卫拉特四部之一(包括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明朝末年,该部族大部分离开原在塔尔巴哈台(今中国新疆境内)的游牧故土向西迁徙。当时,准噶尔部强盛,土尔扈特部不服准噶尔部的统治,为寻求新的生存环境,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当时尚未被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里开拓建置,劳动生息,创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汗庭,完善了各项典章制度,维持了长达100多年的政权。他们来到这块新的领地之后,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用蒙古语称里海为呼克廷格斯,即蓝色的海湖,称伏尔加河为额吉纳高勒,即母亲河。到后来,沙皇俄国势力迅速扩张,不断欺凌土尔扈特人,激起了他们的反抗,为摆脱俄国的控制,1771年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大部分土尔扈特人离开伏尔加河畔,东归中国故土。由于沿途遭遇俄军和哈萨克人拦截,死伤无数,最后剩几万人到达中国新疆境内。另约三分之一的土尔扈特人由于游牧于伏尔加河西岸,受到伏尔加河的阻拦和沙皇俄国的阻击,没有能够返回故土,这

些未能东归的人留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继续受到沙俄的统治。留下的这部分人就繁衍发展成今日的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卡尔梅克人。俄国十月革命后,19xx年成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州,19xx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xx年自治共和国建制被撤销,19xx年重设自治州,19xx年重新恢复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

卡尔梅克人系卫拉特蒙古人的后裔。属蒙古人种西亚类型。使用卫拉特蒙古语,分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两种方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以前使用由1648年班弟创造的托忒特蒙古文(中国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使用的文字),现在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蒙古文,目前多数人已改用俄罗斯语文。卡尔梅克人在十月革命前大部分过着游牧生活,信奉藏传佛教,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在俄罗斯共有卡尔梅克人173996人(20xx年统计),其中84%的卡尔梅克人居住在卡尔梅克共和国,还有部分人分布在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罗斯托夫和斯塔夫罗波尔等地。

卡尔梅克人主要从事游牧或半游牧业,饲养绵羊、马、骆驼等,部分人从事渔业。从19世纪30年代起逐渐定居务农。现在,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产品、畜产品和鱼产品的加工工业。农业以生产小麦

和饲料为主。

卫拉特蒙古的一支——阿尔泰人

居住在俄罗斯的阿尔泰人(Altai)与蒙古人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阿尔泰人被学者认为是蒙古族的一支。全俄罗斯共有阿尔泰人67239人(20xx年统计),占全俄罗斯联邦总人口的0。02%,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西西伯利亚主要行政区之一,面积9。2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联邦领土面积的0。5%。

阿尔泰地区曾长期处于蒙古卫拉特部准噶尔人的统治之下,阿尔泰人旧时一直被称为“阿尔泰卫拉特人”,自称“卫拉特人”,属蒙古准噶尔部。1679年准噶尔部与清朝开战,准噶尔兵败,一部分蒙古准噶尔人退到这里,并融入了一些居住在阿尔泰地区的其他部落,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阿尔泰人。当清朝胜利后,该地区被清朝管辖,当地的准噶尔人被编入阿拉坦淖尔乌梁海二旗,他们就是现在的阿尔泰人的前辈。1864年,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边防当局迫使阿尔泰人归属俄国,阿尔泰地区遂被并入俄罗斯版图。十月革命后,于19xx年6月1日在阿尔泰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卫拉特自治州,19xx年1月7日改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19xx年改名为俄罗斯联邦阿

尔泰共和国。

阿尔泰人早期操卫拉特蒙古语,由于受到突厥人的影响,后来改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吉尔吉斯-奇普恰克语,可以和维吾尔人、哈萨克人进行语言交流,但是他们不信仰伊斯兰教,而信奉原始萨满教,有部分人在俄罗斯人的影响下,已经改信东正教。

到19xx年为止,阿尔泰人一直使用托忒蒙古文,19xx年以后开始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从19xx年开始用蒙古、俄两种文字发行《阿尔泰启明星报》至今。由于长期生活在俄罗斯和哈萨克人中间,语言受其影响很大,但山水地名、畜牧业术语还是保留着蒙古语特点。

阿尔泰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xx年,共有191所普通中学、3所技校、5所专科学校和1所大学。近年来,阿尔泰人民在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在为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阿尔泰共和国的经济事业也在发展。该共和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境内有石灰石、水泥原料、黄金、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藏,其中稀有金属和贵金属储量巨大,这在全俄自然资源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另外木材资源也很丰富,但目前可开发和

利用程度很低,从长远来看,具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的特点。主要工业部门是有色金属冶炼业、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阿尔泰人主要是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畜牧业饲养有羊、牦牛、马鹿、梅花鹿等品种。

古老的唐努乌梁海人——图瓦人

图瓦人(Tuva)是俄罗斯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居住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地处亚洲中部。图瓦地区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设四十八佐领,隶属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萨克图、赛音诺颜两部节制。1864年10月,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被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的土地。19xx年沙俄强占乌梁海。十月革命后,中国收复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不久又被迫撤退。从此,乌梁海东部九佐领土地,属今蒙古国,中部被俄占领二十七佐领的土地。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xx年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xx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19xx年加入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享有自治州的地位,19xx年改为图瓦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

图瓦人从种族学特征来看,是典型的蒙古人种,外观与蒙古人相同,风俗习惯、服饰也与蒙古人基本相同。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回纥-乌古斯语组。20世纪30年代以前使用蒙古文,以后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图瓦语。

图瓦人信仰藏传佛教,但萨满教对他们的影响也较深。图瓦人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部落氏族观念和宗教信仰。图瓦人每年举行祭天、祭湖、祭山、祭鱼、祭火等宗教活动。“敖巴节”是每年一次最大的节庆。

