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时间:2024.5.18

高中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认为,大气的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因此,热力环流在大气环境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因认知上的偏差,关于热力环流的内涵、外延,还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点及论断,且这种错误观点及论断还能自圆其说,形成悖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探究来剖析并纠正热力环流的内涵及外延在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一、理论分析把握热力环流内涵

在开展热力环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先讲近 地面受热不均,紧跟着描述空气的垂直运动,然后再讲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差异,最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然而,空气在做垂直运动的过程中,关于近地面有没有产生气压的变化,莫衷一是。

悖论1:密闭空气柱内的垂直运动不影响气压变化 支撑理由:根据周淑贞关于气压的定义——单位 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假设一理想密闭的大气柱,既没有空气流入,也没有空气流出,空气只做垂直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大气柱内部并没有发生质量的改变, 因此,大气柱底部即近地面位置上的气压并没有发生

变化。

剖析:产生这种论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气压概念

理解上的偏差。周淑贞对气压定义时有一个重要的条 件,假设大气相对于地面而言处于静止状态,则某点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受铅直气柱的重量。换句话讲,地理学界关于气压的定义只适用于静止的大气。那么,运动中的气压该如何理解呢?高中物理对气压进行了热力学上的定义,认为气压的实质是由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热运动导致气体分子对物体表面撞击而产生了力。重力只是导致气体分子分布在竖直方向上并按指数规律递减,一般认为这是气压产生的外因。空气柱内的上升运动,会使近地面附近的气体分子减少,进而使气体分子撞击近地面附近空气柱表面的概率减少,最终使气压减小。

结论:即使在密闭空气柱内,垂直运动会影响气 压的变化,上升运动会使近地面气压减小,下沉运动会使近地面气压增大。当然,密闭空气柱这样的假设也毫无现实意义,地球的大气是开放的、流动的。 必须承认,热力环流的过程中垂直运动先发生, 而后发生水平运动。但水平运动是否存在高空先、近地面后的顺序,也是众说纷纭。

陈 锋

(德清县高级中学, 浙江 湖州 313200)

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高中地理2 0 1 4 年 第 1 9 期

悖论2:高空的大气水平运动早于近地面的大气水 平运动(如图①、②所示)

支撑理由:①来自人教版及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I 中关于“热力环流”过程的描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和

冷却下沉,首先引起的是高空的气压出现高低差异,导

致高空的空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高空的空气

出现水平运动之后,近地面才出现气压的高低差异,近

地面也随之出现水平运动。②来自生活的观察经验。如

烟囱排放烟雾的扩散过程。

剖析:产生这种论断的原因在于对“热力环流”

的形成过程的人为割裂及思维定势。据笔者观察发现, 所有现行的及以前的教材在“热力环流”部分的示意

都将中间部分的近地面标识为“热”,因思维习惯的原

因或者表达顺序的需要,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率

先阐述热空气部分,且在行文过程中亦是热空气部分文

字占先。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热力环流” 的过程中高空及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存在先后。其 实,这并不是教材的侧重点,只是在表述的时候必须得

有先后的需要而已。的确,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热

空气上升然后水平方向扩散的过程,如烟囱的烟雾。而

事实上,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我们看到的是高空烟

雾的扩散,而没有看到近地面无形的空气的流动! 近地面的空气毕竟不是密闭的,同一水平面上气 压的变化,势必立即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须知,热力

环流是一整体的、动态的过程。

结论:高空的大气水平运动与近地面的大气水平 运动同时进行,不分先后。高空的大气水平运动与近地

面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先后顺序不是现行四种版本教材所

要真正表达的,教材真正要传递的是“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差异→空气

的水平运动”的思维链。

悖论3:热力环流中,温度与气压成正比

支撑理由:物理学中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T=k (P为气压,V为体积,T为温度,k为常数)。一般认 为,在大气圈中存在着如下关系(固定的空气颗粒数量

的前提下,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T:温度P:气压D:密度

当T↑ 则P↑ 则D↓

当T↓ 则P↓ 则D↑

↑:升高↓:下降

一方面,在大气圈中,固定体积内的空气颗粒数 量是一样的,那么,温度和气压成正比。另一方面,

果一个气团在保持一定气压的情况下,温度和密度之间

则是反比例关系。

剖析:在大多数的大气交互作用中,密度和气压 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大气中温度、气压和密度之间又

有另一种变化关系。在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加,温

度和密度都将降低。如果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并且温度是和密度成反比例变化的,那么温度又怎会随

