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5.2

【课题】必修模块一 第二章 第一节 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及分析】

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目标分析: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主要方法:

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括。

3.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

4.练习法: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 理由

1.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困难较大,多媒体教学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

2. 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传统教学能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教学设计思路】

1.三圈环流的形成比较复杂,从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要求学生用板图作出“北半球单圈环流”的示意图,再结合地转偏向力来引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这样由浅入深,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 2.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有了北半球的样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构成不了问题了。

3.借助手势或口诀进行理解和记忆。学生各科知识记忆量太大,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需要借助记忆窍门儿。

4.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网站下载一些用“FLASH”做成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等课件进行教学,又节约时间,又能触动学生的感官,效果会更好。 【教学过程设计】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反思】

三圈环流这一部分内容是大气环境部分最核心的知识之一,是后面学习气压带、风带知识的基础,所以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但它也是公认的教学难点,其难度主要在于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空间概念的建立。以前我们常采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板图+讲授。基本思路是从热力环流入手,引入单圈环流,再加入地转偏向力因素,进而分析得到三圈环流、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从整个课程的结构设计来看整个过程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这一设计的初衷的确是符合此内容的特点。但是,上课下来,虽然花了20多分钟来解决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老师讲到口干舌燥喉咙冒烟,但是学生总会被两个环节所困扰:一是30°高空空气为何会堆积?二是60°近地面冷暖气流相遇是如何形成爬升的,冷气团去哪里了?每当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我虽然都尽力去解释,但是我仍能感受到学生满眼的不解和似懂非懂。我想这里的主要问题应该在于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的空间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我准备采取“新教法”,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收集大家不明白的问题,再分组讨论,这样下来,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再集中讲解,最后竟然发现学生比以往的问题少得多了。这正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先画板图说明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空间状况,建立大气分布的空间概念。接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没有这方面的障碍了。 这节课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法、根据学案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的方法、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等学习方法。


第二篇: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

教学三维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等压面的判读

教学媒体:

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大家在夏季有没有经常感觉到白天和晚上的风向发生较大的变化?白天一般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在我们沿海夏季的白天一般吹的是偏南风,晚上一般吹的是偏北风,风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风向在每天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在我们地理学上称做海陆风,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白天和晚上的风向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学了今天的热力环流,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海陆风导入,这样做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创设情境:师:1、点燃蜡烛,问:为什么点燃的火苗向上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同学们所做的这些实验,实际上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热力环流。有没有同学能根据这些实验说出存在这些环流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

实验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细微变化,讲解时还应联系初中物理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同时设计分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热力环流形象化。

二、深化理解: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运动,大家回想上一单元我们学习地球运动时,知道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不同。

提问: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环流教案

提问:冷热均匀状态,等压面分布有何特点,与地面有什么关系?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展示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A图)

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用三条线表示等压面(参考本节教材中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1005,1000(百帕)。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冷热均匀状态,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展示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动画,边展示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

A地受热,B、C两地遇冷,利用物理学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分析,A地和B、C两地空气会怎么运动?

冷热不均匀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B、C两地大气收缩下沉。

提问:A、B、C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有什么变化?

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还相等吗?这种气压差异会带来什么结果?

学生:观察、判断、推理、回答

点击画面,演示热力环流的动画。

讲解: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原先的水平等压面逐渐发生弯曲。

引导学生看图观察: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还是低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高压还是低压?

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高压和低压是相对而言的;即相对于同一水平面。并且,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板书】

过渡:以上是我们从理论角度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三、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让大家收集的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继续分组讨论课本P55的问题研究。

引导学生读图2.29:(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创设情境:大家从气温变化、地表状态、景观等方面分析,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找出图中高温和低温各分布在哪个地区?

