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例研究在数学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试举例说明

时间:2024.4.5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在数学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试举例说明

一、“课例研究”的有关内容

1、明确“课例研究”的内涵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2、理解与“三课”的区别

第一,专业性活动与事务性活动的区别。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因此,“研究”是其要务。在常规教研中,备、听、评课被异化为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对教师而言,备、听、评课的目的并非出于解决教学难题,而是为了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听课任务。

第二,规范性行为与随意性行为的区别。课例研究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本次就三个主题),是一项规范的专业行为。相比之下,常规教研中的备、听、评课就有些随意了。听课教师往往事先不做任何准备,不知道要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往往是“就课论课”, 研讨的主题并不明确, 甚至极为泛化。有时研讨也没有人做记录,授课教师事后也不根据评课意见,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第三,常规性开展与临时性开展的区别。课例研究期望教师群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形成和谐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因此它要求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为其常规开展提供时间、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但传统教研中的备、听、评课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强有利的保障,常常会因学校其他事务的影响而被迫中断或敷衍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利用较长的时间来设计或实施一次备、听、评课活动,其他时间则无所作为。

3、把握“课例研究”的特点

一是教学性。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而不是展示。教学重过程,展示重结果。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如果说教学要展示的话,展示的也应是这个过程本身。 二是研究性。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每一间教室都是独特的,都是教师把教学方案加以落实、试验、验证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间教室都是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案的实验室。研究性意味着课堂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

三是实践性。课例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课例研究是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持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课例研究是没有终点的。

二、研究的三个主题

1、善于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而学习最好的动力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产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深讲生动,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是人们进行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主要表现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就是“我要学”、“我能行”。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被唤起,思维被激活后,就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创新。然而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直接动力。例如.学习“口算乘法”时,由于计算课比较抽象,再加上本节课知识点单一,就是讲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一道例题,而一位数乘整百数、整千数等口算方法放在“试一试”里完成。为了达到有效设计,以“儿童乐园”为背景;以小精灵导游为主线;以坐旋转木马、碰碰车,参加口算比赛,帮助叔叔、阿姨解决问题,师生找朋友等为内容,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依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名言,首先设计小学生喜闻乐见的

生活情境——儿童乐园,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醒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口算乘法”开辟了良好的途径。

2、勤于挖掘探索潜能——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所以有效教学能凋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不断地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促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畅通,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以此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潜能。例如:在让学生尝试探索2×10=?时,教师首先从已学过的“表内乘法”知识出发

——2×9=?,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2×10=?的口算方法形成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尝试探索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再次尝试探索20×3=?的口算方法,这时学生对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已形成了表象,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以小精灵导游看到“儿童乐园”的小朋友在做口算比赛,邀请学生参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4= 20×4= 200×4= 200×4=,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展到一位数乘整百数、整千数,并要求学生在口算的同时归纳概括口算方法,以此挖掘学生尝试探索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证实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教法改革家尝试教学法的创立者邱学华教授的名言:“在人类住居的这蓝色的星球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问题在于你是否敢于去尝试!”

3、敢于展示学生错误——有效课堂的“润滑剂”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有时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是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超越自我。例如:学生在口算20×3=?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1)、因为3个10的和是30,再加上3个10就是60,所以20×3=60;(2)、因为3个20相加是60,所以20×3=60;(3)、也可以把20×3看成是3个20,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这些动态生成的多种想法,虽然没有突出本节课的口算重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思考,具有普遍性,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些动态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前两种方法都是从加法意义的层次思考,是低层次的思考方法,但是对的,应给予肯定;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思考,思考层次较高,但怎样口算简便?需要教师引导、提升。特别是学生口算2×4= 20×4= 200×4= 200×4= 这几道题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方法时,有的学生说,先乘一位数;有的学生说,把乘的结果加上几个0;有的学生说,我根据2×4=8后补0等等,多好的动态资源呀,学生的思考过程已在提升,教师可抓住这有利时机正面引导,激励评价,提升知识,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种生生、师生之间互动的实现和颇具创意的新知形成,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使之成为生成新知的有效资源,诱发了学生针对错误展开争辩、探究、交流,于精彩之处挑起矛盾.困惑之时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了规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不断张扬学生的鲜活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提出几条建议

1、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2、“课例研究”是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每次活动要有明显的主题,不能贪大就全,要小专题、多角度、分层次研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惑,实现有效教学。

3、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第二篇: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作者:郑子君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新课改已有三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

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重新评价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树立“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教育要开放。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适时补充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眼,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改变教学方式。我们要走下高高的讲台,到学生中去。由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例研究报告

威海市文登第二实验小学   李 霞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校数学团队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的主题研讨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对“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实现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正文】

一、         背景和主题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时下以“主动有效”为教学改革关键词的情境之下,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并非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关注,而是说目前“学生的学”被提上了崭新的重要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有效”也更加无从谈起。于是我们都在努力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怎么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更“有效”?“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教学模式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它强调的是师生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索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为此,我们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二、情境与描述

【第一次执教片段节选】

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顾,[播放课件]

师:为什么放入石头水面会上升?