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主要居民就是图瓦人。在俄罗斯境内的图瓦人总人数为243442人(20xx年统计)。此外,在蒙古国境内约有图瓦人3万,中国也有几千民族成分为蒙古族的图瓦人,他们居住在中国新疆喀纳斯湖附近。

贝加尔湖林木中的百姓——布里亚特人

布里亚特人(Buryatia)是俄罗斯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为445175人(俄罗斯境内,20xx年统计),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赤塔州阿金布里亚特自治区以及俄罗斯其他远东地区,少量分布在蒙古国和中国的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人是13至14世纪进入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部落与当地居民混

合而成的,其后该地区成为蒙古大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布里亚特的民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18世纪初期布里亚特地区并入俄国。在并入俄国前,曾与清朝政府保持宗主关系。19xx年4月27日和19xx年1月9日分别成立了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19xx年5月30日将上述两州合并为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隶属俄罗斯联邦。19xx年改名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

布里亚特人历史上以畜牧业为主,狩猎和捕鱼业也很重要,18世纪开始经营农业,19世纪以后受到俄罗斯人的影响,也有了近代工业和手工业。

布里亚特民族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的近支。其祖先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与当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现代的布里亚特人,其民族形成过程经历了几个世纪。1631年,俄国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武装冲突。经过25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布里亚特人一直反抗俄国人,他们向南移入喀尔喀蒙古领地。另外一部分布里亚特人,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与俄国殖民军作战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目前居住在俄罗斯

的布里亚特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筑也表现着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风格。

他们使用布里亚特语,分东西两大方言区,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其他地区的蒙古人语言相通。18世纪起使用老蒙古文,19xx年创造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拼音文字,19xx年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布里亚特语。

布里亚特人在历史上曾经信奉传统的萨满教,从近代转信藏传佛教,在布里亚特地区建有很多喇嘛寺庙,但是现在仍然保留一些萨满教残余。

留在漠北故土上的蒙古人——喀尔喀蒙古人 蒙古国是以喀尔喀蒙古人(Mongolia)为主的国家,喀尔喀蒙古人占全国人口的80%,约有220万人(20xx年统计)。喀尔喀蒙古人属蒙古人种北方类型,与中国蒙古族同源。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有文字创造于13世纪,在20世纪40年代改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词汇中有大量俄语借词。在蒙古国,与喀尔喀蒙古人习惯上相近的还有杜尔伯特人、土尔扈特人,厄鲁特人、扎哈沁人、明阿特人、浩托戈特人、布里亚特人。他们都属于蒙古族

的分支,因历史上驻地的不同而单独成为部落。但喀尔喀蒙古人是蒙古国的代表族群。

蒙古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信奉萨满教。元朝以后,忽必烈封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藏传佛教在宫廷内逐渐盛行起来。但是,广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萨满教。直到16世纪,格鲁派藏传佛教传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藏传佛教,并大量兴建寺庙。这样,藏传佛教渗入蒙古社会每一角落,成为支配蒙古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在蒙古革命以后,藏传佛教被部分禁止,20世纪90年代以后,蒙古又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宗教信仰自由。

喀尔喀蒙古人传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绵羊、山羊、牛、马和骆驼,号称“马背民族”。20世纪以来,有的地区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小麦和土豆,手工业、采矿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亦有所发展。近年来,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喀尔喀蒙古人已经融入了现代民族的行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儿子无用 女儿们作用很大 成吉思汗已经把所有的小王国统一起来,并将它们牢牢地置于他女儿们的控制之下,他也已和西夏结

盟,虽然关系一般,并不算十分友好,但是总算实现了对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的控制。他现在可以采取行动,向一个大国发起挑战了。在他的后半生中,他将采取两个重大行动:首先是1211年至1215年在中国北方进行的战役,然后是1219年至1224年对中亚穆斯林的进攻。他的女儿们在这两场重要战役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她们的作用各有不同。

1211年,成吉思汗袭击了中国北部的女真统治者,但他的完美计划几乎立即遭到了挫败。正当他的骑兵和女真军队激烈作战时,汪古部发生了叛乱。一些心怀怨恨的派系突然起来反抗年轻的阿剌海。叛乱分子试图杀死她,虽然他们没有抓住她,但是却杀害了阿剌兀思和其他许多蒙古人的同情者。阿剌海勉强逃得一命,除了救得自己的生命之外,她还设法将她的两个继子带到了她父亲的军队中临时避难。

虽然成吉思汗与汪古部的一个氏族建立了紧密的同盟,但是其他一些氏族心怀不满,不愿向一个异族女王叩头,尤其是不愿屈服于一个来自野蛮的蒙古族的女王。当成吉思汗的女儿遣散汪古部长的其他妻子时,她也摧毁了她们家族的权力基础。这些妻子的家人未能在新的权力系统中享有任何威望和奖赏,因此他们转而反对她。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因为阿剌兀

思是成吉思汗忠实的婚姻盟友,杀害他犯下了蒙古人眼中最严重的一桩罪行。

只有二十岁的阿剌海别吉被迫面对这些敌人,而此时蒙古军队能否取得成功,她的父亲将变得有多强大,仍然是未知数。虽然成吉思汗已经让阿剌兀思做了汪古部长,但是旧的精英仍偏向他们的传统盟友:中国北方的女真统治者。女真人不断向他们提供丝绸和珠宝,在举行大的政治活动时邀请他们到皇宫赴宴。这些汪古人对蒙古人的看法和汉人一样,认为他们是肮脏的野蛮人,穿着破烂的羊毛和兽皮衣服,住在毡制帐篷中,大口嚼着淡而无味的动物肉,锅里从头到尾煮着整只动物。

