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受助不感恩现象的反思

时间:2024.5.14

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对大学生受助不感恩现象的反思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何艳红)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资助上学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的资助范围越来越广,但是面对这些受助而不感恩的大学生,学校需要加强对其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其更好的在大学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不感恩反思;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逐渐完善,教育规模也逐渐扩大,高校中面对上学难的问题人数也逐渐增加,为了解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资助,使大学生顺利毕业,这也是将“三个代表”的观点和思想落到实处,同时也是高校办学的宗旨、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内容。高校在给予上学难的学生资助时,必须要相应的采取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此让大学生形成知恩图报、与人为乐、友善相处的良好品质,这也有助于为社会做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弱化的现状与原因

1.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弱化的现状

感恩意识是对于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自身心理产生的一种报答意识,这是对人类而言普遍的行为规范,也是公众普遍认同的基本行为道德。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不充裕,家庭无法支付起孩子在上学期间的高额费用或者是支付比较困难的大学生。资助的高校贫困生对象主要是:所在家乡经济不发达;家里有老弱病残者,家庭经济入不敷出;家里孩子较多,同时上学花费较大的家庭;还有就是那些存在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利的学生,抱着“等、要、靠”的思想。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文明都与感恩有密切的联系。有一部分贫困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由于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羡慕心理,让其感觉到自己低人一等。心理出现了极端的情绪。由于自卑与羡慕心理,仇富心理就由然而生,一部分贫困生就开始封闭自己的生活,严重地造成了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情绪

存在,让感恩心态难以形成。许多高校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资助都将感恩深深的放在心底,等到学成的时候会以实际行动来回馈曾经对自己有恩的人,感恩曾经的母校,也有的在一番事业成功后会积极参与慈善社会活动中,尽自己所能去回报社会。但是还有部分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比较差,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读书是一件光宗耀祖的行为,这应该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对于学校所安排的勤工助学还不满意,说三道四;对自己所获得的资助费用没有做到勤俭节约,而是挥霍浪费;由于学校对学生的资助人数有限制,学生还埋天怨地;大学生在面临毕业之际,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现状,不能及时就业,为自己的家庭承担一份责任等。这些感恩意识差的高校贫困生太过于依赖,将自己的困难都让父母、学校、政府帮助其解决,根本就不懂得“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更为甚的是学生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语言辞,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处在危境之中也丝毫没有回报的意识。贫因生虽然家庭环境较为困难,但是父母的溺爱之心同样存在,这样的溺爱的行为容易导致贫困生不懂得感激与感谢。由于教育的不到位,也导致了一部分贫困生的价值观念与父辈们存在了一定的代沟,弱化了大学生感恩意识。此外,由于现在大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媒体对于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也不够,让一部分贫困生形成了损人利己、唯利是图、过河拆桥的价值观念,加上大学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感恩教育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以上这些现状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2.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弱化的原因

(1)贫困生没能全面的认识自我。贫困大学生由于一直处于经济条件不充裕的环境里,会普遍性的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长期的处于这种环境会难免受到歧视,这也就影响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社会生活态度,所以,他们的人格品质也就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也就无形中将他们从社会群体中隔离开,同时也是他们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产生厌倦,致使自己与家庭、学校、社会处于隔绝的状态。还有一些贫困生对于自己的道德素质不重视,反而特别注重虚荣的东西,攀比思想也比较严重,这些贫困生对于认识自身差异需要动力的驱使,同时也产生自我认知的障碍,这也就容易使其形成消极的生活态度,也导致了贫困生感恩意识弱的现象。

(2)贫困生缺乏与家庭的交流。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位67岁的老人为了供自己的女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孤身一人在北京街头卖艺三年,然而他的女儿对此却毫不知情。这位老先生对女儿的付出与疼爱确实感人,但不足取。当今社会,很多的贫困生处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父母亲为了使孩子在学校能安心学习,对自己面对的困境根本不给孩子透漏半点,因此就导致了贫困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对于父母的辛苦,他们不知道,也无法了解父母所承受的生活重压,所以,也就无法唤起贫困生内心的一丝涟漪,引发他们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只有让贫困生体会父母的辛苦,才能让其对父母的辛苦产生感恩之情,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更好地未来所付出的的努力,以此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关怀父母。