生:水的地方被石头占了。

师:再看这两个量杯完全相同,其中一个装满沙子,一个里面放个球,猜一猜装球的这个量杯还能不能装下所有的沙子?

生:不能,沙子会溢出来。

师演示:果然如此。这是什么原因?

生:球占了一部分地方。

师:球占的地方我们称为“占空间”。它占多大的空间,请比划一下。这盒粉笔占空间吗?比划一下它占多大空间。这粒大米呢?数学书呢?老师的身体呢?来比划一下。

小结:像石头、球、一盒粉笔、人体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

师:同学们看,这个长宽高都是1厘米,也就是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就是1立方厘米。老师把它写下来【板书:棱长1厘米 1立方厘米,记作cm3】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找到它。

(摸)请你把它放在手中,用手指捏一捏,感觉一下他的大小——(看)放在手心仔细观察,记住它的大小——(想象)闭上眼,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有多大——(比划)在空中比划一下它的大小——(找)你还发现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

执教后的达标检测及分析:

授课结束后,我们对上课的52名学生做了课堂检测调查,反馈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

(1)虽然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定义记得很清楚,但对“占空间”的理解还是不透彻,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仍停留在定义的层面。体积单位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表象,虽然知道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但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体积时,出现的问题很多。,

(2)学生学习缺乏激情。不论是“体积”概念的掌握还是对三个常用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主动探索的欲望,缺乏数学思考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彰显。

三、问题与讨论

面对检测结果,执教者感到很困惑:备课之前,认真钻研了教材,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基础很了解,也算是“以学定教”。在重难点的突破上也做足了功课:实验演示、学具的应用、寻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知识的梳理等各个教学环节也是环环相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呢?

磨课组成员通过认真分析,帮助查找失利的原因:1、首先是对学生的认知盲区把握不准确,课堂组织的活动就显得盲目性比较大,该深度研究的知识没有落实到位,而把时间花费在了学生不需要深究的问题上。2、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不是很科学,尤其是缺乏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融合,虽然也联系生活中的物体理解体积单位,但仅仅是想象、凭感觉寻找,犹如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3、学习方式有待改进,虽然师生间有问有答,教学环节推进顺利,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还不够强,更缺乏自主探究。

找到了失利的症结,磨课组成员又针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研讨,力争将“先学后教、顺学而导”落到实处。

1、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通常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和学法的研究,如何才能读懂学生,遵循孩子的思维和认识规律,以教育学立场进行教学,有意识有目的促进学生的生命主动成长?学导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先学后教,学在前,导在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做了一次更全面、更到位的前测。通过先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可以学会,哪些疑惑和问题需要教师引领,我们的教学就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学,我们要教和引领的就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理解不了的那部分知识,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先学后教,先学安排在课内还是课外?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对“先学”安排在课内还是课外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有人认为先学放在课内比较好,能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内学习时,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也有人认为先学应该安排在课外。因为学生能力有高有低,认识基础各不相同,如果放在课内,基础较差学生没有更多的思考探索时间。如果放在课外,学生们会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所有学生更好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且课外学习,学生可以亲自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等,参与实践活动,这个效果在课堂上是达不到的。经过研究大家达成共识:本节课的先学还是安排在课外好。

一轮磨课中每个问题都如投入水潭的石子溅起涟漪一片!问题引领思考,争论迸发智慧,在大家智慧的启发下,我对本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学进行了如下改进:

1、设计了自主学习单,安排课前预习。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做好对学生的研究,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单”,并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这种安排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收集相关材料,研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三是全面的预习也是对学情做了一次全面的前测,为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提供了保障。

2、调整教学程序,凸显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在新课学习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安排小组成员进行一轮交流:谈收获、提疑问,能组内解决的问题组内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集体解决。第二步组织全班同学二轮交流:各组汇报本组的收获和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教师组织解疑、整理、总结、提升。如此改进,充分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交流、思考。

【改进后执教片段节选】

附:自主学习单

[知识点一]理解体积的含义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说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2、请阅读课本22-23页,你能说说什么是体积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3、你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这句话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

                                                                

【知识点二】常见体积单位的认识

 1、长方体和正方体哪个体积大?先猜测一下,再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我是这样做的:                                           

2、回顾与启发

比较物体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比较物体面积大小的单位有哪些?                               

猜想: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单位可能有哪些?                          

3、课本对“1立方厘米”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请找出生活中近似1立方厘米的物体,并带来给同学们看一看。1立方分米呢?1立方米呢?