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呢?问题就在于温度会随着气压和密

度两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温度是和气

压与密度的比率成正比,因而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地球大气层密度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不同,

地球大气层温度的变化是由于大气特殊的受热过程所 致。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始终遵循气温与气压的正比

关系;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由于空气受热上升,气

降低,因此气温与气压成反比;在水平方向上的高空, 气温与气压一致;在水平方向上的非近地面、非高空的

某一位置,气温与气压关系不明。

结论:垂直方向上,温度与气压成正比;水平方

向上,且位于近地面,温度与气压成反比;水平方向 上,且位于高空,温度与气压成正比。当然,在由近地

面向高空的递变过程中,气温与气压关系不明。

二、实践探究明晰热力环流外延

悖论4:热力环流中的所有运动环节都是热力作用 形成的

支撑理由:热力环流由热力作用形成,不存在动 力作用。

剖析:此处以实验来说明。笔者曾做过一个简单 而有趣的实验。在炎热的夏季,除教室前门外,教室的

其他门窗全部关闭,教室内开着空调,整个教室空间内

的气温低于教室外气温。笔者拿着一张餐巾纸,在门 (下转第16 页)

教学研究

16

2 0 1 4 年 第 1 9 期

补。

3.各版本教材案例的选取各有优势,案例的呈现方 式多样。如人教版和中图版在区域的选取上,涉及的范

围广泛,更能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在教学 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四版本教材的案例进行讲 解。且教学中应灵活应用案例,教师有必要依据教学目

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

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4.合理利用案例,强调知识的迁移,而不是教“案 例”。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例 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然而, 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

法。因此,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仅

使学生掌握这一个或者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

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

会学习的过程。教育者需反思对案例教学实质的认识, 要注意研读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避免“教案例”现象

的发生,深化对知识迁移理论的领悟,注意在案例教学

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5.案例的组织形式也有待于探究。在使用案例时, 要关注地理事物本身的综合性,从而避免仅从形式上 使用案例。有学者提出,能不能选择同一个区域的案 例来进行分析,以对应课标中所提出的几个不同的标 准要求呢?如,课标中有关“区域发展阶段”“产业转

移”“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标准要点,就可以在

同一区域案例上建立起这种综合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 3 ] 林培英,朱剑刚.试论以案例分析的方法编

写教材——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例[ J ] .课程.教材. 教 法,2006,26,(6):62-66.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 王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 修.第三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

[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 修[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三册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8] 刘彦彦.高中区域地理教科书中案例的设置分 析——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为例[J].中学地理教

学参考,2013,(Z1):62-63.

[9] 杨士军.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选取与应用

的认识——以中图版《高中地理》为例[ J ] .地理教 学,2013,(4):35-38.

[10] 陈倩,李琴.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综述[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9):20-21.

的不同高度位置让学生观察餐巾纸的飘动方向。观察

现:在低处,空气往室外流,在高处,空气往室内流。 高一(1)班

餐巾纸往室内飘动

餐巾纸往室外飘动

低处餐巾纸往室外飘动的原因是:因教室内空调

的制冷作用,较冷的空气形成并逐渐沉降于教室地面, 密度较大,气压较高。教室外同一高度的空气则温度较

高,密度较小,气压较低。餐巾纸往室外飘动符合热 力作用的一般规律——同一水平面上,冷空气形成高气

压,并向低气压方向运动。

高处餐巾纸往室内飘动的原因是:因低处空气由 教室内往教室外方向运动,教室内空气渐少,为平衡教

室内外空气,高处空气进入教室内。在高处,教室内气

温也是明显低于教室外,显然,高处空气由室外进入 室内并非热力作用,而是一种空气间的补偿,属动力作

用。

结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热力环流中也存在 着动力作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却有 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很不简单的外延。 (

__上接第24 页)

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新课

大同市同煤一中史地组 刘淑美

课题名称 《热力环流》

年级 高一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试验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

【学习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地表受热不均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动态图示法进行教学。

1.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2.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3.实践探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由生活实例提及受热上升受冷下沉的热力作用。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三、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落实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提示。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落实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提示、板演、学生讲解、学生点评等。

1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室门外门内空间 学练导案

【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活动过程】

旧课复习

新课学习

教学活动〖一〗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热情导入。明白“热力”作用是什么。并为新知识的理解奠定基础。

通过展示“树叶动”等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地面有风存在(大气是在运动的)。接着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如受热会做垂直上升运动,受冷会做垂直下沉运动。为学习“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垫定有力基础。

1.展示“树叶动”的图片

(水平)

2.展示“热水锅烧开水”、“炊烟”图片,空调的冷空气在做什么运动?