(3)学校德育课程缺乏感恩教育内容。伴随着我国的教育不断改革,在小学的课堂中就加入了思想品德,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对于感恩教育内容提及的较。在当前以考试为主的教育制度下,思想品德作为副课,也同时被弱化了,德育课程中的感恩内容更是被淡化。当学生迈进大学后,高校也没有足够重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改进大学生的贫困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公正的心态,唤醒其感恩意识,使他们内心的不公平感能消除,高校就要加强感恩教育的内容,以此来改善他们的心理偏执、妒忌等问题。

(4)社会舆论过于关注贡献爱心。在《成都晚报》的一则报道中,有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人士所献的爱心捐款,而其却用这些钱肆意挥霍浪费,没有将钱用到自己的学业之中,同时也没有履行当初所签订的资助协议,这一事件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位受到资助的大学生长期的接受着来自社会的资助,将其视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学校也没有将感恩教育灌输给他,也没能对于他这种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的行为及时纠正。当社会舆论将许多慈善活动作为传颂的焦点,却对于这些不知感恩的贫困生不及时的进行批判,这会使得贫困生受助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接受资助时却没有感恩的意识,太过于关注贡献爱心,会让贫困生认为自己受助是受之无愧的,同时也丝毫没有回报的感恩意识这是令人悲哀的。

二、强化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办法

1.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可以分为物质上的感恩和精神上得感恩两类。一个人对于人生、世界的

不同认知便造就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行为准则,只有识恩便可感恩。在识恩、知恩的基础上进行感恩,高校的贫困生应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在识恩和知恩之后,就应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馈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那些人,同时高效贫困生也应养成施恩不图报的良好品质,这是对人道德品质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施恩虽不图报,但是自己接受家的恩应铭记于心,这是培养良知益友之人。否则,施恩者为了得到回报而帮助他人是不可取的。只有做到施恩不图报,才可以真正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2.实行家庭感恩教育,唤起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每个人都是由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父母不但给予我们生命。还辛辛苦苦的将我们培育成人。对于贫困家庭,父母在培育儿女的过程就更加艰辛,尤其是在孩子考上大学后,就面临一笔重大的经济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在贫困大学生的父母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因此,作为贫困生,就应该去体谅父母,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作为父母,对于儿女不能只是付出,不求回报,要经常的与儿女多进行沟通培养其感恩意识,让他们也了解生活的艰辛,要在学校勤俭节约,干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

3.学校开展感恩活动,引导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

大学贫困生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这是一条重要的路径。在学校,老师不仅教他们如何学习,还教会他们做人。在生活上给予关怀,注重学生的道德思想修养,为其创设感恩的情境,尽可能让他们多参加学校的感恩活动,多一些感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将感恩的意识渗透在各个学科内,从而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在高校贫困生中还可以开展有关感恩主题的活动。通过一些言辞的感恩、一首歌的感恩、一件事的感恩活动来表达自己感恩之情,使学生变得自信、自立的同时,也使学生能换位思考,学会感恩他人,从而就树立了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4.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促使高校贫困生学会感恩

良好的感恩气氛能否弥漫社会,这对于培养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的感恩氛围,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这就要求全体社会人员共同努力。以营造一个和谐感恩氛围、充满爱心的社会作为出发点,有效

地利用电台、报刊、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广告效应,对于那些受助却不知感恩、冷漠、忘恩负义等现状加以批判,同时对于知恩图报、及时回馈社会的人要及时的予以鼓励表扬,为高校贫困生培养知恩、感恩、报恩的品质,并以那些及时回馈社会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使社会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

5.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形成校园感恩文化

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知恩、感恩、施恩的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如办以感恩为主体的征文活动等,设立爱心基金。提倡学生自主捐款,以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设定感恩日,去为社会做一些贡献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知恩图报的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学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施恩不图报品质,进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三、结语

就以上对感恩意识培养的论述:进行感恩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实行感恩教育的效果好、大学生能容易接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切入点。关于现今存在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较差的现象,高校应该在进行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新教育模式,将感恩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其道德品质,使学生能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黄建美.和谐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青海:青海社会科学,2006,(06).