当汪古部发生暴乱时,成吉思汗正率军在中国北部(今山西省大同市一带)作战。他的士兵已穿越汪古部领土,正要侵入辽国。他原以为,把自己的女儿安插到汪古部作为统治者,在发动入侵时后方和侧翼就有了安全保证。但是汪古叛军也理解这一战略,他们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成吉思汗所构成的威胁。蒙古军队的大部现在已经在其南部和东部与女真军队对垒,而汪古部则对他们的北部和西部构成威胁。如果汪古部起来叛乱,他们就可以从两面夹击蒙古军队。至少,汪古部的叛乱将分散蒙古军队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对

女真的压力。

成吉思汗绝不会容忍如此反抗他女儿的行动,因为她是代表蒙古帝国来实行统治的,他也绝对不能允许在他的背后出现这样一个危险的敌人。于是,他派遣了一支队伍和阿剌海一起与叛军作战,很快就把他们击败了。

镇压汪古部的叛乱以后,成吉思汗打算像过去那样对汪古部采取大规模报复行动。对反叛的草原部落,如塔塔儿部,他一直习惯于这样做。这一惩罚意味着每一个叛乱者都要被处死,他们家中比蒙古车轮高的所有男性都要被杀掉,然后把妇女和孩子在蒙古的忠实盟友部落中重新加以分配。

阿剌海阻止了屠杀。她说服父亲不要惩罚整个国家,而只惩罚参与刺杀阿剌兀思的那些人。成吉思汗要求对阿剌兀思被杀一事展开调查。他要知道,“谁杀了我们的忽答?这样,我就可以进行报复”。他要求把曾经“伤害他的朋友的那个人”交给他,并下令把凶手和他的家人处死。

汪古部可能是曾反抗成吉思汗的人中最幸运的,他们的好运气完全来自他们的统治者阿剌海。随着帝国的扩张,蒙古军队离家越来越远,力量分布越来越薄弱,成吉思汗不能再容忍任何异议,或表现出任何

怜悯。汪古部是唯一一个他允许在反抗以后继续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部落。阿剌海似乎决心证明他饶恕汪古部并不是一个错误。她使他们一直忠于蒙古人,并把他们融入了蒙古帝国管理的核心。

阿剌海恢复了她的统治,并和她的继子镇国结婚。她着手把汪古部社会重新整合在一起,但显然要在她父亲不断扩张的蒙古帝国领域之内。在以后的四年间,当她的父亲在中国北方一个接一个城市作战的时候,她在有条不紊地统治着汪古部。她保护了汪古部免受她父亲愤怒的惩罚,以此证明了她对汪古部的忠诚,因此,她的臣民从此再未质疑过她的统治。

征服一个帝国很难,统治一个帝国更难。对于蒙古人来说,这项任务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刚建国二十多年,有书面语言还不到两年。他们不能像依赖商人经营的商业系统那样,仅仅依赖某一部分人来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穆斯林管理者采用的规则和汉人多有不同,二者又都不同于基督徒。在市场上人们可以创造性地把不同文化的商品结合在一起:中国生产的丝绸袍子、从波斯来的锦缎腰带、西伯利亚貂皮领子、印度孔雀羽毛、威尼斯珠子以及来自阿富汗的绿松石等。但是,政府系统、行政运作以及法律等,就不能这么容易地分头选取,加以组合了。穆斯林法

源于《古兰经》,只能用阿拉伯语宣读,而且依赖于以穆罕默德的游历为基础的历法,因此,要采用他们的管理体系,需要接受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和宗教。同样,中国的管理系统也不能脱离中国的书面语言和历法。政府系统远比市场复杂,各部分互相联系得也更密切。

既然不能简单地采用现有的系统,蒙古人不得不发明一种新的系统。由于男人一直忙于战争,这项任务主要是由统治着丝绸之路沿线各王国的蒙古女人完成的。作为蒙古人中老资格的女王和蒙古帝国最大部分的统治者,阿剌海主持建立了一个政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她学会阅读和写字。她在哪里学的,怎么学的,我们不得而知。一个由中国南方宋朝宫廷派出的特使汇编了他访问蒙古的广泛报道,他写道,阿剌海不仅具有初级文化程度,她每天还要花很多时间阅读。他甚至具体说明她很喜欢宗教经文,但他没有说明是哪种宗教。据宋朝特使报道,她对药有特别研究。她还在她统治的地区建立了医疗设施。

从对她首都遗址的考古调查我们得知,她的城市中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可能也有儒教和道教的机构和神职人员。这么多不同的宗教和语言共存于一个小城市,说明了这是一个各种文化兼收并蓄

的世界性都会,而这正是蒙古帝国的显著标志。蒙古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也没有试图把自己的宗教强加给他们的臣民,相反,他们鼓励所有宗教蓬勃发展。蒙古人,比如阿剌海,往往从不同的宗教思想、物件和习惯中挑选最适合他们个人口味的,正如他们选择最合乎他们口味的当地食物一样。这种满足个人偏好的权利不仅女王独有,也是每一个蒙古人都享有的。

阿剌海别吉塑造了一个强大的蒙古国际主义模式。作为她的家庭和国家第一个统治定居文明的成员,她发明的文化和组织模式成为蒙古帝国的模式。她的首都的模式,后来被窝阔台汗建在蒙古的首都哈剌和林所仿效,然后被忽必烈汗建在内蒙古的上都(在西方一般称做世外桃源)所仿效,最后这种模式也应用在了忽必烈汗的首都汗八里,中国人称之为大都,即后来的北京。