得出:垂直方向上的上升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垂直下沉

总结:单有大气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大气循环不起来,一个区域中只有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同时存在,才能形成环流。

板书:标题:热力环流

教学活动〖二〗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提示:打开学练导案-问题导学第一题“完成热力环流图”。

完成热力环流图的参考资源:1.教材P47 -P48,

2

2.多媒体“热力环流形成动态图”

热(冷) 冷(热) 冷(热)

设计目的: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完成方式: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提示、板演、学生讲解、学生点评等。

(一 ) 自主学习

过程中教师提示三句话:

1. 受热和受冷的地方垂直方向上气流做什么运动?

2. 垂直运动会对地面和高空的气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压面发生变化了吗?

3.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会使气流怎样运动?

(二) 合作讨论

同桌之间两两一组检查彼此图的完成情况,并用语言完善其形成过程。

(三 )板演、点评

板演:让一学生在黑板上按照自己的思路画图,

点评:找另一学生指点图中不足和优点。

学生讲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可以找几位同学参加,知道描述完整。

点评:学生、教师共同参与提示和点评,纠正不足,鼓励优点。

预设学生会问: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为什么受热的垂直方向上地面是低压, 3

高空是高压。

先由学生解答,教师完善: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气压的差异是产生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而且一旦水平面上有气压差异,等压面就会发生弯曲,怎么弯曲?

学生观察:“高高低低“。

预设问题:学生疑惑:同一垂线上高空和地面的气压高低的比较。

点拨: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

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教学活动〖三〗习题展示

出示学练导案中习题:3.读图回答:

1000

(1)、比较点A、B、C、D之间的气压大小。 10米 E F

(2)、做出图中的热力环流,说出近地面受热情况。

学生思考,发言,关键处看学生怎么解释“点A、B、C、D之间的气压大小。”

设计目的:明白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巩固知识并灵活应用,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转)“热力环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大家能举例吗?

预设学生:室内外风的存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教学活动〖四〗

“热力环流“案例分析

案例一:室内外风的存在(生演)。

案例二:完成学练导案-问题导学的第二题“城郊风”,

2.读教材P48图2-30,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图中绘出35.5℃、35.0℃两条等温线。

(2)简述上海地区此时的气温分布规律,并说明原因。

(3)完成城郊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郊区 城区 郊区

这个习题逐步引导(1)(2)(3),(3)学生板演完成。展示正确图的答案,

同时(接):城郊“热力环流”对城市规划具有很大的指向性。如图中“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绿化带分别不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

4

学生思考分析布局位置及原因。

设计目的: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环境保护)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案例三、四,由教学活动时间灵活掌握出示与否。

教学活动〖五〗课堂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设计目的:培养归纳能力,深化学生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强化理解。

教学活动〖六〗

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完成学练导案的分层导练。

2.非书面作业:讨论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

3.预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板书设计】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 空气水平运动(风

热 力 环 流

【课后反思】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是难理解的一部分知识,学生在等压面的弯曲图中还存在逆向思维的应用不太熟练的现象,下节课有待于用习题的形式再提及。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5

更多相关推荐: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1课时的安排1课时2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比较合理紧扣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来展开3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授课时我用视频和必要的多媒体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竞赛课我结合各位老师与评委的宝贵建议以及个人从其他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做一下几点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我首先将与之有关的概...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李建

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天津市咸水沽一中戎聪亮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

b046bacd-a4fe-459d-8257-2aa62b6a82cb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准备香三支蜡烛一支冰块一碗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殊不知这火...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第一节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及分析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目标分析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2读气压带和风...

热力环流教学

热力环流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三节大气环境课题大气运动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延伸对流层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又是后一部分内容的基础大气水平运动三...

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原理参赛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个模块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第1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课标分析课标没有直接对本课进行要求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是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

高中地理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一分析教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

热力环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片段课设计者哈斯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我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的理解是打好学生地理基础的最佳阶段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新...

迎面接力跑教学反思

迎面接力教学反思前心跑是一项不受场地条件限制具有较高锻炼价值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刻苦锻炼的意志品质的项目是小学体育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跑步是学生最不愿意练习的一项内容平时教学多在跑道上进行周而复始...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