[3]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李志强.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二篇: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安阳工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题目: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主持人: 王欣蕾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201102020066

成 员: 齐 欣

号:201102020051

康伟德

号:201102020052

陈 威

号:201102020053

苏新勇

号:201102020054

王胜利

号:201102020055

孙金磊

号:201102020056

邓梦杰

号:201102020057

付 娟

号:201102020059

郑伟峰

号:201102020060

指导老师:杨利英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 20xx年11月16日 1

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王星蕾组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旋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素养。但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实施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

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增强感恩意识,对构建社会主义争谐社会,营造和睦融洽、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固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意识 培养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恩惠: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有学者将感恩定义为“对自己生存发展的有利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等等不同的书,不同的人,对‘‘感恩’’一词作不同的解释,但所有的解释在我看来可以归解为“人心向善,感谢他人能给予的一切帮助。’’

古代,儒家思想倡导“仁’’,将“感恩”最大化,随后“仁”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深入国家。于是,“感恩”也就随着“仁”的长河流淌至今。出现了现在我们提倡的感恩。

古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儿女对父母养育恩情的表达“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体现着朋友,夫妻之间表达对对方欣赏,及认同的感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传达出君臣之间见,臣对君主知遇之恩的感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感恩意识已成为新型人才的重要内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是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的人文教育。 2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那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现在在相当一部分中却出现了荣辱判断能力丧失的问题,仅仅按照个人的喜怒哀乐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荣耻不分,甚至混淆是非。在大学里,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的基本准则就要懂得感恩。要拥有—颗感恩心。。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在.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我们做了一份调查。在对“当前大学生是否存在感恩意识缺失情况?”的调查中,分别有25.4%和56%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感恩情怀“缺失严重”或“正在缺失”,而只有18.6%的大学生认为身边同学的感恩情怀“尚未缺失”;与此同时,在对“认为自己的感恩状况怎样?”的调查中,选择“感觉很好”的20%,“还行”的占54%,“不好”的占14%,“从此会改进”的占12%。可见大学生存在感恩意识,但已趋于弱化且感恩程度不深。在“为了感谢父母认为更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显示,选择“有那份真挚的心就行了”占17.8%,“多抽出时间陪他们聊聊天”占20%,努力赚钱或干一番事业,为家人争光”占53.6%,“现在还没想法”的占8.6%。在调查中还发现,42.5%的学生认为“社会没有给我提供足够优越的发展条件”,19.8%的学生认为“社会对我不公平”;17%的学生认为“不知道人生有何意义”。

从这几个题目的调查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感恩的认知不准确,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正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生活方面漠视恩情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虽然有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却揭示了“师恩”情感的美好。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老师并不尊重,见了面不跟老师打招呼,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旷课,对老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但不少大学生却忽视了学校的培育之恩,对学校意见很大,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甚至采取过激行为。

2.社会生活方面漠视恩情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生存和 3

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国家、社会给予个人的是无尽的帮助和支持。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然而由于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对国家助学贷款不愿偿还、对社会公德不予遵守等。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看法很片面,往往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缺乏使命感,不懂得以所学回报社会,缺乏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

3.家庭生活方面漠视亲情

父母是人生中最大的恩人,他们是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是最应感激的人。可很多学生并不理解父母,甚至还做出了很多让父母伤心的举动。很多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对父母不懂得孝敬、只知一味的索取。

1.学校生活方面漠视恩情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虽然有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却揭示了“师恩”情感的美好。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老师并不尊重,见了面不跟老师打招呼,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旷课,对老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但不少大学生却忽视了学校的培育之恩,对学校意见很大,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甚至采取过激行为。3.社会生活方面漠视恩情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国家、社会给予个人的是无尽的帮助和支持。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然而由于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对国家助学贷款不愿偿还、对社会公德不予遵守等。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看法很片面,往往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缺乏使命感,不懂得以所学回报社会,缺乏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

4.人际交往方面漠视友情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 4

的感受。较少主动理解他人,很少在意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在交际中往往存在明显的功利心,有利于自己的人才去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过多地在意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而不去思考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较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一切首先考虑自己.把父母的无私付出甚至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20。2年1月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到20xx年2月马家爵残忍杀害自己的4名同学,再到20xx年11月出现在南京大学公告栏上的“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公开信,20xx年药加鑫开车撞人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对于鲜活的生命、同窗的挚友、抚己的亲人早已麻木。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些大学生沦为没有感恩意识、不知父母冷暖、不识生命可贵的木偶呢?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冲击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大学生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为了虚荣心。他们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