成吉思汗征服了中国北方,女真金朝向他屈服,但后来他们逃到了更远的南方,于是北方落入了蒙古人之手,而女真则成了蒙古和南宋之间的一个缓冲区。成吉思汗一直希望,女真作为他的新属国,可以继续管理中国北方,因此,当女真人逃往南方,把北方留给成吉思汗来控制时,他便没有一个政府来管理这片土地。他不能留在中国,也没有治理这个国家的意愿。

于是他向他的女儿阿剌海求助。阿剌海已经是戈壁以南除了她父亲以外权力最大的蒙古人了。当成吉思汗在1215年撤回蒙古时,他就把蒙古在中国的领土交给她管理。成吉思汗把蒙古驻军的统帅权交给了札剌亦儿家族的木华黎将军,他军队的大多数战士都来自札剌亦儿家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是孛儿只斤家族忠诚的追随者。但实际统治者则是阿剌海。

由于成吉思汗把精力越来越多地投入大规模入侵中亚穆斯林领土的计划中,难以兼顾中国北部的事务,于是便越来越依赖阿剌海,而阿剌海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她能够独立行事,不管离开自己父亲的移动宫廷多么遥远,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整个蒙古帝国最大的利益。成吉思汗明白自己将离开多年,于是把治理已征服土地的责任交在了两个人的手中。他把控制漠北蒙古高原土地的责任交给了他最小的弟弟铁木格·斡惕赤斤,而把漠南新征服的土地交给了他的女儿阿剌海别吉控制,并赐给她监国公主的头衔。她的权力扩大了,原来只统治位于今内蒙古只有一万余成员的汪古部,而现在她将统治中国北方地区数千万人民。

阿剌海定期派遣部队帮助在汉族地区和中亚作战的父亲。其中从汉族地区派去的部队包括医疗人员,

他们把中医的声誉传播到了穆斯林世界和西方。

通过把他的三个女儿安插在丝绸之路沿线为女王,成吉思汗控制了当地的领土以及中国与穆斯林国家之间脆弱的商业联系。随着在1219年入侵中亚,成吉思汗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不只是控制贸易联系,而且把它深入扩展到中东的制造业中心。正如他征服中国北方开始了接管当地制造业的过程一样,他的军队也把目标对准了穆斯林世界的工艺中心,从而把蒙古统治一直扩展到丝绸之路的两个主要终点站。

在成吉思汗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的儿子所扮演的角色始终相当有限,没有什么长进,而他的女儿则相反。随着她们的成熟和阅历不断增加,她们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征服的国家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生态环境各异,不断对蒙古人提出新的军事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

成吉思汗的女儿的角色是汉人难以理解的,不过他们对她们的权力也产生了带有某种困惑的尊敬。但是波斯人对他另一个女儿的感觉却不同,说得好听点,是产生了困惑,说难听些,是感到厌恶和恐惧。汉人看不起蒙古妇女的行为,认为她们违反了复杂的礼仪,而穆斯林则谴责她们,认为她们不道德,她们的所作所为是对宗教的侮辱,更可能形成对文明的威胁。

虽然成吉思汗在战斗中失去了许多女婿,但是,如果他的女婿是在叛军手中被杀害的,则通常会引起极为残忍的报复。汪古部叛乱者幸运的命运和十年后尼沙布尔叛乱者的遭遇形成了强烈对比,尼沙布尔在十年之后也杀了成吉思汗的一个女婿,当时成吉思汗在中亚进行的血腥战役正处于高潮,但最终的胜利尚未确定。

尼沙布尔位于今天的伊朗东部,在蒙古人入侵时,是呼罗珊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虽然在呼罗珊占主导地位的是波斯文化,但实际上它是突厥帝国花剌子模的一部分,包括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由于毗邻丰富的绿松石矿,尼沙布尔是象征波斯文化的标志性的蓝绿色的源头。该市生产的精美釉面瓷器代表了当时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波斯人最喜爱的诗人欧玛尔·海亚姆于1048年出生在那里,死后也葬在那里,他的诗用近乎神奇的美丽辞藻给这个城市罩上了一层美丽的光环,同时也对波斯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绿松石城市、诗歌和陶瓷,代表着波斯文明的最高水平,而由一个异教徒公主领导的军队摧毁这座城市则是对所有伊斯兰教教徒最严重的羞辱。对穆斯林世界来说,这个事件是整个蒙古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这个故事是由波斯作家术外尼首先详细披露的,他在穆斯林历史学家中以详细和准确的历史记载而闻名,但是,他曾积极参与蒙古政治生活,因此是一个政治倾向性明显的历史学家。术外尼曾亲身参与并经历过他所描写的很多事件,他也曾询问过见证人,其中许多人和他关系密切。

蒙古人攻占花剌子模汗国的主要城市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首都乌尔根奇以后,花剌子模苏丹逃到了尼沙布尔。可是他不但不着手为战争作准备,反而沉湎于葡萄酒和放荡行为。术外尼说,“他不务正业,一味地寻欢作乐”,“由于要为女人安排首饰,他没有精力训练军人,而他忙于给妻子宽衣解带,因此忘记了解决重要事务上出现的混乱”。苏丹和他的仆人无度地吃喝宴乐,因此,当蒙古人逼近时,他醉成了一团烂泥,他的仆人不得不用冷水浇头弄醒他。1220年5月12日,他放弃这个城市,向西逃往伊拉克。

明智的尼沙布尔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抵抗蒙古人。他们服从命令投降,并同意协助蒙古人追击他们的前统治者苏丹。蒙古军队统帅苏不台率军而来,波斯人犒劳他们,喂他们的马。对于蒙古人来说,接受食物是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行动,不仅表明了被征服的人民的屈服,更重要的是表明,蒙古人会接受