教师小结:市中心区气温最高,郊区气温最低,城市居民区气温相对较高,城市公园气温相对较低。

为什么城市内的气温会这样分布?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

对比图2.30和图2.31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除了图中提示的原因外,想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教师小结:(1)城市建筑物和铺砌的道路、地面多半为导热性好的材料制成。它们受热传热快,白天在太阳的辐射下,结构面很快升温,滚烫的路面、屋顶把高温很快传给大气;日落后,加热的地面、建筑物仍缓慢地向市区空气中播散热量,使得气温升高。(2)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有大量人为热量释放。(3)高大的建筑物造成近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4)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以及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年平均温度比周围农村约高0.5℃~1.0℃,如石家庄市区温度可比远郊高出2.0℃~3.0℃。

展示城市风动画,引导学生读图2.29和图2.32: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岛环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中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种热岛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提示:治理措施可以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考虑。

教师小结:城市热岛效应利少弊多。市区温度高,周围地区的冷气就会向市区汇流,结果把郊区工厂的烟尘和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重又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热岛气候使夏季的市区更闷热难耐,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治理措施可以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城市排放的热量,一方面应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

知识迁移:1、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者,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何处? 2、对城市进行环保,在什么位置植树造林最有效?

3、如果该城市为上海,建设卫星城镇应在何处?

这个问题探究设计:结合亲身体会,形成关注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念;通过设置各种由浅到深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探究某一地理事物的思路与方法。问题的设计既做到知识的迁移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突出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四、知识的迁移:

以上我们已经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析了城市风的形成,你能否分析出“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呢?

点击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动画,演示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并完成教材中活动部分问题。

结合身边的地理,由学生亲身体会的现象出发,运用现学的原理,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进一步引申里我们分析的是一天之中由于温度的日变化,产生的冷热不均,引起海洋和陆地之间风向的变化。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海陆之间近地面风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出“季风”。这是我们后面要探讨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思考一下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环流教案

为以后的课埋下伏笔。

关于热力环流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如锅里烧开的热水的运动、纸堆燃烧中气流的运动、山谷风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能够发挥联想,多多联系实际。 课堂练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线的变化情况的理解,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形成低压,低压等压线向下凹。同理,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等压面身上凸。所以A是正确的。

解析:一、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1>3 4>2,做一辅助点5,3与5是在同一等压面上,3=5。所以1>3=5>4>2。

A受热膨胀上升,B是冷却收缩下沉。

⑴ 气压值相等的是: ; 海拔高度相等的是: 。

⑵ 3、5两点, 点气压高, 点气压低

⑶ A、B两点, 点气流上升, 点气流下沉

⑷ 用“ → ”画出图中A、B、3、5四点热力环流。

⑸ A、B两点, 点受热, 点冷却

课堂总结:展示小结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3.1.2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教学反思:1、课时的安排:1课时,如果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起讲时间不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受课时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我重视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设计探究问题,提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收集能力。关于互联网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往有用的方向发展。

3、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难易结合,由浅入深,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方法。

4、课改与高考的谐调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考是不可替代的,有了高考就必需应考,因此教学不能脱离练习,必须做到讲练结合。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兴趣特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并明白成功需要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的道理2通过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沟通交...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反思

节约用水教学设计与反思谷城县庙滩镇熊营中心小学张启堂年龄37岁三年级学科一指导思想节约水电节约能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学生了解我国水电资源短缺的现实感受水的宝贵从而使学生从小形成节水意识养成节水...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连城县小学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成果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连城县莒溪中心小学傅叶青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时候要说谢谢为什么要说谢谢以及表达谢意的不同形式2使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星子县第二小学翟松柏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教材简析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课所讨论的第一个小话题对于小学生...

一年级思品与生活上册《我背上了新书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年级思品与生活上册我背上了新书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2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3表现对小学生生活的美好憧憬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入学通知单某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连城县小学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成果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连城县莒溪中心小学傅叶青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时候要说谢谢为什么要说谢谢以及表达谢意的不同形式2使学生...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反思

节约用水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指导思想节约水电节约能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学生了解我国水电资源短缺的现实感受水的宝贵从而使学生从小形成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是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品...

20xx年国培计划品德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4年国培计划品德教学设计和反思,内容附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三班品德与社会教学进度表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1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

思想品德课教学教案与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教案与反思生命的奥秘蓬江区杜阮镇龙岭小学黄国旋以学生为本以贴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给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七年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与反思(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