(2)家庭感恩教育观的欠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不仅为孩子创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认为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当代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太多的宠爱和溺爱.这种特殊地位使他们得到的亲情之爱比一般孩子多.而犯错误时受的处罚却比一般弦子少。父母的迁就久而久之形成他们的一种心理。认为无论父母对自己多好都是理所当然的,根本想不到报答父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往往会养成弦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往往会骄横跋扈、很难与人相处.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感激的心态非常明显。目前。在许多家长的理解中.家 5

庭教育主要就是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教育.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学习都了如指掌.但对弦于的兴趣、道德品质却不大清楚、不甚了解。家长往往把成绩的好坏来作为衡量自己孩子进步的唯一标准。孩子处于过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以及只知智力重要的前提下.会形成受人恩惠不懂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意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的心理。

(3)学校教育的误区

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现行的应试教育下,许多高校受。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仍以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为衡量尺度。学生为了拿奖学金,争取少量的调查与思考圈优秀名额,专攻学习。家长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依然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教育模式。陈旧呆板的说教.单一的教育形式。落后的教育方法。结果只会换来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反感。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当成和一门专业课一样去教.而且大多数教育者都会采取简单的。说教”、“灌输”的方式.这样道德内容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只要加以记忆就行.而不是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使道德的内容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道德成了与学生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样.关注成绩。忽视德育教育.学生的感恩“情弦”没有“拨动”.只知受恩。不会感恩。

(4)大学生自我感恩教育的缺乏

不少学生不顾家庭的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荒芜学业,享受着贷款买手机,欠着学费穿名牌,丝毫体察不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更认识不到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期待以及给予己的深情,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在他们眼中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心忽视自身基础文明修养的培养。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主动地为他人着想,不懂得换位思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之。看到老师和长辈视而不见,对待父母如同仆人。对随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迟到、旷课、抽烟、喝酒等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基础文明修养十分匮乏,感恩更无从谈起。

6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人才,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每个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就要求我们对此意识的培养有明确的思路。也就是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综合各种因素形成的,任何失败的教育都有可能因为一个因素的缺失就会造成恶果。培养感恩意识是德育的一个主题,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齐抓共管、大力合作。

如今是一个提倡绿色的时代,绿色代表着健康和无害,绿色食品,绿色收视率已近问世。受他们的启发在这里我提倡绿色感恩。当然要实施绿色感恩,不会像黑,黄,白那样顺利,那就需要我们有绿色的自己,绿色的家庭,绿色的学校,绿色的社会即:

(一)加强社会感恩楷模的宣传,构建绿色和谐社会,让舆论引导人

在当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我们应该对“感恩”教育有一个重新认识,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缺失。构建知恩图报的舆论教育体系,形成知恩图报的舆论氛围,可以为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感恩意识形成的环境氛围,引导大学生养成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的良好习惯。高校要广泛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橱窗等校内新闻媒体,加强感恩行动的宣传,宣传感恩行动的内在价值,弘扬感恩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赞扬体现知恩图报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还要结合实际,广泛深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知恩图报的舆论氛围,使得感恩这一传统美德成为大学生活乃至今人生道路的永恒旋律。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弘扬感恩文化。一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二是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的感恩文化。注重学习了解西方感恩文化,批判地借鉴吸收其感恩文化的精 7

髓。文化宣传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弘扬感恩文化,培养感恩意识。

(二)以高校人才培养为导向,创建绿色校园,构建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体系

高校正确认识和重视感恩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感恩意识培养虽然只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目标、内容、方法诸多问题。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状和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感恩意识培养。

一是感恩意识培养的原则。要坚持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调整感恩意识培养的目标。可以在大学一年级适时开展“识恩”、“知恩”,二、三年级侧重“报恩”,四年级结合实际更好地开展“施恩不图报”。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识恩、知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

三是以情感教育为目标。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载体,把感恩意识培养引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和阵地的建设与引导,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报栏以及班级小黑板等宣传阵地,把感恩故事、感恩格言等通过宣传展示出来。此外,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并以此为阵地对学生积极开展感恩意识培养,教育学生了解感恩、自觉感恩。

四是改善感恩意识培养的方法。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社会实践是锤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通过社区实践、志愿者服务、假期“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感恩意识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这样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能在活动中升华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使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内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三)以自身和家庭实际为根本,建立绿色家庭,塑造绿色自己,推进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自我培养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培养、提高认识的途径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