他们的投降,让他们作为属国存活下去。尼沙布尔人也向追捕苏丹的后续蒙古部队提供了给养。

有很短一段时间,蒙古人不再来了。由于蒙古部队来得越来越少,加上有谣传说苏丹已经打败了蒙古人,因此人民中反抗和报复情绪不断增长。他们以为蒙古浪潮已经过去了,他们很高兴,以为既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也摆脱了苏丹的统治。术外尼描写道:“诱惑人的恶魔在人们的大脑里下了一个蛋。”

穆斯林似乎没有意识到,其实蒙古军队的主力尚未抵达。1220年11月,成吉思汗的女婿脱忽察儿率领一万战士到达,这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所率领主力的先头部队。第三天,从城墙发射的一支箭击中了脱忽察儿,他当即毙命。据术外尼记载,波斯人根本不知道倒下的那个战士是谁,因此当蒙古人撤出时,他们以为已经打败了蒙古人。从1220年至1221年余下的冬季,尼沙布尔人似乎认为,他们已经成功地把蒙古人永远赶走了。尼沙布尔守军共有三千支弩、三百台投石器以及大量石脑油,可以点着后从城墙上投向蒙古人。

蒙古人是在1221年4月7日(星期三)早晨开始发动攻击的。到了星期五中午祈祷时间,蒙古人已经填平了护城河,第一次攻破了城墙,并在已经控制的一段

城墙上公然升起了他们的旗帜。战斗进行得很激烈,从当晚一直到第二天,蒙古人一直向前推进,最终控制了所有的城墙和城市周围的防御工事。根据后人可能比较准确的记载,七万名士兵在尼沙布尔战斗中丧生。

尼沙布尔人发现自己被困在他们自己的城墙内。对于蒙古人来说,这正是他们猎杀野生动物的方式:用篱笆把他们围起来,然后任意杀害。首先,脱忽察儿的遗孀,成吉思汗的一个女儿,切断了流进城市的水源,并命令人们离开该城。在把尼沙布尔人疏散到平原以后,她在士兵的保护下进入城市,围捕那些拒不服从撤离命令的人。

蒙古人打猎的时候,总是让一些动物逃逸以便继续繁殖。按照类似的方式,即使当整个城市要被毁灭,他们也会允许极少数人活下来。脱忽察儿的遗孀把工匠从人群中挑出来,留作将来使用。蒙古人对掌握任何技能的人都很尊重,不管是铁匠、抄写员、木匠,还是纺织艺人等都会受到尊重,但是被打败的士兵或无技能的人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这个类别中也包括富人。

阿剌海别吉在叛乱者对她进行反抗并杀害她的丈夫以后,仍然起来捍卫她的国家。但是,和阿剌海截

然相反,成吉思汗的这个女儿觉得她和杀害她丈夫的叛乱分子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她下令焚烧空城,然后杀掉除工匠以外的所有人。拿历史学家宏达迷儿的话说,“只要是能动的,她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来”。尽管一百七十四万七千人被处决的说法绝不可信,因为它远远超过了实际人数约一百倍,但它表达了人们心中对蒙古人的恐惧。用热爱自己祖国城市的波斯历史学家术外尼的话说,“在疯狂的复仇怒火中,甚至连猫和狗都不得存活”。他写道,在蒙古人毁灭尼沙布尔以后,“房屋被夷为平地,没入尘土”,“玫瑰花园变成了火炉”。

穆斯林学者认为,这个女儿很可能就是秃满伦,但原始的波斯记录并没有提及她的名字。蒙古人征服了这么多城市,他们没有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因此这个事件也不见于他们的记载。除非将来一些迄今未知的史料被发现,否则她的名字将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在蒙古人征服的一长串城市中,尼沙布尔的陷落并没有多少战略意义,但它给穆斯林世界带来了深深的恐惧,不仅因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的重要性,而且因为这个城市毁灭在一个异教徒女人的手中。当时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穆斯林都会敏锐地感觉到即将到来的由蒙古人造成的厄运,这场灾难似乎早已在他们心

爱的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话中预示过了:“不管是在尼沙布尔,还是在巴比伦,生命之酒一点一滴不断渗出;生命之叶一片一片凋零。”

穆斯林和基督教历史记载都使用了那个未知蒙古公主的故事,以说明蒙古人在战争中是多么野蛮,他们按性别和年龄把人头骨垒成金字塔形状,他们是残酷无情的征服者,甚至连战败城市的猫和狗都全部杀死。尽管这些画面不断重复用于描述蒙古战争,这些历史记录似乎也准确记载了死亡人数,但却从来没有提及把敌方士兵和平民吓得魂飞魄散的那位女子的姓名。史书只说她是成吉思汗的女儿、拖雷的姐姐,以及武士脱忽察儿的遗孀。

成吉思汗鼓励有关蒙古人的可怕故事的传播。他的军队人数比他所面对的敌军少得多,和他试图征服和控制的大规模的人口相比更是少得可怜,因此成吉思汗学会了依赖宣传和公关取胜的法宝,在这方面一点不亚于他对自己军队的依赖。从童年时代所受到的一系列可怕的虐待中,他掌握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力,他能够分辨出人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他成功地使用这两种策略来建造他的帝国大厦。