1、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昨天晚上大家根据自主学习单自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接下来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比比哪个组能成为优秀小组。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单。现给大家4分钟时间,小组同学在一起交流一下你们组的同学共同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存在困惑?记录员要做好记录。

2、小组展示收获提出困惑

师:现在我们开始小组汇报。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听,随时准备补充。

1组:通过刚才的小组讨论,我们组一致认为乌鸦喝水就是乌鸦往水中丢弃了石子,然后水就会上升,其中的道理就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水才会上升。我们还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但是我们组对“空间”这一词的理解还有困惑。

师:你们汇报的很有成效,既找到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找到了自己的疑难点。好,请回。1组的同学对“空间”这个词的理解还有困惑。哪个组可以来帮帮他。

生1:我们可以举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箱子占空间,教室、礼堂、桌箱都占空间。

生2:我们可以比划给他看什么是空间。(学生生动的比划粉笔盒、书包、文具盒等物体占的空间。)

师:你们理解得很到位。举例子和比划来描绘更形象。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3:物体所占空间的体积,这个物体是指什么?

师:谁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4:我从科学书上知道,物体指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生5:我们一直在争论纸占空间吗?

生6:我认为纸不占空间,因为它就是一个长方形。

7生:纸也是有厚度的。书占空间,书有很多纸组成,所以纸也占空间。只不过纸占的空间小。

生8:我还有办法。大家看,把这张纸揉成团,现在占空间吗?结果很显然。

师:想出这么智慧的方法,你太了不起了!同学们被说服了吗?

生9:我们想知道空气占不占空间……

师小结:看得见的物体占空间,看不见的物体也占空间,所有物体都占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由此可以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师:对于体积这一部分还有问题吗?……

执教后的达标检测及分析:

经过对三组类型题的测试总结出:第一组,检测学生们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出错的有2人次,准确率为93.8%。第二组,检测学生们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准确率为100%。第三组,考查学生们对体积、体积单位的拓展应用。出错的有1人次,准确率为96.9%。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目标达成度是非常高的,较之第一次执教效果有了很大的飞跃,说明学生们对体积与体积单位的认识是到位的。

四、诠释与研究

备课——上课——观课——评课——再备——再上——再观——再评,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观点的聚合、思维的碰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

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应立足于基于学生发展学生

以学定教是从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环节定位为教师的备课环节。然而,这样便直接面临一个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所在,那就是课堂教学完全陷入教学备课环节的预设之中,这样的话学生的学,学生的主动在何处呢?所以,要“以学定教”,我们更多要研究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找到一个真正能唤醒学生的主动的神经的契合点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以学定教”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做到一个有效的“导”字,也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入新的知识学习中去,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成高效的学习。

顺学而导则更为突出地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特点,它更多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是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闪现灵光的时间内因利势导,及时有效地突破自己的教学预设,顺应学生即时的学习需要。当然,顺学而导不能是信马由缰式的无目的无原则的拓展延伸,那样只能是低效率地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教材把握上有自我独到的见解,对教学重难点有深入的认识,对教学预设有充分而多样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思考给予有效的引导。

2先学时机要合理安排,力求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先学后教”是导学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先学”,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教师的学习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但是“先学”环节安排在什么时机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先学安排时机,要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来决定。有些内容适合课内先学,便于小组合作,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反应出的真实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及时解决。但也有一些内容安排在课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制约,学习的广度也深度随之受到影响。例如本节课的“先学”活动我们放到课前,“先学”便可以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时间开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钻研自己喜爱的内容;任务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领学生的预习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资源开放,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用足身边的学习材料,可与家长共同完成某些任务;学习方式开放,可以采用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进行预习,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学习任务中“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等活动,特别需要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材料,这也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这个效果在课堂上是达不到的。

3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两个环节

因为学生的“先学”课堂教学的起点便相应发生了变化。如何让教学架构于学生的预习基础之上,如何适当的点拨、总结和提升,成了课堂上教师首当其冲要考虑的事。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解疑”和“提升”两个环节至关重要。

①解疑

在反馈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师生合作共同解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教师可灵活选择释疑的方式方法,如直接回答、讨论、辩论、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等。若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或是利于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新一轮的探究便由此展开。

②提升

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是“先学后教”的又一优势。有了学生的“先学”,加之教师引领学生将知识点“织网”,夯实了基础,教师可以继续引领学生“爬高”,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到实处。以本课为例,在学生对“空间”的概念看似很清楚的时候老师提出“你能证明一张纸占空间吗?”“空气占空间吗?怎样证明?”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提出的两个学生意料之外的问题,把学生由“懂”又摁回到“不懂”的状态,引发了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而新一轮的思考,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空间”一词的理解。因此,所谓“提升”,就是教师站在更高的教学视角上来审视教学,不满足于学生仅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做足文章,通过比较、归纳、推理等,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力”。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是能够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把教学的力量用在知识的重心处和学生的需求处,实现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            20##年 第1-2期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例研究报告威海市文登第二实验小学XX【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000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看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等。这些错误还会在后面…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课例研修报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最终稿与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段家河镇中心校梁舰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目标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学生参与作用的操作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发挥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

小学数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赵婧一、课例研修背景本人参加工作也有好几年了,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指导教师不滥用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课堂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分享到5浏览量2852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我国教育重心逐渐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不仅被视为振兴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策略更被...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也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xx年在其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也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xx年在其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

新村镇中心小学数学组课例研修方案

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例研修实施方案新村镇中心小学数学组20xx年第二轮主题二课例研修一研修背景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