8

一是克服依赖思想和寄生心理,树立自主意识和责任观念。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就应该学会自立。成年的大学生已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努力寻找自立的机会,通过自立的实践,才会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懂得珍惜,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才会明白自己的责任。

二是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会关爱他人。大学生只有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将心比心,才会理解、同情和尊莺他人,才会懂得为什么要学会感恩以及如何感激和回报他人,才会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盲Ft攀比,才会懂得为什么人不能选择出身,只能选择回报。

三是克服自我价值实现域的偏狭,涵养宽广的胸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人的主体个性得到充分的弘扬,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强劲的动力。大学生必须克服上述这种价值实现域的缺陷,坚持物质和精神并重,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个体的价值与品味,开拓新境界。加强家长与学生的沟通,用亲情教化人。培育孩子是对社会、祖国、人类所应尽的一种神圣的义务和责任,大学期间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与家长沟通,这样就不会有脱节的现象。作为父母也要主动了解儿女在学校的一举一动,不能视而不见。可见,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结合。

【结束语】最后我想以霍金的几句名言作为结束语: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幸福也犹如银行卡,只有不断地零存,才能不断地开支。怀着感恩的心,收集琐事里的可爱,你将是一个幸福的富翁,你的幸福银行卡将永远不会透支!

参考文献:

[1]储琰,龚向明.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浅论及对策分析.中国教师,2008:03.

[2]俞林伟.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归因及对策叨.西北医学教育,2008:04.

[3]张瑞春,程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7:05.

9

10

更多相关推荐:
《感恩教育》教学反思

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感恩教育在现代汉语字典里对感恩是这样解释的感恩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但是感恩不仅仅是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品味幸福的点点滴滴这也是感恩现在的小学生...

反思感恩教育

浅谈如何培养青少年感恩情怀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初级中学内容摘要面对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社会现象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感恩情怀的思考和讨论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摇篮和基础学校教育是重点社会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家...

感恩活动反思-20xx1021

关于20xx年10月21日大型感恩活动的反思学校的这次感恩活动牢牢抓住了我们这些简单孩子们的心活动现场反响剧烈互动环节积极参与度很高让孩子们的思绪陷入其中深情的泪水划过孩子们的脸颊那一刻仿佛孩子们真正懂得了感恩...

感恩的心教学反思

感恩的心教学反思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肖黄琼本校校本课程在成长中读写在读写中成长旨在通过阅读让学生对与自己成长相关的一些话题有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感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本节课首先从学生感兴...

感恩的反思心得

感恩的反思心得上午时,是王涛教授讲解的关于师生沟通的艺术,我感到受益良多。王老师在美国的塔尔萨大学里任教,是该大学的终身教授,在他而言,他不仅仅教授的是大学里的本科生,听王老师说上至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下至…

“学会感恩”主题班会及反思

学会感恩主题班会及反思班会目的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2让学生了解感恩懂得为什么要感恩懂得怎样去感恩3培养学生关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的好品质弘扬中华传...

感恩的心主题班会教案及反思

感恩的心主题班会教案及反思班会目标1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亲身参与其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2使学生感悟亲情感受师恩体验友情学会感恩告诉大家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

作文热点主题素材第16名:感恩反思

作文热点主题素材第16名感恩反思文章作者王延学来源语文报中考版热点导读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热门话题在历年中考中屡现卷端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对善良人性的呼唤与渴求感恩是一种善于发现...

感恩类作文汇报课反思

感恩类作文汇报课反思今年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来了一股蛮劲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渴望就是能亲身体验一下语文课堂也可能是出于一种自身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吧平时听张老师的作文课被她举重若轻的指导方法所折服事后通过批改作文效果明显...

感恩父母活动反思(一)

感恩父母教学反思一本校校本课程研修主题让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施恩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

学会感恩反思

学会感恩开题课的教学反思白云区小河小学班红英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快乐思考的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思考并且如何最大地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开好开题课点...

感恩教育反思

教学反思1感恩不仅仅是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品味幸福的点点滴滴这也是感恩现在的小学生都生活在爱的怀抱里但不了解周围的亲人老师朋友给予他们的爱通过本次班会课唤起他们的感恩...

感恩反思(20篇)