所有在蒙古冲击下崩溃的文明中,穆斯林遭受的损失肯定最大,而受益最少。经过1219年和1224年之

间成吉思汗在征服战争中的全面屠杀,中东的穆斯林国家再也没有恢复他们在世界商业体系中的经济和文化实力。

几千年来,中亚沙漠定居的人们在贸易过程中把货物从一个绿洲从容地输送到下一个绿洲。中国丝绸缓慢地输往罗马,在那里被拆成丝线,一根根地零售,同样,刻有罗马皇帝头像的银币穿越沙漠,流向中国。小群骆驼商队,在某些地区是毛驴商队,把绿洲中的村庄连接起来,使货物从一个村庄转移到另一个村庄。每个绿洲的贸易商都要小心地保持与下一个站点的贸易关系,但每个社区和许多相互交织的贸易路线会因为当地的气候和政治格局而发生变化,或者繁荣或者衰微。这种由一连串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的小商路构成的不定型系统,使得任何一个单一商队都无法走完整个路线。在缓慢地在整个丝绸之路上穿行时,每个商品都会被交易十几次。

随着尼沙布尔的陷落、花剌子模汗国的残破以及波斯城市的征服,丝绸之路已成为蒙古人的通衢。数千年来第一次发生了一个强权完全控制丝绸之路的情况,从中国北部,穿过中亚地区,南到印度河,西至欧洲的门槛高加索地区的所有商业贸易都落入了蒙古人之手。货物从北极圈流到印度洋,从中国内地的作

坊流到波斯城市,从不间断。除了甘肃走廊的一个关键地段被蒙古的半属国西夏王国所统治以外,成吉思汗的女儿控制了从中国至中亚穆斯林地区之间的所有国家。在他的女儿和他强大军队的帮助下,成吉思汗已经完成了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尝试过但却没有完成的一切,这一切也是罗马人、阿拉伯人和中国人曾经梦寐以求的。

虽然蒙古人拥有丝绸之路贸易系统的所有权,但是因为他们对商业贸易一窍不通,因此不得不交给商人来运作。蒙古人开放了所有的贸易路线,依赖一个统一的贸易体系和一致的政策,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享受到各种奢侈品。其实,蒙古人所做的只是提供一套稳固的基础设施,包括安全的路线、沿途的定点休息站、充足的水井、供换乘的牲畜、快捷的邮政服务、稳定的货币、桥梁,无论任何国籍或宗教,所有客商均可平等使用。

成吉思汗的女儿并没有创造这个贸易线路的连锁网络,但她们加速了这个网络的运行。蒙古人对一个由贸易中继站和休息站构成的洲际系统的组织和保护使得超级商队可以在丝绸之路上行进,这种商队不仅规模比以往大得多,而且由于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取生活用品以及更换牲畜,可以旅行得相当远。成吉思

汗开辟了新的绕过小定居点的线路,摧毁了横亘在贸易线路上的整个城市。蒙古线路类似于现代的高速公路,它使商队不只连接两个绿洲,而是整个一连串绿洲,因为商家现在可以在一次旅程中行进数千公里。

成吉思汗的女儿们对丝绸之路上一连串王国的统治依赖于控制联络点和运动方向,而不是占用大面积的土地。渐渐地,蒙古人发展出了一个类似于现代企业的投资体系。因此,阿剌海别吉在中国可以持有伊拉克的动物股份和她妹妹扯扯亦坚在西伯利亚的毛皮股份,阿勒坦则拥有汉地的丝绸股份,而她们都收到了阿勒坦的畏兀儿绿洲的葡萄酒。

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女儿们在世的时候,这个蒙古帝国规划与其说是一个帝国,不如说是一个庞大的全球性公司,每个儿子和女儿负责管理其中的一部分,并提供一系列特殊的商品。成吉思汗的女儿们经营着一个国际金融组织,几乎使每个人都受益。通过由她们统治的相互连接的王国,蒙古人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性贸易体系,货物和信息流动大大加快,远远超过以前。

在这个庞大的商业系统中,成吉思汗每个女儿的王国都有它自己的特殊角色。阿勒坦的畏兀儿部经营着蒙古帝国的通讯中心,畏兀儿部位于东方的中国、

北方的蒙古和西南方的穆斯林之间,因此他们正好处于庞大的蒙古邮政系统的中心位置,这个系统把整个帝国统一起来,使消息能够迅速传递出去,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空前的。畏兀儿人在这个系统中并没有充当骑手的角色,相反,他们主要担任翻译、抄写员和办事员等工作。由于从事这种专业工作,他们在信息搜集和一般情报方面对蒙古统治者提供了重要帮助。

成吉思汗不允许军事信息被写下来,而只能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递。因此,信使必须学会用“韵语和隐语”撰写并背诵军令。有时收到命令的人可能不理解,但信使可以进行解释。这种特殊的军事诗歌形式是一种最具有战略意义的通信方式,但处理比较世俗的事务时,政府则采用畏兀儿文字书写的蒙古语。在畏兀儿人的影响下,蒙古人开始了知识的飞跃。畏兀儿人的图书馆早就藏有大量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手稿,但在蒙古人统治下,许多藏文手稿也被翻译成了畏兀儿语。

畏兀儿文字成为蒙古文字,从而成为帝国的官方文字。在接下来的七个世纪里,它一直是蒙古语和满语的书面文字形式,直到19xx年。即使在主要使用汉字的明代,朝廷也必须使用蒙古文字与帝国境内许多

地方以及外国,如土耳其,进行交流。

发动对穆斯林的战役时,成吉思汗把阿剌海别吉的继子孛要合带在身边,作为随从人员。这个男孩随大军出发时大约十到十二岁,后来在中亚的战役中逐渐长大。在那里他表现很出色,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士兵。蒙古人征服中亚穆斯林,大军返回蒙古后,阿剌海的丈夫镇国已经死了。1225年,成吉思汗把早熟的孛要合交给自己的女儿,成为她的第三任或者第四任丈夫。在他和他的继母(她当然也是他的嫂嫂)结婚时,他才十七岁,而她则已经三十多岁快四十岁了。和她结婚后,他得到了正式的头衔,在汉文史料中称做北平王。

阿剌海唯一的孩子是和她第二任丈夫镇国生的儿子聂古台,继承了他已故父亲的称号北平王,她扶植他成功地继承了权力。她给他安排了一桩美满的婚事,让他娶她弟弟拖雷的女儿为妻。12世纪30年代,在统治中国北方近一个世纪以后,阿剌海遭受到了一个最残酷的打击,她刚结婚不久的十几岁的儿子前往中国南方参加对宋朝的作战,在战斗中阵亡。就这样她的王朝结束了,而她已经太老了,再也生不出孩子了。本着一生所持的精神,她精心照顾丈夫的其他子女,在她自己的蒙古皇室内为他们安排最好的婚姻,以使

他们的未来有安全保障。

由于自己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王位,阿剌海发明了一个新体系,这将成为汪古部未来数百年的统治模式。她安排了一系列汪古部男子和蒙古孛儿只斤氏女子之间的婚姻。由于她统治的时间很长,她安排了许多类似的婚姻,成为蒙古亲属制度的固定部分。阿剌海死后半个多世纪,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发现这个体系仍然在运作。他解释说,汪古部(他称之为天德郡)部长“总是娶大汗的女儿或他家族中的其他公主为妻”。

在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阿剌海别吉一直忠于把她嫁到这里来统治的父亲和她所统治的汪古部人民。她为蒙古帝国后来向中国的扩张奠定了大部分基础,而她也亲自选择了中华文明中的某些部分供蒙古人效仿,并选取其中的某些方面纳入到他们的文化中,在这方面她发挥了主要作用。然而,由于最终没有儿子继承她的事业,阿剌海别吉的名字很快便黯然失色。

到1226年,蒙古女王控制了丝绸之路,但只有一个小地区例外,占据着河西走廊的西夏王国仍然是麻烦之地。成吉思汗越来越厌烦西夏的欺骗行为,他们今年答应效忠蒙古,明年又背约,这一次来进贡,下一次又拒绝进贡。因此,成吉思汗发动新的侵略行动,决心彻底剪除西夏统治者,摧毁他的王朝,并将其臣

民完全纳入蒙古帝国统治之下。

他的正妻孛儿帖承担着太多的责任,有一个很大的家庭需要管理,因此不能和他同去,但每次战役他都会从其他三个妻子中挑选一位来陪伴自己。这次战役,他选择了塔塔儿皇后也遂哈敦,她是位居第二的也速干皇后的妹妹。他的第四个妻子忽兰,已成为他晚年情感上的最爱,但他却选择了也遂,因为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出众的智慧。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有远见的选择。

战役开始后不久,成吉思汗病倒了,无法指挥战役,但却不愿离开前线,他依靠也遂来管理政府,因此,无论他的敌人还是他的战士,没有任何人知道他健康不佳。

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中,成吉思汗形容他的国家为“我的五色四夷之众”。“五色”指他留给家中五个男人的蒙古领土,包括他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幸存的弟弟,“四夷”是指他四个女儿的王国。

在临终遗言的结尾,据说他的一个家臣作出了一个黑色的预言。“你的玉成之邦将要寂寞,”这个家臣说,“你聚集经略的众百姓将要属于他人而失散,你的兴隆之邦将要没落。”

听到这些话之后,成吉思汗请求他的部下帮助他

留在身后的孩子,为他们“在平川之地指示水源,崎岖之境指示道路”。在结尾,他呼吁他的人民和他的后人“往后要好生维护朝廷”。

他对他的孩子们说,“我把世上最大的帝国留给你们”,“你们是它和平的拥有者”。他恳求他的孩子保持团结,以维护他的帝国:“只有一个舌头,一个灵魂。”

成吉思汗非常不喜欢城市,通常,在一个城市投降后,即使刚刚经过最艰苦的鏖战,他也要立刻离开现场,开始下一场战役,而让他的部下做善后工作。因此,在1227年8月,就在西夏首都陷落、西夏汗投降之前,成吉思汗的灵魂离开了他的身体。成吉思汗的追随者把他的遗体运回蒙古,安葬在圣山的一个隐秘之处,但他们竖起了他的苏勒德——用他战马的鬃毛做成的旗帜,永远在风中飘扬。

他四个儿子的领地占据着蒙古中央的大部分:窝阔台得到了蒙古西部;察合台得到了中亚;最年轻的拖雷得到了蒙古东部祖先的故土;长子术赤曾被自己的兄弟怀疑不是他们父亲的亲生子,此时他已经死亡,但他的继承人得到了帝国最遥远的地方——俄罗斯,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远远地离开家族的其他成员,因为他们父亲的合法性没有得到承认。

成吉思汗的女儿也有她们各自的土地:扯扯亦坚

统治着西伯利亚的卫拉特领土;阿剌海统治着中国北方;阿勒坦统治着畏兀儿部;哈剌鲁部的拖莱大概还活着,但是有关她的命运的信息实在太少了;也遂哈敦除了统治她在蒙古杭爱山原来的斡儿朵以外,还统治着西夏。

成吉思汗留下的蒙古民族不仅富足,而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成吉思汗用有属灵意义的数字序列来组织他的帝国。每个数字都有某种特定的用途:除了其数值以外,还有社会和文化作用。实际问题用偶数来组织:一辆车的两个轴,或以十人为一个军事单位。奇数具有更大的超自然力量:七要尽可能避免,但是九和十三对他来说是两个最重要的数字。

成吉思汗的父亲名叫也速该,意思是“与九有缘”,这个名字被认为会带来好运气,因为其拥有者将永远处在八个方向的中心,决不会丢失。

蒙古人往往用父名作为称呼,因此成吉思汗是“也速该之子”或“与九有缘的儿子”。蒙古人认为一个名字或称号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和使命。成吉思汗把他的名字和他的父名看得很严肃,也很严格。他对他的生活进行安排,使自己总是处于第九的位置,被八所环绕。他自己的精英集团叫做也孙国,即九同伴或九

骑士。这群人包括帝国中最有才华最强有力的男子,其中包括被称做“四狗”的四支主力部队的统帅,加上被称为“四骏”的他的私人卫队的指挥官。一如往常,成吉思汗在这个组合中占据着关键的第九的位置。

他的私人卫队最初是八百人日班,八百人晚班。1206年后,他采用了突厥人旧的十进制系统,以十进位为单位由低到高组织他的军队,最大的军事单位为一万人。此时,他的卫兵也增加到了一万人,但他却把他的军队分为八个军事单位,他周围的卫队成为第九个单位。

在对家族统治的安排上,他把权力和责任在八个孩子之间划分,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虽然还有其他的儿子和女儿,但他把帝国的未来放在了这八个孩子手中。四个儿子踞有游牧民族的草原,四个女儿则统治着定居文明的王国,而成吉思汗作为这个系统中的第九位,统治所有王国。该系统简单、实用、典雅。把四个女儿安排成为女王,四个儿子成为可汗以后,成吉思汗已经履行了父亲的名字所赋予他的使命。

但是,成吉思汗试图超越他的父亲,因此,十三这个数字对他来说就有着特殊的但更多是神秘的重要性。在他的国家于1206年成立后,他组织了忽里台,从而把帝国建立在十三营的基础之上,因此他有时称

他的国家为十三斡儿朵。他的四个皇后控制着环绕大山的第一圈领土,在此之外,是他的四个女儿的领土以及他的四个儿子的王国。因此,在成吉思汗去世时,和他初创帝国的时候一样,他正好处在该中心第十三的位置。

成吉思汗死后两年,1229年夏天,他的所有后代和蒙古帝国的其他官员聚集在一起,批准他的第三子窝阔台为大汗。1206年忽里台的聚会地点离不儿罕合勒敦山成吉思汗的埋葬地点有点太接近,但他的亲属仍想在该地区附近集会。窝阔台选择了克鲁伦河畔一片开阔的草原作为开会地点,此处在原来的忽里台地点南面不远,靠近一处泉水,根据一个传说,他的母亲曾在那里乳养他,他可能也是在那里出生的。

所有的官员、将军以及孛儿只斤家族的成员都来了。成吉思汗的女儿和儿子确定了由窝阔台继承汗位,因为这是他们的父亲曾经吩咐过的。他被选中,不是因为他最聪明或最勇敢,而是因为他最合家庭中绝大多数人的心意,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他显然是所有酗酒的儿子中最能暴饮的。

成吉思汗的家庭成员和官员在阔答阿岛聚会的那个夏天,大断事官、诃额仑养大的塔塔儿孤儿开始书写蒙古人的历史。他收集了过去的故事和传说,编辑

了见证人关于成吉思汗生平的记录,写下了自己的回忆。也许他曾给这本书起过一个书名,但是遗失了,因此这本书最后便被称做《蒙古秘史》。

夏天结束的时候,窝阔台在蒙古的地理中心继承了汗位,从此,他将作为大汗领导组成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八个王国。尽管窝阔台的领导才能很平庸,但是成吉思汗的将军仍然在指挥军队。相较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在他死后便立即瓜分他的帝国,成吉思汗的将军仍然像以前忠于他本人一样忠于他的家人。由于他们仍在指挥军事作战行动,因此帝国仍继续扩张,相继占领了俄罗斯、高丽、高加索,而后更深入地推进到中国腹地。

在征服和军事扩张方面,帝国尚未达到顶峰。然而,奇怪的是,它已经开始崩溃,而崩溃首先来自中心。由成吉思汗留下的制度过于强调微妙的平衡,以至于难以为继。甚至在所有与会代表回到各自的家园之前,帝国就已经开始动摇了。

更多相关推荐:
《成吉思汗和鹰》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

成吉思汗和鹰 教学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酒泉育才学校李燕成吉思汗和鹰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执教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教材说明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及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本课针对成吉思汗的资料内容比较多而课文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而本班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欠强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系统的学习习惯提高收集分析总结的能力我让...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

听《成吉思汗和鹰》反思

听成吉思汗和鹰有感保太中小刘娟今天有幸听到张伟老师执教成吉思汗和鹰这堂课成吉思汗和鹰是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张伟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及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及反思,内容附图。

成吉思汗和鹰教案

成吉思汗和鹰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狩腕拧等字的读音2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感悟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知道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使学生遇事能够冷静知道如何面对...

成吉思汗和鹰 教案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以面对错误为主题单元的主体课文课文内容寓意深刻并且是由生动的故事和结尾直白的表达结构而成的故事性与哲理性兼揉有益于学生思想的启迪和行为的指导在课文中作者抓住老鹰四次打落成吉思...

成吉思汗和鹰

五年级语文学科有效教学导学案陈仓区虢镇南阳小学校敏123成吉思汗和鹰问题导读评价单班级姓名指导教师通过预习成吉思汗和鹰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那就请你快快来认真完成下面各题吧知识链接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和鹰教案设计鞍山市铁西区高占屯小学万金凤教案背景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成吉思汗这位被称为一代天骄的伟人及那只具有内蒙古大草原正义象征的鹰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和鹰课后反思教学这一课我有得也有失得一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很容易就说出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然后我引导学生看题目提问鹰结果怎样成吉思汗结果怎样故事开始他俩怎样接着故事又怎样发展高潮...

成吉思汗和鹰反思(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